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生態系統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生態系統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生態系統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生態系統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浙科版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生態系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4頁(共54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高二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生態系統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秋?三臺縣校級期末)呼倫貝爾草原上生長著多種雜草和以雜草為食的食草動物以及小型食肉動物,各種生物數量在一定范圍內保持相對穩定,關于該生態系統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該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B.植物不一定是生產者,生產者也不一定是植物,還包括部分細菌 C.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高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有些動物是分解者2.(2024秋?衡水期末)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A.自養生物一定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B.異養生物一定是消費者,動物不一定是消費者 C.原核生物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都屬于分解者 D.非生物環境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可有可無的成分3.(2024?貴州)在公路邊坡修復過程中,常選用“豆科—禾本科”植物進行搭配種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邊坡修復優先篩選本地植物是因為其適應性強 B.“豆科—禾本科”搭配種植可減少氮肥的施用 C.人類對邊坡的修復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屬于分解者4.(2023秋?昭陽區校級期末)如圖Ⅰ為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D是丙中關系密切的四種生物。圖Ⅱ為某生態系統的某種金字塔簡圖,其中①②③4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Ⅰ中甲為生產者、丁為分解者 B.圖Ⅰ中的B、C均為三級消費者,處于圖Ⅱ中的③營養級 C.圖Ⅰ中碳元素在乙和丁間的傳遞形式是CO2 D.圖Ⅱ中的金字塔可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5.(2024?齊齊哈爾三模)如圖為“荷蝦共作”的生態養殖模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生態系統中蓮藕等生產者可為小龍蝦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 B.荷蝦互利共生的關系使該人工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更加復雜 C.因人類對餌料的投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可能呈倒置 D.該生態農業增大了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6.(2023秋?駐馬店期末)研究人員通過監測長江江豚獨特的聲吶信號調查其種群數量,通過調查江豚的種群數量可以評估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況。長江江豚及其自然保護區內部分生物類群的食物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長江江豚獨特的聲吶信號屬于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 B.通過該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能避免對長江江豚造成傷害 C.增加浮游動物和鯉魚的數量能提高長江江豚的K值 D.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分析,鯉魚是初級消費者7.(2024?牡丹江校級模擬)圖1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圖2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與圖1相比,圖2中沒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B.圖1中的成分B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D為生產者 C.圖2中的生態系統中共有7條食物鏈,鷹占有4個營養級 D.若其他不變,只是蛇消失,一段時間后,鷹的數量一定減少8.(2023秋?金安區校級期末)“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緊密聯系,使生態系統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樹”和“小荷”屬于該生態系統的基石,它們都能將太陽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機物中 B.在詩中所描述的生態系統中,蜻蜓等的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C.“樹陰照水愛晴柔”中的“水”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D.池水中的有毒物質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分解者體內9.(2023秋?菏澤期末)下列有關生態學概念及理解的敘述,錯誤的是()A.畫眉主要生活在林下層,這就是畫眉的生態位 B.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 C.能量流動是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D.我國科學家用CO2合成淀粉,有望在糧食需求與碳中和兩方面降低全人類的生態足跡10.(2023秋?黔東南州期末)將某地采石場轉變成生態公園,從灰塵漫天到綠水青山、花香遍野,現如今老舊礦山面貌一新。草→兔→鷹是該生態公園中常見的1條食物鏈,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土壤中的微生物均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B.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 C.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 D.鷹與兔的同化量比值不一定在10%~20%,原因可能是還存在其他食物鏈11.(2024?濟南一模)某地規劃了現代農業生態工程,種植業收獲的農作物可以經加工供應給畜牧業和人,加工過程產生的廢棄物和作物秸稈可以通過廢棄物產業鏈生產加工為飼料、肥料及其他再生產品。畜牧業產生的糞便經沼氣池發酵既可以產生能源,沼渣又可以肥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生態系統的結構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組成 B.該生態系統必須不斷得到系統外的物質和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 C.由于畜牧業產生的糞便中含有的能量多于沼渣,所以糞便肥田的效果更好 D.廢棄物產業鏈的設計主要是利用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生產力12.(2023秋?紹興期末)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份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所體現的生態學原理值得我們珍視和學習。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該詩句包含了生態系統的所有組成成分 B.“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該詩句里有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C.“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可以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現象體現了生態系統中物理信息的傳遞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5?寶雞模擬)建設海洋牧場是近些年沿海地區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舉措,它可以看作是一種人工海洋生態系統。人們通過投放人工魚礁等方法來保護某些海洋生物的生存、棲息與繁殖,從而實現海洋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的持續高效產出。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海洋牧場極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使某些海洋經濟魚類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對經濟魚類(如大黃魚)的數量做調查時可用標記重捕法,原因是。(2)投放人工魚礁一段時間后,其表面往往會附著一些藻類等植物,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它屬于,研究發現其有利于溫室效應的緩解,原因是。(3)為實現漁業資源的合理且持續高效地開發利用,有研究者對某處近海海域劃分出甲(捕撈)、乙(非捕撈)兩個區域,以探究捕撈產生的生態效應。部分食物鏈如下所示:海藻→海膽→巖龍蝦①研究發現,甲區域對巖龍蝦的捕撈,會使海膽密度上升,海藻的生物量下降。捕撈會加劇海膽的種內競爭,使海膽的遷出率和上升;而乙區域中捕食者的存在則緩解了海膽的種內競爭,海藻的生物量相對增加。巖龍蝦作為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海膽全部捕食,這一現象的生物學意義是。(答一點即可)②根據乙區域的研究結果推測,甲區域可以通過調節機制恢復到乙區域的狀態。當甲區域達到生態平衡時,其具有的特征是結構平衡、功能平衡和。14.(2024秋?和平區校級期末)圖1表示濕地對城市污水的凈化;圖2表示該濕地生態系統的局部能量流動過程,其中D表示同化量,圖中字母代表相應能量。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甲、乙、丙代表該濕地生態系統中的三種組成成分,甲指的是。(2)分析圖2可知,第二營養級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用圖中字母表示),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用圖中字母表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是。(3)下表是初級消費者能量流動情況:項目攝入量J/(hm2?a)糞便J/(hm2?a)呼吸量J/(hm2?a)初級消費者1.06×1093×1087.1×108次級消費者3.9×1071.9×1062.18×107據表可知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經次級消費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為J/(hm2?a)。(4)若某草原生態系統存在如圖所示的食物網。研究C中某個種群的生態位,則要研究的內容有。(至少寫出2項)(5)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給C,則要使C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kJ。若將C的食物比例由A:B=1:1調整為1:2,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該生態系統能承載C的數量約是原來的倍(保留2位小數)。15.(2024秋?天心區校級期末)氮循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氮循環過程示意圖。(1)氮循環是指氮元素在和之間往復循環的過程。(2)硝化細菌是一種自養型生物,利用氨氧化釋放的能來合成有機物。(3)種植豆科植物時,一般不需要施加氮肥,原因是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形成關系。根瘤菌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含氮的養料供植物利用,而豆科植物能為根瘤菌提供有機物。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角度分析,根瘤菌屬于。(4)傳統觀點認為,只有某些原核生物能夠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生命可利用的形式。2024年4月,科學家發現了第一種能固氮的單細胞真核生物——貝氏布拉藻,這種藻類通過內共生方式獲得了一種具有固氮功能的細胞器,被稱為硝化質體。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角度分析,貝氏布拉藻屬于。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高二同步經典題精練之群落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生態系統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AADDDDADAAB題號12答案D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秋?三臺縣校級期末)呼倫貝爾草原上生長著多種雜草和以雜草為食的食草動物以及小型食肉動物,各種生物數量在一定范圍內保持相對穩定,關于該生態系統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該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B.植物不一定是生產者,生產者也不一定是植物,還包括部分細菌 C.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高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有些動物是分解者【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和類型.【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構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解答】解:A、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A錯誤;B、植物不一定是生產者,如菟絲子,生產者也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細菌,B正確;C、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C正確;D、分解者可能是動物,如禿鷲,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細菌,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準確判斷問題的能力。2.(2024秋?衡水期末)下列有關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A.自養生物一定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B.異養生物一定是消費者,動物不一定是消費者 C.原核生物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都屬于分解者 D.非生物環境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可有可無的成分【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無機環境);(2)生產者(自養型):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少數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費者(異養型):主要是動物,還有營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異養型):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細菌和真菌,還有少數動物。【解答】解:A、自養生物一定是生產者,生產者一定是自養生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A正確;B、異養生物有可能是消費者,也有可能是分解者,B錯誤;C、腐生真菌屬于分解者,寄生真菌屬于消費者,原核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藍細菌、硝化細菌屬于生產者,C錯誤;D、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不是可有可無的成分,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3.(2024?貴州)在公路邊坡修復過程中,常選用“豆科—禾本科”植物進行搭配種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邊坡修復優先篩選本地植物是因為其適應性強 B.“豆科—禾本科”搭配種植可減少氮肥的施用 C.人類對邊坡的修復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屬于分解者【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群落演替的類型;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專題】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答案】D【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2、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解答】解:A、邊坡修復優先篩選本地植物是因為其適應性強,同時避免外來物種帶來生態危害,A正確;B、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可以固氮生成氮肥,所以“豆科﹣禾本科”搭配種植可減少氮肥的施用,B正確;C、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對邊坡的修復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確;D、根瘤菌利用豆科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營養物質,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屬于消費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4.(2023秋?昭陽區校級期末)如圖Ⅰ為某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D是丙中關系密切的四種生物。圖Ⅱ為某生態系統的某種金字塔簡圖,其中①②③4分別代表不同的營養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Ⅰ中甲為生產者、丁為分解者 B.圖Ⅰ中的B、C均為三級消費者,處于圖Ⅱ中的③營養級 C.圖Ⅰ中碳元素在乙和丁間的傳遞形式是CO2 D.圖Ⅱ中的金字塔可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能表示生物量金字塔【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與食物網;生態金字塔;碳循環過程與溫室效應.【專題】模式圖;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解決問題能力.【答案】D【分析】題圖分析,圖Ⅰ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乙是生產者、丙代表各級消費者,丁代表分解者。圖Ⅱ表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簡圖,①表示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②③④表示消費者,②為第二營養級,③為第三營養級,④為第四營養級。【解答】解:A、圖Ⅰ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乙是生產者、丙代表各級消費者,丁代表分解者,A錯誤;B、次級消費者是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消費者,圖Ⅰ中乙是生產者,A是初級消費者,以A為食的B、C為次級消費者,處于第三營養級,處于圖Ⅱ中的③營養級,B錯誤;C、圖Ⅰ中碳元素在乙(生產者)和丁(分解者)間的傳遞形式是有機物,C錯誤;D、能量金字塔都是正金字塔,數量金字塔一般是正金字塔,有時也會出現金字塔的倒置現象,故圖Ⅱ中的金字塔可能表示能量金字塔,也可能表示數量金字塔,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生物金字塔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5.(2024?齊齊哈爾三模)如圖為“荷蝦共作”的生態養殖模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該生態系統中蓮藕等生產者可為小龍蝦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 B.荷蝦互利共生的關系使該人工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更加復雜 C.因人類對餌料的投入,該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可能呈倒置 D.該生態農業增大了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生態金字塔;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模式圖;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組成成分又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2、種間關系主要有競爭、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3、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建立該人工生態系統的目的是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解答】解:A、生產者指的是能用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主體是蓮藕,此外還有浮游藻類和雜草等生產者,小龍蝦能以這些生產者為食,它們為小龍蝦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利于小龍蝦的養殖,A正確;B、小龍蝦的引入使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荷蝦互利共生的關系使該人工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更加復雜,B正確;C、該人工生態系統,存在能量的人工輸入(餌料的投入),第一營養級固定的太陽能可能會低于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使能量金字塔出現倒置現象,C正確;D、該生態農業的建立充分利用了空間和資源,沒有增大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而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從題中獲取相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知識作出正確判斷,屬于識記和理解層次的內容,難度適中。6.(2023秋?駐馬店期末)研究人員通過監測長江江豚獨特的聲吶信號調查其種群數量,通過調查江豚的種群數量可以評估長江生態系統的狀況。長江江豚及其自然保護區內部分生物類群的食物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長江江豚獨特的聲吶信號屬于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 B.通過該方法調查種群密度能避免對長江江豚造成傷害 C.增加浮游動物和鯉魚的數量能提高長江江豚的K值 D.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分析,鯉魚是初級消費者【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專題】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有樣方法、標記重捕法、逐個計數法;2、信息種類: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3、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解答】解:A、長江江豚獨特的聲吶信號屬于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A正確;B、通過聲吶信號調查其種群數量,可以減少對長江江豚的干擾,避免對長江江豚造成傷害,B正確;C、浮游動物增加有利于中上層小型魚類的增加和鯉魚的增加,中上層小型魚類的增加和鯉魚為長江江豚的食物,食物增加,環境阻力減小,有利于提高長江江豚的K值,C正確;D、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分析,鯉魚以浮游動物為食是次級消費者,同時又以有機碎屑為食是分解者,因此鯉魚是次級消費者和分解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7.(2024?牡丹江校級模擬)圖1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圖2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與圖1相比,圖2中沒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B.圖1中的成分B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D為生產者 C.圖2中的生態系統中共有7條食物鏈,鷹占有4個營養級 D.若其他不變,只是蛇消失,一段時間后,鷹的數量一定減少【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與食物網.【專題】模式圖;生態系統.【答案】A【分析】題圖分析:圖1中C是無機環境、D是生產者、A代表消費者,B代表分解者;圖2表示食物鏈和食物網,圖中有8條食物鏈。【解答】解:A、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2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故與圖1相比,圖2中沒有的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分解者,A正確;B、圖1中的B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還可以包括少數營腐生生活的動物,B錯誤;C、圖2中共有8條食物鏈,在不同食物鏈中鷹占有4個營養級(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營養級),C錯誤;D、鷹捕食蛇,同時兩者又都以老鼠為食,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捕食和種間競爭,若蛇消失,鷹只能捕食老鼠,營養級別降低,鷹的數量可能增多,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學生需要學會分析圖解,學會判斷組成成分的方法,理解食物鏈的書寫原則,難度適中。8.(2023秋?金安區校級期末)“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的緊密聯系,使生態系統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樹”和“小荷”屬于該生態系統的基石,它們都能將太陽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機物中 B.在詩中所描述的生態系統中,蜻蜓等的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C.“樹陰照水愛晴柔”中的“水”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D.池水中的有毒物質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分解者體內【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物質循環;生物富集.【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答案】D【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兩部分組成,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陽光、空氣、水分和礦物質等的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者是生態系統最基本的生物成分,生產者主要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解答】解:A、“樹”和“小荷”是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機物的生產者,屬于該生態系統的基石,它們都能將太陽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機物中,A正確;B、在詩中所描述的生態系統中,蜻蜓等屬于消費者,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B正確;C、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兩部分組成,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樹陰照水愛晴柔”中的“水”屬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C正確;D、池水中的有毒物質會沿食物鏈逐漸在生物體內聚集,而食物鏈中無分解者,故有毒物質最終積累在最高營養級體內,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的識記、理解與運用,能力要求一般。9.(2023秋?菏澤期末)下列有關生態學概念及理解的敘述,錯誤的是()A.畫眉主要生活在林下層,這就是畫眉的生態位 B.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 C.能量流動是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D.我國科學家用CO2合成淀粉,有望在糧食需求與碳中和兩方面降低全人類的生態足跡【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人口增長與生態足跡;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程,輸入生態系統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傳遞沿食物鏈、食物網,散失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的,流經生態系統的能量是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總量,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渠道。【解答】解:A、動物的生態位包括: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畫眉主要生活在林下層,不代表這就是畫眉的生態位,A錯誤;B、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B正確;C、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C正確;D、人工合成淀粉技術使有機物的合成所需的時間和空間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在合成有機物的同時消耗了CO2,有望降低人類在糧食消費量和CO2吸收量方面所需的生態足跡,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生態學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0.(2023秋?黔東南州期末)將某地采石場轉變成生態公園,從灰塵漫天到綠水青山、花香遍野,現如今老舊礦山面貌一新。草→兔→鷹是該生態公園中常見的1條食物鏈,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土壤中的微生物均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B.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 C.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 D.鷹與兔的同化量比值不一定在10%~20%,原因可能是還存在其他食物鏈【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與食物網.【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2、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3、消費者:大多數動物,包括植食、肉食動物,雜食和寄生生物等。4、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細菌、真菌、動物等。【解答】解:A、有些土壤中的微生物屬于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A錯誤;B、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B正確;C、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把物質和能量歸還到無機自然界,C正確;D、10%~20%指的是相鄰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的結構,掌握各組成成分的作用,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11.(2024?濟南一模)某地規劃了現代農業生態工程,種植業收獲的農作物可以經加工供應給畜牧業和人,加工過程產生的廢棄物和作物秸稈可以通過廢棄物產業鏈生產加工為飼料、肥料及其他再生產品。畜牧業產生的糞便經沼氣池發酵既可以產生能源,沼渣又可以肥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生態系統的結構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組成 B.該生態系統必須不斷得到系統外的物質和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 C.由于畜牧業產生的糞便中含有的能量多于沼渣,所以糞便肥田的效果更好 D.廢棄物產業鏈的設計主要是利用了生態工程的自生原理,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能量流動的概念和過程;生態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專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答案】B【分析】生態工程所遵循的基礎和基本原理有:生態工程以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調節功能為基礎,遵循著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等生態學基本原理。【解答】解:A、該生態系統的結構由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質和能量)、食物鏈和食物網組成,A錯誤;B、該生態系統必須不斷得到系統外的物質和能量補充,以便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B正確;C、植物不能利用糞便中的能量,C錯誤;D、廢棄物產業鏈的設計主要是利用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態工程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12.(2023秋?紹興期末)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份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所體現的生態學原理值得我們珍視和學習。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該詩句包含了生態系統的所有組成成分 B.“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該詩句里有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C.“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可以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 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現象體現了生態系統中物理信息的傳遞【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與食物網;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和價值.【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態環境;解決問題能力.【答案】D【分析】生物多樣性的價值:(1)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2)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生態功能)。(3)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解答】解:A、“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詩句中沒有包含分解者等成分,不能說包含了生態系統的所有成分,A錯誤;B、“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不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缺少生產者,B錯誤;C、“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所述美景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C錯誤;D、“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由于地勢高,山中的溫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開得比外面晚,體現了生態系統中物理信息的傳遞,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夠結合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應用。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5?寶雞模擬)建設海洋牧場是近些年沿海地區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舉措,它可以看作是一種人工海洋生態系統。人們通過投放人工魚礁等方法來保護某些海洋生物的生存、棲息與繁殖,從而實現海洋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的持續高效產出。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海洋牧場極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使某些海洋經濟魚類種群的環境容納量變大,對經濟魚類(如大黃魚)的數量做調查時可用標記重捕法,原因是大黃魚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2)投放人工魚礁一段時間后,其表面往往會附著一些藻類等植物,在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它屬于生產者,研究發現其有利于溫室效應的緩解,原因是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將CO2轉變為有機物。(3)為實現漁業資源的合理且持續高效地開發利用,有研究者對某處近海海域劃分出甲(捕撈)、乙(非捕撈)兩個區域,以探究捕撈產生的生態效應。部分食物鏈如下所示:海藻→海膽→巖龍蝦①研究發現,甲區域對巖龍蝦的捕撈,會使海膽密度上升,海藻的生物量下降。捕撈會加劇海膽的種內競爭,使海膽的遷出率和死亡率上升;而乙區域中捕食者的存在則緩解了海膽的種內競爭,海藻的生物量相對增加。巖龍蝦作為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海膽全部捕食,這一現象的生物學意義是避免自己沒有食物而無法生存或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答一點即可)②根據乙區域的研究結果推測,甲區域可以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恢復到乙區域的狀態。當甲區域達到生態平衡時,其具有的特征是結構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概念和類型;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1)變大大黃魚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2)生產者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將CO2轉變為有機物(3)死亡率避免自己沒有食物而無法生存或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負反饋收支平衡【分析】1、處于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結構平衡:生態系統的各組分保持相對穩定。第二,功能平衡:生產—消費—分解的生態過程正常進行,保證了物質總在循環,能量不斷流動,生物個體持續發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2、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解答】解:(1)海洋牧場極大改善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使某些魚類種群的食物資源增多、生存空間增大,故使其環境容納量變大;經濟魚類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適合使用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數量。(2)藻類等植物含葉綠體,可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屬于自養型的生物,故其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屬于生產者;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加劇排放導致,人工魚礁表面的藻類等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為有機物,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進而緩解溫室效應。(3)①海膽的種群密度上升會增加種群內部個體之間對食物和生存空間的爭奪,種內競爭加劇,使其死亡率上升;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對捕食者而言,不會導致沒有獵物可以捕食而餓死,無法生存下去,即可保證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夠持續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的生存。同時對于生態系統而言,能維持該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進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②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基礎,因此根據乙區域的研究結果推測,甲區域可通過負反饋調節機制恢復到乙區域的狀態。處于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具有結構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征。故答案為:(1)變大大黃魚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2)生產者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將CO2轉變為有機物(3)死亡率避免自己沒有食物而無法生存或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負反饋收支平衡【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和生態系統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14.(2024秋?和平區校級期末)圖1表示濕地對城市污水的凈化;圖2表示該濕地生態系統的局部能量流動過程,其中D表示同化量,圖中字母代表相應能量。回答下列問題:(1)圖1中甲、乙、丙代表該濕地生態系統中的三種組成成分,甲指的是分解者。(2)分析圖2可知,第二營養級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D﹣H(或E+F+G)(用圖中字母表示),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用圖中字母表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3)下表是初級消費者能量流動情況:項目攝入量J/(hm2?a)糞便J/(hm2?a)呼吸量J/(hm2?a)初級消費者1.06×1093×1087.1×108次級消費者3.9×1071.9×1062.18×107據表可知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經次級消費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為1.1×107J/(hm2?a)。(4)若某草原生態系統存在如圖所示的食物網。研究C中某個種群的生態位,則要研究的內容有棲息地、食物、天敵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至少寫出2項)(5)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給C,則要使C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100kJ。若將C的食物比例由A:B=1:1調整為1:2,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該生態系統能承載C的數量約是原來的0.79倍(保留2位小數)。【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能量流動的特點及相關計算.【專題】正推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解能力.【答案】(1)分解者;(2)D﹣H(或E+F+G);;單向流動、逐級遞減;(3)1.1×107;(4)棲息地、食物、天敵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5)100kJ;0.79。【分析】圖1中,乙和大氣中CO2之間是雙向箭頭,則乙為生產者,乙和丙都指向甲,則甲是分解者,丙是消費者。【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甲是分解者。(2)第二營養級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為其同化量減去呼吸消耗的能量,在圖2中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為D,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H,所以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D﹣H(或E+F+G)。第一營養級的同化量為A,第二營養級的同化量為D,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3)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攝入量﹣糞便量=7.6×108J/(hm2?a),用于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量=7.6×108﹣7.1×108=5×107J/(hm2?a),不經次級消費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為5×107﹣3.9×107=1.1×107J/(hm2?a)。(4)C為動物,研究C中某個種群的生態位,則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5)若該生態系統存在如圖2所示的食物網,食物鏈有2條:A→C、A→B→C。若A能量的直接提供給C,假設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為y,其中有的能量直接提供給C,有的能量間接提供給C;要使消耗A最少則用20%的能量傳遞率,即×20%+×20%×20%=8,則計算可得y=100kJ,故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100kJ。若將C的食物比例由A:B=1:1調整為1:2,能量傳遞效率為10%,設當食物由A:B為1:1時,C的能量為x,需要的A為÷10%+÷10%÷10%=55x;設當食物由A:B為1:2時,C的能量為y,需要的A的量為÷10%+÷10%÷10%=70y,由于A固定的能量不變,即55x=70y,因此=0.79,即該生態系統能承載C的數量約是原來的0.79倍。故答案為:(1)分解者;(2)D﹣H(或E+F+G);;單向流動、逐級遞減;(3)1.1×107;(4)棲息地、食物、天敵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5)100kJ;0.79。【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熟練應用的能力。15.(2024秋?天心區校級期末)氮循環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氮循環過程示意圖。(1)氮循環是指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往復循環的過程。(2)硝化細菌是一種自養型生物,利用氨氧化釋放的化學能來合成有機物。(3)種植豆科植物時,一般不需要施加氮肥,原因是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形成互利共生關系。根瘤菌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含氮的養料供植物利用,而豆科植物能為根瘤菌提供有機物。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角度分析,根瘤菌屬于消費者。(4)傳統觀點認為,只有某些原核生物能夠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生命可利用的形式。2024年4月,科學家發現了第一種能固氮的單細胞真核生物——貝氏布拉藻,這種藻類通過內共生方式獲得了一種具有固氮功能的細胞器,被稱為硝化質體。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角度分析,貝氏布拉藻屬于生產者。【考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物質循環;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解能力.【答案】(1)生物群落;無機環境(2)化學(3)互利共生;消費者(4)生產者【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生產者:自養型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還包括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大多數動物,包括植食、肉食動物,雜食和寄生生物等。分解者:腐生生物,包括腐生的細菌、真菌、動物等。【解答】解:(1)氮循環是指氮元素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往復循環的過程。(2)硝化細菌是一種自養型生物,利用氨氧化釋放的化學能來合成有機物。(3)種植豆科植物時,一般不需要施加氮肥,原因是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形成共生關系。根瘤菌能將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含氮的養料供植物利用,而豆科植物能為根瘤菌提供有機物。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角度分析,根瘤菌屬于消費者。(4)貝氏布拉藻能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生命可利用的形式,從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角度分析,貝氏布拉藻屬于生產者。故答案為:(1)生物群落;無機環境(2)化學(3)互利共生;消費者(4)生產者【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物質循環等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

考點卡片1.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知識點的認識】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調查方法:①總數調查:逐個計數.②取樣調查:計數種群一部分,估算種群密度.1、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2)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樣:①五點取樣法: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要求一致,適用于總體為非長條形.②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條形的總體,先將總體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以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如圖所示:(4)計數原則:若有正好長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個數.(5)調查記錄樣表及計算公式: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內種群密度合計/樣方數樣方X1X2X3X4X5X6X7X8種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這里的N1、N2指的是樣方的種群密度,而不是指樣方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2、標志重捕法(1)前提條件: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捕的概率相等.調查期內沒有新的出生和死亡,無遷入和遷出.(2)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3)計算公式:=(4)標志重捕法中的標志技術:①標志物和標志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會產生傷害.②標志不能過于醒目.原因:過分醒目的個體,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變與捕食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有可能改變樣本中標志個體的比例而導致結果失真.③標志一段時間內不能消失;④標志不能影響個體生活,不影響重新捕捉;⑤調查期間種群不能有個體的遷入或遷出.【命題方向】題型一:樣方法及其注意事項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組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下列做法錯誤的是()A.隨機取樣B.選擇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C.根據調查數據估算該種群密度D.根據地段的形狀確定取樣方法分析:種群密度的調查一般有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在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需注意隨機取樣、樣方大小合適,并且樣本數據足夠大等.解答:A、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最關鍵是進行隨機取樣,以使所得數據更加接近準確值,A正確;B、據A項可知,取樣時應隨機取樣,不能在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B錯誤;C、根據調查數據取平均數可估算該種群的種群密度,C正確;D、根據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樣方法,如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等,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相關注意點,難度不大,解題關鍵是識記和理解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相關知識.題型二:取樣方法的考察典例2:(2010?海南)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hm2草地上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B.設置1個1m2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C.隨機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分析:該草地的面積比較大,直接把該地區的所有該種植物統計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應選用樣方法,樣方法的注意點是本題解題的關鍵.解答: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一般為樣方法.該草地上全部個體數全部統計難度較大;只選取一個樣方的數目進行調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隨機設置1m2的樣方為宜,并且盡量選擇多個樣方求平均值.故選C.點評:本題著重考查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和樣方法的注意點,考查了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典例3:(2010?徐匯區一模)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是()①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均勻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畫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為1m2的樣方②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密集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畫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不同的樣方③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最大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具體過程為: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五點取樣法或等距取樣法)→計數→計算種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①選取樣方時要隨機取樣,不能參入主觀意識,且選取的樣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確;②選取樣方時要隨機取樣,不能選取種群分布比較密集地塊,且樣方大小要相同,②錯誤;③計算種群密度時,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③錯誤;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重點考查樣方法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一般過程,能注意相關細節,特別是取樣的時候,要注意隨機取樣,而且樣方的大小要相等,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題型三:標志捕重法的考察典例4:某農場面積為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研究小組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280只,發現其中有2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B.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C.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農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D.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級含能量少分析: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第一次捕獲并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4000÷140=100只/hm2.解答:A、鷹是鼠的天敵,鷹的數量肯定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A正確;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00只/hm2,B正確;C、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但并未滅絕,C錯誤;D、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遞減,因此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級含能量少,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間關系、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等知識,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能運用標志重捕法計算種群密度;識記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動特點.【解題方法點撥】1、樣方法注意事項:(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1)樣方應隨機選取(2)樣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喬木:10m×10m;②如果種群個體數較少,樣方面積需要適當擴大;③應以物種個體數達到最穩定時的最小面積計算.(3)樣方數目:總體面積大要多取,總體面積小可少取.(4)樣本統計:位于樣方邊線上的植物計數相鄰兩邊及其交點上的植物;不同生長期的個體都應統計.2、標志重捕法注意事項:(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1)前提: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獲的概率相等.(2)標記技術:標記物和標記方法不能影響被標記動物的正常活動;也不能導致其發生疾病、感染等;標記符號必須能維持一段時間,但又不能過分醒目.2.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知識點的認識】一、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以細菌為例)﹣﹣數學模型1、類型:數學模型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兩種,分別是數學表達式和曲線圖,其中前者比較準確,后者更為直觀.2、建立的步驟:研究方法研究實例提出問題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細菌每20min分裂一次模型假設提出合理的假設資源和空間無限,細菌的種群增長不會受密度影響.建立模型用數學形式對事物性質進行表達.Nn=2n,N代表細菌數量,n表示第幾代.修正檢驗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觀察、統計細菌數量,對所建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二、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曲線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1)模型假設: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假定種群的起始數量為N0(親代),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第二年的數量是第一年的λ倍,且世代間不重疊,該種群后代中第t代的數量為Nt.(2)建立模型:Nt=N0λt(3)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增長(沒有最大值);增長率不變.模型中各參數的意義:N0為該種群的起始數量,t為時間,Nt表示t年后該種群的數量,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1)原因: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捕食者數量也會增加.(2)特點:①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②種群增長率變化,種群數量由0→K/2時,增長率逐漸增大;種群數量為K/2時,增長率最大;種群數量由K/2→K時,增長率不斷降低;種群數量為K時,增長率為0.思考:a、右圖中t1是對應種群數量為K/2時,t2是對應種群數量為K值.b、右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由于環境阻力而死亡的個體數,用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分析,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通過生存斗爭淘汰的個體數量.(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減少和活動范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棲息環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三、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1、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一般將種群數量控制在環境容納量的K/2時,種群增長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資源數量最多.當種群數量大于K/2時,可以獵捕一定數量該生物資源,且獲得量最大.過度獵取時,種群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資源總量減少.2、為害蟲的預測及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四、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2、人為因素:動物棲息地環境的破壞;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環境污染等.【命題方向】題型一:種群數量變化圖分析典例1:(2014?寧夏二模)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主要寄生在各種植物的花內,寄主范圍廣泛,同時極易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西花薊馬在不同寄主上的種群動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西花薊馬的種群密度B.西花薊馬在入侵地的種群數量呈現J型增長C.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D.殺蟲劑難以改變西花薊馬抗藥性基因的頻率分析: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營寄生生活,不能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有寄主依賴性,沒有呈現J型增長,其群數量變化受寄主的影響較大,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解答:A、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營寄生生活,不能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故A錯誤;B、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有寄主依賴性,沒有呈現J型增長,故B錯誤;C、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受寄主的影響較大,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故C正確;D、殺蟲劑可以選擇抗藥性基因,而使種群的基因的頻率改變,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以西花薊馬為素材,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意在考查學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典例2:(2014?威海一模)在調查某林場松鼠的種群數量時,計算當年種群數量與一年前種群數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右圖所示的曲線.據此圖分析得到的下列結論中錯誤的是()A.前4年該種群數量基本不變,第5年調查的年齡組成可能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間種群數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敵增多C.第8年時種群數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間種群數量增加,且呈“S”型曲線增長D.如果持續第16到第20年間趨勢,后期種群數量將呈“J”型曲線增長分析:據圖分析,0~4年時λ=1,種群數量不變;4~10年時λ<1,種群數量減少;在10~20年時λ>1,種群數量持續增加.解答:A、前4年,λ值為定值,λ=1,說明種群增長率為0,種群數量保持不變,第5年時λ<1,說明種群增長率為負值,種群數量下降,年齡組成為衰退性,A正確;B、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有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B正確;C、第8到10年間λ值<1,種群數量減少,第10年的種群數量最少,“S”型曲線的增長率應該是先增加后減少,而圖中第8到第16年種群增長率先減少后者增加,C錯誤;D、由圖示曲線圖趨勢知如果持續第16到第20年間趨勢,λ大于2,而且基本不變,說明種群數量將持續增加,呈“J”型曲線增長,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曲線,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和判斷能力,解題時注意S型曲線的種群增長率先增加后減少,J型曲線的種群增長率不變.題型二:種群增長曲線分析典例3:如圖表示有限環境中某一種群增長的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①K值是環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②在K值時,種群的增長率最大;③如果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其它因素,理論上在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設這是魚的種群,當種群達到K值時開始捕撈,可持續獲得最高產量.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分析:K值是環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變,種群增長率為0;在處,種群增長率最大,在種群達到值時開始捕撈,才可持續獲得最高產量.解答:①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為K值,①正確;②在K值時,種群數量基本穩定,種群增長率為0,②錯誤;③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若不考慮不考慮遷入遷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時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確;④要想持續獲得最高產量,捕獲之后種群數量不得低于,④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知識,意在考查對知識的識記及理解,屬于容易題.題型三:種群增長率曲線圖分析典例4:如圖表示某種魚遷入一生態系統后,種群數量增長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在t0~t2時間內,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B.若在t2時種群的數量為K,則在t1時種群的數量C.捕獲該魚的最佳時期為t2D.在t1~t2時,該魚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分析:閱讀題干和題圖可知,本題涉及的知識是種群數量增長率隨時間的變化和種群數量的變化,明確知識點,梳理相關的基礎知識,并解析題圖結合問題的具體提示綜合作答.解答:A、根據種群的增長率變化圖,t2時種群增長率為0,可以確定該種群的數量變化符合S型曲線,A錯誤;B、若在t2時種群的數量為K,則t1時刻的種群增長率最大,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B正確;C、根據S型曲線的增長率,可知捕魚的最佳時刻是超過K/2,即捕撈至K/2,因此此時種群的增長率最大,使魚群獲得可持續捕撈,C錯誤;D、由于增長率大于零,故種群的數量在t1~t2時逐漸增多,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的能力.【解題方法點撥】1、“J”型曲線和“S”型曲線的比較:項目“J”型曲線“S”型曲線含義種群不受資源和空間的限制,種群的數量往往呈指數增長.它反映了種群增長的潛力.種群在一個有限的環境中增長時,當種群數量為1/2K時,增長速率達最大值.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種群數量將停止增長.前提條件環境資源無限環境資源有限λ(Nt+1/Nt)保持不變隨種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種群增長率(dN/Ndt)保持不變隨種群密度上升而下降種群增長速率(dN/dt)隨種群密度上升而上升隨種群密度上升而上升,到一定密度再下降K值(環境容納量)無K值種群數量在K值上下波動2、捕鼠和捕魚的具體應用注意事項滅鼠捕魚K/2(最大增長率)不可盲目減數,以至于獲得K/2最大限度利用,維持K/2K(環境最大容納量)降低K值,改變環境,使之不適合鼠生存保護K值,保證魚生存的環境條件,盡量提升K值性別比例使某一性別不育不能單一捕捉某一性別年齡組成盡量減少幼年個體盡量保護幼體3.群落中生物的種間關系【知識點的認識】一、群落中的生物關系:1、種內關系(同種生物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1)種內互助;(2)種內斗爭。2、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人體中的有些細菌;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2)捕食(此長彼消、此消彼長):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如:兔以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3)種間競爭(你死我活):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如:大小草履蟲;水稻與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勞而獲):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①體內寄生:人與蛔蟲、豬與豬肉絳蟲;②體表寄生:小麥線蟲寄生在小麥籽粒中、蚜蟲寄生在綠色植物體表、虱和蚤寄生在動物的體表、菟絲子與大豆。③胞內寄生:噬菌體與大腸桿菌等。(5)原始合作(互惠):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例如海葵固著于寄居蟹的殼螺上。二、種間關系圖示類型曲線圖例箭頭圖例種間關系互利共生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蟻與鞭毛蟲等.捕食捕食者種群的數量和獵物者種群的數量呈周期性的波動,且捕食者數量高峰變動滯后于獵物者.競爭C代表共同的生活條件,結局有三,①兩種群個體間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間、食性、活動時間上產生生態位的分離.寄生A:寄生物;B:宿主寄生種群A得利,宿主種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蟲與人.【命題方向】題型一:根據種間關系曲線判斷類型典例1:(2013?石家莊二模)如圖表示某生態系統中甲、乙兩種群在一段時間內的數量變化情況.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乙兩種群間為捕食關系B.M時乙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兩種群的數量變化說明了信息傳遞是雙向的D.兩種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減小說明了該生態系統正在衰退分析:在表示捕食關系中的曲線中,有兩種方法判斷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一、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相對較多,因此可以判斷圖中甲為被捕食者;二、被捕食者的數量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的趨勢,捕食者的數量呈現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趨勢.解答:A、在捕食關系中,被捕食者呈現先增加者先減少的趨勢,捕食者呈現后增加者后減少的趨勢,因此圖中甲種群為被捕食者,乙種群為捕食者,故A正確;B、M點時,乙種群的數量呈現上升的趨勢,此時種群的出生率應大于死亡率,故B正確;C、圖中,甲種群增長時促進乙種群不斷增長,但是當乙種群增長大一定程度后就會抑制甲種群數量的增長,因此可以看出兩個種群之間的信息傳遞是雙向的,故C正確;D、兩種種群數量波動的幅度減小說明該生態系統逐漸趨于穩定,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種間關系中的捕食關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題型二:種間關系和種內關系的綜合判斷典例2:農業生產中人們可通過防除農田的雜草而實現增產,農田中雜草與農作物的關系可能是()A.種間競爭B.種內競爭C.種內互助D.互利共生分析: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種內斗爭.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等.解答:A、農田中雜草與農作物會共同爭奪有限的水、陽光、礦質營養等,它們之間屬于種間關系中的競爭,A正確;B、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棲息地或其它生活條件而發生的斗爭叫做種內競爭,B錯誤;C、同種生物的個體或種群在生活過程中互相協作,以維護生存的現象叫做種內互助,C錯誤;D、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生物之間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群落的種間關系,考生要能夠區分種內關系中的種內斗爭和種間關系中的競爭,難度不大,屬于考綱中識記層次的考查.【解題方法點撥】1、種內斗爭與競爭的區別:比較項目范圍實例種內斗爭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大鱸魚以小鱸魚為食競爭不同種生物個體之間大草履蟲與雙核小草履蟲混合放養后,大草履蟲因在食物中競爭失敗而死亡2、競爭和捕食的比較:(1)競爭關系可使劣勢物種滅絕,有利于優勢物種得到更多的資源與空間.(2)捕食關系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相互決定數量的種間關系,相互制約著雙方的數量,被捕食者一般不會因捕食的數量的增多而滅絕.4.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知識點的認識】1、生態位:(1)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2)作用:決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決定于它與食物、天敵和其他生物的關系.(3)意義:它表示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2、基礎生態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夠被生物利用的最大資源空間,稱做該生物的基礎生態位.3、現實生態位:由于存在著競爭,一般物種都不能夠占領基礎生態位.物種實際占有的生態位,稱為現實生態位.4、生態位寬度:生態位寬度又稱生態位廣度或生態位大小.一個物種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總和.當資源的可利用性減少時,一般使生態位寬度增加,例如在食物供應不足的環境中,消費者也被迫攝食少數次等獵物和被食者,而在食物供應充足的環境中,消費者盡攝食最習慣攝食的少數被食者.5、生態位重疊: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生態位相似的物種生活于同一空間時分享或競爭共同資源的現象.生態位重疊的兩個物種因競爭排斥原理而難以長期共存,除非空間和資源十分豐富.通常資源總是有限額,因此生態位重疊物種之間競爭總會導致重疊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別占領不同的空間位置和在不同空間部位覓食等.在向某一地區引進物種時,要考慮與當地物種的生態位重疊的問題.外來物種總因數量有限、對環境尚未適應等原因處于競爭的弱勢,因此,如與當地物種生態位重疊過大將會導致引種失敗.【命題方向】生活在同一群落的各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不同的,而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都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的。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不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B.研究植物的生態位需要研究其種群密度、植株高度、出現頻率等特征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而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無關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群落中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分析: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植物的生態位研究的內容包括在研究領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動物的生態位包括: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解答:A、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被同一種生物捕食,故草原群落中生態位不同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天敵,A錯誤;B、研究某植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該區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研究某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B正確;C、生態位受食物、天敵等生物因素的影響,且與光照、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密切的關系,即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則該生物的生態位可能會隨之改變,C錯誤;D、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是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同進化的結果,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生態位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解題方法點撥】如果把“生態位”作進一步的解釋,那就是在大自然中,親緣關系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出現.如果它們在同一區域內出現,大自然將會用空間把它們各自隔開,如虎在山上行,魚在水中游,猴在樹上跳,鳥在天上飛;如果它們在同一地方出現,它們必定利用不同的食物生存,如虎吃肉,羊吃草,蛙吃蟲;如果它們需要的是同一種食物,那幺,它們的尋食時間必定要相互錯開,如獅子是白天出來尋食,老虎是傍晚出來尋食,狼是深夜出來尋食….在動物世界里沒有兩種物種的生態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物種親緣關系接近或相似而使生態位部分重迭,這時就會現嚴酷的競爭,如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強者進入弱者的生態領域就會出現“龍陷淺灘受蝦戲,虎落平川遭犬期”的狀況;如果弱者進入強者的生態領域中就會出現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狀況.因此,強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是強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才能自由生存.5.群落演替的類型【知識點的認識】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命題方向】為研究河流中石塊群落的演替情況,將滅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統計石塊上不同時間新增物種數目變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石塊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次生演替B.該石塊群落在120天時演替至頂極狀態C.該石塊群落0﹣30天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D.該石塊群落演替過程中優勢種保持不變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故裸石上發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錯誤;B、由圖示可知,在前120天內,新增的物種數目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即物種數目在逐漸增加),在120天后新增物種數目為零,故裸石上的物種數量先逐漸增加,之后趨于穩定,但不能說明該石塊群落在120天時演替至頂極狀態,B錯誤;C、該石塊群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