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學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1頁
2021-2022學年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學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2頁
2021-2022學年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學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3頁
2021-2022學年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學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4頁
2021-2022學年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學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3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推論符合史實的是選項史實推論A秦朝最早設置郡縣秦始皇推行郡縣制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統治封建統治在中國徹底結束C古希臘地理環境獨特利于形成民主制地理環境是影響政體的決定因素D《十二銅表法》頒布平民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A.AB.BC.CD.D2.(春秋末期)在楚國一次內亂中,以孝順著稱的大臣申鳴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綁為人質,最終遇害。國君封賞之余,申鳴悲嘆“行不兩全,名不兩立”而自刎身亡了。這反映了(

)A.“移孝作忠”的價值取向 B.“忠孝兩難”的道德困境C.“禮崩樂壞”的社會頹勢 D.“家國一體”的國家形態3.《夷堅志》是記載宋人洪邁所經歷的社會生活、宗教文化、倫理道德、民情風俗的一部作品,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會豐富的歷史資料。下列內容不可能出現在此書中的是A.曲轅犁的推廣使用B.商人入市籍不得為官的制度發生轉變C.用煤作為燃料冶鐵D.出現粉彩瓷器4.《元史》記載:元朝的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較高來劃分行政區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錯”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元代這樣做的目的是A.以地方分權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加強中央集權C.縮小行省的管轄區域以利于管理 D.行省轄區廣闊,發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5.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一些維新志士吸收陽明學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會變更中找到了讓自己揚名歷史的哲學。陽明學成為維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統治最尖銳的思想武器。材料體現了A.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影響 B.托古改制推動政治革命C.進步思想決定改革成敗 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6.下圖是1949-2008年中國與外國建交情況曲線圖。下列史實與三次高潮成因相對應的是A.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上海合作組織成立 B.一邊倒、“求同存異”、《中美建交公報》C.中蘇建交、尼克松訪華、兩極格局的瓦解 D.不結盟運動、重返聯合國、2001年上海峰會7.至20世紀初,“外貨風行,土布漸歸淘汰”,洋布戰勝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觀漂亮 B.洋布廣告充斥C.洋布引領時尚 D.洋布價格低廉8.習近平在訪問希臘時引用希臘文學家卡贊扎基斯的話說:“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兩張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張人類理性的面孔。”蘇格拉底和孔子共同追求的理性是A.知識與道德 B.倫理與規范 C.民主與人權 D.救世與責任9.古代雅典,公民大會是全體公民各抒己見的場合。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期,公民大會討論是否入侵西西里,盡管多數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況,公民大會還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決定。這反映出古代雅典A.民主政治出現危機 B.公民的執政能力缺失C.具有強烈人治色彩 D.直接民主具有隨意性10.《塞維勒的理發師》劇中人巴爾多洛說.“我們這個時代產生過什么東西值得贊揚?盡是些胡說八道的東西:思想自由、地心吸力、電氣、信教自由、種牛痘、金雞納霜、‘百科全書’……”于是,他大罵這是個“野蠻的時代”。A.反映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B.說明人類科學時代的到來C.科學的發展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統治D.啟蒙學者辛辣地諷刺貴族階級的愚昧和頑固11.“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泛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東方文化的韻味,也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這說明A.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B.東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國廣泛交流C.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國家富庶D.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持續了上千年12.誕生象形文字與金字塔兩大文明成果的地區是A. B.C. D.13.在1349年席卷歐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發現過去的耕種方式、土地所有權方式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了;以節省人力為目的的新制度與新技術被空前的重視。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創,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被點燃。這次歐洲瘟疫()A.導致勞動力過剩工資下降 B.一定程度促進了社會轉型C.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產生 D.推翻了羅馬天主教的統治14.下列選項中,結論與史實相符的是史實結論A12—19世紀,日本處于幕府統治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B瑪雅人培育出了玉米、西紅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煙草等地理環境決定了美洲文明的發展演變C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規定了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等內容標志著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D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誕生,有128個成員國。截至2020年,世界貿易組織有164個成員國,25個觀察員國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趨勢加強A.A B.B C.C D.D15.2019年4月15日,法國著名宗教建筑巴黎圣母院失火,毀損嚴重,引起人們的關注。巴黎圣母院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也舉行過各式各樣的儀式,如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可見在中世紀基督教對的影響比較大。A.社會經濟 B.政治制度C.文化與生活 D.戰爭與和平16.法國傳教士編著的《西洋藥書》中介紹了金雞納等40余種西藥,論述了30多種病狀及醫療護理藥方和臨床使用方法。1765年,藥學家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成書,其中收入了金雞納等藥物。由此可知,西藥的傳入A.推動了中醫藥學理論的發展 B.促進了西醫在中國廣泛傳播C.奠定了我國臨床醫學的基礎 D.豐富了我國傳統醫藥學內容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發展示意圖材料二

公元前5世紀前后,在中國、古希臘都曾有過思想文化的繁榮,當時的思想家們流傳下了許多著名的觀點或名言:國別人物觀點或名言古代希臘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古代中國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材料三

啟蒙思想是個長期的國際性的發展過程,18世紀末在歐洲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人民以新的觀念看待國家、政權機構、宗教生活——《大國崛起》(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儒家思想在秦漢、宋明、清三個時期的發展歷程和其地位的變化,并分析圖中A點至b點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古希臘和古代中國思想家的核心主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三啟蒙思想使人民產生了哪些“新的觀念”來看待國家、政權機構的?(3)根據材料二回答古代東西方思想家對人的屬性的關注點有什么不同?18.城市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00年,只有不到2%的英國居民在城市里生活,到了1851年,50%的英國人都成了城里人。農業和交通的發展、新大陸的發現和新商路的開通,特別是生產力的提高,這些都為城市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城市的繁榮則反過來促進了商品批發、運輸業、倉儲、旅店等商貿服務業,信貸業務也發展起來。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初步實現城市化的國家。1952年發生的倫敦煙霧事件,更是推動政府拉開了第二次大規模治理城市化負面問題的序幕。這一次英國主要利用法律法規推行“福利國家制度”,以彌補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局限性給城市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不和諧。——摘編自馬先標燕安《世界城市化歷程回顧——兼述英國城市化的特征與啟示》材料二

建國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1949~1957年,社會經濟大幅度恢復發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略高于世界平均速度。1958~1960年,城市化進程進入了一個“大躍進”階段。不正常的激進式增長,結果是農村人口過度流入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和各項供應困難,決策層對城市化采取強制性剎車,出現了兩次反城市化浪潮。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體制逐漸放開,國家放松了對人口流動的管制,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到1991年末,城市化率達到26.94%,同類城市數量增長為全球最快。但是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無論在城市密度還是城市等級規模方面均優于中西部地區。——摘編自連倩倩安乾《中國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及特征分析》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城市化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建國初期我國城市化發展的特點。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圖1西周分封示意圖圖2

戰國形勢圖從材料中提取一個關于圖2與圖1相比發生的變化的信息,并加以簡要分析。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昔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全家逃于此處(指“舊港”:在今印度尼西亞境內),充為頭目,甚是豪橫,凡有經過客人船只,輒便劫奪財物。至永樂五年(1407年),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寶船到此處。有施進卿者,亦廣東人也,來報陳祖義兇橫等情,被太監鄭和生擒陳祖義等,回朝伏誅。——(明)馬歡著《瀛涯勝覽》(馬歡曾隨鄭和三下西洋。本書成書于1451年)材料二

弗朗西斯·德雷克于1577—1580年期間作環球航行,不斷地作戰與搶劫。他帶回大量的戰利品,被(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封為貴族。1585年,與西班牙的戰爭再起,德雷克在加的斯港摧毀了敵國船隊,后又率領艦隊于1588年與“無敵艦隊”作戰。——(法)德尼茲·加亞爾著《歐洲史》請回答:(1)據材料一、二,陳祖義和德雷克都曾海外劫掠,兩者的結局有何不同?(2)根據所學,結合史實說明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D【解析】《十二銅表法》限制了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特權,從而使得平民利益的得到保護,D正確。郡縣制最早設立是春秋時期,A錯誤。辛亥革命推翻的君主專制,不是封建制度,B錯誤。地理環境并不是影響政體決定因素,C錯誤。2.B【解析】試題分析:“移孝作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A項錯誤;據材料“以孝順著稱的大臣申鳴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綁為人質,最終遇害”和“申鳴悲嘆‘行不兩全,名不兩立’而自刎身亡”可知忠孝兩難,故B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禮崩樂壞”的社會頹勢,故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家國一體”的國家形態,故D項錯誤。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百家爭鳴3.D【解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粉彩瓷器為清代出現的制瓷成就,故D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A項,曲轅犁在唐朝已出現,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宋代已放松科舉資格的限制,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漢代已出現用煤作為燃料冶鐵,不符合題意,排除C。4.B【解析】材料中“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說明了設置行省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地理因素來強化中央集權,B正確;A、C和D不符合題意。5.A【解析】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維新志士利用中國明代的陽明學,使其成為反抗封建幕府統治的思想武器,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世界性影響,A項正確;陽明學在日本社會變革中發揮作用,不能說明“托古改制推動政治革命”,B項錯誤;日本明治維新志士利用中國的儒家學說開展反封建斗爭不能說明進步思想“決定”改革成敗,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D項錯誤。6.C【解析】據所學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掀起了第一次建交的高潮;1972年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次建交高潮;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加之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隨之瓦解,國際上又掀起了與中國建交的高潮,C正確;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萬隆會議是1955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于200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A錯誤;新中國成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總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1978年12月《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發表,故B與材料不符;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2001年上海峰會等都與新中國建交高潮無直接關系,D錯誤。7.D【解析】注意該題的時間要素。20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完成了兩次工業革命,大規模采用了機器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質優價廉。所以應選D項。8.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知識、道德是蘇格拉底和孔子在追求理性方面的共同點,A項正確;倫理規范是孔子思想主張的特點,民主人權是蘇格拉底的追求,救世與責任主要是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知識分子的政治信仰,BCD三項不符合題意。9.D【解析】根據材料“盡管多數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情況,公民大會還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決定”可知,在多數公民不知情的情況下作出決定,體現了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具有隨意性,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民主政治出現危機,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具有隨意性,“公民的執政能力缺失”未體現,排除B項;“具有強烈人治色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0.D【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思想自由、地心吸力、電氣、信教自由、種牛痘、金雞納霜、‘百科全書’”等內容都是近代的新思想和新成就,而巴爾多洛對這些一概否定,體現了巴爾多洛的落后和愚昧,因此這是啟蒙學者在辛辣地諷刺貴族階級的愚昧和頑固,D項正確;文藝復興時期還沒有出現“百科全書”的說法,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啟蒙學者對頑固的貴族的諷刺,BC項都與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選D項。11.B【解析】依據材料來看,阿拉伯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東西方文化在此獲得了廣泛交流。故答案為B項。A項阿拉伯數字由印度人發明的,排除;CD兩項與材料無關,排除。12.B【解析】象形文字與金字塔兩大文明成果均屬于非洲的尼羅河流域的文明,B正確;A是兩河流域,A錯誤;C是中國的黃河和長江,C與材料不符;D是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D與材料不符。13.B【解析】根據“封建地主發現過去的耕種方式、土地所有權方式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了;以節省人力為目的的新制度與新技術被空前的重視。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創,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被點燃。”可得出這次歐洲瘟疫使人們對天主教會產生了懷疑,促進了文藝復興的興起,同進新制度與新技術被空前的重視,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B項正確;歐洲瘟疫使大量人口死亡,不會勞動力過剩,排除A項;人文主義思想早已有,排除C項;天主教的統治并沒有被推翻,排除D項。故選B項。14.D【解析】根據材料“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誕生,有128個成員國。截至2020年,世界貿易組織有164個成員國,25個觀察員國”可知,體現了新時期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趨勢加強,D項史實與結論相符,D項正確;從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歷史上是武士階級掌握政權、實行軍事封建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這一時期天皇權威基本喪失,國家主要由武士掌控,因此,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沒有加強,排除A項;結論“地理環境決定了美洲文明的發展演變”說法錯誤,地理環境會影響文明的發展,排除B項;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早于1935年美國頒布的《社會保障法》,排除C項。故選D項。15.C【解析】巴黎圣母院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也舉行過各式各樣的儀式,如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可見在中世紀基督教對文化與生活的影響比較大,C正確;A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16.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我國的醫學著作中收錄了《西洋藥書》介紹的金雞納等藥物,體現了西藥的傳入豐富了我國傳統醫藥學內容,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醫藥學理論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西醫在中國廣泛傳播,排除B項;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臨床醫學的基礎,排除C項。故選D項。17.(1)發展歷程及地位變化。西漢時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學;漢武帝大力推,儒家思想“獨尊”,開始成為正統;宋明時期:程顥、程頤、朱熹等理學家融合了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形成理學;宋明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清時期:進步思想家(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對儒家思想批判繼承,形成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批判與挑戰②變化的原因:漢武帝時出現了大一統局面,為鞏固統一,需要思想文化的統一;董仲舒對儒家思想的改造迎合了時代的需要和統治者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的需要);漢武帝采取一系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措施。(2)①古代希臘:強調人的價值(或人文主義;以人為本)。古代中國:重民(或:民本、仁政)②新觀念: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社會契約;三權分立;開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3)中國:社會的人;西方:個體的人【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東西方思想的發展。從中國古代儒學發展演變、西方人文思想的發展等方面來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從先秦儒學、董仲舒的儒學、宋明理學、明清時進步思想等幾個階段去分析概括出第一小問的答案。第二小問可以從漢代儒學的改造、西漢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等方面來分析出答案。(2)根據表格內容可以從兩位古希臘思想家名言不難看出,兩者都突出“人”的作用,而古代中國兩位圣人則主要從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關系角度,強調“仁政”,以民為本。根據所學,啟蒙運動中啟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張:天賦人權、社會契約、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等。(3)根據表格內容“認識你自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所學知識可以得出,中國對人的屬性的關注點是社會的人;西方對人的屬性的關注點是個體的人。18.(1)原因:新航路開辟,依托于貿易中心轉移一批城市興起;早期殖民掠奪,促使英國部分港口發展為城市,如利物浦;圈地運動使農業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工業革命進行,生產力迅速提高,大批工商業城市出現;科學技術不斷發明,通訊與交通設施改善;資本主義經濟繁榮推動傳統手工業城市轉型升級。。(2)特點:發展過程曲折,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發展速度較快;政府政策對城市化影響大;區域、規模分布不平衡。響大;區域、規模分布不平衡。【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農業和交通的發展、新大陸的發現和新商路的開通,特別是生產力的提高,這些都為城市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可知,新航路開辟,依托于貿易中心轉移一批城市興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早期殖民掠奪,促使英國部分港口發展為城市,如利物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圈地運動使農業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進行,生產力迅速提高,大批工商業城市出現;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學技術不斷發明,通訊與交通設施改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資本主義經濟繁榮推動傳統手工業城市轉型升級。(2)特點:根據材料“建國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可知,發展過程曲折,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根據材料“1949~1957年,社會經濟大幅度恢復發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略高于世界平均速度。1958~1960年,城市化進程進入了一個‘大躍進’階段”可知,發展速度較快;根據材料“決策層對城市化采取強制性剎車,出現了兩次反城市化浪潮”可知,政府政策對城市化影響大;根據材料“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無論在城市密度還是城市等級規模方面均優于中西部地區”可知,區域、規模分布不平衡。19.信息:諸侯國數量由多變少。原因:鐵力牛耕推廣,生產力發展,各主要諸侯國國力增強,周王式微;戰時期兼并戰爭頻繁,統一趨勢不斷增強。(法家等統一思想的推動;人民渴望統一等言之合理即可)影響:為秦國統一六國,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基礎;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解析】信息:由材料“圖1西周分封示意圖”和“圖2戰國形勢圖”對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