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知識清單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知識清單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知識清單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知識清單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知識清單第12課魯迅《祝福》一、知識積累1、“祝福”“祝福”是舊時浙江紹興一帶曾經流行過的一種習俗。每年舊歷年底,地主和有錢人家舉行年終大典,殺雞、宰鵝、買豬肉,并將三牲煮熟作為“福禮”,恭請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謝他們保佑當年“平安”,并祈求來年“幸福”。2、背景《祝福》敘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農民問題是魯迅這一時期一直探索的問題。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的帝制政權,但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被徹底摧毀,封建的思想觀念和禮教仍頑固地束縛著廣大農民,尤其是婦女,她們更是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肉體、精神的雙重重壓。五四運動提出了“民主、科學”“打倒封建禮教的”的口號,婦女解放問題也成了這個時期魯迅探索的主題。《祝福》作于1924年。祥林嫂死于1924年。二、課文內容1、文章脈絡1-33祥林嫂凄然死去(結局)34-53祥林嫂初到魯鎮(開端)54-65祥林嫂被迫改嫁(發展)66-111祥林嫂再到魯鎮(高潮)倒敘:將事件結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開頭來敘述,再按事件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某個部分提前,其余仍是順敘)。結構上:把悲慘的結局放開頭,巧妙地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探求事情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內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連在一起,營造濃厚的悲劇氛圍,形成強烈的對比。2、“我”的作用①線索作用。以“我”之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串連全文。②敘述者:有限敘述視角,主要以“我”的視角展開敘述,更真實親切,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便于抒情。③親歷者和旁觀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客觀性④參與者:一般是作為次要人物,襯托主要人物。⑤體驗者:代替作者議論、抒情,表達主旨和情感傾向,拓展主題意蘊空間。3、人物形象①魯鎮閑人麻木不仁、冷漠愚昧的看客②柳媽柳媽是一個舊社會的受害者,是個吃齋念佛的善女人,她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禮教思想毒害很深,相信地獄、報應之類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③夫家大伯麻木冷酷、殘忍自私——封建家長制的幫兇④婆婆精明能干、自私貪婪——封建家長制的代表。⑤衛老婆子衛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無人情味、虛偽狡黠的市儈形象。⑥魯四老爺封建、迂腐、保守、頑固,虛偽、冷酷無情、偽善。以讀書人自居,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實則假斯文:道貌岸然,虛偽迂腐,堅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⑦祥林嫂安分,善良,溫順、勤勞善良、安分守己、吃苦耐勞、質樸、頑強,生活要求低。4、主旨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她勤勞善良、安分守己、吃苦耐勞、質樸、頑強,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里,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不但不能爭得做人的起碼權利,反而被踐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視,最終為舊社會吞噬。最后還是被社會壓垮了,在“祝福”中走向死亡。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第13課施耐庵《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知識積累1、背景北宋末年,封建統治者昏聵淫逸,外族入侵,加之連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正如書中所寫的:“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于是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接連地爆發。

《水滸》生動地描寫了一支以宋江為首的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的誕生、發展、失敗的全部歷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以及起義最終演變為悲劇的歷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黑暗統治,歌頌了農民階級的革命斗爭,塑造了一個個為人民所喜愛的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2、解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水滸》七十一回本第九回。本文是清初金圣嘆的刪節本。①林教頭:即林沖,原是北宋京城八十萬禁軍教頭。②“風雪”:是指故事發生的天氣環境。③“山神廟”:是指故事發生的地點。3、《水滸傳》中大量使用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手法——“草蛇灰線法”。“草蛇灰線”是中國古典小說一種獨特的結構技巧。這種結構技巧是反復使用同一詞語,或者多次交代某一特定事物或特定人物,可以形成一條若有若無的線索,貫穿于情節之中。這條線索,猶如蛇行草中時隱時現,猶如縫衣之線,從爐灰中拖了一下,留下的痕跡若有若無,似斷非斷,似連非連,在情節中前后起伏照應,看似不顯眼實則極其嚴密。這些伏筆埋得很深卻收尾相應,因此稱作“伏脈千里”。二、課文內容1、梳理故事情節,理清大致脈絡按照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步驟,概括格式:人物+事件序幕(1):林沖滄州遇舊知開端(2-5):林沖市場買刀尋仇發展(6-9):林沖接管草料場高潮結局(10-12):林沖殺敵山神廟明線:林沖由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的性格轉變。暗線:反動統治者實施陷害林沖的詭計。2、林沖人物形象忍辱求安、委曲求全、安分守己、善良厚道、軟弱、不思反抗、隨遇而安、細心謹慎、隨遇而安、英勇果敢、憤而抗爭林沖性格的發展變化過程:①軟弱忍辱、不思反抗——②知曉陰謀、激起怒火——③隨遇而安、委曲求全——④英勇果敢、奮起反抗。3、刻畫人物技法: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概括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①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細節描寫概括人物形象(正面描寫);②通過其他人的評價或者作者的評價(側面描寫)概括人物形象;③運用修辭手法(欲揚先抑、夸張等)展現人物形象;④從情節發展變化中概括人物形象;⑤環境對人物的烘托(側面描寫)。4、風雪:課文是怎樣描寫大風雪的?從兩方面描寫:正面、側面描寫(1)直接描寫風雪:“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初到草料場,風雪初起)(雪大,陰謀起,前途未卜)“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市井沽酒,雪勢正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回草料場,雪勢之大)(局勢緊張,暗含陰謀來臨,渲染濃重氣氛)(2)用側面描寫襯托風雪“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那兩間草屋已被雪壓倒了”寫的是草屋,給人的印象卻是風很猛,雪很大。(通過環境描寫襯托風雪)“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林沖在草屋內)“先取下氈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蓋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濕了”“把被扯來蓋了半截下身”(到山神廟里)

(通過人的動作、感覺襯托風雪)

風雪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推動情節4、主旨本文通過林沖由逆來順受到殺人上梁山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會黑暗、腐敗的政治現實,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狠毒兇殘,說明人民只有反抗才有生路,表達了“官逼民反”的主題。第13課契訶夫《裝在套子里的人》一、知識積累1、契訶夫是十九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變色龍和套中人。

2、背景小說發表于1898年。19世紀末期,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這種專制統治剝奪控制了人們的自由,全國密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別里科夫就是這種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3、解題“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條條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說中的主人公別里科夫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沙皇專制主義的產物。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二、課文內容1、情節第一部分(1-5):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第二部分(6-37):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敗(別里科夫的婚事)第三部分(38-40):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科夫的死及其影響)2、人物提示:有形的套子(生活習慣)無形的套子(思想觀念)別里科夫:膽小孤僻、封建保守、與世隔絕、脆弱多疑、保守迂腐、因循守舊、現實的逃避者、膽小多疑、現有秩序的維護者、深受奴性思想桎梏的可憐蟲因循守舊

保守反動別里科夫為什么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害怕改變現狀。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

別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作品通過塑造這一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揭示了沙皇專制制度禁錮人的思想,摧殘人的精神這一反動本質。也說明一切維護舊思想、舊制度的反動人物,是注定要滅亡的。這也是作品的主題。【手法】契訶夫擅長以辛辣諷刺的筆法來針砭社會現實,既讓人捧腹,也讓人震撼。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形成幽默諷刺性?定義:諷刺是一種文學手法,用于暴露對象的缺點和可笑之處,常采用夸張或反諷等方式,收獲幽默的效果。用譏刺和嘲諷筆法描寫人或事物,用夸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低的效果。1.漫畫式人物勾勒。作者用創作漫畫的手法,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簡筆勾勒,讓人物變形,性格扭曲,使人物形象更鮮明典型。2.夸張式的語言。①高頻率出現的言論。他的口頭禪就是“千萬不要出什么亂子”。當局在城里開設戲劇俱樂部,開放閱覽室、茶館,他卻擔心怕出亂子。同事參加教堂祈禱遲了,聽到教室傳出吵鬧聲,他都要說千萬不要鬧出什么亂子。②夸大人物的畸形心態和荒謬的生活邏輯。睡覺蒙被閉門,廚房傳來細微聲響,他在被子里也膽戰心驚,擔心小偷進屋,通宵做惡夢;別里科夫竟然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系起來。③夸大人物對社會的影響。因為他的存在,全城人戰戰兢兢過了十幾年的日子,作者連用六個“不敢”寫了民眾畏懼他的程度,他的守舊意識給民眾生活帶來極大的陰影。3.鮮明的對比。①荒謬的思想與一本正經的姿態進行對比。柯瓦連科姐弟騎車上學,別里科夫卻大驚小怪,非常惶惑。他的思想是荒謬的,面對正常生活行為,他卻一本正經地指責,是莫大的諷刺。②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對比。別里科夫即將結婚,但一張漫畫讓他惶恐不安,他找科瓦連科表白自己跟戀愛無關,聲稱自己是“正人君子”;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戰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戰兢兢不能入睡。另外,還有人物之間的對比,如柯瓦連卡與別里科夫的比較,是守舊思想和新思想的對比,虛偽陰險和光明磊落的對比。【鏈接高考】(2018年全國2卷《有聲電影》)小說運用多種手法以取得語言的幽默效果,請從文中舉出三處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簡要分析。(6分)

①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之”,或“一部倫理從何處說起”,借用并改換了經典語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門時二姥姥找眼鏡、三舅媽找紐子、四狗子洗臉,同一行為模式重復多次,產生喜劇效果;③如“既來之則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離而復散,分而復合,主張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塊兒”,將書面語與口語混搭,莊諧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連喘帶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滿頭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寫人物窘態,帶有打油詩的詼諧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讓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觀眾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爺”,把抱怨說成“感化”,反話正說,既諷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賣糖的,聲音之大令人“以為是賣糖的殺了人”,這種夸張令人忍俊不禁。【小結】如何展現文章的幽默諷刺?(1)漫畫法。借用漫畫手法,用簡筆描寫人物肖像,以形傳神,表現人物個性。《裝在套子里的人》采用漫畫式的筆法。(2)夸張法。如:別里科夫:①高頻率出現的言論。②夸大人物的畸形心態和荒謬的生活邏輯。③夸大人物對社會的影響。(3)對比法。①荒謬的思想與一本正經的姿態進行對比。②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對比。③人物對比、新舊思想對比(4)反語法。“反話正說”,用肯定贊美的語言描述明顯的丑惡、虛假的現象,表達作者的鄙視與挖苦。如:“善女人”柳媽卻告訴祥林嫂會被閻王鋸成兩半,何其殘忍。(5)比喻法(托物法)/排比。比喻法把諷刺對象比喻為某物,以突出某方面的特點,使諷刺對象具體化、形象化。如:物價像吹斷了線的風箏,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飛升。公用事業的工人一再罷工,電車和汽車只恨不能像戲院子和旅館掛牌客滿。……貧民區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癬。(6)戲劇性(歐亨利式),于小說結處使情節“陡轉”,收到出人意料的嘲諷效果。(7)借用并改換了經典語句,以造成幽默效果;(8)將書面語與口語混搭,莊諧并出;(9)同一行為模式重復多次,產生喜劇效果。第14課蒲松齡《促織》一、知識積累1、解題促織,織,俗名蟋蟀、蛐蛐,性好斗,后腿粗壯,善于跳躍。唐宋以來

,從宮中到民間,斗蟋蟀的游戲靡然成風。古諺云:促織鳴,懶婦驚此外,在古代詩歌中,促織是一種較悲涼的意象,有節令變化、思遠和鄉愁的意思。以“促織”為題,點明寫作對象,表明文章內容是圍繞“促織”展開的。2、背景清初統治者注意整頓吏治,但不能徹底掃除貪官污吏,更不能消滅階級矛盾與階級斗爭。蒲松齡寫作的《聊齋志異》,從側面反映了清初統治者對人民的鎮壓與剝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封建官吏橫行無忌,豪紳惡霸魚肉鄉里,底層人民大眾哀告無門的社會面貌,從而揭示了封建社會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在《促織》一文中有所體現。由于清代大興文學獄,故作者只能借用講前朝故事的手法,顯得隱晦曲折。盡管如此,小說反映的社會現實,在封建社會仍具有普遍意義。二、課文內容1、梳理情節第1段:歲征促織,官吏貪虐;(征蟲)——起因第2段:成名充役,無蟲杖責;(覓蟲)——開端第3段:妻子求神,占卜得畫;(卜蟲)——發展第4段:成名得蟲,愛護備至;(得蟲)——發展

第5段:兒子斃蟲,恐懼哭泣;(失蟲)——高潮第6段:兒子投井,復得一蟲;(化蟲)——高潮第7段:小蟲神勇,力戰雄雞;(斗蟲)——高潮第8段:魂化促織,成名富貴。(獻蟲)——結局第9段:作者評促織。(議蟲)——作者的評語2、主題①深刻揭示了為政者之貪婪、兇殘、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橫征暴斂的罪惡;②表現了老百姓為生計奔波的勞苦、辛酸和艱難;③寄托了作者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3、寫作特色(1)情節曲折,結構謹嚴細密。本文以促織為線索,敘事清晰。故事緊緊圍繞促織來組織材料,安排情節。征蟲-覓蟲-求蟲-得蟲-失蟲-化蟲-斗蟲-獻蟲。下筆伊始就點出皇帝玩蟋蟀,下令全國進貢。接著展開成名一家人的辛酸故事。為了進貢蟋蟀,成名賠盡家產,受盡撲責;為了捉到蟋蟀,成妻只好去求神問卜,成名不得不忍著傷痛,四處搜尋;捉到之后,精心喂養,等待交差,卻被好奇心重的兒子弄死;于是引出成妻面色灰死,大罵兒子,兒子畏懼投井,成名聞訊怒索,得兒尸于井等一連串情節。故事的每一步發展轉折,始終不離促織。環環相扣,首尾呼應。(2)用浪漫主義手法,揭露社會現實。如梁祝化蝶,劉蘭芝、焦仲卿化為鴛鴦。小說中“求神問卜”和“魂化促織”的情節,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人間悲劇幻化成喜劇的形式,蘊含著更為深沉的悲情,再現了封建君主“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的罪惡。(3)描寫細致入微,成功運用心理描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①神態描寫。如在寫成名捕捉蟋蟀時,作者根據具體情況作了有區別性的描述,情節細膩,心理真切。又如第5段中的“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去”,這段描寫把成子的“恐懼”和成妻的“驚”“怒”渲染得非常到位。②心理描寫。始終伴隨著促織的得失,或喜或悲,以悲為主;或怒或驚,怒驚相間;合情合理,細致入微。其中以成名兒死蟲亡和勉強斗蟲這兩段描寫最為出色,悲喜驚怒,有聲有色。這在普遍不太重視心理描寫的中國古代小說中是不可多得的。(4)語言精練,生動形象。《聊齋志異》一書的語言大都來自民間,又經藝術加工,自然十分精練、生動。用詞精練主要表現在對動詞的運用十分精當。如第3段中的“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短短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記敘了成妻問卜的全過程。第14課卡夫卡《變形記》一、知識積累1、卡夫卡(1883年-1924),奧地利小說家,現代派文學的鼻祖,現代派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譽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二十世紀文學史上的杰出人物”“傳奇英雄和圣教徒式的人物”。開創了現代主義之一的象征手法,相當數量的短篇本質上是智慧寓言,代表作:長篇《美國》《審判》《城堡》,短篇《變形記》《判決》《司爐工》《在流放地》《鄉村醫生》《饑餓藝術家》等。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摯友馬克斯·布洛德編輯出版的。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征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為讀者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震驚和恐懼,因為他仿佛在為人類的明天敲起陣陣急促的警鐘,他在為人類的未來擔憂。2、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歌舞升平的歐洲大陸變成殺聲震天的戰場。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黑暗的現實,痛苦的生活,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信心,一方面尋求出路,銳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于孤獨、頹廢、絕望。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些思想敏銳的藝術家認為世界是混亂的、荒誕的,便紛紛著書立說,批判資本主義的人際關系,批判摧殘人性的社會制度。卡夫卡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目睹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特別是他在保險公司工作時,接觸了許多因勞動致殘而一貧如洗的工人,這使他認識到“富人的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