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格言聯璧·學問類》全文譯解《格言聯璧》是清代學者金纓(字蘭生)編纂的一部格言集,成書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全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收錄了歷代圣賢典籍、諸子百家及歷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內容涵蓋修身、齊家、處世、治學等多個領域,被譽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讀本之一。全書分為十類,包括學問、存養、持躬、攝生、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每類下又細分條目,共收錄格言千余條。這些格言語言精煉,對仗工整,融合了儒家“修身養性”的核心理念,同時兼收佛道思想,強調道德實踐與人生智慧。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譯文】自古以來許多名門望族,靠的都是代代積德行善;世間最崇高的修養,歸根到底在于讀書學習。【解讀】這句話強調德行與學問是立身之本。“積德”體現家族傳承的核心在于踐行善道,而非財富權勢;“讀書”則指出個人品格的最高境界源自知識的積淀與思想的升華。兩者結合,既倡導以善行滋養德行,又以讀書提升智慧,最終塑造德才兼備的人格,呼應儒家“修身齊家”的傳統理念。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譯文】讀書即使未能功成名就,終究能使人品性高雅;修養德行若不求回報,自然能心安理得、睡夢安穩。【解讀】這句話強調讀書與修德的本質價值在于內在提升而非外在功利。讀書的真正意義在于陶冶心性、塑造高潔人格,而非追逐名利;修德則是為良知自足、精神豐盈,而非換取利益。二者皆以“無求”為境界,摒棄功利心,方能實現心靈的純粹與安寧,體現了傳統文化中“重道輕利”的修身智慧。為善最樂,讀書便佳。【譯文】行善是最快樂的事,讀書就是最好的選擇。【解讀】這句話直指人生兩大至簡真理:行善的快樂源于內在精神的豐盈,而非外在回報;讀書的價值在于持續自我提升,無關功利成就。兩者皆以“純粹”為內核——行善是道德的自覺,讀書是智慧的積累,共同指向心靈的充實與生命的清明,契合中國傳統文化中“修己安人”的理想境界。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譯文】諸位來此追求什么?難道只為學問文章?僅憑一點技藝專長,豈能算真正的讀書人?我所求的不過是推己及人的恕道,恪守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責,履行五倫本分,共同成為合乎禮教之人。【解讀】這句話批判了功利化的讀書觀,強調真正的學問須以道德實踐為根基。前半句指出,僅靠學問或技藝專長并非讀書的根本目的;后半句以儒家“五倫”為框架,倡導通過踐行人倫責任(子孝、臣忠、弟恭、友信等)實現“恕道”,將道德修養融入日常生活,最終成就符合禮教精神的完整人格,揭示“知行合一”才是讀書與為人的真諦。聰明用于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聰明用于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譯文】聰明才智用在正道上,越聰明越好,才華與成就會讓美德更加圓滿;若將聰明用于邪道,越聰明反而越荒謬,學問與功名反而助長其奸詐。【解讀】這句話犀利點出才智的“雙刃劍”屬性:其價值取決于道德方向。正用則如虎添翼,成就善行;邪用則如毒入髓,放大惡果。既呼應儒家“才德并重”的理念——無德之才反成禍端,也警示世人:智慧須以良知為舵,方能避免淪為謀私害人的工具,對當今社會中的技術濫用、權力腐敗等現象仍具現實警醒意義。戰雖有陳,而勇為本;喪雖有禮,而哀為本;士雖有學,而行為本。【譯文】作戰雖有陣法戰術,但根本在于勇氣;喪禮雖講究禮儀程序,但核心在于哀痛之心;士人雖需飽讀詩書,但關鍵在踐行所學。【解讀】這句話以三組對比揭示“本質遠重于形式”的哲理:勇氣是軍事之魂,哀慟是喪禮之核,實踐是學問之根。若背離本質,形式便成空殼(如徒有戰術而無勇必敗,空守喪禮而無哀則偽,滿腹經綸而不行則虛),呼應儒家“本立而道生”的思想,警示世人莫被表象束縛,須直指核心修養心性與德行,對當下重形式輕實質的社會現象極具針砭意義。飄風不可以調宮商;巧婦不可以主中饋;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譯文】狂風無法校準音律,巧手未必能掌管家事,文才出眾者未必能治理國家。【解讀】這句話以三類“錯位”現象揭示“專業匹配”的重要性:狂風象征不可控之力,難擔精細之責(如調音);巧婦雖擅技藝,卻未必通曉全局管理(如持家);文人縱有才華,未必具備治國實務能力。本質是批判“以虛代實”的用人觀,強調各盡其才、各守其分,呼應法家“循名責實”思想,警示世人勿因片面才能盲目委以重任。經濟出自學問,經濟方有本源;心性見之事功,心性方為圓滿。舍事功更無學問,求性道不外文章。【譯文】治國濟世的才能源于真才實學,這樣的實務能力才有根基;道德修養需通過實踐功業來驗證,這樣的心性才算真正完善。拋開實際功業便無真正的學問,追求心性之道也離不開文章學問的滋養。【解讀】這句話辯證地闡釋了學問、實踐與道德的共生關系:經世濟民的能力須以扎實學問為基礎,避免淪為空中樓閣;內在修養則需外化為實際貢獻,否則流于空談。同時強調,學問脫離實踐則虛,道德脫離學問則淺,三者須互為表里,體現儒家“知行合一”“內圣外王”的理想,對當代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技能輕德性的傾向具有糾偏意義。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何以“上達”?曰“下學”。何以“遠到”?曰“近思”。【譯文】什么是最高尚的品行?就是做好日常小事;什么是真正的偉人?就是心懷謹慎謙卑;如何達到高遠境界?須從基礎踏實學習;如何實現遠大目標?須對眼前問題深思。【解讀】這組問答以“反說正理”揭示修身的辯證智慧:偉大藏于平凡(至行即庸行),境界起于細微(上達賴下學),強調真正的德行與成就非靠虛張聲勢,而是通過踏實積累、謙卑自省實現,呼應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主張在日用常行中踐行大道,至今仍是破解功利浮躁、回歸務實本真的清醒良言。竭忠盡孝,謂之人;治國經邦,謂之學;安危定變,謂之才;經天緯地,謂之文;霽月光風,謂之度;萬物一體,謂之仁。【譯文】能竭盡忠誠、恪守孝道的人,才配稱為“人”;能治國安邦的學問,才配稱為真正的“學問”;能化解危機、平定亂局的,才配稱為“才能”;能籌劃天下大事的,才配稱為“文章”;如雨后明月、晴空清風般坦蕩的,才配稱為“氣度”;視萬物為一體、心懷博愛的,才配稱為“仁德”。【解讀】這組定義將儒家倫理與事功統一,賦予傳統概念以實踐性內涵:真正的“人”須以忠孝立身,“學問”須以經世為用,“才能”須以濟危為驗,“文章”須以治世為志,“氣度”須以磊落為質,“仁德”須以萬物為懷。其核心強調道德與能力的結合,既反對空談虛名,又警惕功利異化,呼應“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以心術為根本,以倫理為楨干,以學問為菑畬;以文章為花萼,以事業為結實,以書史為園林;出歌詠為鼓吹,出義理為膏梁,出著述為文秀;以誦讀為耕耘,以記問為居積,以前言往行為師友,以忠信篤敬為修持,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譯文】以端正心性為根基,以倫理道德為支柱,以學問知識為土壤;以文章才華如花萼,以事業成就為果實,以典籍歷史如園林;將詩歌詠唱化為禮樂,將義理之學當作精神食糧,將著書立說視為文采精華;以誦讀經典為耕耘,以積累學識為儲備,以古圣先賢的言行作為師友,以忠誠守信、敦厚恭敬為修行準則,以行善得福為人生受益,以樂天知命為終極歸宿。【解讀】這段話以“樹人如樹木”為喻,系統構建了儒家理想人格的成長體系:心術(內在德性)與倫理(外在規范)為根基,學問與典籍滋養精神,文章與事業是才華的外顯,詩歌義理陶冶性情,忠信行善夯實德行,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樂天知命)。強調道德修養、學問積累、實踐創造三者環環相扣,如同植物從土壤到開花結果的完整生命過程,揭示“修身”絕非空洞說教,而是貫穿生命全程的知行合一。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圣。【解讀】獨處時保持敬畏以自省內心,覺察念頭萌動以預知事理,莊重言行以安頓命運,恪守人倫以凝聚道義,完善日常行為以檢驗德行,改過向善以臻于圣境。【解讀】這段話濃縮了儒家修身的階梯路徑:從慎獨內省(體獨)、洞察心念(知幾)的自我覺察,到規范言行(定命)、踐行倫理(凝道)的外在約束,再到德行積累(考德)、改過成圣(作圣)的終極超越。強調內外兼修——內在以敬畏心打磨心性,外在以倫理規范塑造行為,最終通過持續自我革新實現人格升華,揭示“修身”是貫穿生活細節的動態實踐。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賢第一等學問;盡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賢第一等工夫。【譯文】將本真之心收束于胸中,是圣賢最高深的學問;在本職崗位上竭盡本分,是圣賢最根本的功夫。【解讀】這句話直指儒家修身的核心要義——守心與踐履的合一。“收本心”強調向內守住良知,不為外物所擾,是立身之基;“盡本分”則要求向外恪盡職守,在平凡中踐行道義,是成德之途。二者一內一外,既需如鏡鑒般明心見性,又需如耕者般腳踏實地,揭示真正的圣賢境界不在玄虛高論,而在日用常行中持守初心、篤行責任。萬理澄澈,則一心愈精而愈謹;一心凝聚,則萬理愈通而愈流。【譯文】對萬事萬物的道理透徹明了,內心就會愈發專注而嚴謹;內心高度專注凝聚,萬物的道理便會愈發通達而流暢。【解讀】這句話揭示了“心”與“理”的辯證關系:對真理的透徹認知(萬理澄澈)能錘煉心性的純粹與精微(一心愈精),而心性的高度凝聚(一心凝聚)又能反哺對真理的融會貫通(萬理愈通)。二者循環互促,如同磨鏡與照物——心性如鏡,磨至澄明方能照見萬象;萬象之理清晰,又助鏡光更澈。既體現宋明理學“心即理”的哲學內核,又暗含“知行相資”的實踐邏輯,強調修身治學須內外雙修,以理養心、以心證理。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譯文】宇宙中的一切事情,都是自己分內應承擔的責任;自己分內應做的事,也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解讀】這句話以宏闊的宇宙視角揭示儒家“天人合一”的終極境界:個體的責任與宇宙的運行本是一體兩面。前半句強調人應對萬物懷有使命感(如環保、濟世),將天下事視為己任;后半句則指出,恪守本分、修身行善正是參與宇宙秩序構建的方式。這種“小我”與“大我”的辯證統一,既消弭了私欲與公義的割裂,又賦予平凡生活以神圣意義,呼應宋明理學“民胞物與”的精神。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譯文】人的肉身雖在天地規律之后生成,心靈卻能超越當下認知;軀體雖與萬物共存于世間,精神卻能凌駕萬物之上。【解讀】這句話通過“身”與“心”的對比,揭示人類精神的超越性:肉體受限于時空與自然法則(天地后、萬物中),但心靈卻能突破局限,以理性探索宇宙本質(天地前),以智慧洞察萬物規律(萬物上)。既承認人的現實局限,又高揚思想的自由與崇高,暗合儒家“參贊化育”與道家“游心物外”的雙重境界,激勵世人以有限之身求無限之道。觀天地生物氣象,學圣賢克己工夫。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譯文】觀察天地間萬物生長的規律與氣象,學習圣賢克己修身的功夫;行動之初當如天道般自強不息,成就之時應似至誠般永無止境。【解讀】這句話以“天地”與“圣賢”為鏡,構建修身的兩重維度:向外效法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生物氣象),向內效仿圣賢嚴于律己的工夫(克己),二者統一于“自強不息”的實踐與“至誠無息”的境界。既強調以自然之道啟迪人性成長(如春生秋實需遵循時序),又點破修身的終極狀態并非完成時,而是永續的至誠之心,暗合《中庸》“至誠無息”的永恒精神。以圣賢之道教人易,以圣賢之道治己難;以圣賢之道出口易,以圣賢之道躬行難;以圣賢之道奮始易,以圣賢之道克終難。【譯文】用圣賢的道理教導別人容易,用圣賢的標準約束自己很難;用圣賢的言論高談闊論容易,用圣賢的教誨親身踐行很難;憑圣賢的理想激情開始容易,按圣賢的要求堅持到底很難。【解讀】這句話直擊人性中普遍的“知易行難”之弊,尤其是對“圣賢之道”這一至高標準的踐行。三組對比層層遞進:從“教人”與“治己”的落差,到“空談”與“躬行”的割裂,再到“激情”與“恒心”的斷裂,揭露人往往嚴于律人而寬于待己,擅論道而怯實踐,易熱血而難持守。其本質是叩問“知行合一”的終極難度——真正的修養不在標榜道理,而在以圣賢之心雕琢凡俗之身,將理想化為日復一日的克己工夫。口里伊周,心中盜跖,責人而不責己,名為掛榜圣賢;獨凜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復知天,方是有根學問。【譯文】嘴上高談伊尹、周公的圣賢之道,內心卻如盜跖般貪婪自私,苛責他人卻從不反省自己,這種人不過是掛著“圣賢”招牌的偽君子;獨處時敬畏天理、暗室中謹畏鬼神,既通曉人性又洞察天道,才是真正有根基的學問。【解讀】這句話以辛辣對比戳破偽善面具:前者批判“偽君子”言行割裂、寬己嚴人的道德虛偽,后者則定義真學問須以“敬畏心”為根——獨處慎微(凜明旦)、心有所畏(畏鬼神),且兼具對人性的洞察(知人)與天道的順應(知天)。揭示修養的本質不在標榜高論,而在內外如一的自省與敬畏,唯有如此,學問才不流于空談,道德才不至淪為表演。無根本的氣節,如酒漢毆人,醉時勇,醒來退消,無分毫氣力;無學問的識見,如庖人煬灶,面前明,背后左右,無一些照顧。【譯文】沒有根基的所謂氣節,如同醉漢打人,酒醉時看似勇猛,醒后便徹底消退,毫無真實力量;缺乏學問支撐的所謂見識,如同廚子只顧盯著灶火,眼前一片明亮,身后與四周卻全然不顧,漏洞百出。【解讀】這句話以兩個辛辣比喻,批判虛假修養與淺薄認知:借“酒漢之勇”諷刺靠一時情緒支撐的氣節——沖動時大義凜然,清醒后原形畢露,揭示無內在德性根基的“骨氣”實為空中樓閣;以“庖人煬灶”暗喻無學問積淀的認知——僅聚焦眼前表象,缺乏全局視野與深層思辨,如同盲人摸象。真正的氣節須植根于道德修養(根本),真正的見識須發源于學問積淀(學問),二者皆需深厚根基支撐,否則終是虛張聲勢或顧此失彼,直指功利社會中“快餐式道德”與“碎片化知識”的致命缺陷。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不然,耳邊口頭爾;事以典故為據,故當博洽,不然,臆說杜撰也。【譯文】真理須以內心真切體悟方能精深,因此應當潛心鉆研,否則只是浮于耳聽口說的空談;行事須以歷史典故為根據,因此應當博學貫通,否則難免淪為主觀臆斷的妄言。【解讀】這句話直指治學與處事的兩大核心原則:一是求理貴在“心證”:對真理的把握不能止步于表面知識(耳邊口頭),而需沉心內化(沉潛),將抽象理論轉化為生命體驗,否則學問如無根之萍;二是行事重在“稽古”:實踐決策須以歷史經驗為鏡鑒(典故為據),通過博學(博洽)避免閉門造車,否則易陷入主觀臆測(臆說杜撰)。二者共同強調“知行合一”的深層邏輯——真知須經心靈淬煉,實踐須有歷史縱深。只有一毫粗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眾論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譯文】只要有一絲粗疏馬虎,便無法真切認知真理,因此必須追求精純。否則眾說紛紜時必然心生疑惑;只要有一毫三心二意,便無法堅定持守真理,因此必須專注唯一。否則利害關頭必然動搖變節。【解讀】這句話直擊人性中“精一”之難:認知真理時,稍有粗疏(如淺嘗輒止、人云亦云)便難辨真偽,陷入困惑;踐行真理時,稍存雜念(如患得患失、趨利避害)便難守初心,終致妥協。其核心強調——真理的認知需如匠人琢玉般精純(惟精),真理的持守需如磐石立地般專一(惟一),唯有如此,方能在紛擾中不惑、在利害前不移,這對治當代人認知浮泛、立場搖擺的浮躁病尤為對癥。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譯文】待人接物要溫和而不失原則,處理事務要精細而果決,認知道理要正直而通達。【解讀】這句話以“中庸”智慧為綱,提出三重處世準則:“和中有介”即在親和力與邊界感間平衡——待人謙和卻不討好,包容而有底線,避免淪為無原則的老好人;“精中有果”即細節把控與決斷力并重——周全考量但不優柔寡斷,精準執行又能當機立斷,規避“過度計劃”與“盲目行動”的極端;“正中有通”即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堅守正道卻不僵化教條,因時因勢調整方法,實現“守經達權”的智慧。三者共同指向儒家“執兩用中”的實踐哲學,強調在矛盾中尋求動態平衡。在古人之后,議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譯文】站在后世評價古人的過失很容易,但若身處古人的時代、承擔古人的責任去做事,卻極其艱難。【解讀】這句話直指“后見之明”的傲慢與“歷史同理心”的稀缺:后人脫離具體情境苛責前人(如譏諷古人愚昧、批判歷史局限),實則是以上帝視角逃避現實的復雜性;唯有設身處地理解古人身處的困境(資源、認知、社會約束),才能客觀評判其選擇。既警示世人莫輕言“如果是我定能更好”,又啟發對歷史與現實的謙卑——真正的智慧不在指點江山,而在躬身入局時的清醒與敬畏。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譯文】古代的學者,得到一句有益的教誨,便努力踐行于自身;如今的學者,得到一句良言,卻只顧用來取悅他人。古代的君子,因擔憂自己能力不足而勤學精進;如今的君子,因羞于顯露無能而掩飾逃避。【解讀】這段話以古今對比直擊學問與修身的異化:古人將“善言”視為修身工具(附于其身),今人卻將其異化為社交資本(務以悅人),批判功利主義對學問純粹性的侵蝕;古人以“無能”為病而求學精進,展現謙遜進取之心;今人以“無能”為恥而文過飾非,暴露虛榮脆弱之態。本質是叩問求知的初心——學問本當是向內求索的修行,卻淪為向外表演的妝飾。這對當代教育重標簽輕內化、社交重人設輕真實的浮躁風氣,恰如一劑醒世良藥。眼界要闊,遍歷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讀五經諸史。【譯文】拓寬眼界需親身游歷名山大川,涵養胸懷當深入研讀經典史籍。【解讀】這句話揭示“內外雙修”的成長路徑:眼界之“闊”賴于向外行走——以山川之壯美突破認知邊界,在自然與人文的交織中淬煉格局;度量之“宏”成于向內沉淀——以經典之厚重滋養心性,在歷史與哲思的對話中沉淀智慧。二者一實一虛,一動態一靜觀,共同構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完整修養體系,既呼應儒家“格物致知”與“博文約禮”的治學傳統,亦為當代人提供了一條兼重實踐探索與精神深耕的自我完善之道。先讀經,后讀史,則論事不謬于圣賢;既讀史,復讀經,則觀書不徒為章句。【譯文】先研讀經典再研讀史書,便能以圣賢之道明辨是非;既通曉歷史再回歸經典,讀書便不止于字句皮毛。【解讀】這句話揭示經史互鑒的治學智慧:經典(如《論語》《孟子》)提供價值觀與道德準則,先讀經可建立是非框架,避免被史實表象迷惑(如權謀爭斗中堅守道義);史書(如《史記》《資治通鑒》)以具體事件驗證經典理論,再讀經時能結合歷史經驗,避免空談義理(如“仁政”需對照歷代治亂反思);經史交替研讀,形成“理論—實踐—反思”的閉環,既避免教條化(不徒章句),又超越經驗主義(不謬圣賢)。讀經傳則根底厚,看史鑒則議論偉,觀云物則眼界寬,去嗜欲則胸懷凈。【譯文】研讀經典著作能夯實學問根基,閱覽歷史典籍可使見解高遠深刻,觀察自然萬象能拓寬認知視野,摒棄過度欲望能讓心境澄澈明凈。【解讀】這句話從四個維度勾勒出完整的修身路徑:學問之根(讀經傳)——以經典淬煉思想深度,避免浮躁淺薄;見識之翼(看史鑒)——借歷史洞察規律,超越狹隘經驗;格局之鏡(觀云物)——通過自然體悟宇宙浩渺,消解自我中心;心境之凈(去嗜欲)——剝離物欲雜念,回歸精神本真。四者構成“厚根基—廣視野—高境界—純心性”的進階體系,既強調內外兼修(學問與自然互補),又注重破立結合(以史鑒增智、以去欲養心),揭示真正的成長是知識、眼界與心性的同步升華。一庭之內,自有至樂;六經以外,別無奇書。【譯文】方寸庭院之中,自有最深層的快樂;六經之外,再無更珍貴的典籍。【解讀】這句話以“庭內”與“六經”為喻,揭示儒家修身的雙重境界——內在自足:真正的快樂源于心性修養(庭內至樂),而非外求于物,呼應“反求諸己”的修身觀;學問歸宗:六經作為文化根脈,蘊含終極真理(別無奇書),主張學問應回歸經典本源,避免龐雜迷失。看似“局限”的表象下,實為對精神深度與學問純度的極致追求:以庭院喻心性,強調向內深耕的圓滿;以六經為界碑,劃定學問的至高圣域。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譯文】閱讀未讀過的書,如同結識一位良友;重讀已讀過的書,如同重逢一位故人。【解讀】這句話以“書”與“友”互喻,揭示閱讀的雙重意義:未讀之書帶來新知的驚喜與碰撞,如良友啟迪思想;已讀之書引發共鳴與反思,如故人溫潤心靈。既鼓勵以開放心態探索未知領域,又珍視以深耕態度重審舊識,暗含“博觀約取”的治學智慧——在開拓與回歸中平衡,方能使學問兼得廣度與深度,對治當代碎片化閱讀的浮躁尤為深刻。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勿住勿忘,為學當如流水。【譯文】不必多慮多憂,心境應如靜止的水面般澄明;不停滯不遺忘,治學當似流動的泉水般不息。【解讀】這句話以“止水”與“流水”為喻,揭示修身治學的動靜之道——心境澄明:摒棄雜念焦慮(何思何慮),保持內心如止水般清明,方能照見本真;學問不息:治學需如水流動(勿住勿忘)——既避免停滯僵化,又防止遺忘荒疏,在持續精進中匯成智慧長河。二者看似矛盾(靜與動),實則互補:心靜可專注深耕,學動則生機不竭。如同太極陰陽,靜為洞察之基,動為成長之力。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不欲勞,勞神則疲而不入。【譯文】心境不可雜亂,一旦雜亂則精神渙散難以凝聚;心神不可過度勞累,一旦過勞則精力疲敝無法專注。【解讀】這句話揭示“心”與“神”的養護法則——去雜以凝神:雜念如雜草蔓生,擠占心靈空間,導致注意力潰散(如多任務處理降低效率);節勞以蓄能:過度消耗心神如同透支電池,疲憊狀態下思維遲鈍(如長期高壓工作反損效能)。其本質是強調“心靈帶寬”的有限性——唯有保持純粹(去雜)與節制(節勞),才能維持精神的清明與活力,暗合道家“虛靜”養生觀與儒家“主一”修身法。心慎雜欲,則有余靈;目慎雜觀,則有余明。【譯文】內心節制雜亂的欲望,便能保持靈性的清明;眼睛避免無謂的觀看,便能維持眼界的澄澈。【解讀】這句話以“心”與“目”為喻,揭示精神與認知的凈化法則——心去雜欲:欲望如雜草侵占心田,耗費心神(如攀比、貪念),節制則可騰出“心靈帶寬”,讓覺知更敏銳(余靈);目避雜觀:信息如洪流沖擊視覺(如碎片瀏覽、獵奇窺探),篩選則可保護“認知焦距”,讓判斷更精準(余明)。本質是強調“精神節能”的重要性——減少無謂消耗(雜欲、雜觀),才能將有限的心智資源集中于本質問題,如同修剪枝葉以讓主干茁壯。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譯文】書桌不必堆滿書籍,但心中不可沒有學問積淀;魚離水便會干枯而死,心靈遠離書籍則會精神貧瘠。【解讀】這句話以“案上書”與“心中書”、“魚與水”的對比,揭示治學的真諦:案頭書籍宜精不宜多(不可多書),反對浮夸的知識陳列,倡導精選深耕;心中學問須豐不可缺(不可少書),強調內在持續積累,避免空疏無物。書為精神活水:以“魚水相依”喻“心書共生”——書籍如同精神的氧氣,斷絕則心靈枯萎(神索),唯有以書養心,方能保持思想的鮮活與豐盈。本質上,它批判了“藏書不讀”的形式主義與“功利閱讀”的短視行為,呼吁回歸以書潤心、以學養神的純粹治學境界。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譯文】志向所指之處,再遙遠也能抵達,縱有高山大海也無法阻擋;志向所向之地,再堅固也能突破,縱是精兵利甲也難以抵御。【解讀】這句話強調堅定志向的力量:真正的志向如同無形的利劍,能跨越地理的極限(山海不能限)與現實的阻礙(精甲不能御),關鍵在于心志純粹、信念不摧。它鼓舞人摒棄畏難之念,以“志在必得”的決心直面挑戰,因為精神的力量往往超越物質條件的束縛。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譯文】只要將心思沉靜專注,沒有什么道理不能領悟;只要讓志氣昂揚奮發,沒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解讀】這句話強調“內在專注”與“外在行動”的力量:心靜如水時,思維透徹,復雜問題迎刃而解;志氣高昂時,行動果決,艱難挑戰皆可攻克。二者如鳥之雙翼——沉潛修心以明理,奮發立志以成事,揭示真正的成功源于“知行合一”的完整閉環。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進入不得;不開悟,便如膠柱鼓瑟,一毫轉動不得;不體認,便如電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譯文】若只表面虛心,如同水澆石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省運城市景勝中學2025屆高三5月高考模擬考試(二模)生物試題含解析
- 天津藝術職業學院《體育V》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生產運營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市外國語校2025年初三最后一卷語文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諸城市桃林鎮桃林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十二次重點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運城護理職業學院《聚合物反應工程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詩詞與人生》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隸書理論與技法II》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沈陽市重點中學2025年高三考前訓練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
- 四川長江職業學院《生態循環種養殖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前列腺增生圍手術期護理
- 小額貸款公司內部控制制度
- 抖音員工號申請在職證明參考模板
- 輔導《領導學基礎》教學輔導
- 農家樂安全應急預案
- 讓時間陪你慢慢變富
- 體育心理學(第三版)PPT全套教學課件
- invt英威騰CHF100A變頻器說明書
-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習題與答案
- 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 民航概論全套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