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動物生理學四色筆記第一單元概述(一)機體功能與環境1.體液動物體內所含的液體,約占體重的60%。2.機體內環境指細胞外液,約占體液的1/3。3.內環境穩態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二)機體功能的調節1.動物機體功能調節的基本方式:①(2)結構基礎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1)概念機體內某些特定的細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的化學物質(如激素、CO2、乳酸、組織胺等),通過體液途徑到達較遠或鄰近的特定器官、組織或細胞,影響并改變其生理功能的調節方式。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環節。第二單元細胞的基本功能(一)細胞的興奮性和生物電現象1.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1)靜息電位指細胞未受到刺激時存在于細胞膜兩側的電位差。即K在濃度差作用下向細胞外擴散,而形成的跨膜平衡電位(一般為-70~-90mV)。(2)動作電位指細胞受到刺激時靜息膜電位發生改變的過程。因膜外Na'具有較高的濃度勢能,當膜電位減少到0時,仍繼續內轉移,即為Na+的平衡電位。2.細胞的興奮性與興奮、閾值(1)興奮性細胞受到刺激后能產生動作電位的功能。(2)可興奮細胞神經細胞、肌肉細胞、某些腺細胞。(3)細胞興奮性變化的四個時期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低常期。(4)閾刺激指引起細胞興奮或產生動作電位的最小刺激強度。該刺激強度的值稱為刺激的閾值。(5)閾電位從靜息電位變為動作電位的這一臨界值。3.極化、去極化、復極化、超極化、閾電位“全或無”現象產生動作的關鍵是去極化能否達到閾電位的水平,而與原刺激的強度無關。(二)骨骼肌的收縮功能1.動作終板即神經一骨骼肌接頭。2.突觸后電位是一種局部電位,不具“全或無”特征,不能傳播;主要是Na+大量內流引起。3.骨骼肌興奮一收縮偶聯在以膜電位的變化為特征的興奮過程與以肌絲滑行為基礎的收縮活動之間,存在的能把兩者聯系起來的中介過程。其所需要的Ca2*100%來自肌漿網。第三單元血液(一)血液的組成與特性1.血量指機體血液的總量,是血漿和血細胞量的總和,約為體重的5%~9%。①失血不超過10%,不影響健康;②失血到血量的20%,生命活動受明顯影響;③一次失血超出血量的30%,則會危及生命。(1)循環血量指血液總量中,在循環系統中不斷流動的部分。(2)儲備血量指滯留于肝、脾、肺、皮下的血竇、毛細血管網和靜脈內,流動很慢。2.血細胞比容(紅細胞壓積)用離心法測得的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3.血液的理化性質(1)血液比重1.050~1.060;(2)血液pH7.35~7.45,呈弱堿性。(二)血漿1.血漿的主要成分(1)水占90%。(2)低分子物質小分子化合物和電解質(Na、K^、Ca2*、Mg2;Cl、HCO3-、HPO?2)組成。(3)蛋白質2.血漿蛋白的功能(三)血細胞1.血細胞的組成(1)白細胞①中性粒細胞變形運動、吞噬,趨化性。常見于化膿性病、急性炎癥早期。②嗜酸性粒細胞無溶菌酶,不能殺菌,可吞噬。常見于過敏、寄生蟲感染。③嗜堿性粒細胞含組胺、肝素(抗凝)、5-羥色胺。④單核細胞可變形運動、吞噬。⑤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細胞免疫。炎癥恢復期、病毒性炎癥、遲發變態反應中多見。B淋巴細胞抗原刺激→漿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體液免疫。(2)血小板①特點無核,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漿膜裂解脫落下來的活細胞。②功能a生理性止血;bc參與纖維蛋白的溶解;d維持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3)紅細胞①特點無核、呈圓盤狀。②特性ab懸浮穩定性血沉:指第1小時末紅細胞下沉的距離。c滲透脆性紅細胞在低滲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③運輸O?,HbO?;血紅蛋白占紅細胞的30%。酸堿緩沖:KHb/HHb;KHb-O?/HHb-O?④促發育、成熟:含有VB?、葉酸、銅離子;缺乏時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生產調節的因素促紅細胞生產素(腎臟產生),雄激素。2.血漿滲透壓(1)晶體滲透壓767.5KPa,占95%;Na'、Cl占80%;維持細胞內外液體平衡。(2)膠體滲透壓占5%;主要是白蛋白;維持血管內外液體平衡。3.等滲溶液即細胞滲透壓=血漿滲透壓=0.9%氯化鈉溶液=5%葡萄糖溶液。4.(1)紅細胞數量(×102/L):馬(7.5);牛(7.0);豬(6.5);狗(6.8);綿羊(12.0)。(2)白細胞數量(×10°/L):馬(8.77);牛(7.62);豬(14.66);狗(11.50);綿羊(8.25)。5.凝血過程包括三個連續的階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的形成→③纖維蛋白的形成。6.纖維蛋白的溶解系統包括兩個連續的階段①纖溶酶原的激活→②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降解。7.加速或減緩血凝的措施(1)血液中的抗凝系統抗凝血酶Ⅲ、肝素、蛋白質C。(2)抗凝方法①移鈣法(加入檸檬酸鈉,草酸鉀、草酸銨,乙二胺四乙酸EDTA);②肝素;③脫纖法;④低溫;⑤血液與光滑面接觸;⑥雙香豆素。(3)促凝的方法禽類的血液特點①加溫;②③接觸粗糙面;1.血液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組成血細胞和血漿。pH7.35~7.50。不同點①紅細胞比容較小。②全血的相對密度1.045~1.060;③全血相對水的黏度3~5;④白蛋白含量低,故膠體滲透壓低。2.血細胞(1)紅細胞卵圓形,有核。體積大,數量少(2.5~4.0×102個/L)。(2)白細胞種類異嗜性顆粒、嗜酸性顆粒、嗜堿性顆粒、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①異嗜性顆粒功能似中性粒細胞,吞噬。②單核細胞吞噬。③嗜酸性顆粒過敏反應、寄生蟲感染。④嗜堿性顆粒過敏反應。⑤淋巴細胞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3)凝血細胞形態卵圓形。來源骨髓的單核細胞。功能參與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3.血液凝固不易啟動內源性凝血。主要靠外源性途徑凝血(組織釋放的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第四單元血液循環(一)心臟的泵血功能1.心動周期心臟每收縮、舒張一次稱為心動周期。2.心率每分鐘的心動周期數。3.心輸出量左、右心室收縮時攝入主動脈或肺動脈的血量。4.心臟泵血過程—圖心臟泵血過程示意圖(1)心室收縮包括等容收縮期、快速射血期、緩慢射血期三個時期。(2)心室舒張包括等容舒張期、快速充盈期、減慢充盈期、心房收縮期四個過程。5.射血分數=每搏輸出量/舒張末容積。一般為60%左右。6.心指數每平方米體表面積、每分鐘的心輸出量定義為心指數。(二)心肌的生物電現象和生理特性1.心肌細胞的基本生理特征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收縮性。2.心肌細胞是否有興奮性的前提Na+通道是否處于備用狀態。3.心肌的興奮性表現為有效不應期:Na*通道不處于備用狀態,無興奮性。相對不應期:(復極-60~-80mV)Na*通道開始復活,部分處于失活,興奮性低于正常。超常期:(復極-80~~90mV)Na*通道基本復活,且膜電位離閾電位近,興奮性高于正常。特點:有效不應期特別長(250~300ms)。骨骼肌僅1~3。意義:使心肌不產生完全強直收縮,確保心室舒縮交替4.心肌中的自律細胞電活動圈形P,為。②浦肯野氏細胞。5.心肌細胞收縮的特點①不發生強直收縮;②期前收縮和代償間隙。6.正常心電圖的波形及其生理意義波(2)QRS心室的電位變化;一)(3)T波心室肌復極化過程中的電位變化;(4)P-R間期心房開始興奮到心室開始興奮所經歷的時間;(5)Q-T間期心室開始興奮到心室全部復極化結束所經歷的時間。1)第一心音(心縮音)產生的原因心室肌的收縮、房室瓣的關閉、射血開始引起的主動脈管壁振動。(2)第二心音(心舒音)產生的原因半月瓣突然關閉、血液沖擊瓣膜、主動脈中血液減速。(三)血管生理1.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①每博輸出量1→收縮壓1→脈搏壓1。②心率1,則舒張壓↑,脈搏壓↓。1,舒張壓↓,脈壓↓。④主動脈彈性好,脈搏壓↓。⑤循環血量和血管系統容量比1,則動脈血壓1。2.脈搏壓升高的原因①每搏輸出量↑。②外周阻力↑。③舒張壓↓。④動脈硬化。3.中心靜脈壓指右心房和胸腔內大靜脈的血壓。其高于1.6kPa時,輸血或輸液應慎重。4.靜脈回心血量及其影響因素(1)靜脈回心血量大小取決于外周靜脈壓和中心靜脈壓之差,以及靜脈對血流的阻力。(2)靜脈回心血量影響因素①體循環平均充盈壓;②心臟收縮力量;③體位改變;④骨骼肌的擠壓作用;⑤呼吸運動。(1)典型的微循環單元由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通血毛細血管、動靜脈吻合支、微靜脈等七部分組成。(2)動、靜脈短路主要通過動一靜脈吻合支,其管壁結構類似微動脈,是吻合微動脈和微靜脈的通道。(1)組織液組織液是血液流經毛細血管時,血漿通過毛細血管管壁濾出而形成的。因此,血漿在動脈端由血管壁濾出而形成組織液,在靜脈端,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在一出一進之中完成了血液與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2)生成組織液的有效濾過壓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血壓+組織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組織液靜水壓)正值:血漿濾出——組織液負值:組織液被重吸收進入血液,完成物質交換(回收率90%)。(3)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因素組織液的生成與回流能夠保持動態平衡狀態,它是維持血漿與組織液含量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異常情況:脫水或水腫)①毛細血管血壓↑②血漿膠體滲透壓(蛋白含量)l個③淋巴回流④毛細血管管壁的通透性11(四)心血管活動的調節1.心臟的神經支配①心交感神經節前遞質乙酰膽堿;節后遞質去甲腎上腺素;興奮時,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縮能力加強。②心迷走神經興奮時引起心率減慢,心房肌不應期縮短,收縮能力減弱,房室傳導速度減慢。2.心血管活動的壓力和化學感受性反射調節(1)動脈壓力感受器反射頸動脈竇、主動脈弓。當動脈血壓升高時,引起心率減慢,血壓下降。(2)化學感受器反射頸動脈體、主動脈體。當缺O?時,引起呼吸加深,心率加快。(1)腎上腺素①在心臟,與β受體結合,使心輸出量增加;②在皮膚、腎臟、胃腸道平滑肌,與a受體結合,使血管收縮。。家禽血液循環(1)相同心臟結構組成、心動周期、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輸出量、心電圖的記錄方法似哺乳動物;(2)不同心率與個體大小相反(個體愈大,心率愈慢)。雞的心率350~370次/min;測心電圖時,前翅使用針狀電極。I導聯連接左、右翅;Ⅱ導聯連接左腿、右翅;Ⅲ導聯連接左翅、左腿。禽心電圖僅有P、S、T波。①P波心房肌去極化。②S波心室肌去極化。③T波心室肌復極化。④P-S間期興奮由心房傳至心室;⑤S-T段整個心室處于興奮的狀態。2.血管生理代謝水平低時,血流量較少;反之,代謝升高,血流量增大。腎血流量占心輸出量最多。3.心血管活動的調節延髓是調節禽心血管活動的基本中樞:①心抑制中樞;②心加速中樞;③縮血管中樞;④舒血管中樞。第五單元呼吸(一)肺的通氣功能1.呼吸的全過程包括三環節(1)外呼吸①肺通氣外界氣體與肺內氣體的交換過程。②肺換氣肺泡氣與肺泡壁毛細血管內血液間的氣體交換過程。(2)氣體運輸通過血液循環運輸O?、CO?。(3)內呼吸血液與組織細胞間的氣體交換。2.胸內負壓的作用①不使肺塌陷;②有助于靜脈血和淋巴的回流;③有助于嘔吐、反芻。3.胸膜腔內壓=肺內壓(大氣壓)-肺回縮力。胸內負壓=-肺回縮力4.平靜呼吸指安靜狀態下的呼吸,由膈肌和肋間外肌的舒縮引起。5.呼吸類型(1)胸式呼吸由肋間肌舒縮引起。(2)腹式呼吸由膈肌的舒縮引起。(3)胸腹式呼吸由肋間外肌、膈肌的舒縮引起。6.肺通氣阻力(1)彈力阻力占70%,包括肺組織彈性纖維的回縮力、肺泡表面張力。(2)非彈力阻力占30%,包括氣道阻力、慣性阻力、組織的黏滯阻力。7.肺總容量=肺容積=潮氣量+補吸氣量+補呼氣量+殘氣量。8.肺泡通氣量生理無效腔:生理無效腔是指呼吸系統中那些不能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空間,包括解剖無效腔和肺泡無效腔兩部分。健康動物生理無效腔與解剖無效腔容量大致相等。(1)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細支氣管之間的的氣體不參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故將這部分呼吸道的容積稱為解剖無效腔。(2)進入肺泡而未能發生氣體交換的這部分肺泡容量,稱為肺泡無效腔。肺通氣量(每分通氣量)——每分鐘進或出肺的氣體總量。肺通氣量=潮氣量×呼吸頻率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生理無效腔量)×呼吸頻率/N解剖無效腔肺泡無效腔淺而快的呼吸不利于氣體交換。(二)氣體交換與運輸1.影響氣體交換的因素(1)氣體分壓差、溶解度和分子量氣體擴散率與氣體分壓差、溶解度成正比,與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2)呼吸膜面積與厚度。(3)肺通氣/血流量比值。2.氧的運輸(1)氧與血紅蛋白的結合以氧合血紅蛋白(HbO?)的形式運輸,約占98.4%;溶解運輸占1.4%。(2)氧離曲線表示PO?與Hb氧飽和度的關系曲線。(3)曲線右移的因素①↓;②?濃度t;③溫度↑;④2-3-二磷酸甘油酸。3.二氧化碳的運輸(1)HCO?~(占87%)。(2)氨基甲酸血紅蛋白(7%)。(3)溶解(5%)。4.呼吸的調節(1)神經反射性調節①肺牽張反射(黑一伯二氏反射),包括肺擴張反射和肺縮小反射。②呼吸反射的初級中樞:脊髓;③基本呼吸節律產生于:延髓;④呼吸調節中樞:腦橋上1/3處的PBKF核群。(2)體液調節①中樞化學感受器(有效刺激是H);②外周化學感受器(即主動脈體,頸動脈體);③CO?血液中一定水平的PCO?對維持呼吸和呼吸中樞的興奮性是必須的。嚴重缺氧將導致呼吸障礙,甚至呼吸停④H濃度動脈血中其濃度↑,呼吸加深加快。反之呼吸抑制,主要通過外周化學感受器進行調節。第六單元采食、消化和吸收(一)口腔消化1.唾液的功能(1)潤濕口腔;(2)含有;(3)幼畜含舌脂酶可水解脂肪;(4)清洗口腔;(5)維持口腔堿性;(6)水分蒸發調節體溫,排出部分有毒物;(7)反芻獸尿素的再循環。(二)胃的消化功能1.單胃運動形式(1)容受性舒張;(2)蠕動;(3)緊張性收縮;(4)胃排空。2.瘤胃內氣體組成二氧化碳(50%);甲烷(30%);其他。3.胃液的主要成分和功能(1)賁門含腺細胞,分泌堿性黏液。(2)胃底腺區①主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②壁細胞分泌鹽酸,其作用a激活胃蛋白酶原;bc促小腸消化液分泌;d食物中Fe2還原為Fe2。③內因子:特性:分子量約6萬的糖蛋白。作用:在胃內與食糜中的維生素Bi?結合而促進Bi?的吸收。(與紅細胞生成有關)④黏液細胞分泌黏液,與HCO?~一起構成“黏液-HCO?~(3)幽門①腺細胞分泌堿性黏液。②G細胞分泌促胃液素。4.瘤胃微生物種類主要是厭氧細菌、纖毛蟲、厭氧真菌。(1)細菌主要有纖維素分解菌、蛋白質分解菌、蛋白質合成菌、纖維素合成菌。(2)原蟲主要是纖毛蟲(含有分解糖類的酶、蛋白分解酶、纖維菌分解酶)。(3)厭氧真菌產生多種胞外酶。5.瘤胃消化的主要方式微生物發酵。主要產物為乙酸、丙酸、丁酸。6.瘤胃氮代謝(1)飼料蛋白分解飼料蛋白→肽→AA→NH?/CO?/VFA。(2)微生物蛋白質合成①碳鏈來源糖、、CO?;。(3)尿素再循環瘤NH?→胃壁吸收→經門靜脈→肝臟→生成尿素→經唾液或胃壁擴散→入瘤胃→尿素經尿酶作用→分解成NH。(4)脂肪消化吸收①脂肪被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②脂肪的氫化作用,利用VFA合成脂肪酸。7.瘤胃運動檢查部位左側欣部。8.網胃第二相收縮十分強烈,易造成創傷性網胃炎和心包炎。(三)小腸的消化與吸收1.小腸運動基本方式(1)緊張性收縮;(2)分節運動。環行肌舒張形式;(3)蠕動。環形肌、縱形肌協同完成;(4)周期性移行性復合運動(MMC)。2.胰液性質是由胰腺的外分泌部的腺泡細胞和小導管所分泌的無色、無臭的堿性液體。(1)胰淀粉酶:淀粉、糖原→二糖、三糖(2)胰脂肪酶:甘油三酯→甘油+甘油一酯+脂肪酸(3)胰蛋白分解酶:蛋白質、脈、胨→小肽(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4)其他酶:核酸酶和雙糖酶汁8性質苦味、黏滯性、堿性液體。主要成分膽汁酸、膽色素、膽鹽。膽鹽的作用(1)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2)增加脂肪酶的活性;(3)膽鹽與脂肪分解產物脂肪酸與甘油醛結合,促進吸收;(4)促進脂溶性纖維素吸收;(5)膽鹽可刺激小腸運動。4.主要營養物質在小腸的吸收(1)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2)VB、VC的吸收:主動轉運、需載體;(3)小腸吸收葡萄糖:繼發主動轉運。5.主要營養物質在小腸的吸收機制(1)簡單擴散不耗能,依靠滲透壓、流體靜力壓轉運。(2)易化擴散不耗能,順濃度梯度轉運,需要特異性載體。(3)主動轉運耗能,逆濃度梯度,需特異性載體和具有轉運功能的ATP酶。(四)胃腸功能的調節1.壁內神經叢從食管到肛門的消化道擁有內在的神經系統。2.胃腸功能的神經調節副交感神經起興奮作用;交感神經起抑制作用。3.胃腸激素(1)促胃液素族促胃泌素、縮膽囊素。(2)促胰液素族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腸肽、糖依賴性胰島素釋放肽。(3)P物質族P物質、神經降壓素。4.胃液分泌的調節(頭期酶高、酸高,占總量的30%胃期酸高,酶少,占總量的60%神經-體液調節神經調節+體液調節體液調節量少,占總量的10%(腸期第七單元能量代謝和體溫(一)能量代謝基礎代謝和靜止能量代謝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1.基本生命活動條件(1)清醒;(2)肌肉處于安靜狀態;(3)最適宜的外界環境溫度;(4)消化道空虛。2.家畜的基礎代謝率以代謝體重計算,即為kJ\(W?75×h)。3.靜止能量代謝還包括特殊動力效應的能量、生產的能量及調節體溫的能量。(二)體溫1.動物散熱的主要形式(1)主要散熱器官皮膚,占總量的75%。(2)散熱方式①環境溫度高于體表時a輻射(紅外線);b傳導(熱量直接傳給較冷物體);c對流(氣體或液體流動)等。②環境溫度低于或等于體表時蒸發——熱喘呼吸:犬、綿羊。2.體溫的神經反射機制的組成(1)溫度感受器①外周溫度感受器;②中樞溫度感受器。9(2)效應器。(3)體溫調節中樞。3.維持體溫穩定的基本調節方式(1)溫度變化時,皮膚溫度感受器傳至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2)體表溫度變化引起深部組織溫度改變,中樞溫度感受器傳遞信息到下丘腦;(3)下丘腦通過交感神經調節皮膚血管舒縮反應和汗腺分泌、改變骨骼肌運動、通過激素改變代謝率。第八單元尿的生成和排出(一)尿的生成1.尿的生成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經腎小球濾過作用入腎囊腔,形成原尿。2.衡量腎功的指標腎小球濾過率和濾過分數。3.腎小球的濾過作用主要取決于濾過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濾過壓。(1)濾過膜的通透性由球毛管的內皮細胞層、基膜層、囊臟層上皮細胞組成。起著機械屏障和電學屏障的作用。(2)有效濾過壓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一(腎小囊內壓十血漿膠體滲透壓)4.腎小管的轉運(1)近球小管幾乎全部Na'、C1、水、K*、全部的葡萄糖。(2)遠曲小管與集合管Na'、Cl吸收少。5.H+的分泌由近球小管、遠曲小管與集合管完成。(二)影響尿生成的因素1.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1)濾過膜的通透性;(2)有效濾過壓①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②血漿膠體滲透壓;③囊內壓。(3)腎臟血流量。2.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壓素)合成:下丘腦視上核、室旁核神經元釋放:垂體后葉(神經垂體)生理作用:①V?受體:血管平滑肌→血管收縮血管升壓素(vasopressin,VP)②V?受體:促進遠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ADH)V?受體:增加遠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個、尿量」3.醛固酮保鈉排鉀。第九單元神經系統1.神經系統的組成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1)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單位。(2)神經元種類①感覺神經元;②中間神經元;③運動神經元。(3)神經元在結構上分為細胞體和突起。2.神經纖維傳導的5個特征完整性、絕緣性、雙向性、不衰減性、相對不疲勞性。3.突觸的組成①突觸前膜、②突觸間隙、③突觸后膜。4.神經遞質的釋放神經遞質指是指突觸前神經元合成并在末梢處釋放,能特異性作用于突觸后膜受體,并產生突觸后電位的信號物質。(1)外周遞質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2)中樞遞質乙酰膽堿、單胺類、氨基酸類、肽類。第十單元內分泌1.激素種類(1)含氮激素;包括肽類、蛋白質激素和胺類激素。(2)類固醇激素;(3)脂肪酸衍生物。2.激素傳遞信息的方式內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神經內分泌。3.下丘腦一神經垂體系統的大細胞神經元分泌2種激素血管升壓素和催產素。4.生長激素(1)幼年不足——侏儒癥;(2)幼年過多——巨人癥。(3)成年過多——肢端肥大癥。5.甲狀腺激素主要功能(1)對物質代謝:蛋白質、糖和脂肪有促進作用;(2)促產熱氧化;(3)促進生長發育;(4)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5)促心血管系統活動。第十一單元生殖和泌乳(一)雄性生殖1.睪丸的生精部位睪丸的曲細精管。(1)增殖期原始的生精細胞→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2)生長期細胞不斷生長,并逐漸聚積營養物質。(3)成熟期經兩次成熟分裂(減數分裂)成為精母細胞。(4)成形期精細胞演變成精子。2.睪丸的內分泌功能(1)雄激素種類①睪酮(活性最強);②雄烯二酮、脫氫異雄酮、雄酮。來源睪丸間質細胞。生理功能:①促進精子生成和成熟,并延長其壽命;②促進雄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刺激副性征的出現、維持和性行為;③促進蛋白質合成、骨骼生長、鈣磷沉積以及紅細胞生成;④對下丘腦GnRH和腺垂體和進行負反饋調節。(2)抑制素是睪丸支持細胞分泌的一種多肽激素。主要抑制FSH的分泌,在睪丸中對生精細胞也有抑制作用。(二)雌性生殖1.卵巢的生卵作用卵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