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脊柱部筋傷課件_第1頁
第三章 脊柱部筋傷課件_第2頁
第三章 脊柱部筋傷課件_第3頁
第三章 脊柱部筋傷課件_第4頁
第三章 脊柱部筋傷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筋傷3章第三章脊柱部筋傷

脊柱部筋傷包括頸部筋傷、胸背部筋傷和腰骶部筋傷三大部分。第一節頸部筋傷頸部筋傷是指頸部的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受到外來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或持續勞損等原因所致的損傷,以頸部疼痛、活動障礙為主癥的疾病。

中醫筋傷3章一、頸部扭挫傷含義:因各種暴力使頸部過度扭轉、牽拉或受暴力直接打擊,引起頸部軟組織損傷者稱為頸部扭挫傷,嚴重者禍及神經根、脊髓,造成肢體麻痛、甚至癱瘓。

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多因頸部突然扭轉或前屈、后伸而受傷。如乘車時突然減速可使頸部猛然前屈,后伸,造成頸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嚴重者合并頸椎骨折或脫位,引起脊髓損傷。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主要病史有明確的扭傷史或暴力直接打擊的外傷史。(二)臨床表現

1.傷后頸部疼痛,有負重感,轉動不靈,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2.挫傷者局部疼痛、腫脹及活動障礙等更加嚴重。

3.嚴重者甚至出現癱瘓等脊髓神經損傷癥狀。中醫筋傷3章(三)體征檢查

1.頸部活動受限,以旋轉、側屈為甚。

2.頸前肌肉、頸后肌肉或斜方肌可觸及肌肉痙攣,患處可見局部腫脹,壓痛明顯。

3.頸椎小關節錯縫時,可在患椎棘突旁有明顯壓痛點或觸及棘突偏歪。(四)輔助檢查

X線攝片多無異常改變;嚴重者可見椎體撕脫骨折、棘突骨折等。中醫筋傷3章【鑒別診斷】

(一)落枕一般無明顯的外傷史,醒后頸部疼痛,頭偏向患側,活動受限。查體可見頸部肌肉痙攣壓痛,觸之條索狀。X線攝片大多無異常改變。(二)頸椎病無明顯的外傷史,多見于四十歲以上中老年患者。反復出現頸痛,活動受限;有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部分患者可有頭暈、頭痛、猝倒、甚至癱瘓;出現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受累,甚至脊髓壓迫癥狀。查體頸部活動受限,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甚至出現肌力及反射改變等脊髓受壓體征。X線片可見頸椎生理弧度改變、骨質增生等。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治則為舒筋活血,消腫止痛。一般采用手法治療等非手術療法,但應注意早期不宜在傷處施手法治療,以免加重損傷。(一)手法治療患者正坐,醫者用拇指點按頸部壓痛點及風池、風府等穴,再在患處由上而下反復推揉數遍。隨后輕輕捏拿頸項部肌肉數次,點按、理筋、彈筋后再以頸部拔伸等運動關節類手法,搓理結束。(二)藥物治療按筋傷內治法三期治療。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固定療法若損傷嚴重,疼痛劇烈,有神經癥狀者,應配合頸部牽引,配帶頸托,臥床休息1周,以減輕肌肉痙攣。

2.練功療法應有意識地放松頸部肌肉,盡量保持頭部正常位置,并練習頸部屈伸旋轉活動。

3.針灸療法可針刺風池、大椎、頸部夾脊穴、列缺等穴。

4.手術療法主要針對合并頸椎骨折脫位、頸椎失穩脊髓損傷者可做植骨融合術。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做激烈運動或乘車時要注意自我保護。(二)平時經常做頸部功能鍛煉。(三)較重的損傷早期可考慮配帶頸托固定。(四)注意局部保暖。中醫筋傷3章二、落枕含義:因睡眠醒后出現頸部酸痛、活動不利等癥狀者稱為落枕,又稱失枕。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多由于睡眠時枕頭過高、過低或過硬,或睡姿不良,頭頸過度偏轉,使頸部肌肉長時間受到牽拉,復受風寒侵襲,致使氣血凝滯,經絡受阻而致。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主要病史

患者平素喜臥高枕、低枕、硬枕或有過度疲勞感受風寒的病史。(二)臨床表現

1.常在醒后出現頸部酸楚疼痛。

2.頭常歪向患側,活動不利。

3.頸項不能自由旋轉后仰,旋頭時常與上身同時轉動。

4.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5.若風寒外束,頸痛項強者,可有惡風怕冷頭痛等表證。

中醫筋傷3章(三)體征檢查

頸部肌肉痙攣僵硬,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等處壓痛。(四)輔助檢查

X線檢查無異常改變?!捐b別診斷】

反復落枕者應考慮為頸椎病。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手法治療對落枕有很好的效果。往往經治一次癥狀即減輕大半,如配合針灸、藥物等療效更佳。

(一)手法治療治則為舒筋活血、溫經通絡。

1.揉摩法用指面或小魚際揉摩頸項痛點數次,使痙攣的肌肉緩解。

2.點穴法點按風池、風府、天柱等穴,每穴約半分鐘左右,以解痙止痛。中醫筋傷3章3.捏拿彈撥法捏拿彈撥頸部、肩上和肩胛內側的肌筋。

4.牽頸法醫者托住枕部作頸部拔伸牽引,同時將頸部慢慢旋轉、屈伸數次,使頸部肌肉放松。

5.旋頸法將頸部旋轉至肌肉最緊張時,突然作小幅度有控制范圍的快速旋轉運動。臨床上應注意動作切忌粗暴。

6.拍打法輕輕地拍打叩擊頸項肩背數次,搓理結束。

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治宜疏風散寒,活血通絡,可用葛根湯、舒筋活血湯加減;外用傷濕止痛膏等。(三)其他療法

1.頸椎牽引采用頷枕帶牽引療法。

2.練功療法囑患者有意識地做頭頸的屈伸、旋轉動作。

3.針灸療法可選用落枕、外關、后溪穴為主用瀉法。

4.封閉療法作痛點局部封閉。

5.中藥熱熨、理療等。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睡眠時枕頭要適中,枕頭高度以肩部至耳部的高度為宜。(二)保持良好的睡姿,睡眠時以仰臥為主,側臥為輔,左右交替,頭放于枕頭中央。(三)頸部避免過度疲勞,要注意防寒保暖。

中醫筋傷3章三、頸椎病含義: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頸肩綜合征。是由于損傷或頸椎退變,刺激或壓迫頸部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而引起頸、肩、臂疼痛伴手指麻木、頭痛、眩暈或出現視物模糊、耳鳴,甚至肢體癱瘓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40歲以上多見,起病緩慢。臨床上分為六型: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混合型,其中神經根型最常見。

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頸部的急性損傷與慢性勞損是頸椎病的常見外因,頸椎的退變是其發生的內因為主要原因。這些原因導致了頸椎內外平衡失調,使椎間盤退化、頸椎骨質增生等,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等,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

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頸型頸椎病

1.主要病史

絕大多數患者有落枕病史。

2.臨床表現以頸部癥狀為主,頸項強直、疼痛,頸部功能活動受限。

3.體征檢查頸部活動明顯受限,頸肩部可觸及肌肉痙攣,壓頸試驗可出現陽性。

4.輔助檢查

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甚至反曲,椎體骨質增生等。

5.鑒別診斷本病應注意與落枕、肩周炎進行鑒別。

中醫筋傷3章(1)落枕:醒后頸部出現疼痛,頸背部壓痛較明顯,行頸椎牽引時,疼痛不減,有的甚至加重,但作痛點封閉時癥狀可減輕或消失。頸型頸椎病壓痛點多位于棘突、關節囊部,行頸椎牽引疼痛可減輕。

(2)肩周炎:多發于50歲左右老年人,夜間痛甚,疼痛部位在肩關節,常有明顯的肩關節活動障礙,頸椎X線片無頸椎病患者那種生理前曲變直、關節不穩等改變;而頸型頸椎病在肩部往往無明顯壓痛點,僅有頸部疼痛和活動障礙,但肩部活動尚可。中醫筋傷3章(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1.主要病史一般有頸部外傷史,或者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等勞損史。

2.臨床表現頸肩背疼痛,并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疼痛為酸痛、脹痛或灼痛,伴有針刺或電擊樣痛。重者為陣發性劇痛,影響工作和睡眠。部分患者伴有頭暈、頭痛、耳鳴,勞累或受寒后易誘發疼痛。上肢沉重,酸軟無力,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麻木和疼痛部位往往相同,多出現在手指和前臂。中醫筋傷3章3.體征檢查頸部活動明顯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椎旁常有壓痛、放射痛。上肢及手指的感覺減退,可有肌肉萎縮。臂叢神經牽拉、椎間孔擠壓、頭頂叩擊試驗陽性。

4.輔助檢查

X線側位片可見有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消失或反角,椎間隙狹窄,骨質增生。斜位片可見鉤椎關節骨刺突向椎間孔,椎間孔變小。

中醫筋傷3章5.鑒別診斷

(1)頸椎小關節錯縫:有明顯外傷史,頸肩痛并向上肢和頭枕部放射,頸部僵硬,活動受限。查體病變部位有壓痛,棘突偏歪,但X線片往往無明顯改變。

(2)項背筋膜炎:頸項部較廣泛性壓痛,但無明顯放射痛,少有麻痛,若有則麻木區不按脊神經節段分布,無腱反射異常。X線片多無異常。

(3)肩周炎:多見于50歲左右中老年人,肩部疼痛、活動受限,但一般不向前臂放射,且壓痛點多位于肩部,頸部無明顯壓痛。頸椎X線片無異常。

中醫筋傷3章(三)椎動脈型頸椎病

1.臨床表現主要為眩暈、耳鳴、耳聾、惡心、嘔吐、猝倒等,常因頭部轉動或側彎至某一位置時易誘發或加重。

2.體征檢查頸椎棘突部有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陰性,但頸椎旋轉試驗陽性。

3.輔助檢查

X線檢查正位片可見椎體鉤椎關節側方有骨贅;斜位片可見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變小;椎動脈造影可見椎動脈、迂曲、變細或者阻滯;腦血流圖可見基底動脈兩側不對稱。

中醫筋傷3章4.鑒別診斷

(1)梅尼埃?。貉灠l作多與情緒變化及光線刺激有關,前庭功能減退,發作時伴有水平性眼球震顫。緩解后可毫無癥狀,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2)位置性眩暈:患者頭部或身體位于某一位置時出現眩暈及眼震顫,只要離開這一位置眩暈即停止,其他神經系統機能正常。(3)顱內腫瘤:第4腦室或顱后窩腫瘤可直接壓迫前庭神經及其中樞,患者轉頭時也可突發眩暈,但常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等顱內高壓征,血壓升高。CT掃描可確診。中醫筋傷3章(四)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表現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征,以肢體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及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等諸多表現為主要癥狀?;颊呤菑南轮p側或單側發沉、發麻開始,隨之出現行走困難;下肢肌肉僵硬發抖、腿打軟、易絆倒、走路不穩或有踩棉花感。上肢也可出現肌肉麻木、無力等感覺運動障礙,甚至四肢癱瘓、小便潴留或失禁等。

中醫筋傷3章2.體征檢查頸部活動受限不明顯,上肢活動欠靈活,肌張力可能增高,腱反射可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3.輔助檢查

X線檢查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椎間孔縮小;CT、MRI檢查可見頸椎椎間盤變性、髓核突出、脊髓受壓。

中醫筋傷3章4.鑒別診斷

(1)脊髓腫瘤:脊髓壓迫癥狀呈進行性加重,X線片示椎間孔擴大,椎體或椎弓等骨質破壞,但病變多不侵及椎間盤組織。CT、MRI及脊髓造影可確診。(2)脊髓空洞癥:好發于青年人,以20~30歲為多見,其病變常見部位為頸胸段,以痛溫覺與觸覺分離為特征,尤以溫覺減退或消失為突出。脊髓造影通暢,但MRI檢查可見頸膨大部有空洞形成。中醫筋傷3章(五)交感型頸椎病

1.臨床表現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為主,如頭痛或偏頭痛有時伴有惡心嘔吐;頸部酸痛,有沉重感,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眼窩脹痛,心前區痛、心跳加快、心律不齊,血壓升高,肢體發涼、畏寒、多汗?;蚪桓猩窠浺种瓢Y狀如頭暈、眼花、眼瞼下垂、流淚、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或噯氣等。中醫筋傷3章2.體征檢查頭頸轉動時頸部和枕部不適及疼痛的癥狀可明顯加重,壓迫患椎可誘發或加重交感神經癥狀。

3.輔助檢查

X線平片除顯示頸椎常見的退行性改變外,頸椎屈、伸位檢查可證實有頸椎節段不穩,其中以頸椎3~4椎間不穩最常見。

中醫筋傷3章4.鑒別診斷

(1)冠狀動脈供血不全:臨床上癥見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及左上肢尺側的反應性疼痛為主要癥狀,無上肢頸脊神經根刺激的其他癥狀。心電圖有改變,口服硝酸甘油類藥可緩解癥狀。

(2)神經官能癥或植物神經系統機能紊亂:多見于青年女性,表現為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自制力差等一系列大腦皮層機能減退的癥狀,癥狀變化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患者主訴多但客觀檢查無明顯體征。頸椎X線無異常。中醫筋傷3章

(六)混合型頸椎病臨床上同時出現上述兩型或兩型以上的癥狀者,可診斷為混合型頸椎病?;旌闲突颊叽蠖鄶党^50歲,且病程長。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本病的治療方法很多,可根據病情輕重、長短等來酌情選擇,采取綜合治療的原則,以非手術療法為主。若保守無效時可采用手術治療,特別是對脊髓型頸椎病。中醫筋傷3章(一)手法治療推拿是治療頸椎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治則為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理筋整復;治療方法如下:

1.舒筋通絡

患者正坐位。醫者用輕柔的按揉、捏拿、彈筋、撥筋、拍打、叩擊、點穴等手法在患者頸項兩側及肩部治療,使緊張痙攣的肌肉放松。

2.拉寬椎間隙用拔伸手法進行頸椎牽引,使頸椎間隙增寬,以擴大椎間孔;同時為恢復頸脊柱力學平衡創造條件。本法適用于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慎用。中醫筋傷3章3.理筋整復醫者一手用拇指按住患椎棘突,一手用肘部托住患者頦部,向前上方牽引,同時向患側旋轉頭部,扳動頸部。

4.活血化瘀按揉頸椎兩側,上下往返治療。再用直擦法治療頸椎兩側以透熱為度。拿肩井、搓理抖上肢而結束手法治療。使用手法治療頸椎病時動作要輕柔和緩,力度適中,不可急驟旋頸和各種超過生理范圍的強制被動運動,以免引起脊髓損傷,四肢癱瘓。特別是對脊髓型頸椎病、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的患者尤應注意禁用整復手法。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應辨證施治。

1.痹證型以肩頸、上肢的疼痛、麻木為主。治宜溫經活血,用桂枝加葛根湯或蠲痹湯加減。

2.眩暈型以發作性眩暈、頭痛或猝倒為主。若屬中氣虛損者,治宜補中益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屬痰瘀交阻者,治宜祛濕化痰、散瘀通絡,用溫膽湯加減。屬肝腎不足,肝陽上亢者,治宜補益肝腎、平肝潛陽,用天麻鉤藤湯加減。

3.癱瘓型以下肢運動障礙、顫抖、間歇性發作為主,起病緩慢。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用補陽還五湯加蟲類藥全蝎、蜈蚣、穿山甲等。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牽引療法用于各型頸椎病,對神經根型效果最好,對椎動脈型或交感型宜采用輕重量牽引,對脊髓型效果較差,有的甚至癥狀加重,若有不良反應則應立即停止牽引。牽引方法為:輕癥患者可采用坐位間斷牽引,一般宜取頭微前屈位,每日1~3次,每次0.5~1小時,重量從3~4kg開始漸加至5~6kg。中醫筋傷3章2.練功療法頸椎病患者要適當休息。急性發作應以靜止為主,以動為輔,配帶頸圍或頸托固定1~2周。慢性期以動為主,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者應作頸項活動鍛煉,如前屈、后伸、左右旋轉及左右側屈等。

3.針灸療法可取頸部華佗夾脊穴、天柱、大椎、百勞、絕骨等穴辨證施治。

4.封閉療法痛點局部封閉,可用醋酸強的松龍12.5~25mg加1%普魯卡因4~6ml作局部封閉。

5.外用止痛搽劑、外敷藥、藥熨、理療等療法都有一定療效,可酌情配合運用。

6.手術療法經各種非手術療法無效,尤其脊髓受壓癥狀無改善應手術治療。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加強頸部功能鍛煉,養成良好的用頸習慣。(二)長期伏案、低頭工作者,應做頸肩部活動,以防頸部勞損。(三)合理用枕,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四)注意頸部保暖,治療期間忌食涼性食物,防止風寒侵襲。(五)積極治療頸椎相鄰器官感染性疾患,如咽炎、中耳炎等,防止頸椎病的發生和加重。中醫筋傷3章四、先天性肌性斜頸先天性肌性斜頸是因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而形成,以患兒頭向一側傾斜,顏面旋向健側和面部畸形為特征的一種先天性疾患。又稱先天性斜頸或原發性斜頸。【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與損傷有關。如分娩時一側胸鎖乳突肌因產道或產鉗擠壓受傷出血,血腫機化形成攣縮等。中醫筋傷3章【鑒別診斷】(一)骨性斜頸頸部有側彎畸形,但胸鎖乳突肌無攣縮。X線攝片可見頸椎有畸形改變。(二)頸椎結核頸部肌肉發生普遍性的保護性痙攣,活動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有壓痛,可有寒性膿腫或竇道。X線片可見椎體和椎間盤破壞?!颈孀C治療】

本病早發現、早治療、效果越好;年齡越大,越難治愈。中醫筋傷3章(一)手法治療適用于1歲以內的嬰兒患者。

1.扳動矯正法先在患側胸鎖乳突肌做熱敷或按摩,然后醫者以一手托住患兒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頜,將患兒頭部向與畸形相反方向輕柔地進行扳動矯正。扳動時下頜要盡量旋向患側,枕部旋向健側。每日做1~2次,如能堅持數月,可獲滿意療效。

2.牽引矯正法由母親操作,出生2周后即可開始牽引?;純褐糜谀赣H兩大腿部,頭在腿外,頸部稍后伸。其母一手扶住患兒鎖骨部,另一手置于顳部,一邊牽引,一邊將面部轉向患側,枕部轉向健側肩峰,每日4~5次,持續數月至1年左右。

中醫筋傷3章(二)其他療法

1.固定療法患兒仰臥,面部轉向患側,枕部轉向健側肩峰,周圍用小砂袋固定,可在患兒睡眠時進行。且囑咐患兒父母無論在懷抱、喂奶或睡眠時均應將患兒頭部側向健側。

2.手術療法年齡超過1歲以上者經保守治療無效,可行手術矯正。

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日常生活中采用與頭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動作以矯正,如喂奶、睡眠的枕墊或用玩具吸引患兒的注意力等。(二)囑其家屬每日輕揉患兒患側胸鎖乳突肌,每次約15~30分鐘,并經常做向健側方向被動牽拉伸展胸鎖乳突肌的運動。中醫筋傷3章第二節胸背部筋傷胸背部筋傷是指胸背部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受到外來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或持續勞損等原因所致的損傷,以胸背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為主癥的疾病。一、項背筋膜炎項背筋膜炎是指項背部筋膜、肌肉、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而引起,以項背部酸痛、僵硬、運動障礙等為主癥的一種病證,又稱項背纖維織炎或肌肉風濕癥。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確切病因尚不明了,臨床觀察可能與外傷、勞損、風寒濕等因素有關。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致項背部經絡氣血損傷,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疼痛。久處濕地,貪涼受冷或勞累汗出復感風寒,項背部之經脈凝滯阻遏,則血脈不通,氣機受阻而發病,故陰雨天常使疼痛加劇或誘發疼痛。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主要病史可有外傷史、勞損史或風寒濕侵襲病史。(二)臨床表現

1.多發生于中年女性及伏案工作者。

2.主要癥狀為項背酸痛,肌肉僵硬發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中醫筋傷3章(三)體征檢查

1.項背部廣泛壓痛,多位于肩胛內緣、菱形肌、肩上斜方肌、肩胛提肌等。按壓痛點向肩胛背部放射,壓痛區可觸及痛性硬塊或條索物。

2.叩擊痛陰性。

3.項背部功能受限。(四)輔助檢查

X線檢查無陽性體征,血沉、抗“O”正常,類風濕因子可陰性。中醫筋傷3章【鑒別診斷】(一)頸部扭挫傷有明確外傷史,病程短,頸項部檢查無結節,按摩療效好。而項背肌筋膜炎雖可由外傷引起,但病程較長,背部可找到激痛點并放射。(二)胸椎骨質破壞性疾病如感染、腫瘤、結核等,除全身癥狀外,局部疼痛較劇,尤以夜間為重。壓痛多在棘突上而且較深,叩擊痛陽性,背部功能受限,嚴重者可有后突畸形。X線片可見胸椎骨質破壞。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手法治療效佳。(一)手法治療在局部行滾法、按揉、拿捏、叩擊、搓擦法為主,痛點可用彈撥手法。目的在于舒筋活絡,緩解肌肉痙攣,理順肌筋,松解粘連。每日1次,癥狀緩解后逐漸減少按摩次數。有關節突關節移位者,可用推按法或旋轉復位法。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

1.內服藥屬風寒濕阻型,治宜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可用羌活勝濕湯、葛根湯加減;屬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可用復元活血湯加減;屬肝腎虧虛型,治宜補益肝腎,用六味地黃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

2.外用藥外用狗皮膏,傷濕止痛膏等。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練功療法主要是加強項背部鍛煉活動。

2.針灸療法可選風池、大椎、肩髃、肩井、阿是穴等,撥火罐則療效更佳。

3.熱敷、理療、封閉也有一定療效。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避免項背部過度疲勞,適當勞逸結合。(二)加強項背功能鍛煉。(三)注意項背部保暖,防止受涼、感冒。中醫筋傷3章二、胸椎小關節錯縫胸椎小關節錯縫是上一胸椎的下關節突與下一胸椎的上關節突所構成的椎間關節,在外力的作用下發生錯位,導致胸背疼痛與功能障礙。又稱之為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或胸椎后關節滑膜嵌頓?!静∫虿±怼?/p>

胸椎在一般情況下不易引起損傷。但由于胸椎周圍的軟組織比較薄弱,當遇到強大的暴力時,則可發生胸椎小關節的錯縫。錯縫發生后,關節滑膜嵌入錯縫的關節腔內,刺激了感覺神經末梢,從而導致胸背疼痛與功能障礙等癥。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主要病史患者有抬、扛、提、舉及身體扭轉或勞損病史。(二)臨床表現傷后癥狀開始較輕,數小時或次日加重。胸背疼痛,痛引前胸,有背負重物感,坐位不寧,走路震動、咳嗽、打噴嚏、深呼吸等均可引起疼痛加劇。(三)體征檢查患椎及其相鄰數個胸椎有深壓痛,壓痛在棘突上或棘間韌帶處。并且可摸到患椎處有筋結或條索狀物等軟組織異常改變,仔細觸摸椎體可發現患椎棘突略高起或偏歪,與正常椎體棘突的距離變寬或略變窄。關節滑膜嵌頓可見胸椎后凸或側傾的強迫體位。中醫筋傷3章(四)輔助檢查

X線片檢查,部分患者有患椎體棘突偏歪改變,故X線檢查不能作為本病的診斷依據,但可排除胸椎的其他骨病,有助于鑒別診斷。【鑒別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引起胸痛的各種內科疾病相鑒別,如心絞痛、胸膜炎等。通過詢問病史,結合實驗室檢查不難區分。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本病的治療以手法為主,輔以藥物及其他療法。(一)手法治療手法應分為兩步,先行局部放松手法,如按、揉、滾、搓、擦等手法,放松胸椎兩側痙攣的組織,再施下列復位手法:

1.旋轉復位法以棘突向右側偏歪為例。醫者正坐患者之后,以右手從患者胸前向左伸扳握患者左肩上方,右肘部卡住患者右肩。左手拇指用力頂推偏向右側偏歪之棘突,然后讓患者作前屈,右側彎及旋轉動作,待脊柱旋轉力傳到左手拇指時,扳動椎體。中醫筋傷3章2.掌推復位法患者取俯臥位,胸部墊一薄枕,醫者兩掌重疊按在患椎略后突的棘突上,在助手牽引的同時,醫者雙手輕巧用力向下按壓??筛屑灰苿?,示已復位。

3.膝頂后扳法患者取坐位,兩手指相互交叉,置于頸項部。醫者立于患者背側,一足踩住凳子后側,同時用膝部頂住患處,雙手把持患者雙肘,囑患者深呼吸時,醫者兩側順勢后扳,同時膝頂向前,??陕劶耙粡楉懧暋V嗅t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內服藥以舒筋活血、理氣止痛為主,可選用和營止痛湯加減,外貼狗皮膏等。(三)其他療法

1.練功療法患者不必做特殊的功能鍛煉,可任其自主活動。

2.封閉療法、理療等,都可酌情使用。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加強胸背肌鍛煉。(二)注意防寒保暖。(三)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四)睡硬板床。中醫筋傷3章第三節腰骶部筋傷腰骶部筋傷又稱損傷腰痛、脊柱性腰痛,是指腰骶椎的筋膜、肌肉韌帶、椎間盤、神經、血管、脊髓等軟組織受到外來直接暴力、間接暴力或持續勞損等原因所致的損傷,以腰骶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癥的疾病。中醫筋傷3章一、急性腰扭傷急性腰扭傷多由于間接暴力如突然扭轉,搬運重物等引起腰部肌肉、筋膜、韌帶、椎間小關節等的急性損傷,俗稱“閃腰”、“岔氣”。古稱“瘀血腰痛”。臨床上癥見傷后立刻腰痛,腰肌緊張,腰部活動功能受限。臨床上分為急性腰肌筋膜損傷、急性腰部韌帶損傷和急性腰椎后關節紊亂等。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急性腰扭傷一般為突然遭受間接暴力所致,如搬抬重物用力過度或體位不正、姿勢不良而引起腰部肌肉、筋膜、韌帶、椎間關節等受到過度牽拉、扭曲、關節錯縫、滑膜嵌頓等損傷,氣機不暢,瘀血凝滯,不通則痛。【診斷要點】(一)主要病史一般有明顯“閃”、“扭”外傷史。中醫筋傷3章(二)臨床表現

1.傷后腰部疼痛劇烈,強直,活動明顯受限。

2.咳嗽、噴嚏、用力解大便時可使疼痛加劇。

3.腰不能挺直,行走不利。

4.患者常以兩手撐腰,以免加重疼痛。

5.嚴重者臥床難起,輾轉不利。中醫筋傷3章(三)體征檢查

1.腰肌筋膜損傷時,腰部各方向活動均受限,并引起疼痛,有局限性壓痛,以棘突旁骶棘肌、髂嵴后部或第3腰椎橫突處為多見,并可觸及肌緊張。

2.韌帶損傷時,腰椎前屈受限明顯,壓痛淺表,壓痛在棘突上為棘突韌帶損傷,壓痛在棘突間為棘間韌帶損傷。

3.椎間關節突損傷時,腰部被動旋轉活動及后伸受限疼痛劇烈。脊柱可有側彎,有棘突偏歪,棘突兩側或一側稍下方深在壓痛。中醫筋傷3章(四)輔助檢查

X線檢查一般無明顯病理性改變,但可排除腰椎骨折、脫位?!捐b別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腰椎壓縮性骨折及脫位進行鑒別。腰椎壓縮性骨折及脫位患者多有明顯外傷史(一般有墜落史或跌倒時臀部先著地損傷史),傷后腰部劇烈疼痛,腰部后突、高起畸形,功能受限。局部壓痛及叩擊痛明顯,X線片可確診。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本病以手法治療為主。若配合休息、藥物、針灸等方法綜合治療,可提高療效。(一)手法治療治則為舒筋活血,解痙止痛,理筋整復。

1.舒通筋絡

(1)按揉法:患者俯臥位。醫者用兩手拇指指腹或手掌,自大杼穴開始由上而下按揉,再點按阿是穴、環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疏通經脈。中醫筋傷3章(2)調理腰?。簼L推兩側腰肌,著重是病變部一側。由周圍逐步向痛點推理,再在痛點上方,將豎脊肌向外下方推理至髂后上棘,反復數次。

(3)捏拿腰肌:捏拿腰部肌肉,捏拿方向與肌腹垂直,從腰1到腰骶部臀肌,重點是兩側骶棘肌和壓痛點,反復數遍。

(4)按腰扳腿:醫者一手按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小腿,兩手配合,下按腰部及托提大腿協調用力,有節奏地使下肢起落數次,隨后搖晃、拔伸,有時可聽到彈響聲。

(5)揉摸舒筋:醫者以掌根或小魚際著力,在患者腰骶部揉摸,以患側痛點為主,使局部感到微熱為宜。中醫筋傷3章2.理筋整復

(1)若棘上、棘間韌帶損傷,屬棘上韌帶撕裂或從棘突上剝離者可用手法理筋復位。找到患處,囑患者自然向前彎腰,醫者一手拇指按于剝離的棘上韌帶上端,向上推按牽引;另一手拇指左右撥動已剝離的韌帶,找到剝離面,然后順著縱軸方向由上而下順滑按壓使其貼妥復位。

(2)如屬韌帶扭傷未發生斷裂者,可用按摩手法理筋通絡,醫者先在脊柱兩側用按揉手法,再用一手拇指在患部棘上韌帶行彈撥手法,并沿棘上韌帶方向作上下揉捻,然后直擦腰部督脈,以透熱為度。

(3)若腰椎小關節錯縫、關節滑膜嵌頓,除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按摩松解手法外,主要是采用復位手法斜扳法、牽抖法,糾正關節錯縫,解除滑膜嵌頓。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按三期辨證治療(三)其他療法

1.固定療法急性期應適當臥硬板床休息1~2周,以減輕疼痛,必要時配合帶腰圍或寬布帶固定站立行走。

2.練功療法疼痛緩解后做腰部各種功能鍛煉,以增強腰部抵抗力。注意棘上或棘間帶損傷時應避免過度前屈活動。

3.針灸療法局部取穴或循經取穴。

4.封閉療法用醋酸強的松龍12.5mg加1%普魯卡因2ml作痛點封閉。

5.理療、磁療、離子導入等療法。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勞動前或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應注意量力而行。(二)掌握正確的搬持重物姿勢。(三)對于腰部肌力弱者或勞動活動強度大時應配帶腰圍,保護好腰部。(四)對急性腰扭傷的治療務必及時、徹底,以防轉為慢性。(五)治療期間,應臥硬板床,制動3~5天。(六)注重腰部保暖,以防風寒侵襲。(七)加強腰部功能鍛煉。(八)在進行練功療法時,不宜過早進行腰部旋轉活動,以防病情加重或反復。中醫筋傷3章二、慢性腰肌勞損慢性腰肌勞損又稱功能性腰痛,中醫稱為“風濕腰痛”和“腎虛腰痛”,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慢性損傷,臨床上以腰部隱痛、反復發作、勞累后加重為主癥?!静∫虿±怼?/p>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因腰部過度負重或腰部姿勢不良,或腰部急性損傷后失治或誤治而引起。中醫認為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寒濕侵襲,痹阻經脈是產生“風濕腰痛”和“腎虛腰痛”的主要病因病理。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主要病史患者有腰部慢性勞損史。(二)臨床表現

1.腰部隱痛,時輕時重,反復發作。

2.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

3.腰部喜暖怕涼,腰痛變化常與天氣變化有關。

4.彎腰困難,若勉強彎腰則腰痛加劇,適當活動或變動體位后腰痛減輕。

5.常喜兩手捶腰,以減輕疼痛。中醫筋傷3章(三)體征檢查

1.脊柱外形一般無異常,但有時可見生理前曲變淺。

2.腰部功能多無障礙,嚴重者可能受限。

3.直腿抬高試驗陰性,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

4.單純性腰肌勞損的壓痛點,常位于棘突兩旁豎脊肌處,若有棘上或棘間韌帶損傷,壓痛點則位于棘突或棘間上。(四)輔助檢查

X線多無異常。中醫筋傷3章【鑒別診斷】

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患者腰痛或腰臀部彌散性疼痛,并向大腿后側擴散,但不超過膝部;晨起或彎腰時疼痛加重,時感翻身與步行困難,有局限性壓痛,壓痛點在第3腰椎橫突尖端,多數可在該處觸及纖維性軟組織硬化。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加強試驗陰性。X線攝片可見第3腰椎橫突過長。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手法治療與練功療法是治療的最佳選擇。(一)手法治療治則為舒筋活絡。其手法大致與急性腰部扭傷的按揉、捏拿、提腿扳動等手法相同。對于寒濕為主或老年腰痛,則宜在痛點周圍作揉摩按壓和彈撥捏拿,并擦腎俞及痛點,慎用提腿扳動等較重的手法。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

1.內服藥

(1)腎虛型: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腎陽,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腎陰虛者,治宜滋補腎陰,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加減。

(2)氣滯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地龍散加杜仲、續斷、桑寄生、狗脊等。

(3)風寒濕型:治宜祛風散寒勝濕,可用獨活寄生湯或羌活勝濕湯加減。

(4)濕熱型:治宜清化濕熱,用三妙湯加薏苡仁。

2.外用藥可用外擦藥,如正紅花油、正骨水等;或外貼傷濕止痛膏、狗皮膏等膏藥。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練功療法可行仰臥五點、三點或拱橋式練習,俯臥位的飛燕式鍛煉,以及做腰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與旋轉活動。

2.針灸療法取腎俞、命門、腰陽關、委中、承山、昆侖等穴位針灸,痛點拔火罐。

3.封閉療法在勞損組織部位行局部封閉,每周1次,一般2~4次為1療程。

4.小針刀療法較頑固的腰肌勞損患者可考慮用本法。

5.牽引療法行腰椎牽引每次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6.理療可采用紅外線、超短波、頻譜儀或中藥離子導入等法。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平時應注意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適當參加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腰部的姿勢正確,以防產生腰肌勞損。(三)睡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防止受涼,節制房事等。中醫筋傷3章三、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是以第3腰椎橫突部有明顯壓痛為特征的慢性腰痛。亦有稱第3腰椎橫突周圍炎,或第3腰椎橫突滑囊炎。本病好發于青壯年,尤以體力勞動者最為多見。【病因病理】

第3腰椎位于各腰椎的中點,處于腰曲前凸頂點,是腰椎活動的中心,其大小及兩側的橫突最長,橫突末端有腹橫肌、腰背筋膜、腰大肌和腰方肌等附著其上。當腰腹肌強力收縮時,此處承受力最大,易使附著點撕裂致傷。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主要病史有急性腰扭傷或慢性腰部勞損史。(二)臨床表現腰痛或腰臀部彌散性疼痛,向大腿后側擴散,但不超過膝部。晨起或彎腰疼痛,有時翻身及步行困難。(三)體征檢查第3腰椎橫突尖端處,有局限性壓痛,有時可觸及纖維性組織硬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加強試驗陰性。中醫筋傷3章(四)輔助檢查

X線攝片可見第3腰椎橫突過長,有時左右橫突不對稱?!捐b別診斷】

與腰椎間盤突出癥鑒別:壓痛點部位不同。本病的壓痛點在第3腰椎橫突末端,且可觸及軟組織硬結,其下肢疼痛表現呈根性分布,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但加強試驗、屈頸試驗為陰性,亦無肌力減退、皮膚感覺減退等癥狀。而腰椎間盤突出癥壓痛點在椎間隙旁,叩擊痛明顯,并向下肢放射等。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本病手法治療效果較好,其治則為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若能配合練功療法,效果更加顯著。臨床上也可配合藥物療法、針灸、封閉、理療等。(一)手法治療

1.患者俯臥,醫者在患側腰3橫突部由上而下,由輕到重反復施用滾法、按揉、捏拿法等以解除局部肌肉緊張。

2.醫者雙手點按大腸俞、腎俞、腰眼等穴,以酸脹為度。

3.由淺入深垂直彈撥患側軟組織硬結。

4.最后用小魚際直擦患側腰3橫突處,以透熱為度結束手法治療。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參見慢性腰肌勞損的治療。(三)其他療法

1.固定療法

初起臥床休息,起床活動采用腰圍固定。治療期間避免或減少腰部過度屈伸及旋轉活動。

2.練功療法

急性癥狀緩解后,即可加強腰部功能鍛煉,即雙手叉腰,兩手拇指向后頂按腰3橫突,并揉按局部,然后做腰部旋轉及屈伸活動。中醫筋傷3章3.針灸療法

阿是穴為主穴,深刺4~8cm。

4.封閉療法

在壓痛點最明顯處,用醋酸潑尼松龍12.5mg加1%普魯卡因2ml行浸潤注射。5.小針刀療法

在疼痛最明顯處,用針刀進行剝離松解粘連。6.局部熱敷、理療。7.手術療法

經非手術治療無效,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時采用手術治療。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急性期應臥床休息,起床活動時用腰圍保護。(二)治療期間應避免腰部過度屈伸和旋轉活動。(三)平素加強腰背功能鍛煉。(四)睡硬板床,注意防寒保暖。中醫筋傷3章四、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部椎間盤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或脊髓等,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癥狀為特征的一種病變,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簡稱“腰突癥”。好發于青壯年,以20~40歲居多,其發生的常見部位為腰4~腰5、腰5~骶1椎間盤。【病因病理】

退變與外傷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急性或慢性損傷為發生椎間盤突出的外因,損傷后纖維環發生破裂,髓核從裂隙中突出,壓迫脊神經根或脊髓從而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主要病史患者常有腰部損傷史或著涼史。(二)臨床表現

1.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為其主要癥狀。

2.腰部疼痛反復發作,沿患側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外側和足背外側放射,程度輕重不等,嚴重者臥床不起,翻身困難,咳嗽、噴嚏或大便用力時因腹壓升高而疼痛加重。中醫筋傷3章3.屈髖屈膝臥床休息可使疼痛減輕。4.病程長者其下肢有麻木感。5.多數為單側下肢痛,也可雙側疼痛,椎間盤突出較大或中央型者出現馬鞍區麻木、大小便障礙等馬尾神經受壓癥狀。6.臨床上也有少數患者起始是腿痛,從未感到腰痛者。中醫筋傷3章(三)體征檢查

1.腰部運動障礙急性期各方向活動均受限,慢性期以前屈和向患側側屈為甚。

2.腰部僵硬畸形患側腰肌痙攣,腰椎正常生理曲度減少或消失甚至后凸。

3.壓、叩痛陽性在腰椎棘突旁1.5~2.0cm處有深壓痛,并可向下肢放射,叩擊放射痛陽性。壓痛點的位置有定位意義,若俯臥壓痛不明顯,則可取站立后伸位再壓。

4.肌力、感覺與反射的改變早期痛覺過敏,病程日久感覺減退,肢體麻木,肌力減弱或萎縮,反射減退或消失。

5.屈頸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陽性,屈髖伸膝試驗陽性,挺腹試驗陽性,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中醫筋傷3章(四)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常規攝腰部正側位可排除腰椎骨病,如腰椎腫瘤、結核等。正位片可見腰椎側凸、椎間隙變窄且兩側不對稱;側位片可見腰椎正常生理弧度減少或消失,椎間隙改變,多呈前窄后寬。

2.肌電圖檢查

可判定受損的神經根。

3.CT或MRI及椎管內造影檢查可明確診斷,對突出物定位及排除其他病變有重要意義。中醫筋傷3章【鑒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與其他腰痛的鑒別要點見表3-1。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很多,應根據不同的病情辨證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治療。其中絕大多數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可緩解和治愈;只有少數才需手術治療。(一)手法治療手法治療能解除肌肉痙攣,調整椎間盤和神經根的位置,松解神經根粘連,促使部分突出的椎間盤回納,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中醫筋傷3章1.常規手法(1)舒筋手法①滾法:患者俯臥,醫者立其側,在背腰及患者臀腿部,自上而下,反復施用滾法,重點為患側腰部。②按揉法:醫者用指面或掌面按揉脊柱兩側膀胱經,至患肢承扶穴;改拿揉手法,下至承山穴,反復數遍。③撥揉法:醫者彈撥并揉動患者腰部痛點及患肢部,反復數遍。④按壓法:醫者疊掌按壓脊柱部,從胸椎到骶椎反復數遍。⑤拍擊法:醫者拍擊患側腰骶及患肢部,反復數遍。中醫筋傷3章(2)整復手法①俯臥扳肩法②俯臥扳腿法③腰部斜扳法④牽引按壓法⑤旋轉復位法(3)結束手法①牽引抖動法:患者俯臥,兩手扶住床頭。醫者雙手握住患者兩踝,用力牽引并上下抖動下肢,帶動腰部,再行按摩下腰部。②滾搖牽腿法:患者仰臥,兩髖膝屈曲。醫者一手扶患者兩踝,另一手扶患者雙膝,將腰部旋轉滾動,再將雙下肢用力牽拉,使腿伸直,反復數次。中醫筋傷3章2.麻醉推拿手法以硬膜外麻醉較為安全,麻醉后具體手法為(1)患者仰臥位,兩助手分別拉住患者兩腋部和兩踝,作對抗牽引,然后將患肢屈髖屈膝、旋轉髖關節3~4圈后,再將患肢最大限度抬高,并將踝關節充分背屈3次,健側同法也作3次。(2)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醫者立于患者身后,以一側手臂托起患側大腿,另一手壓住患者腰部,先轉動髖關節2~3圈,然后在髖關節外展30°位置下作后伸動作2次。換體位作另一側。中醫筋傷3章(3)患者俯臥位,醫者一手臂托住患者兩腿,另一手壓住患腰,將兩下肢搖動2~3周,然后過伸腰部2~3次。

(4)患者俯臥,兩助手再次對抗牽引,同時醫者以掌根部按壓病變椎體棘突部,共作3次,每次約1分鐘。在麻醉下施行手法治療應密切觀察麻醉反應,手法結束后嚴格按照麻醉術后護理。麻醉效果消失后,患者可有腰痛、腹脹等反應,但以后腰痛逐漸減輕。一般應嚴格臥硬板床休息2~3周。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

1.內服宜辨證施治,一般分為氣滯血瘀、風寒夾濕及肝腎虧虛型等。急性期或初期中藥治宜活血止痛為主,可用舒筋活血湯加減。疼痛劇烈可用西藥對癥處理,用20%甘露醇250ml配合地塞米松5~10mg靜滴,每日1次,連續使用3~7天;也可使用消炎痛、芬必得等。慢性期或晚期治宜補益肝腎、溫通經絡,可用補腎壯筋湯加減。

2.外用用麝香止痛膏,外搽正紅花油等。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固定療法急性期間嚴格臥床休息(大小便均不下床或坐起),3周后癥狀可基本緩解。待癥狀基本消失后在戴腰圍保護下起床活動,臨床上腰圍使用時間不宜過久,以3~6周為宜。

2.練功療法癥狀緩解后應積極進行腰背肌的功能鍛練,可采用五點或三點支撐法、拱橋式、飛燕式、仰臥屈膝屈髖、抱膝壓胸、倒走等,以增強腰腿部肌力,避免腰部過度前屈及勞累。中醫筋傷3章3.牽引療法主要采用骨盆牽引法,適用于早期患者或反復發作的急性患者?;颊哐雠P于病床,行骨盆牽引帶,每側各用10kg重量作牽引。一般牽引重量及牽引時間可結合患者感受而調節,每日牽引1次,每次約30分鐘。

4.針灸療法常用腎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命門、阿是穴等穴位,每日1次。也可用當歸、紅花、川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慢性期可配合溫灸法。

5.封閉療法用醋酸強的松龍12.5mg加1%的普魯卡因5ml,作椎間孔內封閉或硬膜外封閉,1周1次,3~5次為1療程。中醫筋傷3章6.髓核溶解法是將一種酶注入椎間盤內以溶解病變的髓核組織,從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目前已用的藥物有木瓜凝乳蛋白酶和膠原蛋白酶,但應注意過敏反應。

7.理療、離子導入、磁療、超短波、音頻等。

8.手術療法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癥狀嚴重及中央型突出壓迫馬尾神經者,可行椎板切除及經皮穿刺髓核切吸術。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改善不良的勞動和生活姿勢。(二)改善居住環境,注意保暖防寒,做到飲食起居有節。(三)加強腰背、腹肌功能鍛煉,禁止彎腰用力和扭腰等活動。(四)睡硬板床。(五)節制房事等。中醫筋傷3章五、腰椎椎管狹窄癥腰椎椎管狹窄癥是指腰椎椎管、神經根通路及椎間孔的骨性或纖維性結構變形或狹窄,而引起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并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者,稱為腰椎椎管狹窄癥,又稱腰椎椎管狹窄綜合征。臨床上以長期反復腰腿痛和間歇性跛行為主要特征。好發于中老年人,約80%發生于40~6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體力勞動者多見。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腰椎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或發育性因素而致的腰椎椎管狹窄,臨床上少見。后天性腰椎椎管狹窄最常見的原因是腰椎退行性變,如腰椎骨質增生、小關節肥大、黃韌帶及椎板肥厚等,使腰椎椎管容積狹小等。由于椎管容積狹小,壓迫馬尾神經或神經根而發病。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臨床表現

1.主癥為長期反復的腰腿痛和間歇性跛行。

2.間歇性跛行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當站立和行走過久時,出現腰腿痛或麻木無力,疼痛和跛行加重,甚至不能繼續行走;若躺下、蹲下或騎自行車時疼痛可自行消失;若繼續行走則出現同樣癥狀。

3.腰痛主要在下腰部及骶部,疼痛的性質為酸痛、刺痛或燒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側或前方等處。多為雙側,也可左右交替出現。

4.病情嚴重者可引起尿急和排尿困難,兩下肢不完全癱瘓,馬鞍區麻木,肢體感覺障礙等。中醫筋傷3章(二)體征檢查

1.腰椎椎管狹窄癥患者常無明顯體征,主訴多、體征少,癥狀和體征不一致是本癥的另一特征。

2.在患者伸腰運動或活動后立即檢查,體征可能明顯些。

3.有的表現類似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生理前凸減弱或側彎,但大多數較輕。

4.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者少,常為兩側性或一側輕一側重。

5.部分患者可出現下肢肌肉萎縮,以脛前肌及伸拇肌最為明顯,小腿外側痛覺減退或消失,跟腱反射消失,膝反射無變化。

6.如有馬尾神經壓迫者可出現馬鞍區麻木、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或男性陽痿。中醫筋傷3章(三)輔助檢查

X線攝片正側位及左右斜位片有助于診斷。脊髓造影有重要診斷意義,CT與MRI可確診?!捐b別診斷】

本病應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鑒別。【辨證治療】

對于癥狀輕而無特殊體征者,應采取非手術治療。若經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及馬尾神經受壓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者,應行手術治療。中醫筋傷3章(一)手法治療治則為舒筋活血、松解粘連。常用手法有腰臀部滾法、點壓、按揉、拿捏、彈撥法等,但手法操作應輕柔,禁用強烈的旋轉手法。除上述治療腰腿痛的一般手法外,還可根據病情和患者體質選用以下手法:

1.腰部按抖法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兩腋下部及足踝部行對抗牽引,醫者雙手重疊置于患處,進行按壓抖動20次左右。中醫筋傷3章2.蹬腿牽引法患者仰臥,醫者立于患側。醫者一手握住患肢踝前方,另一手握住小腿后方,使髖膝關節呈屈曲位,雙手配合使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活動3~5圈,然后囑患者配合用力,迅速向上做蹬腿活動,醫者順著蹬腿方向向上牽引患肢3~5次。

3.直腿屈腰法患者仰臥。醫者面對患者立于床頭,盡量用兩大腿前側抵住患者兩足底部,然后以兩手握住患者兩手,用力將患者拉向自己身前,再放松回到原位,一拉一松重復10次左右。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

1.腎虛型:偏于腎陽虛宜溫補腎陽,用右歸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偏于腎陰虛宜滋補腎陰,用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

2.外邪侵襲型:屬寒濕腰痛者,治以祛寒除濕、溫經通絡。偏于風濕者以獨活寄生湯為主;寒邪重者以麻桂溫經湯為主;濕邪偏重者,以加味術附湯為主;濕熱型腰痛者治宜清熱化濕,以三妙湯加減。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固定療法急性期宜臥床休息,必要時可腰部制動固定。

2.牽引療法行骨盆牽引,緩解神經根受壓。

3.練功療法病情緩解后宜加強腰腹肌鍛煉,還可練習行走、下坐、蹬空增力、側臥外擺等動作以增強腿部肌肉。

4.封閉療法行硬膜外封閉。

5.針灸療法取華佗夾脊穴、腎俞、命門、腰眼、腰陽關等穴。

6.理療、熱敷等。

7.手術療法手術指征為疼痛劇烈,有明顯神經傳導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采用非手術療法無效者。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治療期間應注意臥床休息。(二)活動時可用腰圍保護,但后期一定要注意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三)注意腰部保暖,避免風寒。(四)睡硬板床。(五)節制房事。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腰椎退行性滑脫好發于第4和第5腰椎。隨著年齡增大,尤其是婦女更年期后,腰椎間盤退變,關節突磨損,韌帶退化,彈性降低,使脊柱結構變得松弛,使腰椎失穩,從而產生代償性位移(滑脫),造成椎管狹窄,卡壓神經根或壓迫馬尾神經,產生腰腿痛等。中醫筋傷3章六、腰椎退行性滑脫腰椎退行性滑脫是由于腰椎退變而引起的椎弓完整的腰椎向前、向后或向側方移位,移位距離一般不超過椎體的4/5,臨床上癥見腰痛或臀腿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又稱腰椎假性滑脫。本病常見于45歲以上的女性,病程長者可達數年至數十年。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很多,應根據不同的病情辨證選擇適宜的方法進行治療。其治療方法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其中絕大多數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可緩解和治愈;只有少數癥狀重,經非手術療法效差、反復發作及中央型突出者才需手術治療。(一)手法治療手法治療能解除肌肉痙攣,調整椎間盤和神經根的位置,松解神經根粘連,促使部分突出的椎間盤回納,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中醫筋傷3章1.常規手法(1)舒筋手法①滾法 ②按揉法③撥揉法 ④按壓法⑤拍擊法(2)整復手法①俯臥扳肩法 ②俯臥扳腿法③腰部斜扳法 ④牽引按壓法⑤旋轉復位法中醫筋傷3章(3)結束手法①牽引抖動法②滾搖牽腿法

2.麻醉推拿手法以硬膜外麻醉較為安全;在麻醉下施行手法治療應密切觀察麻醉反應,手法結束后嚴格按照麻醉術后護理。麻醉效果消失后,患者可有腰痛、腹脹等反應,但以后腰痛逐漸減輕。一般應嚴格臥硬板床休息2~3周。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

1.內服宜辨證施治,一般分為氣滯血瘀、風寒夾濕及肝腎虧虛型等。急性期或初期中藥治宜活血止痛為主,可用舒筋活血湯加減。疼痛劇烈可用西藥對癥處理,用20%甘露醇250ml配合地塞米松5~10mg靜滴,每日1次,連續使用3~7天;也可使用消炎痛、芬必得等。慢性期或晚期治宜補益肝腎、溫通經絡,可用補腎壯筋湯加減。

2.外用用麝香止痛膏,外搽正紅花油等。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固定療法

2.練功療法

3.牽引療法

4.針灸療法

5.封閉療法

6.髓核溶解法

7.理療、離子導入、磁療、超短波、音頻等

8.手術療法

中醫筋傷3章

【預防調護】(一)改善不良的勞動和生活姿勢。(二)改善居住環境,注意保暖防寒,做到飲食起居有節。(三)加強腰背、腹肌功能鍛煉,禁止彎腰用力和扭腰等活動。(四)睡硬板床。(五)節制房事等。中醫筋傷3章五、腰椎椎管狹窄癥腰椎椎管狹窄癥是指腰椎椎管、神經根通路及椎間孔的骨性或纖維性結構變形或狹窄,而引起馬尾神經或神經根受壓,并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者,稱為腰椎椎管狹窄癥,又稱腰椎椎管狹窄綜合征。臨床上以長期反復腰腿痛和間歇性跛行為主要特征。好發于中老年人,約80%發生于40~60歲之間,男性多于女性,體力勞動者多見。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主要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腰椎椎管狹窄是由先天性或發育性因素而致的腰椎椎管狹窄,臨床上少見。后天性腰椎椎管狹窄最常見的原因是腰椎退行性變,如腰椎骨質增生、小關節肥大、黃韌帶及椎板肥厚等,使腰椎椎管容積狹小。此外,陳舊性腰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腰椎骨折脫位復位不良、椎板切除術后等,也可引起腰椎椎管狹窄。由于椎管容積狹小,壓迫馬尾神經或神經根而發病。如有外傷炎癥,靜脈瘀血等因素,可使癥狀加劇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臨床表現

1.主癥為長期反復的腰腿痛和間歇性跛行。

2.間歇性跛行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當站立和行走過久時,出現腰腿痛或麻木無力,疼痛和跛行加重,甚至不能繼續行走;若躺下、蹲下或騎自行車時疼痛可自行消失;若繼續行走則出現同樣癥狀。

3.腰痛主要在下腰部及骶部,疼痛的性質為酸痛、刺痛或燒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側或前方等處。多為雙側,也可左右交替出現。

4.病情嚴重者可引起尿急和排尿困難,兩下肢不完全癱瘓,馬鞍區麻木,肢體感覺障礙等。中醫筋傷3章(二)體征檢查1.腰椎椎管狹窄癥患者常無明顯體征,主訴多、體征少,癥狀和體征不一致是本癥的另一特征2.在患者伸腰運動或活動后立即檢查,體征可能明顯些3.有的表現類似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柱生理前凸減弱或側彎,但大多數較輕。4.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者少,常為兩側性或一側輕一側重5.部分患者可出現下肢肌肉萎縮,以脛前肌及伸拇肌最為明顯,小腿外側痛覺減退或消失,跟腱反射消失,膝反射無變化6.如有馬尾神經壓迫者可出現馬鞍區麻木、肛門括約肌松弛無力或男性陽痿中醫筋傷3章(三)輔助檢查

X線攝片正側位及左右斜位片有助于診斷。常在腰4~5、腰5~骶1之間可見椎間隙狹窄,骨質增生,小關節突肥大,腰骶角增大,椎體滑脫等現象。脊髓造影有重要診斷意義,CT與MRI可確診。【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鑒別。中醫筋傷3章【辨證治療】

對于癥狀輕而無特殊體征者,應采取非手術治療。若經正規非手術治療無效及馬尾神經受壓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者,應行手術治療。(一)手法治療治則為舒筋活血、松解粘連。常用手法有腰臀部滾法、點壓、按揉、拿捏、彈撥法等,但手法操作應輕柔,禁用強烈的旋轉手法。除上述治療腰腿痛的一般手法外,還可根據病情和患者體質選用以下手法:中醫筋傷3章1.腰部按抖法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兩腋下部及足踝部行對抗牽引,醫者雙手重疊置于患處,進行按壓抖動20次左右。2.蹬腿牽引法患者仰臥,醫者立于患側。醫者一手握住患肢踝前方,另一手握住小腿后方,使髖膝關節呈屈曲位,雙手配合使之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活動3~5圈,然后囑患者配合用力,迅速向上做蹬腿活動,醫者順著蹬腿方向向上牽引患肢3~5次。3.直腿屈腰法患者仰臥。醫者面對患者立于床頭,盡量用兩大腿前側抵住患者兩足底部,然后以兩手握住患者兩手,用力將患者拉向自己身前,再放松回到原位,一拉一松重復10次左右。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

1.腎虛型:偏于腎陽虛宜溫補腎陽,用右歸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偏于腎陰虛宜滋補腎陰,用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

2.外邪侵襲型:屬寒濕腰痛者,治以祛寒除濕、溫經通絡。偏于風濕者以獨活寄生湯為主;寒邪重者以麻桂溫經湯為主;濕邪偏重者,以加味術附湯為主;濕熱型腰痛者治宜清熱化濕,以三妙湯加減。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固定療法急性期宜臥床休息,必要時可腰部制動固定。

2.牽引療法行骨盆牽引,緩解神經根受壓。

3.練功療法病情緩解后宜加強腰腹肌鍛煉,還可練習行走、下坐、蹬空增力、側臥外擺等動作以增強腿部肌肉。

4.封閉療法行硬膜外封閉。

5.針灸療法取華佗夾脊穴、腎俞、命門、腰眼、腰陽關等穴。

6.理療、熱敷等。

7.手術療法手術指征為疼痛劇烈,有明顯神經傳導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采用非手術療法無效者。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治療期間應注意臥床休息。(二)活動時可用腰圍保護,但后期一定要注意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三)注意腰部保暖,避免風寒。(四)睡硬板床。(五)節制房事。中醫筋傷3章六、腰椎退行性滑脫腰椎退行性滑脫是由于腰椎退變而引起的椎弓完整的腰椎向前、向后或向側方移位,移位距離一般不超過椎體的4/5,臨床上癥見腰痛或臀腿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又稱腰椎假性滑脫。本病常見于45歲以上的女性,病程長者可達數年至數十年。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腰椎退行性滑脫好發于第4和第5腰椎。隨著年齡增大,尤其是婦女更年期后,腰椎間盤退變,關節突磨損,韌帶退化,彈性降低,使脊柱結構變得松弛,使腰椎失穩,從而產生代償性位移(滑脫),造成椎管狹窄,卡壓神經根或壓迫馬尾神經,產生腰腿痛等。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臨床表現主癥為腰痛或臀腿痛,疼痛呈酸痛,牽拉痛,有麻木或燒灼感。少數可有馬尾神經受壓癥狀,下肢乏力,會陰部麻木感,大小便障礙。(二)體征檢查腰部活動受限,滑脫棘突可有壓痛,滑脫節段可觸及“臺階感”;若坐骨神經受壓者,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個別患者骶尾部有麻木感及泌尿生殖功能障礙。中醫筋傷3章(三)輔助檢查

X線片可發現椎體向前或向后移位,CT及MRI有重要診斷意義?!捐b別診斷】

應注意與腰椎真性滑脫(腰椎峽部裂)進行鑒別,X線及CT、MRI可進行確診?!颈孀C治療】

本病以非手術治療效佳。若非手術療法無效出現馬尾神經受壓者可采用手術療法。中醫筋傷3章(一)手法治療治則舒通筋絡、整復滑脫。

1.舒通經絡可采用滾法、按揉、點壓、捏拿、彈撥手法等緩解腰部肌肉痙攣,為整復滑脫做好準備。

2.整復滑脫可采用旋轉復位扳法、牽引抖動法、滾搖牽腿法等,參見“腰椎間盤突出癥”手法。臨床上應注意手法宜剛柔相濟,輕快穩妥,力度適中,切忌強力按壓和扭轉腰部,以免造成嚴重的損傷。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宜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可用桃紅四物湯或身痛逐瘀湯加減。

2.肝腎虧虛型:偏陰虛宜滋補肝腎,可用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偏陽虛宜溫補腎陽,可用右歸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

3.寒濕型:宜祛寒除濕、溫經通絡,可用獨活寄生湯加減。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按致病因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腰椎骨質增生主要為中老年人的生理退行性變是發生本病的主要原因,為本病內因。繼發性腰椎骨質增生大多繼發于腰椎的損傷和腰部的勞損為導致本病的外因。兩者均可導致腰部椎間盤退變,彈性減弱,同時引起周圍韌帶松弛、關節不穩定,致使椎體不斷受到創傷刺激,日久形成骨刺。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人過中年而腎氣漸衰,復感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或因強力勞作傷及氣血,使氣血瘀阻、經脈凝滯不通所致。中醫筋傷3章(三)其他療法

1.練功療法

加強腰腹肌鍛煉,如飛燕式、拱橋式等。

2.針灸、理療、封閉療法等。

3.手術療法

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绢A防調護】(一)加強腰背功能鍛煉,如弓步壓髖功和爬行功。(二)避免彎腰搬重物及突然轉身和不恰當的腰部鍛煉。(三)保暖防寒,注意休息。(四)睡硬板床。中醫筋傷3章七、腰椎骨質增生癥腰椎骨質增生癥是指中年以后發生的一種腰部慢性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腰背酸痛、僵硬不靈活;晨起較重,稍活動后疼痛減輕為主要特征。常見于中老年人,在X線上可見腰椎椎體邊緣唇形變或骨贅形成為其診斷標志和依據,又稱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退行性脊柱炎、腰椎老年性脊柱炎和腰椎骨關節病等。中醫筋傷3章【病因病理】

按致病因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腰椎骨質增生主要為中老年人的生理退行性變是發生本病的主要原因,為本病內因。繼發性腰椎骨質增生大多繼發于腰椎的損傷和腰部的勞損為導致本病的外因。兩者均可導致腰部椎間盤退變,彈性減弱,同時引起周圍韌帶松弛、關節不穩定,致使椎體不斷受到創傷刺激,日久形成骨刺。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人過中年而腎氣漸衰,復感風寒濕邪留滯經絡,或因強力勞作傷及氣血,使氣血瘀阻、經脈凝滯不通所致。中醫筋傷3章【診斷要點】(一)臨床表現

1.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大多數腰椎骨質增生的患者可長期沒有癥狀,往往因輕微扭傷、過度勞累、搬提重物或偶然無意識不協調動作而致急性腰痛時,經X線照片才診斷為本病。

2.主癥為腰背酸痛,僵硬不靈活,晨起時、久坐、久立癥狀較重,稍活動后疼痛減輕,但活動稍久,尤其是疲勞后及陰雨天癥狀反而加重。

3.腰部活動不利,但被動活動基本達到正常。

4.急性發作時,腰痛較劇且可牽掣到臀部及大腿。若骨刺壓迫或刺激馬尾神經時,可出現下肢麻木無力、感覺障礙等癥狀。中醫筋傷3章(二)體征檢查

1.腰椎生理弧度減小或消失,甚至出現反弓。

2.脊柱僵硬,活動受限。

3.局部肌肉痙攣,有輕度壓痛,一般無放射痛。

4.腰部后伸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一般可接近正常。(三)輔助檢查

X線檢查為診斷腰椎骨質增生癥的主要依據,可見腰椎椎體邊緣有不同程度增生,嚴重者形成骨橋,椎間隙變窄,生理弧度改變。中醫筋傷3章【鑒別診斷】

強直性脊柱炎以青少年多見,50歲以上少見。多以骶髂關節開始發病,病變逐步向上發展,可累及胸椎、頸椎,逐漸轉成脊柱強直,HLA-B27陽性。X線檢查骶髂關節模糊或消失,椎旁韌帶鈣化出現“竹節樣”改變等?!颈孀C治療】

手法治療效佳,能明顯改善癥狀。中醫筋傷3章(一)手法治療治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解痙止痛、滑利關節。

1.滾揉腰背法患者俯臥位,醫者用滾法施于腰部病變及腰椎兩側,自上而下反復數遍,然后用掌根按揉數遍,以緩解肌痙攣。

2.彈撥止痛法醫者用拇指在腰背痛點處作與肌纖維垂直方向的彈撥,以松解粘連,再結合局部痛點按壓阿是穴、腎俞、命門、腰陽關等穴,以達解痙止痛目的。中醫筋傷3章3.腰椎扳法患者俯臥,醫者先行腰椎后伸扳法扳動腰椎數次,然后用腰椎斜扳法,左右扳動各1次,以滑利關節。

4.牽引抖動法患者俯臥,兩手扶床頭,醫者雙手握住患者兩踝,用力牽引并上下抖動下肢,帶動腰部。

5.滾搖牽腿法患者仰臥,兩髖膝屈曲,醫者一手扶患者兩踝,另一手扶患者雙膝,將腰部旋轉滾動,再將雙下肢用力牽拉,使腿伸直。

6.活血通絡法患者俯臥位,在腰部督脈及兩側膀胱經施擦法,再橫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中醫筋傷3章(二)藥物治療參照慢性腰肌勞損的治療。(三)其他療法

1.固定和牽引療法急性期可臥床休息,腰圍固定,并可配合骨盆牽引。

2.練功療法急性期過后即行腰部前屈、后伸、側屈和旋轉等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3.針灸、理療等。中醫筋傷3章【預防調護】(一)保持正確的工作姿勢和體位。(二)加強腰部功能鍛煉。(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四)保暖防寒,節制房事。(五)睡硬板床。中醫筋傷3章八、骶髂關節損傷骶髂關節損傷是指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因外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