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廣東省普通高中高三選擇考試臨考預測押題密卷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屆廣東省普通高中高三選擇考試臨考預測押題密卷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屆廣東省普通高中高三選擇考試臨考預測押題密卷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屆廣東省普通高中高三選擇考試臨考預測押題密卷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屆廣東省普通高中高三選擇考試臨考預測押題密卷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廣東省普通高中2023屆高三選擇考試臨考預測押題密卷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與研究表明,二里頭文化青銅器群中有一組特殊器物,包括環首刀、銅鑿等,這些器物在當地沒有文化根源,而恰是中國西北系青銅器中的典型器物,其來源不言自明。二里頭青銅器群中發現有含砷的青銅器,砷青銅技術始源于西方。這反映出中華早期文明()A.起源于二里頭文化 B.是多種文明交融的結果C.區域發展很不平衡 D.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華文明早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這些器物在當地沒有文化根源,而恰是中國西北系青銅器中的典型器物”“二里頭青銅器群中發現有含砷的青銅器,砷青銅技術始源于西方”可知,中華早期文明是中華文明內部、中外文明不斷交流的結果,B項正確;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出中華早期文明起源于二里頭文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早期文明來源的多樣性,并非中華早期文明區域發展不平衡,排除C項;“月明星稀”是指以中原為核心的多元一體格局,材料反映的是二里頭文化吸收了中國西北地區和西方文明,排除D項。故選B項。2.讀下表東漢部分循吏主要仕宦活動事跡循吏任職地點主要仕宦活動事跡王景廬江郡(今安徽、江西境內)修舊芍陂,教民犁耕,墾辟倍增;訓令蠶織,為作法制秦彭山陽郡(今山東境內)開稻田,度頃畝,別肥瘠,差為三品,建立土地分類檔案制度第五訪張掖郡(今甘肅境內)為救濟災民,自行開倉救百姓得上嘉書,官民豐盈,界無奸盜仇覽瑯邪國(今山東境內)耕織種收,皆有條章;比縣流人歸化,徙居二萬余戶孟嘗合浦郡(今北部灣附近)革易舊敝,為民求利,合浦還珠,民返其業,商貨流通由上表可知,東漢時期()A.建立了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 B.地方政府積極進行農業管理C.地方官員厲行重農抑商政策 D.鐵犁牛耕技術得到充分普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根據材料“修舊芍陂,教民犁耕”“建立土地分類檔案制度”“耕織種收,皆有條章”可知,東漢部分地方官員重視維護水利設施、開展農業技術教育、建立土地分類檔案制度、規范農業生產,這反映出當時地方政府對農業管理的積極主動,B項正確;A項錯在“完善”,材料僅能說明東漢建立了土地分類檔案制度,排除A項;根據材料“商貨流通”可知,孟嘗在合浦郡并未打壓商業發展,不能說明地方官員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鐵犁牛耕技術的普及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3.唐朝的球場不僅僅為馬球運動提供場地,還可以為大型的宴會、歌舞等事項提供場地。當時的馬球運動十分普及,從皇室貴族到普通百姓都熱衷于馬球運動,場地自然而然就從皇宮到鬧市,再到山野,遍布社會各處。這反映出唐朝()A民眾娛樂生活豐富 B.政府重視發展體育事業C.體育活動空前興盛 D.物質文明達到較高水平【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體育運動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繁榮。唐朝一段時間內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使得國庫充盈,人民安居樂業,唐朝的物質文明達到了較高水平,D項正確;僅憑材料涉及的娛樂活動項目,不足以得出“娛樂生活豐富”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對體育事業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前朝體育活動的發展狀況,無法得出“空前興盛”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4.有學者認為,宋代統治集團的特點是:一、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為地主階級的主體;二、官僚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呈現不穩定狀態;三、官戶享有的減免賦役的特權較唐代品官要少。這實質上說明,宋代官僚集團()A.地位劇烈變動不利于政權的穩定 B.制度構建注重制衡與效率C.逐步出現機會和身份平等的趨勢 D.政治事務處理高度程式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為地主階級的主體,官僚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不穩定,官戶享有的特權減少,這就打破了官僚集團的封閉性、狹隘性和特權性,實質上說明社會成員成為官僚地主的機會在增多、官僚地主的群體在開放,其身份和特權逐漸弱化,C項正確;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為地主階級的主體說明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為國家政治生活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有利于政權的穩定,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宋代官僚集團的平等化趨勢增強,與制度構建的制衡和效率無關,排除B項;程式化指的是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材料說的是傳統的程式化被打破,排除D項。故選C項。5.黃宗羲認為,全國各級學校都應該通過“公議”的方式推選名儒擔任老師,在特定的日子,天子和各級官員還要親臨學校,就弟子之列聽講,師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誤提出批評。地方官員如果倚勢欺凌老儒,學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驅逐之。該觀點()A.適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需要 B.蘊含著一些樸素的民主色彩C.順應了強化監察制度的趨勢 D.揭示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危害【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之際(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公議”“天子……就弟子之列聽講”“提出批評”“群起而驅逐之”可知,黃宗羲的觀點蘊含著一些樸素的民主色彩,B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學校,與資本主義萌芽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黃宗羲的上述主張不符合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的現實,排除C項;材料所述觀點未并提及君主專制制度的危害,排除D項。故選B項。6.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7月3日,是清末戊戌變法“新政”之一。京師大學堂還成立了足球隊,下圖為足球隊員合影。據此可知,戊戌變法()A.開啟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B.文化教育措施被完整保留C.將發展足球列入改革內容 D.對社會進步產生積極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8年(中國)。據材料可知,戊戌變法創辦了京師大學堂,該學堂還創辦了足球隊,足球隊的成立推動了近代體育事業在中國的發展,這體現出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進步的積極影響,D項正確;開啟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是洋務運動,排除A項;B項錯在“完整保留”,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國民大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最后的結局……對而言,經過大革命的實踐鍛煉和教育,黨的力量得以迅速發展壯大,黨在工農群眾中的影響得以日益擴大,黨也因此(日漸)成熟起來。這反映國民大革命()A.推動建立了全國性的革命政權B.積聚民主革命繼續發展的因素C.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光輝典范D.確立了中共對革命的領導地位【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黨的力量得以迅速發展壯大,黨在工農群眾中的影響得以日益擴大,黨也因此(日漸)成熟起來”分析可知,國民革命時期,的力量壯大,在群眾影響也擴大了,積聚了民主革命繼續發展的因素,有利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繼續推進,B項正確;國民大革命后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政權,排除A項;材料信息沒有強調國民革命是國共兩黨合作的光輝典范,排除C項;國民大革命期間,中共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排除D項。故選B項。8.1942年,國民黨當局在國統區采取了定價征購糧食的辦法。糧食的價款分三種辦法支付,一是搭發糧食庫券,二是搭配法幣儲蓄券,三是搭付關金儲蓄券。這表明,抗戰期間國民政府()A.依靠農村根據地堅持抗戰 B.犧牲農民利益來應對困局C.借鑒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 D.以白銀國有應對民族危機【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戰時期(中國)。根據材料“1942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國統區法幣貶值,通貨膨脹嚴重。國民政府在農村的三種支付辦法就是把通貨膨脹轉移到農民身上,從而加重了農民的負擔,B項正確;依靠農村根據地堅持抗戰,排除A項;國民黨定價征購糧食與蘇聯經濟建設無關,排除C項;國民政府將白銀收為國有是1935年的法幣改革,排除D項。故選B項。9.下圖顯示一條筆直的鐵道從古長城的缺口處橫穿而過,在鐵路一邊的山崗上,幾個牧民正興奮地注視著前方,他們有的雙手插腰,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正在呼喚。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我國()A.對畜牧業的改造收效顯著 B.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C.開始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 D.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4年(中國)。根據畫中的古長城和牧民的服飾判斷,此處可能是在我國北方或西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鐵路能夠延伸到這里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我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D項正確;僅根據此畫無法判斷出畜牧業的改造收效顯著,排除A項;B項錯在“基本實現”,排除B項;國民經濟調整開始于1961年1月,排除C項。故選D項。10.1985年3月,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要“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把核心界定為“以人為本”。這說明,中國改革開放()A.重視和關注人的全面的發展B.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C.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D.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根據材料時間“1985年”可知,此時是改革開放時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等關鍵信息,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始終重視人的全面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喪失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而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排除C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項。故選A項。11.雅典末期的阿吉紐西審判中,議事會被精英操縱,公民大會的出席人員來自精英的安排,民主成為非法審判的幫兇,最終偏激的判決使雅典失去了幾乎所有海軍將領,之后僅兩年雅典就徹底輸掉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這說明()A.民主政治無法制約精英 B.民主與法治的關系緊張C.民主程序無法確保正義 D.直接民主必然走向衰敗【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雅典時期(歐洲)。根據材料“議事會被精英操縱,公民大會的出席人員來自精英的安排,民主成為非法審判的幫兇”可知,精英實力強大,采用民主程序影響司法判決,通過控制民主機構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說明民主程序無法確保正義,C項正確;材料僅能說明這次審判精英表現出對政治和司法的強力控制,不能說明民主政治沒有辦法制約精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陶片放逐法就是制約精英的手段之一,排除A項;阿吉紐西審判表現出來的不是民主與法治之間的關系緊張,而是所謂精英對公民大會的非法操控,排除B項;材料說明直接民主存在固有的弊端,但不能說直接民主必然走向衰敗,排除D項。故選C項。12.830年,哈里發麥蒙在巴格達創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學術機構——智慧宮。大批專家在這里從事搜集、整理、翻譯、研究外國文獻的工作,他們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歐幾里得、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譯成阿拉伯文,并做了大量的考證、勘誤、增補、注釋工作。智慧宮的創建()A.保護了世界不同文化的完整性B.為東西方文化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C.開啟阿拉伯學習異域文化之旅D.使阿拉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830年(阿拉伯)。從材料可知,麥蒙建立智慧宮,組織專家翻譯外國文獻,進行考證、勘誤、增補和注釋,這為東西方文化的傳播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B項正確;智慧宮的研究范圍并沒有包括世界各地文化,排除A項;此時(9世紀)已是阿拉伯帝國百年翻譯運動的末期,且材料無法說明這是學習外國文化的開端,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智慧宮的專家翻譯、研究外國文獻,并未提及阿拉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3.恩格斯提出:“13世紀至17世紀發生的一切宗教改革運動,以及在宗教幌子下進行的與此有關的斗爭……都只是市民階級、城市平民以及同他們一起參加暴動的農民使舊的神學世界觀適應于改變了的經濟條件和新階級的生活方式的反復嘗試。”這表明,宗教改革的動力是()A.教義混雜與教會腐敗 B.人文主義的思想推動C.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D.經濟基礎的深層變革【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17世紀(歐洲)。根據材料恩格斯指出宗教改革運動是市民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使舊的神學世界觀適應于改變了的經濟條件,再聯系所學可知,宗教改革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新興資產階級發起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教義混雜與教會腐敗,排除A項;人文主義的思想推動也是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排除B項;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宗教改革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4.1902—1914年,美國的移民總量超過1820—1880年的移民人數;棉制品工業的勞動力,如19世紀洛厄爾工廠創立時的勞動力全部是當地的農村婦女,20世紀初,它的幾乎70%的勞動力是外國出生的。這些變化可以用來說明()A.工業發展帶動美國城市化發展B.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C.海外移民為美國工業奉獻力量D.美國的移民競爭力世界領先【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世紀(美國)。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美國移民總數迅速增加,在一些行業移民逐漸成為主要勞動力,移民為美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市場和勞動力,C項正確;從材料信息中看不出移民是流入了城市還是農村,棉制品工業是分布在城市還是農村,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美國移民,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的證據不足,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數據比較,得不出美國的移民競爭力世界領先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5.下圖是大衛·洛所創作的漫畫,背景是殘垣斷壁,德國被繩索和木樁束縛在地上,四個人正在研究對策。作者意在提醒英國政府在處理德國的問題上不要重蹈覆轍。“重蹈覆轍”意指()A.過分懲罰德國 B.國聯形同虛設C.扶植德國崛起 D.縱容德國侵略【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英國、德國)。由材料“處理德國的問題上不要重蹈覆轍”可知,此時是二戰后,作者意在提醒對德國的處理不要重蹈一戰后對德國處理的覆轍——過度懲罰而導致復仇,A項正確;漫畫的核心是處理德國,與國聯無關,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英國并沒有扶植德國崛起,排除C項;縱容德國侵略發生在二戰爆發前及初期,與處理德國不相關,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圖是2000—2008年歐盟成員國實際人均GDP年均增長率注:EU-25、EU-27分別是歐盟25國和歐盟27國。由上圖可知()A.歐盟擴張利于縮小歐洲內部的發展差距B.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后實現經濟持續發展C.歐盟擴張限制了西歐部分國家經濟發展D.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推動了歐洲均衡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0—2008年(歐洲)。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新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人均GDP年均增長率高于歐盟平均水平,也高于大多數歐盟老成員國,這有利于縮小歐洲內部的發展差距,A項正確;材料僅能證明東歐國家人均GDP年均增長速度快,不能說明東歐國家加入歐盟以后經濟持續發展,排除B項;西歐國家發展速度的減緩是其發展水平、政策傾向、發展理念等因素導致的,并非受制于東歐國家的加入,排除C項;從圖中可以看出,一體化的歐洲發展并不均衡,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國際漢學界,宋代被譽為“最偉大的時代”“世界最早的海上帝國”。這一時期中國同亞非地區5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海商依賴200噸以上的大型商船,組建龐大商隊,在海上貿易中獨占鰲頭。宋代進口的“蕃貨”以香料、藥材、礦產和動植物初級產品為主,而輸出品則以手工制成品為主,尤以絲織品、瓷器為大宗出口商品。這和北宋中葉以來在煤炭革命的帶動下,手工業生產部門產出能力顯著提升有密切關系。據《宋會要輯稿》所載,南宋的出口商品可達二百種。泉州、廣州、溫州、明州等沿海城市也由此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這推動了江南部分地區經濟結構由單一農業結構演化為農商并重的結構。——摘編自柳平生、葛金芳《試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內在經濟動因》材料二:1913年和1936年中國部分進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表單位(%)進口出口1913年1936年1913年1936年原料5.313.429.135.8機器制成品40.444.212.216.3半制成品26.722.338.723.2——摘編自董智勇《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材料三:1821年美國制造業產品進口占進口商品的比例超過60%,同一時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級食品和初級原材料比例高達85%。1884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超過了農業生產總值。1914年,美國制造業進口貿易比重下降到47%,原材料出口貿易占比下降到40%,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貿易占比增長到48%。1913年美國主要出口產品為原棉,占比高達22.5%,其次是機械,占比為8.0%。1938年,美國主要出口商品變為機械,棉織品出口下降到僅1.9%。——王紅梅《對外貿易在我國經濟增長中作用變遷的影響因素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海外貿易發展的背景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20世紀上半葉中美兩國對外貿易的異同。【答案】(1)背景:造船技術進步;手工業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北方絲綢之路被阻斷。

影響:商業較之前代有明顯的發展;外貿稅收成為宋朝國庫的重要財源;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物質和文化交流。(2)同:機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均上升;都與本國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

異:中國原料出口比重上升,美國下降;中國機器制成品進口比重比較穩定,美國下降;美國機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增長快于中國。【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中國)。背景:根據材料“中國同亞非地區5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海商依賴200噸以上的大型商船,組建龐大商隊”可知,造船技術進步;根據材料“輸出品則以手工制成品為主,尤以絲織品、瓷器為大宗出口商品。”可知,手工業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北方絲綢之路被阻斷等。影響:根據材料“這和北宋中葉以來在煤炭革命的帶動下,手工業生產部門產出能力顯著提升有密切關系。”可知,商業較之前代有明顯的發展;根據材料“南宋的出口商品可達二百種。泉州、廣州、溫州、明州等沿海城市也由此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可知,外貿稅收成為宋朝國庫的重要財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物質和文化交流。【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上半葉(中美)。同:根據材料“1913年和1936年中國部分進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表”可知,機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均上升;根據材料“1821年美國制造業產品進口占進口商品的比例超過60%,同一時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級食品和初級原材料比例高達85%。”可知,都與本國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異:根據材料“1913年和1936年中國部分進出口商品所占比重,1914年,美國制造業進口貿易比重下降到47%,原材料出口貿易占比下降到4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原料出口比重上升,美國下降,中國機器制成品進口比重比較穩定,美國下降,美國機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增長快于中國。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上半葉地域化經濟體的全國性組合示意圖——摘編自方書生《近代中國經濟空間秩序的形式與內容》材料二:近代的開埠通商,不僅使中國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也使得國外的先進生產力在中國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登陸并壯大,從而導致港口—腹地這一先進生產力空間擴散和區域經濟聯系的主要途徑的形成。進入20世紀以后,現代交通和通信體系的形成和擴大,促使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格局最終形成。——摘編自吳松弟《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機制與表現》(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格局呈現上述特征的背景。【答案】(1)特征: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沿邊經濟自成體系;受對外開放程度影響大。(2)背景:列強入侵,被迫開放;各地工業化水平存在差異;近代交通和通信的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一圖中近代中國經濟分為不同區域可知,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圖中新疆、西藏、云南和東北各自是一個單獨的經濟空間,說明沿邊經濟自成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福建、山東、臺灣和長江流域均涉及通商口岸,說明與對外開放程度有關。【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代對外開放主要是受列強入侵影響,被迫開放;根據材料二“國外的先進生產力在中國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登陸并壯大,從而導致港口—腹地這一先進生產力空間擴散和區域經濟聯系的主要途徑的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產力發展擴散經歷了由沿海沿江到內陸的過程,因此各地工業化水平存在差異;根據材料二“現代交通和通信體系的形成和擴大,促使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格局最終形成”可知,近代交通和通信的發展影響了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格局的形成。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代的印記:《人民畫報》的封面影像《人民畫報》的封面影像是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下表為1954年《人民畫報》封面照片內容簡介(節選)。1954年第2期鞍山鋼鐵公司煉好的鐵水自動流入鐵罐(注:鞍鋼是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早建成的鋼鐵生產基地,被譽為“新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50年代初,鞍鋼采用“快速煉鋼法”等先進經驗,連續創造了大型手爐煉鋼新紀錄;1953年底,又生產出我國第一根無縫鋼管)1954年第3期云南西雙版納采摘椰子的傣族姑娘(注:西雙版納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居住著漢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1953年,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人民政府幫助農民改進耕作技術,大力興修水利,并陸續修公路、建學校、設醫院,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1954年第4期塘沽新港的引水員施學良(注:新中國成立前天津港的引水工作一直掌握在外國人手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引水員出色地完成了引水工作,不僅能在夜間把船引進塘沽新港靠岸,更能通過狹窄、多彎、水淺的海河,把船只引到天津,大大縮短了船舶入港時間,贏得了中外商船的廣泛贊譽。天津市勞動模范施學良就是其中之一)1954年第5期鞍鋼老英雄孟泰(注:他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全國勞動模范。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他愛廠如家,艱苦創業,帶領班組工人跑遍十里廠區,收集了大量廢舊材料,建成著名的“孟泰倉庫”,為鞍鋼第一座煉鐵高爐修復出鐵做出了重大貢獻)1954年第7期豐收的喜悅(注:新中國治理淮河后,淮河流域連年獲得豐收,家家場子上鋪滿金黃的小麥。農民王長新曾踴躍參加治淮活動,兩次被評為治淮模范。當時他已是村里一個互助組的組長,他家的13畝麥子也獲得了好收成,看著顆粒飽滿的麥子,他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1954年第9期討論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注: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6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憲法草案全文并發表了《在全國人民中廣泛地展開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社論。這場討論很快遍及全國城鄉,持續時間將近3個月,一時間它成了全國老百姓的熱門話題,參加討論的人數達1.5億)作為一個歷史觀察者,提取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對“時代的印記”這一主題進行闡釋。(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答案】闡釋內容:《人民畫報》作為國家畫報,其封面影像是中國時代和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人民成為國家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新中國在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和人民政權鞏固的任務后,根據國內經濟、政治等形勢的變化,通過“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同時,國家提倡發展社會主義科學,1954年是關鍵一年。鞍山鋼鐵公司封面影像反映了新中國注重科技創新,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蓬勃發展的場面。“豐收的喜悅”則展現了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民對國家政策和新政權的認同。從施學良、孟泰、王長新等勞動模范,可以看出此時全國上下熱愛勞動、崇尚光榮、勤儉節約的時代新風尚和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風貌。從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設立,可以看出新中國推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力地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增強了少數民族人民對新中國的認同。從“討論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可以看出新中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努力建立真正的民主法制社會。一定時期的文化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人民畫報》封面照片作為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對研究新中國成立后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人民精神面貌有著重要價值。【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首先,提取表格中的相關信息,可從經濟、政治、先進人物等方面對信息進行分類。通過信息分類可知,這都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各個方面的變化。其次,結合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勞動模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史實,圍繞中國時代和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進行闡述,要注意多角度闡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最后,對所闡釋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編自李世安《從國際體系的視角再論雅爾塔體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國際體系演變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未來國際體系的看法。【答案】(1)特征:以談判為主要方式;重視平等和國家主權;逐步建立政府間的協調機構;強國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戰后容易形成相對穩定的國際體系。(2)看法:每一個參與國際體系的國家都應該有參與制定規則的權利;需要強化國際規則執行機構的地位;中國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體系的建立和國際規則的制定;要充分發揮民主協商的作用,加強多邊、雙邊溝通,減少誤判;尊重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答出3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世界。特征:根據材料“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可知,以談判為主要方式,重視平等和國家主權;根據材料“維也納體系”可知,逐步建立政府間的協調機構;根據材料“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可知,強國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且戰后容易形成相對穩定的國際體系。【小問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當代世界。看法:結合國際法體系發展的歷程以及未來世界的發展可分析,每一個參與國際體系的國家都應該有參與制定規則的權利;需要強化國際規則執行機構的地位;中國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體系的建立和國際規則的制定;要充分發揮民主協商的作用,加強多邊、雙邊溝通,減少誤判;尊重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廣東省普通高中2023屆高三選擇考試臨考預測押題密卷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發現與研究表明,二里頭文化青銅器群中有一組特殊器物,包括環首刀、銅鑿等,這些器物在當地沒有文化根源,而恰是中國西北系青銅器中的典型器物,其來源不言自明。二里頭青銅器群中發現有含砷的青銅器,砷青銅技術始源于西方。這反映出中華早期文明()A.起源于二里頭文化 B.是多種文明交融的結果C.區域發展很不平衡 D.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華文明早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這些器物在當地沒有文化根源,而恰是中國西北系青銅器中的典型器物”“二里頭青銅器群中發現有含砷的青銅器,砷青銅技術始源于西方”可知,中華早期文明是中華文明內部、中外文明不斷交流的結果,B項正確;僅從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出中華早期文明起源于二里頭文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華早期文明來源的多樣性,并非中華早期文明區域發展不平衡,排除C項;“月明星稀”是指以中原為核心的多元一體格局,材料反映的是二里頭文化吸收了中國西北地區和西方文明,排除D項。故選B項。2.讀下表東漢部分循吏主要仕宦活動事跡循吏任職地點主要仕宦活動事跡王景廬江郡(今安徽、江西境內)修舊芍陂,教民犁耕,墾辟倍增;訓令蠶織,為作法制秦彭山陽郡(今山東境內)開稻田,度頃畝,別肥瘠,差為三品,建立土地分類檔案制度第五訪張掖郡(今甘肅境內)為救濟災民,自行開倉救百姓得上嘉書,官民豐盈,界無奸盜仇覽瑯邪國(今山東境內)耕織種收,皆有條章;比縣流人歸化,徙居二萬余戶孟嘗合浦郡(今北部灣附近)革易舊敝,為民求利,合浦還珠,民返其業,商貨流通由上表可知,東漢時期()A.建立了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 B.地方政府積極進行農業管理C.地方官員厲行重農抑商政策 D.鐵犁牛耕技術得到充分普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根據材料“修舊芍陂,教民犁耕”“建立土地分類檔案制度”“耕織種收,皆有條章”可知,東漢部分地方官員重視維護水利設施、開展農業技術教育、建立土地分類檔案制度、規范農業生產,這反映出當時地方政府對農業管理的積極主動,B項正確;A項錯在“完善”,材料僅能說明東漢建立了土地分類檔案制度,排除A項;根據材料“商貨流通”可知,孟嘗在合浦郡并未打壓商業發展,不能說明地方官員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鐵犁牛耕技術的普及水平,排除D項。故選B項。3.唐朝的球場不僅僅為馬球運動提供場地,還可以為大型的宴會、歌舞等事項提供場地。當時的馬球運動十分普及,從皇室貴族到普通百姓都熱衷于馬球運動,場地自然而然就從皇宮到鬧市,再到山野,遍布社會各處。這反映出唐朝()A民眾娛樂生活豐富 B.政府重視發展體育事業C.體育活動空前興盛 D.物質文明達到較高水平【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體育運動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繁榮。唐朝一段時間內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使得國庫充盈,人民安居樂業,唐朝的物質文明達到了較高水平,D項正確;僅憑材料涉及的娛樂活動項目,不足以得出“娛樂生活豐富”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對體育事業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前朝體育活動的發展狀況,無法得出“空前興盛”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4.有學者認為,宋代統治集團的特點是:一、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為地主階級的主體;二、官僚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呈現不穩定狀態;三、官戶享有的減免賦役的特權較唐代品官要少。這實質上說明,宋代官僚集團()A.地位劇烈變動不利于政權的穩定 B.制度構建注重制衡與效率C.逐步出現機會和身份平等的趨勢 D.政治事務處理高度程式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為地主階級的主體,官僚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不穩定,官戶享有的特權減少,這就打破了官僚集團的封閉性、狹隘性和特權性,實質上說明社會成員成為官僚地主的機會在增多、官僚地主的群體在開放,其身份和特權逐漸弱化,C項正確;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為地主階級的主體說明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為國家政治生活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有利于政權的穩定,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宋代官僚集團的平等化趨勢增強,與制度構建的制衡和效率無關,排除B項;程式化指的是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材料說的是傳統的程式化被打破,排除D項。故選C項。5.黃宗羲認為,全國各級學校都應該通過“公議”的方式推選名儒擔任老師,在特定的日子,天子和各級官員還要親臨學校,就弟子之列聽講,師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誤提出批評。地方官員如果倚勢欺凌老儒,學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驅逐之。該觀點()A.適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需要 B.蘊含著一些樸素的民主色彩C.順應了強化監察制度的趨勢 D.揭示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危害【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之際(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公議”“天子……就弟子之列聽講”“提出批評”“群起而驅逐之”可知,黃宗羲的觀點蘊含著一些樸素的民主色彩,B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學校,與資本主義萌芽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黃宗羲的上述主張不符合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的現實,排除C項;材料所述觀點未并提及君主專制制度的危害,排除D項。故選B項。6.京師大學堂創辦于1898年7月3日,是清末戊戌變法“新政”之一。京師大學堂還成立了足球隊,下圖為足球隊員合影。據此可知,戊戌變法()A.開啟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B.文化教育措施被完整保留C.將發展足球列入改革內容 D.對社會進步產生積極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8年(中國)。據材料可知,戊戌變法創辦了京師大學堂,該學堂還創辦了足球隊,足球隊的成立推動了近代體育事業在中國的發展,這體現出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進步的積極影響,D項正確;開啟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是洋務運動,排除A項;B項錯在“完整保留”,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國民大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最后的結局……對而言,經過大革命的實踐鍛煉和教育,黨的力量得以迅速發展壯大,黨在工農群眾中的影響得以日益擴大,黨也因此(日漸)成熟起來。這反映國民大革命()A.推動建立了全國性的革命政權B.積聚民主革命繼續發展的因素C.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光輝典范D.確立了中共對革命的領導地位【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黨的力量得以迅速發展壯大,黨在工農群眾中的影響得以日益擴大,黨也因此(日漸)成熟起來”分析可知,國民革命時期,的力量壯大,在群眾影響也擴大了,積聚了民主革命繼續發展的因素,有利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繼續推進,B項正確;國民大革命后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政權,排除A項;材料信息沒有強調國民革命是國共兩黨合作的光輝典范,排除C項;國民大革命期間,中共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排除D項。故選B項。8.1942年,國民黨當局在國統區采取了定價征購糧食的辦法。糧食的價款分三種辦法支付,一是搭發糧食庫券,二是搭配法幣儲蓄券,三是搭付關金儲蓄券。這表明,抗戰期間國民政府()A.依靠農村根據地堅持抗戰 B.犧牲農民利益來應對困局C.借鑒蘇聯經濟建設的經驗 D.以白銀國有應對民族危機【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戰時期(中國)。根據材料“1942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國統區法幣貶值,通貨膨脹嚴重。國民政府在農村的三種支付辦法就是把通貨膨脹轉移到農民身上,從而加重了農民的負擔,B項正確;依靠農村根據地堅持抗戰,排除A項;國民黨定價征購糧食與蘇聯經濟建設無關,排除C項;國民政府將白銀收為國有是1935年的法幣改革,排除D項。故選B項。9.下圖顯示一條筆直的鐵道從古長城的缺口處橫穿而過,在鐵路一邊的山崗上,幾個牧民正興奮地注視著前方,他們有的雙手插腰,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正在呼喚。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我國()A.對畜牧業的改造收效顯著 B.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C.開始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 D.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4年(中國)。根據畫中的古長城和牧民的服飾判斷,此處可能是在我國北方或西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鐵路能夠延伸到這里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我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D項正確;僅根據此畫無法判斷出畜牧業的改造收效顯著,排除A項;B項錯在“基本實現”,排除B項;國民經濟調整開始于1961年1月,排除C項。故選D項。10.1985年3月,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完整地提出了要“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把核心界定為“以人為本”。這說明,中國改革開放()A.重視和關注人的全面的發展B.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C.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D.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根據材料時間“1985年”可知,此時是改革開放時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等關鍵信息,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始終重視人的全面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喪失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而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排除C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D項。故選A項。11.雅典末期的阿吉紐西審判中,議事會被精英操縱,公民大會的出席人員來自精英的安排,民主成為非法審判的幫兇,最終偏激的判決使雅典失去了幾乎所有海軍將領,之后僅兩年雅典就徹底輸掉了伯羅奔尼撒戰爭。這說明()A.民主政治無法制約精英 B.民主與法治的關系緊張C.民主程序無法確保正義 D.直接民主必然走向衰敗【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雅典時期(歐洲)。根據材料“議事會被精英操縱,公民大會的出席人員來自精英的安排,民主成為非法審判的幫兇”可知,精英實力強大,采用民主程序影響司法判決,通過控制民主機構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說明民主程序無法確保正義,C項正確;材料僅能說明這次審判精英表現出對政治和司法的強力控制,不能說明民主政治沒有辦法制約精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陶片放逐法就是制約精英的手段之一,排除A項;阿吉紐西審判表現出來的不是民主與法治之間的關系緊張,而是所謂精英對公民大會的非法操控,排除B項;材料說明直接民主存在固有的弊端,但不能說直接民主必然走向衰敗,排除D項。故選C項。12.830年,哈里發麥蒙在巴格達創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學術機構——智慧宮。大批專家在這里從事搜集、整理、翻譯、研究外國文獻的工作,他們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歐幾里得、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譯成阿拉伯文,并做了大量的考證、勘誤、增補、注釋工作。智慧宮的創建()A.保護了世界不同文化的完整性B.為東西方文化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C.開啟阿拉伯學習異域文化之旅D.使阿拉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830年(阿拉伯)。從材料可知,麥蒙建立智慧宮,組織專家翻譯外國文獻,進行考證、勘誤、增補和注釋,這為東西方文化的傳播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B項正確;智慧宮的研究范圍并沒有包括世界各地文化,排除A項;此時(9世紀)已是阿拉伯帝國百年翻譯運動的末期,且材料無法說明這是學習外國文化的開端,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智慧宮的專家翻譯、研究外國文獻,并未提及阿拉伯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3.恩格斯提出:“13世紀至17世紀發生的一切宗教改革運動,以及在宗教幌子下進行的與此有關的斗爭……都只是市民階級、城市平民以及同他們一起參加暴動的農民使舊的神學世界觀適應于改變了的經濟條件和新階級的生活方式的反復嘗試。”這表明,宗教改革的動力是()A.教義混雜與教會腐敗 B.人文主義的思想推動C.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D.經濟基礎的深層變革【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17世紀(歐洲)。根據材料恩格斯指出宗教改革運動是市民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使舊的神學世界觀適應于改變了的經濟條件,再聯系所學可知,宗教改革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新興資產階級發起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教義混雜與教會腐敗,排除A項;人文主義的思想推動也是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排除B項;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宗教改革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4.1902—1914年,美國的移民總量超過1820—1880年的移民人數;棉制品工業的勞動力,如19世紀洛厄爾工廠創立時的勞動力全部是當地的農村婦女,20世紀初,它的幾乎70%的勞動力是外國出生的。這些變化可以用來說明()A.工業發展帶動美國城市化發展B.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C.海外移民為美國工業奉獻力量D.美國的移民競爭力世界領先【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世紀(美國)。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美國移民總數迅速增加,在一些行業移民逐漸成為主要勞動力,移民為美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市場和勞動力,C項正確;從材料信息中看不出移民是流入了城市還是農村,棉制品工業是分布在城市還是農村,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美國移民,全球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形成的證據不足,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美國與其他國家的數據比較,得不出美國的移民競爭力世界領先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5.下圖是大衛·洛所創作的漫畫,背景是殘垣斷壁,德國被繩索和木樁束縛在地上,四個人正在研究對策。作者意在提醒英國政府在處理德國的問題上不要重蹈覆轍。“重蹈覆轍”意指()A.過分懲罰德國 B.國聯形同虛設C.扶植德國崛起 D.縱容德國侵略【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英國、德國)。由材料“處理德國的問題上不要重蹈覆轍”可知,此時是二戰后,作者意在提醒對德國的處理不要重蹈一戰后對德國處理的覆轍——過度懲罰而導致復仇,A項正確;漫畫的核心是處理德國,與國聯無關,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英國并沒有扶植德國崛起,排除C項;縱容德國侵略發生在二戰爆發前及初期,與處理德國不相關,排除D項。故選A項。16.下圖是2000—2008年歐盟成員國實際人均GDP年均增長率注:EU-25、EU-27分別是歐盟25國和歐盟27國。由上圖可知()A.歐盟擴張利于縮小歐洲內部的發展差距B.東歐國家加入歐盟后實現經濟持續發展C.歐盟擴張限制了西歐部分國家經濟發展D.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推動了歐洲均衡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0—2008年(歐洲)。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新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人均GDP年均增長率高于歐盟平均水平,也高于大多數歐盟老成員國,這有利于縮小歐洲內部的發展差距,A項正確;材料僅能證明東歐國家人均GDP年均增長速度快,不能說明東歐國家加入歐盟以后經濟持續發展,排除B項;西歐國家發展速度的減緩是其發展水平、政策傾向、發展理念等因素導致的,并非受制于東歐國家的加入,排除C項;從圖中可以看出,一體化的歐洲發展并不均衡,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國際漢學界,宋代被譽為“最偉大的時代”“世界最早的海上帝國”。這一時期中國同亞非地區5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海商依賴200噸以上的大型商船,組建龐大商隊,在海上貿易中獨占鰲頭。宋代進口的“蕃貨”以香料、藥材、礦產和動植物初級產品為主,而輸出品則以手工制成品為主,尤以絲織品、瓷器為大宗出口商品。這和北宋中葉以來在煤炭革命的帶動下,手工業生產部門產出能力顯著提升有密切關系。據《宋會要輯稿》所載,南宋的出口商品可達二百種。泉州、廣州、溫州、明州等沿海城市也由此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這推動了江南部分地區經濟結構由單一農業結構演化為農商并重的結構。——摘編自柳平生、葛金芳《試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勃興的內在經濟動因》材料二:1913年和1936年中國部分進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表單位(%)進口出口1913年1936年1913年1936年原料5.313.429.135.8機器制成品40.444.212.216.3半制成品26.722.338.723.2——摘編自董智勇《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材料三:1821年美國制造業產品進口占進口商品的比例超過60%,同一時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級食品和初級原材料比例高達85%。1884年美國工業生產總值超過了農業生產總值。1914年,美國制造業進口貿易比重下降到47%,原材料出口貿易占比下降到40%,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貿易占比增長到48%。1913年美國主要出口產品為原棉,占比高達22.5%,其次是機械,占比為8.0%。1938年,美國主要出口商品變為機械,棉織品出口下降到僅1.9%。——王紅梅《對外貿易在我國經濟增長中作用變遷的影響因素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海外貿易發展的背景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20世紀上半葉中美兩國對外貿易的異同。【答案】(1)背景:造船技術進步;手工業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北方絲綢之路被阻斷。

影響:商業較之前代有明顯的發展;外貿稅收成為宋朝國庫的重要財源;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物質和文化交流。(2)同:機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均上升;都與本國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

異:中國原料出口比重上升,美國下降;中國機器制成品進口比重比較穩定,美國下降;美國機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增長快于中國。【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中國)。背景:根據材料“中國同亞非地區5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海商依賴200噸以上的大型商船,組建龐大商隊”可知,造船技術進步;根據材料“輸出品則以手工制成品為主,尤以絲織品、瓷器為大宗出口商品。”可知,手工業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北方絲綢之路被阻斷等。影響:根據材料“這和北宋中葉以來在煤炭革命的帶動下,手工業生產部門產出能力顯著提升有密切關系。”可知,商業較之前代有明顯的發展;根據材料“南宋的出口商品可達二百種。泉州、廣州、溫州、明州等沿海城市也由此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可知,外貿稅收成為宋朝國庫的重要財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物質和文化交流。【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上半葉(中美)。同:根據材料“1913年和1936年中國部分進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表”可知,機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均上升;根據材料“1821年美國制造業產品進口占進口商品的比例超過60%,同一時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級食品和初級原材料比例高達85%。”可知,都與本國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異:根據材料“1913年和1936年中國部分進出口商品所占比重,1914年,美國制造業進口貿易比重下降到47%,原材料出口貿易占比下降到4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原料出口比重上升,美國下降,中國機器制成品進口比重比較穩定,美國下降,美國機器制成品出口比重增長快于中國。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紀上半葉地域化經濟體的全國性組合示意圖——摘編自方書生《近代中國經濟空間秩序的形式與內容》材料二:近代的開埠通商,不僅使中國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也使得國外的先進生產力在中國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登陸并壯大,從而導致港口—腹地這一先進生產力空間擴散和區域經濟聯系的主要途徑的形成。進入20世紀以后,現代交通和通信體系的形成和擴大,促使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格局最終形成。——摘編自吳松弟《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機制與表現》(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經濟地理格局呈現上述特征的背景。【答案】(1)特征: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沿邊經濟自成體系;受對外開放程度影響大。(2)背景:列強入侵,被迫開放;各地工業化水平存在差異;近代交通和通信的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一圖中近代中國經濟分為不同區域可知,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圖中新疆、西藏、云南和東北各自是一個單獨的經濟空間,說明沿邊經濟自成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福建、山東、臺灣和長江流域均涉及通商口岸,說明與對外開放程度有關。【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代對外開放主要是受列強入侵影響,被迫開放;根據材料二“國外的先進生產力在中國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登陸并壯大,從而導致港口—腹地這一先進生產力空間擴散和區域經濟聯系的主要途徑的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產力發展擴散經歷了由沿海沿江到內陸的過程,因此各地工業化水平存在差異;根據材料二“現代交通和通信體系的形成和擴大,促使近代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