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六國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2 《六國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2 《六國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2 《六國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2 《六國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六國論》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案〈任務式〉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六國論》教學設計

【學科核心素養】

1.語言構建與運用: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學知識、文章學知識、文化知識和古漢語知識,以此為積累性學習目標,培養學生準確理解文本語境義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

學習作者解決現實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學會在辯證分析與合理推論的基礎上對作品做出

理性判斷,養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習慣。3.鑒賞審美與創造:

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說理角度,論證方式,培養欣賞說理藝術的能力;在自己的議論文寫作中借鑒古人的手法,提高自己的說理藝術。

4.文化傳承與理解:

本單元是“責任與擔當"人文主題單元,本文意在引導學生來到復雜的歷史政治現場,通過閱讀較為復雜的史論,體會作者對執政者以賄賂求安的痛恨、對為國者“用武不終”“為積威所劫"的激憤,領會作者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

【教材分析】

《六國論》是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本單元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是“責任與擔當"主題下,以“傾聽理性的聲音”為核心任務的群文閱讀。

第16課圍繞國家興亡選取了《阿房宮賦》和《六國論》兩篇史論,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古代優秀士人面對現實問題時以史為鑒、積極思考發出的理性聲音。傾聽這些理性的聲音,可以激發心懷天下、勇擔責任、堅守道義的精神;培養關注現實、深入思考的批判性思維,也可以從中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方式。

【學習目標】

1.學習蘇洵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形成正確價值觀,增強為中華民族復興而讀書的使命感。

2.結合背景理解文章的現實針對性。

3.對作者觀點、所用論據和論證過程進行辯證思考,大膽質疑,理性判斷,養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

4.借鑒作品論證觀點的方式方法,學會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聲音。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從“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氣勢中,我們認識了蘇軾的豪放,從“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灑脫中,我們見識了東坡的豁達……

兒子如此優秀,作為父親的蘇洵會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二、溫故知新——觀文識人

都說“文如其人”。今天,我們通過他的傳世佳作《六國論》,以文鑒人,用我們自己的

1

頭腦,用我們自己的心靈,去觀照我們自己眼里的蘇洵。

任務一:從《六國論》看蘇洵,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多角度探究文章特點總結人物形象

從文章觀點上看見識

從撰文目的上探情懷

從論述特點上見水平

從藝術風格上賞才情

(一)從文章觀點上看見識

自古以來,探討六國與秦滅亡的文章很多,只是前人多從鞭撻強秦暴行的角度來立論,蘇洵則獨辟蹊徑,開篇劈頭一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第一次從六國內部來思考六國破亡的原因。然后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兩方面展開論述,從六國本身尋找著眼點,處處顯示了獨到的眼光。

《六國論》立論的角度如此新穎,提出的觀點如此震撼。試想:什么樣的人才能發出這種不落窠臼的高見?此人不談聲色犬馬,不論功名利祿,選擇反思歷史以觀照當下。從話題的選擇上可以觀照人品,從觀點的呈現上可以看到見識。蘇洵能持有這般高見,本來就是一個“眼光獨到、見識深遠”的人。

(二)從撰文目的上探情懷

蘇氏父子三人都曾總結過六國滅亡的歷史教訓。

蘇轍的《六國論》認為:六國之失,失在“不知天下之勢";失在不能采取“厚韓親魏以擯秦”的策略。文章著眼于戰略形式,批評六國沒有戰略眼光,背盟敗約,導致互相殘殺。

蘇軾的《六國論》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他認為:六國之存,在于寄養“民之秀杰者”;秦國速亡,則在于“逐客”,排斥民間精英。

蘇洵卻認為“弊在賂秦”。

如果說蘇轍的立論角度是“軍事學”,蘇軾的立論角度是“人才學”的話,那蘇洵的立論角度則是“政治學"國策學”。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他的意圖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切中時弊,借古諷今。以剖析歷史來供當朝統治者借鑒。這不僅是蘇洵高出他兩個兒子的地方,更是一個文人士大夫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正是他人格中那股儒家士子“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的具化。

(三)從論述特點上見水平

從論述特點上看,《六國論》全文采用“總-分-總"結構,開篇提出“弊在賂秦”的觀點后,從“賂秦"與“不賂秦”兩方面展開正反對比論證,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的論斷,結尾再歸結到警示當朝上。結構清晰,邏輯嚴密。透過這清晰的思路來管窺其作者,不可能不是個“思維嚴謹、認知理性”之人。

(四)從藝術風格上賞才情

從藝術風格上看,《六國論》以針砭時弊為要務,語言上用詞準確、言簡意賅。雖然是議論文,卻不乏“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2

如棄草芥。今日隔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樣生動形象的描寫,字里行間飽含痛惜之情。在夾敘夾議中,既不吝嗇對“義不賂秦”的贊賞,也不掩飾對“用武不終"的惋惜和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再加上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修辭的運用,明明是旨在警示當朝,卻婉諷不多,詞鋒犀利,氣勢充沛。“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可見,蘇洵真是一個“膽識不凡、才華橫溢”的人。

小結:

總起來看,蘇洵生活在北宋王朝經濟比較富庶的時代,但統治者重文輕武,軍事上屢戰屢敗,面對外敵表現出空前的軟弱。作為正直的知識分子,看到北宋王朝以物賂敵,以財資敵,換取一時茍安,內心郁結,憂思不盡。

從文章觀點上看,蘇洵是一個眼光獨到、見識深遠的人。

從撰文目的上看,蘇洵是一個有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的人。從論述特點上看,蘇洵是一個思維嚴謹,認知理性的人。

從藝術風格上看,蘇洵是一個膽識不凡、才華橫溢的人。

三、深入領會——現實價值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自覺擔負起匡世濟民的責任,不單蘇洵這樣,魏征、王安石、杜牧都用文章表達了對現實的關切與擔憂。

任務二:請填寫下面表格,探究《阿房宮賦》與《六國論》各有怎樣的現實針對性?

篇名作者身份寫作對象針對問題文章觀點寫作目的

阿房宮賦

六國論

1.《阿房宮賦》的現實針對性。

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響,曾作“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是一個有情懷有擔當的士大夫,當朝皇帝是唐敬宗。杜牧作《阿房宮賦》時,唐朝已處于日漸衰弱之際,“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阿房宮賦》的批判鋒芒,不僅指向秦始皇,更主要的是指向了唐朝的最高統治者唐敬宗。文章先鋪陳了秦朝宮室之宏大華美、統治者生活之驕奢淫逸,最后歸結成自己的觀點:“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表明秦與六國滅亡的原因都是窮奢極欲、不愛其人。文末更以“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做結,勸諫當朝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施仁愛于百姓。意在針砭時弊。

2.《六國論》的現實針對性。

作者蘇洵,生活在北宋,也是一個關注現實心憂國事的士大夫。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戰,勝少敗多,軍費開支很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蘇洵生活的時代,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都城,宰相寇準極力主戰,還打了個勝仗。但北宋統治者面對有利形勢,依

3

然屈辱求和,定下“澶淵之盟”,每年要繳納大量歲幣。正如“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面對周邊國家的蠶食侵吞,北宋統治者軟弱納貢的做法,與六國割地事秦的政策極為相似,不僅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還極大地損傷了國力,致使國運日衰。對此,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的觀點來提醒當朝統治者不要為契丹西夏積威所劫。旨在警示當朝。

小結:

篇名作者身份寫作對象針對問題文章觀點寫作目的

阿房宮賦士大夫君王唐敬宗唐日漸衰落之際,大起宮室,廣聲色。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不愛其人勸諫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施仁愛與百姓。針砭時弊。

六國論士大夫宋朝國君被蠶食侵吞之時。繳納歲幣,損傷國力。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提醒統治者不要為遼與西夏積威所劫。警示當朝。

《阿房宮賦》總結秦朝覆亡的教訓,意在針砭時弊;《六國論》探究六國破滅的緣由,旨

在警示當朝。均面向當朝統治者,借古鑒今。

作者寫作的政治背景不同,所持的觀點也不相同,但他們都胸懷天下,勇于擔當;都借反思歷史針對現實,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文中所表現的家國情懷是我們今天要理解和傳承的民族精神。

四、培養思維——理性分析

任務三:同樣是“六國破亡”這段史實,杜牧歸為“不愛其人”,蘇洵卻認為是“弊在賂秦”。你同意蘇洵的說法嗎?請理性分析本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邏輯,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說明你的理由。

1.從觀點上看,偏重“以地賂秦"一面,不夠全面不夠客觀。

蘇洵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觀點就有站不住腳的地方。因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僅著眼于土地的得失,簡單地歸因于“以地賂秦”,此觀點不夠全面,也不夠客觀。

從歷史的角度看,秦滅六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變法后秦國擁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物質條件,能支持連年的對外戰爭。而六國君主中了秦國的離間計,不能堅持“合縱”之術聯合抗秦,也是重要原因。此外,百姓厭倦了連年戰爭,統一乃人心所向,歷史進步的腳步不可阻擋。這些都是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原因。

2.從論據上看,有些證據與歷史事實不符,缺乏真實性。

文中用“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作為論據,來證明燕趙是戰敗而亡,情有可原。可這不是事實,歷史上六國都曾割地事秦,燕趙也不例外。邯鄲之戰后,趙國也曾將“河間五城”割讓給秦國。可見,這一論據與歷史事實不符,缺乏真實性。

4

3.從論據上看,有些論據缺乏有效支撐,說服力不足。

蘇洵用“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作為論據,意圖從土地數量的對比上證明賂秦的弊端。事實上,秦國通過戰爭攻取的土地也很多。那么,受賄所得與戰勝所得的土地到底是多少?有沒有百倍之差?文中沒有用數據說話,論據缺乏有效支撐,說服力是不足的。這也是不太合理的地方。

4.從論證上看,有些推斷屬于主觀臆斷,不夠嚴謹。

蘇洵認為“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這個推斷也經不起推敲。因為,歷史上,燕國確實是最后滅亡的,但僅歸結為用兵之效,太過主觀臆斷,推斷不夠嚴謹。

小結:

嚴格地說,本文確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不過,林云銘在《古文析義》中指出:“老泉此論,實為宋賂契丹,借來做個事鑒。"可見,蘇洵寫《六國論》并不是一篇史學論文,其根本意圖在于借契丹、西夏來諷與北宋王朝。基于解決現實問題的實用文章來看,強化現實之弊,突出以史為鑒的一面,是有其合理性的。換一個角度看,這正是理性思維的表現。

正所謂:“賢者識別其大。”我們學習《六國論》既要辯證分析其局限性,也要學習作者對歷史和現實問題能有自己的思考,能提出獨到的觀點;進而培養自己的批判思維,學習古人心系天下的品格,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五、形成能力——理性表達

任務四:能力訓練一——獲得理性的觀點

(一)作文題目

一項閱讀調查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成年人傾向于傳統紙質圖書閱讀,也有不少成年人則傾向于電子閱讀。對此,有人認為“讀屏"意味著碎片化的淺閱讀,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兩種閱讀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

請針對以上現象,進行理性思考,形成合理觀點,表達你理性的聲音。

(二)訓練提示:

理性的聲音需要理性的表達,理性的表達需要有理性的觀點、恰當的論據和有效的論證。什么是“理性的觀點”呢?

理性的觀點,就是客觀公正、不盲從、不偏激、不臆測的觀點。如何獲得理性的觀點?

1.想獲得理性的觀點,一定要基于事實,獨立思考,深入本質。

正如杜牧通過秦國速亡看到了它“不愛其人"的本質,蘇洵通過“納歲幣”現象看到了北宋“為積威所劫"的軟弱。他們關注現實發現問題,以入世的情懷,獨到的眼光,一針見血地直陳其弊,這樣就得到了理性的觀點。

2.想獲得理性的觀點,還要全面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5

就以這個“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為例,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電子閱讀以其便捷、及時、互動性好的優點強勢進入生活日常,但也確實存在碎片化、淺表化、影響視力、信息良莠不齊等弊端;而紙質閱讀雖然沒有那么方便,卻是更有質感的深度閱讀,是思想養料的源泉,是摒除浮躁的良藥……理性看待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應肯定它們各有利弊,進而思考如何讓他們共存融合,相得益彰,任何一刀切的觀點都不夠理性。當然也可以選擇其中一種,側重于談它的優勢,辯證地指出不足。

例如:

觀點一: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的內容可以互補。紙質閱讀多讀經典,電子閱讀多讀時事;電子閱讀可以修正紙質閱讀滯后性的弱點,紙質閱讀可以彌補電子閱讀淺閱讀的不足。

觀點二: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可以在不同時段共存。時間相對集中的時段,適合通過讀紙書做深度閱讀;碎片化的時間,適合通過電子閱讀瀏覽新聞、小視頻等。

觀點三:紙質閱讀和電子閱讀可以在不同環境共存。安靜的環境適合用來讀紙書做深度閱讀,嘈雜的環境可以通過讀屏來閱讀小說等通俗易懂的文字。

觀點四:信息化時代“讀屏”可以成為一種閱讀方式,但紙質閱讀仍應作為閱讀的主流方式。

這些全面的、一分為二的看法都是理性的觀點、理性的聲音。

六、答疑:能力訓練二——理性地展開論述

(一)作文題目

一項閱讀調查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成年人傾向于傳統紙質圖書閱讀,也有不少成年人則傾向于電子閱讀。對此,有人認為“讀屏"意味著碎片化的淺閱讀,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兩種閱讀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

請針對以上現象選擇一個思辨型觀點,展開理性論述,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如何進行理性論證?

理性的觀點需要理性論證,理性論證就是有效論證,這既是一個語言表達的過程,也是一個還原思考的過程。

1.理性論證首先要界定關鍵概念,明確論題。

例1:如“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要先明確界定這只是一種閱讀方式,不關乎閱讀內容。經典名著也可以采用電子閱讀的方式進行。這樣后面的論證就不會因概念模糊而出現“紙書閱讀可以拓寬眼界”這樣不理性的論證了。因為,拓寬眼界是閱讀的作用,不管是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都可以“拓寬眼界"。

2.理性論證必須有合理的論據來支撐論點。

論據要合理,就不能選擇《六國論》中那種與歷史事實不符、缺乏有效支撐的被人詬病的論據。一般來說,真實的事例和數據、可靠的權威意見、大眾認可的常識和普遍的規律都是合

6

理的論據。

例如:第12次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七成國民偏向于拿一本書來閱讀。意大利小說家艾科說:“今后,書籍仍會是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第一個論據運用真實的數據,第二個論據運用權威的意見,都能有效支撐論點,幫助理性說理。

3.理性論證還需要進行合理的解說分析。

需要強調的是,不進行論證或以羅列論據代替論證是常見的問題,但有了合適的論據并不等于完成了理性論證,還應該對論據進行解說與分析。這就需要運用類比、對比、演繹、歸納、因果分析等方法來建立論據和論點之間的聯系,才能完成理性的論證。

在這個方面,《六國論》做出了示范,這里就不再展開分析。

4.理性論證同樣需要關注潛在的相反意見。

這就需要預判可能會出現的反對意見,做出反饋,完善說理,避免漏洞。

例如,碎片化的是淺閱讀,但并不能完全怪罪于電子閱讀。在電子閱讀設備上下載閱讀經典名篇也是完全可行的,像紙質圖書一樣,重復閱讀也是可行的;而紙質圖書中也不乏淺閱讀的消遣類文章。可見,淺閱讀并不完全是電子閱讀的過錯,只是它方便了深度閱讀的同時也方便了淺閱讀。

這段文字,論證時關注并回答了潛在的相反意見,說理很理性。

5.理性的論證要求語言準確、簡明、客觀。

清晰的思路,嚴密的邏輯,準確的語言都是理性論證的必備要素,如果能適當使用比喻、排比等技巧,能增強說理的氣勢,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紙質閱讀是沉浸式閱讀,適合在閱讀中思考。讀杜牧一賦醒世人驕奢之夢,習孫子兵法排撼敵之兵,閱史家之言析興亡之業,觀紅樓一夢明人情世故……在閱讀中,思百世之精髓,在思考中,曉當今之是非。

這段文字語言準確、簡明、客觀,也很好地輔助了理性說理。

(三)優秀例文:

芳華萬卷閱千秋燭燈一屏觀百事

隨著智能手機融入我們的生活,電子閱讀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然而,社會各界對此看法不一,諸多支持傳統閱讀方式的人對它抱有懷疑態度。人們是否應該“讀屏"?我認為是可以的,只是相比紙質閱讀,更應注意內容的選擇。

電子閱讀固然是可行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我們的生活。閱讀的本身在于了解作者的觀點,體悟筆者的思想。然而,網民眾多,觀點繁雜,雖然不乏有積極的,也有偏激錯誤的,這可以鍛煉我們的思辨能力;同時,可以讓我們從眾多角度更全面地看待一件事情。因此,電子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7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信息流時代聲音過多,作品內容沒有經過時間淘洗,不一定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泛泛閱讀容易擾亂視聽,失去自主獨立思考。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應選擇性閱讀,關注權威網站,以發揮信息時代信息獲取方便快捷的優勢,避開不良信息的干擾。

從根本上說,閱讀的目的是涵養思想,提升格局,紙質閱讀在這方面更勝一籌。紙質閱讀是沉浸式閱讀,適合在閱讀中思考。讀杜牧一賦醒驕奢之夢,習孫子兵法排撼敵之兵,閱史家之言析興亡之業,觀紅樓一夢明人情世故……在閱讀中,思百世之精髓;在思考中,曉當今之是非。毛主席以書為武器,建家國大業,因此,細品紙質書中的哲理是不可替代的。反觀電子閱讀,既難以做到富集先哲賢思,又難以營造沉浸式讀書氛圍,應把它當做知曉天下時事的補充,切不可以用來替代紙質書閱讀。

綜上所述,信息化時代“讀屏”可以成為一種閱讀方式,但紙質閱讀仍應作為閱讀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