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美容學(講義)_第1頁
針灸美容學(講義)_第2頁
針灸美容學(講義)_第3頁
針灸美容學(講義)_第4頁
針灸美容學(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用針灸美容學

(講義)

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王少錦編

上篇基礎理論

第一章概論

第一節針灸美容學的概念

針灸美容學是研究針灸美容常用腌穴、針灸方法及針灸美容法對常見損美性

疾病進行治療以及延衰防皺、改善膚色、美化容顏、健美形體的一門科學。是針

灸臨床應用的種延伸,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針灸美容術是用針灸的方法通過調整人體臟腑功能、經絡功能,使機體達到

陰陽平衡,從而達到美容目的的?種美容技術。它包括治療和保健兩大部分,現

在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實際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簡述國內外現狀)

第二節針灸美容的原理與特點

1.原理與經絡功能密切相關。人體經絡通過溝通臟腑、皮肉筋骨、五官九

竅、四肢百骸,將機體聯系成為統一的整體;另一方面經絡系統又通過運行氣血、

營養周身,維持人體的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身體健康。在人體病理狀態下,經

絡功能失調,可引起?系列損美性疾病,此時通過刺激相關的經絡腌穴,疏通經

氣、調節臟腑、祛除病邪,即刻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損美性疾病消除。簡而

言之,就是針灸通過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達到防治損美性疾病的目

的的。

2.特點

1)治法特點損美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風、火(熱)、濕、毒、淤、虛,

所以針對

病因結合臨床總結出疏散、清利、調理、補益四種基本方法。

2)治療特點簡便易行、經濟安全;標本兼治、療效可靠;防治一體、強身

保健。

第三節針灸美容的發展史(略)

第四節傳統醫學對損美性疾病的認識(病因、病機、辯證)

第五節

第二章美容的現代醫學基礎

第一節皮膚的結構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覆蓋在人體表面,約占體重16%重量,其總面積成

人大約1.5-2.0平方米,新生兒約0.21平方米。皮膚與眼結膜、口腔粘膜等相

連接,保護著個體的獨立存在,是人體防御功能的第一道防線。

皮膚組織有表皮、真皮、皮下組織構成,并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

此外還有毛發、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皮膚附屬器。

下面是典型的皮膚三層次橫截面圖。表皮厚度為01毫米或0.25毫米,呈楔子

形與真皮連接。中間為約2毫米厚的真皮,由結締組織構成,其中有表層和深處

的血管、淋巴管、汗腺、毛根、皮脂腺和神經纖維。最底層為皮下組織,包括皮

下脂肪、神經末梢、毛囊和毛囊乳頭。毛發、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都是

皮膚上長有的附屬物

1.表皮分為角質層和生發層,由角骯細胞(產生角蛋白)和非角骯細胞(黑

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組成。

角質層在表皮的最淺層,由5-10層已經死亡、無核的拄狀細胞組成,幾

乎沒有細胞器,緊密平行排列,形成?種天然的屏障保護膜,水、微生物、其他

有害物質都不容易侵入。

生發層(人體的皮膚并沒有因為每天皮屑的脫落而變薄,因為生發層的再

生功能,皮膚的再生是對環境的一種主動性適應)。根據角骯細胞的分化階段和

特點有內向外又分為基底層--在表皮的深層,為一層柱狀或立方狀的基底細胞,

借助基底膜帶與真皮相連接,正常狀態下,基底層有很強的分裂增生能力;棘層

—4T0層細胞,由基底細胞分化而成,剛開始略帶柱狀,隨即變為扁平,細胞

變大,核小、核質濃縮,核仁清楚,細胞間的橋粒很突出,像棘突一樣;顆粒層

一顆粒層位于棘層之上,由2-4層梭形細胞組成,棘層向上發展時細胞失去胞核,

胞質中形成稱快的嗜堿性物質(透明角質顆粒);透明層--僅見于掌跖等角質肥

厚的表皮,是角質層前期。

非角骯細胞中的黑色素細胞,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處,粘膜、眼色素層和軟

腦膜中也可以看到,在暴露部位、乳暈、腋窩、生殖器、會陰等處分布較多。黑

色素對日光和紫外線具有屏障作用,保護深部組織免受輻射損傷。日光照射可以

促進黑色素的生長。

2.真皮有膠原纖維、網狀纖維、彈力纖維、細胞和基質組成。并分為乳頭

層和網狀層二層,乳頭層其間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并有游離的神經

末梢和感覺(Meissner小體),網狀層內含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經、皮膚附

屬器和肌等結構。

3.皮下組織疏松的結締組織和脂肪小葉組成,也稱為皮下脂肪層,脂肪

的厚度,雖身體部位、性別、營養狀況不同而有差異,同時內有汗腺、毛囊、血

管、淋巴管和神經。

4.皮膚附屬器毛發、毛囊、指(趾)甲、皮脂腺、汗腺等都是皮膚上的

附屬物。

第二節皮膚的生理功能

具有屏障、調節體溫、吸收、感覺、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

1.皮膚的屏障作用

皮膚對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刺激有保護作用并能防止體內水分、電解質

和各種營養物質的丟失。

2.皮膚的感覺作用

通過感覺神經末梢和特殊的感受器感知體內外各種刺激,引起相應的神

經反射。皮膚感覺可分兩大類,-是單一感覺,如觸覺、壓覺、冷覺、熱覺,

是由神經末梢和特殊的包囊感受器接受體內外單一性刺激引起的。另一類是

復合感覺,如干、濕、光滑、粗糙、堅硬、柔軟等,以及形體覺、兩點辨別

覺、定味覺、圖形決等,是皮膚中不同類型的感覺神經末梢共同感受的信號

傳入中樞后,由大腦皮質進行綜合的分析而形成的感覺。還有兩種特殊的感

覺痛覺和癢覺,是由同一神經傳導,痛的閾下刺激產生癢感。癢覺得閾值與

人的精神狀態、發生部位有關。

3.皮膚調節體溫的作用

皮膚是熱的不良導體,既可防止內熱過多的散失,又可以防止較高的外

熱傳入,對維持機體的恒定體溫有重要調節作用。當外界溫度或某些疾病是

體溫發生變化時,皮膚及內臟的感覺神經末梢產生的神經沖動和血液溫度的

變化作用于視丘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然后通過交感神經調節皮膚血管的收

縮和擴張,從而改變皮膚中的血流量及熱量的擴散,以調節體溫。另外皮膚

的微循環和小汗腺也參與調節體溫,使體溫維持恒定。

4.皮膚的吸收作用

外界的物質可經過皮膚被吸收,如藥物、化妝品等,吸收途徑有三:1)通過

表皮角質層細胞膜進入(皮膚吸收的主要途徑):2)通過皮膚皮脂腺或汗管;

3)通過角質層細胞間隙。

皮膚吸收作用受影響的因素:不同部位皮膚角質層厚度不同;角質層水合程

度高時則通透性增加,吸收作用強;局部溫度升高時,吸收作用增強;也與

透入物質的分子結構、濃度、電離度、劑型等有關。

5.皮膚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通過小汗腺、頂泌汗腺、皮脂腺完成,小汗腺分泌汗液,受體內外溫度影響,

同時神經刺激和味覺刺激也可以引起小汗腺分泌。大汗腺與體溫調節無關,

白天高夜間低,汗液本身無臭味,在細菌作用下可產生特殊味道。皮脂腺分

泌不受神經支配而直接通過內分泌系統調節,其分泌和排泄的產物稱為皮脂,

后者具有潤澤毛發、防止皮膚干裂的作用,皮脂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抑制皮

膚表面某些細菌的繁殖。

6.皮膚的代謝作用

皮膚與機體的其他組織一樣參與糖、脂肪、蛋白質、水和電解質的代謝。

第三節損美性皮膚病的病理基礎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皮膚同樣會發生與其他器官相似的病理變化,如

炎癥、充血、貧血、萎縮、變性、壞死、瘢痕形成、代謝物質沉積、肥厚及

腫瘤等。但因皮膚的特有組織結構,也就有其特殊的病理變化。這些病理變

化,與損美性皮膚疾病的性質和病因有密切的關系,可以幫助臨床診斷。常

見的病理變化:

1.角化過度一角質層異常增厚。常伴有顆粒層和棘細胞層增厚,多見于扁平

苔癬、疣、慢性皮炎等,如因為角質層細胞脫落減少所致,顆粒層和棘細胞層不

增厚(見于尋常性魚鱗病)。

2.毛囊角拴一出現于上皮角化過度的批復中,在大的毛囊或汗管開口處形成

栓賽。常見于盤狀紅斑狼瘡、硬化性萎縮性苔癬、毛囊角化癥等。

3.角化不全一角質層中尚有細胞核殘留,下面的顆粒細胞減少或消失,此變

化與真皮淺層及棘細胞層炎癥水腫有關,多見于銀屑病、慢性濕疹等。

4.顆粒層增厚一常伴有角化過度,扁平苔癬、紅斑狼瘡、尋常疣、慢性濕疹

等。

5.棘層肥厚一常伴有表皮突延長和增寬。通常見于銀屑病、慢性濕疹等。

6.乳頭瘤狀增生一真皮乳頭不規則升高,伴有表皮輕度不規則增生,使表皮

呈現不規則波浪狀起伏。尋常疣。

7.表皮萎縮一主要是棘細胞層萎縮,表現為表皮變薄,表皮突變平或消失,

真皮與表皮交接呈直線狀,可見于老年皮膚、紅斑狼瘡、麻風病等。

8.表皮水腫一細胞內和細胞間水腫,棘細胞內水腫時,細胞體積增大,胞質

變淡,細胞核推向一側,水腫嚴重時,棘細胞可因為膨脹而破裂,殘存的細胞膜

可相互連接呈海綿狀;細胞間水腫時,可使得細胞間隙增大,細胞間橋拉長,甚

至可出現棘突松懈及表皮內水皰。常見于單純性皰疹、帶狀皰疹、汗皰疹、濕疹、

病毒性水皰、皮炎類皮膚病等。

9.基底細胞液化變性一基底細胞空泡形成、腫脹或破碎,細胞排列紊亂甚至

基底層消失,表皮與真皮界限模糊。可見于紅斑狼瘡、扁平苔癬、皮膚異色病等。

10.色素增多一表皮基底細胞層和真皮上部黑色素顆粒增多,可見于炎癥后

色素增多、黃褐斑等。

11.色素減少一表皮基底細胞層和真皮上部黑色素顆粒減少或消失,可見于

白化病、白瘢風、炎癥后的色素脫失。

12.色素失禁一表皮基底細胞和黑素細胞損傷后,黑素脫離這些細胞到真皮

上部,或被吞噬細胞吞噬。常見于色素失禁癥、扁平苔癬、紅斑狼瘡等。

13.纖維化和硬化一真皮內的膠原纖維增生且排列紊亂,伴有較多的纖維細

胞HI現即纖維化;硬化則指這些膠原纖維更加致密而變粗,呈均質化,比較透明,

成纖維細胞減少。可見于硬皮病、斑痕疙瘩、斑痕等。

第四節損美性皮膚病的病因

1.一般發病因素

年齡、性別、種族、氣候季節、職業、個人衛生、社會因素

年齡一色素性尊麻疹、色素性干皮病:青春期尋常性座瘡、脂溢性皮炎;中老

年角化過度、皮膚瘙癢癥、皮膚癌。

性別一女性系統性紅斑狼瘡、黃褐斑、硬紅斑;還有妊娠紋、月經疹。男性

座瘡、早禿、脂溢性脫發;須瘡。

種族一白種人頂泌汗腺及皮脂腺比黃種人多,瘞瘡、腋臭;白種人皮膚色素

少,容易發生日光性皮炎、皮膚癌。黑種人銀屑病發病率低。

氣候季節-夏季排子、癬癥;冬季銀屑病、濕疹加重;春秋多形性紅斑、玫

瑰糠疹;

職業一演員油彩性皮炎;礦工真菌性皮炎;農民手足軟裂;

個人衛生一頭癬、足癬、皮膚干燥、皴裂等;

社會因素一營養不良性皮膚病(維生素A缺乏及糙皮病)較少見,但化妝品

皮炎多,因大氣臭氧層被破壞紫外線強烈導致日光性皮炎等。

2.主要發病因素

外因:1)物理性因素一溫度異常凍瘡、燙傷;放射線引起放射性皮炎:太陽光導

致日光性皮炎:長期潮濕、浸漬、搔抓引起皮膚瘙癢、其他的皮膚病。

2)化學性因素一藥物、化學原料、染發劑、化妝品、洗滌劑引起接觸性皮炎、藥

物性皮炎。

3)生物性因素一細菌引起將、毛囊炎、丹毒、膿皰瘡、皮膚結核:病毒引起扁平

疣、傳染性軟疣、帶狀皰疹、單純皰疹等:真菌引起頭癬、體癬、手足癬及深部

真菌病

內因:1)遺傳因素一魚鱗病、青少年白發、雀斑。

2)內分泌因素一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出現座瘡、多毛;甲減引起皮膚黏液

性水腫;妊娠出現黃褐斑。

3)代謝障礙一黃色瘤、皮膚淀粉樣變、皮膚鈣質沉著癥等。

4)神經精神因素一脊髓空洞癥及周圍神經損傷,引起皮膚營養性潰瘍;精

神緊張引起斑禿、膽堿能性尊麻疹、神經性皮炎、多汗癥等。

附錄頭發的基本結構

頭發的基本結構

頭發是由表皮的角質層細胞角化而成的特殊組織。從組織結構來看,頭發由毛和

毛囊兩個不同的部分組成。從外表面上看,頭發由發根和發干組成,露出頭皮的

部分是發干,在頭皮下面的部分是發根,它被包裹在毛囊內。

發干和毛根

毛發是表皮向外生長的特殊部分,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毛干是露出頭皮的毛,占

整個毛重量的85%~90%;毛根位于頭皮下,毛囊內的毛,只占全毛重量的

10%~15%,其根部與毛囊下部稱為毛球的結構相連接。

毛干從外到內可分為三層:

①最外層的是表皮層,也叫毛小皮,是毛干的保護層,主要是抵御外界的物理、

化學因素對頭發的毛發的輕微損傷。它由6~10層長行鱗片狀角質細胞重疊排列而

成,游離緣指向發梢,不同的發質其形狀、結實程度與拉力也各不相同。這種鱗

狀物質越接近頭皮的部分越光滑,相反,越遠離頭皮的部分越粗糙,越不規則,

且受到外界不同程度的各種刺激后,邊緣可輕度翹起或破裂。

②中間一層是頭發的最主要的部分,稱為皮質層,是由成束角蛋白鏈沿著毛干的

長軸分布。它決定了頭發的彈性、強度和韌性。該層約占整個發莖的一半不到。

在該層中還含有許多黑素顆粒。

③最內一層是頭發的中心部分,稱為髓質層,由皮質層的細胞所圍繞,其間充滿

空氣間隙,有一定的阻止外界過熱的作用。類似于一根狹長的管道,它深入到真

皮之中,有時可深至皮下組織。一根長長的毛囊,其結構十分復雜,為了研究的

方便,將它的不同部分給予不同的命名。引起毛發收縮的立毛肌附著于毛囊,其

附著點下部稱為毛囊下部,其上方稱毛囊上部。毛囊下部膨出的部門叫毛球,是

頭發的發端。毛球的最底部有一凹陷稱為毛乳頭,它是一團伸入毛球內的結締組

織,含有血管和神經。毛乳頭與結締組織鞘為頭發的生長提供營養物質和氧氣。

如果毛乳頭被破壞或退化,頭發就停止生長,并逐漸脫落。在毛囊上部,還有一

個皮脂腺的開口,這一開口處又將毛囊上部分為上下漏斗部和峽部。皮脂腺分泌

的油脂由毛孔排出,滋潤著頭發,并且可以根據其分泌的多少來決定頭發的屬性,

如中性、油性和干性。

第三章針灸美容的常用腌穴

第一節十四經脈的美容作用

督脈一振奮全身陽氣,促進氣血運行,用于頭面、五官的美容保健,脫發、皮屑、

瘙癢、脂溢性皮炎;因陽虛所致的毛發稀疏、精神萎靡、面色恍白、肥胖或消瘦。

任脈一沖任之海、調節全身氣血,適用于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黃,皮膚干燥或

粗糙等,并可調治女性月經不調和帶下癥;改善體質、強身健體。

手太陰肺經一宣散肺熱,擴張皮膚血管、增加皮脂分泌、改善皮膚的營養狀況、

使皮膚光滑、柔潤富有光澤。常用于全身皮膚、手部的保健及頭面部的損美性疾

病,如黃褐斑、座瘡、酒渣鼻、皮膚過敏等,尤其以肺熱為先。

手陽明大腸經…通腑排毒,通經活絡,多用于調治皮膚過敏、膚色晦暗、黃褐斑、

座瘡、酒渣鼻、皮疹等;面癱、面神經麻痹、眼瞼下垂等;肥胖癥;習慣性便秘、

腹瀉。

足陽明胃經一補益氣血、調理脾胃、行氣導滯,常用于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

引起的體質虛弱,形體消瘦無力,面色萎黃,皮膚干枯,口唇色淡,蒼白無華;

胃腸積滯,排泄不暢引起的形體肥胖或消瘦,皮膚粗糙活油膩不潔,座瘡、便秘,

心煩失眠、口瘡、口臭:促進乳房發育、豐乳隆胸;皮膚保健護理的基礎經脈。

足太陰脾經一健脾益氣、除濕化痰,常用于氣血不足引起的肌肉松弛、形體無力、

面色萎黃、皮膚粗糙,面色無華,口唇色淡;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引起的肥胖、

嗜睡,伴有月經不調。

手少陰心經一清降心火、鎮靜安神,常用于小腸實熱、虛熱引起的皮膚油膩或干

燥,口干口臭;改善面部色澤,如心血不足的面色蒼白、指甲蒼白或暗紫;改善

情緒、消除疲勞、減少皺紋。

手太陽小腸經一疏通經氣、濡潤膚色,常用于頭面部皮膚、五官、神經的病變,

改善皮膚過敏、暗瘡、濕疹等。

足太陽膀胱經一疏通經氣、調理臟腑氣血,常用于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損美性疾

病,如雀斑、妊娠期和產后內分泌紊亂所致的蝴蝶斑,肥胖、消瘦、早衰等,改

善皮膚過敏、毛發枯焦、口唇淡白等。經脈循行所過面部、眼區等處的美容保健。

足少陰腎經一益腎補虛、調節陰陽,用于抗衰老,中老年保健;改善過敏體質、

色斑、面色晦暗、面部浮腫等。損美性疾病常伴有的婦科病。

手厥陰心包經…寧心安神、寬胸理氣;用于安定情緒、消除煩惱,滋潤面部皮膚、

減少皺紋。

手少陽三焦經一疏理三焦、促進代謝,用于肥胖癥、座瘡、酒渣鼻、皮膚浮腫。

足少陽膽經一疏理肝膽、清熱瀉火,瘁瘡、面部濕疹;情志抑郁引起的皮膚干燥

或油膩、伴有月經失調;頭面部美容保健。

足厥陰肝經一疏肝理氣、活血化淤,黃褐斑、妊娠斑、座瘡、面色晦暗、面色焦

黑;促進乳房發育、緩解乳房脹痛,調節損美性疾病伴有婦科疾病。

第二節臨床針灸美容常用穴位

頭面部腌穴

1.印堂

【經別】經外奇穴

【定位】正坐仰靠位或仰臥位;在額部,當兩眉頭之中間。

【功效】除皺潔面、潤膚降火、清腦明目

【應用】額部粉刺、顏面熱瘡、眉間及額頭皺紋、斜視

【操作】提捏局部皮膚,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說明】消除眉間及額頭皺紋必取之穴。還降火明目。

2.太陽

【經別】經外奇穴

【定位】正坐或側伏坐位;在潁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橫指的凹陷

【功效】益顏除皺、泄熱祛斑

【應用】眼角皺紋、額部粉刺、黃褐斑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說明】消除眼角皺紋的要穴。

3.魚腰

【經別】經外奇穴

【定位】正坐或仰臥位;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功效】清熱悅目、明目生眉、疏風通絡

【應用】面部皺紋、額部色斑、額部粉刺、眼瞼下垂

【操作】平刺0.3?0.5寸

【說明】眉部疾患、面部皺紋、色斑

4.四神聰

【經別】經外奇穴

【定位】正坐位;在頭頂部,當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共4個穴位

【功效】升陽益氣、益智安神、養發生發

【應用】頭頂脫發、頭發早白、失眠健忘、頭皮屑多、瘙癢;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5.百會

【經別】督脈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功效】升陽益氣、活血潤面、益智安神、養發生發

【應用】頭頂脫發、頭發早白、脫眉、紅斑狼瘡、斑禿、眼瞼下垂、黃褐斑、面

色憔悴、失眠多夢、頭暈疲倦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說明】美容原理在于升陽益氣,陽氣升、氣血行,容面、毛發得以濡養。

6.承泣

【經別】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正坐或仰臥,眼睛向前平視,

當瞳孔直下,眼球下方,眶下緣上方處取穴

【功效】疏風通絡、清熱明目、除皺養顏

【應用】眼瞼浮腫、眼圈發黑、眼瞼潤動、下眼皺紋、雙目無神

【操作】緊靠眶下緣直刺0.3?0.6寸,不宜大幅度捻轉提插,禁灸

7.四白

【經別】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正坐或仰臥,眼向前平視,當瞳

孔直下,眶下緣下方之眶下孔中取穴

【功效】澤面除皺、祛風消腫、通絡消斑

【應用】面部皺紋、面無光澤、面頰浮腫、雀斑、黃褐斑、眼袋、眼瞼潤動、下

眼瞼浮腫

【操作】直刺0.2?0.4寸,不宜灸

【說明】治療眼瞼周圍疾患的要穴,結膜炎、麥粒腫、面神經麻痹、血肌痙攣。

對面頰浮腫效果好。

8.地倉

【經別】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正坐或仰臥,眼向前平視,于瞳孔垂

線與口角平線之交點處取穴

【功效】活血潤顏、通絡止涎

【應用】口周皺紋、唇緩不收、口角歪斜、面肌痙攣、眼瞼潤動、口流清涎

【操作】向頰車方向平刺0.5?1.2寸,可灸

【說明】口、眼之疾

9.下關

【經別】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當顆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正坐或側伏,閉U,

于耳屏前約?橫指處,當戳骨弓下的凹陷處取穴。此穴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功效】益顏祛皺、除斑潔面

【應用】面部皺紋、雀斑、黃褐斑、面部座瘡、面色發黑、面癬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說明】促進面部皮膚血液循環,改善膚色。

10.頰車

【經別】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功效】通絡消腫、行淤澤面

【應用】面部皺紋、頜頰腫痛、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大迎、地倉方向斜刺1?1.5寸,可灸

【說明】面部美容要穴

11.迎香

【經別】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正坐仰靠,于鼻唇溝與鼻翼外緣中點平齊處取穴

【功效】清熱散風、潔面潤膚

【應用】面部粉刺、濕疹、座瘡;面癢浮腫、面部皺紋、酒渣鼻、U唇歪腫、口

唇皺裂、口瘡;鼻部疾患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2?0.5寸,禁灸

【說明】面部瘙癢要穴。手足陽明經會穴,肺主皮毛,肺與大腸善清熱散風。

12.額髏

【經別】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頸骨下緣凹陷處。正坐仰靠,于頸骨下緣水平

線與目外眥角下垂線之交點處,約與迎香同高。

【功效】清熱明目、紅潤容顏、活血退斑、祛風消腫

【應用】頹部黃褐斑、雀斑、瘞瘡、扁平疣;面色萎黃、顏面浮腫、目赤唇腫、

眼瞼潤動

【操作】直刺1?1.5寸

【說明】促進局部皮膚的分泌、排泄,使色斑變淡,是治療面部黃褐斑、雀斑,

特別是顆部色斑的必用穴。

13.素髏

【經別】督脈

【定位】在面部,當鼻尖正中央。

【功效】清泄熱毒、升提陽氣

【應用】酒渣鼻、鼻塞不通、鼻息肉;低血壓之面色蒼白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

【說明】鼻部疾患,升壓作用

14.瞳子醪

【經別】足少陽膽經

【定位】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正坐仰靠,令患者閉目,當眼外角

紋之止處取穴

【功效】清熱明目、除皺養顏

【應用】魚尾紋、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眼瞼潤動、近視、斜視

【操作】向外方平刺0.3?0.5寸,可灸

【說明】除皺明目,是消除魚尾紋和老年人保護視力的有效穴位。

15.絲竹空

【經別】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正坐或側伏,于額骨戳突外緣,眉梢外側凹陷

處取穴。

【功效】明目生眉、潤膚除皺

【應用】眉毛脫落、魚尾紋、眼瞼潤動、目赤腫痛、視物疲勞

【操作】平刺0.5-1寸,不宜灸

【說明】對魚尾紋改善比攢竹和魚腰好。

16.攢竹

【經別】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正坐仰靠或仰臥,于眉頭邊緣,入

眉毛約0.1寸取穴

【功效】祛風明目、通絡

【應用】眼圈發青、眼瞼下垂、眼瞼潤動、眼部疲勞、迎風流淚、近視、斜視

【操作】向下或向外平刺0.5?0.8寸

【說明】消除黑眼圈、眼部疲勞要穴。

17.睛明

【經別】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正坐或仰臥,于目內眥向內0.1寸,再

向上0.1寸處,近目眶骨內緣處取穴

【功效】清熱明目、疏風通絡、除皺養顏

【應用】眼圈發青、眼部疲勞、迎風流淚、內眼角瘙癢、近視、斜視

【操作】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緊靠眼眶邊緣直刺0.3?

0.5寸,不做捻轉提插手法,或只做輕微的捻轉手法;不灸。

【說明】美容要穴。

胸腹部胸穴

1.關元

【經別】任脈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仰臥,于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中

點連線的下2/5與上3/5的交點處取穴

【功效】培元澤膚、減肥除皺、益血消斑、健體強身

【應用】面無光澤、面部皺紋、面皮松弛、各類色斑、虛痍體瘦、過度肥胖

【操作】直刺1?1.5寸,可多灸;孕婦慎用

【說明】培補元氣,體健則皮膚光澤、色佳。

2.氣海

【經別】任脈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仰臥,先取關元,當臍中與

關元連線之中點處是穴

【功效】調理氣血、潤膚消斑、生發養發

【應用】黃褐斑、頭發枯黃脫落、面部皺紋、面無光澤、面部浮腫、神衰乏力

【操作】直刺1?1.5寸,可多灸。

【說明】培補元氣,改善面容、毛發

3.神闕

【經別】任脈

【定位】在腹中部,臍中央。仰臥,于肚臍正中取穴

【功效】滋陰壯陽、補血養顏、健脾消斑

【應用】面無光澤、面部皺紋、黃褐斑

【操作】禁針,重灸。

4.天樞

【經別】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仰臥,于臍中旁開2寸處取穴

【功效】和營悅面、理氣通便、泄熱消瘁

【應用】面無光澤、面容憔悴、口瘡、座瘡、酒渣鼻,肥胖癥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說明】擅通腹氣、泄熱

5.膻中

【經別】任脈(1)八會穴之一,氣會膻中;(2)心包募穴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仰臥,男子

于胸骨中線與兩乳頭連線之交點處定取;女子則于胸骨中線平第4肋間隙處定取。

【功效】益氣除皺、通絡豐乳

【應用】面部皺紋、乳房欠豐滿或萎縮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背部腌穴

1.大椎

【經別】督脈

【定位】在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正坐低頭,于頸后隆起

最高且能屈伸轉動者為第7頸椎,于其下間處定取;該處約與肩平。

【功效】解毒除座、清熱通陽、行氣消斑

【應用】面部粉刺、座瘡、瘡用、膿皰、顏面丹毒、面部濕疹、各類色斑

【操作】直刺0.5-1寸,高熱時常用放血療法

【說明】擅解濕熱毒邪,瘞瘡、瘡舟、膿皰;行氣活血、貫通陰陽,各類色斑

2.肺俞

【經別】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俯伏,于第3胸椎棘突下,身柱穴旁開1.5寸處取穴

【功效】養陰潤肺、潤膚澤毛、調氣除瘞

【應用】面容憔悴、面色蒼白、毛發枯槁、皮膚干燥粗糙甚至鍛裂、面部座瘡、

酒渣鼻;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說明】肺主皮毛

3.心俞

【經別】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調理氣血、潤膚澤面、養心安神

【應用】面色晦暗、面色發青、面色恍白、面色無華、面部粉刺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4.肝俞

【經別】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于第9胸推棘突下

間,筋縮穴旁開1.5寸處取穴

【功效】祛風通絡、消斑明目、解毒除瘁、補血養顏

【應用】黃褐斑、雀斑、蝴蝶斑、妊娠斑、面部座瘡、指甲軟而易折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5.脾俞

【經別】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背部,當第11胸推棘突下,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于第11胸推棘突

下間,脊中穴旁開1.5寸處取之。

【功效】健脾消腫、補血養顏、潤澤肌膚

【應用】面色萎黃、面部浮腫、面色蒼白、面部皺紋、皮膚松弛、眼瞼浮腫、面

部座瘡、頭發枯黃。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說明】脾失健運導致的美容問題

6.腎俞

【經別】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臥,先取與臍孔基本相對的

命門穴,再于命門穴旁開1.5寸處取穴。

【功效】補腎養發、益氣駐顏、聰耳明目

【應用】面色薰黑、各類色斑、頭發枯焦、頭發早白、頭發早脫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說明】補益作用

7.膈俞

【經別】足太陽膀胱經。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俯伏,于第7胸椎棘突下,至

陽穴旁開1.5寸處取穴,約平肩胛骨下角

【功效】潤膚紅顏、化淤消斑

【應用】皮膚粗糙、毛發枯槁、面部座瘡、黃褐斑、雀斑、酒渣鼻、面色無華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說明】活血祛淤要穴

上肢腌穴

1.合谷

【經別】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樓側的中點處

【功效】疏風活血、潤面養顏

【應用】瘞瘡、口瘡、面目浮腫、口眼歪斜、齒印腫痛、面部風疹、濕疹、隱疹、

血部皮膚粗糙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說明】大腸合穴,疏理大腸積熱

2.曲池

【經別】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鐮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

當肘橫紋盡頭處;屈肘,于尺澤與肱骨外上黑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功效】清熱瀉火、養顏除座

【應用】黃褐斑、面部座瘡、口周皮炎、酒渣鼻、皮膚過敏、皮膚干燥,肥胖癥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說明】清泄大腸積熱

3.支溝

【經別】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伸臂俯掌,于腕背橫紋中點直上3寸,尺、槎兩骨之間,與間使穴相對

處取穴

【功效】通利三焦、養顏益膚

【應用】習慣性便秘、肥胖癥、皮膚油膩粗糙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4.尺澤

【經別】手太陰肺經

【定位】手掌向上,肘部微彎曲,于肱二頭肌腱梯側緣的肘橫紋上取穴

【功效】清宣肺熱、潤澤肌膚

【應用】面部瘞瘡、酒渣鼻、尊麻疹、過敏性皮炎

【操作】直刺0.8?1.2寸;或放血,可灸

【說明】肺熱引起的美容問題

下肢腌穴

1.足三里

【經別】足陽明胃經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

【功效】補虛養顏、消斑除皺、保健強身

【應用】面部皺紋、面部皮膚粗糙、面部座瘡、各類色斑、皮膚過敏、眼瞼下垂、

虛羸消瘦、肥胖癥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說明】補益氣血、雙向調節

2.三陰交

【經別】足太陰脾經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脛骨內側緣后方;正坐或仰

臥,于脛骨內側面后緣,內踝尖直上四橫指(一夫)處取穴

【功效】化濕止癢、消腫益顏、益氣消斑

【應用】皮膚瘙癢、面部浮腫、面色萎黃、黃褐斑、眼瞼下垂、月經不調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婦不宜針

【說明】脾、肝、腎三經引起的美容問題。

3.血海

【經別】足太陰脾經

【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骸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功效】涼血消斑、祛風止癢、清熱除瘞

【應用】黃褐斑、雀斑、蝴蝶斑、皮膚瘙癢、面部濕疹、瘞瘡、尊麻疹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說明】涼血、止癢要穴

4.太沖

【經別】足厥陰肝經。足厥陰經之原穴

【定位】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之間,跖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處,拇長伸

肌腱外緣處取穴

【功效】泄熱悅顏、清肝明目

【應用】面色發紅、面色發黑、黃褐斑、目赤目癢、口歪唇腫、皮膚濕疹、頭暈

目眩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說明】凡肝火、血熱、肝風上沖頭面,皆能泄之、清之、熄之。常配合“合谷”

調理一切氣血之病,特別因氣血流通不暢、內熱上沖導致的面部斑、疹、腫、癢。

5.涌泉

【經別】足少陰腎經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

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功效】補腎降火、美白肌膚

【應用】面色發黑、面皮粗糙、頭頂暈痛、失眠、口瘡、咽痛、失音、乏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6.地機

【經別】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邦穴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正坐或仰臥,

于陰陵泉直下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處取穴。

【功效】健脾悅顏、活血調經

【應用】面色萎黃、月經不調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第四章針灸美容的常用方法

第一節毫針法

1.毫針的基本知識與操作

2.關于行針與得氣

附:美容針法

第二節灸法

1.艾炷灸

2.艾條灸

3.溫針灸

第三節拔罐法

火罐

第四節穴位注射法

1.針具和藥物

2.操作方法

第五節皮內針法

1.針具

2.操作方法

第六節皮膚針法

1.針具

2.操作方法

第七節三棱針法

1.針具

2.操作方法

第八節電針法

1.電針儀

2.操作方法

3.注意事項

第九節耳針法

1.耳穴基本知識

2.耳穴應用

3.操作方法

說明:以上內容參考中醫本科《針灸學》教材的相關章節

下篇臨床應用

第一章保健美容

第一節駐顏抗衰

通過針灸療法推遲皮膚衰老,使顏面肌膚保持紅潤、細膩、光滑、富有彈性,

體現自然的健美。

【機體衰老的原因】

1.中醫學觀點:飲食不節、勞逸失常、情志過極失常等因素可導致臟腑、經絡功

能紊亂,肺、心、肝、脾、腎五臟功能失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可促使皮膚衰

老,影響皮膚的健康。

2.現代醫學:自然因素40歲后,皮膚的老化逐漸明顯,這是由于皮膚組織生理

功能哀減,但老化的程度因人而異。非自然因素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情緒異常、

精神緊張,營養師條或缺乏,起居無常、勞逸不當、酗酒、吸煙等,過度日曬、

皮膚保養不當、濫用化妝品及某些藥物,內分泌失調等等。

【保健方法】

1.體針

治則:補益臟腑、調理氣血任督脈和脾胃經穴

處方:足三里、關元、百會、神闕、三陰交;可根據情況選用背俞穴。

足三里一健脾益胃、提高機體免疫力;關元一培補固腎;百會一升陽益氣、醒腦

安神;神闕一鼓舞元氣;三陰交一健脾益腎。

操作:神闕用灸法,余補虛瀉實;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

2.灸法

①隔姜灸:足三里,取雙側穴位,直徑2厘米左右圓形姜片,艾炷黃豆大小,置

于姜片上點燃,每穴5—7壯,每日一次,灸10次后,停灸一次,連續3個月為

一個療程。

②溫和灸:神闕、足三里(雙側),用清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10分鐘,以局部

紅潤為度,隔日施灸一次,2個月為一個療程。

③葆春灸:氣海、足三里,方法同溫和灸。氣海、足三里強身健體要穴,對脾腎

尤有補益之功,經常應用可以補氣悅顏。

3.耳針

取穴:皮質下、內分泌、腎、心、腦、面

方法:毫針刺法,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兩耳交替應用。也可埋針或耳貼壓

穴。

4.按摩

①紅顏按摩法

i摩腹:以緩摩、順摩的補發,10—20分鐘。ii點穴:脾俞、肝俞、腎俞,用平

穩著實的按揉法,每次1分鐘左右。iii捏脊:長強到大推行5—7遍,在脾俞、肝

俞、腎俞上按揉50次。

②耳穴按摩法

第一步:全耳按摩。雙手掌心摩熱后,摩耳背面5-6次,然后勞宮穴對準耳廓腹

部,正反轉各揉20次。

第二步:摩耳輪數十次。

第三步:揉捏、拽拉耳垂十余下。

第四步:雙手食指、拇指相對按摩耳屏和對耳屏各10—20次。

第五步:用雙手食指尖按揉三角窩、耳甲艇和耳甲腔各數次。

5.中藥

①黃黃丸:黃黃、熟地各60克,覆盆子、牛膝、石斛、澤瀉、附子、鹿茸、山茱

萸、五味子、桂圓、人參、沉香、肉灰蓉各30克,煉蜜為丸如梧桐了?大,每次

30丸,早、晚各1次。具有調補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抗衰駐顏。

②黃精丸:黃精汁、地黃汁、天門冬汁各6000毫升,小火煎減半,入白蜜2500

克,白茯苓末1000克,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溫酒化服,早、晚各

1次。具有補益五臟、滋養容顏作用。

【調養護理】

1.保持情緒樂觀,心情平和。

2.飲食營養均衡,40歲以后適當進補。

3.堅持適當體育運動,勞逸結合。

4.生活作息規律,保證適度睡眠,不暴飲暴食,不吸煙酗酒。

5.注意日常面部護理,選用適宜的護膚品,外出防曬。

第二節防皺祛皺

皺紋是皮膚老化最早的征象,25歲以后皮膚的老化過程即開始,皺紋開始顯

現。但是可以通過保健美容推遲皺紋的出現,并減少皺紋的發生。對非自然因素

導致的皺紋,可以通過保健方法,逐漸使其消除。

【皺紋發生的原因】

1.中醫觀點:脾胃虛弱,不能受納水谷,脾失健運、氣血虧虛;或勞神過度、損

耗真陰,皮膚失于濡養。

2.現代醫學觀點:⑴內因一與年齡、表情肌及重力有關,成人后皮膚的代謝功能

減弱,對細胞有滋養作用的脂肪和水分減少,皮下脂肪層變薄或消失,真皮纖維

老化,皮服的張力和彈性降低,當表情肌松弛后,皮膚不能很快復原,久而久之

就會出現皺紋。⑵外因一長期紫外線輻射,接觸風沙,干燥環境等都可導致皮膚

彈性減退出現老化而生皺紋。⑶其他一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精神因素等,均可

影響皮膚的正常代謝而生皺紋。皺紋形成后可進一步形成皺裳,即皮膚上出現較

深的褶子,出現部位的順序是額一上下眼瞼一外眥一耳前區一頰、頸部一頜、口

周。

【保健方法】

1.體針

治則:益氣和血防皺祛皺。局部穴位和陽明經穴。

選穴:印堂、陽白、太陽、絲竹空、迎香、四白、下關、阿是穴、足三里、曲池、

血海、三陰交。

方法:根據皺紋出現部位每次取3—5個穴位,均雙側,局部順皺紋方向進針,平

補平瀉,體穴用補法,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

2.耳針:

心、肺、面。常規消毒,在一側耳廓穴位上埋入揪針,膠布固定。每天按壓3~4

次,每次1分鐘,加強刺激。3~5天換針,15天一個療程,也可用壓丸法。

3.電針:

印堂、陽白、太陽、絲竹空、迎香、四白、頭維、阿是穴

每次2-4個同側穴位,用低頻電針儀。每次刺激10-15分鐘。

4.按摩:

陽白、太陽、睛明、魚腰、瞳子廖、承泣

方法:I,瞇眼,雙手將上下眼部肌肉推向鼻部,保持10秒鐘,慢慢松開,往返

3~4次:2,用雙手的食指及拇指施轉按壓上述穴位,每穴2-3分鐘,酸脹感,早

晚各一次,去除魚尾紋、眼袋。

5.中藥

抗衰防皺方:黃黃、枸杞、地黃、麥冬各120克,人參、丹參、補骨脂、阿膠各

100克,大棗30枚,白術、菟絲子、胡桃仁、茯苓、當歸、何首烏各60克。研

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小,每次20丸,早晚各1次。

【調養護理】

1.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作息規律,充足睡眠,飲食營養均衡,不偏食,不酗酒,

不吸煙。

2.日常面部護養、防曬。

3.充足飲水1000—1500毫升/日,保持皮膚水分。

4.適當運動,呼吸新鮮空氣,加快血液循環,使皮膚獲更多養分并及時排除廢物。

5.及時調治慢性病。

第三節生發固發

【頭發的生理病理】

頭發生長與腎精、氣血的濡養有關,與肺的宣發氣化有關。

毛囊結構及毛囊血液供養有關,毛發局部的神經調節功能有關。毛囊營養不良可

導致脫發。

【保健方法】

1.體針:

治則:滋腎健脾,養血生發。背俞、經外奇穴。

選穴:百會、四神聰、風池、腎俞、脾俞、生發穴(風池與風府連線的中點)

肺氣虛一尺澤、太淵;肝淤一膈俞、肝俞;血熱…曲池、血海;

風池用瀉法,余穴用補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10日1療程。

2.耳針

肺、腎、脾、內分泌、神門。毫針法或埋針、壓豆法。

3.皮膚針法

頸椎3—7、胸椎3—12兩側夾脊穴,百會、肺俞、腎俞、脾俞、肝俞。

叩刺采用中等度刺激手法,叩至皮膚微出血,每次2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

一個療程。

4.灸法

阿是穴。溫和灸或雀啄灸,每日1次。

5.按摩

1.20毫升vitBl泗在頭上,右手指從神庭向后梳到后發際啞門,36次;然后用

左手和右手的五指梳頭部兩側,各36次。

2.五指合攏叩打百回54次。

3.兩拇指分別點振兩側的繁風、槃明、風池每穴3次,每次10秒。

6.中藥

七寶美丹(醫方集解):何首烏300克,白茯苓、懷牛膝、當歸、枸杞、菟絲子

各150克,補骨脂(黑芝麻拌炒)12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早

晚各服一丸,淡鹽開水送服。

【調養護理】

1.飲食調養,多食用含維生素的食物,少使用脂肪和糖,禁辛辣、煙酒。

2.頭發清潔,不用染發、燙發用品,禁用堿性肥皂。

3.避免勞累、充足睡眠。

第四節烏發潤發

改善頭發灰白、干枯無澤的狀態,使之烏黑發亮。

【頭發的生理病理】

中醫觀點:氣血虧虛、腎精不足或后天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毛發失于滋養。

現代醫學:營養不良(維生素A、蛋白質缺乏)、過度疲勞、某些慢性病(貧血、

糖尿病、胃腸病等);遺傳因素;另外就是物理或化學因素,如日光中紫外線的傷

害,染發、燙發的傷害。

【保健方法】

1.體針

治則:補益脾腎、養血榮發。背俞、脾胃腎經穴

選穴:腎俞脾俞膈俞足三里三陰交太溪

頭暈加百會、四神聰;失眠加神門。

針刺用補法,腎俞脾俞膈俞足三里可加用灸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

30分鐘,10次1療程。

2.灸法

百會四神聰足三里

溫和灸和雀啄灸,頭部腌穴施灸時將頭發分開,每穴15分鐘,局部潮紅為度,每

日I次,10次為1療程。

3.耳針

腎脾交感內分泌神門

針刺用中等刺激,每次選用一側,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或用耳針埋藏、壓籽法,每周2次,二耳交替。

4.皮膚針

胸椎3—8兩側夾脊、百會、四神聰肝俞腎俞脾俞膈俞

輕度刺激叩刺法,皮膚潮紅為度,隔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5.按摩

1.指梳頭發

2.按壓頭皮

3.提拉頭發

4.干洗頭發

5.拍打頭皮

每次早晚各操作1次。

6.中藥

人參巴戟天當歸菟絲子各60克,川牛膝杜仲各45克,生地熟地柏子仁

枸杞石菖蒲地骨皮各3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服用8—10克,每

日3次。淡鹽水送服。

【調養護理】

1.合理飲食,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2.適當的體育鍛煉,充足的睡眠。

3.保持頭發清潔,不用堿性洗滌劑洗頭發,防日曬。

第五節豐乳隆胸

豐滿女性的乳房和增加胸部肌肉的健美。

【乳房的生理】

乳房的發育、豐滿與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功能關系密切,人的情志、氣血運

行和營養可影響乳房的發育;還與腎的精氣有關,“二七天癸至”。所以乳房的保

健重在肝腎脾胃等臟腑經絡的調節。

【保健方法】

1.體針

治則:疏肝健脾、行氣補血。阿是穴陽明經穴厥陰經穴

選穴:乳四穴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乳四穴一以乳頭為中心,在垂直和水平線上取距乳頭各2寸處是穴。月經

不調加用腎俞命門。

方法:乳四穴平補平瀉;足三里三陰交補法;太沖瀉法。隔日1次,每次留針

20—30分鐘,10次為一個療程。

2.耳針

內分泌胸內生殖器脾常規消毒后,在一側的耳穴上埋入揪針,用膠布固定。

每天按壓3一次,每次1分鐘,3—5天換針至對側耳穴,15天1療程。也可采

用壓籽法。

3.灸法

乳四穴乳根溫和灸和雀啄灸,每穴15分鐘,局部潮紅為度,每日1次,10次

為1療程。

4.皮膚針

胸椎3—12對應的前后任、督二脈的經穴中等刺激叩刺法,局部微微出血,隔

日1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5.按摩

①按壓大椎穴

②直推乳房

③側推乳房

④撫推乳房

6.中藥

人參養榮湯(豐乳增胖悅顏黑發)人參白術陳皮當歸白芍遠志肉桂各

10克,熟地茯苓黃黃各15克,川苜五味子甘草各6克,生姜3片,大棗3

枚。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飯前服用。

【調養護理】

1.加強胸部的鍛煉。

2.適合的乳罩,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環。

3.飲食營養。

第六節增重健身

【消瘦的原因】

中醫觀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主要有飲食不節、思慮過度導致脾胃內傷,運

化失健,或偏食引起的營養不良,都可引發消瘦。常伴有貧血、浮腫、肌肉萎縮、

不孕癥、閉經等。

現代醫學:廠減員因為飲食失常、長期操勞、營養不足、遺傳因素,某些消化系

統疾病、寄生蟲病、神經性厭食、甲亢、腫瘤、結核病等。

【保健方法】

1.體針

治則:健運脾胃補益氣血取背俞穴陽明任脈經穴為主

選穴:胃俞脾俞肝俞足三里中院關元

氣虛乏力加用氣海、百會;肝腎陰虛加用太溪、中封;血虛加用膈俞、血海。

方法:針刺補法:可加用溫針灸。每日I次,每次留針30分鐘,20次為一個療

程。

2.灸法

選穴:腎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氣海百會中皖關元

方法:每次選用3-5穴艾條懸灸,每穴10分鐘,局部潮紅為度,每日1次,20次

為I療程。

3.耳針

選穴:腎脾胃肝大腸內分泌腎上腺皮質下

方法:常規消毒后,毫針刺激,中等強度,不留針,每次選一側,隔日1次,10

次為1療程。或在一側的耳穴上埋入揪針,用膠布固定,每天按壓1—2次,每次

5分鐘,3—5天換針至對側耳穴,10次1療程,也可采用壓籽法。

4.皮膚針法

選穴:胸椎5—12兩側夾脊內關脾俞胃俞天樞足三里中脫

方法:叩刺法用輕度刺激手法,叩至局部皮膚潮紅,隔日1次,每次20分鐘,10

次為1個療程。

5.按摩

①腎俞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中院

用拇指指腹按揉以上諸穴,每穴揉按半分鐘,采用中等刺激,每次1分鐘,10次

為一個療程。

②摩腹法以中皖關元為中心分別以順時針方向緩慢摩動,每次15—20分鐘,每

日一次。

③捏脊法自長強至大椎,循經向上5—7次,在腎俞脾俞胃俞肝俞命門

處分別用力按揉30次,每日1—2次。

6.中藥

大棗丸(《圣濟總錄》):大棗2000克熟艾葉220克杏仁半夏各75克人參

150克。大棗蒸熟去皮、核后,做成膏和以上藥末攪勻,制成梧桐子大小丸,每

次20丸,空腹用溫酒或米湯送服,每日2次。

【調養護理】

1.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嗜煙酒;不偏食、營養均衡。

2.及時治療各種原發疾病。

3.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鍛煉身體。

第七節輕身減肥

肥胖癥實質是屬于一種代謝性疾病,當人體進食的熱量多于消耗的熱量時,

多余的熱量就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當儲存的量超過了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量,

并且達到一定的數值時就認為患有肥胖癥。如果現有的體重超出了標準體重的

20%就屬于肥胖,超出30%以上屬于中度肥胖,超出50%以上為重度肥胖。

沒有明顯的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僅僅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致

使熱量堆積導致肥胖的為單純性的肥胖,而如果患有某些神經-內分泌-代謝性疾

病,比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或性功能減退癥的基

礎上出現肥胖為繼發性肥胖。肥胖常伴有的并發癥:如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

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

【肥胖的原因】

中醫觀點:脾胃失和、脾虛胃盛,脾腎氣虛、痰濕壅滯。

現代醫學觀點:熱量攝入多于熱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另外與遺傳因素和年齡

性別有關。

【診斷】

①體重指數(bodymassindex,BMI):BMI=體重(kg)/身高?(m2)?BMI224

為治療對象。

②腰臀圍比值(WHR):WHR=腰圍/臀圍,男>1,女>0.85為治療對象。

【保健方法】

1.體針+耳針

①治則:健脾和胃祛痰化濕取陽明太陰經穴為主

②選穴:

主穴:體穴:天樞、大橫、關元、中脫、三陰交、陰陵泉

耳穴:內分泌、神門、耳中、腦點、大腸、脾、胃、腎。

配穴:痰濕壅盛(嗜睡疲倦):豐隆、支溝;腹、三焦、脾

胃中蘊熱(食欲亢進):內庭、曲池、上巨虛;耳穴取饑點、肺、大腸。

腸燥便結(便秘):曲池、支溝;耳穴取肺、直腸下段、大腸、三焦。

脾腎陽虛(畏寒、小便清長):脾俞、腎俞、太白,可配合用灸法;耳

穴取脾、腎。

氣血虧虛(乏力、氣短):足三里、氣海,脾、腎

肝陽上亢(性急易怒):太沖、曲池,肝、三焦

③操作方法:

穴位均取雙側;體針提插捻轉取得針感后,行針2-3分鐘,留針30分鐘,

隔日針灸1次,10次為1療程。在一側的耳穴上埋入撒針,用膠布固定,3—5

天換針至對側耳穴,4次1療程,也可采用壓籽法。針刺治療時間宜于飯后1小

時后進行。

2.電針

選穴:腰部、腹部、大腿等部位脂肪堆積處

方法:根據肥胖程度及部位應用4—10支2寸毫針斜刺,重刺激瀉法,使患者產

生強烈的針感后,接通電針治療儀,采用連續波、高頻率每秒90次,通電30分

鐘。本法適用于實證患者,尤其是腹部肥胖的患者療效佳。

4.埋線療法

選穴:豐隆

方法:見相關說明書。

5.中藥

減肥丸:番瀉葉澤瀉淡竹葉茯苓丹參夏枯草各120克法半夏陳皮拿

茄子各80克,研末煉蜜為丸,每丸6克大小,每次一丸,每日2次。

減肥茶:①杜仲三七普洱茶②決明子山楂荷葉泡茶。

6.按摩

腹部任脈、背部督脈和膀胱經,足三里、曲池等,點壓、按揉每穴10分鐘。

【調養護理】

1.減肥食譜指導

飲食原則:低脂低糖適量蛋白高纖維素

早餐:3兩米粥,牛奶,豆漿,雞蛋,玉米餅類,疏果

中餐:3-4兩瘦肉,大米,豆制品,適量淀粉食物,適量粗糧,各種蔬菜

晚餐:2-3兩菜湯(清淡),少量淀粉食物,大量疏果,豆制品

注明:蔬菜以含有高纖維素的大白菜、蘿卜等為主。

2.運動指導:爬樓梯、散步、慢跑等,每日至少30分鐘。

第二章顏面皮膚病

第一節尋常性瘞瘡

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性疾病,以青春期多見,好發于面部,常伴有皮

脂溢出,本病有自限性,青春期后大多可以自愈或減輕。中醫一肺風粉刺。

【病因病機】

中醫:肺經積熱、阻于肌膚。肺部感受風邪,郁而化熱:或熾熱內生,熏蒸與肺:

或過食辛辣油膩之品,化生濕熱,壅于胸面;或脾失健運、水濕內生、郁而化熱、

阻滯經絡。

現代醫學:

主要因素:

內分泌因素-皮脂作用-毛囊內微生物皮脂腺的發育和皮脂的分泌受雄激素調

控,青春期雄激素產生過多,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皮脂如不能順暢地排

除而淤積于毛囊口,可形成粉刺;另外皮脂淤枳時,毛囊內寄生的正常的座瘡丙

酸桿菌可以分解皮脂,產生的游離脂肪酸可刺激毛囊形成炎性變。

其他因素:遺傳

【臨床表現】

1.青春期發病,男性多于女性。

2.好發于面部,尤其雙頰、前額、下頜,也發生于胸、背部及肩部。

3.初期為粉刺,分白頭和黑頭。

4.進而炎性丘疹、膿丘疹、甚至膿皰、結節及囊腫等,

5.本病多無自覺癥狀,炎癥時有明顯的壓痛。

6.臨床上幾種病損可同時或交替反復發作,時輕時重,遷延多年。女性還與月

經周期有關。

根據皮損分如下兒種類型:

1.丘疹性瘁瘡炎性丘疹

2.膿皰性瘞瘡炎性和膿皰性丘疹為主,膿皰潰破后可流出粘稠膿液。

3.囊腫性座瘡炎癥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腫,常繼發感染,化膿潰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