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模擬作文導寫及范文賞析“高清紀錄片”還是“虛擬設備”或是“手機直播”與“親身奔赴”高考模擬“現象評析類"作文導寫及范文賞析:“高清紀錄片”還是“虛擬設備"或是“手機直播”與“親身奔赴"
文題
在現代社會,高清紀錄片可呈現熱帶雨林的繁茂、極地冰川的壯麗,虛擬現實設備能模擬漫步山間、泛舟湖海的愜意,打開手機就能欣賞美景直播……然而,仍有許多人執著于親身奔赴自然。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認識和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寫作解讀
這是一道“現象評析類”作文題,從“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認識和思考"這句就可以下基本判斷。“現象類”的材料往往包含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有時也會隱含人們對此的態度。既是“現象類”,便需要我們從“這種現象”出發,深入體察、分析、判斷,從而確立觀點,構建深入的論證。
材料中的“現象"很難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術語一言以蔽之,畢竟材料稍顯“冗長”:“然而"之前,從不同層面羅列了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并加以“……”,以表現同類現象不勝枚舉,無論是“高清紀錄片"還是“虛擬設備”或是“手機直播”,它們無不借助攝影攝像、數據采集、屏幕終端、網絡傳輸等高科技手段,使現代人體驗自然的方式變得更為便捷、多元;“然后”之后,是人們普遍的態度——現代人依然對傳統的“親身奔赴"的方式加以推崇并堅守。因此,由“然而”所構筑的反差,共同呈現了我們需要討論的現象,它引導我們思考:人們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體驗自然與親身奔赴真實的自然,這兩種體驗自然的方式本質上有何區別?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下,人們執著于親身奔赴自然的原因與價值究竟是什么?
很多學生常認為,材料越長,限制越多,審題難度也越大。其實,并不必然。這道題呈現了“冗長"的材料,其本意并不是為了為難學生,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在這些具體的現象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材料本身也可以是思維的支架。
通過高清紀錄片,我們不必考慮時間的限制,節約了旅行的成本、確保了體驗的安全,走南闖北,無所不至,甚至可以到達“宇宙的邊疆”,更何況紀錄片中科普性的解說,能讓我們在體驗之余輕松獲得知識;借助不斷更新迭代的虛擬現實設備,我們滿足了模擬自然與體驗虛擬的雙重好奇心,盡管我們可以登峰探海,但為何要拒絕戴上5D眼鏡再來一次虛擬的體驗?看一下直播吧,欣賞一棵櫻花樹的恣意盛開或是千年古銀杏的黃葉紛落,看一看景色美不美,人流多不多,再決定自己是否愿意此刻出發,或者在心中“種個草”,留待下次“打卡”……于是乎,細品這冗長的材料,我們發現:借助“虛擬"與“親赴”自然從來都不是矛盾的、對立的,但“親身奔赴"是不可替代的,對現代人是有其獨特價值的。
回到材料中的“執著”一詞,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現代人為何還要堅守這份親赴自然的執著?生活在鋼筋水泥、芯片網絡中的現代人被996快節奏的工作、內卷的氛圍所裹挾,親身體驗自然能夠帶來更細節真實的感官體驗,能夠讓我們與自然建立更緊密的聯系,能夠讓我們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正如1845年梭羅就敏銳地感受到工業文明帶來的心靈壓抑,在瓦爾登湖畔親自建起一間小木屋。這樣的親身奔赴是一種對現代社會的反抗。
我們也不妨聯想到教材中,古人與今人對自然的奔赴、體認與思考。郁達夫在秋槐落蕊中感受故都的清閑與落寞,那“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恐怕難以VR;朱自清筆下那“像閃電般”的花葉顫動或許紀錄片鏡頭可以表現,但“頗不寧靜"的心境或許無法看視頻引發;蘇軾“至莫夜月明”,乘小舟訪絕壁下,聞“大聲發于水上”,始信“古之人不余欺”;姚鼐克服了“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的艱難,胸襟坦蕩廣博,更覺“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之動人;陶淵明為何歸去來兮,載欣載奔,寧愿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王羲之又為何能生發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贊嘆?……從中,親赴自然于古于今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些價值遠非現代化技術可以比擬。心理學有個概念叫作“具身認知(Embodiedcognition)”,強調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當我親身擁抱自然,奔赴自然之時,那些視聽嗅味觸覺在自然中不斷地塑造著我,我與自然密不可分。
現象類作文應避免簡單就事論事,要學會從現象(社會現實)中發現普遍規律,從人的本質、社會發展、歷史文化等角度深入解析題意。如果只是套路化地“提現象-揭原因-析危害-明途徑-作結論"式蜻蜓點水議論一番,并不能與材料深入地展開對話。因而,材料中的現象是起點,由現象出發,廣泛聯想,深入歸因,指明實質,方能從現象中洞見真諦,獲得妙思,寫就宏文。
考場佳作
當人類與自然相遇之時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我們似乎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紀錄片中的壯麗山河,虛擬現實設備的湖畔清風,手機中的美景直播……然而,總有一群人,仍在用雙腳丈量山峰的峭峻,以小舟涉綠波穿梭于江河湖海。
仍有許多人執著于親身奔赴自然,是因為他們永遠不滿足于間接的觀賞,而追求于直接的觸摸。他們也無法從虛擬的幻象中汲取生命的力量,而選擇應召山海的呼喚創造自然中的真實之境。更因為實時直播傳來的千萬句點評在實地考察所帶來的知識與震撼面前不值一提。此外,密不透風的現代社會所構筑的科技牢籠,驅使著現代人逃離技術的束縛,以親身投奔自然的方式,為自己的頭腦尋得永恒的安寧。
誠然,高清紀錄片可以將雨林中的一枝一葉呈現得纖毫畢現,更可以帶我們揭秘難以到達的極地冰川的風光。但是,如果沒有觸摸過那粗糲的樹干,我們又何以感知到那破除泥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唯有切實的官能體驗才是實的,重的,它將我們壓在大地上,對自然本身有了全面而踏實的認知,走近自然的核心。另外,親身奔赴自然是不畏艱險也要征服自然的勇氣與信心的表現。在屏幕前安然享受美景誰都可以做到,卻鮮少有人能保持征服五岳,“一覽眾山小”的激情。因此,投身自然更是對自我精神局限的突圍。
更進一步說,親切自然是選擇破除虛妄,接納真實大千世界的一步。無論科技發展到何種地步,模擬出的山間愜意,海岸邊咸澀的風浪都是虛假的,正是意識到我們不能被虛假的體驗蒙蔽了感官,才有人堅持在海岸邊聽“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真實的自然,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聯結了歷史與文化的載體,面對同一座泰山,多少曾踏足此峰的人所思所想在我們到達的那一刻匯入腦海,與我們同頻共振?如此,再沒有一陣虛假的山岡,留下的,是真實而永恒的個人命運興嘆的交織點。
歸根結底,總有人選擇親身來到這山水自然,是因為屏幕中的風景缺少了“人”的存在。正如里爾克《論山水》所言,“一切都在等待著人”,正是有人的參與、改造,自然才有吸引人前來感受的價值,因為我們賦予了自然凌駕于時間的情感,而最終,“物有著我之色彩”。
當渺小的人類與龐大的自然相遇之時,綻放出永恒不滅的生命光彩。
點評:
這篇作文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開篇有態度,歸因有區分,承題有辯證,論述有層進,升華有深度,結尾有力度。
開篇有態度,其實并不容易。與很多作文開頭采取模糊表達的做法不同,這篇作文能夠鮮明地贊同奔赴自然的行為,說明作者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對文章有了清晰的布局。作者從社會現象出發,“是因為"更因為”和“此外"三個詞把歸因層次分出了三個部分:前兩個部分從內部強調了奔赴自然的主觀原因,后一部分立足當下社會,提出了奔赴自然的獨特價值。
接下來在充分肯定高清紀錄片等現代科技手段對于我們了解自然的意義后,筆鋒一轉,進一步從實和虛兩方面強調奔赴自然獲得的官能體驗和所需要具備的勇氣和信心,從而得出“精神局限突圍”的第二層論點。一般同學的文章寫到這里基本上就可以結束了,但是這篇文章的作者,還有新的層次可以升華。
我們會看到文章的第三個論點,講到親近自然可以破除虛妄,接納真實的大千世界。這個觀點看似并不耀眼,但是在論述的過程當中,能夠將自然的概念從地理概念升華到歷史文化的載體。認為面對同一自然的歷朝歷代的人的所思所想在這一刻可以達到同頻共振,那么此刻的思想深度就不一樣了。
如果文章在這時結束,其實也已經很漂亮了,但是我們會看到作者還有新的層次。文章接下來引用里爾克的觀點,強調恰恰是人賦予自然意義和價值。在短短800字的文章當中,除了自然對人的療愈作用之外,還提升了人對自然的定義和解讀,此時順勢收尾,講到渺小人類與龐大自然相遇展現了人類永恒不滅的生命光彩,作為一篇“彰顯人之價值"的文章,簡短的結尾特別有力度。
在緊張的考場中,可以如此條分縷析地娓娓道來,足見作者的寫作功力和閱讀積累。
步入虛擬下的真實自然
在現代社會,伴隨著信息技術與圖像處理能力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逐漸將“天涯”化為“咫尺":高清紀錄片可呈現熱帶雨林的繁茂,虛擬現實設備能模擬漫步山間的愜意……然亦有許多人執著于親身奔赴自然。我認為這一社會現象直指技術科學與自然界的張力,值得我們深思。
誠然,技術的飛躍突破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其即時性與對設備環境的兼容性給予了我們身處樸素物質條件之下亦有機會窺見大千世界的可能。我們不再囿于時空的限制,能欣賞來自感受到千里之外從未目睹的山水風光,拓展眼界的同時又免去了舟車勞頓之苦。
然而,為何仍有許多人不遺余力奔赴自然,縱使“詩與遠方”似乎已近在眼前?就影像等科學技術的基本性質來看,這一“虛擬自然"是一種既定存在,充斥著“人為屬性”,是經他人或技術偉力捕捉,而后加工改造后的“自然"。凝滯于“此在”的時空當中,缺少了生命與活力。相較而言,“自然"作為一種“自在”的狀態,更彰顯出動感與磅礴熱情。
因此,現代人對自然的奔赴便有了依據。他們不再滿足于裁剪精致的“配給"模式,轉而以獨立、自由之姿投入對大自然的切身觀察。這種親身體會或許并不具備如遙感等強力技術手段下的全知廣闊,卻是一張具體而微,以人性自然為地基的生命圖卷,我們以獨特而個性化的視角描摹著世間萬緣,最終在多元調和的價值中達成圓融通達。顯然,這種豐富性的人本視角是縮短時空距離的冰冷技術所無法彌合的。
更進一步,我們亦應當為這份執著態度而歡欣鼓舞。我們不再是王開嶺筆下“浪漫的乏散與詩意的潰敗”的現代人,相反,我們對自然的追求正閃爍著人本性中的超越性與批判性。我們并不受制于技術為我們量身打造的溫暖而舒適的“一丈天地”,而是致力于親近自然、體悟推究,接近生活本來的樣子,這是精神明亮的人對技術蔓延乃至異化的清醒察覺,更是人發揚主體精神,力圖更真實認知世界的生命微光。
讓我們對這份“奔赴自然”再審視,我們也應注意,執著于自然并不意味著否定以技術手段復現自然為我們做出的貢獻。“天涯咫尺"的虛擬自然更應適足我們切身探索自然的精神動力,引導人們從日復一日、屈身一隅的蕪雜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熱情。可以說,對“虛擬自然”的態度不是拋棄,而是揚棄,但我們真正理解“技術自然"與“真實自然”平衡之時,便看清了手段與目的之關聯,正如齊美爾所言,“人是不能棲居在橋上的”,此刻的我們方能為自己掌舵,借助技術之力駛向大千世界。
現代社會不乏泛濫的“虛擬自然”,亦不乏用心思考,親身奔赴自然的“梭羅”,愿你我借力攀登,以對自然生命熱烈真摯的愛,行至瓦爾登湖邊。
點評:
這是一篇條理清晰、說理充分的考場佳作。
文章開篇從材料出發,引出這一現象所針對的問題,探討現代科學技術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簡要分析了當下技術的飛躍突破為我們帶來的便利之后,筆鋒一轉,進入文章的主體部分:思考在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語境和背景下,人們“奔赴自然”的原因和價值。從親身奔赴自然所帶來的生命活力與磅礴熱情,到其中所展現的豐富性的人本視角,再深入到其中所折射出的人對技術蔓延乃至異化的清醒察覺,彰顯出的人的主體精神和生命力量,小作者層層推進,展現了思考的深度。然而文章并未就此停留,小作者再次審視了“親身奔赴自然"與“用科技復現自然”的關系,提出了對技術自然“不是拋棄,而是揚棄"的態度,來真正實現兩者的平衡,以借助技術之力更好地親身奔赴。
文章有兩個明顯的優點。其一:小作者真正做到了“與材料對話”,在探討人們“奔赴自然"的原因和價值時,始終未脫離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語境,在兩者的對比分析中推進文意。其二,小作者在論述中,不僅做到了層次的豐富,而且做到了層次與層次之間邏輯勾連的嚴密。
整篇文章并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博人眼球”的觀點,但小作者真正落實了充分地與材料對話,結構嚴謹,分析深入,語言凝練,值得借鑒。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現代人久居網絡虛擬的樊籠而以之賞自然并自得其樂,而仍有許多人一如曾經的陶潛一樣,奔赴那東籬菊花,一往無歸。
在手機等設備中徜徉山水,誠然,確有其吸引力。囿于現代社會的高壓生活,我們淪為項飆口中的蜂鳥,時刻振翅而不停歇。“云"自然欣賞的手段恰作為方便快捷且頗具放松效果的壓力出口以及對平日無暇積累審美的補償。這是現代人心中被現代性所壓抑的自然自由自在的缺失性體驗的報償,它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個體與社會的存在關系。同時,有這么一群人執著于奔赴自然,因為他們發現,前者僅作為“飲鴆止渴”與“淺嘗輒止"式的自然欣賞的手段,它放大了我們在視聽上的官能,同時也忽視了我們觸覺與心理上的官能。因此只有親身奔赴自然,才能沉浸式地去體察山脈的呼吸與河流的脈動。這不僅是一場對高壓生活的叛離,還是對于切實的審美與個人心志完善的追求。
但同時,當看紀錄片欣賞自然的目的簡化為拓寬視野、普及知識時,執著于奔赴自然也成了一種腳踏實地地學習自然、了解自然的方式。有人認為線上了解便足矣,因為網絡資源豐富,但有人不滿足于此,他們出于親眼所見的那份真實與踏實,執著地奔赴了自然。
由此可見,線上邂逅自然與親身奔赴自然本就是兩相調和的兩極。后者予以前者生命體驗上的豐富與深入,前者予后者以好奇心的激起;同時它們也是個體在現代社會壓力下尋求出口的不同階段,并最終將我們帶回率真淳樸的曠野。前者與后者帶給人們必要的填補社會所閹割的自然體驗的原材料,它們是我們對于冗雜的千篇一律的生活的叛離,共同完善著我們。
可值得關注的是,我所推崇的線上與線下體驗自然的行為,一如孔子眼中的君子守耕一樣,應是恰逢其時而作的,而并非大多數人的那份“執著”。執著于奔赴自然,似乎他了無文學美學哲學的豐盈與放松自己的手段,似乎他窮途末路、只想逃離這個世界,也似乎他被那多數人奔赴自然的洪流所裹挾,而喪失了主體性與自我思考。當這份執著的目的缺乏個體的反思與審視,這份執著便與悉達多拋棄榮華富貴、去漫漫長途中追尋自己本心的毅然決然背道而馳。只有理性反思下的執著奔赴自然,才具有生命縱深與自由選擇的意義。
跨越數個世紀,陶潛解開了五斗米的枷鎖,歸去來兮,他的這份對自然的奔赴是厚重的,這帶給他的不僅是塵網籠罩的解脫,更是對自我的捍衛與銘記。我們也應如此,面對他人或是線上欣賞或是執著奔赴的現象,我們應在其中時時刻刻與個人志向追求相依,并將其作為一個返璞歸真的契機,以及對自我、社會和自然的思考的切入點,這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現代社會為我們安排了更為無孔不入的樊籠,敢問君,何時返自然?
點評:
這篇作文開篇以陶淵明的“樊籠"與“自然”入題,指出作文題目中呈現的久居“網絡樊籠"之中的現代人“云”欣賞自然的方式其實是契合了高壓快速、效率至上的時代癥候,而仍有人們保留了奔赴真實自然的渴望,則一方面是對上述現代社會的叛逃,另一方面是在追求完滿的心靈的審美境界。而“云"欣賞與親身奔赴是否是相互排斥的呢?王之周同學進而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指出線上邂逅自然與親身奔赴自然可互補、可統一,前者激發后者,后者豐富前者,整體關照兩種體驗自然的方式,顯得圓融而飽滿。進而作者對后半句話中的“執著于”展開思辨,當“執著"異化為一種盲目屈從、跟風抱團、奔逃潰敗,人親身奔赴自然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王之周同學沒有片面地否定前半句,也沒有片面地肯定后半句,而是辯證的、客觀地、冷靜地分析兩種方式的優劣利弊,既有分而論之的清晰明確,又有將兩者恰到好處地整合在一起寫作的整體視角。最后倒數兩段則再引陶潛,觀照開頭,以較為簡潔的“怎么辦”收束全文,不失意蘊。
何以“極視聽之娛"?
王羲之筆下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如今似乎已成為人人在家即可實現的享受。信息技術支持我們通過紀錄片、VR、手機就能體驗山河之大,可也許奔赴自然、親身體驗才是真正實現“極視聽之娛”,獲得精神力量的源泉。
現代人的生存矛盾之一或許就是一邊向往游覽山河湖海、渴望通過自然景觀帶來的視聽之宴陶冶情操,在一個工作信息與新聞資訊無處不在的城市喧囂所侵擾不到的、可供個人徜徉的深度空間里放下生活的疲憊,得到心靈的慰藉,卻又一邊放不下快節奏的高效率生活,在社會對人的功效最大化的規訓與自身奔赴自然、享受自然的本性之間掙扎。虛擬現實設備所提供的大自然的幻象因此成為一劑解藥,保障人們在觀覽繁榮雨林、極地冰川時獲得滋養的同時能夠快速抽離,以重新投入生活。
許多人對親身奔赴自然的執著在某種程度上昭示著一股反抗的力量。在一個圖像勝過景觀,副本勝過原本,表象勝過現實的現代社會,這種執著本身成為一種可貴的精神資源,用以抵抗美景直播,VR泛湖等看似提供奔赴自然的途徑,實則以隱晦的方式生產與粉飾人在現代社會中,“質性的舒張升格為只能通過機械得以短暫實現的奢侈的余裕”這種異化,彰顯著“人不必被技術裹挾,不必因資本所困,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物流運輸管理合同樣本
- 2025年度北京市智能家居系統成裝修合同參考
- 賓館裝修延期及賠償條款
- 獲獎十五分鐘課件
- 2025年度企業安全生產綜合評估合同書
- 營養管理與慢病預防
- 毫針操作基本技術
- 2024溫州市里仁科技職業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2024漣源市工貿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工作人員招聘考試及答案
- 小學六年級口算題卡(含答案)
- 2024年電工(高級技師)考前沖刺必會試題庫300題(含詳解)
- CJJT 164-2011 盾構隧道管片質量檢測技術標準
- 2024-2030年中國艾葉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分析報告
- 光伏與水處理技術結合
- 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期中測試卷及答案【各地真題】
- 2024年學生團干部技能大賽考試題庫350題(含答案)
- 2024年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中考一模英語試題(無答案)
- 500字作文標準稿紙A4打印模板-直接打印
- 礦尾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服務采購項目招標文件
- 融資報告范本
- 勞動合同法的理解與實務講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