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質檢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_第1頁
武邑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質檢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_第2頁
武邑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質檢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_第3頁
武邑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質檢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_第4頁
武邑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質檢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河北省武邑中學2017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質檢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24.戰國文獻中出現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屬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荊州、東南之揚州都已覆蓋了傳統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現A.加速了統一局面的到來B.表明原有封國不復存在C.適應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華夏文明擴展的結果25。東漢光武帝設立“舉謠言"制,將民謠納入行政監督體系,以反映地方官吏為政善惡的歌謠來決定官吏的升黜,東漢出現了一系列因“謠言”而黜陟的官吏。這反映出東漢時期A.社會輿論決定官吏升黜B.監察體系臻于完備C.儒家思想影響政府決策D.選官標準發生變化26。宋在立國之初,“首定商稅則例。自后累朝守為家法,凡州縣小可商稅,不敢專擅創取,動輒奏稟三司取旨行下。”這反映出A.政府開始重視商人的利益訴求B.商人的社會影響力有所提高C.商業稅收成為主要的財政來源D.官商共利的平衡機制已形成27.明朝中后期,傳統的經典讀物越來越少,以戲曲、小說和日用類書籍為主的通俗讀物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大部分圖書都有很多注釋和注音。這一變化折射出A.商品經濟助推大眾文化傳播B.士人價值追求發生改變C.刻印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發展D.通俗文化成為主流文化28.光緒六年,中德《續修條約》規定:“德國允,中國如有與他國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專章,德國既欲援他國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議專章一體遵守。”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顯改變B.以條約建成完善的涉外經濟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對最惠國待遇作了有條件的限定29.中國各區域港口進出口貿易值占全國的百分比(%)表能夠說明表中數據變化的應是A.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B.中國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均衡發展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波及到中國30.美國記者斯諾根據在延安采訪所得到的資料,于1937年10月在英國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詳盡介紹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和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無私奉獻、甘愿犧牲的偉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轟動,先后被譯成多種文字而廣為流傳.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B.國共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戰的轉變C.長征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D.長征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有力支持31。張樂平創作的漫畫《天羅地網》,以寫實的筆法,記錄了1958年的“剿雀”戰:戰旗飄揚、全民動員,人們爬在屋上、樹上,敲鑼打鼓、放鞭炮、吶喊鼓噪、槍打雀、貓咬雀。這場圍剿麻雀的運動A.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B.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C.破壞了農業生態環境D.推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32。雅典民主政體從梭倫時期開始到伯利克里時期完成,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權力和立法機構,五百人議事會成為最高行政機關,陪審法庭成為最高司法和監察機構.這種權力的劃分A.不利于雅典公民參與國家管理B.呈現出三權分離的趨勢C.奠定了近代西方代議制的基礎D.激發了居民參政的熱情33。表3是《英國社會各階層(職業)1560-1700年識字率變動趨勢分類統計表》(表中數據為具備識字能力的成員占該階層(職業)全部成員的百分比).這一變動趨勢A.說明社會上層政治地位穩定B.表明工業資產階級迅速崛起C.有利于英國生產方式的變革D.反映出英國基礎教育已普及34.有學者指出,從政治制度演進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無疑是一種歷史的倒退,但在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起飛的局面,并使步履蹣跚的法國工業革命最終大功告成。據此可知,當時的法國A.帝制更符合時代發展潮流B.民主制度妨礙了工業革命C.經濟發展有助于帝制鞏固D.政局穩定推進了經濟發展35.二戰后,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在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先后開始了可樂瓶裝業務,瓶裝可樂在很多歐洲國家市場上已非鮮見。1950—1954年,在聯邦德國的銷售數量就達到1。4億瓶,創造了可樂銷售歷史上的奇跡。這反映出A.馬歇爾計劃初顯成效B.聯邦德國發展速度最快C.歐洲一體化趨勢加強D.歐洲大眾文化的衰退40.(2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到地理大發現時代,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人們帶著各自的紀年方式和時間體系參與全球化,對相互交流和溝通造成了極大的混亂。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對歷法進行改革,使日期計算恢復正常,也更加精確。格列高利歷(即俗稱的陽歷)逐漸成為一部絕對的天主教歷法,但新教國家出于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長期抵制格列高利歷。由于舊歷法給越來越頻繁的國際交往增添了麻煩,到18世紀中葉,歐洲各國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歷.19世紀末成為基督教世界的歷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歐洲殖民地。1884年,由英美兩國主導的華盛頓國際子午線大會確立本初子午線和建議采用以格林成治子午線為基準的“世界日”,為建立世界時區體系打下了基礎。歐洲國家和北美地區到20世紀上半期都已接受時區體系,同時很多“地方性"的時間體系和規則也依然盛行。--摘編自俞金堯、洪慶明《全球化進程中的時間標準化》材料二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形勢之下,舊有的文化價值體系,包括以皇帝年號紀年體系為表征的時間觀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康有為宣揚孔子紀年,將其視為國家創制的重要方面,以維護當下的政治權威.劉師培提出黃帝紀年之后,革命黨人群起響應,以圖將清統治者與華夏民族區分開來。民國建立,孫中山通電全國使用公歷。新建的民國政府還通過對各種新式節日的慶祝,來顯現現實政治權威,在民國時期,改換陽歷因與民眾的傳統文化習慣相悖引起民間諸多反對,政府改換陽歷的努力遭遇極大挑戰,-—摘編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紀年"變革與國家建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全球紀年和時間體系標準化進程的特點及其推動因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末民初紀年變革的背景和影響。(13分)4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正當發展成熟之初,當時的政治環境也比較寬松,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的升沉演變,跟科舉制度的發展演變正是同步的.平等競爭的科舉考試以及它所體現的對教育的重視、對知識文化的崇尚,對貴族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組織的完善等等,都相當接近于近代社會的價值取向.然而,這一切又與封建專制政治和封建經濟基礎完滿地互相適應從而保持了整個社會形態的凝固式長期穩定。——摘編自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根據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請考生在第44、45、46三道歷史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做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44.材料唐宋時期的中央監察制度由御史、諫官、封駁官三大體系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糾繩不法”,監察百官;諫官掌“侍從贊相,規諫諷諭”,規諫皇帝;門下省掌審議、駁奏,監督決策,正如唐太宗所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宋初曾仿唐設諫官,如諫議大夫、司諫、正言。那時諫官多出外任職,用以消弭藩鎮。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時,設專門機構置諫官六員,并規定三年內不得差出,并使之有專言事的責任。諫官的職務得以確定,使諫院初具規模,仁宗明道元年將門下省的舊址改建成諫院,諫院開始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宋王朝分散監察權,在中央和地方上設各級監察機構,實行層層監督.一一摘編自賈玉英《中國古代監察制度》(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唐代相比,宋代監察制度有哪些變化。(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宋代監察制度改革進行評價.(6分)45.(15分)【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法國在簽訂《凡爾賽條約》時,曾提議保障法德邊境的安全。道成斯計劃通過后,德國復興指日可待,德國也愿意適當滿足法國的要求,以便在軍事上獲得重新武裝的權利,政治上與其他列強平起平坐。英美既害怕德國同蘇聯接近,又要緩和魯爾危機以來同法國日趨惡化的關系,因而積極支持締結西歐保安公約。1925年10月5—16日,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國在瑞士小城洛加諾舉行會議,會議簽訂了最后議定書和7個條約,總稱《洛加諾公約>。根據《洛加諾公約》的規定,德、法、比三國相互保證不破壞《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法、德比之間的領土現狀,不違反關于萊因非軍事區的規定,三國保證通過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英國和意大利作為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在德英兩國的堅持下,《洛加諾公約))沒有規定德國承擔維護德波和德捷邊界現狀的義務.-—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洛迦諾公約》簽訂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洛迦諾公約》的影響。(9分)46.(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解放后,岑仲勉、呂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論著中,認為武則天是“暴主”“無棘毫政績可紀”。1959年10月16日,中國戲劇家協會與北京文聯召開的會議上,著名史學家吳晗、翦伯贊、呂振羽等進行了發言,一致肯定武則天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幫”對武則天進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條主義的支配下,將武則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牽必忠、陳賢華認為,武則天“繼承了貞觀時期的基本國策.但是通現全局,當時社會是繼續向前發展的,是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盛’的一個重要階段,對于這一段歷史的總導演,也應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一一武則天應得到基本肯定。一一整理自李荷先《武則天研究的歷史回顧與探索))(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成立后對武則天評價的階段特征。(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歷史人物評價的主要因素。(6分)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24.D25。G26.B27。A28。D29。A30.C31.C32.B33.D34。A35.C40。(25分)(1)特點:進程曲折、漫長;早期進程與宗教聯系較密切;由歐洲、美洲向世界擴展;英美大國主導;統一性和多樣性并存.(6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推動因素: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工業革命(或者科技進步);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革新;世界市場的擴大(世界聯系的加強或者全球化);基督教文明的擴張(6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背景:列強加緊侵華;政治變革的需要;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6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影響: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加快了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有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給當時民眾生活帶來一定的不便。(7分,答出其中四點即可)41。(12分)評分要求:所提煉觀點合理、明確,必須源于材料;(3分)史實引用合理、準確;闡述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9分)示例一觀點:科舉制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闡述:唐代取士重詩賦,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學經典,儒學全面影響了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動了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宋代取士重策論經義,對于宋代文化的繁榮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明清時期八股取士試卷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作答,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推動了理學的發展。綜上所述,科舉制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示例二觀點: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展闡述:科舉制將讀書、考試、做官相結合,以考試成績為選官的主要標準,組織形式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使人才選舉逐漸制度化;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門閥士族;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綜上所述,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展.示例三觀點:科舉制阻礙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進步闡述:科舉制成為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時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進行創新;由于知識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停滯不前。不利于社會進步.綜上所述,科舉制阻礙了中國古代杜會的進步。44.(15分)(1)變化:宋朝的監察范圍進一步擴大,對地方的監察力度進一步加強;監察官員日趨專業化;監察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監察制度日益完善。(9分)(2)評價:加強了對地方控制,避免了藩鎮割據;規范了官僚隊伍;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證了皇權專制;帝王耳目,實際效能有限.(6分)45。(15分)(1)歐洲安全問題急需解決;德國的崛起及謀求大國地位;英美法等國的推動。(6分)(2)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歐洲安全問題;英國實現了歐洲大陸均勢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