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名篇《家戒要言》全文譯解_第1頁
家教名篇《家戒要言》全文譯解_第2頁
家教名篇《家戒要言》全文譯解_第3頁
家教名篇《家戒要言》全文譯解_第4頁
家教名篇《家戒要言》全文譯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教名篇《家戒要言》全文譯解《家戒要言》是明代吳麟征所著的蒙學經典和家庭教育讀物,內容是吳麟征居官時寄訓子弟之語,由其子吳蕃昌摘錄輯成。主要論述修身立志、交友求學等內容,包含治家處世的質樸哲理和有益啟示,強調進學要謙、立事要豫、持己要恒等立身之道。吳麟徵,字圣生,海鹽(今屬浙江)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打北京時,吳麟徵值守西直門,城破自殺而死。【原文】進學莫如謙,立事莫如豫,持己莫若恒,大用莫若畜。【譯文】求學時最重要的莫過于謙遜,處理事務時最重要的莫過于預先準備,保持自我操守最重要的莫過于持之以恒,而實現大用最重要的莫過于積累。【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在求學、處事、自我修養和實現大用四個方面的關鍵態度。謙遜是求學的基礎,能讓人不斷吸收新知識;預先準備則確保事務處理得當,減少意外;持之以恒是保持個人操守和進步的動力;而積累則是實現大用的必經之路,無論是知識、經驗還是資源,都需要長期積累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整體而言,這段話提倡的是一種穩健、持續和謙遜的生活態度,旨在通過不斷努力和積累,最終實現個人的成長和成功。【原文】毋為財貨迷,毋為妻子蠱,毋令長者疑,毋使父母怒。【譯文】不要被財富和物質所迷惑,不要被妻子和兒女的私欲所蠱惑,不要讓長輩對你產生疑慮,不要讓父母為你感到憤怒。【解讀】這段話告誡人們在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價值觀。財富和物質雖然重要,但不能被其迷惑而失去原則;家庭是重要的,但不能因私欲而忽視道德和責任。同時,要尊重長輩,避免因行為不當而讓他們產生疑慮;更要孝敬父母,避免因自己的過失讓他們感到憤怒。整體而言,這段話強調了在追求物質和家庭幸福的同時,不能忽視道德、責任和親情,要保持平衡和理智,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原文】爭目前之事,則忘遠大之圖;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譯文】如果只爭眼前的事情,就會忘記遠大的目標;如果沉溺于兒女情長,就會削弱英雄的氣概。【解讀】這段話提醒人們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堅定的志向。過于關注眼前的得失,容易讓人迷失方向,忽視更重要的長遠目標。同時,過度沉溺于個人情感和小家庭的溫暖,可能會消磨掉追求更大成就的動力和勇氣。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超越眼前利益和個人情感的高遠志向,鼓勵人們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不忘更大的責任和使命,保持堅定的信念和英雄氣概。【原文】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吉祥出焉,自天佑之;讀書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間,邪間則過惡作焉,憂患及之。【譯文】多讀書則氣質清明,氣質清明則心神端正,心神端正則吉祥自然而來,仿佛得到上天的庇佑;讀書少則身體閑散,身體閑散則邪念容易侵入,邪念侵入則過錯和惡行隨之產生,憂患也就隨之而來。【解讀】這段話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多讀書不僅能提升個人氣質,使人心神清明、端正,還能帶來吉祥和好運,仿佛得到上天的眷顧。相反,讀書少則容易讓人閑散,給邪念和惡行以可乘之機,最終導致過錯和憂患。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通過讀書來修身養性,保持內心的清明和正直,從而避免過錯和憂患,獲得吉祥和幸福。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個人品德和命運的塑造。【原文】通三才之謂儒,常愧頂天立地;備百行而為士,何容恕己責人。【譯文】通曉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人才能稱為儒者,應常常自愧是否真正做到了頂天立地;具備各種德行的人才能稱為士,豈能寬恕自己卻苛責他人。【解讀】這段話對儒者和士人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真正的儒者應通曉天、地、人三才之道,并時刻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頂天立地、無愧于心。而士人則應具備各種德行,不能對自己寬容卻對他人苛刻。整體而言,這段話強調了自我反省和德行的重要性,倡導儒者和士人應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做到內外一致、言行合一,真正成為社會的楷模和道德的標桿。【原文】知有己不知有人,聞人過不聞己過,此禍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則鏟之,讒諛之徒至則卻之。【譯文】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別人,只聽說別人的過錯而不反省自己的過錯,這是禍患的根源。因此,一旦自私的念頭萌生就要立即鏟除,一旦有讒言和阿諛奉承的人接近就要堅決拒絕。【解讀】這段話警示人們要避免自私和自滿,時刻反省自己的過錯。自私和忽視他人是禍患的根源,只有及時鏟除自私的念頭,拒絕讒言和阿諛奉承的人,才能避免禍患。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自省和自律的生活態度,強調要時刻警惕自己的私心和過錯,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直的品格,從而遠離禍患,走向成功和幸福。【原文】鄧禹十三杖策干光武,孫策十四為英雄,所忌行步殆不能前。汝輩碌碌事章句。尚不及鄉里小兒。人之度量相越,豈止什伯而已乎!【譯文】鄧禹十三歲就拄著拐杖去投奔光武帝劉秀,孫策十四歲就成為英雄,他們所顧忌的是行動遲緩而不能前進。你們這些人忙于瑣碎的章句之學,尚且比不上鄉里的小孩。人的度量相差之大,豈止是十倍百倍而已!【解讀】這段話通過鄧禹和孫策的例子,批評了那些只知埋頭于瑣碎學問而缺乏實際行動和遠大志向的人。鄧禹和孫策年少時就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志向,而有些人卻忙于瑣碎的學問,缺乏實際行動和遠見。人的度量相差之大,遠不止十倍百倍。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勇于行動、志向遠大的生活態度,強調要超越瑣碎的學問,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更大的成就。【原文】師友當以老成莊重、實心用功為良,若浮薄好動之徒,無益有損,斷斷不宜交也。【譯文】師友應當選擇那些老成莊重、實心用功的人,而那些輕浮好動的人,不僅無益反而有害,絕對不宜交往。【解讀】這段話強調了選擇師友的重要性。老成莊重、實心用功的人能夠給予正面的影響和幫助,是良師益友;而輕浮好動的人則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有害。因此,選擇師友時要慎重,避免與那些輕浮好動的人交往。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慎重選擇社交圈子的態度,強調要與那些能夠帶來正面影響的人為伍,從而促進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原文】方今多事,舉業之外,更當進所學。碌碌度日,少年易過,豈不可惜。【譯文】如今世事多變,在科舉考試之外,更應當進一步學習。碌碌無為地度過日子,少年時光易逝,豈不可惜。【解讀】這段話提醒人們要珍惜少年時光,不斷學習和進步。在科舉考試之外,還應廣泛涉獵其他知識,不能碌碌無為地虛度光陰。少年時光寶貴,一旦錯過便難以挽回。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珍惜時間、不斷學習的生活態度,強調要充分利用少年時光,廣泛學習,提升自我,以免將來后悔。【原文】秀才本等,只宜暗修積學,學業成后,四海比肩。如馳逐名場,延攬聲氣,愛憎不同,必生異議。【譯文】秀才的本分,只應默默修煉、積累學問,待學業有成后,自然能與天下英才比肩。如果急于追逐名利場,四處結交、張揚聲勢,因愛憎不同,必然會產生分歧和爭議。【解讀】這段話強調了秀才應專注于學問的積累和修煉,而不是急于追逐名利。默默修煉、積累學問是秀才的本分,待學業有成后,自然能與天下英才比肩。如果急于追逐名利,四處結交、張揚聲勢,因個人愛憎不同,必然會產生分歧和爭議。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專注于學問、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默默積累和修煉,最終實現與天下英才比肩的目標,而不是急于求成、追逐虛名。【原文】秀才不入社,作官不入黨,便有一半身分。【譯文】秀才不加入社團,做官不參與黨派,便能保持一半的獨立身份。【解讀】這段話強調了保持獨立身份的重要性。秀才不加入社團,做官不參與黨派,可以避免被團體利益所束縛,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種獨立性有助于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直的品格,不被外界勢力所左右。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保持獨立、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避免加入社團和黨派,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的價值和目標。【原文】熟讀經書,明晰義理,兼通世務。世亂方殷,八股生活,全然嶺淡。農桑根本之計,安穩著數,無如此者。詩酒聲游,非今日事。【譯文】熟讀經書,明晰義理,同時通曉世務。世道混亂,八股文的生活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農桑是根本之計,安穩的策略,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吟詩飲酒、聲游四方,不是現在該做的事。【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在亂世中應注重實際和根本。熟讀經書、明晰義理固然重要,但更要通曉世務,關注現實問題。八股文的生活已經不合時宜,農桑才是根本之計,能帶來安穩的生活。吟詩飲酒、聲游四方等風雅之事,不是當前的重點。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務實和根本的生活態度,強調在亂世中應關注實際問題和根本生計,而不是沉迷于虛浮的風雅之事。【原文】才能知恥,即是上進。【譯文】能夠知道羞恥,就是上進的表現。【解讀】這段話強調了知恥的重要性。知道羞恥意味著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錯誤,這是進步的前提。只有知道羞恥,才能不斷反省和改進,從而實現上進。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自省和改進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知恥來推動自身的進步和成長。【原文】鳥必擇木而棲,附托非人者,必有危身之禍。【譯文】鳥兒必定選擇適合的樹木棲息,依附和托付給不合適的人,必定會帶來危及自身的禍患。【解讀】這段話通過比喻強調了選擇合適依附對象的重要性。鳥兒選擇適合的樹木棲息是為了安全和生存,同樣,人在選擇依附和托付對象時也要慎重,選擇不合適的人可能會帶來危險和禍患。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慎重選擇依附對象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明智的選擇來避免危險和禍患,確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原文】見其遠者大者,不食邪人之餌,方是二十分識力。【譯文】能夠看到長遠和大事的人,不會吃邪人的誘餌,這才是真正的識見和力量。【解讀】這段話強調了遠見和識見的重要性。能夠看到長遠和大事的人,不會被眼前的誘惑所迷惑,能夠識破邪人的詭計,避免上當受騙。這種識見和力量是真正的智慧。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遠見和識見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長遠的眼光和深刻的識見,避免被眼前的誘惑所迷惑,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策。【原文】男兒七尺,自有用處,生死壽夭,亦自為之。【譯文】男兒七尺之軀,自有其用處,生死壽夭,也都是自己決定的。【解讀】這段話強調了男兒的自主性和責任感。男兒七尺之軀,應有自己的用處和價值,不能虛度光陰。生死壽夭,雖然有一定的天命,但更多的是由自己的行為和選擇決定的。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自主和負責的生活態度,強調男兒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選擇,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掌握自己的命運。【原文】語云:身貴于物。汲汲為利,汲汲為名,俱非尊生之術。【譯文】古語說:身體比外物更為珍貴。急切地追求利益,急切地追求名聲,都不是尊重生命的方法。【解讀】這段話強調了身體和生命的珍貴性。急切地追求利益和名聲,往往會忽視身體和健康,這不是尊重生命的方法。身體比外物更為珍貴,應優先考慮健康和生命的價值。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珍視生命和健康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合理的追求和平衡的生活,尊重和保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而不是盲目追求利益和名聲。【原文】人心止此方寸地,要當光明洞達,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齷齪卑鄙襟懷,則一生德器壞矣。【譯文】人心只有方寸之地,應當光明磊落、通達透徹,直走向上的道路。如果有齷齪卑鄙的胸懷,那么一生的德行和器量就毀了。【解讀】這段話強調了人心的光明和正直的重要性。人心雖小,但應保持光明磊落、通達透徹,追求向上的道路。如果心懷齷齪卑鄙,德行和器量就會毀于一旦。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光明磊落、正直向上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保持內心的光明和正直,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器量,避免因卑鄙的胸懷而毀掉一生。【原文】立身無愧,何愁鼠輩。【譯文】立身處世無愧于心,何必擔心那些小人。【解讀】這段話強調了立身處世無愧于心的重要性。只要自己行為端正、無愧于心,就不必擔心那些小人的詆毀和陷害。小人的行為往往出于嫉妒和惡意,但只要自己保持正直和清白,就能坦然面對。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正直無愧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自己的正直行為,坦然面對小人的詆毀和陷害,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自信。【原文】打掃光明一片地,囊貯古今,研究經史,豈可使動我一念。此七字真經也。【譯文】打掃出一片光明的地方,囊括古今,研究經史,豈能讓外物動搖我的一念。這七個字是真正的經書。【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專注和堅定的重要性。打掃出一片光明的地方,象征著清理內心的雜念,專注于囊括古今、研究經史的學問。只要內心堅定,外物就不能動搖自己的一念。這七個字“打掃光明一片地”是真正的經書,教導人們要專注和堅定。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專注和堅定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清理內心的雜念,專注于學問和修養,保持內心的堅定和光明,不被外物所動搖。【原文】功名之上,更有地步,義利關頭,出奴入主,間不容發。【譯文】在功名之上,還有更高的境界;在義利關頭,出奴入主的選擇,間不容發。【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在功名和義利之間的選擇。功名雖然重要,但還有更高的境界值得追求;在義利關頭,選擇義還是利,往往在一念之間,間不容發。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超越功名、重視義利選擇的生活態度,強調要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追求更高的境界,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功名和利益。【原文】少年作遲暮經營,異日決無成就。【譯文】少年時做老年時的打算,將來決不會有成就。【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少年時應有的活力和進取心。少年時應充滿活力和進取心,積極追求夢想和目標,而不是過早地做老年時的打算。如果少年時就過于保守和遲緩,將來很難有大的成就。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生活態度,強調要在少年時充分利用自己的青春和活力,追求夢想和目標,而不是過早地保守和遲緩。【原文】少年人只宜修身篤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所謂得固欣然,敗亦可喜。【譯文】少年人只應注重修身和篤行,相信命運并勤奮讀書,不要過于在意得失,所謂得固然高興,敗也值得欣喜。【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少年人應注重修身和篤行,相信命運并勤奮讀書。得失不應成為少年人的主要關注點,得到固然高興,失敗也值得欣喜,因為失敗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注重修身、勤奮讀書、看淡得失的生活態度,強調要在少年時通過修身和讀書來提升自己,看淡得失,保持積極的心態。【原文】對尊長全無敬信,處朋儕一味虛驕,習慣既久,更一二十年,當是何物?【譯文】對尊長毫無敬信,與朋友相處一味虛驕,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再過一二十年,會變成什么樣的人?【解讀】這段話批評了對尊長不敬、對朋友虛驕的行為。如果長期保持這種態度,一二十年后,會變成一個不受尊敬、沒有真正朋友的人。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尊敬尊長、真誠待人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尊敬和真誠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因虛驕和不敬而失去他人的尊重和友誼。【原文】交游鮮有誠實可托者,一讀書則此輩遠矣,省事省罪,其益無窮。【譯文】交往的朋友中很少有誠實可靠的人,一旦讀書,這些人就會遠離,省去許多麻煩和罪過,益處無窮。【解讀】這段話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交往的朋友中如果缺乏誠實可靠的人,讀書可以幫助自己遠離這些不可靠的人,省去許多麻煩和罪過。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通過讀書來提升自我、遠離不可靠朋友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讀書來凈化自己的社交圈子,獲得更多的益處和安寧。【原文】人品須從小作起,權宜茍且詭隨之意多,則一生人品壞矣。【譯文】人品必須從小培養,如果權宜茍且、詭詐隨意的想法多,那么一生的人品就毀了。【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從小培養人品的重要性。如果從小就習慣于權宜茍且、詭詐隨意,那么一生的人品就會敗壞。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從小注重人品培養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從小培養正直和誠實的品質,避免因權宜茍且和詭詐隨意而毀掉一生的人品。【原文】制義一節,逞浮藻而背理害道者比比,大抵皆是年少,姑深抑之。吾所取者,歷練艱苦之士。【譯文】在制義方面,炫耀浮華辭藻而違背道理、損害道義的人比比皆是,大多都是年輕人,應予以深切的抑制。我所看重的是那些經歷磨練、艱苦奮斗的人。【解讀】這段話批評了那些在制義方面炫耀浮華辭藻而違背道理、損害道義的年輕人。這些人往往缺乏歷練和艱苦奮斗的經歷。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注重歷練和艱苦奮斗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經歷磨練和艱苦奮斗來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而不是炫耀浮華辭藻、違背道理。【原文】多讀書達觀今古,可以免憂。【譯文】多讀書,通達古今,可以免除憂愁。【解讀】這段話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多讀書可以幫助人通達古今,開闊眼界,從而減少憂愁。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通過讀書來提升自我、開闊眼界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讀書來獲得智慧和寧靜,減少生活中的憂愁。【原文】立身作家讀書,俱要有繩墨規矩,循之則終身可無悔尤。我以善病,少壯懶惰,一旦當事寄,雖方寸湛如,而展拓無具,只坐空疏鹵莽,秀才時不得力耳。【譯文】立身處世、持家、讀書,都要有規矩和準則,遵循這些規矩和準則,終身可以無悔。我因為多病,少壯時懶惰,一旦承擔事務,雖然內心清明,但缺乏拓展的能力,只因為空疏鹵莽,秀才時沒有得力。【解讀】這段話強調了立身處世、持家、讀書都要有規矩和準則的重要性。遵循這些規矩和準則,可以終身無悔。作者以自己的經歷為例,指出少壯時懶惰和空疏鹵莽會導致在承擔事務時缺乏拓展的能力。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遵循規矩和準則、勤奮努力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遵循規矩和勤奮努力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避免因懶惰和空疏鹵莽而后悔。【原文】邇來圣明向學,日夜不輟,講官蒙問,雖多不能支。東宮亦然。一日宮中有慶暫假,皇上語閣臣曰:“東宮又荒疏四五日矣。”汝輩一月潛心攻苦,能有幾日?欲望學問之成,難矣!【譯文】近來圣明之君勤于學問,日夜不輟,講官被問及,大多不能應對。東宮也是如此。一日宮中有慶典暫時放假,皇上對閣臣說:“東宮又荒疏了四五天了。”你們一個月潛心苦讀,能有幾天?想要學問有成,難啊!【解讀】這段話通過圣明之君和東宮的例子,強調了勤學不輟的重要性。圣明之君和東宮尚且勤學不輟,普通人更應如此。一個月中潛心苦讀的日子不多,想要學問有成,必須堅持不懈。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勤學不輟、堅持不懈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持續的努力來提升自己的學問,避免因懈怠而難以成就。【原文】士人貴經世,經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幾有成。【譯文】士人貴在經世致用,經史最應熟讀,工夫要逐段做去,才能有所成就。【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士人應注重經世致用,熟讀經史,并逐段下功夫。經世致用是士人的重要責任,熟讀經史是基礎,逐段下功夫是方法。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注重實用、熟讀經典、逐段努力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熟讀經史和逐段努力來實現經世致用的目標,取得成就。【原文】器量須大,心境須寬。【譯文】器量必須大,心境必須寬。【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器量和心境的重要性。器量大可以容納更多的事物和意見,心境寬可以保持平和和寬容。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大器量、寬心境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大器量和寬心境來提升自己的包容力和平和心態,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變化。【原文】切須鼓舞作第一等人勾當。【譯文】必須激勵自己去做第一等人的事情。【解讀】這段話強調了自我激勵和追求卓越的重要性。要做第一等人的事情,必須不斷激勵自己,追求卓越。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自我激勵、追求卓越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不斷的激勵和努力,去做第一等人的事情,實現自己的最高目標。【原文】真心實作,死不可圖之功。【譯文】真心實意地去做,即使是不可能完成的功業。【解讀】這段話強調了真心實意和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即使面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功業,只要真心實意地去做,堅持不懈,就有可能成功。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真心實意、堅持不懈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真心實意和堅持不懈,去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實現自己的目標。【原文】竹帛青史,豈可讓人!【譯文】青史留名,怎么能夠讓別人獨占?【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重要性。竹帛青史是記錄歷史的地方,豈能讓他人獨占?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印記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讓他人獨占青史。【原文】不合時宜,遇事觸忿,此亦一病。多讀書則能消之。【譯文】不合時宜,遇事容易發怒,這也是一種毛病。多讀書則能消除這種毛病。【解讀】這段話批評了不合時宜、遇事容易發怒的毛病。多讀書可以幫助人開闊眼界,提升修養,從而消除這種毛病。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通過讀書來提升修養、消除毛病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多讀書來改善自己的性格和行為,避免因不合時宜和易怒而影響人際關系和生活質量。【原文】忠信之禮無繁,文惟輔質;仁義之資不匱,儉以成廉。【譯文】忠信的禮節不需要繁瑣,文采只是輔助本質;仁義的資源不會匱乏,節儉可以成就廉潔。【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忠信、仁義和節儉的重要性。忠信的禮節應簡潔而不繁瑣,文采只是輔助本質;仁義的資源是無窮的,節儉可以幫助成就廉潔。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簡潔忠信、仁義節儉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忠信、仁義和節儉來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廉潔,避免因繁瑣和浪費而失去本質和廉潔。【原文】海內鼎族,子姓繁多,為之督者,其氣象寬衍疏達,有禮法而無形畛,有化導而無猜刻。故一人篤生,百世茀郁,以醞釀深而承藉厚也。水清無魚,墻薄亟裂。車鑒不遠,尚其慎旃!【譯文】海內的大家族,子孫繁多,作為他們的督導者,應具備寬宏大量、通達的氣度,有禮法而不拘泥于形式,有教化引導而不猜忌刻薄。因此,一個人品德深厚,百世都會繁榮昌盛,因為醞釀深厚而承繼豐厚。水太清則無魚,墻太薄則易裂。前車之鑒不遠,應當謹慎啊!【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大家族督導者應具備的寬宏大量、通達的氣度和禮法教化的智慧。督導者應不拘泥于形式,不猜忌刻薄,這樣才能使家族繁榮昌盛。同時,水太清則無魚,墻太薄則易裂,提醒人們要避免過于苛刻和脆弱。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寬宏大量、通達智慧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寬宏大量和智慧來督導家族,避免因苛刻和脆弱而導致家族衰敗。【原文】莫道作事公,莫道開口是,恨不割君雙耳朵,插在人家聽非議;莫恃筑基牢,莫恃打算備,恨不鑿君雙眼睛,留在家堂看興廢。【譯文】不要說做事公正,不要說開口就是對的,恨不得割下你的雙耳,插在別人家聽非議;不要自以為基礎牢固,不要自以為打算周全,恨不得鑿出你的雙眼,留在家堂看興衰。【解讀】這段話批評了那些自以為公正、基礎牢固、打算周全的人。這些人往往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謙虛謹慎、聽取意見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謙虛謹慎和聽取意見來避免自以為是,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原文】家之本在身,佚蕩者往往取輕奴隸。【譯文】家庭的根本在于自身,放縱的人往往會被奴隸輕視。【解讀】這段話強調了自身修養對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根本在于自身的修養,如果自身放縱,往往會被奴隸輕視。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注重自身修養、避免放縱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自身修養來維護家庭的尊嚴和地位,避免因放縱而被輕視。【原文】家用不給,只是從儉,不可攪亂心緒。【譯文】家用不足,只能節儉,不可因此攪亂心緒。【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在家庭經濟困難時應保持節儉和心態平和。家用不足時,應通過節儉來應對,而不是因此攪亂心緒。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節儉平和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節儉和心態平和來應對家庭經濟困難,避免因經濟問題而影響心態和生活質量。【原文】四方兵戈云擾,亂離正甚,修身節用,無得罪鄉人。【譯文】四方兵戈紛擾,亂離正甚,修身節用,不要得罪鄉人。【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在亂世中修身節用、與鄉人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四方兵戈紛擾,亂離正甚,應通過修身節用來應對,同時避免得罪鄉人。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修身節用、和睦相處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修身節用和與鄉人和睦相處來應對亂世中的挑戰,避免因亂世而失去道德和人際關系。【原文】疾病只是用心于外,碌碌太過。【譯文】疾病只是因為過于用心于外務,忙碌太過。【解讀】這段話批評了過于用心于外務、忙碌太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容易導致疾病。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平衡內外、適度忙碌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平衡內外和適度忙碌來保持健康,避免因過于忙碌而導致疾病。【原文】家門履運正當蹇剝,硅步須當十思。【譯文】家門正處于艱難時期,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在家庭處于艱難時期時應謹慎行事。家門正處于艱難時期,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避免因輕率而加重困難。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謹慎深思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謹慎深思來應對家庭困難,避免因輕率而加重困境。【原文】處亂世與太平時異,只一味節儉收斂,謙以下人,和以處眾。【譯文】處亂世與太平時不同,只需一味節儉收斂,謙虛待人,和善處眾。【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在亂世中應節儉收斂、謙虛和善的重要性。亂世與太平時不同,應通過節儉收斂、謙虛和善來應對。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節儉收斂、謙虛和善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節儉收斂、謙虛和善來應對亂世中的挑戰,保持內心的平和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原文】生死路甚仄,只在寡欲與否耳。【譯文】生死的道路很窄,只在于是否寡欲。【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寡欲對生死的重要性。生死的道路很窄,是否寡欲決定了能否順利通過。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寡欲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寡欲來應對生死的挑戰,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簡單,從而順利通過生死的窄路。【原文】水到渠成,窮通自有定數。【譯文】水流到之處自然會形成溝渠,一個人的窮困與顯達本來就有上天注定的定數。【解讀】這句話強調了順其自然和命運的重要性。水到渠成,事情自然會順利;窮通自有定數,命運自有安排。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順其自然、接受命運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順其自然和接受命運來應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從容。【原文】治家,舍節儉別無可經營。【譯文】治家,除了節儉別無他法。【解讀】這段話強調了節儉在治家中的重要性。治家除了節儉,別無他法。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節儉治家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節儉來管理家庭,保持家庭的經濟穩定和生活質量。【原文】待人要寬和,世事要練習。【譯文】對待他人要寬容溫和,對于世間的各種事情要多多去實踐歷練。【解讀】這段話強調了待人寬和和世事練習的重要性。待人寬和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世事練習可以提升應對能力。整體而言,這段話倡導的是一種寬和待人、勤練世事的生活態度,強調要通過寬和待人和勤練世事來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應對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原文】四方衣冠之禍,慘不可言,雖是一時氣數,亦是世家習于奢淫不道,有以召之。若積善之家,亦自有獲全者。不可不早夜思其故也。【譯文】四方的災難,慘不忍睹,雖然是一時的命運,但也是世家大族習慣于奢侈淫逸、不守正道所招致的。如果是積善之家,自然也有保全自身的。不可不早晚思考其中的原因。【解讀】這段話指出,災難的發生雖然有時是命運的安排,但更多是由于世家大族的奢侈淫逸和不守正道所導致的。相反,積善之家往往能夠保全自身。因此,人們應該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避免因奢靡和不道德而招致災禍,通過積善來保全自己和家族。【原文】憂貧言貧,便是不安分,為習俗所移處。【譯文】總是擔憂貧窮、談論貧窮,實際上是不安分守己的表現,容易被社會習俗所影響。【解讀】這句話指出,過度關注和談論貧窮問題,反映了一個人內心的不安分和對現狀的不滿,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真正的安分守己應該是接受現實,積極努力改善生活,而不是被貧窮的焦慮所困擾,從而失去內心的平靜和正確的價值觀。【原文】孤寡極可念者,須勉力周恤。【譯文】孤寡無依這類極為可憐的人,必須盡力去救濟撫恤。【解讀】這句話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與責任,呼吁人們主動幫助孤寡無依之人,體現仁愛之心與社會擔當。它提醒我們,真正的道德修養不僅在于內心同情,更在于付諸行動,用切實的援助傳遞善意與溫暖。【原文】近來運當百六,到處多事,行過東齊,往往數百里絕人煙,縉紳衣冠之第,僅存空舍。河南尤慘,一省十亡八九。江南號為樂土,近亦稍稍見端,后憂患更不可測。凡事循省,收斂節儉、惜福惜財,多行善事,勿茍圖利益,勿出入縣門,勿為門容家奴所使,勿飽食安居晏寢,自鳴得意。【譯文】近來時運不濟,災禍頻發,各地動蕩。我曾路過山東,常見數百里荒無人煙,連富貴人家的宅院也只剩空屋。河南尤其慘烈,一省人口十成死了八九成。江南雖號稱安樂之地,近來也漸露危機端倪,未來的憂患更不可預料。凡事需自我反省,生活要節制節儉、珍惜福分與財物,多行善事,不貪圖小利,不與官府往來,不被家中仆從牽制,不沉溺安逸享樂、自以為是。【解讀】這段文字以明末社會動蕩為背景,揭示天災人禍下民不聊生的慘狀,強調亂世中人的自處之道:通過節儉、行善、自省來規避災禍,警惕奢靡與權力勾結帶來的危機。作者警示世人,表面的安寧可能轉瞬即逝,唯有克己修德、遠離是非,方能于無常世道中保全自身,體現儒家“修身以應世變”的處世智慧。【原文】厚朋友而薄骨肉,所謂務華絕根,非乎?戒之,戒之!【譯文】對待朋友過分厚待,卻苛待自己的至親,這就像只顧追求枝葉的繁華而斷絕根本,難道不是錯誤嗎?一定要警惕這種行為!【解讀】這句話批判了人際交往中本末倒置的價值觀,強調血緣親情是倫理根基。若為維系表面社交關系而忽視甚至傷害家人,如同樹木斷根必致枯萎,警示人不可因追逐外在虛華而背離家庭責任,體現了傳統倫理中“親親為本”的核心思想。【原文】世變日多,只宜杜門讀書,學作好人,勤儉作家,保身為上。【譯文】世道日益動蕩不安,應當閉門專心讀書,修養品德成為賢能之人,以勤儉持家,將保全自身視為首要之事。【解讀】這段話反映了亂世中的生存智慧,主張以退為進、以內修應對外變。作者強調在動蕩年代,個人應遠離是非、專注提升道德與學識,通過勤儉持家維持生活根基,將“保全自身”作為最高準則,既是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也暗含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哲學,提醒人在逆境中堅守本心、蓄力待時。【原文】早免錢糧,謹持門戶。【譯文】盡早免除賦稅(或及早理清財務負擔),謹慎持守家業。【解讀】這句話強調治家需未雨綢繆,既要及時處理外部壓力(如賦稅債務),避免累積成患;又要嚴格管理內部事務,守護家庭根基。它體現了傳統持家智慧——對外規避風險,對內節制自律,通過主動規劃和務實經營保障家族長久的安穩與傳承。【原文】兒曹不敢望其進步,若得養祖宗元氣,于鄉黨中立一人品,即終身學究,我亦無憾。浮華鮮實,不特傷風敗俗,亦殺身亡家之本。文字其第二義也。【譯文】我不敢奢望子孫仕途顯達,若他們能守住祖輩的德行根基,在家鄉樹立端正的人品,即便一生只是普通讀書人,我也毫無遺憾。追求浮華虛名、急功近利之事,不僅敗壞風氣,更是家破人亡的根源,讀書學問反而是次要的。【解讀】這段話以傳統家族倫理為核心,強調“立德”重于“立功”“立言”。作者認為,子孫若能在鄉里以德立身、傳承家風,遠比追逐功名富貴更有價值;反之,若沉迷浮華虛名,不僅敗壞道德,更會招致家族傾覆。這種“重德輕利”的價值觀,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的根基意識,警示后人以德性為人生根本,學問功名僅為枝葉。【原文】人情物態,日趨變怪,非禮義法紀所能格化,宜早自為計。【譯文】如今人情世故日漸反常怪異,禮義與法度已難以約束矯正,應當盡早為自己謀劃退路。【解讀】這句話直指社會道德崩壞、傳統秩序失效的亂象,強調在禮法失能的危機中,個體需保持清醒,主動尋求自保之道。作者批判世俗價值觀的扭曲,暗示當群體性墮落成為常態時,與其寄望于外部規范,不如及早務實規劃,以避禍全身,體現了一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生存智慧。【原文】若身在事內,利害不容預計,盡我職分,余委之天而已。【譯文】若自身卷入事件之中,利害得失難以預料,只需竭盡本分職責,其余便坦然交付天命。【解讀】這段話揭示了一種務實而豁達的處世態度:面對復雜局勢時,人應專注履行自身責任,而非執著于結果得失。作者承認世事無常、人力有限,故以“盡人事,聽天命”為準則,既強調盡責的擔當,又保持對不可控因素的釋然,暗合儒家“知命”與道家“自然”思想的交融,提醒人在動蕩中守住本心,以內在定力應對外界無常。【原文】陳白沙先生云:吾儕生分薄于福,敢求全?三復斯言,自可不肉而肥。【譯文】陳白沙先生說:“我們這些人天生福分淺薄,豈敢奢求圓滿?反復體悟此言,即使不貪求物質豐足,精神亦能自足充盈。”【解讀】此句以“知命”為核心,揭示陳白沙(明代心學家)的修身哲學:承認天命所限,不苛求世俗圓滿,轉而向內求索。通過反復自省、安守本分,人可超越物質匱乏的焦慮,在精神層面實現“不肉而肥”的自足境界,體現道家“知足不辱”與儒家“安貧樂道”思想的融合,倡導以內在豐盈對抗外在缺憾的生命智慧。【原文】家業事小,門戶事大。【譯文】與家業財富相比,家族的門風聲譽更為重要。【解讀】這句話直指家族傳承的核心矛盾,強調“家風德行”重于“物質積累”。作者警示后人,若只注重經營產業、積累財富,卻忽視家族道德規范與社會聲譽的維護,即便家業興盛也難長久;唯有以正直門風立世,方能維系家族根基,體現傳統倫理中“德本財末”的價值觀,對當代家族傳承仍有深刻的警醒意義。【原文】人心日薄,習俗日非,身入其中,未易醒寤。但前人所行,要事事以為殷鑒。【譯文】人心日漸淡薄,風俗日益敗壞,身處其中的人難以自覺醒悟。唯有將前人的經歷作為教訓,事事引以為戒。【解讀】這段話批判了社會道德與風俗的持續衰敗,指出人們深陷其中時往往難以自省。作者強調,唯有以歷史教訓為鏡鑒,在亂世中保持清醒,通過反思前人過失來修正自身行為。這種“以史為鑒”的思維,既是對當下浮躁風氣的警示,也暗含儒家“見賢思齊”的修身理念,提醒人于混沌中堅守理性,避免重蹈覆轍。【原文】惡不在大,心術一壞,即入禍門。【譯文】罪惡不在于大小,一旦心術敗壞,便已踏入災禍之門。【解讀】這句話直指道德潰敗的根源在于“心術”——人的內在動機與道德根基。作者警示,災禍并非因惡行的大小而觸發,而是始于人心的墮落。即使微小的惡念,若放任心術不正,便如同開啟禍端之門,終將招致災難。它強調儒家“正心為本”的修身觀,提醒人時刻警惕內在道德的滑坡,防微杜漸,以純正心性抵御外邪,方能避禍全身。【原文】姻事只擇古舊門坊、守禮敦實之家,可無后患。【譯文】選擇婚姻對象時,應當挑選家風古樸、恪守禮法、為人敦厚的世家,如此才能避免日后的禍患。【解讀】這句話反映了傳統婚姻觀中對家族門風與道德根基的重視。作者認為,婚姻不僅是個人結合,更是兩個家族的聯結,故需優先考量對方家庭是否傳承禮法、品行端方。這類家族往往家風嚴謹,能減少因價值觀沖突或行為失范引發的矛盾,從而保障婚姻的長久穩定。其本質是以“門當戶對”規避風險,雖略顯保守,卻暗含對家族責任與社會聲譽的務實考量。【原文】本根厚而后枝葉茂,每事寬一分即積一分之福。揆之天道,證之人事,往往而合。【譯文】根基深厚才能枝葉繁茂,凡事寬容退讓一分,便能積累一分福澤。以天道衡量,用人事驗證,二者往往相合。【解讀】這句話以樹木為喻,強調個人或家族的道德根基如同樹木之本,唯有內在修養深厚,外在發展才能繁榮穩固;同時指出待人接物時保持寬厚,看似退讓實則積累福報。作者將自然規律(天道)與人類實踐(人事)相貫通,闡明修德、行善與世俗成功并非對立,而是內在統一,暗含儒家“厚德載物”與道家“道法自然”的融合智慧,揭示修身持家需以德性為本、以謙和蓄勢的處世哲學。【原文】遇事多算計,較利悉錙銖,其過甚小,而積之甚大,慎之,慎之。【譯文】遇事處處算計,計較利益分毫必爭,單次過失看似微小,但累積起來危害極大,務必謹慎再謹慎。【解讀】這句話直指人性中狹隘功利之弊,批判斤斤計較、貪圖小利的行為。作者警示,過度算計雖每次看似損失微小,但長期累積會侵蝕人格、敗壞德行,最終招致大患。其核心強調“不爭之德”,以豁達心胸超越瑣碎得失,契合道家“大智若愚”與儒家“克己復禮”的修身理念,提醒人摒棄短視功利,以長遠眼光涵養德性,避免因小失大、積微成禍。【原文】茹荼歷辛,自是儒生本色,須打清心地以圖大業,萬勿為瑣瑣縈懷。【譯文】吃盡苦楚、歷經艱辛本是讀書人的本分,必須凈化心靈以謀求遠大事業,切莫被瑣碎雜事擾亂心志。【解讀】此句以儒家“安貧樂道”精神為內核,強調真正的儒者應以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