專題14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1頁
專題14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2頁
專題14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3頁
專題14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4頁
專題14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4課外文言文閱讀

(2023?福建?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來,不發期。人有奇志,立£閣干槎上,

多赍,糧,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土余旦意至二處有城郭狀屋舍

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日:“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并問:

“此足何處?”答口:“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競不上岸,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某年

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節選自西晉張華《博物志》)

[注]①海渚:海島。②槎:木筏。③赍:攜帶。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

B.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

C.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

D.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

2.根據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

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

聯系課文解釋詞義

不去期

(1)失期: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生期。(《陳涉世家》)

根據詞典推斷詞義

人有營志(2)奇:_

奇:特異,罕見。(《古代漢語詞典》)

查閱詞典選擇義項

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3)次:_

次:①等次。②次數。③近旁。(《漢語大詞典》)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舊說云天河與海通。

(2)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

4.本文的思想內涵與課文《桃花源記》有相通之處,請簡要概括,

【答案】1.A2.(1)誤期(2〉不平凡(3)近旁3.(1)往昔的傳聞說銀

河與大海相連通。<2)這個人詳細說明了來意,并問:“這是什么地方?”4.①對美好生活的向

往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解析】1.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

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也可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語句“去十余U奄至?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的意思足:離開了十多天,忽然到達?個地方,有城市的樣

子,房屋整齊。根據句意,正確的句讀是: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故選A。

2.本題考查對近點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

(1)“不失期”的句意是:從不錯過預定的時間。失期:誤期。這與“度已失期”中的“失期”意思

相同。

(2)“人有奇志”的句意是:有人有個不同尋常的想法。奇:本義是奇異:不同尋常,這里是不平凡。

(3)“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的句意是:看到一男子牽著牛到小島旁邊飲水。次:近旁。

3.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

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聿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

到“信、達、雅二

(1)句中的“舊(過去)、天河(銀河)、通(相通)”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具(詳細,詳盡)、此(這)、何處(什么地方)”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4.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桃花源記》作者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

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本文則虛構了有人在乘

坐木筏遨游星際的經歷,勾勒出?個房屋整齊、男耕女織的理想境地,也表現了對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和

向往。從漁人和本文中的“有人”看,又都體現著對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據此概括作答。

【參考譯文】

舊時傳說天河與人海相連通,近代有個住在海島上的人,年年八月會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著的木筏,

來來去去,從不錯過預定的時間。有人有個不同尋常的想法,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閣樓,又帶足了干糧,

于是乘木筏而去。十多天時間里,他還能見到日月星辰,后來則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黑夜。離開了十多

天,忽然到達一個地方,有城市的樣子,房屋整齊。遠遠望去,只見宮里有許多織女,乂看到一男子牽著

牛到小島旁邊飲水。牽牛的人吃驚地問:“你怎么來到此處的?”這個人詳細的說明來意,并問這是什么地

方。那人告訴說:“你回去后到蜀郡,尋訪嚴君平便知道了。”最終他沒有上岸,于是按時回來。后來此人

到蜀郡,找到嚴君平問起這件事,嚴君平回答說:“某年某月,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牽牛星宿。”計算年

月,正是他到銀河見到牽牛人的時間C

(2023?吉林?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隱之傳

①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邛城人。博涉文史,以儒雅標名。年十余,丁父憂①,每號泣,行人為之流涕。

事母孝謹,及其執喪,哀毀②過禮。

②遷左衛將軍,祿賜皆班⑨親族,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貧庶。后遷中領軍,清儉不革。每

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余悉分振⑷親族,家人績⑸紡以供朝夕。時有困絕,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

妻子不沾寸祿。

③隱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廉士以為榮。

(選自《晉書》,有刪改)

【注釋】①丁父憂:遭父喪。②毀:特指居喪時,因哀痛過度而傷害身體。③班:分給,賜予。④振:

同“賑”,救濟。⑤績:把麻纖維擰成線。

【積累意識】

5.文中“行人為之流涕”中“沸”的意思是o

【語感意識】

6.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兩處)

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紫

【崇德意識】

7.博雅小組以“養德修身”為主題進行交流,請你參與并圍繞以上兩文中的人物分享個人體會。

小博:我要像曹劌一樣,心懷家國。

小雅:我要像吳隱之一樣,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我的體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眼淚6.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7.示例一:我要像吳隱之一樣,孝順父母。示

例二:我要像魯莊公一樣,虛心聽取他人建議。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解釋詞語,尤

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根據“行人為之流涕”可知,句意為:行人都會為他(的遭遇)而流淚。涕,指眼淚。

6.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

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

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

本句的意思是:冬天沒有被了,他曾洗衣時,沒有替換衣服,竟然披上棉絮。

這里“冬月無被”表示原因,應斷開:''浣衣”“披絮”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應該斷開。

故據此斷句為: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

7.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和個人體會。

根據題干“博雅小組以‘養德修身’為主題進行交流”和“小博:我要像曹劌一樣,心懷家國。小雅:

我要像吳隨之一樣,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可知,圍繞人物“養德修身”方面的品質分析即可。

根據第①段“年十余,丁父憂,每號泣,行人為之流涕。事母孝謹,及其執喪,哀毀過禮”可知,吳

隱之是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所以,啟示是:我要像吳隱之一樣,孝順父母:

根據第②段“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余悉分振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時有困絕,或并日而食,

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祿”可知,吳隱之是一個樂于助人、生活勤苦的人:所以,我要像吳隱之一樣,

做一個樂于助人、生活勤苦的人。

根據第③段“隱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廉士以為榮”可知,吳I箱之是一個操守清廉的人;所以,我

要像吳隱之一樣,做一個操守清廉的人:

根據《曹劌論戰》可知,魯莊公是一個知人善用、虛心納諫、不恥下問、取長補短的人:所以,我要

像魯莊公一樣,虛心聽取他人建議。

【參考譯文】

吳隱之,字處默,是濮陽郭城人。吳隱之廣泛涉獵文史,以儒雅著名。十多歲時,遭遇了父喪的痛苦。

每次哭泣,行人都會為他(的遭遇)而流淚。他奉養母親極為尊重。到他守喪時,哀傷的表現超過禮制的

規定。

吳隱之后調任左衛將軍。他清廉,雖有高官顯職,但俸祿賞賜都分給自己的親戚及族人,冬天沒有被

子,他曾洗衣時,沒有替換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與貧寒的庶民一樣。后來他被調任中領軍,

但清廉儉樸之風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祿,只留下自己的口糧,其余都分別賑濟親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

紡織以供家用。經常有困難缺乏的情況,有時兩天吃一天的糧食。身上總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舊不堪,

妻子兒女一點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祿。

吳隱之操守清廉,始終不渝,屢次受到朝廷褒獎,廉潔的士大夫們皆以此為榮。

(2023?貴州-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與謝萬書①

[東晉]王羲之

古之辭世者……今仆之坐而獲逸。遂其宿心,其為慶幸,豈非天賜!

頃④東游還,修植桑果,今盛敷榮,率諸子,抱弱孫,游觀其間,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娛目前。

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教養子孫以敦厚退讓。或以輕薄,庶令舉策數馬嗎仿佛萬石⑥之風。君謂此何如?

比⑦當與安石⑥東游山海,并行田視地利,頤養閑暇。衣食之余,欲與親知時共歡宴,雖不能興言高詠,

銜杯引滿,語田里所行,故以為撫掌之資,其為得意,可勝言邪!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⑼之處世,甚欲

希風妁數子,老夫志愿盡于此也。

【注釋】①選自《晉書》,有刪節。②仆:我。③坐而獲逸:指輕易獲得隱退自由。④頃:不久。⑤舉

策數馬:典故,指侍奉君主很譚慎。⑥萬石:即西漢石奮,與四子均官至二千石,被稱“萬石君”。⑦比:

近來。⑧安石:東晉謝安。⑨陸賈、班嗣、楊王孫:都是無為清凈、超然物外之人。⑩希風:向往一時的

風尚。

8.卜.列不是描述“我”辭官歸隱后悠然自得生活的一項是()

A.修植桑果,率子抱孫游觀林下B.果實甘美,割而分之同享美味

C.游山泛海,察看田地頤養閑暇D.興言高詠,舉杯斟酒吟詩作對

9.王羲之在書信中,表明對子孫品德寄予希望的一句是:,概括自己理想追求的一句是:

10.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項是()

A.割而分之其翼若垂天之云《(莊子)二則》

B.率令舉策數馬庶竭鴛鈍,攘除奸兇諸招亮《出師表》

C.君謂此何如?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D.老夫志愿盡于*此也倉鷹擊于殿上《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8.D9.欲教養子孫以敦厚退讓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甚欲希風數

子10.A

【解析】8.本題考查文章內容他理解。

D.文章第三段中“欲與親知時共歡宴,雖不能興言高詠”,意思是:要和親友時常舉行歡樂的宴會,雖

然不能興致極高地吟詠詩歌。可能是因為這些親友大多文化層次不高,所以''不能興言高詠”;

故選D?

9.本題考查文章信息提取。

第二段中,“雖植德無殊邈,猶欲教養了孫以敦厚退讓”意思是:即使立德并不特別的高遠,還想要教

養了?孫為人要敦厚謙讓。因此表明作者對了?孫品德寄予希望的句子是“欲教養了?孫以敦厚退讓”;

文末的“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甚欲希風數子,老夫志愿盡于此也”意思是:時常按照陸

賈、班嗣、楊王孫等人的處世之道,很想效法這幾位先生,老夫我的心愿全都在這里的。因此作者的理想

追求即“常依陸賈、班嗣、楊王孫之處世,甚欲希風數子”。

1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之:代詞,它/助詞,的;

B.相同,都是動詞,”期望,希望”的意思;

C.相同,都是動詞,“認為”的意思:

D.相同,都是介詞,“在”的意思:

故選Ao

【參考譯文】

古代避世隱居的人……現在我因獲罪輕易獲得隱退自由,順應我一向的心愿,這是值得高興的事,難

道不是上天賜給我的福氣!

不久東游回到故鄉,栽下桑樹和果樹,現在都花開茂盛了,帶領兒子們,抱著小孫子,在其間游玩觀

賞。有甜美的果子,就割開分吃,都非常高興。即使立德并不特別的高遠,還想要教養子孫為人要敦厚謙

讓。有的為人輕薄,希望能舉起馬鞭來數馬匹數目,好像明萬石君的風度。您認為這樣如何呢?

近來應當和謝安向東游山觀海,并且巡視農田探察地形,安閑地度日。謀求衣食之余,要和親友時常

舉行歡樂的宴會,雖然不能興致極高地吟詠詩歌,斟酒滿杯而飲,談談田地里的事情,作為笑談的新聞,

其中的意趣,說也說不盡。M常按照陸賈、班嗣、楊王孫等人的處世之道,很想效法這兒位先生,老夫我

的心愿全都在這里的。

(2023?天津?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先恭王,性剛直。當時譽②鄂文端公③相業,先王頗不以為然,曰:“居相位者,當有相度,西林偏袒鄉

黨,非持平天下之道也!”素喜劉文正、裘文達、曹文恪④諸公,每訓梃'⑤必以諸城?為式,文恪薨,王親臨

其喪。壬戌冬,路過三河旅店,見壁有文達詩,挑燈屬和毆,涔然淚下,其真摯也如此。又善料事。甲午秋,

王倫叛于壽張,率黨北上,圍臨清,勢甚洶惡。王笑曰:“賊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揚,而屯兵于堅城之下,

此自敗之道也逾旬,果為舒文襄公所滅。

(節選自《嘯亭續錄》,有刪改)

【注釋】①恭王:名永思,謚號恭,清代宗室大臣。②譽:稱頌,贊美。③鄂文端公:鄂爾泰,別號

西林。④劉文正、裘文達、曹文恪:均為清代賢士、名臣。⑤植:恭王永恩之子。⑥諸城:劉文正是山東

諸城人,此處以諸城代指劉文正。⑦式:標準,榜樣。⑧屬(zhti)和:作詩與別人唱和。

1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1)本喜劉文正、裘文達、曹文恪諸公素:

(2)率黨北上率:

12.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屯兵于堅城之下,此自敗之道也,

13.請結合原文分析,恭王永恩具有怎樣的品格與才能。

【答案】11.一向,平素率領,帶領12.在堅固的城池之下駐扎軍隊,這是(他們)

自取失敗的做法。13.品格:恭王永恩不盲從于他人對鄂爾泰的稱贊,能夠直言鄂爾泰的不足之處,

體現/他的剛直不阿:他平素喜歡賢士,并以賢教子,親臨文恪喪,流淚屬和文達詩,體現了他的敬賢重

情。

才能:能夠通過分析敵情對戰場形勢作出準確預測,說明他善料事,具有軍事才能。

【解析】1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解答此題要結合句意來理解。

(1)句意:恭王一向喜歡和劉文正、裘文達、曹文恪等人交往。素:一向,平素。

(2)句意:率領叛黨北上。率:率領,帶領。

12.小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充整,流暢,準確。注意:屯,駐孔。于,在。之,的。此,這。道,

做法。

1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據“當時譽鄂文端公相業,先王頗不以為然,曰:'居相位者,當有相度,西林偏袒鄉黨,非持平天

下之道也!可知,恭王永恩不盲從于?他人對鄂爾泰的稱贊,能夠直言鄂爾泰的不足之處,體現了他的剛

直不阿:

根據“素喜劉文正、裘文達、曹文恪諸公,每訓椎必以諸城為式。文恪薨,王親臨其喪。壬戌冬,路

過三河旅店,見壁有文達詩,挑燈屬和⑧,涔然淚下”可知,他平素喜歡賢士,并以賢教子,親臨文恪喪,

流淚屬和文達詩,體現了他的敬賢重情。

以上是他的品格。

根據“王笑口:’賊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揚,而電兵于里城之下,此自敗之道也。'逾句,果為舒文

襄公所滅”可知,能夠通過分析敵情對戰場形勢作出準確預測,說明他善料事,具有軍事才能。

以上是他的才能。

【參考譯文】

先恭王性情剛直。當時人們都稱贊鄂爾泰能夠居相位,恭王非常不認為是這樣,說:“居相位的人,應

當有丞相的氣度,鄂爾泰偏袒鄉黨,不能持平天下的道義!”恭王一向喜歡和劉文正、裘文達、曹文恪等人

交往,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必定拿這些賢人作為榜樣。曹文恪去世之后,恭王親自來他的喪事。壬戌年的

冬天,恭王路過三河旅店,看見墻壁有裘文達的詩歌,就挑亮燈光作詩相和,涔然淚下,其中真摯的感情

達到如此地步。恭王善擅長料事。甲午年的秋天,王倫在壽張叛變,率領叛黨北匕包惘了臨清,氣勢非

常洶惡。恭王笑著說:“叛賊不往西走大名,卻南下走淮州、揚州,在堅固的城池之下駐扎軍隊,這是(他

們)自取失敗的做法。”過了十來天,果然被舒文襄公打敗了。

(2023?陜西?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韓啰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①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抵谷口為渠,并北山,

本注洛三百余里,欲以郵11。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J秦以為

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闋②之水,溉潟鹵⑶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由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曰鄭國渠C

(節選自《史記?河渠書》)

【注釋】①說(shui):勸說。②填闋(e):淤泥。③潟(xi)鹵:土地含過量的鹽堿。

1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訶語,

(1)韓回秦之好興事()

(2)欲罷之,毋令東修()

(3)棗注洛三百余里()

(4)秦以為券,卒使就渠()

1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乃”,與“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中“乃”的意義和用法不回的--項是()

A.蒙乃始就學B.屠乃奔倚其下

C.陳勝,吳廣乃謀曰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6.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2)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17.鄭國有沒有完成韓國交給他的使命?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答案】14.聽說進攻,征伐向東對的(或:正確)15.D16.(1)當

初我是間諜,然面水渠修成也對秦國有利。

(2)秦國因此富強,最終兼并了諸侯國。17.[示例一]我認為鄭國沒有完成使命。韓國本來派他

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國國力,來阻止其向東擴張。可是鄭國梁的建成反而讓秦國變得富強,韓

國最終被吞并。

[示例二]我認為鄭國完成了使命,韓國給他的使命是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他作為一名水工,歷盡

艱險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解析】1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韓國聽說秦國喜歡興辦工程。聞:聽說;

(2)句意:想以此消耗它的國力,使它不能進攻山東諸國。伐:進攻,征伐:

(3)句意:沿著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多里。東:向東;

(4)句意:秦國認為他說得對,最終命令他維續把渠修成。然:對的、正確。

15.本題考查虛詞。”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句意:于是命水利工匠鄭國做間諜勸說秦國。乃:連詞,

于是;

A.句意:于是呂蒙開始學習。乃:連訶,于是;

B.句意:屠戶于是奔向麥場,倚靠在柴草堆卜;乃:連詞,于是;

C.句意:陳勝吳廣于是商量說。乃:連詞,于是:

【).句意: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乃:囿詞,竟然;

故選Do

16.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

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始:開始、當初;為:是;間:間諜;亦:也;

(2)以:因此:卒:最終:并:兼并。

1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明確觀點,結合內容表述理由,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示例■:我認為鄭國完成了使命c根據“乃使水工鄭國問說秦,令鑿注水自中山西抵谷口為梁,并北

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日:‘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

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可知,韓國給鄭國下達的命令是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秦國后來發現鄭國是

間諜險些被殺,但是鄭國還是游說秦王,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示例二:我認為鄭國沒有完成使命。根據“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可知,韓國的目的

是計鄭國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消耗泰國國力,來阻止其向東擴張:聯系“渠就,用注填闋之水,溉潟

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由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可知,最后水渠雖然建

成了,但是卻使秦國富強起來,使韓國最終被吞并。

【參考譯文】

韓國聽說秦國喜歡興辦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國力,使它不能進攻山東諸國,于是命水利工匠鄭國做

間諜勸說秦國,要它鑿穿涇水,從中山以西到谷口,修一條水渠,沿著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多里,

用來灌溉農IH。修渠途中鄭國的目的被發覺,秦國想要要殺他。鄭國說:“我開始來是做奸細,但渠修成后

也對秦國有利。”秦國認為他說得對,最終命令他繼續把渠修成。渠成后,引帶有淤泥的涇河水灌溉鹽堿地

四萬多頃,每畝收成都合一鐘。從此關中變成沃野,沒有荒年,秦國因此富強起來,最后并吞了諸侯各國,

因此把此渠命名為鄭國渠。

(2023?江西?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景公問晏子曰:“君子常行況若①?”晏子對曰:“衣冠不中②,不敢以入朝:所言不義,不敢以要③君:

身行不順,治事不公,不敢以蒞眾,衣冠無不中,這朝無奇僻之服;所言無不義,故下無偽上之報;身行

順,治事公,故國無阿黨之義久三省,君公之常行也

(節選自《晏子春秋》)

晏平仲嬰者,萊因之夷維0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

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卻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

顯名于諸侯。

(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注】①曷若:何如。②中:適當。③要(yd。):要挾。這里意為強諫,迫使對方聽從。④蒞眾:統

治、管理百姓。⑤阿(@)黨之義:這里指偏私結黨的私情私義。⑥萊:古國名。⑦夷維:地名。⑧相齊:

任齊國相。⑨危言:慎言。⑩衡命:違背命令。

18.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1)冠()(2)液()(3)衣()

19.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三者,君子之常行也。

(2)國有道,即順命。

20.司馬遷說:“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恭焉。”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說說司馬遷崇敬晏

子的原因。

【答案】18.帽子所以穿衣服(穿)19.(1)這三個方面,就是君子的日常行為。

(2)國家有道義,就順從命令(行事)。20.示例:司馬遷崇敬晏子是因為:晏子有力行節儉、

言行一致、正直謹慎等君子品行;事齊三朝,被推重;能三世顯名于諸侯。

【解析】18.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象。

(1)句意:衣服帽子不適當。冠:帽子。

(2)句意:所以朝中沒有奇怪的服裝。故:所以。

(3)句意:姬妾不穿絲織物。衣,名詞作動詞,穿。

19.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翔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了?中的關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

代漢語語法規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

(1)之,的;常行,日常行為。

(2)道,道義;即,就;命,命令。

20.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概括。

根據“以節儉力行重于齊”“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可知,晏子有力行節儉、言行一

致、正直謹慎等君子品行;“事齊靈公、莊公、景公”,晏子事齊三朝,被推重;”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晏子能三世顯名于諸侯。

【參考譯文】

齊景公問晏子說:君子的日常行為什么樣?”晏子回答說:“衣服帽子不適當,不敢進入朝廷:說的

話不符合義,不敢強諫君王;自身行為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統治、管理百姓。(君子)衣服帽子沒有不

適當的,所以朝中沒有奇怪的服裝:所說的話沒有不符合義的,所以下面沒有欺騙上級的通報;自身行為

正直,辦事公正,所以國家沒有結黨營私的邪行。這三個方面,就是君子日常行為啊

晏嬰字平仲,是春秋時期劉國萊地夷維邑人。奉事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因為節儉,身體力

行,在齊國被認人尊重。他擔任齊國宰相之后,吃飯每頓不吃兩種肉,姬妾不穿絲織物。在朝廷上,國君

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家有道義,就順從命

令(行事);國家沒有道義,就對命令圉酌著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于各國

諸侯。

(2022?上海?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韓億傳

(北宋)蘇舜欽

①韓公,諱億,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進士第,除大理評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陳州。時郡界河決害民,計其補塞費巨萬,公馳至其地,集瀕河丁壯,就伐薪藁,

親為裁畫,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復完堅c又去郡數卜里有群寇,大浮艦而下,將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

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絕上流,舉火伐鼓以疑之,賊棄舟迸走,盡束以付吏。轉運使鄭文寶聞之,走檄"會

公于許。既至,嘆曰:“急欲識公之面顏耳。”

③八年,遷屯用員外郎,知相州。時河北蝗旱,轉運使因歲計覆②,不以實聞,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

章請蠲賦役,州民賴以全活。

④尋擢侍御史,時淮浙蝗旱,民饑殍流散.命公為安撫,所至賑田困災家,罷諸役作,舉良吏以牧羊

之。合肥有陂可;既用,久為右姓當其利,公決導以濟下戶,得以衣食者不可勝數。

⑤歲余,除河北轉運使,詔留監定故丞相向公諸子分財。丁崖州當國,勢懾天下,私所親諭公,欲市

向公長安華嚴別重,乂諷其子從之。公至其家,面戒日:"土田衣食之源不可棄。”故余財盡均,而華嚴獨

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稱藩日久,當遣人至京師貨易,出入民間如家。公深以為不便,請下詔推恩置館舍,

道便接1【宜為避其覽易益優運人起實疑SZ地

⑦公性方嚴質重,雖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議論,所持堅正,形于顏色,惟義所在,不恤權忌,一發

于言,眾莫敢奪。

[注]①走檄:緊急發送文書。②覆:檢查。

2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盡事以付吏()

(2)故余財盡竺J()

22.為下列句了?中的加點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1)公朦知之()

A.廉潔B.正直C.查訪D.辨別

(2)公決導以冰下戶()

A.救濟B.灌溉C.資助D.疏浚

23.把第④段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命公為安撫,所至賑糜困災家,罷諸役作,舉良吏以牧羊之。

24.第⑥段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

25.具體分析第②段中鄭文寶急丁?結識韓公的原因。

26.文末評價韓公“堅正”這一品格在第③段、第⑤段中也有體現,但內涵同中有異,請加以分析。

【答案】21.捆綁平分22.CB23.朝廷命令韓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

之處開倉救濟貧困受災百姓,免除各種工役勞作,選拔優秀的官吏來管理百姓。24.遣使接引官/為監

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25.鄭文寶聽說韓公不耗民資,用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計成功

平定寇亂,驚嘆于韓公高度的責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雙全的品格,所以鄭文寶急于結識韓公。

26.兩段都寫了韓公不畏權貴、剛正不阿,但第3段側重寫韓公愛民、實事求是,第5段側重寫韓公仗義、

主持公道。

【解析】2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訶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訶語要注意理解文言問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全部捆綁以后交給有關官吏。束:捆綁:

(2)句意為:因此,所有向家的財產全部平分給向家的兒子。均:平分。

2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韓公訪查后知道了這件事。廉:查訪。故選C。

(2)句意為:韓公掘開來灌溉下游的農田。濟:灌溉。故選B。

2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

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健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

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重點詞語:為:做。安撫:安撫使。至:至上賑:賑濟。縻:糧倉。罷:罷免:役作:徭役。舉:選

拔。以:來。牧羊:管理。

2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

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

“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句意為:,派遣使者擔任接引官,監視西夏人的交易,

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信服,實際上是約數防范西夏人。“遣使接引官”動賓結構,應在“官”后停頓:“為

監其貨易”動賓結構,應在“易"后停頓:“若伏遠人者”動賓結構,應在“者”后停頓;因此斷句為:遣

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

2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根據②段”時郡界河決害民,計其補塞費巨萬,公馳至其地,集瀕河丁壯,就伐薪藁,親為裁畫,一

物不取于民而堤復完堅。又去郡數十里有群寇,大浮艦而下,將劫旁園。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

命堰河絕上流,舉火伐鼓以疑之,賊棄舟迸走,盡束以付吏。轉運使鄭文寶聞之,走檄會公于許”可知,

鄭文寶聽說韓公不耗民資,用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又用計謀成功平定寇亂,驚嘆于韓公高度的責任感、

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雙全的品格,所以鄭文寶急于結識韓公。

26.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據③段”時河北蝗旱,轉運使因歲計覆,不以實聞,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請蠲賦役,州民賴以

全活”可知,韓公實事求是、為民請命;

根據⑤段“丁崖州當國,勢懾天下,……由是忤康州意”可知,韓公士持公道,不怕忤逆權貴.

【參考譯文】

韓億,字宗魏。在咸平五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

景祐二年,他擔任通判陳州。當時陳州界河河決堤危害仃姓,計算得出堵塞缺口事物費用極其巨大。

韓公快速趕到那地方,結合瀕臨界河的壯年男子,前去砍伐柴草,親白籌劃安排,一點東西也不從百姓身

上獲取,再次修好堤壩使之堅固。另外,距離陳州兒十里的地方,有一群賊寇,乘大船順流而下,要劫掠

陳州近旁的縣邑。韓公訪查后知道了這件事,親自帶著十幾個士卒,趁著夜色的掩護感到哪里,下令堵塞

河道截斷上流流水,并且舉起火把擊打鼓來疑惑賊寇,賊寇棄船逃走,最后全部捆綁以后交給有關官吏。

轉運使鄭文寶聽說這件事,緊急發送丈在許州回見韓公。韓公到了許州后,鄭文寶感嘆說:“我迫切地想見

你一面罷了」

景祐八年,升遷為屯田員外郎,儂相州知州。當時時河北發生蝗災和早災,轉運使仍然按?年的收成

進行檢查,不把實際情況上報朝廷,各州郡害怕不敢說,韓公極力向皇上上奏章請求減免賦稅,相州百姓

依賴韓公得意保全存活。

不久,韓公被提拔為侍御史,當時淮浙發生蝗災旱災,百姓饑餓,流離失所。朝廷命令韓公做安撫使,

他到任后打開糧倉賑濟災民,罷免了各種徭役,選舉好的管理管理。合肥有一個池塘可以用來灌溉田地,

長久以來被姓右的霸占,獨享其利,韓公掘開來灌溉下游的農田,得到衣食的不可勝數。

過來一年多,韓公被任命為河北轉運使,朝廷下詔讓韓公留下監督前丞相向公的兒子們分割財產。丁

崖州主持朝政,權勢威震天下,私下派人告訴韓公,要買下向公在長安的華嚴別鴕,有暗示向公的兒子們

順從此事。韓公到向家后,當面告誡說:“土地衣食的來源不能放棄。”因此,所有向家的財產全部平分給

向家的兒子,只有華嚴別堂單獨存在,沒有分,因此違背了丁崖州的心意。

景祐年間,西夏自稱藩國己經很久了,每當派人到京成交易貨物,出入民間就像自己家里。韓公認為

很不恰當,請求朝廷下詔施恩設置館舍,派遣使者擔任接引官,監視西夏人的交易,表而上好像是西夏人

信服,實際上是約數防范西夏人。

解公性性情方止嚴肅質樸穩重,員然不茍言笑,但每當朝廷有重大的議論,他所堅持的都堅盯嚴正,

表現在臉色上只求道義所在,不顧及權貴嫉恨,一旦發出話來,眾人不敢改變。

(2022?廣東?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段直字正卿,澤州晉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東、山東盜賊充斥,直聚其鄉黨族屬,縝壘自保,

世祖命大將略地晉城,直以其眾歸之,幕府承制,署直潞州元帥府右監軍。其后論功行賞,分土世守,命

直佩金符,為澤州長官。

澤民多避兵未還者,直命籍其田廬于親戚鄰人之戶,且約曰:“俟業主至,當析而歸之逃民聞之多

來還者命歸其田廬如約民得安業。素無產者,則出栗賑之;為他郡所俘掠者,出財購之;以兵死而暴露者,

收而瘞'之。

未幾,澤為樂土。

(節選自《元史?段直傳》)

【注】①瘞(yl):埋葬。

27.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箏壘自保

(2)俟業主至

28.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了斷句。

逃民聞之多來還者命歸其田廬如約民得安業

29.段直在《元史》中被歸為“良吏”,請結合選文,概括他被歸為良吏的原因。

【答案】27.(1)建造;(2)等到;28.逃民聞之/多來還者/命歸其田廬如約/民得安業。29.段

直組織人自救,救助受難百姓,埋葬死難之人,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他符合“良吏”的標準。

【解析】2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修建營寨來自衛。結:建造,建立。

(2)句意為:等到業主回來時。伺:等到。

28.本題考查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

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句讀時要

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本句話的意思:流亡的百姓聽說后,大部分都

回來了:親友們如約歸還了土地房產,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逃民聞之”是“多來還者”的原因。''命歸

其出廬如約”是“民得安業”的原因。故斷句為:逃民聞之/多來還者/命歸其田廬如約/民得安業。

29.本題考查人物評價。

結合第①段“直聚其鄉黨族屬,結壘自保”分析可知,段直組織武裝抵御強盜自保;

結合第②段“澤民多避兵未還者,直命籍其山廬于親戚鄰人之戶,且約曰:'俟業主至,當析而歸之

“素無產者,則出粟賑之;為他郡所俘掠者,出財購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瘞之“分析可知,段直組

織救助流亡百姓,埋葬死于戰亂的人.

由此可見,段直是一個為民做主的良吏。

【參考譯文】

段直字正卿,是澤州晉城人。至元十一年,河北、河東、山東等地盜賊遍地,段直把親友族人召集起

來,修建營寨來自衛。世祖派大將攻打晉城,段直帶領鄉勇歸順,衙門得到延續,委任段直作潞州元帥府

右監軍。其后論功行賞,分封土地世代享用,允許段直戴金制的官符,作了澤州的長官。

澤州的百姓大多躲避戰亂未歸,段直讓手下把他們的田地屋舍登記在親戚或鄰居的名下,并且約定說:

“等到業主回來時,i定要完完整整地歸還。”流亡的百姓聽說后,大部分都回來了:親友們如約歸還了土

地房產,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一直沒有田產的,官府就出糧谷幫助他:被別的郡縣逮捕或劫掠的人,官

府出錢贖回:死于戰亂而曝尸荒野的,官府山錢埋葬。

不久之后,澤州大治,成為能安居樂業的地方。

(2022?福建?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友人袁炳,字叔明,陳郡陽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異才,學無不覽,文章俶儻①清淡出一時,任心

觀書,不為章句之學。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俯眉暫仕汽歷國常侍員外郎、府功普?、臨

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其為節也如此,數百年未有些人焉.撰《晉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

秋二十有八。與余有青云之交網,非I:銜杯酒而已。

(節選自江淹《袁友人傳》)

【注】①俶儻:卓異不凡。②仕: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遠之志的友誼。

30.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解釋(填寫文

加點詞語方法提示

字)

數百年未有關聯教材

(1)此:—

名人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岳陽樓記》)

非富銜杯酒使用詞典選擇義項

(2)直:—

而已直:①一直:②只是:③當,對著。

參考詞典解釋.聯系語境形成新的

啰扈暫仕解釋(3)俯眉:_

俯眉:低下頭。

3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B.常念蔭2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

C.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D.常念蔭£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

3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

(2)撰《晉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

33.作者對袁炳的讀書和寫作贊賞有加,請簡要分析。

【答案】30.這樣只是委屈自己31.A32.(1)俸祿所得,都分散給別人贈

養父母。

(2)他編撰《晉史》,非凡的功業沒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紀二十八歲。33.①讀書:博覽

群書,有所取舍;②寫作:文章卓異不凡,文風清新恬淡。

【解析】30.本題考查詞語意思的理解。可根據方法提示中的方法進行理解分析

⑴“此樂何極”的“此”是“這樣”的意思,因此“數百年未有此人”的“此”也是“這樣”的意

思。

(2)“非直銜杯酒而已”意思是并非僅僅是舉杯飲酒而已。“直”是“②只是”的意思。

(3)“俯眉暫仕”,“俯眉”詞典中是“低下頭”的意思,這個句子字面義是“低下頭暫時做官”,因此

“俯眉”應是“委屈自己”的意思。

3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句意及結構來分析劃分停頓。

句意為:常常徘徊于松柏之下,詠誦詩書,志氣高昂而不受拘束,平生不與俗人交往。”常念蔭松杓”

“詠詩書”是袁炳的兩種行為,“志氣跌宕”是他的志向氣節,“不與俗人交”是他的做法。故斷為:常念

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

故選Ao

32.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

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

整。羽點詞有:

(1)栗:小米,代指俸祿;入:收入;悉:全、都;親:父母;

(2)遂:完成;卒:死:春秋:年齡;有:同”又二

3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概括。

由“學無不覽”可知袁炳博覽群書;由“任心觀書,不為章句之學”,可知袁炳讀書不拘泥于字句,有

所取舍。這是他讀書方面值得贊賞的地方。

由“文章俶儻清淡出一時”,可知袁炳的文章卓異不凡,清新恬淡:超凡脫俗。這是他寫文章值得贊賞

的地方。

【參考譯文】

的朋友袁炳,字叔明,是陳郡的陽夏人。這人是有才德非凡的文人,小時候就有出眾的才華,學習上

幾乎沒有不讀的書,寫的文章灑脫豪邁,清新脫俗超出當時的人。用心讀書,不拘泥于篇章字句。常常徘

徊于松柏之下,詠誦詩書,志氣高昂而不受拘束,平生不與俗人交往。低頭屈服于時勢暫R為官,歷任國

常侍員外郎、府功曹、臨湘令。得到的俸祿,全部散給他人用來贍養老人。他為人的節操如此,兒百年沒

有這樣的人出現。著手撰寫《晉史》,這一大的功績尚未完成,不幸逝世在官?位上.,只活了二十八歲。與我

有高遠之志的友誼,并非僅僅是舉杯飲酒而已。

(2022?天津?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劉文正公?當乾隆中久居相位,頗為上所倚任。嘗有世家子任楚撫者巴歲暮賂以「金,公呼其仆人,

正色告口:”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歸告汝主,財諸故舊之貧者可也。”有覽郎⑷昏夜叩門,公拒不

見。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責曰:“昏夜叩門,賢者不為。汝有何稟告,可眾前言之。”其人囁嚅而退。

薨今時,上親奠其宅,門閭湫溢⑥,去輿蓋s然后入。上歸告近臣日:“如劉統勛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官法效

至“

(節選自《嘯亭雜錄》,有刪改)

【注釋】①劉文正公:劉統勛,謙號文正,清代名臣。②世家子任楚撫者:任楚地巡撫的大家族的子

弟。③承乏:謙辭,指暫時擔任某職。④寬(zi)郎:官名,因捐資而得。⑤薨(h6ng):占代稱諸侯或大

官的死。⑥門閭湫(jido)隘:家門低下狹小。⑦輿蓋:車上用以遮陽避雨的傘形篷子。

34.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1)汝可歸告汝主歸:

(2)有費郎昏夜叩門叩:

35.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如劉統勛方不愧其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36.請結合原文分析,劉統勛具有哪些可貴品質。

【答案】34.返回敲,打35.像劉統勛(這樣的人)才不愧是真正的宰相,你們應該

效法他。36.劉統勛面對世家子賄賂的「金,斷然拒絕,體現了他的清正廉潔;對于覺郎夜晚的拜訪,

拒訪后次日特意在政事堂加以斥責,體現了他的光明磊落:久居相位,位高權重,然而住宅的大門卻低下

狹小,他死后,前來祭奠的皇帝的車都無法正常通過,體現了他的清廉儉樸。

【解析】34.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象。

(1)“汝可歸告汝主”的意思是:你可以返回告訴你的主人。歸:返回。

(2)“有贊郎昏夜叩門”的意思是:有贊郎夜里敲門(拜訪)。叩:敲,打。

3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鋌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

代漢語語法規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

如,像;方,才:汝等,你們:宜,應該,應當;效,效法。

36.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概括。

從“嘗有世家子任楚撫者,歲暮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政府,尚不需此,汝可歸

告汝主,贈諸故舊之貧者可也。'”可知,劉統勛面對世家子弟賄賂的千金,斷然拒絕,體現了他的清正廉

潔:

從“有貨郎昏夜叩門,公拒不見。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責曰:'昏夜叩門,賢者不為。汝有何直

告,可眾前言之'”可知,劉統勛面對贊郎的夜里敲門拜訪,拒不見,第二天特意在政事堂斥責覽郎,體現

了他的光明磊落:

從“劉文正公當乾隆中久居相位”“薨時,,上親奠其宅,門閭湫隘,去輿蓋然后入”可知,劉統勛擔任

宰相多年,但他的家門低下狹小,去世時,皇帝親自來祭奠,他的乍都無法正常通過,體現了他的清廉儉

樸。

【參考譯文】

劉文正公在乾隆時期擔任宰相多年,很能得到皇帝的倚重信任。曾經有任楚地巡撫的大家族的子弟在

年末的時候用千金來賄賂劉統勛,劉統勛呼喚世家子弟的仆人進來,態度嚴肅,神色嚴厲地告訴他說:“我

暫時在朝廷擔任宰相的職位,不需要這個,你可以返回告訴你的主人,可以把這些金子贈送給你們朋友當

中貧困的人。”有覽郎夜里,敲門拜見,劉統勛拒絕不見。第二天早上到政事堂,叫這個人到,斥責他說:“半

夜敲門,這是賢者不做的事情。你有什么要稟告的,現在可以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來。”這個人吞吞吐吐說不

出來就退下去了。劉統勛去世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