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7 文化常識(分層訓練)-【高頻考點解密】(解析版)_第1頁
解密07 文化常識(分層訓練)-【高頻考點解密】(解析版)_第2頁
解密07 文化常識(分層訓練)-【高頻考點解密】(解析版)_第3頁
解密07 文化常識(分層訓練)-【高頻考點解密】(解析版)_第4頁
解密07 文化常識(分層訓練)-【高頻考點解密】(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解密07文化常識A組考點專練專練(一)1.(2018?全國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豪右,指舊時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漢代以右為尊,所以習慣上稱為“豪右”。B.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C.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D.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答案】D【解析】“‘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錯,“師”在舊時大多指軍隊。2.(2017?全國卷Ⅲ)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國傳統節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春節后第一個重要節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答案】C【解析】C項,“他們不僅職位很高”錯誤,他們職位并不很高,故選C。3.(2017?全國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下車,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職,后來又常用“下車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進監獄,然后再做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C.車駕,原指帝王所乘的車,有時因不能直接稱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稱。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三國演義》中就經常提到“京師”,現代泛指首都。【答案】B【解析】“考”是通假字,通“拷”,“拷問”的意思。“收考”指拘捕拷問,不是“再做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的意思。4.(2016?全國卷Ⅰ卷)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意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答案】A【解析】首相:1.謂宰相中居首位者。2.君主國家內閣首腦。某些非君主國家的中央政府首腦有時也沿用此稱,職權相當于內閣總理。“并不相同”錯誤。有司:1、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2、泛指官吏,直譯:“有”即“有……的權利”;“司”即“主管、管理”。5.(2016?全國卷Ⅱ)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答案】D【解析】移疾是指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文中沒有提到陳登云受到權臣詆毀求退,屬無中生有,錯誤。6(2016?全國卷Ⅲ)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答案】A【解析】“土地、戶籍等職事”歸戶部掌管。7.(吉林省實驗中學2021高三年級第六次考試)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舉人”原指被薦舉的人,唐宋時指地方推舉赴京應科考者,明清時指在每年一次的鄉試中合格者。B.“刑部”又稱“秋官”“憲部”,負責審定律令及審核刑獄,與吏、戶、禮、兵、工并稱古代六部。C.“河陽”中“河”專指“黃河”,古人認為“山南水北為之陽”,故“河陽”指黃河北岸的某地區。D.《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分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件。【答案】A【解析】明清時鄉試是每三年一次。故選A。平常的學習中,考生在平時學習中應多多識記積累相關的知識,應有意識的進行分類識記,比如科考類、官職升遷貶謫類、官職名稱類等等。8.(甘肅武威六中2021高三第一次診斷考試)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刑部掌管國家法律、刑獄事務。張商英“為吏部、刑部侍郎”,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副長官。B.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職權有變化。文中“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仆射”是任張商英為宰相。C.彗星,俗稱掃帚星,“彗”字即掃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變化和人間的禍福聯系起來,認為天象的變化預示著人事的吉兇,彗星出現被看作吉祥的征兆。D.潛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東宮”的含義不等同。【答案】C【解析】“吉祥”應為“災禍”。9.(2021河南名校聯盟高三下學期2月聯考)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玉璽”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鑒稱為璽,臣民用的印鑒稱為印。B.“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設有專門針對官員的考核制度,分年度進行考核,評定等次。C.“宗廟”專指封建帝王用來供奉歷代祖先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禮制場所。D.“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間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為老三,季是老四。【答案】D【解析】“季是老四”解說不當,“季”應為最小的一個。10.(衡水金卷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試題語文四)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戶部,古代掌管戶籍財經的官府機構,其職能大致相當于現代的民政部和財政部。B.海內,古人認為中國周圍都是大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而把外國叫作海外。C.王,這里指金毓峒的妻子姓王,而姓在上古時期主要是區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D.從子,即養子,與本人沒有血緣關系,這與從祖、從父、從弟等堂房親屬不同。【答案】D【解析】從子不是養子,這里指的是侄子,有血緣關系。從祖:祖父的親兄弟。從父:父親的親兄弟。專練(二)一.(2021·湖北恩施·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陛下所明,實同古義。”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詩》云:‘先人有言,詢于芻蕘。’昔唐虞之理;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圣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梁武帝信朱異,而侯景舉兵向闕,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由此言之,草創為難。”魏徵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破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少不為難。然就得之后,志趣驕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則難。”太宗曰:“玄齡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節選自《貞觀政要?君道》)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B.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C.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D.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文中“梁武帝”“隋煬帝”則分別是蕭衍、楊廣的尊號。B.陛下,“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后成為臣子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C.唐虞,是唐堯、虞舜的并稱。堯帝,因年輕時曾被封為唐侯,所以稱為唐堯;舜帝,國號叫有虞,所以稱為虞舜。D.仆射,古代官職名。始于秦,漢代后職權漸重,屬尚書省。至唐時,左右仆射相當于宰相之職。南宋后廢除。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太宗認為傷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聲色滋味,如吃喝、音樂,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會釀成災禍。欲望越多,傷害越大。B.唐太宗認為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戒驕奢淫逸,諫議大夫魏徵與詹何都認為太宗所說的,符合古人的道理。C.魏徵認為君主應該多方面聽取和采納臣下建議,不偏聽偏信。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都因偏信而被蒙蔽,太宗很贊賞他講的話。D.魏徵認為新帝王的興起,是在前朝衰亂的時候,百姓樂于推翻舊朝,四海之內都會先后歸順,是天授人與,并不是很艱難。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2)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5.本文節選自《貞觀政要?君道》,文中唐太宗君臣討論了哪些為君之道,請簡要概括。【答案】1.B2.A3.B4.(1)因此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和采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阻塞蒙蔽,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2)魏徵與我安定天下,擔心出現驕奢淫逸的苗頭,定陷入危亡的境地。5.①正身修身;②兼聽納下;③戒驕逸享樂【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為:做君主的法則,必須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存”為動詞,“百姓”為名詞,做賓語,“存百姓”是動賓短語,應該在“百姓”后面斷開,排除AD。文中運用比喻說理,“損百姓”與“割股”對應,“奉其身”與“啖腹”對應,因此“奉其身”不可斷開,其意思是“滿足自身”,因此排除D。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梁武帝’‘隋煬帝’分別是蕭衍、楊廣的尊號”錯誤。梁武帝、隋煬帝是謚號。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原文內容的能力。B.“諫議大夫魏徵與詹何都認為太宗所說的,符合古人的道理”錯誤,根據第一段“昔楚聘詹何”可知,詹何是楚莊王時的人,跟唐太宗不是一個時代,選項無中生有。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兼”,多方面,同時;“壅蔽”,阻塞蒙蔽;“通”,達。(2)“慮”,擔心;“端”,苗頭;“踐”,踏入。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據第一段“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以及“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可知這里強調的是端正自身的重要性,治國先修身,因此“為君之道”的第一方面可概括為“正身修身”。第二段“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強調了“兼聽”的重要性,“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意思是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和采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阻塞蒙蔽,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根據這兩處可知,“為君之道”的第二方面可概括為“兼聽納下”。第三段“然就得之后,志趣驕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恒由此起”意思是已經取得天下之后,驕傲放縱,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而徭役沒有休止,百姓已經窮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務還仍然不停,國家的衰敗,常常就是這樣開始的。以及“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可以知道文中涉及的“為君之道”的第三方面可概括為“戒驕逸享樂”。參考譯文: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做君主的法則,必須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絕不會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彎曲,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發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傷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東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釀成災禍。如一味講究吃喝,沉溺于音樂女色,欲望越多,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取樂貪圖安逸。”諫議大夫魏徵回答說:“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推及一切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好國家的要領,詹何卻用加強自身修養的方法來回答。楚莊王再問他治理國家該怎么辦,詹何說:‘沒有聽到過自身治理好而國家會發生動亂的。’陛下所明白的,實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貞觀二年,唐太宗問魏徵說:“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面的話;其所以會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見。’過去唐堯、虞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門路,招納賢才;廣開視聽,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因而圣明的君主能無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語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卻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到天下大亂、百姓背叛,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和采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阻塞蒙蔽,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太宗很贊賞他講的話。貞觀十年時,唐太宗問侍從的大臣:“在帝王的事業中,創業與守業哪件事比較艱難?”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對答說:“國家開始創業的時候,各地豪杰競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戰勝他他才屈服,這樣看來,還是創業艱難。”魏徵對答說:“帝王的興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亂的時候,這時推翻昏亂的舊主,百姓就樂于擁戴,四海之內也都會先后歸順,這正是天授人與,如此看來創業并不艱難。然而已經取得天下之后,驕傲放縱,百姓需要休養生息而徭役沒有休止,百姓已經窮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務還仍然不停,國家的衰敗,常常就是這樣開始的。這樣看來,守業更難。”太宗說:“玄齡當初跟隨我平定天下,歷盡了艱難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魏徵與我安定天下,擔心出現驕奢淫逸的苗頭,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業的艱難。如今創業的艱難既已過去,守業這一難事就得和諸公一道慎之才是。”二.(2021·江蘇·沭陽如東中學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嚴起恒傳王夫之嚴起恒,字秋冶,浙江山陰人。舉北闈,中崇禎辛未進士,就館,試詩文中格。授刑部主事,寬廉精慎,為秋曹最。差提獄務,矜恤囚系,縱其械具,與沐浴,時與湯粥。時畿南例選銓曹,永淳力主用起恒,公揭已出,遣客勸令一謁執政,起恒佯謝諾,益閉戶不與外人相見,遂不得調。已乃升廣州知府,南海寶貨充斥,起恒食淡衣粗、以廉聞天下。王思任,其姻也,攜客游羅浮,過廣州,起恒報謁,公宴之外,無私相見。思任舟車之貲逮絕,就起恒求傔力數輩,起恒謝無有,思任幾窮。總制沈猶龍聞之,乃赍金幣,遣舟車送思任歸。起恒清慎端和,不為捭闔赫奕,而驕帥悍兵,服其德望。郝永忠、盧鼎、黃朝宣、張先璧、曹志建恣行無所憚,捶擊監司,如其牙校,顧斂手受起恒約束,如部將。時楚吏緣聞、廣建國,皆旦夕躐拔至九卿。起恒不妄依附,守故銜兩載。稍擢太仆少卿,已乃晉戶部侍郎,督理錢法軍餉。永歷四年春,清兵犯南韶。慈圣太后遽欲挾上棄肇慶西避,起恒堅請車駕勿動。上召赴內廷,面諭允留。起恒叩頭起,詣閣草敕,征調援兵,方吮毫間,兩宮已登舟,上就輦矣。是冬,兩粵縫陷。上奔南寧,化澄率諸臣四竄,惟起恒從。客有勸起恒必去者,起恒泫然曰:“吾留此即免禍豈復能有所效顧今日亦安往哉患難君臣所相報者唯一死爾伏草間以求活吾固不能國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死于奸,死于敵,唯天所命耳!”永歷五年,孫可望遣其將吳將軍者入見,挾兵擁行宮,猝入起恒舟,佯請與語。語競,遽揮銅椎擊中起恒腦,墮水死。上聞,痛哭。出金募泅人,得起恒尸,裹以御衾,買棺葬于南寧江岸。起恒相四年,隨上播遷,上屢欲加恩,固辭不受。署中無長物,故衣敝輿,食不兼味。與人言,開誠盡辭,群心悅服;至其不可,則未嘗以一字丐人恩澤,雖怨背不恤也。尤善理財用,在肇慶。請上親征,立親征庫,不旬日得四萬金。精甲名馬盈數百。俄為夏國祥所忌,以中旨取庫金入內用,事遂不行。出入群小間,內外交困。籌量撓沮。起恒遇害,國遂以亡。(選自《永歷實錄》,有刪節)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吾留/此即免禍/豈復能有所效/顧今日亦安往哉/患難君臣所相報者/唯一死爾/伏草間以求活/吾固不能/國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B.吾留/此即免禍/豈復能有所效顧/今日亦安往哉/患難君臣所相報者/唯一死/爾伏草間以求活/吾固不能/國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C.吾留此/即免禍/豈復能有所效顧/今日亦安往哉/患難君臣所相報者/唯一死/爾伏草間以求活/吾固不能/國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D.吾留此/即免禍/豈復能有所效/顧今日亦安往哉/患難君臣/所相報者唯一死爾/伏草間以求活/吾固不能/國一日未亡/吾一日不能舍上而去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北闈是明朝時期科舉制對北京順天府鄉試的通稱,南京應天府鄉試稱南闈。B.秋曹即刑部。古代辦事的官署叫部曹。因有秋后問斬一說,稱刑部為秋曹。C.九卿是中央部分行政長官的總稱,一般以秩中二千石的一類的高官為九卿。D.戶部是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和祭祀的權力機關,長官為戶部尚書。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嚴起恒為人正直,不攀附權貴,盡管政績突出,在銓選中卻常常失去升遷的機會。B.嚴起恒為人清廉。生活儉樸,不善經營。姻親王思任找他資助,他都拿不出錢來。C.嚴起恒為官正直謙和,以德服人。那些平時放縱妄為的將領,都甘愿受他約束。D.嚴起恒為人堅貞,忠于朝廷。當明朝大勢已去時,眾將紛紛逃脫,他卻不離不棄。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差提獄務,矜恤囚系,縱其械具,與沐浴,時與湯粥。(2)起恒清慎端和,不為捭闔赫奕,而驕帥悍兵,服其德望。10.王夫之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概括。【答案】6.D7.D8.B9.①起桓主持刑獄事務,非常體恤那些被囚系的人,打開他們身上的器械讓他們洗澡更衣,不時還拿些湯粥給他們吃。②起桓性情清廉審慎,待人謙和,從不炫耀和盛氣凌人;那些驕狂的將士都被他的德行折服了。10.①統治者缺乏抗敵斗志,懦弱無能。②國家內外交困,財力匱乏。③群小當道,殘害忠良。【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的能力。“吾留此”是“吾留(于)此”的省略,“留”的處所一定要與之相連,故排除AB。“即免禍”是“吾留此”的目的。“豈復能有所效”固定句式,意思難道還能期待有什么成效(轉機)嗎?“顧今日亦安往哉”,固定句式,意思是況且現在還能逃往哪里呢?故在“顧”之前要斷開,由此排除C。該句的譯文是:我留守這個地方,就可以免遭禍殃。難道還能期待有什么成效,況且現在還能逃往哪里呢?君臣遭遇患難,作為人臣唯有以死相報。趴伏在草間,狗茍蠅營,這是我本身不愿意的事。國家一日沒有滅亡,我就一日也不離開主上。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D.“掌管戶籍財經和祭祀的權力機關”的說法錯誤。戶部的職權是掌管戶籍財經,但“祭祀”方面要有禮部來主持。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B.“姻親王思任找他資助,他都拿不出錢來”的說法曲解文意。從原文“就起恒求傔力數輩,起恒謝無有”可知,王思任找他要幾個仆從,起桓抱歉說沒有。不是找他資助,拿不出錢。故選B。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的翻譯能力。第一句的采分點:“差提”“矜恤”,都是動詞。前者譯為“主持”,后者譯為“撫恤”;“囚系”指被關押的人;“縱”解開、打開;“時與”,不時給予。第二句的采分點:“清慎端和”,清廉正直,為人謙和。“捭闔赫奕”,頤指氣使、顯耀夸大;“服”,為(被)……所折服。1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從“起恒叩頭起,詣閣草敕,征調援兵,方吮毫間,兩宮已登舟,上就輦矣”等文字可以看出明朝上層,包括皇上面對清兵南犯,其主戰意志薄弱。從“出入群小間,內外交困”可概括出小人當道,內外交困;從“猝入起恒舟,佯請與語。語競,遽揮銅椎擊中起恒腦,墮水死”可概括出忠臣被害,國無棟梁的要點。參考譯文:嚴起恒,字秋冶,浙江山陰縣人。通過北闈考試,考中了崇禎辛未年間的進士,到翰林館面試,所試詩文都符合規格。被授刑部主事,性情寬廉謹慎,是刑部最仁慈之人。他主持刑獄事務,非常體恤那些被囚系的人,打開他們身上的器械讓他門洗澡更衣,不時還拿些湯粥給他們吃。當時京畿南部,按例銓選官員,永淳竭力主張重用起恒,官府公文已然張榜,派遣門客勸令一起拜謁執政者,起恒假裝稱謝,更加閉戶不與外人相見,最終不得調任。不久又升任廣州知府,南海這個地方寶貨遍地。而起恒食淡衣粗、以清廉聞名于天下。王思任,是他的姻親,攜帶朋友游羅浮,路過廣州,起恒報答拜謁,在公宴之外,沒有任何私人的相處款待。王思任舟車的財物開銷,漸漸耗盡,于是請求起恒支持幾個仆從,然而起恒只好表示歉意說沒有,思任幾乎窮困潦倒、寸步難行。總制沈猶龍聽說這件事,于是奉送金幣,派舟車送思任回家。起恒性情清廉謹慎,待人謙和,從不炫耀和盛氣凌人;那些驕狂的將士都被他的德行折服了。郝永忠、盧鼎、黃朝宣、張先璧、曹志建等人行為恣肆,無所忌憚,捶擊監司,就像低級牙校這種低級武官,但后來都收手,接受起恒的約束,就像他的部將一樣。當時楚地官員緣聞、廣建國,都在短時間內被提拔到九卿的位置。然而起恒不隨意依附,堅守自己以前的官銜守兩年多。稍后被提拔為太仆少卿,接著晉升戶部侍郎,督理錢法軍餉等事務。永歷四年春,清兵進犯南韶等地。慈圣太后立即想挾帶圣上,拋棄肇慶而向西逃避。起恒堅決請求皇上的車駕不要動。皇上召見他到內廷,當面告諭說答應留下來。起恒叩頭起身,到館閣書寫敕書,征調援兵,正當他在草擬敕書之際,兩宮已棄岸登舟,皇上也登上車子了。這年冬天,兩廣相繼被攻陷。皇上奔南寧,王化澄率眾臣四處逃竄,只有起恒一人跟從。有一個門客勸起恒定要離開此地,起恒凄然地說道:“我留守這個地方,就可以免遭禍殃。難道還能期待有什么成效,況且現在還能逃往哪里呢?君臣遭遇患難,作為人臣唯有以死相報。趴伏在草間,狗茍蠅營,這是我本身不愿意的事。國家一日沒有滅亡,我就一日也不離開主上。不管是死于奸賊之手,死于敵人之手,只是天命使然罷了!”永歷五年,孫可望派遣他的一個將領名叫吳將軍的人,來拜謁起恒。吳將軍裹挾兵器,進入行宮,突然進入起恒的船上,假裝說要與起恒借步說話。話語剛落,離刻就揮銅椎擊中起恒的腦袋,起桓墮水而死。皇上聽聞,痛哭失聲。花金招募了會水的人,尋得起恒的尸身,然后用御袍包裹住尸體,買棺材將他葬在南寧的江岸。起恒擔任相輔四年,跟隨皇上輾轉流徙,皇上多次想給他加恩,他都堅決推辭。在他辦公的署中沒有任何東西,都是爛衣服舊車子,飲食味道也很單一。起桓和人交談,言辭懇切,大家都心悅誠服;在他最潦倒之際,從來沒有憑借一個字乞求別人的恩賜,即使人家懷恨也不放在心上。他特別擅長打理財用。在肇慶,他恭請皇上親征,建立親征庫,不到十天就湊得四萬兩金,以及精甲名馬好幾百。不僅他被夏國祥所嫉妒,憑借中旨取庫金入內用,皇上御駕親征之事,于是擱淺了。他常出入群小間,內外交困。經費又十分緊張。起恒遇害后,國家于是就漸趨滅亡。三.(2021·安徽合肥·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許懋字昭哲,高陽新城人,魏鎮北將軍允九世孫。祖珪,宋給事中,著作郎,桂陽太守。父勇慧,齊太子家令,冗從仆射。性至孝,居父憂,執喪過禮。篤志好學,為州黨所稱。十四入太學,受《毛詩》,旦領師說,晚而覆講,座下聽者常數十百人,因撰《風雅比興義》十五卷,盛行于世。尤曉故事,稱為儀注之學。起家后軍豫章王行參軍,轉法曹,舉茂才,遷驃騎大將軍儀同中記室。文惠太子聞而召之,侍講于崇明殿,除太子步兵校尉。永元中,轉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與司馬褧同志友善,仆射江祏甚推重之,號為“經史笥”。天監初,吏部尚書范云舉懋參詳五禮,除征西鄱陽王諮議,兼著作郎,待詔文德省。時有請計會稽禪國山者,高祖雅好禮,因集儒學之士,草封禪儀,將欲行焉。懋以為不可,因建議曰:“若是圣主,不須封禪;若是凡主,不應封禪。當是齊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風雨暴至休松樹下封為五大夫而事不遂晉武泰始中欲封禪竟不果行此朝君子,有何功德?不思古道而欲封禪,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高祖嘉納之,因推演懋議,稱制旨以答,請者由是遂停。十年,轉太子家令。宋、齊舊儀,郊天祀帝皆用袞冕,至天監七年,懋始請造大裘。至是,有事于明堂,儀注猶云“服袞冕”。懋駁之。凡諸禮儀,多所刊正。以足疾出為始平太守,政有能名。加散騎常侍,轉天門太守。中大通三年,皇太于召諸儒參錄《長春義記》。四年,拜中庶子。是歲卒,時年六十九。撰《述行記》四卷,有集十五卷。(選自《梁書·許懋傳》,有刪改)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當是齊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風雨暴至/休松樹下/封為五大夫/而事不遂/晉武泰始中欲封禪/競不果行/B.當是齊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風雨暴至/休松樹下/封為五大夫/而事不遂/晉武泰始中欲封禪/竟不果行/C.當是齊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風雨暴至/休松樹下/封為五大夫/而事不遂晉武/泰始中欲封禪/竟不果行/D.當是齊桓欲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也/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風雨暴至/休松樹下/封為五大夫/而事不遂晉武/泰始中欲封禪/競不果行/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毛詩,即今本《詩經》,毛亨所傳。《詩經》原有齊魯韓毛四家之學,今獨存毛詩。B.侍講,有多種含義,也可以指代一種官職名稱。文中表示的是在朝廷上講學之意。C.袞冕,也稱“端章甫”,指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冠,用于祭祀天地、宗廟等場合。D.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場所,《木蘭詩》有“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之語。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許懋聰明穎悟,勤勉鉆研學問。他十四歲進入太學,早上學到知識,晚上就能對他人復述,又將自己的理解感悟加以編撰,其書頗受歡迎。B.許懋精通儀注,深得時人推崇。他擔任官職后,對掌故、舊制等儀注之學尤為諳熟,后來還兼任國子博士,仆射江祐稱贊他如同經史書箱。C.許懋忠誠正直,敢于建言勸諫。當時有人奏請高祖分別到會稽、國山祭祀天地,他旁征博引,極力進諫,最終他的建議被皇帝嘉許并采納。D.許懋刊正禮儀,施政亦有才干。對于諸多禮節和儀式,他大都有所考查與改正;后因足疾而出京擔任始平太守,處理政事也有能干的名聲。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性至孝,居父憂,執喪過禮。篤志好學,為州黨所稱。(2)不思古道而欲封禪,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答案】11.B12.C13.B14.(1)天性極為孝順,為父守孝期間,所奉喪禮超過常規。專心致志,勤奮好學,被鄉里之人稱贊。(2)不思考古人治國之道,卻想舉行封禪大典,這都是君主居上貪慕虛名、臣子處下阿諛旨意的表現。【分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此事”作“齊桓欲行”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晉武(帝)”作“泰始中欲封禪”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也稱‘端章甫’”錯誤,“袞冕”指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冠;“端章甫”語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意思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這是小相的穿戴”。“章甫”不是皇帝、上公的服冠,因而不同于“袞冕”。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他擔任官職后,對掌故、舊制等儀注之學尤為諳熟”錯誤,根據原文“尤曉故事,稱為儀之學。起家后軍豫章王行參軍”,“起家”意思是從家中征召出來授以官職,所以應是“在擔任官職之前”就已經對掌故,舊制等儀注之學尤為熟悉。故選B。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點:(1)至孝,極為孝順;父憂,父親去世;過禮,超過常規;篤志,專心致志;“為……所”,被。(2)古道,古人治國之道;好名,貪慕虛名;“好名于上”狀語后置句,應為“于上好名”;阿旨,阿諛旨意;“阿旨于下”狀語后置句,應為“于下阿旨”;“皆是主好名于上,臣阿旨于下也”判斷句。參考譯文:許懋,字昭哲,是高陽新城人,魏朝鎮北將軍許允的九世孫。祖父許珪,在宋朝任給事中,著作郎,桂陽太守。父親許勇慧,在齊朝任太子家令,冗從仆射。生性極孝,在為父親服喪時,守孝超過常禮。篤志好學,被鄉里稱贊。十四歲入太學,從師學《毛詩》,清晨領受老師的說解,傍晚便能復講,座下聽講的人常有數十百,因此編撰《風雅比興義》十五卷,盛傳于世。尤其通曉舊事,稱之為儀注學。起家任后軍豫章王行參軍,轉任法曹,舉茂才,遷任驃騎大將軍儀同中記室。文惠太子聞其名而召見他,讓他在崇明殿侍講,授太子步兵校尉。永元年間,轉任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許懋與司馬褧志同友好,仆射江柘極推重他,稱他“經史笥”。天監初年(502年),吏部尚書范云舉薦許懋酌定五禮,授征西鄱陽王諮議,兼著作郎,待詔文德省。當時有人奏請在會稽筑壇祭天,在國山辟基祭地,高祖雅好禮儀,便召集儒學人士,草擬封禪禮儀,將要舉行封禪事。許懋認為不能舉行此事,就建議說:“如果是圣主,不須封禪;如果是凡主,不應封禪。當時齊桓想舉行此事,管仲知其不可行,便舉出怪異的事情制止他。秦始皇登泰山,在山坡中,來了暴風雨,在松樹下休息,封松樹為五大夫,沒有登上山頂。晉武帝泰始年間想封禪,最終未能實行。這些國君,有什么功德?不想想古道而想封禪,皆是在上的君主好名,在下的臣子迎旨。”武帝表揚和采納了許懋的意見,于是進一步擴充了許懋的建議,作為圣旨回答請求封禪的人,因此便中止了這一計劃(武帝天監八年(509年)正月)。十年(511年),轉任太子家令。宋、齊朝的舊禮儀,祭天祀帝皆穿繡龍的禮服戴著禮帽,到了天監七年(508年),許懋第一個提出應穿黑羊羔皮衣祭天。但到現在,在明堂有祭祀時,儀注還是說“服袞冕”。許懋予以駁斥。凡是各種禮儀,他都校正了許多錯誤。許懋因腳病出任始平太守,施政有能干的聲譽。加任散騎常侍,轉任玉門太守。中大通三年(531年),皇太子召諸儒士參錄《長春義記》。四年(532年),許懋授任中庶子。當年去世,時年六十九歲。撰寫《述行記》四卷,有文集十五卷。四.(2021·新疆烏魯木齊·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舉明經,調汴州參軍。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杰謂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藺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坐誤斧昭陵柏,罪當免,高宗詔誅之。仁杰奏不應死,帝怒曰:“是使我為不孝子,必殺之。”仁杰曰:“漢有盜高廟玉環,文帝欲當之族,張釋之廷諍曰:‘假令取長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於是罪止棄市。陛下之法在象魏,固有差等。今誤伐一柏,殺二臣,后世謂陛下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天授二年,以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后謂曰:“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譖卿者,欲知之乎?”謝曰:“陛下以為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譖者乃不愿知。”后嘆其長者。會為來俊臣所構,捕送制獄。于時,訊反者一問即臣,聽減死。俊臣引仁杰置對,答曰:“有周革命,我乃唐臣,反固實。”俊臣乃挺系。其屬王德壽以情謂曰:“我意求少遷,公為我引楊執柔為黨,公且免死。”仁杰嘆曰:“皇天后土,使仁杰為此乎!”即以首觸柱,血流沫面。德壽懼而謝。守者浸弛即丐筆書帛置褚衣中謂吏曰方暑請付家徹絮仁杰子光遠得書上變后遺使案視。俊臣命仁杰冠帶見使者,私令德壽作謝死表,附使以聞。后乃召見仁杰謂曰:“承反何耶?”對曰:“不承反,死笞掠矣。”示其表,曰:“無之。”后知代署,因免死。武承嗣屢請誅之,后曰:“命已行,不可返。”后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官不能足,更詔天下日施一錢助之。仁杰諫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終由地出。不損百姓,且將何求?今邊垂未寧,宜寬征鎮之徭,省不急之務。”后由是罷役。圣歷三年卒,年七十一。贈文昌右相,曰文惠。(節選自《新唐書·狄仁杰傳》)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守者浸弛/即丐筆書/帛置褚衣中/謂吏曰/方暑/請付家徹絮/仁杰子光遠得書/上變后遣使案視B.守者浸弛/即丐筆書帛/置褚衣中/謂吏曰/方暑/請付家徹絮/仁杰子光遠得書/上變后遣使案視C.守者浸弛/即丐筆書/帛置褚衣中/謂吏曰/方暑/請付家徹絮/仁杰子光遠得書上變/后遣使案視D.守者浸弛/即丐筆書帛/置褚衣中/謂吏曰/方暑/請付家徹絮/仁杰子光遠得書上變/后遣使案視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廷諍,也寫作“廷爭”,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遞奏章進諫。B.棄市,指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于街頭示眾。C.鳳閣鸞臺,指中書省和門下省,武周時改稱為鳳閣、鸞臺。D.革命,古代認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換代乃變革以應天命。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狄仁杰善良仁厚,仗義助人。他見同府參軍鄭崇質的母親年老多病,崇質又將出使邊遠之地,便主動請求代其出行。B.狄仁杰依法辦案,持正秉公。高宗違律要殺誤砍昭陵柏樹的臣子,狄仁杰以漢文帝的舊事規勸高宗,二人得以免死。C.狄仁杰智慧機敏,堅守氣節。被構陷入獄,他設法自救;面對來俊臣的嚴刑拷打和當面勸誘,他寧死也不誣陷同僚。D.狄仁杰體恤百姓,心系社稷。武后準備斥巨資造浮屠大像,狄仁杰直言進諫,認為此舉會加重百姓負擔,于國不利。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2)不損百姓,且將何求?今邊垂未寧,宜寬征鎮之徭,省不急之務。【答案】15.D16.A17.C18.(1)不久,狄仁杰升遷為大理丞,一年內判完了積壓的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當時的人稱頌他公平仁愛。(2)如果不損害百姓,那么將要從哪里得到所需之物呢?現在邊境尚未安寧,應該放寬征發鎮守的徭役,省免不急需辦理的事務。【分析】1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時間久了,看守漸漸松懈,狄仁杰求得筆墨在帛上寫信,并把它藏在棉衣中,對看守說:“天正熱,請交給我的家人,取出棉絮清洗。”,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拿到書信后呈送武后替父辯解,武后派使者去調查。“書”是動詞,寫信,“書帛”是“書于帛”的省略,“于帛”是“書”的后置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C。“得書上變”的主語是“仁杰子光遠”,“后”指武則天,是下一句“遣使案視”的主語,這是兩個人的行為,所以中間要斷開,排除B。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呈遞奏章進諫”有誤,“廷諍”應指在朝堂上當面直諫。故選A。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來俊臣的……當面勸誘”錯誤,依據文句“其屬王德壽以情規勸”得出,當面勸誘的人不是來俊臣,而是王德壽。故選C。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稍”,副詞,不久;“遷”,晉升;“歲中”,一年中;“斷”,動詞,判案;“久獄”,積壓很久的案件;“稱”,稱頌;“平恕”,公平、仁愛。(2)“損”,損害;“邊陲”,邊境;“寬”,放寬;“征鎮”征收鎮守;“省”,減去;“務”,事務。參考譯文: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他考中明經科,被選調為汴州參軍。同府參軍鄭崇質的母親年老而且多病,而鄭崇質將被派遣出使遠地。狄仁杰對他說:“您能夠留下母親,讓她為遠在萬里的兒子擔憂嗎?”于是狄仁杰拜見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前去。藺仁基夸贊他們的情誼。當時,藺仁基正與司馬李孝廉不和,就對他說:“和他們相比,我們很慚愧呀!”于是二人和好如初。不久狄仁杰,升遷為大理丞,一年內判完了積壓的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當時的人稱頌他公平仁愛,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因誤砍昭陵的柏樹而獲罪,按律定罪應當免職,唐高宗下詔處死他們。狄仁杰上奏二人不應被處死,高宗生氣地說:“這是讓我成為不孝子孫,我一定要處死他們。”狄仁杰說:“西漢有人偷了宗廟里的玉環,漢文帝想誅殺他全族,張釋之在朝廷上直言規勸說:‘假如有人盜取了長陵的一抔土,那么該按什么法律定他的罪呢?’于是文帝按律令將他判為棄市。陛下的法令制度張貼在宮外闕門上昭示天下,判刑本來就應有差別等次。現在,砍一棵柏樹,就殺掉兩位大臣,后世會說陛下是什么樣的君主呢?”高宗的怒氣消除了,于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天授二年,狄仁杰以地官侍郎的身份同領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后對他說:“您在汝南政績突出,但也有人祗毀你,你想知道他是誰嗎?”狄仁杰辭謝說:“座下認為我有過錯,我應當改正;認為我沒有過錯,是我的榮幸。至于詆毀我的人,我不想知道。”武后贊嘆他是年高德厚的人。適逢狄仁杰被來俊臣構陷謀反,被捕解送到獄中。當時,審訊造反者時,初審就認罪,判決時就能減罪而只判本人死罪。來俊臣拉來狄仁杰提審,狄仁杰回答說:“武周變革天命,我是唐臣,謀反本來就是事實。”來俊臣就把他綁起來用棍棒毒打。來俊臣的手下王德壽以情相勸,對狄仁杰說:“我的想法是讓你能稍稍避開這事,您只要聽我的,揭發楊執柔是你同黨,您將免去死罪。”狄仁杰感嘆說:“皇天后土啊,你怎能讓我狄仁杰干這種事呢?”說完,就用頭撞柱,血流滿面。王德壽害怕了,趕緊向他道歉。時間久了,看守漸漸松懈,狄仁杰就求得筆墨在帛上寫信,藏在棉衣中,對看守說:“天正熱,請交給我的家人取出棉絮清洗。”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拿到書信呈送武后替父辯解,武后派使者去調查。來俊臣讓狄仁杰穿戴好官服出來見使者,私下讓王德壽以狄仁杰的名義寫了謝死表,讓使者帶回呈遞給武后。武后于是召見狄仁杰,問他:“你為什么要承認謀反呢?”狄仁杰回答說:“我如果不承認謀反就會被拷打而死了。”武后拿出謝死表給他看,狄仁杰說:“沒有這回事。”武后知道這是別人代他而寫的,于是免去了狄仁杰的死罪。武承嗣多次請求殺了狄仁杰。武后說:“免死令已下,不可返回了。”武后想要建造浮屠大像,結算要花費數百萬,官費不夠,又下令讓天下的僧人每天上交一錢相助,狄仁杰進諫說:“工程不能役使鬼,必定役使人;糧食不會從天而降,終究是由地里長出來的。如果不損害百姓,那么將要從哪里得到所需之物呢?現在邊境尚未安寧,應該放寬征發鎮守的徭役,省免不急需辦理的事務。”武后因此停止了此次工程役。狄仁杰在圣歷兩三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被追贈為文昌右相,謚號文惠。B組綜合專練1.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殿最,等級的高低上下。古代考核軍功政績,下等稱"殿",上等稱"最"。B.疏,即臣下向皇帝進呈奏章。如魏征《諫太宗十思疏》。C.永樂,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期間編修的《永樂大典》匯集古今圖書數千種。D.監國,通常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通常為皇太子)留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答案】C【解析】C."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說法錯誤。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故選C。2.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秀才,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元封四年,命公卿、諸州每年各舉薦秀才一名,意為優秀人才。東漢因避光武帝名諱,遂改稱茂才。B.博士,古代為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秦漢時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世,教授生徒的官職。C.太傅,中國古代職官。周代設置,為輔弼天子之任。漢代復置,次于太師。歷代沿置,多用為大官加銜,無實職。D.受鰲,漢代祭天地時,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國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答案】B【解析】B."秦漢時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世,教授生徒的官職"錯誤,應為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員。故選B。3.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廷諍,也寫作"廷爭",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遞奏章進諫。B.棄市,指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于街頭示眾。C.鳳閣鸞臺,指中書省和門下省,武周時改稱為鳳閣、鸞臺。D.革命,古代認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換代乃變革以應天命。【答案】A【解析】."呈遞奏章進諫"有誤,"廷諍"應指在朝堂上當面直諫。故選A。4.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權知,即暫代之意;官銜前帶"知"字,為主持之意。B.進士,唐宋時期沿襲隋朝設進士科。通過古代科舉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C.黥面,在臉上刺字、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種風俗,后用為對犯人的刑罰。D.致仕,原意是辭去官職,后用以指退休;古代致仕的年齡一般為六十歲。【答案】D【解析】D."古代致仕的年齡一般為六十歲"錯誤。古代致仕的年齡一般為七十歲。故選D。5.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孝景,是西漢皇帝劉啟的謚號,皇帝的謚號是后人根據他生前的行為賦予的美稱。B.縣官,舊稱一縣的行政長官,也可以指朝廷,西漢時常用縣官來稱代政府或皇帝。C.外繇,戍邊徭役,漢時戍邊者由官府供給衣食雜用,不去者可每年出錢三百代役。D.關內侯,指漢代軍功爵級中高于大庶長低于徹侯的爵位,有封邑,可以收取租稅。【答案】A【解析】A."皇帝的謚號是后人根據他生前的行為賦予的美稱"錯誤。謚號有褒有貶。故選A。6.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監國,古代國君外出時,由太子留守代為處理國事。也指君王未能親政,太子代理朝政。B.星象,指星體的位置,及明、暗、薄、蝕等現象。古代中星相家據此占測人事的命運吉兇。C.南渡,晉宋兩朝皆渡長江于南方建都,史稱南渡。此處指宋因金人南下遷都南方。D.蟒衣,袍服名。明代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衣上繡蟒,蟒與龍形相似而少一爪。【答案】A【解析】A."監國……由太子留守代為處理國事。也指君王未能親政,太子代理朝政"錯誤,監國指皇帝外出時,由一重要人物(通常為皇太子)留守宮廷代為處理國事。也指君主未能親政,由他人代理朝政。監國的人通常為太子,但不一定都是太子。故選A。7.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西京。位于京都以西的陪都。北宋都城為汴梁(開封),洛陽為西京。。B.古文,指先秦兩漢以來用文言寫的散體文,是相對于六朝駢體文而言的。C.參知政事,宋于宰相外,別設參知政事,為宰相的副職。范仲淹、王安石也曾任此職。D.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給大臣的謚號,這種謚號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獲得。【答案】D【解析】D."這種謚號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獲得"表述錯誤。得此謚號的大多是政績突出受人敬仰的文臣。故選D8.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崇德,皇太極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漢景帝首創。B.總督,清朝時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的最高長官,一般為正二。C.擢,表示官職的提升,與之含義相近的還有拔、陟、加、晉等。D.戶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國疆土、田地、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答案】A【解析】A."漢景帝首創"表述錯誤,年號應該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故選A。9.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孤,指幼年喪父,與《陳情表》中"憫臣孤弱"的"孤"相同。B.督郵,督郵曹掾的簡稱。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C.領,兼任。與兼、權、行、署等均表在本職外同時擔任別的職務。D.太牢,是指古代祭祀時并用牛、羊、豕三牲,有時也指牛一牲。【答案】C【解析】C."與兼、權、行、署等均表在本職外同時擔任別的職務"錯誤,其中"權",指"暫時行使"某職位的職權;"署"指代理、暫任或試充官職。故選C。10.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未冠,指男子未滿二十歲。古代男子年滿二十歲要舉行加冠之禮,以示成年。B."制科"指皇帝臨時設置科目選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稱"制",故名。C.跽,古人坐時臀部貼腳后跟,臀部離開腳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D."元豐"是宋神宗年號。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用以紀年的名號,一位皇帝可有一個或多個年號。【答案】C【解析】C."就是'跽',表示恭敬"錯誤。"跽"不都是表示恭敬,也可表示警戒。《鴻門宴》中有"項王按劍而跽"的句子,"跽"就表示警戒。故選C。11.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策,古時就政事、經義等設問,由應試者對答,稱為對策。自漢起為取士考試的一種形式。B.進士,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稱呼,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C.樞密使,唐后期始設,后逐漸完善成為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權力與宰相相當。D.潮陽,地名,因地處大海之北而稱潮陽。古代稱山的南面或水的南面為陽,反之稱為陰。【答案】D【解析】D."古代稱山的南面或水的南面為陽"錯誤。古代稱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為陽,反之稱為陰。故選D。12.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河北,現指河北省,古屬冀州、直隸,簡稱"冀"。古代指黃河以北地區。B.司馬.官職名,將軍手下的屬官,掌管軍事,司馬有左司馬和右司馬之分。C.棄市·古代刑罰,是在人眾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為人所棄。D.本紀,《史記》中體例的一種,西漢司馬遷所創立,只用于對帝王的傳記。【答案】D【解析】D."只用于對帝王的傳記"錯誤。本紀不只是用于對帝王的傳記,有例外,比如說《呂太后本紀》就不是寫帝王的傳記。故選D。13.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府儀同三司,簡稱開府,高級官員建立府署并自選僚屬,本系三公所享之殊遇,故名。B.陪葬又稱殉葬,是古代的一種喪葬習俗,以器物、牲畜或人與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C.闕,原指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豎立的石雕。D.旌,古代一種旗桿頂上用羽毛或牦牛尾裝飾的旗幟,后泛指旗幟,引申為表揚之意。【答案】B【解析】B."以器物、牲畜或人與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理解錯誤,陪葬除指殉葬外,還可指臣子或妻妾的靈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靈柩或墳的近旁。故選B。14.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朕",古代第一人稱代詞,自漢武帝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B."進",即"進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隱退",拒絕或辭去官職。C."衣"與"裳",古代有明顯區分,上身穿的為衣,遮蔽下體的裙為"裳"。D."四荒"即"四方",指遼闊大地。"荒",邊遠的地方。【答案】A【解析】A."自漢武帝起"錯,應是自秦始皇起,"朕"專用作皇帝的自稱。故選A15.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散夫,與"匠"相對,指服勞役的人,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從事卑微勞作。B.哭踴,古代一種喪禮,亦稱"搟踴",頓足拍胸而哭,表示極大的悲哀。C.服除,亦稱"除喪""脫服",民間稱為"脫孝",即除去喪禮之服,指守喪期滿。D.太守,一郡的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自行任免所屬掾史.【答案】A【解析】A."指服勞役的人"錯誤,散夫意思為短工。故選A。16.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有司,“可”即“主管、管理”,古代設官,各有專司,故稱有司。B.起居注,記錄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從漢以后,幾乎歷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陛下,對皇上的敬稱。"陛"指皇帝宮殿的臺階,稱皇上為"陛下",意為臣子奏事,不敢直接同皇上交談,請臺階下侍從代為傳達之意。D.翰林,中國古代官名。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由皇命發出的極端機密文件。【答案】B【解析】B."記錄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是錯誤的。起居注記錄帝王的言行,不記錄皇子后妃臣子言行。故選B。17.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遷,古代稱調動官職為"遷",一般指升職,也可以指降職。B.英宗,這是用廟號來指稱帝王,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年號來指稱皇帝。C.亥時,十二時辰的最后一個時辰,指的是一天中的22時至24時。D.經筵官,封建時代陪侍皇帝講讀經史之官。經筵為皇帝聽講書史之處。【答案】C【解析】C."指的是一天中的22時至24時"說法錯誤,指的是一天中的21時至23時。故選C。18.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未冠,冠,即帽子,未冠,就是未戴上帽子。古禮男子年二十而加冠,即視為成年,故未滿二十歲為"未冠"。B.胡床,"棲,謂之床"與"床前明月光"之"床"一樣,"胡床"是指漢代自胡人處傳來的一種睡具。C.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域,始見于春秋時期,經秦改革,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稱郡守。D.孤露,本指孤單無所蔭庇,后指喪父、喪母或父母雙亡,古代類似的常見詞語還有"見背""棄養"等。【答案】B【解析】B."'胡床'是指漢代自胡人處傳來的一種睡具"錯誤。胡床是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故選B。19.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主簿,古代官職名,是一種屬官,一般負責掌管文書、辦理具體事務。B.大篆,漢字字體;秦朝創制小篆后,將此前筆畫比較繁復的篆書通稱為"大篆"。C.殿下,本指殿階之下,后來成為對站在殿階之下官員的尊稱。D.改容,改變神色,神情變得嚴肅起來;現在還可指改換面容。【答案】C【解析】C."后來成為對站在殿階之下官員的尊稱"說法有誤。"殿下"是對太子或親王的尊稱。故選C。20.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子生是指在國子學或國子監肄業的生員。一般為官員子弟,晉代規定五品以上官員子弟方許為國子生。B.浮屠,亦作浮圖,休屠。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后并稱佛塔為浮屠。C.中書郎,官名。三國魏始置,屬中書省,為編修國史之任。晉惠帝時起,改屬秘書監,稱大著作郎。南朝末期為貴族子弟初任之官。D.除與"授""遷""補""擢"等都是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常見的還有"拜""轉""徙""升"等。"授"拜""轉""補"是關于任職授官的,"擢""升"是關于提升職務的,"徙""遷"是關于調動職務的。【答案】D【解析】D."'授'拜''轉'補'是關于任職授官的"理解錯誤,其中"轉"是關于職務調動的詞,而不是關于任職授官的。故選D21.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建興,帝號。這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紀年方法,此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B.拜,授予官職,如李密《陳情表》中的"詔書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C.使持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的官職。權力次之的還有持節。D.孝友,指的是侍奉父母孝順,對待兄弟友愛;與此相似的還有孝悌,指的是敬愛父母和兄長。【答案】A【解析】A."建興,帝號"錯誤,"建興"應該是年號。故選A。22.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土官,指封建王朝封賜的、獨霸一方的、能世襲的官員或統治者,后此官職用于稱呼統治少數民族的官員。B.巡撫,指京官巡察地方,后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古時這種京官先外派后成為地方長官的還有刺史、總督等。C.干支,即天干地支。干支順序相配,六十年為一周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地支"。D.異姓封王,是指在中央集權時代,當朝皇族以外的、有功社稷的人受封王爵。封異姓為王始于西漢的皇帝劉邦。【答案】C【解析】C."十地支"有誤,應為"十天干"。故選C。3.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總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將頭發分為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角,故稱"總角"。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北宋淪亡后,宋高宗逃往南方,在杭州設立臨安府,稱之為行在。C.部曲,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大將軍營五部,設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軍候一人。后泛指軍隊。D.貼納,貼,補繳費用;納,交納(息錢)。宋代貼納一般為征收稅費或者補繳差額等。【答案】A.【解析】"總角,古代未成年女子"錯。"總角"是指古代未成年男女,不只是女子。故選A。24.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字,又稱"表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B.擢,指提升官職,與"除"意思同,表示官職變動的還有遷、調等,"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升級叫右遷,降級叫左遷。C.至正,元惠宗的第三個年號,年號是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之后每個朝代的新君即位都要改年號。D.疏,古代臣下向帝王進呈奏章的一種文書,用以向帝王陳述自己的意見或進行某些說明,也可以用來陳情,但與對經書作注釋不同。【答案】.B【解析】B“與‘除’意思同”錯誤,“除”意思是"授予官職",不同于表示提升官職的"擢"。故選B。25.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藝,是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基本技能∶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騎射,御即駕馭馬車技術,書即讀書,數為算數。B.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之意。漢朝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的人成為"孝廉",后代演變成對舉人的雅稱。C.陽嘉,漢順帝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與之相類似的還有請骸骨、乞身、乞養、告老、致事、致仕等,都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說法。【答案】A【解析】A“書即讀書”錯誤,“書”指“各種歷史文化知識”。故選A。26.對下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髡鉗,古代懲治罪犯的刑罰名。剃去頭發稱髡,以鐵圈束頸為鉗B.褐衣,用葛、獸毛等織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也指身份卑賤的人。C.御史大夫,官名,執掌刑獄案件審理,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D.股肱,指大腿和胳膊。股肱郡,借指起拱衛京師作用的戰略要地。【答案】C【解析】C“執掌刑獄案件審理”說法錯誤,徇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負責監察百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