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答司馬諫議書》檢測卷(含答案)統編版高中語文
必修下冊
15.2《答司馬諫議書》檢測卷
一、小閱讀-課內
1.《答司馬諫議書》中作者引“盤庚之遷”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二、選擇類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某啟:昨日蒙教—某:代指自己
B.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強:強行
C.重念蒙君實視遇厚—視遇:看待
D.而議事每不合每:經常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項是()
A.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巳。
B.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
為善。
C.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
D.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C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
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
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
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二)
孔子日君子求諸已介甫亦當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專罪天下之
人也。夫侵官,亂政也,介甫更以為治術而稱施之;貸息錢,鄙事也,
介甫更以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從民出,介甫更欲斂民錢雇市
傭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獨以為可,非介甫之智不
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極之道,施之于
天地,人皆不可須臾離,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
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
也。”介甫之智與賢皆過人,及其失也,乃與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謂
用心太過者也。
(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4.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而議事每不合每:每次。
B.于反覆不宜鹵莽反覆:(書信)往來。
C.貸息錢,鄙事也鄙:卑鄙。
D.乃與不及之患均均:平均。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曰君子/求諸己/介甫亦當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專罪
天下之人也
B.孔子曰君子求諸己/介甫亦當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專翠天
下之人也
C.孔子曰/君子求諸己/介甫亦當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專罪天
下之人也
D.孔子曰/君子求諸己/介甫亦當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專罪/
天下之人也
6.下列對文中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信中“區區”“某““竊”,都是表自稱的謙辭,運用它
們能體現寫信者的教養。
B.“終必不蒙見察”“百姓之不見保"的"見”字表被動,與“冀
君實或見恕”的“見”不同。
C.“與王介甫書”意為“寫給王安石的信”,古人還常用“鴻雁”
“尺素”“錦書”代指書信。
D.“此光所謂用心太過者也”的“用心”有費心、專心之意,與
《勸學》中“用心一也”相同。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明知會遭受眾人怨恨非議,依然力行改革,體現了他
作為政治家的魄力和改革家的遠見卓識。
B.面對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反對派的洶洶言論,王安石借用盤庚
遷都的史實表明自己不怕非議堅持改革的決心。
C.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智慧和德行超出了一般人,使得世人無
法理解和接受他,最終必然導致變法失敗。
D.王安石與司馬光所持政見不同,以書信往來展開辯駁,但言
辭懇切,只談公事,不泄私憤,展現兩人坦蕩的胸襟。
8.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2)道之不明也,我知之也,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閱讀下面的課內文段,完成各題。
答司馬諫議書
(宋)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c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自
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
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
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
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
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
難壬人,不為拒諫c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9.下列各句中,對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君實所以見教者—所以:用來……的
B.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僅僅,只
C.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膏澤:施恩惠,名詞活用
作動詞。
D.冀君實或見恕也一見:表被動
10.下列各句中,與所給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終必不蒙見察
B.振之以威怒
C.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
0.夫晉,何厭之有
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保守派的指責,作者以“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
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等言辭,表現出對
改革的堅定信心。
B.本文通過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幾個方面的辯駁,從而批駁了
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守成規的狀況,表明自己的堅決態度。
C.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
有致;接著表明態度,不失贈答之禮;最后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
理有據,層層深入C
D.作者在第二段開頭先提出一個雙方均認可的道理,“名實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著對強加給
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駁。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
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
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
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節選自《答司馬諫議書》)
文本二:
壬申,以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固辭不拜。初,光素與王安石厚,
及行新法,貽書開陳再三,又與呂惠卿辯論于經筵,安石不樂。帝欲
大用光,訪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尉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所言盡
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而欲寞之左右使預國論此消長之機也。光才
豈能害政但在高位,則異論之人倚以為重。韓信立漢赤幟,趙卒氣
奪。今用光,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及安石稱疾不出,帝乃以光為
樞密副使,光辭曰:“陛下所以用臣,蓋察其狂直,庶有補于國家。
若徒以祿位榮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其人也。臣徒以祿位自榮,
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盜竊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誠能罷制置條例司,
追還提舉官,不行青苗、助役法,雖不用臣,臣受賜多矣。青苗之散,
使者恐其逋負,必令貧富相保,貧者無可償則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
去,必責使代償。十年之外,貧者既盡,富者亦貧。常平又廢,加之
以師旅,因之以饑蝕,民之羸者必委死溝壑,壯者必聚而為盜賊,此
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謂之曰:“樞密,兵事也,官各有職,
不當以他事為辭。"光對曰:“臣未受命則猶侍從也,于事無不可言者J
會安石復起視事,乃下詔允光辭,收還敕誥。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
【注】①蒯(mb):規勸,直言勸諫。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光/外托蒯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
政之人/而欲真之/左右使預國論此/消長之機也。
B.光/外托制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
政之人/而欲真之左右/使預國論/此消長之機也。
C.光/外托制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
政之人/而欲真之/左右使預國論/此消長之機也。
D.光/外托制上之名/內懷附下之/實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
政之人/而欲寞之左右/使預國論此/消長之機也。
1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昨日蒙教”中的“蒙”與下文“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中的“蒙”
字含義相同。
B.“舉先王之政”與“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諫逐客書》)兩
句中的“舉”字含義相同。
C.“初,光素與王安石厚”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
句中的“素”字含義相同。
D.“誠能罷制置條例司”與“必竭誠以待下”(《諫太宗十思疏》)
兩句中的“誠”字含義不同。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對司馬光指責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諫”等
逐一作了反駁,事理充足,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B.王安石認為司馬光的才能對國政形成危害,如果讓他處在高
位,他就會成為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的一面旗幟。
C.司馬光反復上書反對青苗、助役等新法,皇帝派使者告訴他
不要談論職責以外的事,司馬光認為沒有接受新任職,還可談論。
D.司馬光拒絕接受宋神宗任命他為樞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
己官職的高低和俸祿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納自己的建議。
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
下怨謗也。
(2)臣徒以祿位自榮,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盜竊名器以私其身
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C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
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
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
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乙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諫議士夫司馬光惶恐再拜,
介甫參政諫議閣下:
曩者與介甫議論朝廷事,數相違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
向慕之心未始變移也。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士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學富,
難進而易退,遠近之士,識與不識,咸謂介甫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
立致,生民成被其澤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參士政,
豈非欲望眾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從政始期年,而士士夫在朝廷
及自四方來者,莫不非議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閭閻細民、小吏走卒,
亦竊竊怨嘆,人人歸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嘗聞其言而知其故乎?光
竊意門下之士,方日譽盛德而贊功業,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聞達于左右
者也。非門下之士則皆曰:“彼方得君而專政,無為觸之以取禍,不
若坐而待之,不過二三年,彼將自敗。“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
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
救乎?如光則不然,忝備交游之末,不敢茍避譴怒、不為介甫一一陳
之。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
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
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
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
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竊以為……相好之日久”中的“以為”與“樂盤游則思三驅
以為度”中“以為”含義相同。
B.”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與“臣固知王不忍也”中的
“固”含義相同。
C.”今介甫從政始期年”中“期年”與“期年之后,雖欲言,無
可進者”中的“期年”含義相同。
D.”……敢以此聞達于左右者也“中的“聞達”與“不求聞達于
諸侯”中的“聞達”含義不同。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針對司馬光的種種指責,引出“名實”。這一根本問題,
高屋建飄,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為變法正名。
B.王安石與司馬光政見不同,但是在書信往來中始終抱著互相
尊重的態度委婉地表達個人觀點,并堅持自己的政見。
C.司馬光充分認可王安石的個人能力和學識,并且支持皇帝對
王安石的重用,但對他堅持變法可能產生的后果深感憂慮。
D.司馬光既不對王安石歌功頌德,也不坐觀成敗,而是客觀地
指出社會各階層對變法的態度,并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
如此也。
(2)曩者與介甫議論朝廷事,數相違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
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變移也。
20.清代劉熙載評論王安石的文章“只下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
數大段”?請結合甲文第一段進行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
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
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
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
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
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
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
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B.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
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D.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2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君實,司馬光的字。古人寫信自稱己名或自稱為“某”等表
示謙虛,稱對方的字以示尊敬。
B.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
有專司,故稱有司C
C.“盤庚之遷”與“遷客騷人”(《岳陽樓記》)兩句中的“遷”字
意思不同。
D.“是而不見可悔故也”與“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兩句中的“是”字意思相同。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的論證方式是駁論,其反駁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直接反
駁,有舉出根據進行反駁,有形象比喻進行反駁。
B.本文立足于理,擅于排比,勢如破竹,無可阻擋;不過傲岸
之氣雖憤然涌出,但語氣又相當委婉,柔中有剛。
C.本文用筆精簡,但簡而有力,語氣委婉而嚴正,既不傷害私
人的友誼,也不向反對的意見妥協。
D.全文除開頭和結尾段用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以外,緊緊扣住
保守派幾個主要論點進行駁斥,行文簡潔,結構嚴謹。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2)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
如此也。
25.在辯駁之前,作者先高屋建驅地提出了一個什么原則?接著
文章逐條駁斥了司馬光的哪些謬論?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夫議法度以授有司,此誠執政事也,然當舉其大而略其細,存其
善而革其弊,不當無大無小,盡變舊法以為新奇也。且人存則政舉,
介甫誠能擇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茍有司非其人,雖日授以善法,
終無益也。介甫所謂先王之政者,豈非泉府賒貸之事乎?竊觀其意,
似與今日散青苗錢之意異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顧以此獨為先務乎?
至于辟邪說,難壬人,果能如是,乃國家生為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
日相與變法而講利者,邪說、人為不少矣。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
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蓋盤庚遇水災而選都,臣民有從者,有違
者,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丕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
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光豈勸介甫以不恤國事,而同俗自媚哉.?
蓋謂天下異同之議,亦當少垂意采察而已。
(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薦之唐介吉安石難大任帝問之介曰安石好
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更變。”介退謂公亮日:“安石
果大用,天下必困擾,諸公當自知之。”帝問孫固,對曰:“安石文行
甚高,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狹少容。必求賢相,
呂公著、司馬光、彝維其人也。"帝不以為然,竟以安石參知政事。
謂之曰:“人皆不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知經世務J安石對曰:
“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也3"帝曰:“卿所設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日:
“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納之。
(選自張居正《通鑒直解》)
26.下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薦之/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問之介曰/
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
B.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薦之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問之/介曰/
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
C.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薦之/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問之/介曰
/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
D.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薦之/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問之介曰/
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盤庚,商代的開國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為鞏固統治、躲
避自然災害,將國都遷到了殷,故而商又稱殷商。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與“名”有一定關系。
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二
C.泉府,古代掌管國家稅收、收購市上的滯銷物資的部門。因
貨幣如泉水一樣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將“錢”稱“泉二
D.參知政事,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
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相當于副宰相。
2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辯解說,他可以承認自己對國家
不夠盡心,未能讓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決不承認自己是無所事事,
因循守舊。
B.司馬光認為,法度的好壞取決于人。壞的法度交由良吏執行,
弊端也會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執行,也顯現不出其優勢。
C.唐介預言,王安石雖然學識淵博,但拘泥古法,見解虛浮,
不合實際,如果讓他執政,一定會變換現行法度,使國家陷入困擾之
中。
D.孫固認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狹隘,難以容
人,擔任諫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馬光等人了。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
洶然?
(2)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30.“盤庚遷都”作為論據,王安石與司馬光的解讀有何不同?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諫太宗十思疏(節選)
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
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
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
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
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
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
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
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二:
《答司馬諫議書》(節選)
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C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
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
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
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迂,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3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和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安,“思國之安者”的“安”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
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中的“安”意思不同。
B.克,“能克終者蓋寡”的“克”與現代漢語“克勤克儉”的“克
”意思相同。
C.舉,“舉先王之政”的“舉”與《六國論》中的“舉以予人”
的“舉”意思相同。
D.利,“以興利除弊”的“利”與《燭之武退秦師》中“闕秦以
利晉”的“利”活用現象不相同。
32.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議事每不合
B.昔取之而有余—而天下之理得矣
C.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不為侵官
D.其可忽乎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33.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載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話,將君和民的關系
比作舟與水的關系,發人深省。
B.文本二司馬光認為天下“怨謗”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
事、征利、拒諫”造成的,王安石逐一進行反駁。
C.兩篇文章現實針對性很強。針對當時國家與社會現實狀況,
魏征提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王安石反駁非議,堅持
改革。
D.兩篇文章行文簡潔,說理嚴謹,理足氣盛。駢散結合,說理
思路周詳,語言風格完全相同。
3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
心服。
(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35.請你簡要說明兩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及論述側重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臨川人,
好讀書,善屬文。曾鞏攜其所撰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
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
知郭縣。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新
陳相易,邑人便之。尋通判舒州。文彥博薦安石恬退,乞不次進用,
以激奔競之風。召試館職,不就。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
辭。修以其須祿養,復言于朝,用為群牧判官,又辭。懇求外補,知
常州,移提點江西刑獄。與周敦頤相遇,語連數日夜,安石退而精思,
至忘寢食。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輒辭不起,士大夫謂其無意于
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為度支
判官,聞者莫不喜悅。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萬言書,,大要以為:
“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
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
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
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
足為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閭巷草野之
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
無一旦之憂乎!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萬世之變
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上覽而置之。
呂祖謙曰:“安石變法之蘊,亦略見于此書。特其學不用于嘉祐,
而盡用于熙寧,世道升降之機,蓋有在也。”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
文本二: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節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萬世之變/臣之
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B.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萬世之變/臣
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C.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萬世之變/臣
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D.愿監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萬世之變/
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3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嘉祐,是北宋時期宋仁宗使用的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
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紀年是漢武帝首創的。
B.通判,中國古代的官名之一,多指州府的長官,掌管糧運、
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為祈求天下太平、
五谷豐登,每年到郊外祭祀社稷,后來“社稷”被用來借指國家。
0.君實,是司馬光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區別的,名以正體,
字以表德。古人一誕生就起名,十八歲行冠禮后取字。
38.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才華橫溢,喜好讀書,擅長為文。曾鞏帶王安石去拜
見歐陽修,歐陽修十分賞識王安石,四處為他擴大名聲。
B.在任鄲縣縣令時,王安石修筑堤堰,開挖池塘,興辦水利交
通事業;他還把谷子借貸給百姓,讓百姓生產出糧食后加些利息償還
即可。
C.文彥博、歐陽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薦王安石,王安石一一予
以拒絕,因此士大夫們認為他無意于為世所用。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張在當時會遭到頑固派的非
議,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可惜未得到宋仁宗的支持。
3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事,秩滿,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鄲縣。
(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
不得已。
40.請簡要概括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書言事的要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答司馬諫議書
(宋)王安石
某啟:
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
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
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
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
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材料二:
與王介甫第三書①
(宋)司馬光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諭,益知不見棄外,收而教之,不勝感悚,
不勝感悚。
夫議法度以授有司,此誠執政事也,然當舉其大而略其細,存其
善而革其弊,不當無大無小,盡變舊法以為新奇也。且人存則政舉,
介甫誠能擇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茍有司非其人,雖日授以善法,
終無益也。介甫所謂先王之政者,豈非泉府②賒貸之事乎?竊觀其意,
似與今日散青苗錢之意異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顧以此獨為先務乎?
今之散青苗錢者,無問民之貧富、愿與不愿,強抑與之,歲收其什四
之息,謂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說,難壬人,果能如是,乃
國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與變法而講利者,邪說、壬人
為不少矣。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c盤
庚曰:“今我民用或析離居豈汝威?用奉畜④汝眾。”又曰:“無或敢
伏小人之攸箴⑤。”又曰:“非廢厥謀,吊由靈⑥。”蓋盤庚遇水災而
選都,臣民有從者,有違者,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
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光豈勸介甫以不恤國事,
而同俗自媚哉?蓋謂天下異同之議,亦當少垂意采察而已。
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注釋)①本文為司馬光回復《答司馬諫議書》的書信。②泉府:
是周朝時的政府財政金融機構。③蕩析離居:家人離散,沒有定居。
④奉畜:撫養。⑤攸箴:所規誠。⑥吊由靈:吊:善,指遷都善事。
靈:專門負責占卜的人,據說可傳達上帝的命令。
41.下列兩句話中劃橫線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冀君實或見恕也益知不見棄外
B.人習于茍且非一日茍有司非其人
C.度義而后動夫議法度以授有司
D.終必不蒙見察介甫偶未之察耳
42.下面關于文章相關內容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兩篇文章都屬于書信,內容上體現了駁論文的特點,有破
有立,但語氣仍不失禮貌。
B.“某啟”為舊時書信用語,“某”指收信人,“啟”是打開,有不
要宣揚保密的意味°
C.再拜,本為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拜兩次,表達敬意,也用
于舊時書信的開頭或末尾。
D.垂意,敬辭,多用于別人(上級或長輩)對自己的行動,類
似詞有“垂青”“垂憐”等。
43.下列畫橫線詞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故今具道所以
B.于反復不宜鹵莽
C.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D.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
44.材料二第②段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
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
B.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
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
C.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
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
D.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
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
45.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②且人存則政舉,介甫誠能擇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
46.材料一、材料二中都使用了盤庚的事例但作用迥異,請作簡
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答司馬諫議書
王安石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
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
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
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
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
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
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
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
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47.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
洶然/
B.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
C.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
洶然/
D.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
洶然/
48.下列對課文中有關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某啟”是我的陳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來代替自己的名
字,暗含對司馬光的不屑。
B.“竊''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辭。
C.“盤庚之遷”是商朝君主盤庚即位后,認為國都設在商地,不
適宜實行教化,決定遷都,改國號為殷。
D.“區區”是表達自己的情意誠摯到了極點。此句為古時書信常
用的客套話。
49.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應司馬光的詰責,此文是觀點鮮明、維護新
法的駁論文。
B.本文因為是書信體的駁論文,詞語委婉,免得開篇就火藥味
十足,使對方不能往下看,從而不能宣傳自己的主張。
C.王安石從“名實”入手,是因為“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
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馬光也不例外。因此從“名實”入手,
問題就迎刃而解了C
D.文章在結尾既承認自己知罪,又說對對方的觀點不敢領教,
實際上是用委婉的語言道出堅定的信念。
50.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
多異故也。
(2)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
所以見教者,以為使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
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
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日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節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文本二: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
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自古治世,意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
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
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茍者因循之弊明詔大
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J俄直集賢院。以母憂去,二年二月,
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
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J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
安石日:“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于是設制
置三司條例司,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安石性強快,遇事無可否,
自信所見,執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不可,安石傅經義,出
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油。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像慧少年。久之,以
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
(節選自《宋史?王安石傳》)
5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
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愿A監茍者B因循之弊C明D詔大臣E為之F以漸G期H合于當
世之變
5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司:因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工這里的“有
司”是代指官吏。
B.區區:用來自稱。與“秦以區區之地,而致萬乘之勢”中“區
區”意思不一樣。
C.憂:此指丁憂。古代官員在位期間父母去世,要辭官回鄉為
父母守制,是為“丁憂二
D.洎:意思是“等到”。與“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中的“洎
”意思不一樣。
5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用一“受”、一“議”、一“授”,從決策、制定到推行
全過程將新法置于名正言順、合情合理的境地之中。
B.王安石堅定變法,無畏人言。“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
此也。”說明王安石并非不知眾多的埋怨譏謗,而是早有預料。
C.王安石議論高奇,做事果敢無畏,有改變社會風氣的遠大志
向。在萬言書中認為朝廷和民間都有人才不足的問題,所以大力提拔
門下聰慧的年輕人C
D.王安石認為,經術學問是用來處理政務世事的,世上俗人都
以為經學不能輔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謂“大儒”大多才能庸俗。
5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2)安石性強恢,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
55.馬端臨評王安石,“介甫之行新法,其意勇于任怨,而不為
毀譽所動。”結合兩則文本,談談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文本一:
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上謂安石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
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
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
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
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諸役相繼
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天下。
安石性強伎,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甚者謂“天變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
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
至出不遜語自近臣以至后族無不言其害兩宮泣下,憂京師亂起,以為
天旱更失人心J監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
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J慈圣、宣仁二太
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馀罷,
終神宗世不復召。
(節選自《宋史?王安石傳》)
文本二: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功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節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5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
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今人情A咨怨B至出C不遜語D自近臣E以至后族F無不言G其
害
5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善,文本一“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與文本二“自媚于眾為
善”的善含義相同。
B.恤,文本一“人言不足恤”與“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的恤的
意思不同。
C.上疏,指臣下向帝王上本進育。文本二的“疏”和《諫太宗
十思疏》的“疏”同義。
D.膏澤,常用義有兩個,一是滋潤作物的及時雨,二是施恩惠。
文中是第二個含義C
5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認為經術是用來處理世務的,世人之所以認為經術不
能處理世務是因為后世大都是庸俗的讀書人。
B.熙寧二年,王安石回答皇帝說,改變風俗,建立法令制度是
當今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認為他說的是正瑜的。
C.王安石不管對錯都堅持己見,倔強固執,有人甚至評價他不
畏懼天災,不效法祖宗。
D.王安石認為如果對方指責自己在位時間長,卻不能幫助君王
福澤百姓,這種失誤他是承認的。
5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馀罷,終神宗世不復召。
(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60.王安石為相共八年,請結合材料分析變法最終無法持續的原
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
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
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節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6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士大夫是中國古代社會對士人和官吏的統稱,出現于戰國時
期。
B.“善”意為美德,與《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
意思不同。
C.“見”意為“看見”,與課文前文“終必不蒙見察”的“見”意
思相同。
D.膏澤,本指滋潤作物的雨水,也常常比喻為及時雨,文中指
施加恩惠。
6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盤庚遷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B.盤庚遷都,他怨恨的是老百姓啊,并非特別針對朝廷士大夫
而已。
C.盤庚遷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非特別針對朝廷士大夫
而已。
D.盤庚遷都,他怨恨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參考答案:
1.①引用“盤庚之遷”的歷史事實,意在說明“怨誹之多”并不
是評定是非的唯一標準;
②只要確認自己做得對,就不會因為“壬人”的毀謗而放棄新法
的推行;
③同時也表明自己會像盤庚那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股份保本協議書
- 花店入伙協議書
- 租賃終止協議書
- 玉器鑒定協議書
- 統一安裝協議書
- 土地入股合作社協議書
- 破除陰婚協議書
- 職工貸款協議書
- 資產調出協議書
- 藥店代銷協議書
- 2025年商法知識競賽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5年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考試試題及答案
- 【威海】2025年山東省威海技師學院公開招聘工作人員29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第六屆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
- 機械租賃投標服務方案
- 2025年烘焙師職業資格考試真題卷:烘焙師職業競賽與評價試題
- 2025年北京市朝陽區九年級初三一模英語試卷(含答案)
- GB 7718-202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
- Unit1-Unit2重點短語(背誦版+默寫版)外研版英語新七年級下冊
- 《抗休克藥物治療》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