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_第1頁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_第2頁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_第3頁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_第4頁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

第一章地球

1.地球是個圓球體。

2.人類對地球的理解:①我國周代“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②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

德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③1522年,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成功;④1961年蘇聯宇宙員加加林

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親眼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

第二課在地球以上理解經緯網

1.為了便于理解地球,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

儀。

2.①北極——地球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②南極——地球南端與地球表面的交點;③地軸——

假想的地球旋轉軸;④赤道——地球表面與南、北極點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3.經線與緯線: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緯線。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

做經線,也稱子午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在地球儀上經緯線能夠畫無數

條。

4.經度與緯度: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和經線,人們給他們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分別叫做經度與緯

度。

5.北N;南S;東E;西,。

6.赤道是劃分緯度的起點,定為0°緯線。

7.國際上規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稱本初子午線。

8.緯度:北半球:0°至90°N,南半球:0°至90°S,

經度:東經度:0°至180°E,西經度:0°至180°Wo180°,和180°E是同一條經線。

9.在地球儀上,赤道把地球劃分為南、北兩半球。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和東經160°組成的經

線圈把地球劃分為東、西兩半球。

10.人們習慣上將緯度0°—30°稱為低緯度,30°—60°稱為中緯度,60°—90°稱為高緯度。

11.在地球儀上經線與緯線相互交織形成經緯網。利用經緯網,能夠確定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經

緯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海、軍事等領域。

第三課地球的自轉

1.地球繞著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自轉的周期是一天,也就是

我們通常說的一天。

2.晝友產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的物體。晝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轉。

3.在同緯度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位置偏西的地點早看到日出,這樣時刻就有了早遲之

分,這種在東西方向上因為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4.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地方時。

第四課地球的公轉

1.地球自轉的同時還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的,周期為一年,約為365天。

2.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并且地軸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極星附近。地

球在公轉軌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陽光照射的情況也不同,從而形成了四季的變化,北半球與南

半球的季節相反。

3.3月21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個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個月是北

半球的春季。

4.6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個天稱為夏至日。夏至日前后的6、7、8三個月

是北半球的夏季。

5.9月23H前后,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這個天稱為秋分秋分H前后的9、10、11三個月是

北半球的秋季。

6.12月22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這個天稱為冬至日。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個

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人們根據不同緯度受太陽光熱的多少,將地球劃分為5帶(北寒帶、南寒帶、北溫帶、南溫帶、

熱帶)。熱帶地面獲得的光熱最多,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象;溫帶地面獲得的光熱比熱帶少,

比寒帶多,四季變化比較明顯;寒帶地面獲得的熱量很少,終年寒冷。有極晝、極夜現象。

8.北半球夏季,絕大部分地區日出早,日落晚,晝長夜短,正午時分太陽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9.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四季變化、地球五帶的形成。

第二章地圖

第一課地圖的基本要素

1.方向、比例尺和圖例是地圖的三要素。

2.在地圖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種: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確定方向。②在有指向

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來確定方向。③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用經緯網來確定方向。

3.比例尺:線段式比例尺,數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第二課地圖的判讀

1.海拔是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稱作絕對高度。相對高度是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

的垂直距離。

2.地球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總稱地形。常見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3.在地圖上,將海拔相同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高線,用等高線表示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

地圖。不同地形的等高線特點:山峰:中間高,四周低,等高線閉合。陡崖:等高線重疊在一

起。鞍部:兩個山峰之間的低地為鞍部。山奔:中部高,兩邊低,等高線向低處突出。山谷:

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緩坡、陡坡: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

方,等高線密集。

第三章海洋與陸地

第一節海陸分布

1.地球的陸地面積占地表總面積的29%,而海洋面積占地表的71%。三分陸地,七分海洋。結論:

無論怎么劃分,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包圍、分隔,其中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大陸,面積較小的稱為島嶼,大陸

與其附近島嶼合起來稱為大洲。全球陸地分為七個大洲,即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大洲從

大到小排列)。

3.亞洲與歐洲大陸連為一體,稱為亞歐大陸,人們習慣上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

脈作為亞、歐兩洲的分界線。北非兩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

拿馬運河。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洋從大到小排列)

5.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海是大洋的邊緣部分。海峽是介于陸地之間、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第二課海陸變遷

1.地球表面海陸不斷運動,原因是受如地殼運動、火山運動、地震等自然原因和人類活動如國海造

田、填海造陸等因素的影響;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2-3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以后大陸解體、分

裂,逐漸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

3.板塊構造學說: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

造學說將全球劃分為七大板塊,七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

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以海洋為主。

4.認為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5.板塊運動,有的地方表現為張裂,有的地方表現為擠壓。張裂的地方常常會形成裂谷和海洋,擠

壓的地方則會出現高山、島弧鏈或海溝。

6.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環太平洋沿岸地帶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地帶。世界火山、地震

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

第四章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天氣

天戈指一個地方的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它是多變的,我們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語言來描述天

氣狀況。

1.會看簡單的衛星云圖,如白色表示云區,越白表示越厚,云層厚表示陰雨天氣;綠色表示陸地;

藍色表示海洋;會看簡單的天氣符號,教材P59。

2.空氣污染指數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空氣污染指數越低,空氣質量級別越低,空氣質量狀況越好,

對人體健康越有利;反之越差。

第二課氣溫的變化與差異

1.氣溫是表示大氣的冷熱程度,一般用°C表示,讀作攝氏度;以一天(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

做氣溫的日(年)變化。

2.通常用氣溫曲線圖來表示%溫在時間上的變化。會簡單繪制戈溫曲線圖P64

3.一天之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在午后2時,氣溫最低值出現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

低值之差為氣溫日較差。一年之中,北半球大陸氣溫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

最低;南半球相反。一年中最熱月平均氣溫與最冷月平均氣溫的差為氣溫年較差。

4.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平滑曲線,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的氣溫相等。

世界氣溫的差異用等溫線圖表示。

5.緯度位置是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氣溫分布的基本規律是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另夕卜,

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對氣溫的分布也有影響。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

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在山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

第三節降水的變化與差異

1.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種形式,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

圖來表示。測量降水量的儀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50毫米及以上為暴雨。

2.在地圖上將降水量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會簡單繪制降水量柱狀圖P70

3.赤道多雨,兩極少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量多,西岸降水量少;中緯度地區,

沿海地區多雨,內陸少雨;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被稱為世界“雨極”。太平洋東岸的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降

雨最少的地區,被稱為世界“千極”。

第四節世界氣候類型

1.氣候是指某一地區的多年平均大氣狀況,具有相對穩定性;會比較天氣和氣候P73教材題

目;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個重要因素;會結合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簡單歸納氣候

的特征P75O

2.熱帶氣候類型:熱帶地區全年高溫,但降水量的差異較大,形成了四種不同的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P76。

3,溫帶%候類型:北半球溫帶陸地面積較大,戈候差異較大,溫帶緯度較低的亞熱帶地區,

大陸東岸為亞熱帶季風和亞熱帶濕潤氣候,西岸為地中海氣候;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為

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大陸內部為面積廣闊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緯度較

高的地區則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P77O

4.寒帶氣候:寒帶氣候又稱極地氣候,包括冰原氣候和苔原氣候。冰原氣候分布在南極大陸

和北冰洋的一些島嶼上,地面覆蓋著很厚的冰雪;苔原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

北部邊.綠地帶,苔原氣候的地面生長著苔薛、地衣等低等植物。P78

5,高原山地氣候:在中低緯度的高山高原地區,由于海拔較高,終年低溫,形成了高原山地

氣候。

第五節影響%候的因素

1.影響氣候的自然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索、地形因素等。

2.緯度因素:緯度越低,一般氣溫高,降水多;緯度越高,一般氣溫低,降水少。

3.海陸因素:陸地上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因此,離海洋較近且能受到海洋泄濕氣流的影響

的地區,一般降水多;而遠離海洋的地區,一般降水少。由于海洋和陸地的性質不同,吸

熱與散熱的情況也不同。陸地吸熱快,散熱也快;海洋則相反。因此同緯度地帶,夏季氣

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氣溫海洋高于陸地。

4.地形因素: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況下,海拔每增加一千米,氣溫下降約6℃。

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5.人類活動會對氣候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人類活動可以改善局地氣

候條件;另一方面,人類的某些活動,會導致氣候惡化,如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等,從而影

響人類的生產與生活。P82

第五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世界的人口

1.目前,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人口增長緩慢,非洲、南美洲、亞洲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增

長的快慢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

2.人口分布的疏密通常用人口密度來說明。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數量。單位為人/

平方千米。

3.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勻。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南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

是世界人口稠密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

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地區,人口稀少。南極洲目前是無人定居區。

4.發達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停止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短缺、老年人口增多等

問題;發展中國家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鄉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等。

5.人類必須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自然環境相協

調。

第二課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1、世界居民主要分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

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

南美洲西北部;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97o

3、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教。伊斯蘭教教徒被

稱為穆斯林。佛教創始于古印度,在中國,藏傳佛教稱為喇嘛教。

4、宗教分布:基督教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伊斯蘭教分布在亞洲西部、東南

部和非洲北部、東部;佛教分布在業洲東部和東南部。

5、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這6種語言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漢

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6、語言主要分布地區:漢語:中國及東南亞。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非洲的南部等。俄

語:俄羅斯;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阿

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第三課聚落一人類的聚居地

1.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成為聚落。聚落一般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類型。

2.聚落文化與世界文化遺產,知道中外著名的文化遺產;P106、107一方面具有很高的學術研

究價值,另一方面作為特殊的旅游資源,吸引了眾多的游客,促進著地區經濟的發展。

七年級地理下冊復習提綱201605

第六章亞洲

第一節世界第一大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緯度位置:地跨北寒帶、北溫帶、熱帶,

大部分屬于北溫帶;海陸位置: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是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

2、按照地理方位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6個地區。中國在東業。業洲是世界

上人口最大的大洲,P6;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大:日本是唯一發達國家,其它為發展中國家,中國

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第二節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

3、地形特點:一是地形類型復雜,以高原、山地為主;二是地勢中部高,四周低;三是地表起伏大,

高低相差懸殊。P8

4、地形與河流的關系:亞洲的許多大河均發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放射狀流向海洋。

5、亞洲氣候的特征:一是氣候復雜多樣;二是季風氣候顯著;三是大陸性氣候強。

6、亞洲的季風氣候: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自北向南依次為溫帶季

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季風氣候的共同特點是雨熱同期,季節變化大,旱澇災

害多。

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區

第一節東南亞

1、組成: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2、地理位置: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東方“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馬六甲海峽扼兩大洋之咽喉,是世界上重要的海上通道。

3、中南半島地形: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馬來群島是世界最

大的群島,由于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

國之稱。

4、華人、華僑:東南亞是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其祖籍多為廣東省和福建省。

5、東南亞大部分位于熱帶,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中南半島大部分為熱帶季風氣候,

馬來群島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

6、農業:水稻(泰國、越南);世界最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天然橡膠、棕油、椰子、蕉麻等

熱帶作物。7、新馬泰旅游一中國人的旅游熱點:熱帶海濱風光、宗教建筑、民俗風情。

第二節中東

1、“三洲五海之地”:中東她區位于亞洲的西南部和非洲的東北部,地處亞、歐、非三洲交界地帶,

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位于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內陸湖)之間,被成為“三洲

五海之地”。

2、世界“油庫”:是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輸出量最多的地區,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

其沿岸地區,所產石油大部分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地。

3、宗教:中東大多屬白種人,本區其他國家主要是阿拉伯人,這些國家統稱“阿拉伯國家”。中東

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發祥地,耶路撒冷被伊斯蘭

教、基督教和猶太教尊為“圣地”。中東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

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種人的故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是世界上黑種人的故鄉。90%以上是黑人,故有

“黑非洲”之稱。

2、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黃金、金剛石、銅、石油、鋁土、鈾、牯;動植物資

源豐富:咖啡、椰棗、油棕、香蕉、猩猩、河馬、非洲象、斑馬、長頸鹿。

3、單一商品經濟:長期的殖民統治,形成了“單一商品經濟”,國際貿易處于不利地位。

第四節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西鄰大西洋、南臨地中海,約占歐洲面積的一半。本區人口稠密,國家眾

多,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工業文明的搖籃: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2、氣候:歐洲西部主要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非常典

型。

3、農業:歐洲西部沿海地區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適合牧草生長,畜牧業十分發達。荷蘭、丹麥

是世界上著名乳畜生產大國。地中海沿岸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有利

于農作物生長,園藝業發達,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檸檬、無花果和葡萄。

4、旅游業:歐洲西部是國際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倫敦塔橋,荷蘭風車,挪威峽灣風光,阿爾卑斯

山滑雪,水城威尼斯,古羅馬斗獸場,地中海海濱沙灘,西班牙斗牛,巴黎埃菲爾鐵塔,巴黎凱旋

門。

5、歐洲聯盟:是歐洲西部國家聯合形成的一個區域性國際組織,簡稱歐盟,統一貨幣:歐元。

第五節兩極地區

1、科學考察: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長城站、昆侖站和中山站,1999年“雪龍號”首

航北極,建立北極黃河站。

2、南極地區:南極圈以南的地區。它包括南極大陸及周邊的海洋。南極大陸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

的大陸,氣候特點是酷寒、雙風和干燥。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更加寒冷。資源豐富:鐵礦、屎炭、

海洋生物、企鵝。

3、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它以北冰洋為中心,周圍被陸地與島嶼所環繞,其中格陵蘭島是

世界最大的島嶼。北冰洋大部分洋面常年冰凍。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煤、鐵、和有色金屬,

北極熊、海象、海豹、鯨。

4、保護極地環境:極地冰川消融,極地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大氣和水體污染等,措施:《南極條

約》、“北極環境保護戰略

第八章不同類型的國家

第一節日本

1、位置組成: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島國,西鄰日本海,東臨太平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

九州四個大島及許多小島等組成。

2、海岸線曲折多良港:著名海港:本州島的神戶、橫濱。海岸線曲折多良港有利于進口原料,有利

于出口產品,有利于海洋捕撈,有利于海洋運輸業的發展,有利于造船業的發展。

3、資源:森林資源豐富,“森林國”,北海道漁場漁業資源豐富,日本年捕魚量居世界前列。

4、地形:日本是一個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的島國:最高峰富士山是著名活火山。多火山地震原因:

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

5、氣候: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的海洋性明顯,太平洋沿岸夏秋季多

臺風0

6、經濟:發達國家,經濟與貿易大國、工業強國,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工業生產原料依賴進口,

產品多銷國外,以加工貿易為主。近年來,日本把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和銷售基地作為新的經

濟增長點。海外投資基地:美國、西歐、中國、東南亞等。

7、工業分布:太平洋和潮戶內海沿岸:京濱、名古屋、阪神、潮戶內海、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區。

8、首都:東京位于本州島,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9、東西兼容的文化:大和民族,通用日語。古代受東方中國文化的影響,近代受西方歐美文化影響,

日本文化是東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日本的文字、傳統建筑、宗教、服飾(和服)、飲食等深受中

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第二節俄羅斯

1、位置、面積:俄羅斯地跨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西鄰波羅的海、黑海,北臨北冰洋,東臨白令海、

太平洋。陸地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2、人口、語言:人口1.5億,130多個民族,通用語言是俄語。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國家。

3、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平原和高原面積廣大。自西向東依次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

伯利史高原、東西伯利丑山地。

4、河湖:伏爾加河南流注入里海,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北流注入北冰洋;貝加爾湖。

5、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北極圈內屬寒帶氣候,太平洋沿岸南

部屬溫帶季風氣候。

6、豐富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種類、儲量、產量居世界前列,80%在其亞洲部分。庫爾斯克鐵礦、

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田。

7、發達的重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地位重要。分布:主要分布在其歐洲部分,有莫斯科工業區、

圣彼得堡工業區;亞洲部分有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8、交通:以鐵路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稠密、亞洲部分鐵路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亞大鐵路。

9、城市:莫斯科位于東歐平原,首都,全國最大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圣彼得堡是

波羅的海沿岸重要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重要海港,終年不凍。符拉迪

沃斯托克(海參羲)是太平洋沿岸重要海港,遠東地區重要城市。

第三節印度

1、位置、范圍:北回歸線穿過,包括熱帶、業熱帶,西鄰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南臨印度洋,

與巴基斯坦、中國相鄰。

2、地形:南部為德干高原,中部為恒河平原,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

3、宗教:印度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主要信仰印度教;恒河是印度的“母親河”。

4、人口:10億多,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給社會、經濟等方面帶來巨大壓力。

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旱季和雨季分明。對農業影響大,旱澇災害頻繁。

5、農業:水稻、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棉花、黃麻、茶葉是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居世界前列。

6、工業分布:加爾各答:最大的麻紡織工業中心、鋼鐵工業和最大城市,附近有黃麻作物和鐵、煤、

鎰礦分布;孟買: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和海港,附近有棉花作物分布;新德里:首都,政治文化

中心,棉紡織工業,附近有棉花作物分布;班加羅爾:信息產業中心、棉紡織工業,附近有棉花作

物分布。

7、崛起的信息技術產業:班加羅爾是印度信息產業中心。軟件技術僅次于美國,印度被稱為“世界

的辦公室”。另外核工業、航天工業也居世界先進水平。

第四節澳大利亞

1、古老的大陸:住于南半球,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等,地

廣人稀。澳大利亞大陸早在幾千萬年前與其他大陸分離,生物進化十分緩慢,保留有許多古老生物:

鴨嘴獸、袋鼠等。

2、氣候:南回歸線穿過中部,氣候有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

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減少,中西部氣候干旱,多沙漠。

氣候帶呈半環狀分布。

3、地形: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中西部分布廣闊的沙漠。

4、“躺在羊背上的國家”:世界上主要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出口

農牧產品有羊毛、牛肉、小麥。農業分布:粗放牧羊帶,粗放牧牛帶,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羊、

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

5、“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礦產資源豐富:鋁土礦儲量居世界首位,鐵、鎂、錘儲量居世界前列。

煤炭、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地位重要,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采礦業、冶金、機械制造業曾

經一度成為支柱產業。澳大利亞煤炭和鐵礦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方便出口。

6、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廣大中西部地區人口稀少。人口大部分為英國等歐洲移

民后裔。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首都堪培拉,政治中心;悉尼,為最大城市、最大海

港、工業中心和文化中心;4?爾本為第二大城市,全國海陸空交通運輸樞妞。

第五節巴西

1、面積、人口:面積852萬平方千米,人口1.91億,均居拉丁美洲第一,世界第五。印第安人是

當地的土著居民,主要人種有白種人和混血種人。主要節日有狂歡節,桑巴舞是巴西的民族舞蹈。

2、自然環境:緯度位置:北部大部分在熱帶。地形:北部為亞馬孫平原,南部為巴西高原。氣候類

型: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

3、熱帶雨林的保護: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亞馬孫平原上,分布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亞

馬孫熱帶雨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