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文學藝術成就分析11000字(論文)】_第1頁
【春江花月夜的文學藝術成就分析11000字(論文)】_第2頁
【春江花月夜的文學藝術成就分析11000字(論文)】_第3頁
【春江花月夜的文學藝術成就分析11000字(論文)】_第4頁
【春江花月夜的文學藝術成就分析11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春江花月夜》的文學藝術成就分析摘要“以孤篇壓倒全唐”是后人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贊譽,由此可見,該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當我們細細研究此詩時,便會發現這篇被湮沒長達幾百年的傳世名作,無論是在作者、創作背景還是藝術成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是冰山一角,很少有客觀全面的評論,尤其是該詩的美學價值更是甚少涉及。因而,本文將對該詩被文學史忽視的原因及其與宮體詩的關聯進行探究與分析。同時,借助聞一多、王闿運等人的研究成果對該詩蘊含的畫面美、意境美、哲理美以及音樂美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論述,探究該詩的藝術魅力和文學成就,從而鼓勵以后的學者用較為新穎獨特的視角對其進行藝術鑒賞和評價。關鍵詞:《春江花月夜》;宮體詩;美學價值;文學成就目錄30291摘要 I1408一、緒論 118365二、《春江花月夜》的研究斷層 26619(一)歷史湮沒的表現 222574(二)研究斷層的原因 316795三、《春江花月夜》之舊題新制 54305(一)宮體詩的界定 522185(二)《春江花月夜》與宮體詩 610469三、《春江花月夜》之美 719545(一)意象美 717205(二)哲理美 927625(三)音樂美 1030499四、《春江花月夜》的文學藝術成就 1232235(一)巧妙構思,勾勒文學意象 1216812(二)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精妙傳神 143414(三)逐章轉韻,韻隨情轉 155729(四)詩情、畫意、哲理的多維融合,寓意深刻,明理透徹 1625534五、結論 1927078參考文獻 20一、緒論《春江花月夜》在長達千年的湮沒后,以明代胡應麟以及“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鐘惺為開端,關于這首詩的研究在文學界終于逐漸掀起熱潮。當然學者們對該詩的創作風格、主題的認識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但總體來說,這些研究對確立《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和文學價值有著推進和深化積極的作用。目前,有關《春江花月夜》的研究主要由三個部分展開,即該詩被長期忽視的原因、對該詩被稱為“對宮體詩的自贖”的理解,以及該詩的文學價值。但針對該詩的研究角度狹小,很難有新的突破口,且對其評價不夠客觀、全面,未能從整體上提升對《春江花月夜》一詩的認識,尤其是在美學價值研究上嚴重缺失。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以往學者對《春江花月夜》研究成果的系統整理之上,從較為新穎的美感分析角度對該詩進行探究,進一步挖掘該詩在文學史中的意義,從而加深對該詩的認識。二、《春江花月夜》的研究斷層作為“吳中四士”之一的張若虛,由于關于他生平的記述甚是簡略,而關于他的詩歌集本也更加蹤跡難尋,所以僅有二篇詩歌流傳了下來。這些文學作品分別是后來被收錄于《全唐詩詞》中的《春江花月夜》與《代答閨夢還》。要研究張若虛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跡和社會環境。“吳中四士”是指唐代文學家中比較罕見的以出生地為單位的文化人群,依次是指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四人。這里的“吳中”即江浙一帶,該詩歌群體的創作受到了出生地和生長環境的極大影響。作品中有大量山水詩,筆法自然,如張旭《山行留客》一詩中寫道:“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淡淡中書寫著幽幽空谷,縹緲云煙,迷蒙水霧。又如包融的《登翅頭山題儼公石壁》“紅是洞庭山,白是太湖”以清新筆調,將青、白兩色鮮明對比,山與水界域分明,又相依相存,在深林迷霧中時虛時實,將大自然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該群體的詩作中不乏浪漫抒情的因子,因而在情景交融的藝術技巧方面影響著盛唐詩風的開創。“吳中四士”的創作雖以文詞俊秀而名揚上京,但這并不代表當時的主流詩風,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并未得到人們過多的關注,其留存的詩作數量與同一時代的“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相比不值一提,特別是張若虛的創作更僅在《全唐詩詞》中輯錄過二篇。而還有一部作品《春江花月夜》卻是沉寂了將近千禧之久,以明代胡應麟以及“竟陵派”的代表人物鐘惺為開端,關于這首詩的研究在文學界終于逐漸掀起熱潮。(一)歷史湮沒的表現表1-SEQ表1—\*ARABIC1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收錄情況朝代專集、總集、選本、詩話等宋朝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明朝臧懋循《唐詩所》卷三鐘惺、譚元春《唐詩歸》卷六周珽《\o"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盛唐卷二胡應麟《詩藪》卷三高棅《唐詩品匯》卷三十七……清朝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卷五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卷八康熙圣祖仁皇帝《御選唐詩》卷九彭定求、曹寅《全唐詩》卷一百一十七……該表是根據《春江花月夜》一詩在唐朝至清朝年間的收錄情況歸納整理而成,表中所記錄的情況可能不盡全面,但是也不難從中看出,該詩在明朝以前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只基本在詩歌總集中有所提及。而明朝對這首詩的收錄和研究是的它再次回到了人們的眼前。由此可見《春江花月夜》從隱到顯,經歷了盡千年的時光,這不禁讓人遐想導致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二)研究斷層的原因《春江花月夜》被文學史冷落的原因,首先與當時詩歌文風由初唐向盛唐轉變的現狀有著必然的聯系。貞觀年間,唐太宗和他的文臣們總結了隋朝因荒淫無度、驕奢淫逸而最后覆滅的例子,認為“聯若制事了令,則有益于人者,史而書之,亦足其名不朽也。”(唐)吳兢.貞觀政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22.(唐)吳兢.貞觀政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22.其次,在高宗武后時期,以初唐四杰和陳子昂為代表,他們寫自己也寫他人,將詩歌創作帶入活,由宮廷貴族轉向平民社會、塞漠、江山,題材更加廣闊,創作中個人抒情成分增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感。特別是關于陳子昂的詩歌創作思想和理論主張,他一面抨擊了齊、梁時期的詩作“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的形式主義寫作趨向,一方面,他又提出“漢魏風骨”“正始之音”倡導詩作要反映現實,有更豐富而健康的思想內涵,遒勁剛健的風格,這些理論的提出和實踐使初唐百年間的齊梁余風被徹底清除。自那之后的盛唐變建立了新的美學理想,即詩人們在創作中更加注重“觀風俗,知得失”的社會傾向,詩歌主題往往托物言志,詩中的情感也多與詩人政治仕途的順逆有直接關系。這是當時詩風的主流傾向,而我們所知道的《春江花月夜》采用樂府舊題,因而在創作的風格上一定程度的繼承了六朝樂府民歌的特色,雖詩歌語言與宮體詩的濃艷相較更為清麗自然,但在內容上仍然沒有擺脫對風花雪月,兒女情長的描述。由此便知《春江花月夜》被埋沒的命運就是非主流文化與主流文化相抵觸的后果。三、《春江花月夜》之舊題新制有關《春江花月夜》是否為宮體詩之爭為何會引起學界的熱烈討論,這與該詩受到學者們的廣泛追捧的現實難逃干系,如果我們認同聞一多將《春江花月夜》認定為“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千年的罪”聞一多.《唐詩雜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7-16.聞一多.《唐詩雜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7-16.(一)宮體詩的界定劉師培在《中國古文學史》中談到“梁代宮體,別為新變也。宮體之名,雖始于梁,然側艷之詞,起源自昔。”胡大雷.《宮體詩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4:11.由此可見,宮體詩的產生在梁代,而其內容多為艷情和閨圍之事。而在聞一多所著的《宮體詩的自贖》中也指出“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聞一多.《神話與詩》[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30.。有關宮體詩的特點的闡述,沈玉成在《宮體詩與玉臺新詠》中將其概括為“一、聲韻格律,在永明體的基礎上踵事增華,要求更為精致。二、風格,由永明時期的輕綺而變本加厲為秾麗,下者則流入淫靡。三、內容,較永明時期更加狹窄,以艷情為多,其他大都是詠物和吟月、狎池苑的作品。”沈玉成.《宮體詩與玉臺新詠》[J]文學遺產.1988(06).從這些學者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有關宮體詩的含義有很多的說法,但是最基本的要素肯定無法脫離以下兩個方面;一、題材往往在“閨圍之內”寫男女之情,關乎艷情。二、講究聲律、語言華麗。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的詩歌可能被稱之為宮體詩。胡大雷.《宮體詩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4:11.聞一多.《神話與詩》[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30.沈玉成.《宮體詩與玉臺新詠》[J]文學遺產.1988(06).(二)《春江花月夜》與宮體詩《春江花月夜》將“春”“江”“花”“月”“夜”五種自然景觀糅合在一起,交相輝映,緊密相連構成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卷。然而,在短短的36句中,以壯闊的自然景觀為背景,詩的上半部分雖寫男女之情,但緊接著詩人又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內容平實又不免引人深思,這相比閨圍、男女之間的題材已經是較大的突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語言清麗婉轉,空靈自然。以“春江花月夜”為題。月光賦予春夜萬物,五光十色的容顏,“白沙”“流霜”凸顯出月的皎潔。是人用細膩、輕柔的的筆調,為讀者們創造了一個清幽恬靜的月夜氛圍,這與宮體詩秾麗華艷的語言相比,更是大相徑庭的。因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雖繼承舊題,但在內容、風格上對前者而言都是新的擴展,所以我們大可將該詩與宮體詩分割開來,將《春江花月夜》看為是寫男女離愁別緒的愛情詩。三、《春江花月夜》之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其他的同題目的詩歌相比之所以更受人們的關注,除了詩歌在初唐文學詩風向盛唐詩風轉變的過程中起到的積極的推動作用外,與詩歌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也有極大的關系,正如該詩中所蘊含的意象美、哲理美和音樂美等。(一)意象美詩歌“美”,美在結構簡潔明快,層次分明;美在韻律齊整,又起伏跌宕;美在畫面充實,意境優美;美在意象巧妙,生動傳神。按照龐德的話,意象是“一種在瞬間呈現的理智與感情的復雜經驗”,是“各種根本不同的觀念的聯合”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詩人將春、江、花、月、夜五個創作中常用的意象糅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毫無違和感。同時,這五個標志性的意象在始終各司其職,將整首詩巧妙的融合。詩的前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與王灣《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個有神通。張若虛的作品中,前句寫春江、春潮、大海、僅用用一個“連”字就生動形象的展示出江海連成一片,營造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景象,而句末一個“平”字,又將這些動態的景觀,約束在夜月之中,歸于平靜、安詳,讓人心中也隨之安寧起來。后半句,寫月與潮水相升相落,“生”字用的絕妙主要表現在它的動感,將一副靜態幽靜畫面賦予了生命,畫面更顯充盈有質感。而王灣的這兩句,用“生”字“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人的情感,在描寫景物變化時,還將新舊事物的更替的普遍哲理蘊含其中。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原或是山腳下一兩處草叢間盛開著的各類鮮花和樹木,被曲折有致的江流所環繞。月光好比空天中續續飄散的雪花碎末,輕輕的鋪在江河周圍的小洲上,流淌在沙粒間,如同一條銀色的輕紗,靜靜的安落在女郎的身旁。詩中這四句,圍繞著一個“月”字展開,寫盡月的皎潔、月的輕柔,使得本是多姿多彩的花草,在月的籠罩下也頓失風采。且其言語也是清新、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感。詩人選用“皎月”“花林”“芳甸”“白沙”“春江”“海水”“浪潮”為后文寫人生哲理、宇宙奧秘,營造一個廣闊、純凈、空靈的抒情環境。意象美的創作并不需要刻意的咬文嚼字,張若虛在這方面就是典范,詩中以“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來描寫夜色的純凈澄澈、空靈清幽。構思巧妙,如同水墨畫一般,淡淡墨痕,寥寥幾筆,將夜空高掛的月、平靜的江潮、以及孤寂的詩人融入同一場景,畫面和諧靜謐,營造出月夜的空靈悠然。以白描的手法,直寫在月光的籠罩下,江與水與天渾然一體,純色天然,毫無雜塵;而此時,在這般夜色中只有一輪孤月與詩人相視,別有一番孤月獨賞的的滋味。同時,這些客觀的景也直直白白的展現在讀者的眼前,猶如身臨其境,不自覺的投入這美的感受之中。詩中借用魚雁傳書的典故“鴻雁長飛光不度”,在同樣的月光、同樣的江潮下,彼此相戀的愛人卻不能相見,本想指望著傳遞書信的鴻雁來一解相思之苦,然而月光又不留情,害的鴻雁逃不出月的光影。因而也就不能替我傳遞音信。于是作者寫“魚龍潛躍水成文”企圖靠魚龍來傳遞書信,但它也躲進了江水深處,不見了蹤影,只留下江面上發起的絲絲水紋,惹人哀傷。詩人發揮奇思妙想,將戀人之間渴望相聚的心情,寄托毫不可能的的魚龍與鴻雁身上,可見其心情的急切和無可奈何。詩的最后八句,詩人由對人生、宇宙的思考,轉入對現實生活的探索,開始著重描繪游人的思歸情愫。“落花”“落月”“斜月”等意象,寫出青春的消逝和游子的寂寞與凄苦。“沉沉”二字,詩人從讀者的感受出發,將游子濃濃的愁緒化為可以衡量的感受,把游子心中的孤寂刻畫的精準又生動;而“無限路”則是采用白描的手筆,直接抒發游子綿長的思念之情。而末句中,“搖”、“滿”兩詞,將游子的思念之情,與月光一起重重的墜在江邊的小樹上,搖曳生姿。(二)哲理美《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技壓群芳,在眾多的作品中脫穎而出,除了張若虛本人扎實的創作功底、巧妙的構思,更重要的是詩中蘊含的有關人生、宇宙的思想和看法。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詩人穿梭在人生和宇宙的時間長河之中,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流向未來。江邊上誰人最初望見這孤月?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詩人僅用14個字便道出了人在世間最難解開的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詩人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人生代代天窮無盡,只有連綿的江水和孤月年復一年不改其衷,但詩人面對如此幽謐,安寧的月夜,即使心中對江月的無情感到哀痛,但也為發出愁悶的感嘆。聞一多.《唐詩雜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5.聞一多.《唐詩雜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5.其實,在張若虛之前已有詩人對人生哲理道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劉希夷在《待悲白頭翁》中寫道“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四句詩以花和人在面對時間流逝的命運做對比,花謝花復開,人老容顏改。詩人在面對二者截然不同的命運時,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古人”與“今人”、“花相似”與“人不同”強烈的反差,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感慨,耐人尋味。全詩最后一句的“悲”字,不僅是全詩的感情基調,同時,也抒發出對美好的短暫和生命的有限的無限感慨。倘若我們把張若虛與劉希夷的詩中人物在面對生命苦短、時光易逝之際所顯示出來的矛盾心態相對比,從其中便不難看出,當張若虛在哀嘆江月的無情時,卻并不因此愁苦,相反是把這份思緒放在了一旁,并轉向于描寫現實生活聞一多.《唐詩雜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4.聞一多.《唐詩雜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4.(三)音樂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不僅以他對的自然、人生、宇宙的獨到看法而聞名于后世,并廣為流傳和研究。同時,該詩在音樂藝術上的影響力也是不可小覷的,這主要表現在他對提升民族管弦樂的藝術效果和影響力所作出的貢獻。《夕陽蕭鼓》原由琵琶表演藝術家李芳園輯錄在他的《北南派第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并為曲作注釋及分別題名,也有人將其名改為《潯陽夜曲》。于一九二五年前后,由柳堯章等人把曲名改成了絲竹合唱曲《春江花月夜》,此后更是出現諸多以此曲此名而改編的音樂作品。例如,由徐景新所改寫的音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該曲緊緊的抓住詩中的純凈、悠然的意境,用全新的方式詮釋該詩,并為文學作品注入音樂的美感。其實,《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詞吳聲歌曲》的舊題,因而在韻律節奏的選擇上必然會考慮到吟唱所需,因而縱觀全詩僅三十六句,每四句為一小節,都押同一個韻,共九個韻。韻腳的轉換多變,平仄運用,使詩句回環重復,節奏感強而優雅。詩中的幽靜空靈的意境配之以抑揚頓挫的節奏,使得該詩不僅在讀者的腦海中浮現出月夜春江的美景,更有自然優美的旋律在耳邊回旋,這二者緊緊的聯系在一起,令人心醉神迷,深深的沉迷在詩人的世界。所以,達到了“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調和統一,情切意濃而富于民間音樂神秘色彩。”張蕾.淺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與形式.[J].保山師專學報.2008(06).張蕾.淺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與形式.[J].保山師專學報.2008(06).總而言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確實是值得我們反復品讀,深入研究的一首佳作。該詩描繪自然的清新雋妙;抒寫愛情,真誠動人;意象雜糅,卻構思巧妙。尤其是詩中對后人在文學作品中抒寫生命意識和宇宙意識的引導作用。雖然該詩曾被歷史的長河冷落,但終究由歷史為其正名。“也可以這樣講,真正擁有文學價值的作者,最后都可以對世界文學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達到世界文學史的最高價值,但這種影響與價值未必在其當世就能夠得到實現。”劉石.《文學價值與文學成就的不平衡性陳子昂評價的一個新角度》[J].文學遺產.1994(02).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能接觸到如此美妙的詩歌,對他進行深入的研究,感受到它回味無窮的藝術魅力。劉石.《文學價值與文學成就的不平衡性陳子昂評價的一個新角度》[J].文學遺產.1994(02).四、《春江花月夜》的文學藝術成就(一)巧妙構思,勾勒文學意象意境藝術,是指文學構成的形象元素,是在客觀事物形態的基礎上通過人類主觀意志的影響,通過加工修改,提取升華,構成并展示審美精神畫面空間印象,進而生成綜合審美效果,并具備相應的獨立表意與抒情功能的心靈圖景。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率先沖破了宮體詩藝術語言意象的單調性、狹窄性,嫻熟地驅遣諸種雙重含義于筆端,并順利地構筑了美奐絕倫的和諧意境,因而不但從寫作實際上彌補了漢魏詩詞的板滯和六代詩詞的柔靡等缺點,而且為其后唐代詩詞在創造“以風神情韻見長”的審美意象領域方面,起到了樹榜立樣的影響。1.繪制大量母體意象,呈現美妙畫卷詩歌中把春、江、花、月、夜這種母題意境的常見含義,做了科學合理的發展與有機的結合。而根據傳統文化習性和審美觀定勢,春、江、花、月、夜這五大意境,是天地中美的化身與典型,是人類精神人生的集中展示與生動演繹。在古代文苑中,作家騷客們驅遣春、江、花、月、夜于筆端,不但可以說明這種意境本身所具備的永恒吸引力,同時也可以說明了民族所具備的審美觀共識。更具體化來說,作家們在詩文中深深地繪上出了春的諧和曼妙,江的涌動生機,花的朦朧綽約,月的明朗澄凈,夜的安恬寧靜。2.層層疊加意象,令人蕩氣回腸詩歌開掘出了春、江、花、月、夜,這種意境中所隱藏的另一重審美含義。詩歌在把握了春、江、花、月、夜等等意境的淺表性含義的時候,還利用了它們意境所依附的更深一層內涵,對隱藏于它們意境之中的憂郁色彩、悲劇特質作了一次集中而立體的展現。詩人在觀察每一種意境之時,并不是對它做單純的顏色處理,而是進一步拓展了審美視野和審美維度,在不同意境積極色調的背后再做分析、再傅粉,從而體現出既調和又對立的現實狀況。在詩意跌宕起落的律動中,作家不但展現了花的倩魂麗影,還展現了花的香消夢斷,沒有疑義,作家們在這個意境上所極力打造的低沉意緒,是人生內核、宇宙意識的另一半,或者說是人類昂揚意緒的自我變形,其價值與含義通過失落、不足、失落表現了人們對圓滿生命、理想狀態的喃喃呼喚與強烈渴盼。3.以“月”為紐帶,串聯眾多意象,豐富意境以“月”為紐帶,將五色意象煉成奇錦。“月亮”在春、江、花、月、夜五大意境中占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應該說,無月則無境,無月遂無情,無月便無詩。月的心靈意義,我們應該從下列三重要方面予以考慮:其一,月是“美好”意境產生的前提條件。很明顯,如果沒有了璀璨的月色,整個宇宙都將被蒼茫夜色所淹沒,而世上所有美好的景色都將不復出現。其二,月是“深美”意象形成的基礎。當詩人把視線聚集到孤月時,其思想便跨越時間,遂開啟了體味世界遷變的閘門,在詩章的思想深邃、厚度與冥思通達過程中被提高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高程。其三,月是“凄美”意象形成的關鍵。月亮關著天南地北,關著春來春去,關著游子思婦,關著快樂傷痛。與此相關,明月起到了統攝意象群的紐帶功能。明月把春、江、花、夜四個意境融洽地相互連綴、統攝在一塊,并由此構成了意象群體,因而順利地創作出了創新、奇妙、深刻的意境。應該強調的是,月色不但把宇宙萬物融合為一體,同時,游子思婦的相思情感因月色的皎潔透亮,而很大程度地消解了男女之間一般都會形成的浮情色欲,因而既使男女之情全部沉浸在純凈透亮的月色中而別具一份神圣性,也使大自然、哲思、人性情感全部籠罩在純然一色的月夜中,而別具一份諧和性。(二)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精妙傳神 1.虛實結合,引發聯想,產生共鳴我國詩詞一般都是借助虛實變幻、有無相生勾起欣賞者的聯系而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感受,通常江面上飄浮著數只小舟,而遠處則是虛無縹渺的小山,形成和諧的畫面,因此無論上古神話或是近代律詩,都與中國畫同樣給人帶來朦朧的意境。“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實寫月從江平面上冉冉升起,這里的海只是想像中虛幻的意象,詩人將大江與海平面連一起,表達寥廓的境地。“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都是霰”是在月光照射下的江邊原野,以及在月光的照射下樹上的野花象冰粒一般,潔白無瑕的虛寫。“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中照人”則純粹是詞人的想象,是個虛寫。虛實之間還體現在對夢境的描繪上,詞的后半部分在“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零點五不還家”中,思婦用落花來形容自已的易逝青春年華。整首詞虛實相間,擴大了詩詞的藝術空間,但同時添加了幻想色彩,給人朦朧的美感。2.移情入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首先,緣境生情,切題切境。成為主體感覺的詩情,是由客觀事件激發而形成的。通常來說,江水悠悠,很易于牽動遠別情懷;月色溶溶,極易激惹思歸心情。而張若虛就是如此,抓住了二者之間的聯系。于是在詞人縱意鋪陳春江月夜風光之后,跳出“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其次,別離之情,一線貫通。詩歌意象中的情境交匯,并非是意義互等的情感交融,而是在情意占主要優勢時的情感交匯。《春江花月夜》所要表達的就是離情別緒。但詞人卻選擇了對思想感情表達的特殊視角,即取思婦之情成為一根線貫通全篇。整體思想感情的發展構成了清晰的境界,明月照樓的悱惻,遠念離人的憂思,明月照夫的愿望,美女遲暮的憔悴,乘月色而歸的癡想,明月沉江的情懷,這些多個層面的交織諧調統一都是在思維與心理情感的指導下進行的。再次,情景相諧,一統全篇。這首詩在意象創作中,有一條非常值得注意之處,這就是詩歌的抒寫客體———景,從月升、月高到月落,似乎都是以時間為一個線條來貫穿的;抒寫主體———情,從思想感情形成到情感溢大江,漸漸走向飽和,這似乎也是一個重要線索。這二個主要線索在詩中是非并行的,而且相互交織,以臻至情境融通、主客觀相諧的妙境。詩人筆端處處不離月色,情隨月升、月高、月斜、月落,而感情則起伏跌宕。因此詩歌獨特地通過明月來抒寫和表現各種感情,情由景生,卻又染情于景,并以此實現情境的水乳融渾。(三)逐章轉韻,韻隨情轉我國詩歌在發展到唐代的時候聲律就已基本定型了,對詩作的聲律規定也非常嚴密。因為平仄的講究,詩歌的對句往往與出句粘連,在上句和下句以及同一句里平仄相互交叉,這也有利于詩的意境的跳躍發展。《春江花月夜》是一篇經典的歌行體,總體韻律仍然和諧而平穩,全詩共三十六篇,并分成九章節。第一節押“庚”韻,主要是寫月初出,海天一色的闊大;第二節押“寒”韻,主體由月改為花,第三節押“痕”韻,寫花卉和詞人的遐想;第四節押“齊”韻,寫生命的短促,第五節押“侯”韻,描寫離愁別緒,從而開始了詩的后半部分內容;第六節押“開”韻,寫思婦的相思之情;第七節押“痕”韻,寫傳說的魚雁傳書,第八節押“麻”韻,寫夢里落花流水;結尾一節押“模”韻,寫月落。能夠看到平仄互相交織,產生了一個強大的旋律感與樂曲感,情意濃郁,既有低潮又有高漲,委婉流利、繞梁之音不絕,進而表達了宗白華先生所說的旋律化、音符化的宇宙情感。詩逐章轉韻,韻隨情轉。全詩可分成九章,每章四句,形象完整,構成勻稱。以平聲更韻起首,之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結尾以仄聲遇韻結尾。在平仄之間,強弱抑揚,既回環重復,又層出不窮,極具押韻之美,并兼用疊音詞,聲情并茂,氣韻綿長,詩意和哲理在平仄和韻腳的不斷變化中節節相生,似夢如幻,營建了因情而癡,緣景而醉,因理而思的三重文化審美空間環境,使情境理三者相互詮互釋,又使押韻之美變化而具有了神韻。(四)詩情、畫意、哲理的多維融合,寓意深刻,明理透徹1.離別之愁,人生之悲的詩情全詩第十七、十八兩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既是對前面的總結,也是后文的開端。白云只有一片,是沉思者孤獨的象征,也是對后面游子和思婦的孤獨無依的概括;“不勝”之愁,則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則又引出了全詩的另一對中心意象:游子和思婦。其中,“誰家”、“何處”又將游子思歸與思婦閨怨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渾然天成,耐人尋味——整個詩的后半部分亦是如此。離愁別思是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之一。情侶、朋友、親人間或短暫、或長久、或近在咫尺、或遠在天涯的離愁別思,始終縈繞在“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宦游人和“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思婦胸中。《春江花月夜》后半部分,便是對這種濃濃情思、淡淡哀愁的闡發。2.如夢如幻,清新淡雅的畫意《春江花月夜》一詩中無論是四時之景的背景,或是“明月樓”等建筑叢林之景,都來源于天然。在對這種天然景色的描摹中,畫境透過詩情延展開來,幻化出天然的圖像。夫宇宙世界萬事,各得其美,曰天然美,描摹此美,即為美術。畫師對景色的描摹,都是將其看成圖,才能繪在畫紙上;詞人也需要身臨其境,才能真正地寫景寫情。《春江花月夜》中景色描述都取法大自然,既表達了作家對大自然的感受與認識,又展示天然的風景畫卷。然的春色、洶涌的水流、璀璨的月亮、朦感人的相思,有美麗的白云、紅楓等。洶涌未絕的江流,香味撲鼻的花林,月色在月光的浸染下,將眼前的萬物化成夢幻般的銀白色,呈現出春江花月夜的水墨丹青圖畫,意象清新恬淡、純凈通透。3.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哲理各個詞人境地各有所不同。劉希夷寫下“每年歲歲花相同,歲歲每年人相異”的慨嘆,張若虛用“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長空孤月輪”傳達對宇宙世界與生命的思考。張若虛詩境中表達了“天人合一”的思考。“天人合一”的觀念早在《莊子齊物論》中就已存在——“天下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這應該就是“天人合一”的雛形。最初真正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張載,而張若虛的詩文雖然大體呈現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并沒有相關“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索,但他卻將時空融合,表達出自身的宇宙觀。五、結論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文學史中沉默了近千年之久,自明代開始,文人學者們才開始將目光重新投射在這篇詩作上,并且開始著手研究該詩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史上的重大意義。然而眾多研究成果都是零散的,有些還不免帶有個人主觀色彩,因而本次研究的目的之一,便是對前期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在對諸多觀點的理解之上找出具有研究價值的新的突破點。在對研究成果的梳理過程中,主要圍繞兩條線索,一是將《春江花月夜》從創作初到再被學者們重新挖掘,認識的艱苦歷程的簡述,以及對造成該詩悲劇命運的原因的探究;二是結合本人對該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