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油茶種植技術的應用實踐及主要病蟲害的針對性防治措施_第1頁
高效油茶種植技術的應用實踐及主要病蟲害的針對性防治措施_第2頁
高效油茶種植技術的應用實踐及主要病蟲害的針對性防治措施_第3頁
高效油茶種植技術的應用實踐及主要病蟲害的針對性防治措施_第4頁
高效油茶種植技術的應用實踐及主要病蟲害的針對性防治措施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為深入探討油茶種植的關鍵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提高油茶的產量和品質,文章以來賓市象州縣鄉村建設綜合保障中心油茶種植為例,對該地區土壤管理、栽培技術、施肥灌溉等油茶種植技術進行詳細分析,并針對常見的病蟲害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結果表明,通過科學的種植技術和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油茶的產量和品質。由此可見,合理的油茶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措施是實現油茶優質高產的關鍵。關鍵詞:油茶;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用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油茶作為一種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其種子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然而,油茶種植過程中面臨著品種選擇、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的挑戰。為了提高油茶的產量和質量,確保油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對油茶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研究。本文通過對油茶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探討,旨在為油茶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1油茶種植技術1.1林地選擇與整理1.1.1適宜的種植地條件油茶樹適宜種植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地區。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段,有利于油茶樹的生長和果實成熟。土壤以偏酸性為宜,土層要深厚、肥沃,排水良好[1]。紅色土壤或沙質土壤是較為理想的選擇。坡度在25°以下,以半陽坡或陽坡為佳,有利于油茶樹的生長和結果。土壤pH為4.5~6.5,土層厚度≥60厘米,年平均氣溫為15~22℃,年降水量為800~1600毫米,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1.1.2林地清理與整地方式除清理林地內的雜草、灌木、藤蔓等植被外,也要清理林地內的枯枝、落葉、樹根等雜物。確保林地內無病蟲害、雜草等。溝槽整地根據地形、土壤條件,挖成寬度為1米、深度為0.6~0.8米的溝槽,溝槽間隔為2~3米。平地整地將林地內的植被、雜物等清除,使土地表面平整,便于種植;丘地整地根據地形,將丘陵地挖成梯田,梯田寬度為1.5~2米,梯田間隔為3~5米;空地整地清除空地內的雜草、雜物,使土地表面平整。整地后,應進行土壤翻耕,深度為20~25厘米,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帶墾按行距環山水平開帶,帶寬2米,外高內低。帶上按株行距定點挖穴,穴規格為長50厘米、寬50厘米、深40厘米。穴墾環山水平按株行距定點挖穴,穴長50厘米,深40厘米。挖穴后,每穴施用垃圾肥、稻草、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每穴加施石灰0.25千克、復合肥0.25~0.5千克,或磷肥0.25~0.5千克、鉀肥0.15千克、氮肥0.15千克。然后回填表土,使穴呈饅頭形,供造林時使用。1.2品種選擇與種苗培育1.2.1優良品種的特點(1)產量高:單株產量為10~15千克,高產時在30千克以上。(2)品質優良:油酸含量高,茶油品質好,油酸含量一般在75%以上,亞油酸含量為15%~20%。(3)適應性廣:對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要求不高,能在多種立地條件下生長。(4)抗病性強:對油茶炭疽病、油茶枯萎病等病害有較強的抗性。(5)生長速度快:樹冠擴展迅速,植株生長旺盛。例如,來賓市象州縣種植的湘茶油1號的單株產量為12千克,高產時在20千克以上,油酸含量為77.8%,亞油酸含量為17.3%,該品種可抗油茶炭疽病、油茶枯萎病,樹高5~6米,樹冠直徑4~5米。1.2.2種苗培育的方法選擇優良品種的成熟果實,采集新鮮、無病蟲害的種子。將采集的種子進行沙藏處理,低溫保存,以利于種子發芽。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以提高發芽率。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及時除草、施肥,防治病蟲害[2]。苗高30厘米以上時進行移栽。種子沙藏時間為30~40天,溫度控制在0~5℃。播種發芽率在80%以上,苗床期間施肥2次,每次施尿素50千克/畝,除草3次,移栽時間為播種后8~10個月,苗高30厘米以上。1.3種植密度與栽植方法1.3.1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油茶種植的密度應根據土壤條件、品種特性、氣候環境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而言,按行距計算,行距以2.5米為宜,株距以2.0米為宜。按面積計算,每畝種植約110株油茶樹。1.3.2栽植的時間和技術要點油茶樹栽植宜選擇在春季,即每年的3月至4月,此時氣溫逐漸回升,有利于樹木生長。在栽植前,應先對土地進行深翻,深度以30厘米為宜,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根據種植密度,挖栽植穴,直徑和深度以樹苗根系長度為準,一般直徑為40~50厘米,深度為30~40厘米。將樹苗放入栽植穴中,使樹苗根系充分展開,避免扭曲。然后填入細土,踏實。栽植后立即澆透水,確保樹苗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3]。為防止樹苗被風吹倒,可在樹苗旁邊插一根木棍作為支撐,待樹苗生長穩定后,可拆除支撐。栽植后要及時進行澆水、施肥、除草、修剪等管理工作,以保證樹苗健康生長。1.4撫育管理1.4.1土壤管理每年進行一次深翻,深度為25~30厘米,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每年除草3~4次,主要在春、夏、秋季進行,保持樹盤內無雜草,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養分消耗。對生長過密、病蟲害嚴重、生長不良的植株進行間伐,每畝保留20~30株,以保證植株生長空間和光照條件。在樹盤內覆蓋一層厚度為10~15厘米的雜草或稻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濕潤。1.4.2施肥方法在栽植前施入有機肥,每畝施用腐熟雞糞或牛糞2000~3000千克,或復合肥50~100千克。在生長季節進行追肥,每年追肥2~3次,以氮肥為主,每次每畝施用尿素10~15千克,或復合肥20~30千克。在生長后期,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以促進果實發育和提高產量。1.4.3水分管理根據土壤水分狀況,適時進行灌溉,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在雨季或低洼地區,及時進行排水,防止根系缺氧和病害發生。在干旱季節,采取噴灌或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保證植株正常生長。2油茶病蟲害防治措施2.1主要病蟲害種類及危害特點2.1.1病害的種類及癥狀油茶炭疽病葉片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呈紫褐色,中心灰白色,病斑表面有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嚴重時,病斑連片,導致葉片枯死。發病率一般為5%~15%,嚴重年份時在30%以上。油茶根腐病病株根系腐爛,地上部分葉片黃化、枯萎,樹勢衰弱,嚴重時整株死亡。發病率一般為5%~10%,嚴重年份時在20%以上。油茶白粉病葉片表面出現白色粉狀物,嚴重時葉片扭曲變形,影響光合作用。發病率一般為10%~30%,嚴重年份時在50%以上。2.1.2蟲害的種類及習性油茶卷葉蛾以幼蟲卷葉為害,取食嫩葉、嫩芽,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影響樹木生長。一年發生3~4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油茶蓑蛾以幼蟲在葉片上吐絲結網,取食葉片,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影響樹木生長[4]。一年發生1~2代,以幼蟲在樹干裂縫或樹皮下越冬。油茶刺蛾以幼蟲刺吸葉片汁液,嚴重時葉片干枯,影響樹木生長。一年發生1~2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油茶尺蠖以幼蟲取食葉片,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影響樹木生長。一年發生2~3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2.2病蟲害的監測與預警2.2.1監測方法和技術每年春季、夏季、秋季各進行一次全面調查,冬季進行重點調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油茶林進行監測。采用樣方法,在每個監測點設置若干個樣方,對樣方內的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調查。每個樣方調查面積不少于0.1公頃,每個樣方內設置10個調查點,每個調查點調查病蟲害發生面積、蟲口密度等數據。利用昆蟲趨性、昆蟲誘捕器等生物監測方法,監測病蟲害發生動態。每月進行一次監測,記錄誘捕到的病蟲害種類、數量等數據。根據病害發生程度,計算病情指數,評估病害發生程度[5]。每月調查一次,記錄病害發生面積、病情指數等數據。根據蟲害發生面積、蟲口密度等數據,評估蟲害發生程度。每月調查一次,記錄蟲害發生面積、蟲口密度等數據。2.2.2預警機制的建立根據監測數據,建立油茶病蟲害預警指標體系,包括病蟲害發生面積、蟲口密度、病情指數等。根據預警指標,將病蟲害預警劃分為4個級別:Ⅰ級(高)、Ⅱ級(中)、Ⅲ級(低)、Ⅳ級(無)。根據監測數據和預警指標,及時發布病蟲害預警信息。通過手機短信、網絡、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發布預警信息。根據預警級別,制定相應的響應措施,包括病蟲害防治、應急處理、信息上報等。例如,蟲害發生面積達到10%且蟲口密度達到100頭/平方米時,預警級別為Ⅰ級。2.3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2.3.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如光、電、聲、熱、機械等,來控制或消除病蟲害的方法。這種方法具有環保、高效、安全等特點,是病蟲害綜合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害蟲對紅外線的敏感特性,采用紅外線誘殺燈進行害蟲誘殺。紅外線誘殺燈可誘殺多種害蟲,如棉鈴蟲、煙青蟲、夜蛾類等。根據實際需求,設置合適的光源、功率和安裝高度,提高誘殺效果。利用害蟲對紫外線的敏感特性,采用黑光燈進行害蟲誘殺。黑光燈可誘殺多種害蟲,如菜青蟲、斜紋夜蛾、二化螟等。根據實際需求,設置合適的光源、功率和安裝高度,提高誘殺效果。利用害蟲對溫度的敏感特性,采用高溫或低溫處理來殺滅病蟲害。高溫處理主要應用于種子、土壤等,可有效殺滅病原菌、害蟲卵和幼蟲;低溫處理主要應用于倉儲、運輸等環節,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利用機械手段,如捕蟲網、捕蟲器、噴灌機等,直接捕殺或驅除害蟲。機械防治適用于病蟲害發生初期,具有操作簡便、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等優點。來賓市象州縣物理防治方案及效果如表1所示。2.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控制的一種方法,包括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等。該方法具有環保、高效、可持續等優點,是現代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當地油茶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引入相應天敵昆蟲,如捕食性瓢蟲、草蛉、寄生蜂等,以控制害蟲數量。在害蟲發生初期,釋放害蟲的天敵,如赤眼蜂、螳螂等,以降低害蟲繁殖速度。在高溫高濕條件下,使用白僵菌防治象鼻蟲成蟲,效果顯著。在害蟲發生季節,使用綠僵菌防治害蟲,可降低害蟲密度。在病害發生季節,使用木霉菌防治油茶炭疽病,效果顯著。在病害發生季節,使用哈茨木霉菌防治害蟲,具有廣譜性、高效性。如表2所示,來賓市象州縣針對油茶炭疽病,選用抗病品種,如湘林1號、湘林2號等。利用拮抗菌,如芽孢桿菌、鏈霉菌等,通過噴霧或灌根方式,在發病初期施用。針對油茶根腐病,利用拮抗菌,如芽孢桿菌、鏈霉菌等,通過灌根方式,在發病初期施用。針對油茶白粉病,利用白粉虱天敵如捕食螨、寄生蜂等,通過釋放或引入,控制白粉虱數量。針對油茶卷葉蛾,利用天敵如鳥類、蜘蛛、捕食螨等,通過引入或釋放,控制卷葉蛾數量。針對油茶蓑蛾,利用天敵如鳥類、蜘蛛、捕食螨等,通過引入或釋放,控制蓑蛾數量。針對油茶刺蛾。利用天敵如鳥類、蜘蛛、捕食螨等,通過引入或釋放,控制刺蛾數量。針對油茶尺蠖,利用天敵如鳥類、蜘蛛、捕食螨等,通過引入或釋放,控制尺蠖數量。2.3.3化學防治在油茶炭疽病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代森銨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3~4次。在油茶根腐病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代森銨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3~4次。在油茶白粉病防治發病初期,選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0%粉銹寧乳油1500倍液、40%硫磺懸浮劑500倍液等噴霧,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噴3~4次。在油茶卷葉蛾、油茶蓑蛾、油茶刺蛾、油茶尺蠖等害蟲發生初期,選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25%滅幼脲懸浮劑1000倍液、2.5%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