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知識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知識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知識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知識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之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

【字詞梳理】

《沁園春?長沙》

崢嵯歲月:不平凡的日子。

揮斥方遒:熱情奔放,正強勁有力。

指點江山:評論國家大事。

《百合花》

訥訥:形容說話遲鈍。

憨憨:傻氣,難為情。

訕訕:形容不好意思、難為情的樣子。

虔誠:恭敬而有誠意。

磕磕絆絆:跌跌撞撞的樣子。

《哦,香雪》

昂首闊步:仰起頭,邁著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奮,意氣昂揚。

斟酌:考慮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適當。

五彩繽紛:表示顏色繁多,色彩絢麗,十分好看的樣子。

喜怒哀樂:泛指人的各種不同的感情。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輕微細小的聲音。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因而說話有氣勢。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慫恿:鼓動別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第二單元

【字詞梳理】

《喜看稻菽千重浪》

籠罩:像籠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廣泛覆蓋的樣子;比喻某種氣勢。

鶴立雞群:是指像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

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義無反顧: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亦步亦趨:比喻由于缺乏主張,以別人為準;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

追隨別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過某一界限。

無可辯駁:沒有理由或根據來否定對方的意見。形容事實確鑿,理由充

足。

《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

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不約而同:指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

和藹可親:指人態度溫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顏悅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心神不定:指心里煩躁,精神不安。

坐臥不安:坐著躺著都不安寧。形容心煩意亂,十分擔心憂慮的樣子。

翻來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來回翻動身體。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座無虛席:座位沒有空著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探界者”鐘揚》

避嫌:為防止他人懷疑而對某個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

兜底:方言,全部承受。

戛然而止:形容聲音因為被打斷而突然終止。

雷厲風行:比喻執行政策法令嚴厲迅速,也形容辦事聲勢猛烈,行動迅

速O

開門見山:指打開門就能看見山。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直截了當談本題,

不拐彎抹角。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也比喻音樂音調忽高忽低和故事情

節的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壯,身材魁梧。

有目共睹:指非常明顯,誰都看得見。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

小謀而合: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離群索居:離開集體或群眾,過孤獨的生活。

爐火純青:道士煉丹,認為煉到爐里發出純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

用來比喻功夫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

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巧奪天工: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十分巧妙。

出類拔萃: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冰心一片: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內容梳理】

《茶莒》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經》的相關知識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305篇。詩經的作者,絕大部分

已無法考證。相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

或取其整數稱為《詩三百》。西漢時期被尊為儒家經典,稱為《詩經》,

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

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

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

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

之一。《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

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

周代生活的一面鏡子。

2.《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

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理解與鑒賞]

1.解釋下面的詞語,并解釋整首詩歌的意思。

①采采:茂盛的樣子。

②薄言:助詞,無實義。

③有:取得,獲得。

④掇:拾取,摘取。

⑤捋:從莖上成把地取下。

⑥秸:提起衣襟兜東西。

⑦懶:把衣襟掖在腰帶上兜東西。

2.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情感。

藝術特色:①運用賦的手法,鋪陳造勢,重章疊句;②四言句式,節奏

感強;③動詞細膩且富于變化。

情感:表達了對勞動的贊美。

3.主旨概括:這是一曲勞動的歡歌,是當時人們采紫莒(一說即車前草,

一說為蕙這)時所唱的歌謠。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疊句,僅僅

只變換了少數幾個動詞,其余一概不變,反復地表達勞動的過程,勞動成

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達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插秧歌》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

人。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

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

寧宗四朝,曾任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累官

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楊萬里病逝,終

年八十歲。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明確詩意。

兜鰲:古代打仗時戰士所戴的頭盔。

胛:肩胛,胳膊上邊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詞。

朝餐:早飯;吃早飯。

半霎:極短的時間。

前:移栽、種植。

匝:布滿,遍及。

昭管.昭料昭著。

2.這首善的樂3美和節奏美是如何體現的?

①重復用詞,疊相呼應。“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一聯兩

句,各出現兩個“田”兩個“兒”,相映成趣。

②一韻到底,富有韻律。整首詩,除首句不押韻,其余7句皆押韻,以

平聲韻為主,音律和諧。

③通俗曉暢,節奏輕快。整首詩歌,用口語化、生活化的語言描繪勞作

的場景,自然輕快,樸實暢達。

④巧用動詞,富于跳躍。全詩在描寫勞作場景的時候運用到天量的動詞,

“拋”“接”“拔”“插”“喚”“歇”“低頭”“折腰”“不答”等詞,

不斷的切換著畫面與場景,富于變化之美,流暢輕快。

3.詩人在首聯連用四個動詞“拋”“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

請嘗試賞析。

勾勒出一幅緊張繁忙的勞動場面:全家老少一齊出動,各盡所能,配合

默契。農諺說“不誤農時”,插秧關系到來年收成的好壞。因此,每逢插

秧季節,不論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貪黑,投入到勞動中去。詩中正是根據這

一特點,用了四個動詞“拋”、“接”、“拔”、“插”準確地刻畫出這

家老小低頭插秧、全神貫注的祖態。

4.這首詩歌的藝術特色。

①從內容上來看,直接從現實生活中擷取生活場景,因而既形象自然,

又新鮮風趣,富有生活趣味。

②從語言形式來說,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奧生僻的字句,卻用淺近明

白的語言和流暢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語,生動活潑。

③從感情來看,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觀事物上。

④從形式上來看,巧用問答,更加真實自然。

5.明晰主旨:《插秧歌》運用民歌手法,選取日常勞動場景,描繪一家

四口趁著農時冒雨插秧的緊張生活,他們齊心協力,分工合作,干得熱火

朝天而秩序井然。詩作表現出農家生活的辛苦與農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

趣,字里行間洋溢著吃苦耐勞、勤奮樂觀的精神。

第三單元

【內容梳理】

《短歌行》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魏武帝曹操(155~220),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

安徽亳州市)人。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

漢末年權臣、太尉曹嵩的兒子,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獻帝劉協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

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

統一中國北方地區,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

流民、實行“租調制”,促進中原地區經濟生產和社會穩定。建安十八年

(213),獲封魏公,建立魏國,定都鄴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冊封

魏王,位在諸王之上。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

對酒當歌:面對著酒和歌,即飲酒聽歌。當,對著。

幾何:指歲月有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嘆人生短暫。苦,患。

慨當以慷:即“慷慨”,這里指宴會上的歌聲激越不平。

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里用來比喻渴望得到賢才。

沉吟:沉思吟味。這里指思念和傾慕賢人。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宴客的詩,這里用來表達

招納賢才的熱情。

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陌,東西向的田間小路。阡,南北向

的田間小路。

枉用相存:屈駕來訪。枉,這里是枉駕的意思。用,以。存,問候,探

望。

契闊談久別重逢,歡飲暢談。同“宴”。

三匝:三周。匝,周、圈。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周公吐哺:用典,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

2.誦讀詩歌,劃分層次

第一層(對酒當歌……唯有杜康):時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層(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望賢才,禮遇嘉賓

第三層(明明如月……心念舊恩):渴盼人才,憂思難解

第四層(月明星稀……天下歸心):虛心納士,竭盡誠心

3.探討詩歌的感情發展脈絡

憂——思——迎——歸

(1)第一節表達了什么感情?全詩的基調是不是消極的、低沉的?

憂一一人生短暫。“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從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態

度是消極的。但聯系全詩以及曹操的一生,我們不難做出判斷,曹操是積

極進取的。這里看似表達及時行樂,實則把深沉的情感隱藏在酒中,更能

看出詩人對生命的思考。

(2)第二節詩人表達了什么感情?

思一一求賢若渴。作者運用起興、用典的手法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說明賢才如果投奔于已,必將極盡禮節招待。

(3)第三節詩人表達了什么感情?

迎一一仰慕賢才。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意即:天

下的賢士們呀,我怎樣才能得到你們呢?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

心意。這四句詩仍是寫“憂”,從情感上照應第一節。“越陌度阡”四句

句意呼應第二節,仍是想象賢才歸為己用時的歡快場面。

(4)第四節詩人表達了什么感情?

盼一一天下歸心。以“烏鵲”無枝可依比喻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

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說

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殷勤地接待賢才。表達作者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

愿望。

4.分析用典

(1)何為用典?有何作用?

〈定義):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借助一

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情感。

〈類型):①事典;②言典

〈作用〉:①品?百史,首善論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跡;③引發聯想,

創新意境;④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詩人借用《詩經?鄭風?子衿》寫姑娘思念情人的詩句,原文是“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里用來抒發自己對賢士的

思念之情,表達希望人才主動投靠自己。

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當時天下大亂、豪杰并起,割據一方的雄主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在想

盡辦法招攬人才。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事”,詩人將賢才

比作“烏鵲”,寫出他們徘徊猶豫不知投靠誰的心態,抒發自己希望賢才

前來歸附的感情。

③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借用周公熱切殷勤接待賢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納賢才的熱忱,充滿

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當今明主,表達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④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人借用《詩經?小雅?鹿鳴》中天子宴請賓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將人才

視若珍寶,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禮賢下士的求賢態度。

⑤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詩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謙虛的山一樣不滿足于

高,像博大的海一樣不滿足十潦,希望自己擁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3)有何作用?

用典來傾訴自己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自己為完成統一大業而不

留余力的真誠態度。

5.分析比興手法

(1)何為比興?

比興是中國詩歌中一種傳統的表現手法,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

使用喻體對人或物加以形象地表現,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

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

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后來“比興”二字常連用,專用以指詩

有寄托之意。

(2)找出文章中的比興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明月喻指賢才并起興,表達賢才難得而憂慮不絕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比喻賢才尚在徘徊選擇之意,以此起興流露出詩人唯恐賢才不來歸附的

焦急心情。

③“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5山高海深比認廣招人才的博大胸懷并以此起興,意在表明詩人以開闊

的胸懷接納賢才,唯才是舉。

6.明晰主旨:這是一首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

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

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

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整首詩歌表達了曹操“求賢

若渴”的心態,以及珍惜時光、建功立業的雄心。

《歸園田居(其一)》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

涔陽柴桑人。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后陸續做過

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

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謚為“靖

節”,故后世稱“陶靖節”;因曾任彭澤縣令,后人又稱為“陶彭澤”。

陶淵明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出現不僅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

的一個象征,而且在古典詩歌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開創的田

園詩以及“平淡自然”的詩風,把詩歌藝術提高到一種美的至境,標志著

漢魏以來古典詩歌所能達到的高度。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

①適俗:適應世俗。

②韻:氣質,情致。

③塵網:指世俗的種種束縛。

④羈鳥:被關在籠中的鳥。

⑤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⑥野:一作“畝”。際:間。

⑦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學巧偽,不爭名利。

⑧方宅:宅子四周。

⑨曖曖:迷蒙隱約的樣子。

?⑩依依:隱約的樣子。一說“輕柔的樣子”。

?戶庭:門戶庭院。

?虛室:靜室。

?樊籠:關鳥獸的籠子。這里指束縛本性的俗世。

2.本詩的詩眼是哪一個字?

歸。

3.詩人把“塵網”'“樊籠”指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詩中“塵網”“樊籠”指代的是官場生活,并通過這樣的比喻,表達了

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4."羈鳥”、”池魚”指的是什么?

詩人在詩中用“羈鳥”和“池魚”自喻,一方面表現了陶淵明對誤入官

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嫌棄,一方面表現了他渴望擺脫官場束縛、回歸

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5.概括詩人形象

(1)詩人愛自然山川的天性。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2)不慕名利寧靜淡泊。如“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3)清高自律,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他用本性的潔白對抗一切黑

暗,用自我的純潔拒絕所有污濁,用生存的貧寒鑒證高度的不可或缺。

(4)追求自由。如:“既自以心為形役”

(5)守拙抱樸,返璞歸真,大智若愚。如“守拙歸園田”。

(6)安貧樂道。安貧樂道的本質是堅守清貧,精神不為身體的欲望而

牽絆、勞累,實現精神世界的極大自由。《五柳先生傳》:“不戚戚于貧

賤,不汲汲于富貴。”

6.分析這首詩歌的藝術特色。

①比喻手法。如:詩人用樊籠里的鳥自喻,用“塵網”、“樊籠”比喻

官場的庸俗,用“故淵”、“舊林”比喻鄉土。

②對比手法。如:詩人歸隱的田園和官場構成鮮明對比,進一步突出了

返歸田園的喜悅,寫人時把“適俗”與“守拙”對比,寫鳥時將“飛翔”

與“囚于樊籠”對比,把回歸自然、厭惡官場的心情表達得生動又自然。

③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亳無粉飾之詞,平易

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意合拍。

④情景交融。如:“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

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

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一一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后

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一一陶淵明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

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7.明晰主旨: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

者辭官歸隱后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

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

活的艱辛,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夢游天姥吟留別》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李白(70/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

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

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李高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

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人白集》傳世,代表作有《望廬山

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

首。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

①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②信:確實、實在。

③明滅: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時隱時現。

④向天橫:遮住天空。橫,遮蔽。

⑤因:依據。

⑥謝公:指南朝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游山訪勝,他游天姥山時,曾

在劌溪住宿。

⑦;錄:清澈。

⑧清:凄清。

⑨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⑩暝:昏暗。

殷:震動。

?栗、驚:使動用法。

頷詹澹:波浪起伏的樣子。

?匐然:形容聲音很大。

⑥青冥:天空。

?金銀臺:金銀筑成的樓臺,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概括思路。

以夢為線索,按照夢前一夢中一夢后的順序行文。

第一節:夢游之由(起)

第二節:夢游之境(觀)

第三節:夢游之吟(嘆)

3.概述詩人以夢傳情的思路。

作者以夢境的飄浮虛幻揭示現實社會、人生的虛幻,就連人世間認為最

美好的神仙境界都尚且破滅了,現實、人生還有什么不破滅的!以此看破

現實,看破人生一一“古來萬事東流水”,既然如此,何不“且放白鹿青

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追求目由灑脫的人生,“何必摧眉折腰事權貴”。

詩題稱“留別”,“別”什么!很顯然,詩人是在借向朋友的“留別”,

表明自己對現實的別卻,要追求歸向自然,放情山水的自由灑脫的生活;

借“留別”表明自己與統治者的訣別、決裂。概括起來說就是:否定現實,

追求自由,不事權貴。

4.概括“藝術美”。

①構思奇特。全詩以游仙為構思的出發點,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關傳說,

虛構出一個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鮮明對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達詩人對

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同時也寫出他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

貴的反抗精神。

②想象豐富。神話傳說和對自然山川的真實體驗融合在一起,運用豐富

的想象和大膽夸張,充分體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③語言靈活,形式錯落,富有節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長短句,令文勢

跌宕起伏,富于美感。

5.明晰主旨。

本詩通過描寫夢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表達了詩人憎恨現實,

追求自由,不愿與權貴同流合污的志向。

《登高》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

北襄陽。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

杜“。

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

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杜甫官場不得

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年(755〉,安

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杜甫棄官入

川,雖然避開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

創作了《登高》《春望》《北任》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

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他的豪氣干云。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

①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③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④落木:落葉。

⑤蕭蕭:草木搖落的聲音。

⑥萬里:指遠離故鄉。

⑦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⑧百年:這里借指晚年。

⑨艱難:指自己生活多艱,又指國家多難。

⑩苦恨:極恨。苦,極。

?繁霜鬢:像濃霜一樣的鬢發。

?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

2.閱讀詩歌的前兩聯,找出詩中的意象,思考這些意象分別有什么樣的

特點?表現出杜甫詩歌語言的什么特點?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回面?

意象特點意象特點

風急天高

猿哀潘清

沙S鳥飛回

落木藻藁長江浪漆

語言特點:凝練準確,精于煉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風蕭蕭,萬木凋零,江水滔滔,落葉飄飄,鳥鳴

猿哀秋肅臨天下的秋景圖,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3.有這么一種說法,說頸聯十四個字寫出了七重悲,你如何解讀?

①“萬里”:詩人遠離家鄉,與親人音訊隔絕。

②“悲秋”:秋季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季節,給人一種凄涼之感。

③“作客”:客居他鄉。

@“常”:客居他鄉時間之久,悲上加悲。

⑤“百年”:一輩子,晚年。

⑥“多病”:百病纏身,病痛對身體的折磨。

⑦“獨登臺”:古代有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登高祈求長壽的習俗,

詩人孤身一人登高,更覺凄涼悲愁。

4.試概括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①孤獨之感;②思鄉之情;③壯志未酬;④悲秋之情;⑤老病之哀;⑥

家國之憂。

5.分析概括藝術手法。

①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②錘詞煉字精練傳神;

③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相結合;

④寫景方法靈活多樣,如動靜結合,對比,移步換景等。

④語言沉郁頓挫,含蓄深沉。

6.明晰主旨。

本詩抒發了詩人飄蕩無依,老病孤愁的復雜而深沉的感情。詩中包含著

對個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嘆,對終生壯志難酬的激憤與哀怨,對祖國

多災多難現實的憂愁與焦慮,對人民艱苦命運的關切之情。

《琵II行并序》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

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

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

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

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

琶行》等。

2.了解文體一一歌行體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

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主要特點有:

①篇幅可短可長。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則

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把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

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

③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歌行”體詩歌在格律、

音韻方面沖破了格律詩的束縛。歌行體的形式比較自由,是由內容所決定

的。

④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

五,九言的句子。

【理解與鑒賞】

1.從第二段找出詩中描寫音樂的詩句,并概括其描寫的音樂的特點。

詩句特點詩句特點

大弦?如懸雨兩甲自哪小弦切切如私語細膩多美

啥啥切切錯雜彈亂中有序大珠小珠落玉盤圓潤滑脆

間關鷺語花庇消斷顓暢幽咽泉流冰下雉低沉沏郁

很瓶乍破水漿迸,鐵腕源越族壯

四弦一聲如班用戛然而止

突出刀槍鳴高亢激昂

2.試分析“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的作用?

①突出了音樂效果。樂曲引人入勝、感人肺腑,即便結束了,但聽眾還

是曲意未盡,仍然沉浸其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癡。在直接描寫之后,續

以這兩句精練而意味深長的間接描寫,更突出了音樂的魅力,是畫龍點睛

之筆。

②深化詩歌的意境。把動態的音樂凝固在靜態的畫面里,曲終已經收撥,

樂聲已經消逝,但人們的欣賞活動仍在繼續。憑著詩意的想象,似乎能感

到這秋涼的夜色中彌漫著音樂的氣氛,這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

余音繞梁,不絕如縷。這兩句詩里,景、意、情,悲愴的樂曲和凄清的畫

面都融為一體,這種以景結情的寫法,頗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妙。

3.鑒賞文中出現的景物描寫。

①篇首的“潺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

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

身,曲折傳達出詩人凄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②“別時茫茫江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

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仿佛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

有了感應。

③“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

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

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

落凄涼的心情。

⑤“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后的孤寂悲

涼。

4.詩中描寫了幾次昆色女的演奏?請簡要說明每一次描寫的特點。

一共描寫了三次。

第一次是暗寫,只寫詩人江邊送客聽到琵琶聲,沒有進行具體描寫,但

從“主人忘歸客不發”可以看出音樂之高妙。

第二次是明寫,琵琶女出場并演奏,這是詩的主體部分。詩人濃墨重彩

地描寫了她演奏的內容、演奏的技藝,并由此轉入琵琶女自敘身世,不僅

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引出了詩人自己的“淪落”,將自己

“辭帝京”“謫居臥病”之事帶出。

第三次是明暗結合,寫得簡略。先說調子悲凄,又從側面寫聽眾“掩泣”,

更以“江州司馬青衫濕”作結,補足了“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的內涵,

鮮明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5.分析琵琶女和詩人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才藝超凡,地位卑賤,年老色衰,孤苦無依。

詩人:被貶九江,孤獨寂寞,感慨傷懷,失意悲涼。

6.明晰主旨。

本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

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

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

家、書畫家。蘇軾思想較復雜,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老莊哲學和佛家思

想也很濃厚。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因“烏臺詩案”(1079年)被貶到黃州

做團練副使。

成就:詩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文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

①大江:指長江。

②故壘:舊時軍隊營壘的遺跡。

③英發:英氣勃發。

④羽扇綸巾:(手持)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儒者的裝束,形容周

瑜有儒,等度o

⑤橘櫓:代指曹操的戰船。橘,掛帆的桅桿。櫓,一種搖船的槳。

⑥故國:指赤壁古戰場。

⑦華發:花白的頭發。

⑧尊:同“樽”,一種盛酒器。這里指酒杯。

⑨酹:將酒灑在地上,表示憑吊。

2.本詞多處運用了襯托手法,請結合詞作內容簡要賞析。

上闋:①為了引出赤壁古戰場,先從眼前的長江著眼,用長江作赤壁的

陪襯。長江之水淘盡了千古風流人物,也見證了英雄豪杰的輝煌業績。②

不僅用大江的磅礴氣勢來為心中的周郎赤壁壯威,還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

陪襯。一時多少豪杰,大都被無情的歷史長河蕩滌干凈了,只有青春年少、

英姿勃發、干練儒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

下闋:①用美人襯托英雄,英姿勃發的風流俊才周郎剛剛迎娶了國色天

香的美女小喬,更見出周郎的豐姿瀟灑、年輕有為,令人羨慕。②周瑜裝

束儒雅,風度翩翩的儀態裝束襯托出周郎大戰時成竹在胸、穩操勝券的形

象。③曹軍灰飛煙滅,襯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戰功卓著的形象。④用周瑜

的風流倜儻、事業有為,反襯了自己的年過半百、事業無成。

3.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樣的形象?

角度詩句形象

鈉小喬初幄了美女襯步第.灌灑的as委

姿態壯姿美發英《?源遇,石n

球羽扇綸巾做的將軍

談笑間,?灰飛煙滅從容.大智大勇

4.圍繞赤壁可懷想的人物那么多,為什么蘇軾獨獨懷念周瑜?

同玷

年齡二十多歲四十多歲

職務東天籍fii團練使(唐職)

際遇功成各就功業未質

外81更俊儒稚早生華發

tfifl中福美滿屬蠲不幸

5.明晰主旨。

這首詞通過對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

敵的英雄業績的向往,抒發了詩人憑吊古跡而引起的自己功業無成而自發

已生的感慨。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

南〉人。紹興三H■一年(1161)曾隨耿京在山東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

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撫使等職,有政聲。因與當權者不合而

屢遭貶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終憂憤而死。辛棄疾有將相之才而不能施

展,只能將一腔忠憤寄于詞間。著有《稼軒長短句》,奏疏《美芹十論》

《九議》等。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

①草草:輕率。

②北顧:敗逃中回頭北望。

③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

④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2.梳理典故,明確作用。

人物典故關鍵詞句典故的作用

孫權自經在京口M立吳都,并打敢曾捋表現了作者心中泅里玩敵救國的

員雄、風浪

W.保衛了本園

劉裕在京口起疑.建立政權,為怏金兔帙為友送了作且決心我N中原的阮大

5WS

豆中St,1E普大室北伐氣苔力里如虎泡負

劉義修在兀泉二十七年,草率出林北伐,R草、“得倉皇北借鑒歷史.委蜿乃解我由不能草

劉義曜

Q室落得北望敵軍而倉皇敗還率行事

跖跟賽擊敗王玄道干隊后,阻擊至瓜步表達7對而宋政權不中放號中原

可電回白

山,在山上建立行日.即后米的麗利的不滿

《史記?麻皮浦相如列傳》記稅:"匿材以修做自比,雖已年老仍想為國

牌時軍雖巖,尚善飯.然與臣坐.頃Z三遺憑誰問效力但不得,抒發了作者壯志未

矢(R)矣?.

3.這首詞體現了辛棄疾怎樣的情感,表現了怎樣的情懷與品格?

情感:抗金報國的忠義,對英雄人物及其業績的仰慕,對太平與繁華不

再的感慨,對草率出兵的暗諷,對人心安于現狀的擔憂,自己壯志難酬的

悲憤。

情懷;①建功立業的遠大理想;②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驥伏楊的

堅定志向;④心憂社稷的家國情懷;⑤深謀遠慮的深邃智慧。

4.明晰主旨:上闋借孫權和劉裕這兩個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跡暗諷南宋

政權的無能,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熱情。下闋用劉義隆、佛貍祠、廉頗的

典故,繼續寫自己報效祖國的一片忠心,并表達自己不為朝廷所用的激憤。

全篇借古諷今,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褒貶,表現了作者堅持北伐抗金、收復

中原的雄心壯志,反映了他對南宋最高統治集團屈膝媚敵、腐敗無能的憤

恨不滿。

《聲聲慢》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詞人

李清照(1104^1155),齊州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

派詞宗。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進士出身,藏書甚富,母親是狀元王

拱宸的孫女。與夫趙明誠(吏部侍郎趙挺之子)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編

寫了《金石錄》。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

石,而尤精詩詞。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

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生活閑適,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滅亡,漂泊江南,丈夫病亡、書畫丟失。

前:清新明快、細膩婉轉,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

后:哀婉凄清、蒼涼悲楚,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了解“婉約派”。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之一。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

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

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

李清照等。

3.了解“閨怨詞”。

唐宋詞的創作有一個傳統的題材,就是寫閨怨,“閨怨詞”是專門用來

表現婦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們寫的詞被稱為

“代言體”,也就是代替婦女說話。李清照是詞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

她的“閨怨詞”是寫自己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是說自己要說的話。所

以,她的出現使詞壇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4.了解“易安體”。

李清照的詞一方面繼承了婉約派的創作風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創新

和發展。她的詞于蘇豪、柳俗、周律之外別樹一幟,婉約而不流于柔靡,

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實感,語言清新自然,流轉如珠,音調優美,故

名噪一時,號為“易安體”。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

①戚戚:悲愁、哀傷的樣子。

②乍暖還寒:忽冷忽暖,天氣變化無常。

③將息:養息,休息。

④黃花:菊花。

⑤堪:可以,能夠。

⑥怎生:怎么,怎樣。

⑦次第:光景,狀況。

2.李清照是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愁”的?

(-)直抒胸臆

(D找出直接寫愁的詞句?

①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②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這首詞開頭三句在語言運用上有什么特色?抒發了詞人心中哪些

清愁哀怨?

①開頭三句運用七組疊字,聲情并茂,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詞人心中的清

愁哀怨,奠定了全詞哀傷愁苦的基調。

②“司弓鳧鳧”寫詞人內心的空虛,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寫詞人處

境的孤獨,形單影只,無人相伴;“凄凄慘慘戚戚”則極言詞人的心情之

悲愴。

(3)試分析疊詞的作用

①形式上:增強語言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增加音樂

美。

②內容上:增強情感,起強調作用。

(二)間接寫愁:借景抒情

(1)李清照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現她的愁?

淡酒、晚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

(2)這些意象分別有何特殊意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意象意義意境

淡酒象征

漁愛心情

過象征患愁,懷鄉之思,音信之吩營造了冷清、濠像哀怨.愁苦

貫記孤獨怒情的寄死的意境.

梏制象征孤獨仇愁,離情別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