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行業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方案TOC\o"1-2"\h\u7019第1章概述 3284231.1背景與意義 3170641.2研究目標與內容 313399第2章農業災害類型與特點 4209372.1農業災害分類 4146932.2我國農業災害特點 4154642.3農業災害影響及防治現狀 522727第3章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技術 5232043.1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 5149973.1.1數據采集方法 6273523.1.2數據處理技術 6101713.1.3數據質量保障措施 636473.2預警模型與方法 6124443.2.1預警模型 6326303.2.2預警方法 625663.3預警系統設計與實現 7312823.3.1預警系統架構 7231733.3.2功能模塊 7178463.3.3實現方法 717304第4章智能化農業災害監測技術 781264.1地面監測技術 734214.1.1土壤水分監測 7296904.1.2氣象要素監測 8206424.1.3生物量監測 8277424.2遙感監測技術 867864.2.1多源遙感數據獲取 822394.2.2遙感圖像處理與分析 876754.2.3遙感災害監測模型 883504.3網絡監測技術 8274224.3.1物聯網監測 820684.3.2數據傳輸與處理 883874.3.3智能預警與決策支持 96448第5章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與防治 9299345.1氣象災害預警技術 9116015.1.1預警技術發展現狀 944225.1.2預警技術發展趨勢 9118375.1.3預警技術具體應用 9277205.2氣象災害防治措施 9258615.2.1防治策略 9197465.2.2防治措施具體實施 974175.3氣象災害應急處理 10223645.3.1應急預案制定 1090085.3.2應急處理流程 1093895.3.3應急處理能力提升 1012154第6章農業生物災害預警與防治 10262986.1生物災害預警技術 11270596.1.1智能監測技術 1160336.1.2數據分析技術 1158346.1.3預警模型構建 11141006.2生物災害防治措施 1148686.2.1農業防治 11175936.2.2生物防治 11110676.2.3化學防治 11246456.2.4物理防治 11136066.3生物災害應急處理 1144656.3.1應急預案制定 1117866.3.2應急處置措施 11300996.3.3信息報告與傳遞 11125056.3.4應急物資儲備與調度 1219400第7章農業土壤災害預警與防治 12120077.1土壤災害預警技術 12233457.1.1數據采集與分析 12166547.1.2預警模型建立 12195137.1.3預警系統開發與部署 12157807.2土壤災害防治措施 1253847.2.1農業技術措施 1278377.2.2工程措施 12231797.2.3生物措施 12176447.3土壤災害應急處理 12293687.3.1應急預案制定 1231307.3.2應急隊伍建設 13230307.3.3應急物資儲備與調度 13228237.3.4災后重建與恢復 1315577第8章農業智能化設備與應用 13242308.1智能化農業設備概述 131358.1.1智能化農業設備類型 13315478.1.2智能化農業設備特點 13183108.2農業無人機應用 13217948.2.1農業無人機類型 1476228.2.2農業無人機應用領域 14216688.3農業物聯網應用 1436128.3.1農業物聯網架構 14220578.3.2農業物聯網應用領域 1413461第9章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策略 14311759.1災害預警與防治體系建設 14154239.1.1預警體系架構 15256949.1.2防治體系建設 15277399.2農業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 1598599.2.1風險評估方法 15184629.2.2農業災害區劃 15245169.3農業災害防治政策與措施 1575229.3.1防治政策制定 15105069.3.2防治措施實施 155049.3.3防治效果評價 15264139.3.4防治策略優化 1531870第10章案例分析與發展展望 152839910.1典型農業災害案例分析 161558410.1.1案例一:區域性干旱災害預警與防治 162814910.1.2案例二: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與防治 161073610.1.3案例三: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與應對措施 162675210.2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發展趨勢 162988510.2.1數據驅動的決策支持系統 162302310.2.2集成化技術體系 161012110.2.3智能化裝備與應用 161390910.2.4產學研協同創新 16552410.3持續創新與前景展望 171577610.3.1技術創新 173125110.3.2管理創新 172180110.3.3服務創新 171844210.3.4市場化運作 17第1章概述1.1背景與意義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的演變,農業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呈現上升趨勢,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災害種類繁多,包括干旱、洪澇、病蟲害、霜凍等,對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智能化技術逐漸應用于農業領域,為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研究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方案,有助于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和農民增收。1.2研究目標與內容本研究旨在針對我國農業災害特點,結合智能化技術,研究一套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方案,提升農業災害防范和應對能力。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災害數據收集與分析:收集我國農業災害歷史數據、實時氣象數據、土壤數據等,通過數據分析,了解農業災害發生規律和影響因素。(2)農業災害預警模型構建:基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算法,構建農業災害預警模型,實現對農業災害的提前預警。(3)智能化農業災害防治技術:研究農業病蟲害智能監測、識別與防治技術,摸索無人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農業災害防治中的應用。(4)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系統集成:將預警模型、防治技術與其他農業信息系統進行集成,構建一套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系統,為部門、農業企業和農民提供決策支持。(5)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方案應用與評估:在典型農業區域開展應用示范,評估方案的實用性和有效性,為農業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通過以上研究,為我國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助力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第2章農業災害類型與特點2.1農業災害分類農業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導致的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害的事件。根據成因及表現形式,農業災害可分為以下幾類:(1)氣象災害:包括干旱、洪澇、臺風、寒潮、霜凍、冰雹等。(2)生物災害:包括病蟲害、草害、鼠害等。(3)土壤災害:包括土壤鹽漬化、土壤侵蝕、土地沙化等。(4)環境污染災害: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5)其他災害:如森林火災、地震、泥石流等。2.2我國農業災害特點我國農業災害具有以下特點:(1)種類繁多: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導致農業災害類型復雜多樣。(2)發生頻繁:受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影響,農業災害發生頻率逐漸增加。(3)分布廣泛:農業災害在空間上呈現廣泛分布的特點,不同地區農業災害類型及程度有所不同。(4)損失嚴重:農業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5)防治難度大:農業災害成因復雜,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防治措施難以全面覆蓋。2.3農業災害影響及防治現狀農業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作物減產:農業災害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影響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2)農業基礎設施損壞:農業災害造成農田水利設施、農業機械設備等損壞,增加農業投入成本。(3)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災害導致土壤質量下降、水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生態環境問題。(4)農民收入減少:農業災害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農民收入。目前我國農業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問題:(1)防治體系不完善:農業災害防治體系尚不健全,缺乏統一協調的防治機制。(2)預報預警能力不足:農業災害預報預警準確性和時效性有待提高。(3)科技支撐不足:農業災害防治技術研究和應用相對滯后,防治效果不理想。(4)農民參與度低:農民對農業災害防治的認識不足,參與防治的積極性不高。(5)政策支持不足:農業災害防治政策體系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防治工作的開展。第3章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技術3.1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農業災害預警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是構建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體系的基礎。本節主要介紹農業災害相關數據的采集方法、數據處理技術以及數據質量保障措施。3.1.1數據采集方法(1)遙感技術:通過衛星遙感、航空遙感等手段,獲取大范圍、多時相、多尺度的農業災害相關數據,如植被指數、土壤濕度、氣象信息等。(2)地面監測:利用氣象站、土壤水分觀測站等設施,對關鍵區域進行實時監測,獲取災害發生前的氣象、土壤等數據。(3)移動監測:利用無人機、移動氣象站等設備,對特定區域進行精細化監測,提高數據時空分辨率。3.1.2數據處理技術(1)數據預處理:對原始數據進行清洗、去噪、插補等處理,提高數據質量。(2)數據融合:將多源、多尺度、多時相的數據進行融合,形成統一的數據格式,便于后續分析。(3)數據同化:結合數值天氣預報模型,將觀測數據與模型模擬數據融合,提高災害預警的準確性。3.1.3數據質量保障措施(1)數據質量控制:建立嚴格的數據質量控制體系,保證數據質量。(2)數據共享與交換:推動農業災害相關數據的共享與交換,提高數據利用率。3.2預警模型與方法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依賴于有效的預警模型與方法。本節主要介紹農業災害預警的常用模型及其適用性。3.2.1預警模型(1)統計模型:基于歷史災害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建立預警模型,如線性回歸、邏輯回歸等。(2)機器學習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機、隨機森林、神經網絡等機器學習方法,提高預警模型的準確性。(3)物理模型:結合農業災害發生的物理過程,構建動力學模型,如作物生長模型、土壤侵蝕模型等。3.2.2預警方法(1)閾值法:根據歷史災害數據,確定災害發生的閾值,當監測數據超過閾值時,發出預警。(2)概率預警:通過計算災害發生的概率,結合風險承受能力,制定預警等級。(3)動態預警:結合實時監測數據,動態調整預警等級,提高預警的時效性。3.3預警系統設計與實現預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是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的關鍵環節。本節主要介紹預警系統的架構、功能模塊及實現方法。3.3.1預警系統架構預警系統主要包括數據采集與處理模塊、預警模型模塊、預警發布模塊、用戶交互模塊等。3.3.2功能模塊(1)數據采集與處理模塊:負責農業災害相關數據的采集、處理與存儲。(2)預警模型模塊:根據預警模型與方法,對災害發生概率進行預測。(3)預警發布模塊:將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地發布給相關部門和農戶。(4)用戶交互模塊:提供用戶界面,方便用戶查詢、分析和定制預警服務。3.3.3實現方法(1)開發平臺:采用主流的開發平臺和工具,如Java、Python等。(2)數據庫管理:建立農業災害預警數據庫,實現數據的統一管理。(3)系統集成:將各功能模塊集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實現智能化農業災害預警。第4章智能化農業災害監測技術4.1地面監測技術地面監測技術作為農業災害監測的基礎手段,具有實時性、準確性和直接性的特點。本節主要介紹地面監測技術在智能化農業災害監測中的應用。4.1.1土壤水分監測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對農業災害發生具有顯著影響。地面監測技術通過土壤水分傳感器實時采集土壤水分數據,結合智能算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為農業災害預警提供依據。4.1.2氣象要素監測氣象要素對農業災害發生具有重要影響。地面氣象站可以實時監測氣溫、濕度、風速、降水量等氣象要素,為農業災害預警提供重要數據支持。4.1.3生物量監測生物量是衡量作物生長狀況的重要指標。地面監測技術通過光譜儀、激光雷達等設備對作物生物量進行實時監測,為農業災害預警提供數據支持。4.2遙感監測技術遙感監測技術具有覆蓋范圍廣、時效性強、成本低等特點,在農業災害監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4.2.1多源遙感數據獲取多源遙感數據包括光學遙感、雷達遙感、熱紅外遙感等。通過不同類型的遙感數據,可以全面了解農業災害發生、發展過程。4.2.2遙感圖像處理與分析對獲取的遙感數據進行預處理、增強和分類等處理,提取農業災害相關信息,為災害監測提供技術支持。4.2.3遙感災害監測模型結合地面監測數據和遙感數據,構建農業災害遙感監測模型,提高災害預警的準確性。4.3網絡監測技術網絡監測技術利用現代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實現農業災害監測的實時、高效和智能化。4.3.1物聯網監測通過部署在農田中的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實時收集農業災害相關信息,并通過網絡傳輸至數據處理中心。4.3.2數據傳輸與處理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如5G、衛星通信等,實現農田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在數據處理中心,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為農業災害預警提供支持。4.3.3智能預警與決策支持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構建農業災害預警模型,為部門、農業企業和農戶提供決策支持。第5章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與防治5.1氣象災害預警技術5.1.1預警技術發展現狀我國農業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目前主要應用的預警技術包括衛星遙感技術、氣象雷達監測技術、地面自動站觀測技術和數值天氣預報技術等。5.1.2預警技術發展趨勢未來氣象災害預警技術將繼續向高精度、高時效性和高可靠性方向發展。重點研發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預警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云計算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5.1.3預警技術具體應用在實際應用中,氣象災害預警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作物生長周期氣象災害預警;(2)區域氣象災害預警;(3)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4)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與傳播。5.2氣象災害防治措施5.2.1防治策略根據氣象災害的類型、特點和影響范圍,制定相應的防治策略,包括:(1)農業結構調整;(2)種植制度優化;(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4)生物技術措施;(5)農業保險制度。5.2.2防治措施具體實施針對不同氣象災害,具體實施以下防治措施:(1)干旱防治: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作物抗旱能力;(2)洪澇防治:加強防洪設施建設,優化排澇系統,提高作物耐澇能力;(3)低溫凍害防治:采取保溫措施,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提高作物抗寒能力;(4)高溫熱害防治:推廣耐高溫品種,調整播種期,加強作物生長調控;(5)風雹災害防治:加強設施農業建設,提高作物抗風能力。5.3氣象災害應急處理5.3.1應急預案制定根據氣象災害的預測和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包括:(1)人員組織與分工;(2)物資設備準備;(3)應急避難場所設置;(4)緊急救援措施。5.3.2應急處理流程氣象災害發生時,按照以下流程進行應急處理:(1)及時發布預警信息;(2)啟動應急預案;(3)組織人員轉移和財產保護;(4)開展救援工作;(5)災害評估與損失統計;(6)恢復生產與生活。5.3.3應急處理能力提升為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理能力,需加強以下方面工作:(1)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2)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和培訓;(3)提高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配能力;(4)加強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演練。第6章農業生物災害預警與防治6.1生物災害預警技術6.1.1智能監測技術本節主要介紹農業生物災害智能監測技術,包括病蟲害自動識別、遠程遙感監測、無人機巡檢等技術,以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性。6.1.2數據分析技術對收集到的生物災害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挖掘災害發生的規律和趨勢,為預警提供有力支持。6.1.3預警模型構建基于歷史數據和實時監測數據,構建農業生物災害預警模型,實現災害發生的提前預警,為防治工作提供指導。6.2生物災害防治措施6.2.1農業防治介紹農業防治方法,如選用抗病品種、優化作物布局、調整播種期、合理施肥等,降低生物災害發生的風險。6.2.2生物防治闡述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劑進行病蟲害防治的方法,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6.2.3化學防治分析化學防治方法的優缺點,指導合理使用農藥,降低病蟲害的抗藥性,減少環境污染。6.2.4物理防治介紹物理防治方法,如誘殺、阻隔、篩選等,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6.3生物災害應急處理6.3.1應急預案制定制定農業生物災害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程序、責任人和應急資源保障。6.3.2應急處置措施針對不同類型的生物災害,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如緊急噴藥、隔離封鎖、銷毀病株等。6.3.3信息報告與傳遞建立健全生物災害信息報告與傳遞機制,保證各級農業部門及時了解災情,為防治工作提供決策依據。6.3.4應急物資儲備與調度加強應急物資儲備,保證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調度,提高防治效果。第7章農業土壤災害預警與防治7.1土壤災害預警技術7.1.1數據采集與分析利用現代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及物聯網技術,對土壤類型、結構、質地、水分、養分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與采集。對歷史土壤災害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建立土壤災害數據庫。7.1.2預警模型建立結合氣象數據、地形地貌、土壤特性等因素,構建土壤災害預警模型。利用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技術,提高預警模型的準確性和實時性。7.1.3預警系統開發與部署基于預警模型,開發農業土壤災害預警系統。在農業生產經營單位部署預警系統,實現實時監測與預警信息發布。7.2土壤災害防治措施7.2.1農業技術措施優化耕作制度,采用免耕、少耕、輪作等方式,改善土壤結構。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抗災能力。7.2.2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采用梯田、水平梯田、魚鱗坑等措施,減少土壤侵蝕。建設排灌設施,合理調控土壤水分,降低土壤災害風險。7.2.3生物措施植被恢復,種植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的植物,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利用微生物技術,改善土壤微生物環境,增強土壤肥力。7.3土壤災害應急處理7.3.1應急預案制定結合當地土壤災害特點,制定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級別、應急處理流程、責任分工等內容。7.3.2應急隊伍建設建立專業應急隊伍,配備必要的救援設備。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隊伍的應急處置能力。7.3.3應急物資儲備與調度儲備必要的應急救援物資,如抽水泵、發電機、救生器材等。建立應急物資調度機制,保證災害發生時迅速投入使用。7.3.4災后重建與恢復對受災農田進行治理與修復,盡快恢復農業生產。總結災害發生原因,完善預警與防治措施,提高農業土壤災害應對能力。第8章農業智能化設備與應用8.1智能化農業設備概述智能化農業設備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傳感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手段,實現對農業生產各環節的智能化管理。本節主要介紹智能化農業設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及其特點。8.1.1智能化農業設備類型智能化農業設備主要包括農業、智能監測設備、智能灌溉系統、精準施肥設備等。這些設備通過集成各類傳感器、控制器和執行器,實現對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管理。8.1.2智能化農業設備特點智能化農業設備具有以下特點:(1)精準高效:通過實時采集農業生產數據,實現精準調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2)節省資源:減少化肥、農藥等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3)環保節能: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4)易于管理:設備具備智能化管理功能,降低農民勞動強度,提高管理水平。8.2農業無人機應用農業無人機作為智能化農業設備的重要分支,近年來在農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8.2.1農業無人機類型農業無人機主要包括固定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兩種類型。固定翼無人機適用于大范圍農業監測,多旋翼無人機適用于小范圍精細化作業。8.2.2農業無人機應用領域(1)農田監測:通過搭載高清攝像頭、多光譜相機等設備,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狀況,為農業生產提供數據支持。(2)精準施肥:根據農作物生長需求,無人機可搭載施肥設備進行精準施肥。(3)農藥噴灑:無人機可搭載噴灑設備,實現農藥的精準噴灑,減少農藥使用量。(4)災害預警:無人機在災害發生前,可對農田進行巡檢,及時發覺潛在風險,為農業災害預警提供數據支持。8.3農業物聯網應用農業物聯網通過將傳感器、控制器、網絡通信等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實時監控和智能化管理。8.3.1農業物聯網架構農業物聯網架構主要包括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感知層負責采集農業生產數據,傳輸層負責數據傳輸,應用層負責數據分析與應用。8.3.2農業物聯網應用領域(1)灌溉管理:通過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氣象數據等,實現智能灌溉。(2)病蟲害監測: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病蟲害發生情況,為防治工作提供數據支持。(3)農產品追溯: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全程監控,保證產品質量安全。(4)農業大數據分析:對農業生產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第9章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策略9.1災害預警與防治體系建設9.1.1預警體系架構本節主要闡述農業災害預警體系的基本架構,包括數據收集、信息處理、預警發布和響應機制等環節。通過構建完善的預警體系,為農業災害防治提供有力支持。9.1.2防治體系建設介紹農業災害防治體系的建設內容,包括組織機構、技術支持、物資儲備和應急預案等方面。旨在提高農業災害防治能力,降低災害損失。9.2農業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9.2.1風險評估方法分析農業災害風險評估的方法,包括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結合實際案例,闡述各類方法在農業災害風險評估中的應用。9.2.2農業災害區劃根據我國農業災害分布特點,進行農業災害區劃研究。通過區劃研究,為農業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9.3農業災害防治政策與措施9.3.1防治政策制定本節主要介紹我國農業災害防治政策的制定過程,包括政策目標、政策手段和政策評估等方面。9.3.2防治措施實施詳細闡述農業災害防治措施的具體實施,包括農業保險、科技支持、防災減災和救災救助等方面。9.3.3防治效果評價分析農業災害防治措施實施后的效果,為政策調整和措施優化提供參考。9.3.4防治策略優化結合農業災害防治實踐,提出防治策略的優化方向,以提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白酒定制產品合同協議
- 電纜回收搬運合同協議
- 特殊奶粉轉讓協議合同
- 甲乙雙方用油協議合同
- 甲方租賃儀器合同協議
- 甘肅建筑外架合同協議
- 電子商務運營合同協議
- 電子配件供貨合同協議
- 甲醇采購技術協議合同書
- 玻璃泥輪銷售合同協議
- 【2021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教材解讀--PPT課件
- DB 33-T 1015-2021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高清正版)
- 鋼結構門式剛架廠房設計土木工程畢業設計
- 橙色黑板風小學生知識產權科普PPT模板
- 中國供銷合作社標識使用手冊課件
- 幼兒園兒歌100首
- Q∕CR 9218-2015 鐵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
- 甲狀腺解剖及正常超聲切面ppt課件
- 易學書籍大全291本
- 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用地審批及房地產登記試行規定
- 蠕墨鑄鐵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寫作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