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吉林省延邊二中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木葉”是什么呢?“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是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它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必須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詩人們把語言形象中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葉”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的,“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因此在古典詩歌中也就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木葉”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其實,“木”與秋天似乎并無必然聯系。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呢?并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如杜甫的“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覷省》),用的卻是“樹影”而非“木影”。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樹葉”,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較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睿《也說“木葉”》)材料三:依照林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否則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我看是不妥當的。應該用“木”的地方,必須用“木”宇,應該用“樹”的地方,必須用“樹”字。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想有關,和音節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有關。(摘編自陳友琴《溫故集》)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將“木”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準確而鮮明,此后的詩人們受到了啟發,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木”的形象。B.在古典詩歌中從來不見“樹葉”這個詞匯,是因為“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且“樹葉”不比“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C.“木”在顏色和觸覺上的可能性,讓木葉”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并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D.文章將“木葉”與“樹葉”進行比較,集中大量資料深入分析,認為在藝術形象領域,一字之差幾乎就是一字千金的差別。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二分別引用了陶淵明和杜甫作品中的句子,反駁了材料一中關于‘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的論述。B.材料三在論證的過程中使用了“大約”“有時”“恐”等詞語,這樣的論證語言使得表述更準確、論證更嚴密。C.材料二和材料三通過引用大量詩句有力地反駁了材料一的觀點,表明材料一的觀點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認為林庚的說法不恰當,這就啟發我們在鑒賞不同詩歌的相同意象時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證明材料二中畫橫線句子的一項是(
)A.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B.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C.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D.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4.材料一如何圍繞“木葉”展開論證的?5.歸謬法是常見的論證方法,其思維模型是:材料三是如何使用歸謬法進行論證的?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桂公塘鄭振鐸文天祥耿耿的光著雙眼,一點睡意也沒有。他的腿和腳經了好一會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滸——那位死生與共,為了國家,為了他,而犧牲了一切的義士。杜滸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著他。杜滸哪一刻曾把眼光離開了他所敬愛的這位忠貞的大臣呢!“丞相,”杜滸低聲地喚道,“不躺下息息么?”他愛惜地提議道。“杜架閣,不,我閉不上眼,還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該好好地睡一會兒。”“不,丞相,我也睡不著。”文天祥從都城里帶出來的門客們已都逃得干干凈凈了,只剩下杜架閣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離開他。他們只是新的相識。然而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難與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們倆幾成了一體。文天祥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閣的。而杜架閣也嘗對丞相吐露其心腑道:“大事是不可為的了!吳堅伴食中書,家鉉翁衰老無用,賈余慶卑鄙無恥:這一批官僚們是絕對的不能擔負得起國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奮發有為的。他們妒忌得要死,我們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設計要把你送到韃子的大營里去講和。這魔穴得離開,我們該創出一個新的有作為的局面出來,才抵抗得了那韃子的侵略。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們只有一腔的熱血,一雙有力的手腕。擁護你,也是為國家的復興運動而努力。”丞相不好說什么,他明白這一切。他時刻地在羅致才士俊俠們。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訓練得很精銳;可惜糧餉不夠——他是毀家勤王的——正和杜滸相同。人數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實權,然后徐圖展布,徹底地來一次掃蕩澄清的工作。然而那些把國家當作了私家的產業,把國事當作了家事的老官僚們,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們盲了目。“寧愿送給外賊,不愿送給家人”,他們是抱著這樣的不可告人的隱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諭旨剛剛下來,他們便設下了一個毒計。蒙古帥伯顏遣人來邀請宋邦負責的大臣到他軍營里開談判。這難題困住了一班的朝士們,議論紛紛的沒有一毫的定見。誰都沒有勇氣去和伯顏談判。家鉉翁是太老了,吳堅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鎮,又多病,也不能去。這難題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剛拜命的左丞相,年剛氣銳,足以當此大任。大家把這使命,這重責,都想往他身上推。“誰去最能勝任愉快呢?”吳堅道。“這是我們做臣子的最好的一個效力于君國的機會,我倒想請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沒有用。”家鉉翁喘息著說道,全身安頓在東邊的一張太師椅上。“國家興亡,在此一舉,非精明強干,有大勇大謀的不足以當此重任。”賈余慶獻諛似的說,兩眼老望著文天祥。他是別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兒便要順推給他享受了,所以他慫恿得最有力。朝臣們紛紛的你一言我一語的,都互相在推諉,其意卻常在“沛公”。那紛紛營營的青蠅似的聲響,都不足以打動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兩個矛盾的觀點在作戰。他不曾預備著要去。并不是退縮怕事。他早已是準備著為國家而犧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軍營里會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卻不欲便這樣沒有作用的給糟蹋掉。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責任的重大。他一去,國家將何所賴乎?杜滸,他的新相識的一位俠士,也極大的阻止他去;勸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滸集合了四千個子弟兵,還有一腔的熱血,要和他合作,同負起救國的責任。也有別的門客們,紛紛擾擾地在發揮種種不同的意見。但他相信,純出于熱情而為遠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個杜滸。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吳堅府第里議事時,看見眾官們的互相推諉,看見那種卑鄙齷齪的態度,臨難退縮,見危求脫的那副怯懦的神氣;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雙眼如銅鈴似的發著侃侃的懇摯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們這批卑鄙齷齪的懦夫們呀,走開;讓我前去吧!”然一想到有一個更大的救國的使命在這,便勉強地把那股憤氣倒咽了下去。他板著臉,好久不開口。但狡猾如狐的賈余慶,卻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來,慢條斯理地說道:“要說呢,文丞相卻是最足以摧折強虜的銳鋒——不過文丞相是國家的柱石——”他很想叫道:“不錯,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話,我便去了!”然終于也把這句不客氣的話強咽了下去。一時敞亮的大廳上,鴉雀無聲地悄靜了下來,雖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個貴官大僚。空氣石塊似的僵硬,個個人呼吸都艱難異樣。一分一秒鐘,比一年一紀還難度過。還是昏庸異常的右丞相吳堅打破了這個難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見怎樣呢?以丞相的大才,當此重任,自能綽有余裕,國家實利賴之。”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鋒棱的眼光橫掃過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個個人都低下了眼,望著地,仿佛內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銳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觸。他在心底深喟了一聲,沉痛地說道:“如果實在沒有人肯去,而諸位老先生們的意見,都以為非天祥去不可的時候,天祥愿為國家粉碎此無用之身。唯恐囂張萬狀的強虜,未必片言可折耳。”如護國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張太師椅上。西斜的太陽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碩——大無朋,正足以于影中籠罩此群懦夫萬輩!個個人都像從枷鎖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氣。文天祥轉了一個念,覺得毅然前去,也未嘗不是一條活路。即使冒觸虜帥而被羈,甚至被殺,還不是和戰死在戰場上一樣的么?況且北虜的虛實,久已傳聞異辭,究竟他們的軍隊是怎樣的勇猛,其各軍的組織是怎樣的,他們用什么方法訓練這長勝之軍,一切都該自己去仔細地考察一下,作為將來的準備。那么,這一行,其意義正是至重且大。這樣一想,他便心平氣和起來,隨即站起身來,說道:“諸位老先生,事機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現在還要和北使面談一切。失陪了。”頭也不回的,剛毅有若一個鐵鑄的人,踏著堅定的腳步離開大廳而去。(發表于1934年,有刪改)【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一句,敘述文天祥赴元講和被扣押,后設法逃脫,輾轉數處,終于暫時脫險的故事。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他的腿和腳經了好一會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這句話表明文天祥從敵營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艱險處境。B.杜滸為了挽救國家,“毀家勤王”,“犧牲了一切”,與文天祥志同道合,在文天祥門客紛紛投敵的時候,仍追隨著文天祥。C.“大事是不可為的了”,杜滸這句話表達了對朝廷的極度失望,朝中高官要么年老體衰,要么奸邪昏庸,他們難堪大任。D.伯顏邀請南宋高官去其軍營談判,南宋官僚對此都有著清醒的認識,談判不會有成果,派往談判的使者可能會被蒙古扣留。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描繪文天祥逃歸途中的片段,再追敘南宋朝臣商議派遣談判使者的過程,并插敘杜滸勸阻文天祥之事,敘事條理清晰,詳略得當。B.“兩眼老望著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來”,這兩處對賈余慶眼神的描寫,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寫照,表現出他的卑鄙無恥。C.文章多次用比喻來描繪朝臣們的反應,如“空氣石塊似的僵硬”“個個人都像從枷鎖下逃出了似的”,說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視為救國的希望。D.賈余慶等官僚對外膽怯退縮,對內排擠文天祥,各懷鬼胎,各謀其私,與文天祥、杜滸形成鮮明對比,反襯出二人的光輝形象。8.本文改寫自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原文提道:“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向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恃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馀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戚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材料二: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項王見A人B恭敬C慈愛D言語E嘔嘔F人有疾病G涕泣H分食飲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指趁機,其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因人之力而敝之”句中的“因”字在意義和用法上均不同。B.恨,指遺憾、后悔,其與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一句中的“恨”字詞義不同。C.三秦,項羽滅秦后,以關中之地分封秦三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因以稱三王或其所轄地。D.子房,是張良的字,“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個名字,“名”“字”在意思上并無關聯。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任命儀式結束,與漢王謙讓之后,韓信便簡明扼要地給漢王分析了當下的形勢,極大地增強了漢王信心。B.韓信一方面向漢王極力肯定項羽勇敢、強悍、仁厚,一方面又明確指出項羽只是施與小恩小惠,難得人心。C.漢王對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評價,折射出其知人善任而又駕馭有方,展現了他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D.“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此乃楚敗漢勝一個原因的總結,也隱含漢王自負其膽略。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課內翻譯)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烏江項王廟(清)嚴遂成云旗廟貌拜行人,功罪千秋問鬼神。劍舞鴻門能赦漢,船沉巨鹿竟亡秦。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①原來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②不獨為靈均③。【注】①韓信:劉邦開國大將。投奔項羽,未得重用,轉而投奔劉邦。②招魂:《楚辭》中有《招魂》詩,據傳是宋玉為屈原而作。③靈均:屈原字靈均。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詩題可知,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詩人尋訪烏江項王廟,想起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題寫詩表哀悼。B.首聯入題,先寫烏江項王廟引來后世的四方行人前來頂禮膜拜,以此引出對項羽“功罪千秋”的叩問。C.尾聯情感含蓄,化用典故,以宋玉為屈原作招魂暗含自己對項羽評價,以此寄托詩人無限哀思嘆惋。D.全詩融詩才、史識于一爐,再現了“楚漢爭霸”時期一幅幅歷史畫卷,是一篇濃縮了的《項羽本紀》。14.同是評論項羽的功過是非,《史記》是這樣評論:“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本詩與《史記》的評價有何不同?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1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詢問弟子的治國志向,他首先從自己談起,“,”,以消除弟子顧慮。(2)中國古代詩人慣于用顏色修飾意象,進而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顏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和《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都不約而同提到了這種顏色。(3)蘇軾的《赤壁賦》中“,”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嘆我們個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渺小。(4)冰雪天氣,霧大路滑,登山道路往往十分艱辛,正如姚鼐在《登泰山記》一文中所寫的“,”。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孟子和莊子同為擅長辯論的學界,兩人不但同時,而且所處之國相去也并不遙遠,非但沒有謀面,甚至在各自著作中也從不提及對方,緣何?孟子以儒之正宗自居,莊子則是批儒的,莊子緣何不批孟子?莊孟不見面,不相互評論,當與其個人追求有關。孟子肩負“舍我其誰”的天命之感以匡救天下,莊子則以“_________”的方式隱于世間,道不同不相為謀。學術淵源的契合性,似乎也可為二者“不相攻擊”提供參照。莊子之學固然承接老子,但就義理而言,同儒家多有契合。莊子批儒,批的是“假儒”,孟子對于這樣的真儒,自然無須臧否。從孟子的角度來看,作為隱士的莊子,道德亦無甚瑕疵,故亦無須評點。莊孟二人是有機會見面的,但孟子本性不喜歡和人家往來,彼此學問又不同,就不會見了。更何況,莊子脾氣古怪,——性情同樣高傲的孟子,難道會主動去吃閉門羹?此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孟子同告子、莊子同惠施,皆是_________的“絕妙搭檔”。既然二人各自都找到了“知己”,何必再找“第三者”?16.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楷模
馬前卒
急流勇退
經天緯地B.翹楚
馬前卒
見好就收
經天緯地C.楷模
急先鋒
見好就收
天造地設D.翹楚
急先鋒
急流勇退
天造地設1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孟子對于這樣的真儒,自然無須臧否。從孟子的角度來看,作為莊子,隱士在道德上亦無甚瑕疵,故亦無須評點。B.對于孟子這樣的真儒,自然無須臧否。從孟子的角度來看,作為隱士的莊子,在道德上亦無甚瑕疵,故亦無須評點。C.對于孟子這樣的真儒,臧否自然無須。從孟子的角度來看,作為隱士的莊子,在道德上亦無甚瑕疵,故亦無須評點。D.對于孟子這樣的真儒,臧否自然無須。從孟子的角度來看,作為莊子,隱士在道德上亦無甚瑕疵,故亦無須評點。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和文中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魯大海,你現在沒有資格跟我說話——礦上已經把你開除了。B.我在那家公司干得挺順心,老板人挺好,每月工資也有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煙嗎?C.帶工老板拿著一疊疊名冊,懶散地站在正門口——好像火車站剪票處一般的木柵子前。D.在記憶中,這里的野花一茬接一茬,終年不斷——除非水渠結冰了,雪花蓋滿了大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擰開一瓶可樂,聽著那一聲“咝——”響,仰頭一通痛快地“噸噸噸”之后,無論什么煩惱都忘掉——這大概就是一些人最快樂的體驗。可樂汽水帶來的快樂確實是無可比擬的。①。糖分攝入可以使人體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樂激素的濃度迅速提升,會讓大腦覺得爽,可謂真正的快樂源泉。但糖分攝入同時會快速升胰島素,導致血糖下降,血清素等激素的濃度也隨之降低,所以快樂水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②,人們就會更想繼續喝下去,這也正是快樂水讓人欲罷不能的原因。其次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所產生的酸味可以被舌頭感覺到,二氧化碳本身也可以刺激舌頭上的化學感受器,另外,小氣泡的爆裂又是一種物理刺激。這些刺激混合在一起,就是讓舌頭酸麻刺激的“殺口勁”。對于可樂愛好者來說,二氧化碳帶來的爽快感是可樂的靈魂,否則可樂就是平淡無奇的糖水。可樂是否快樂,③。塑料瓶可樂快樂值不足,主要是因為塑料瓶里的二氧化碳會溜掉。玻璃瓶由于有一個瓶蓋,還是有漏氣的可能。金屬罐由于是一體的,漏氣會減少很多,而且金屬會有更好的冰涼體驗,因此很多人都覺得金屬罐可樂才是快樂水的“本水”。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0.以上說明文語段語言生動形象,請從用詞角度在文段中選擇兩個例子進行分析。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一生致力于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葉嘉瑩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致力于中國詩詞的創作、研究和教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詩詞大家。鐘揚一生跨界了無線電電子學、分子生物學、植物學、教育等多個學科領域,成為追求生命高度和廣度的“探界者”。有的人,一生只專注做一件事,成就了一世精彩;有的人,一生經歷豐富,也是一世風華。年輕的你,更向往哪種生活?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文體不限(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學校和個人信息。參考答案【答案】1.B2.A3.C4.①首先,文章由屈原詩句中“木葉”的形象提出問題,即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②其次,借助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即古詩多用“木葉”的原因;③最后,得出結論,“木葉”與“樹葉”雖一字之差,但在藝術形象的領域卻相差千里。5.①先假設林庚的觀點正確;②然后舉劉楨和王維的詩句,證明“木”改成“樹”不妥當;③最后得出“‘木’或‘樹’都應該用在應該用的地方”的結論。【答案】6.B7.C8.①豐富人物形象:原文簡單提及出使緣由,改寫后借朝臣推諉、怯懦的丑態,襯托文天祥的忠勇、剛毅,如大廳議事時眾人的表現與文天祥的決然,使其形象更豐滿。②增強情節張力:增添杜滸勸阻及文天祥內心矛盾情節。杜滸力勸,文天祥在自身責任與對朝臣憤怒間掙扎,情節更起伏,感染力更強。③深化主題表達:南宋朝廷腐朽與文天祥等人愛國形成鮮明對比,揭示南宋衰敗原因,凸顯其堅守正義、救國之艱難,深化愛國主題。【答案】9.DFG10.D11.A12.(1)項羽軍隊所到之處,沒有不殘害毀滅的,天下人怨聲載道,老百姓不親近依附他,只不過是被他的強大所控制罷了。(2)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參考譯文:材料一:封拜大將的儀式結束后,韓信被請入上座。劉邦說:“蕭丞相多次提起您的大才,您認為我該怎么辦呢?”韓信先是道謝,趁機問劉邦:“大王如今出兵東向爭奪天下,您的對手不是項羽嗎?”劉邦說:“是的。”韓信又說:“大王您自己估計您的勇猛、仁德,以及您軍隊的強盛,能比得過項羽嗎?”劉邦沉默了半天,說:“比不上他。”韓信起身向劉邦拜了兩拜稱贊他的自知之明說:“我也覺得您比不上他。可是我曾經在他手下做事,請讓我來說說項羽的為人。項羽大吼一聲,可以把上千人嚇得癱在地上,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人,這樣他就不過只有匹夫之勇。項羽待人恭敬有禮,仁愛慈祥,說起話來和和氣氣,有人生了病,他能含著眼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可是等到人家立了功,該封官頒賞了,他卻能把印拿在手里摩挲得棱角都磨圓了還舍不得發出去,這樣,他那所謂的‘仁愛’不過是婦人之仁。項羽雖然做了霸主,所有諸侯都對他俯首稱臣,可是他不建都在關中,而建都在彭城。他又違背了當初義帝宣布的誰先入關誰做關中王的規定,還把他的親信都封了王,因此各路諸侯都心懷不滿。諸侯們看到項羽把義帝趕到了江南,也都學著樣趕走自己過去的國君而占據了好地方稱王了。項羽軍隊所到之處,沒有不殘害毀滅的,天下人怨聲載道,老百姓不親近依附他,只不過是被他的強大所控制罷了。項羽現在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他已經喪盡了人心。所以說他的強盛是很容易變弱的。現在您如果真能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是勇敢善戰的人,您就大膽信任使用,那還有什么敵人不能被打敗!只要打下了城邑,您就把它封給您的有功之臣,那還有什么人不對您忠心歸附!您再以那些來自沛縣一帶的老兵為中堅、為前鋒,讓你現有的全部人馬跟在后面一起東進,那還有什么樣的敵人不能被打垮!現在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