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課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聚焦1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1.(2023·甘肅期末)許多考古學文獻中,使用“新石器革命”(NeolithicRevolution)一詞描述新石器時期人類生活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對這一詞語中“革命”的正確理解是()A.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B.原始商人的出現C.青銅鑄造技術的產生D.早期文字的形成解析:選A。據材料“描述新石器時期人類生活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可知,“革命”指人類生活的根本性變化,結合所學可知,新石器時期,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變成食物生產者,逐漸走向定居,這一變化具有革命性,故選A項;商業產生初期主要是以物易物,原始商人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農業發展產生剩余產品推動的結果,因此其并非新石器時代的革命性變化,排除B項;青銅鑄造技術屬于手工業,而手工業是農業產生后,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青銅鑄造技術是該“革命”發生后的結果,排除C項;文字的產生是文明產生的標志之一,且文字多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不屬于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方面的革命性變化,排除D項。2.(2023·湖北高考)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現代楷書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解析:選D。根據材料“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可知,“農”字的創制寓有利用蚌殼制作工具進行勞作的意思,反映了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天人關系,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方式,不是漁獵采集,排除B項;象形文字屬于表意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不具有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特點,排除C項。聚焦2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3.《漢謨拉比法典》中多次出現“耕犁”“耕牛”等詞匯。此外,對有關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園等事,該法典也都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這反映出()A.阿拉伯帝國以畜牧業為主B.古巴比倫農業較為發達C.中世紀西歐莊園經濟興盛D.古代埃及農業體系形成解析:選B。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對土地耕作、畜牧管理、果園管理等作了規定,而《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的著名法典,這些規定反映了古巴比倫農業較為發達,B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與阿拉伯帝國、中世紀西歐、古代埃及無關,排除A、C、D三項。4.(2023·河南新鄉期末)2018年4月,考古工作者通過科學手段分析得知,出土于陜西省渭南市東陽遺址的水稻遺存,屬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種。這可用來()A.說明中國農業起源多元一體B.研究水稻種植的發展和傳播C.展示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D.證明中國重農政策由來已久解析:選B。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水稻起源于長江流域,在陜西省渭南市發現了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品種,可用于研究水稻種植的發展和南方水稻的傳播,故選B項;材料僅顯示了渭南市東陽遺址這一地的原始水稻遺存,并不能得出“農業起源多元一體”的結論,排除A項;精耕細作主要表現為農用工具、水利設施、農書和農諺、耕作方法和耕作技術等,而這些在材料中均未提及,排除C項;種植水稻并不能說明重農政策,排除D項。聚焦3生產關系的變化5.(2023·云南巍山期末)在原始社會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隨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卻一無所有。這種現象說明了()A.社會財富的數量不斷增加B.出現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C.當時已經進入階級社會D.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水平高解析:選B。根據墓穴隨葬品的差異說明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B項正確。6.有學者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人類從只會攫取大自然恩賜的現成的動植物,即漁獵或采集,到能夠憑著自己的勞動創造生活資料,即畜牧、養殖或種田。這一次大分工()A.最早發生在南亞地區B.促進了階級社會的出現C.促進國家開始產生D.致使人類生存能力下降解析:選B。依據材料可知,這一次大分工是指人類從漁獵或采集到畜牧、養殖或種田,這說明從采集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生產力得到發展,促進階級社會的出現,有利于國家的產生,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最早發生在南亞地區,A項排除;國家產生的標志是出現了國家機器,如政府、軍隊,材料不能體現,排除C項;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人類生存能力會增強,而非下降,排除D項。課下鞏固訓練(一)(選擇題12道,共36分;非選擇題2道,共24分;建議用時40分鐘)學業達標1.下圖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巖畫。一位學者認為,這幅美輪美奐的畫作描繪了婦女采集谷物的場景。這可以佐證()A.原始人已過上定居的生活B.當時還處于打制石器時代C.采集漁獵時代的群體生活D.農耕畜牧時代的個體生產解析:選C。由材料及圖片可知,巖畫描繪了婦女集體采集谷物的場景,符合采集漁獵時代的特征,故選C項;“采集谷物的場景”只能體現其食物的獲取方式,無法判斷其居住方式,排除A項;采集谷物不一定需要打制石器,無法判斷其生產工具的情況,排除B項;“采集谷物的場景”說明其食物獲得方式非常原始,遠沒有達到農耕水平,一般來說此時的生產勞動以集體勞動為主,排除D項。2.(2024·浙江寧波期末)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類歷史從舊石器時代轉向新石器時代,從狩獵采集經濟轉向種植和畜牧經濟,這種劃時代的轉變就是農業革命。在這場革命中()A.西亞開始栽培推廣粟B.非洲為人類貢獻了大麥C.南亞最早培育出水稻D.美洲培育出甘薯和辣椒解析:選D。甘薯和辣椒都是美洲特產,故選D項;東亞是粟和水稻的發源地,排除A、C兩項;西亞是大麥的發源地,排除B項。3.有證據表明,大約距今6000年前后,中國先民采集野生果實的數量大大下降,種植粟和大豆的比例逐漸上升。這表明()A.國家雛形開始形成B.貧富分化日益嚴重C.早期文明獲得發展D.定居生活開始出現解析:選C。材料提及距今6000年前后,中國先民“采集野生果實的數量”大大下降,而“種植粟及大豆的比例”逐漸上升,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先民已由食物的采集者變成了食物的生產者,早期文明獲得發展,故選C項;早期國家雛形開始形成的特征表現為階級、文字及國家機器的出現等,但材料并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A項;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貧富分化才開始出現,排除B項;早在距今7000年前后的河姆渡人就已經開始定居生活,排除D項。4.(2023·湖南百校聯考)山西吉縣柿子灘、河南新密李家溝都發現了距今10000年前的大批文化遺存。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有石磨盤。這類石磨盤的作用主要是加工植物類食物。以上述出土的石磨盤為直接論據,可以探究的論題是()A.黃河流域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B.中原地區階級的產生與國家雛形C.中國古代南稻北粟種植格局探源D.原始手工業的起步與發展之探究解析:選A。據材料信息可知,山西、河南地處于黃河流域,石磨盤用于加工植物類食物,這可用來研究黃河流域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故選A項;材料沒有體現與階級和國家產生相關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了北方黃河流域有加工植物類食物的石磨盤,無法得出南稻北粟的種植格局的結論,排除C項;用于加工植物類食物的石磨盤不能體現原始手工業的發展,排除D項。5.(2023·福建廈門期末)蘇美爾的文學作品中,常見“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這類描述;其數學文獻中則有諸多關于牲群、谷物計量和土地測量的記載。由此可見蘇美爾文明()A.地理環境極為惡劣B.實用主義文學發達C.數學水平領先世界D.農業文明特征明顯解析:選D。據材料“莊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來將它淹沒”“關于牲群、谷物計量和土地測量的記載”并結合所學可知,西亞是農業和畜牧業起源地之一,說明蘇美爾人從事農業畜牧業生產,體現了蘇美爾文明帶有明顯的農業文明特征,故選D項;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適合農耕文明的發展,地理環境并沒有極為惡劣,排除A項;蘇美爾的文學作品中常有關于農耕文明的描述,但并不足以判斷蘇美爾的實用主義文學發達,而且數學文獻不屬于文學,排除B項;沒有其他文明作比較,無法得知其數學水平“領先世界”,排除C項。6.在黃河流域,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華縣泉護村等遺址中,都發現了粟的皮殼。在半坡遺址中還發現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種。在長江中下游,青蓮崗、屈家嶺、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種水稻。據此可知()A.我國是最早具備完整農業生產能力的國家B.我國在原始社會時期已普遍開始種植水稻C.長江中下游是我國原始社會主要糧食產區D.我國原始農業發展呈現出種植區域化特征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原始社會時期,我國黃河流域種植粟,長江中下游種植水稻,說明我國原始農業發展呈現出種植區域化特征,故選D項;根據所學可知,西亞地區是世界上原始農業發展最早的地區,排除A項;我國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水稻,黃河流域種植粟,排除B項;在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發現了糧食種植的痕跡,排除C項。7.下圖是公元前6世紀末的古希臘陶瓶,瓶上的畫描繪了雅典人收獲橄欖的情景。這些信息可以佐證古希臘()A.將橄欖作為主要糧食作物B.進行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C.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種植橄欖D.存在著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解析:選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因此材料“瓶上的畫描繪了雅典人收獲橄欖的情景”可以佐證古希臘存在著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D項正確;橄欖并非古希臘的糧食作物,其主要用于制作橄欖油,排除A項;古希臘的葡萄酒和橄欖油主要用于商業交換,其農業生產無法實現自給自足,排除B項;種植橄欖的土地地力較為貧瘠,排除C項。8.從圖1到圖2反映了()A.舊石器時代B.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C.早期國家產生D.王位世襲制產生解析:選B。圖1中姜寨聚落反映的是原始氏族社會時期,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圖2中襄汾陶寺遺址反映了不同規模的墓葬隨葬品的數量有很大的差距。依據所學可知,這是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導致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出現,B項正確;圖2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排除A項;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國家產生,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王位世襲制產生,排除D項。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質植物蛋白。——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答案:特點:最早培育,歷史悠久;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開發出各種豆制品;編寫農書進行總結與推廣;政府推動。作用:是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可作為備荒物資;具備優質植物蛋白,促進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推動了中國農業的發展。能力提升10.(2023·遼寧大連期中)下圖是原始社會人口增長趨勢圖。其中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是()A.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B.生存條件的改善C.食物供應的豐富多樣D.定居生活的出現解析:選A。結合所學可知,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促進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長,A項正確。B、C、D三項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11.(2024·安徽江淮十校聯考)下列對表格中的湖北恩施竹枝詞解讀合理的是()竹枝詞出處作者南瓜萊菔雜蕓薹,種遍山隈與水隈。一帶平疇將綠繞,好風吹送稻香來。《利川竹枝詞》吳子丹包谷根從石罅尋,石田戴土土如金。秋風莫掃野雞啄,傳說天荒救老林。《業州竹枝詞》周鯤化漳濁漳清年復年,鸕鶿陂外水如煙。桑麻匝地禾苗綠,猶是西門舊溉田。《業城雜詠》洪良品A.可用于研究當地飲食結構B.此地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C.該竹枝詞創作于宋初至元末D.此處百姓的生活富足安逸解析:選A。根據材料“南瓜、蕓薹、稻香、包谷、禾苗”等詞語,可以推斷出當時糧食作物的種植種類,進而可推知當地的飲食結構,故選A項;材料中多是糧食作物的種植,且沒有涉及各種作物的具體比例,得不出“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的結論,排除B項;“包谷(玉米)”說明明代后期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農作物種植的情況,沒有反映百姓生活狀態,且結合所學知識,小農經濟狀態下的農民要承擔各種賦稅和徭役,很難實現生活富足安逸,排除D項。12.(2023·河南天一大聯考)根據碳-14法測定,浙江上山遺址距今約11400—8600年。該遺址發現了居址、墓葬、環壕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盤以及陶器殘片若干,還有一些紅燒土殘塊,土塊內摻雜了大量的碳化稻殼。這些發現證實()A.農耕生產已經取代采集漁獵活動B.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來源C.人類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D.社會上貧富分化現象進一步加劇解析:選C。據材料“該遺址發現……紅燒土殘塊……碳化稻殼”可知,此遺址反映了新石器時代,先民開始進行稻的耕種實踐以及簡單的生產工具的制造,說明人類征服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故選C項;據材料“距今11400—8600年”可知,此時處于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原始的農耕出現,遺址中并未顯示該地區的采集漁獵活動,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水稻的種植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上游的先民其主要食物來源是粟,“稻谷是古代先民的主要食物來源”的說法夸大了水稻種植的區域,排除B項;貧富分化的現象是進入階級社會的特征,這與題中的時間與主旨均不符,排除D項。13.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這說明()A.文字的產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B.農耕畜牧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的真誠崇拜D.私有制產生促使人類社會邁入文明時代解析:選B。材料表明隨著農業的發展,剩余產品出現,進而出現了階級分化和文字,這體現了農耕畜牧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故B項正確;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現等都是文明誕生的基本標志,A項錯誤;C項表述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2024·山東青島期末統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時期飲食特色先秦時期貴族飲食有“八珍”之說,對用料、烹飪、數量、餐具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漢時期外來食物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扁豆、大蔥、大蒜登上國人餐桌,炸油餅、芝麻糊、燒餅等受到熱捧。隋唐時期士人任官或升遷舉辦“燒尾宴”招待親朋同僚,意指“鯉魚躍龍門,燒魚尾高升”。唐詩中還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兩宋時期“北麥南稻”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燒餅、餃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鎮,通宵達旦沿街叫賣。——摘編自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材料二史料內容史料來源“五谷皆種,以玉黍(即玉米)、蕎麥為最,稻菽次之。”道光年間陜西《留壩廳志》“洋芋(即馬鈴薯),此種不知所自來。山多種之,山民藉以濟饑者眾。”道光九年(1829)《寧陜廳志》“包谷、洋芋、紅薯三種古書不載。乾嘉以來,漸產此物,然猶有高低土宜之異。今則栽種遍野,農民之食,全恃此矣。”光緒十九年(1893)四川《奉節縣志》“外來之人租得荒山,即芟盡草根,興種番薯、包蘆(玉米)、花生、芝麻之屬,彌山遍谷,到處皆有。”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府志》番薯“撲地傳生,一莖蔓延至數十百莖,節節生根,一畝種數十石,勝于種谷二十倍。”(明)王象晉《群芳譜》番薯所需“未半于農功,豐登自倍于百谷。”(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卷上(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飲食特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8分)(2)指出材料一、二為我們研究我國農業發展及社會生活提供了哪些視角。(4分)解析:(1)根據材料一“貴族飲食有‘八珍’之說,對用料、烹飪、數量、餐具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并結合所學得出,先秦時期,中國飲食注重社會等級觀念,折射出宗法制與分封制的政治特征;根據材料一“外來食物黃瓜、菠菜……登上國人餐桌,炸油餅、芝麻糊、燒餅等受到熱捧”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秦漢時期,西域外來食物和烹飪技術豐富中華飲食結構,反映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朝經濟和社會生活發展的時代特征;根據材料一“士人任官或升遷舉辦‘燒尾宴’招待親朋同僚,意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砂濾池清洗回填合同協議
- 知識產權合同合同協議
- 石料銷售意向合同協議
- 盤店面合同協議
- 禮品合作代理合同協議
- 環保應急預案合同協議
- 租房合同提前解除協議
- 社區門店分租合同協議
- 私人帳篷租賃合同協議
- 特殊疫情用工合同協議
- 米、面制品安全生產與管理考核試卷
- 資金過橋合同協議
- 2025年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中考英語一模試卷
- 2024年山東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招聘筆試真題
- 2025-2030國內智能玩具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競爭策略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倉庫操作規程試題及答案
- 2025履約類保函擔保合同范本
- 2025年03月河北邯鄲武安市事業單位春季博碩人才引進55名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范解讀與應用
- 2024年記者證考試時事新聞處理試題及答案
-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英語試卷(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