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主題升級練三立德樹人-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主題升級練三立德樹人-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主題升級練三立德樹人-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主題升級練三立德樹人-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主題升級練三立德樹人-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主題升級練(三)立德樹人——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留意事項:本試卷共14題,全卷滿分85分,考試用時45分鐘。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周初統(tǒng)治者眼中,天命和治權的媒介是人君的德,即君主有德就能獲得天命,無德或失德就丟失天命,所以君主必需敬德、保民。周代天命觀表明君權()A.必需代表廣闊人民的利益B.可以有效地限制天命C.是神圣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D.完全依靠天命的賜予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可知,人君治權來源于天命,但君主能否獲得天命授予的治權,取決于人君是否有德,這表明君權是神圣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故C項正確;A項不符合史實,是對“保民”內涵的錯誤理解;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君權來源于天命而非能限制天命,B項錯誤;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敬德、保民,就自然會獲得天命的賜予,D項錯誤。2.有學者認為,孔子汲取了中國原始社會(傳聞中的堯舜時代)遺留的樸實的人道主義思想,并有所發(fā)揮,這是很珍貴的主動因素。能為這一觀點供應佐證的是()A.“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C.“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答案:B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反映了孔子把自己和他人聯(lián)系起來,到處想到他人,同時強調只有首先把自己的修養(yǎng)(品德、學問等)加以完善,才能幫助他人“立”和“達”,這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故B項正確。A項體現(xiàn)的是實事求是思想,解除;C項體現(xiàn)的是倫理思想,解除;D項體現(xiàn)的是人際關系的處理,解除。3.(2024湖南懷化高三一模)戰(zhàn)國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統(tǒng)一天下學術,秦相國呂不韋召集門客集體撰寫的《呂氏春秋》另辟蹊徑,對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整合。這反映了()A.呂不韋企圖統(tǒng)一各學派B.政治局勢影響學術發(fā)展C.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形成D.“百家爭鳴”局面結束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一漸漸成為趨勢,《呂氏春秋》綜合諸子百家思想,體現(xiàn)了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反映了政治局勢影響學術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呂氏春秋》綜合諸子百家思想,并非統(tǒng)一各學派,A項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形成,解除C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百家爭鳴”局面結束,解除D項。4.(2024貴州黔東南高三模擬)下面是西漢時期中心太學博士弟子人數的改變狀況統(tǒng)計圖。此圖可用于探討漢代()A.郡國教化體系的建立B.法家學派思想的消亡C.漢賦文學興起的背景D.社會主流文化的轉型答案:D解析:解讀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設立太學,講授儒家經典,自漢昭帝時代起,太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這表明儒家思想的社會影響不斷增加,可以用來探討漢代社會主流文化的轉型,故D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xiàn)的是西漢太學博士人數的改變,不能用來探討地方郡國教化體系的建立,A項錯誤;中國古代法家思想并未消亡,B項錯誤;中心太學博士子弟人數改變與漢賦興起沒有必定關系,C項錯誤。5.(2024山東濟寧高三模擬)下表是漢代統(tǒng)治者的一些舉措或主見。這表明當時()時間人物舉措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漢高祖在關中擇舉“有修行,能帥眾為善者”為鄉(xiāng)三老,又置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漢文帝下詔嘉獎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謁者賜帛慰問,并“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導)民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下詔曰:“古之立教,鄉(xiāng)里以齒,朝廷以爵,扶世導民,莫擅長德”A.察舉制已是較成熟的選官制度B.統(tǒng)治者將重農抑商作為基本的經濟政策C.儒家思想漸漸成為主流思想D.統(tǒng)治者留意教化以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漢高祖推舉“有修行”的人“為鄉(xiāng)三老”,漢文帝對各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異的人進行“嘉獎”,漢武帝“扶世導民”,這實質上都是通過提倡、勸勉的手段,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綱紀倫常的社會風氣,故D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政府重視教化,并未涉及選官制度,A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xiàn)的是政府對教化的重視,并未體現(xiàn)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B項錯誤;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改造儒學之后,不是在漢高祖和漢文帝時期,C項錯誤。6.(2024廣東汕頭高三模擬)據統(tǒng)計,魏晉時期,大批中原、齊魯大地的鴻儒文人遷移到吳越之地,并在當地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據此可知當時()A.佛教引入沖擊了儒學的社會地位B.政治社會環(huán)境影響文化發(fā)展C.經濟重心南移加速推動文化溝通D.南北方的文化溝通頻繁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魏晉時期,北方社會環(huán)境較為混亂,而南方相對穩(wěn)定,受這種政治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北方文人大批南遷,故B項正確;A項與鴻儒文人南遷沒有必定聯(lián)系;當時經濟重心仍舊在北方,C項錯誤;材料沒有供應南北文化溝通的信息,D項錯誤。7.下表是東漢后期和唐朝前期黃河、長江流域縣城數量表(單位:座),據此可推斷出()時間區(qū)域東漢后期唐朝前期黃河流域765669長江流域342611A.社會安定導致疆域不斷擴大B.長江流域已經占據經濟優(yōu)勢C.地方行政體制出現(xiàn)重大調整D.南北經濟發(fā)展水平差距縮小答案:D解析:從材料信息中無法看出中國古代疆域的擴大,解除A項;通過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在唐朝前期長江流域并沒有占據經濟優(yōu)勢,解除B項;材料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實行縣制,并沒有說明地方行政體制的重大調整,解除C項;通過材料可以看出,從東漢到唐代前期南方縣的數量增加與北方相差不多,說明南方經濟發(fā)展,南北經濟水平差距縮小,故D項正確。8.(2024全國高考模擬)下表反映的現(xiàn)象表明,唐宋元時期()史料出處“顏子既云亞圣,須優(yōu)其秩”《唐會要》,唐玄宗詔令“顏子去圣人,只毫發(fā)之間。孟子大賢,亞圣之次也”程頤、程顥《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顏子亞圣,猶不能無違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謂命世亞圣之才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加封……顏子兗國復圣公……孟子鄒國亞圣公”《元史》,元文宗詔令A.理學思想成為官方哲學B.民本思想成為社會共識C.封建王朝壓抑學術思想D.官方與民間思想相互影響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可知,唐朝時期理學尚未形成,不是官方哲學,解除A項;由材料“顏子既云亞圣”和“孟子大賢,亞圣之次”可知涉及的孟子和顏回的地位而不是民本思想,解除B項;宋朝理學成為官方哲學,故封建王朝壓抑學術思想的說法錯誤,解除C項;材料反映了從二程和朱熹對顏回地位的論述到元代被官方確認,說明官方和民間思想相互影響,D項正確。9.元代繪畫主見師法唐、五代和北宋,反對南宋院體畫風。在理論上持續(xù)了北宋蘇軾、米芾等繪畫風格并有所發(fā)展,強調主觀意興的抒發(fā)。這反映出元朝繪畫()A.強調描述寫實與抒情相結合B.推動了文人畫發(fā)展到新境界C.繼承唐宋山水畫的繪畫技法D.揭示士大夫仕途不得志的情懷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元代繪畫繼承了唐宋繪畫的某些風格,同時從理論上強調寫意的重要性,這是文人畫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據此可知B項正確;A項結論與材料信息“強調主觀意興的抒發(fā)”相沖突,解除;材料并未涉及唐宋繪畫技法,C項錯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解除。10.明代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在評價南宋畫家馬遠、夏圭的繪畫風格時有詩:“中原殷富百不寫,良工豈是無心者。恐將長物觸君懷,恰宜剩水殘山也。”該詩說明作者()A.把繪畫風格與時局聯(lián)系起來B.贊揚畫家的浪漫主義情懷C.指責畫家藝術造詣不夠深厚D.對畫家風格評判恰如其分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信息“恐將長物觸君懷,恰宜剩水殘山也”可知,作者認為馬遠、夏圭的繪畫反映出對當時皇室偏安江南、不思進取的憤懣心情,A項正確;依據材料可知,該風格屬于現(xiàn)實主義,B項錯誤;作者并未批判畫家的藝術造詣,C項錯誤;材料對馬遠、夏圭繪畫風格的評價只是一家之言,很難說評判恰如其分,D項錯誤。11.(2024四川成都高三模擬)王守仁將陸九淵“本心”的概念發(fā)展為“良知”。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錢進一步闡發(fā)“良知”的基礎上,李贄又將“良知”的概念發(fā)展為“童心”。這表明,陸王心學()A.衍生出思想解放傾向B.傳承了士林實學風氣C.顛覆了儒家思想核心D.開創(chuàng)了三教合流局面答案:A解析:李贄是明清之際思想家,其思想有別于程朱理學,他批判理學,具有啟蒙性。李贄“童心”說源自陸王心學,由此可知陸王心學衍生出思想解放傾向,A項正確;陸王心學強調內在反省,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特征,而實學風氣更傾向于程朱理學,B項解除;陸王心學及其演化是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而非顛覆,C項解除;三教合流局面出現(xiàn)于唐朝,陸王心學出現(xiàn)于宋明時期,D項解除。12.(2024江蘇泰州高三沖刺)下表是學者對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思想發(fā)展狀況的敘述。據此推想他敘述的是()★經學傳承系統(tǒng)的持續(xù)與宇宙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凸顯君主的意義和儒學的意識形態(tài)化★對君主的制約與對權力的超越★儒家思想漸漸成為制定律令與裁決刑事的原則和教條★思想一樣的時代A.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改變B.漢代儒學的發(fā)展C.宋明理學的興起D.明清之際新思想的萌芽答案:B解析:“經學傳承系統(tǒng)的持續(xù)與宇宙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凸顯君主的意義和儒學的意識形態(tài)化”“對君主的制約與對權力的超越”體現(xiàn)了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是漢代儒學,故B項正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早期儒學不存在天人感應的思想,解除A項;宋明理學以天理為核心,是三教合一的產物,材料沒有體現(xiàn),解除C項;明清之際新思想體現(xiàn)為早期民主啟蒙思想,是對傳統(tǒng)儒學的批判和繼承,材料沒有體現(xiàn),解除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37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13題25分,14題12分)13.(2024天津高三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以“存天理,滅人欲”為主的理學與確定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乃至文化形態(tài)親密相關,是一種時代的產物。北宋一起先就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階級沖突尖銳,農夫提出了均分財產的要求,在理學家看來,是可怕的“人欲”。隋唐五代的長期分裂和混亂,使傳統(tǒng)倫理道德規(guī)范遭到極大破壞,綱常松弛,道德式微,明顯不利于大一統(tǒng)政治的穩(wěn)定和鞏固。朱熹生活的南宋時期,當時整個社會統(tǒng)治階級鮮廉寡恥,生活奢侈無度。在上述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見。但是在朱熹的眼里,天理與人欲并不是確定對立的。朱熹曾經說過,“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熹還說:“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視聽言動,人所同也。非禮勿視聽言動,便是天理;非禮而視聽言動,便是人欲。”——摘編自《朱子“存天理滅人欲”遭誤讀》材料二王夫之認為:“耳目心思之所窮,是非得失之所廢……有是故有非,有欲斯有理”;“禮雖純?yōu)樘炖碇?jié)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見”;天理與人欲為“同行異情”即以“人欲為體,天理為用”。王夫之還認為:天理與人欲雖然并存,但卻不能并重,必需以天理統(tǒng)制人欲;人欲有“公私”之分,“一姓之興亡,私也;民生之興亡,公也”,要“存公去私”。——摘編自熊呂茂《王夫之的理欲觀及其現(xiàn)代啟示》(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朱熹“存天理、滅人欲”提出的時代背景。指出其“理欲觀”的全面內涵。(10分)(2)依據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王夫之的“理欲觀”有何新發(fā)展。其主見對于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有哪些歷史價值?(15分)參考答案:(1)時代背景:宋代土地政策導致階級沖突尖銳,危及統(tǒng)治;五代十國時期道德滑坡,不利于統(tǒng)一與穩(wěn)定;宋代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加強的須要;南宋時期的統(tǒng)治階級奢侈無度。全面內涵:天理與人欲不是確定對立的,朱熹確定合理的欲望,主見殲滅不符合儒家倫理道德(即天理)的過度欲望。(2)新發(fā)展:天理的存在是以人欲為前提條件的;人欲為本體,天理為之用;以理統(tǒng)欲;區(qū)分公欲與私欲,主見先公后私。歷史價值:為近代先進中國人批判封建倫理綱常供應了思想武器;對合理欲望的高度確定,對于現(xiàn)代社會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敬重特性具有重要意義;為現(xiàn)代社會不斷發(fā)展生產力來滿意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須要供應了思想動力;“先公后私”“以理統(tǒng)欲”的理欲觀對當代社會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價值觀等具有借鑒價值。解析:第(1)問的“時代背景”依據材料信息“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階級沖突尖銳”“傳統(tǒng)倫理道德規(guī)范遭到極大破壞”“統(tǒng)治階級鮮廉寡恥,生活奢侈無度”等幾個角度進行歸納。全面內涵要留意依據材料信息“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進行精確理解,訂正平常理解的誤區(qū)。第(2)問的“新發(fā)展”依據材料信息“有是故有非,有欲斯有理”“人欲為體,天理為用”“必需以天理統(tǒng)制人欲”“人欲有‘公私’之分”進行概括;“歷史價值”可以從對批判封建思想、樹立人本主義理念、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等幾個角度思索回答。14.(2024湖南長沙一中高三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漢武帝時期,司法部門在審理案件時,甚至會拋開國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決獄》進行審判。例如漢代一婦女改嫁,有官員認為“夫死未葬,法無許嫁”,假如改嫁,非但有罪,最嚴峻可判死刑;董仲舒則依據《春秋》之義,指出“夫死無男,有更嫁之道”,這位婦女的行為符合儒家經典的義理,因而應判為無罪。材料二“西漢元帝……柔仁好儒,見先帝(漢宣帝,漢武帝曾孫)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