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的主要類型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的主要類型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的主要類型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的主要類型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的主要類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4頁(共34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二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的主要類型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秋?武昌區期末)生物結皮是由微細菌、真菌、藻類、地衣、苔蘚等植物及其菌絲、分泌物等與土壤砂礫粘結形成的復合物,是干旱半干旱區重要的地表覆蓋類型,對沙漠生態系統意義重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生物結皮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B.高溫多雨的環境有利生物結皮的形成和發展 C.生物結皮能夠通過其生物組分的活動減少水土流失 D.生物結皮對土壤表層的有機質積累有積極影響2.(2024秋?張家口期末)下列有關不同類型生物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陸地生物群落大致可以分為森林、荒漠、苔原、濕地等類型 B.森林群落是地球上重要的陸地群落 C.荒漠中多數爬行動物以尿素形式排泄含氮廢物,以便有效帶走體內多余水分 D.草原生物群落中各種旱生一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3.(2024秋?廣州期末)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陸地生態系統,對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穩定碳氧平衡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影響的加劇,熱帶雨林面積不斷減小,引起人們普遍的關注和思考。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熱帶雨林植物種類繁多,優勢種不明顯 B.熱帶雨林垂直分層較多,一般不發生光競爭 C.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大量動物,其中以樹棲攀緣生活的占優勢 D.熱帶雨林物種組成和結構復雜,但土壤中有機物積累量不高4.(2024秋?三臺縣校級期末)群落是一定時空條件下不同物種的天然群聚。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分為不同類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以下關于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荒漠中許多植物在遇到水時會快速發芽、開花、結果,以適應干旱的環境 B.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的植物往往葉片大,葉綠體顆粒小,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弱光 C.全年高溫,濕潤的熱帶雨林中喬木往往有板狀根,樹的分支發達 D.和溫帶草原相比,熱帶雨林物種豐富,枯枝落葉多,土壤腐殖質中有機物較多5.(2023秋?昭陽區校級期末)非生物環境的狀況決定了哪些生物能夠在這一區域內定居和繁衍,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的形式排泄廢物,可減少水分丟失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可以抵抗干旱 C.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林下空氣流通良好,樹木的花多數是風媒花 D.貂熊生活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積大有利于在積雪上奔跑、捕食6.(2024?鹽湖區校級開學)下列關于群落的主要類型的敘述,正確的有幾項()①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差異②荒漠中動物多以獨特的生存方式適應缺乏水分的環境③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寬大,表面有茸毛④熱帶雨林地區,林中植物的花多為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A.一項 B.兩項 C.三項 D.四項7.(2024春?重慶月考)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中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下列有關不同群落類型的敘述,錯誤的是()A.我國的東部到西部,影響從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群落類型變化的因素是光照 B.通常不同群落除外貌和物種組成不同外,群落結構也存在不同特征 C.草原群落中動植物種類少且結構較為簡單,動物多為挖洞或奔跑類型 D.森林中有能吸收較強光的陽生植物,也有適應在弱光條件下生存的陰生植物8.(2024秋?青銅峽市校級期末)生物群落內的生物是與其所處環境相適應的。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間吸收CO2,有利于適應干旱生境 B.由于春天多風,因此開放的花多為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 C.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陰生植物莖細長、細胞壁厚、葉綠體顆粒小,適合弱光生存 D.濕地生物群落中的動植物物種十分豐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陸生生物9.(2024秋?石家莊校級期末)陸地群落主要有荒漠、草原和森林等類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草原群落和森林群落均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而荒漠群落只有水平結構 B.生活在草原的動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C.荒漠中的動、植物均具有耐旱的特性,森林中的植物均適應強光環境 D.即使環境條件不發生變化,群落也可能會發生演替10.(2023秋?南關區校級期末)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的形式排泄含氮廢物 B.草原生物群落的動物主要以斑馬、長頸鹿和獅子為主 C.森林生物群落中種群的生態位可隨季節更替而變動 D.熱帶雨林中以風媒花植物為主,而落葉闊葉林多數是蟲媒花植物11.(2023秋?河南期末)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群落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也不相同。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葉片狹窄,覆有絨毛或蠟質層,以適應干旱環境 B.在熱帶雨林地區,林中植物的花多是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 C.森林生物群落中較濕潤,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等形成復雜的垂直結構 D.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的蜥蜴和蛇體表覆有鱗片有助于減少水分蒸發12.(2023秋?西山區校級期末)沙漠中的生物有獨特的生存方式適應沙漠環境,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駱駝刺植株高幾厘米,但根可長達15米,是適應環境的表現 B.蜥蜴等爬行動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質鱗片,防止其他動物的捕食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間吸收CO2,有助于減少水分散失 D.沙鼠、跳鼠等具有與周圍環境一致的沙土色,有利于逃避敵害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4春?西城區期末)高羊茅作為溫帶優質牧草被從歐洲引種到世界各地,在某些地區造成生物入侵。為探究其入侵的原因,研究者在已被高羊茅成功入侵的草原進行系列實驗。(1)引種的高羊茅擴散到自然區域,造成當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多樣性喪失,天然草原群落因此發生改變的過程稱為。(2)研究者在被入侵草原樣地取三個封閉區,每區均分成4個地塊(C:對照;N+:施氮肥;NP+:同時施氮肥和磷肥;P+:施磷肥),進行連續四年實驗后隨機選取每個地塊1m2樣方,進行相關分析。①測定高羊茅健康成熟葉片的N、P含量及比值(N/P),結果如圖1。據此推測,被入侵草原土壤中缺磷而不缺氮,理由是。②測定高羊茅葉片上當地食草昆蟲——虎蛾幼蟲的密度和葉片損傷程度。圖2結果顯示:施磷肥地塊,對葉片的啃食程度大。(3)研究發現,高羊茅體內均含內共生真菌——麥角菌,麥角菌能產生有毒物質麥角堿。檢測不同地塊高羊茅中的麥角堿含量與虎蛾幼蟲的相關數據,結果如圖3。進一步觀察發現,含麥角堿濃度高的葉片上,虎蛾幼蟲羽化為蛾(成蟲)的時間顯著延長。請綜合上述所有信息,對高氮低磷環境中高羊茅成功入侵的原因作出合理推測。若要證實此推測,還需要提供的實驗數據是之間的相關性。14.(2024春?吉安期末)圖1是南方某地某生態系統部分生物關系示意圖,圖2是圖1生態系統中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小寫字母表示能量值。回答下列問題:(1)該生物群落的類型最可能是,跳蟲在該生態系統中的成分是。在該群落的邊緣處動植物的種類和某些動物數量往往更多,原因是。(2)圖2中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中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用圖2中的小寫字母表示),a2表示的是初級消費者中。第一營養級與第二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可表示為(用圖2中字母和計算符號表示)。(3)如果圖1是處于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其特征有(答三點);該生態系統動物對植物的作用有。15.(2024春?武昌區期末)錫林郭勒盟天然草場實施休牧禁牧、草畜平衡、劃區輪牧等生態治理措施后,草原生態系統得到顯著修復。回答下列問題。(1)曾經的過度放牧使錫林郭勒盟部分草原生物群落退化成生物群落,沙礫裸漏,植被極度稀疏。(2)生態治理后的群落朝著的草原生物群落方向演替。隨著春天來臨,草原綠意漸濃,久違的動物們紛紛現身,這種場景的出現體現了生態系統的功能。(3)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覓食,他們之間雖然食性相似但是競爭不明顯,可以用分化來解釋。為了畜牧業的興旺,牧民們對草原生態系統進行一定的干預,例如對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時收割、打包,從生態系統功能的角度分析,這項干預措施的意義有。(4)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系統得到顯著修復,但某種狼種群仍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人們不再主動獵狼,保護該瀕危物種的意義是。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高二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的主要類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BBBACBACDDB題號12答案B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秋?武昌區期末)生物結皮是由微細菌、真菌、藻類、地衣、苔蘚等植物及其菌絲、分泌物等與土壤砂礫粘結形成的復合物,是干旱半干旱區重要的地表覆蓋類型,對沙漠生態系統意義重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生物結皮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B.高溫多雨的環境有利生物結皮的形成和發展 C.生物結皮能夠通過其生物組分的活動減少水土流失 D.生物結皮對土壤表層的有機質積累有積極影響【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B【分析】不同群落的主要區別是物種組成的不同,不同群落的生物都能適應各自的環境,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特征。【解答】解:A、生物結皮是由微細菌、真菌、藻類、地衣、苔蘚等植物及其菌絲、分泌物等與土壤砂礫粘結形成的復合物,因此該過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A正確;B、生物結皮是干旱半干旱區重要的地表覆蓋類型,所以高溫多雨的環境不利生物結皮的形成和發展,B錯誤;C、生物結皮可覆蓋地表,可通過其生物組分的活動減少水土流失,C正確;D、生物結皮是由微細菌、真菌、藻類、地衣、苔蘚等植物及其菌絲、分泌物等與土壤砂礫粘結形成的復合物,增加了土壤表層有機質的積累,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群落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2.(2024秋?張家口期末)下列有關不同類型生物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陸地生物群落大致可以分為森林、荒漠、苔原、濕地等類型 B.森林群落是地球上重要的陸地群落 C.荒漠中多數爬行動物以尿素形式排泄含氮廢物,以便有效帶走體內多余水分 D.草原生物群落中各種旱生一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B【分析】地球各地因氣候、地形和其他環境條件的不同而分布著不同類型的生物群落;不同類型生物群落中的物種組成有明顯不同,占據優勢的物種類型也不同。草原生物群落中物種較少,結構相對簡單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動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苔原群落中植物種類貧乏,結構簡單。【解答】解:A、陸地生物群落大致可以分為森林、草原、荒漠、苔原等類型,濕地屬于水域生態系統,A錯誤;B、森林群落是重要的陸地群落,B正確;C、為減少水分的散失,荒漠中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形式排泄含氮廢物以適應干旱環境,C錯誤;D、草原生物群落分布在半干旱地區,群落結構相對簡單,各種耐旱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更能適應環境,在群落中占優勢,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3.(2024秋?廣州期末)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陸地生態系統,對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穩定碳氧平衡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影響的加劇,熱帶雨林面積不斷減小,引起人們普遍的關注和思考。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熱帶雨林植物種類繁多,優勢種不明顯 B.熱帶雨林垂直分層較多,一般不發生光競爭 C.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大量動物,其中以樹棲攀緣生活的占優勢 D.熱帶雨林物種組成和結構復雜,但土壤中有機物積累量不高【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群落的空間結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B【分析】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解答】解:A、熱帶雨林生物量巨大,陽光和土壤總量不變,因此優勢種不明顯,A正確;B、熱帶雨林的生物組分較多,垂直分層現象更明顯,不同高度的植物之間會競爭陽光等環境資源,B錯誤;C、熱帶雨林中具有多種多樣的動物,其中以樹棲攀緣生活的占優勢,C正確;D、熱帶雨林高溫多雨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因此土壤有機物分解較快,土壤中有機物積累量并不高,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群落的類型和空間結構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4.(2024秋?三臺縣校級期末)群落是一定時空條件下不同物種的天然群聚。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分為不同類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不盡相同。以下關于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荒漠中許多植物在遇到水時會快速發芽、開花、結果,以適應干旱的環境 B.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的植物往往葉片大,葉綠體顆粒小,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弱光 C.全年高溫,濕潤的熱帶雨林中喬木往往有板狀根,樹的分支發達 D.和溫帶草原相比,熱帶雨林物種豐富,枯枝落葉多,土壤腐殖質中有機物較多【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群落是一定時空條件下不同物種的天然群聚,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分為不同類型。【解答】解:A、植物的生態特點與環境相適應,荒漠中的植物遇水快速發芽、開花、結果,是為了適應干旱的環境,A正確;B、林下的植物受到的光照有限,葉綠體顆粒大,呈深綠色,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弱光,B錯誤;C、全年高溫,濕潤的熱帶雨林中喬木往往有板狀根,樹的分支不發達,C錯誤;D、熱帶雨林物種豐富,枯枝落葉多,但微生物分解速度也快,故土壤腐殖質中有機物不一定多,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群落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5.(2023秋?昭陽區校級期末)非生物環境的狀況決定了哪些生物能夠在這一區域內定居和繁衍,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中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的形式排泄廢物,可減少水分丟失 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可以抵抗干旱 C.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林下空氣流通良好,樹木的花多數是風媒花 D.貂熊生活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積大有利于在積雪上奔跑、捕食【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不同群落的主要區別是物種組成的不同,不同群落的生物都能適應各自的環境,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特征。【解答】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的形式排泄含氮廢物,可減少體內水分丟失,有利于保存水分,A正確;B、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以減少水分散失,可以抵抗干旱,B正確;C、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樹木繁茂,林下空氣流通不暢,樹木的花多數是蟲媒花,C錯誤;D、貂熊生活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足掌像熊掌,面積大以適應相應的環境條件,有利于在積雪上奔跑、捕食,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從題中獲取相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群落的知識作出正確判斷,屬于識記和理解層次的內容,難度適中。6.(2024?鹽湖區校級開學)下列關于群落的主要類型的敘述,正確的有幾項()①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結構上存在明顯的差異②荒漠中動物多以獨特的生存方式適應缺乏水分的環境③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寬大,表面有茸毛④熱帶雨林地區,林中植物的花多為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A.一項 B.兩項 C.三項 D.四項【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種群組成。2.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的。作為一個群落所具有的空間分布情況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具有鑲嵌現象。【解答】解:①森林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群落結構非常復雜且相對穩定;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群落結構相對簡單,二者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①正確;②荒漠分布在極度干旱的地區,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它們以獨特的生存方式適應缺乏水分的環境,②正確;③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區,其中的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狹窄,表面有絨毛,適應水環境,③錯誤;④熱帶雨林的植物適應了高熱濕潤的環境,植物大多是常綠的,喬木高大,一年四季都有開花、結果的植物,且蟲媒花多,果實鮮艷多汁,吸引動物為其傳播花粉種子,一些林下草本植物在秋季落葉期生長、開花、結果,多數是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④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7.(2024春?重慶月考)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中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下列有關不同群落類型的敘述,錯誤的是()A.我國的東部到西部,影響從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群落類型變化的因素是光照 B.通常不同群落除外貌和物種組成不同外,群落結構也存在不同特征 C.草原群落中動植物種類少且結構較為簡單,動物多為挖洞或奔跑類型 D.森林中有能吸收較強光的陽生植物,也有適應在弱光條件下生存的陰生植物【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A【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2、群落類型的分類可以是自然的或人為的,生態學研究中一般采用自然分類。根據分類原則,地球上的生物群落類型主要可分為三大類:①陸地生物群落:包括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林、北方針葉林、旱生林、熱帶稀樹草原、溫帶草原、凍原、荒漠和極地一高山荒漠等群落;②水生生物群落:包括靜止淡水(湖泊、池塘)、流動淡水、河口灣、沿岸海和深海等處的生物群落;③水一陸過渡性生物群落:包括內陸沼澤(酸沼和普通沼澤)、沿海沼澤(鹽沼、熱帶和亞熱帶的紅樹林)等處的生物群落。【解答】解:A、我國的東部到西部,影響從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群落類型變化的因素主要是水分,A錯誤;B、不同群落除外貌和物種組成一般不同,群落結構也存在不同特征,B正確;C、草原群落中動植物種類少且結構較為簡單,缺少水分,缺少較為高大的灌木和喬木,難以為動物提供多樣化的棲息場所,動物多為挖洞或奔跑類型,C正確;D、森林中有能吸收較強光的高大的陽生植物,也有適應在弱光條件下生存的相對矮小的陰生植物,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群落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8.(2024秋?青銅峽市校級期末)生物群落內的生物是與其所處環境相適應的。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間吸收CO2,有利于適應干旱生境 B.由于春天多風,因此開放的花多為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 C.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陰生植物莖細長、細胞壁厚、葉綠體顆粒小,適合弱光生存 D.濕地生物群落中的動植物物種十分豐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陸生生物【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C【分析】不同群落類型的生物有不同的特征。荒漠中的生物有耐旱的特征。植物有仙人掌屬植物駱駝刺屬植物等,動物主要是爬行類、嚙齒目、鳥類和蝗蟲等。它們以獨特的生存方式適應缺乏水分的環境。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質莖,葉呈針狀,氣孔在夜晚才開放。駱駝刺植株才幾厘米高,但根可長達15m。爬行動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質鱗片,有助于減少水分蒸發。草原耐寒旱生的多年草本植物占優勢,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抵抗干旱;動物大多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森林中樹棲和攀援的動物種類多,陽生植物多居上層,陰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有莖細長、葉薄、細胞壁薄、機械組織不發達但葉綠體顆粒大、呈深綠色的特點,以適應林下的弱光環境。【解答】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溫環境下氣孔關閉,到了夜間才打開進行氣體交換,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減少了水分的蒸發,A正確;B、春季多風,風媒花繁殖效果好,許多植物的果實有翅,便于通過風力傳播,B正確;C、森林中的陰生植物葉綠體體積大,有較大的基粒,基粒片層數目也較多,葉綠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較低的光照條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線,適合弱光生存,C錯誤;D、濕地生物群落中的動植物物種十分豐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陸生生物,同時還是很多候鳥的棲息地,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群落相關知識的了解,要求學生掌握群落的主要類型,屬于理解層次的內容,難度適中。9.(2024秋?石家莊校級期末)陸地群落主要有荒漠、草原和森林等類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草原群落和森林群落均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而荒漠群落只有水平結構 B.生活在草原的動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C.荒漠中的動、植物均具有耐旱的特性,森林中的植物均適應強光環境 D.即使環境條件不發生變化,群落也可能會發生演替【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D【分析】群落是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物種豐富度、群落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種間關系、群落演替等。【解答】解:A、任何群落均有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A錯誤;B、森林中和草原中均可生長同類草本植物,故以該類草本植物為食的動物既能生活在草原也能生活在森林,B錯誤;C、荒漠中的動、植物均具有耐旱的特性,森林中高大的喬木適應強光環境,林下陰生植物則適應弱光環境,C錯誤;D、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環境的變化,生物的遷入、遷出,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等,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0.(2023秋?南關區校級期末)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的形式排泄含氮廢物 B.草原生物群落的動物主要以斑馬、長頸鹿和獅子為主 C.森林生物群落中種群的生態位可隨季節更替而變動 D.熱帶雨林中以風媒花植物為主,而落葉闊葉林多數是蟲媒花植物【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1)環境特點:①分布在極度干旱地區;②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勻;(2)群落特點:物種少,群落結構非常簡單;(3)生物與環境的適應: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1)環境特點:①分布在半干旱地區;②分布在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2)群落特點:動植物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相對簡單;(3)生物與環境的適應:①植物:往往葉片狹窄,表面有茸毛或蠟質層,能抗抵干旱;②動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3.森林生物群落:(1)環境特點: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2)群落特點:群落結構非常復雜且相對穩定;(3)生物與環境的適應:①動物:樹棲和攀緣生活的動物種類特別多;②植物:陽生植物多居上層,能吸收比較強的陽光。陰生植物葉綠體顆粒大、呈深綠色。【解答】解: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動物以固態尿酸鹽的形式排泄含氮廢物,而不是產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A正確;B、草原上的動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點,動物主要以斑馬、長頸鹿和獅子為主,B正確;C、生態位表現了物種對各種資源(食物、空間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由于森林中不同季節食物種類會有所變化,因此森林生物群落中種群的生態位會隨季節更替而變動,C正確;D、熱帶雨林中空氣流通不暢,風媒花植物很少,大多數是蟲媒花植物,而落葉闊葉林多數是風媒花植物,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作答。11.(2023秋?河南期末)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群落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適應性也不相同。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葉片狹窄,覆有絨毛或蠟質層,以適應干旱環境 B.在熱帶雨林地區,林中植物的花多是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 C.森林生物群落中較濕潤,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等形成復雜的垂直結構 D.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的蜥蜴和蛇體表覆有鱗片有助于減少水分蒸發【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解答】解:A、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葉片狹窄,覆有絨毛或蠟質層,以適應干旱環境,A正確;B、在熱帶雨林地區,林中空氣流通不暢,風媒花很少,B錯誤;C、森林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等較多,故能夠形成復雜的垂直結構,C正確;D、荒漠中水分較少,故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的蜥蜴和蛇體表覆有鱗片,有助于減少水分蒸發,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12.(2023秋?西山區校級期末)沙漠中的生物有獨特的生存方式適應沙漠環境,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駱駝刺植株高幾厘米,但根可長達15米,是適應環境的表現 B.蜥蜴等爬行動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質鱗片,防止其他動物的捕食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間吸收CO2,有助于減少水分散失 D.沙鼠、跳鼠等具有與周圍環境一致的沙土色,有利于逃避敵害【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B【分析】生物群落內的生物是與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為了適應環境從而生存下來,生物的結構總是與功能相適應。【解答】解:A、駱駝刺植株高幾厘米,但根可長達15米,以適應缺水的環境,是適應環境的表現,A正確;B、爬行動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質鱗片,有助于減少水分蒸發,B錯誤;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溫環境下氣孔關閉,到了夜間才打開進行氣體交換,釋放氧氣吸收CO2,減少了水分的蒸發,C正確;D、荒漠動物如沙鼠、跳鼠等具有與周圍環境一致的沙土色,是一種保護色,有利于逃避敵害,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群落相關知識的了解,要求學生掌握群落的主要類型,屬于識記層次的內容,難度較易。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4春?西城區期末)高羊茅作為溫帶優質牧草被從歐洲引種到世界各地,在某些地區造成生物入侵。為探究其入侵的原因,研究者在已被高羊茅成功入侵的草原進行系列實驗。(1)引種的高羊茅擴散到自然區域,造成當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基因多樣性喪失,天然草原群落因此發生改變的過程稱為次生演替。(2)研究者在被入侵草原樣地取三個封閉區,每區均分成4個地塊(C:對照;N+:施氮肥;NP+:同時施氮肥和磷肥;P+:施磷肥),進行連續四年實驗后隨機選取每個地塊1m2樣方,進行相關分析。①測定高羊茅健康成熟葉片的N、P含量及比值(N/P),結果如圖1。據此推測,被入侵草原土壤中缺磷而不缺氮,理由是與對照組相比,只要施加磷肥,葉片含磷量顯著提高,N/P明顯下降,而施加氮肥對葉片含氮量及N/P基本無影響,說明土壤中缺磷而不缺氮。②測定高羊茅葉片上當地食草昆蟲——虎蛾幼蟲的密度和葉片損傷程度。圖2結果顯示:施磷肥地塊高羊茅葉片上虎蛾幼蟲密度大,對葉片的啃食程度大。(3)研究發現,高羊茅體內均含內共生真菌——麥角菌,麥角菌能產生有毒物質麥角堿。檢測不同地塊高羊茅中的麥角堿含量與虎蛾幼蟲的相關數據,結果如圖3。進一步觀察發現,含麥角堿濃度高的葉片上,虎蛾幼蟲羽化為蛾(成蟲)的時間顯著延長。請綜合上述所有信息,對高氮低磷環境中高羊茅成功入侵的原因作出合理推測。若要證實此推測,還需要提供的實驗數據是土壤中的N、P含量(葉片中的N/P)和高羊茅中麥角堿含量之間的相關性。【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專題】圖像坐標類簡答題;生態系統.【答案】(1)基因次生演替(2)①與對照組相比,只要施加磷肥,葉片含磷量顯著提高,N/P明顯下降,而施加氮肥對葉片含氮量及N/P基本無影響,說明土壤中缺磷而不缺氮③高羊茅葉片上虎蛾幼蟲密度大(3)土壤中的N、P含量(葉片中的N/P)和高羊茅中麥角堿含量【分析】根據圖1分析可知:自變量為施肥的種類,因變量為葉片的N、P含量及比值(N/P)。根據圖2分析可知:自變量為施肥的種類,因變量為虎蛾幼蟲的密度和葉片損傷程度。根據圖3分析可知:自變量為麥角堿含量,因變量為虎蛾幼蟲的密度和體重。【解答】解:(1)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引種的高羊茅擴散到自然區域,造成當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基因多樣性喪失。次生演替是指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符合高羊茅入侵擴散到自然區域導致的天然草原群落發生改變,故屬于群落的次生演替。(2)分析圖1可知:與對照組相比,施加氮肥時,葉片中含氮量、N/P值無明顯變化;只要施加磷肥時(NP+:同時施氮肥和磷肥;P+:施磷肥),葉片中磷含量明顯增加,且N/P明顯下降,因此推測土壤中缺磷。分析圖2可知:與對照組相比,施加施加氮肥時,高羊茅葉片上虎蛾幼蟲的密度和葉片損傷程度無明顯變化;只要施加磷肥時(NP+:同時施氮肥和磷肥;P+:施磷肥),高羊茅葉片上虎蛾幼蟲的密度增大,葉片損傷程度增加。(3)分析圖3可知:隨著麥角堿含量增多,高羊茅葉片上虎蛾幼蟲的密度減少且體重下降。在高氮低磷環境中,高羊茅葉片上的共生真菌麥角菌產生的麥角堿多,麥角堿對虎蛾幼蟲具有毒害作用導致其生長緩慢,種群密度下降。同時,含麥角堿濃度高的葉片上,虎蛾幼蟲羽化為蛾(成蟲)的時間顯著延長,產生的子代少,種群密度進一步降低。上述兩種原因均會導致對葉片的啃食減少,因此,高羊茅種群數量增加,成功入侵當地生態系統。,若要驗證次推測的正確性,還需要測量土壤中的N、P含量(葉片中的N/P)和高羊茅中麥角堿含量的關系。故答案為:(1)基因次生演替(2)①與對照組相比,只要施加磷肥,葉片含磷量顯著提高,N/P明顯下降,而施加氮肥對葉片含氮量及N/P基本無影響,說明土壤中缺磷而不缺氮③高羊茅葉片上虎蛾幼蟲密度大(3)土壤中的N、P含量(葉片中的N/P)和高羊茅中麥角堿含量【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4.(2024春?吉安期末)圖1是南方某地某生態系統部分生物關系示意圖,圖2是圖1生態系統中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小寫字母表示能量值。回答下列問題:(1)該生物群落的類型最可能是森林生物群落,跳蟲在該生態系統中的成分是分解者。在該群落的邊緣處動植物的種類和某些動物數量往往更多,原因是群落的邊緣處環境條件更復雜,能為不同類型的植物提供定居條件,從而為更多的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條件。(2)圖2中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中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a1+c1+d1(用圖2中的小寫字母表示),a2表示的是初級消費者中未被利用的能量。第一營養級與第二營養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可表示為×100%(用圖2中字母和計算符號表示)。(3)如果圖1是處于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其特征有結構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答三點);該生態系統動物對植物的作用有動物能夠為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能量流動的特點及相關計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和類型.【專題】圖文信息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1)森林生物群落分解者群落的邊緣處環境條件更復雜,能為不同類型的植物提供定居條件,從而為更多的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條件(2)a1+c1+d1未被利用的能量×100%(3)結構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動物能夠為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分析】圖1為某生態系統的部分生物關系圖,其中草本植物、喬木為生產者,蝗蟲、蜘蛛、雜食性鳥為消費者,大型真菌、跳蟲為分解者。【解答】解:(1)由于該生物群落有喬木,因此該生物群落類型最可能是森林生物群落。跳蟲吃的有機碎屑屬于腐殖質,因此它屬于分解者。在群落的邊緣處,環境條件更復雜,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更多,而植物給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空間,因此動物種類和數量也會更多。(2)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中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營養級,還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可用c1+d1+a1表示,a2表示的是初級消費者中未被利用的能量;能量傳遞效率指的是相鄰兩個營養級同化能量的比值,可用×100%表示。(3)處于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它具有結構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等三個特點;在生態系統中,動物能夠為植物傳播花粉和傳播種子。故答案為:(1)森林生物群落分解者群落的邊緣處環境條件更復雜,能為不同類型的植物提供定居條件,從而為更多的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條件(2)a1+c1+d1未被利用的能量×100%(3)結構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動物能夠為植物傳粉和傳播種子【點評】本題考查了群落、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掌握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過程,能正確辨析圖中的相關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正確答題。15.(2024春?武昌區期末)錫林郭勒盟天然草場實施休牧禁牧、草畜平衡、劃區輪牧等生態治理措施后,草原生態系統得到顯著修復。回答下列問題。(1)曾經的過度放牧使錫林郭勒盟部分草原生物群落退化成荒漠生物群落,沙礫裸漏,植被極度稀疏。(2)生態治理后的群落朝著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草原生物群落方向演替。隨著春天來臨,草原綠意漸濃,久違的動物們紛紛現身,這種場景的出現體現了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功能。(3)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覓食,他們之間雖然食性相似但是競爭不明顯,可以用生態位分化來解釋。為了畜牧業的興旺,牧民們對草原生態系統進行一定的干預,例如對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時收割、打包,從生態系統功能的角度分析,這項干預措施的意義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4)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系統得到顯著修復,但某種狼種群仍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人們不再主動獵狼,保護該瀕危物種的意義是可增加生物多樣性。【考點】群落的主要類型;群落演替的類型;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答案】(1)荒漠(2)不同于自然演替信息傳遞(3)生態位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4)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分析】1、生態系統是指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由群落和非生物環境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系統。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和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基本功能。2、自然群落中,生態位重疊的物種會發生生態位分化。當兩個物種的生態位有重疊時,往往通過自然選擇作用使各自的生態位發生變化,從而減少或排除競爭,使得它們共同生存下來,這種現象稱為生態位分化。【解答】解:(1)曾經的過度放牧使錫林郭勒盟部分草原生物群落退化成荒漠生物群落,沙礫裸漏,植被極度稀疏。(2)生態治理有人為因素的干擾,人類活動會使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生態治理后的群落朝著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草原生物群落方向演替。隨著春天來臨,草原綠意漸濃,“綠意“是一種物理信息,這種場景的出現體現了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的功能。(3)自然群落中,生態位有重疊的物種會發生生態位分化。當兩個物種的生態位有重疊時,往往通過自然選擇作用使各自的生態位發生變化,從而減少或排除競爭,使得它們共同生存下來,這種現象稱為生態位分化。成群的牛、羊一起在草原上覓食,他們之間雖然食性相似但是競爭不明顯,可以用生態位分化來解釋。對牛羊取食之余牧草及時收割、打包,從生態系統功能的角度分析,這樣做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意的方向。(4)人們不再主動獵狼,保護該瀕危物種可增加生物多樣性。故答案為:(1)荒漠(2)不同于自然演替信息傳遞(3)生態位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4)可增加生物多樣性【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考點卡片1.群落的空間結構【知識點的認識】(1)群落的空間結構分為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垂直結構表現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鑲嵌分布。(2)群落中植物、動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層現象的原因分別是:對光照的利用;食物和棲息空間(3)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結構的原因有:地形的變化(如山地起伏)、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條件的不同、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命題方向】下列對不同生物群落空間結構的分析,正確的是()A.農田組成單一,其中的動物無分層現象,而森林中的動物有分層現象B.湖泊中深水區與淺水區的植物類型存在差異,體現的是群落的垂直結構C.竹林中的竹子高矮錯落有致,影響竹子群體垂直結構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一座山的高海拔地段與低海拔地段植物類群分布差異主要與溫度有關分析: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和植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他們常呈鑲嵌分布。解答:A、農田雖然組成單一,但是其中的動植物仍然有分層現象,只是不如森林中動物分層現象明顯,A錯誤;B、湖泊中深水區與淺水區的植物類型存在差異,是由于水平方向上水分條件、氧氣條件的差異引起的,因此體現的是群落的水平結構,B錯誤;C、竹林中的竹子為同一物種,不能體現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D、溫度對植物的分布有著重要影響,高海拔地段溫度較低,低海拔地段溫度相對較高,因此這兩個區域植物類群分布差異主要是由溫度引起的,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題思路點撥】群落的水平結構需注意地形的變化,如海拔的高低和大陸架深淺,也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2.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知識點的認識】1、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2)作用:決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決定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3)意義: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礎生態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夠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資源空間,稱做該生物的基礎生態位.3、現實生態位:由于存在著競爭,一般物種都不能夠占領基礎生態位.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稱為現實生態位.4、生態位寬度:生態位寬度又稱生態位廣度或生態位大小.一個物種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總和.當資源的可利用性減少時,一般使生態位寬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應不足的環境中,消費者也被迫攝食少數次等獵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應充足的環境中,消費者盡攝食最習慣攝食的少數被食者.5、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生態位相似的物種生活于同一空間時分享或競爭共同資源的現象.生態位重疊的兩個物種因競爭排斥原理而難以長期共存,除非空間和資源十分豐富.通常資源總是有限額,因此生態位重疊物種之間競爭總會導致重疊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別占領不同的空間位置和在不同空間部位覓食等.在向某一地區引進物種時,要考慮與當地物種的生態位重疊的問題.外來物種總因數量有限、對環境尚未適應等原因處于競爭的弱勢,因此,如與當地物種生態位重疊過大將會導致引種失敗.【命題方向】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不同的,而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都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B.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需要研究其種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現頻率等特征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無關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分析: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植物的生態位研究的內容包括在研究領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動物的生態位包括: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解答:A、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種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A錯誤;B、研究某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該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B正確;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且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即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則該生物的生態位可能會隨之改變,C錯誤;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位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方法點撥】如果把“生態位”作進一步的解釋,那就是在大自然中,親緣關系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出現.如果它們在同一區域內出現,大自然將會用空間把它們各自隔開,如虎在山上行,魚在水中游,猴在樹上跳,鳥在天上飛;如果它們在同一地方出現,它們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蟲;如果它們需要的是同一種食物,那幺,它們的尋食時間必定要相互錯開,如獅子是白天出來尋食,老虎是傍晚出來尋食,狼是深夜出來尋食….在動物世界里沒有兩種物種的生態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種親緣關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態位部分重迭,這時就會現嚴酷的競爭,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強者進入弱者的生態領域就會出現“龍陷淺灘受蝦戲,虎落平川遭犬期”的狀況;如果弱者進入強者的生態領域中就會出現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狀況.因此,強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是強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才能自由生存.3.群落的主要類型【知識點的認識】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還有濕地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等。【命題方向】下列關于群落的主要類型的敘述,正確的有幾項()①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物種組成上存在明顯的差異②荒漠中動物多以獨特的生存方式適應缺乏水分的環境③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寬大,表面有絨毛④熱帶雨林地區,林中植物的花多為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A.一項B.二項C.三項D.四項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種群組成。2、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的。作為一個群落所具有的空間分布情況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具有鑲嵌現象。解答:①森林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群落結構非常復雜且相對穩定;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區、不同年份或季節雨量不均勻的地區,群落結構相對簡單,二者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結構上存在顯著差異,①正確;②荒漠分布在極度干旱的地區,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它們以獨特的生存方式適應缺乏水分的環境,②正確;③草原分布在半干旱地區,其中的植物往往根系發達,葉片狹窄,表面有絨毛,適應水環境,③錯誤;④熱帶雨林的植物適應了高熱濕潤的環境,植物大多是常綠的喬木高大,一年四季都有開花、結果的植物,且蟲媒花多,果實鮮艷多汁,吸引動物為其傳播花粉種子,一些林下草本植物在秋季落葉期生長、開花、結果,多數是風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實有翅,④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群落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題思路點撥】不同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存在差異,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有與其環境相適應的特征。4.群落演替的類型【知識點的認識】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命題方向】為研究河流中石塊群落的演替情況,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石塊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變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石塊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B.該石塊群落在120天時演替至頂極狀態C.該石塊群落0﹣30天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D.該石塊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種保持不變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故裸石上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錯誤;B、由圖示可知,在前120天內,新增的物種數目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即物種數目在逐漸增加),在120天后新增物種數目為零,故裸石上的物種數量先逐漸增加,之后趨于穩定,但不能說明該石塊群落在120天時演替至頂極狀態,B錯誤;C、該石塊群落0﹣30天新增物種數目逐漸減少,但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C正確;D、該石塊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種發生了變化,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解題思路點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點不同,需要注意是區分。5.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知識點的認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大多數動物,包括植食、肉食動物,雜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細菌、真菌、動物等。【命題方向】如圖表示某自然生態系統的部分碳循環過程,甲、乙、丙、丁分別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據圖判斷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甲是生產者,不全是植物B.丙在碳循環中的作用不可缺少C.甲、乙、丙、丁間的碳以有機物的形式流動D.圖中應添加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分析:題圖分析:圖示為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示意圖。分解者除了一個箭頭指向無機環境外,其他箭頭都指進來,因此丙為分解者;甲和乙為消費者,丁為生產者,圖中缺乏大氣中二氧化碳指向生產者丁的箭頭。解答:A、圖中丁代表生產者,不全是植物,也可代表硝化細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的自養型生物,A錯誤;B、丙作為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若缺少分解者,則生態系統的尸體將要堆積如山,物質循環將不能正常進行,B正確;C、圖中甲、乙、丙、丁分別代表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它們構成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碳元素在這些它們之間的流動是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的,C正確;D、圖中缺少的生理過程是從“大氣CO2”到“丁”的箭頭,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生態系統的功能,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掌握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分析題圖;識記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具體過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思路點撥】1、相互關系2、地位分析在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群落的物質和能量的最終來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劃分是依據各自的代謝類型和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特征來決定的。即:根據某種生物在該生態系統中的功能特性分為三大類群:①生產者從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屬于自養型,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生態系統中唯一能夠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轉變成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生物。絕大多數進行光合作用,少數進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細菌、鐵細菌、硫細菌)。②消費者從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屬于異養型,雖然存在著不同的級別,但是生態系統的非必要成分。主要指各種動物。不過有些寄生細菌,它們從活的生物體內吸取有機物,在生態系統中也扮演著“小型消費者”的角色,故寄生細菌屬于消費者。③分解者從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方面看屬于異養型,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應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動物(如:蚯蚓、蠅、蜣螂等),它們都能分解殘枝敗葉、尸體、糞便等有機物,故腐食性動物屬于分解者。總之,生態系統中的四種組成成分的相互關系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的作用是為各種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生產者的作用是轉化物質和能量;消費者的作用是推動物質和能量在群落中的流動;分解者的作用是把物質和能量歸還到無機自然界。6.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知識點的認識】(1)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2)一個營養級(非最高營養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營養級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命題方向】有關生態系統中食物鏈與能量流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能量沿食物鏈流動是單向的B.食物鏈越長,最高營養級上的生物獲得的能量越少C.處于上一級的生物越多,處于下一級生物獲得的能量越少D.生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越多分析: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的,并逐級遞減,每一個營養級能量的傳遞效率約為10~20%.食物鏈越長,最高營養級上獲得的能量越少,因此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能量是生態系統的動力,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越多,食物網越復雜。解答:A、能量在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傳遞時,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特點,A正確;B、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高,能量散失越多,儲能越少,生物個體數量也越少,B正確;C、一般情況下,食物鏈各營養級之間能量的傳遞效率為10%﹣20%,獲得能量的多少與營養級別有關,與生物的數量無關,C錯誤;D、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D正確。故選:C。點評:解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掌握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解題思路點撥】一個營養級(非最高營養級)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有:①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營養級生物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④部分未被利用。故能量流動是不可逆的。7.能量流動的特點及相關計算【知識點的認識】(1)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2)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高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低營養級同化的能量×100%;大約為10%﹣20%。(3)能量流動為什么是單向的:(1)食物鏈中各營養級之間的捕食關系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可逆轉;(2)通過呼吸作用所釋放的熱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復利用。(4)能量流動為什么是逐級遞減的:①每一營養級都有一部分能量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②每一營養級(最高營養級除外)都有一部分能量被下一營養級利用;③每一營養級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命題方向】回答下列有關能量流動的計算問題:(1)如圖1所示的食物網中,若人的體重增加1kg,最少消耗水藻kg,最多消耗水藻kg.(2)若植食性動物糞便中的能量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為R,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為N,則該植食性動物的同化量可表示為。雜食性動物的食物中草占1/3,則其體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kg(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3)生物甲、乙、丙,構成食物關系如圖2.其中,甲能量中比例為x的部分直接提供給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4)如圖3為某生態系統食物關系圖。若鳥的食物是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蟲,由原來的2:1調整為1:1后,鳥的數量變為原來的。(傳遞效率按20%計算)分析:分析圖1,表示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若人的體重增加1kg,要求最少消耗水藻的質量,則食物鏈最短,即水藻→小魚→人,能量傳遞效率按20%計算;要求最多消耗水藻的質量,則食物鏈最長,即水藻→水蚤→蝦→小魚→大魚→人,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分析圖2,共有2條食物鏈:甲→丙;甲→乙→丙.甲為生產者,乙和丙都是消費者.分析圖3,共有2條食物鏈:互花米草→鳥;互花米草→植食性昆蟲→鳥.互花米草為生產者,植食性昆蟲和鳥都是消費者.解答:(1)如圖1所示的食物網中,若人的體重增加1kg,要求最少消耗水藻的質量,則食物鏈最短,即水藻→小魚→人,最少消耗水藻的質量為1÷20%÷20%=25kg.要求最多消耗水藻的質量,則食物鏈最長,即水藻→水蚤→蝦→小魚→大魚→人,最多消耗水藻的質量為1÷10%÷10%÷10%÷10%÷10%=100000kg.(2)若植食性動物糞便中的能量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為R,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為N,則該植食性動物的同化量可表示為N+R.若雜食性動物的食物中草占,則其體重增加30kg,傳遞效率按10%計算,需消耗草30×÷10%=100kg。(3)生物甲、乙、丙,構成食物關系如圖2.據題意,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則傳遞效率用20%計算.甲能量中比例為x的部分直接提供給丙,則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設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為W.則Wx×20%+W(1﹣x)×20%×20%=A,故W=.(4)如果按照原來食物的來源于互花米草,來源于植食性昆蟲,按傳遞效率20%計算,鳥增重1克需要克,如改為各占,鳥增重1克需要15克,÷15=.故答案為:(1)25100000(2)N+R(3)(4)點評:本題考查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特點及相關的計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識圖能力、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解題思路點撥】生產者最少消耗(消費者最多獲得)選最短食物鏈,最大傳遞效率;生產者最大消耗(消費者最少獲得)選最長食物鏈,最小傳遞效率。8.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知識點的認識】(1)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的種類有:物理信息: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蝙蝠發出的超聲波。化學信息:通過化學物質傳遞,如動物的性外激素,信息素等。行為信息:通過動物特殊行為的傳遞,如蜜蜂跳舞、孔雀開屏等。(2)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作用有:①生命活動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③調節生物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命題方向】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之間,以及它們內部都有信息的產生與交換,能夠形成信息傳遞。下列有關生態系統信息傳遞的敘述錯誤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