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04修辭(文學文本散文)
[看題趨勢
(2024?上海秋考卷,8)賞析第②段畫線部分的細節描寫。(3分)
(2023?上海秋考卷,8)第⑥段畫線部分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加以賞析。(3分)
(2023?上海秋考卷,9)賞析第⑦段畫線部分景物描寫的妙處。(4分)
(2022?上海秋考卷,9)第⑥段中寫父親“悄悄指給我看一個油頭的男人脖子上系著的花圍巾”,請
賞析該細節描寫在刻畫父親形象上的妙處。(3分)
從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語文試卷中有關修辭手法賞析的問題來看,可以總結出命題角度和考查能力的重
點:
其一,對具體修辭手法的效果進行賞析。如2023年的試題要求考生賞析比喻修辭手法,這意在考察學
生能否識別文本中的修辭手法,并理解這些手法如何增強表達效果,傳達作者的情感或意圖。
其二,對描寫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與分析。例如2024年試題中的細節描寫賞析、2023年的景物描寫妙
處賞析以及2022年試題中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賞析。這類題目旨在檢驗考生是否能深入理解文本
中描寫的精妙之處,以及這些描寫是如何服務于作品整體的藝術效果和主題表達的。
考查能力重在:
-識別并命名不同類型的修辭手法;
-理解修辭手法的具體運用及其對文本意義的影響;
-分析特定描寫手法(如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的功能及藝術價值;
-結合上下文解釋修辭或描寫手法如何促進讀者對人物、情節或主題的理解。
由此預測今后命題趨勢:
未來可能繼續沿用這兩種命題角度,即不僅限于單一的修辭手法識別,更會注重綜合性的描寫手法分
析。同時,可能會更加側重于考查學生結合文本具體內容來評價修辭和描寫手法的能力,強調實際應用而
非單純記憶術語。此外,也可能引入更多跨學科元素,比如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鼓勵考生從
多角度思考和回答問題。
難詮釋
如何進行修辭欣賞
一、明確目標,掌握基礎
修辭欣賞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夠幫助我們更
好地表達自己。對于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掌握修辭手法的識別與賞析至關重要。首先,要確保你熟
悉常見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并了解它們的基本定義和功能。
二、深入文本,體會情感
在面對具體的修辭手法時,不要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試著去感受作者通過這些手法想要傳達的
情感或思想。比如,在遇到比喻時,思考為什么作者會選擇這樣的比較?這個比喻是否帶給你新的視角或
更深刻的理解?這有助于我們在答題時提供更加豐富和深刻的見解。
三、結合上下文,分析作用
任何修辭手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總是服務于整體的文章結構和主題表達。因此,在賞析時,要
注意聯系上下文,考慮該手法在整個段落乃至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例如,某個細節描寫可能看似微不足
道,但它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關鍵;景物描寫或許不僅僅是為了描繪景色,更是為了烘托氣氛或是暗示
故事的發展方向。
四、練習寫作,鞏固理解
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就是實踐。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所學的修辭手法,并邀請老師或同學給予反
饋。這不僅能加深你對各種修辭手法的理解,還能讓你學會如何巧妙地使用它們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五、關注命題趨勢,針對性準備
根據近年來上海秋考卷的趨勢來看,考試越來越重視考生能否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具體文本分析中。所
以,在復習過程中,除了記憶術語外,更要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多做一些真題練習,特別是一些涉
及綜合描述手法的問題,這樣可以幫助你在真實考試環境中更加從容應對。
六、拓展視野,跨學科思考
最后,不妨拓寬你的學習范圍,探索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比如,繪畫中的色彩對比可以
啟發我們思考文字間的張力;音樂旋律的變化也許能讓我們聯想到句子節奏的設計。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
法會讓你的思維更加靈活,為修辭欣賞帶來全新的視角。
希望以上幾點建議能夠幫助各位高三學生更好地掌握修辭欣賞技巧,提高語文成績的同時也享受到語
言藝術帶來的樂趣。預祝大家都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h
限時提升練
-----(建議用時:50分鐘)
、(2024?普陀二模)閱讀文字,完成題目。
萬物相伴
鮑爾吉?原野
銀耳環給炕席寫信:
①親愛的炕席,你好,我是銀耳環。15年前,我隨女主人楊吉德瑪來到男主人巴達榮貴的家,第一眼
就看到了你——炕席。
②巴達榮貴的家,墻上和窗臺全是新抹的黃泥,窗戶上釘著透光的塑料布。沒有家具,屋子里最耀眼
的是你——炕席。你用金黃的色澤讓這間房子洋溢富貴的氣息。遠看炕席上有密密麻麻的橫紋和豎紋,我
以為這是巴達榮貴用木格尺畫的裝飾圖案。走近看,才發現你是一張席子。
③楊吉德瑪什么話也沒有說,坐在炕上,用手摸炕席。巴達榮貴站在地上,用右手拇指搓左手的手背,
他為自己的貧困感到羞愧。
④從第二天開始,楊吉德瑪和巴達榮貴起早貪黑做牧業活,炕席上逐漸增加了枕頭和毛毯,窗戶上有
了玻璃,掛了窗簾。等到楊吉德瑪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寶日乎,家里有了紅柜子、座鐘和電視機,止疼片放
在炕席底下,隨便吃。止咳糖漿擺在紅柜子上,塑料蓋擰開了,隨便喝。等到寶日乎上學了,巴達榮貴和
楊吉德瑪已經有700多只羊。巴達榮貴滿頭白發,配醬牛肉一般的臉膛。楊吉德瑪臉色更黑,跟養面血腸
差不多,好在我還掛在她耳垂上,銀晃晃的,使她看上去還像一個女的。
⑤親愛的炕席,你一直待在炕上,哪里也沒去過。現在你上面鋪著白羊毛氈子和湖藍色的炕單,一般
人見不到你真面目,你變得很神秘。串門的人坐在炕頭說話,低頭看,略微能看到你的身影——蔑片從炕
單下露出一點點,仍然是黃色的,但變成了煙熏黃。
⑥親愛的炕席,寫這封信時我突然想到,你的蔑片這么光滑,你成為炕席之前是什么植物的皮?我見
過的花楸樹和榆樹都沒你這么光潤的樹皮。還有,你現在算不上完整的炕席了,炕頭部分燒出洗臉盆大的
黑窟窿,露出了炕土。這是你為巴達榮貴家里做出的犧牲。
⑦最后,我要回答你一個問題,你肯定會問我為什么給你寫信,我這樣回答你:我是一個勤于寫信的
銀耳環。我給玉米棒、箱子、火爐子、半導體收音機和楊吉德瑪的金戒指寫過信。我還給外屋大鐵鍋冒出
的水蒸氣寫過信,然后是給你寫信,你不會感到意外吧?
愛你的銀耳環
炕席的復信:
⑧親愛的銀耳環,我很珍惜你的來信。我從來不知道我在別人眼里的樣子,你說出我15年前的樣子,
而且毫不費力地寫出這家人15年中的變化,讓我非常欽佩。你不愧是銀耳環,我覺得金耳環也寫不出你這
么好的信。
⑨親愛的銀耳環,我第一次看到你,是在你所說的15年前。那時候你掛在新娘楊吉德瑪的耳朵上,她
的耳朵白皙,臉龐像一朵波斯菊那樣美麗。每當楊吉德瑪轉身或仰頭大笑,你敏捷地跟著搖晃,閃耀光芒,
比天上的月亮還好看。你天生高高在上,女主人能看到什么,你也能看到什么。她去哪里,你也去哪里。
而我作為一個炕席,只能老老實實地趴在炕上。像你說的,如果炕燒太熱,我們被點燃也無法逃離。
⑩在巴達榮貴家的前5年,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我為什么要鋪在這里?直到有一天,巴達榮貴把
新買的白毛氈鋪在我上面時,我才恍然大悟,我的作用僅僅是為了蓋住炕土,讓巴達榮貴的家看上去不那
么窮。他結婚的時候,一件家具也沒有。有人問他,你有家具嗎?巴達榮貴回答,我有炕席。
?我明白這件事之后,覺得有些悲哀。我鋪在炕上僅僅是為了蓋住土,這是一項毫無創意的工作。我
感到了自己沒價值,心里像被刀剜了一樣。
?親愛的銀耳環,你問我做炕席之前是什么植物。我太想告訴你了,我是高粱。你驚訝吧?高粱是東
北大地最漂亮的莊稼,是莊稼里的美男子。那種偷偷摸摸在腰里長苞谷的玉米沒法跟我們比;還有水稻,
個子很矮的,每天泡在水里。高粱長在山坡地,個頭比人還高,但很苗條。秋天,高粱頂著紅穗子,像舉
著火把。你以為高粱的優點只有這些嗎?錯了。高粱最了不起的成就是釀酒,所有的美酒都離不開高粱。
你知道人喝了酒,…為什么會臉紈嗎?—國為高粱旅夏紅的,…人喝了迺,…股當然會紅。.高粱被收割之后,穗子
脫粒變成了米,高粱秸稈被劈成了蔑片,結果呢?制成了炕席。
?親愛的銀耳環,15年過去了。你在信中說巴達榮貴和楊吉德瑪的臉像醬牛肉和養面血腸,我理解你
的意思是說他們老了。但你始終沒老,你仍然銀光閃閃。更了不起的是你寫了這么多信,箱子和大鐵鍋的
水蒸氣收到你的信,一定會感謝你。我覺得它們和我一樣,從來沒收到過信。
愛你的炕席
▲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第②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
2.分析兩封信中對“炕席被燒”這件事的不同解讀。
3.本文以銀耳環的來信和炕席的回信聯結成文,頗具匠心,請加以賞析。
4.小李在班級論壇中批評第?段畫線部分“違背充足理由律,邏輯不通”。你是否認同他的看法?請調動
學習經驗,結合文本具體分析,擬寫一則回帖。
【答案】
1.普通的炕席置于家徒四壁的居室中,在銀耳環的信中卻成了“洋溢”“富貴”的氣息。畫線句運用夸張
手法,強調銀耳環眼中炕席色澤的耀眼,突出銀耳環對其的贊美,表現出炕席之新、巴達榮貴家之窮和銀
耳環的活潑風趣。
2.不同的解讀體現出對炕席存在意義的不同定位。銀耳環來信認為炕席被燒是炕席為巴達榮貴家作出的犧
牲,是從家庭用品的角度肯定炕席的貢獻;炕席的回信表示自己無意犧牲,只是無法逃離,是從自由生命
的角度感受到自身無奈的生存狀態。
3.本文選擇以銀耳環和炕席作為書信對話的雙方,兩封信你來我往,互為補充,擬人化地展現出大地上萬
物有靈、熱情交流的溫馨場景,生動地體現萬物相伴的生存狀態。銀耳環是專為修飾人類外貌而打造的首
飾,對牧民主人生活的描述刻畫出他們辛勤勞動帶來的生活改善和形象蒼老;炕席則來自土生土長的高粱,
更關注主人借助外物掩蓋炕土、證明自己不貧窮的虛榮心理,強調應該重視萬物本身的價值,以自然的狀
態與萬物相處。兩者不同的視角讓兩封信體現出對人生的不同思考,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啟發人類應該跳
出以己為本、把萬物作為比拼的資本的思維,兩封信聯結成文,對“萬物相伴”主題的內涵進行了巧妙而
逐層深入的揭示,引人深思。
4.答案示例:從邏輯的角度分析,畫線部分說人喝酒臉紅是因為酒是高粱釀的,而高粱穗是紅的,這一觀
點確實缺乏足夠的理由。但有些時候,文學作品會故意在表面上違背邏輯,以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尤其
是某些詩意的表達,更是講求“無理而妙”。畫線部分看似違背常理的分析來自炕席的視角,符合文中高
粱的樸素認知和自豪心理,巧妙體現人和高粱等自然物的密切聯系,展現出作者超出常規的文學想象力和
體會萬物相伴的詩意溫情。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賞析精彩語句的表達效果的能力。
結合“巴達榮貴的家,墻上和窗臺全是新抹的黃泥,窗戶上釘著透光的塑料布。沒有家具,屋子里最耀眼
的是你一一炕席”分析,普通的炕席置于家徒四壁的巴達榮貴的居室中,在銀耳環的信中,這間房子洋溢
著“洋溢富貴”的氣息。
“你用金黃的色澤讓這間房子洋溢富貴的氣息”運用夸張手法,強調銀耳環眼中炕席色澤的耀眼,突出銀
耳環對其的贊美,表現出炕席之新、巴達榮貴家之窮和銀耳環的活潑風趣。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語段的內涵和作用的能力。
不同的解讀體現出對炕席存在意義的不同定位。
銀耳環是從家庭用品的角度肯定炕席的貢獻,它在來信中這樣寫一一“你現在算不上完整的炕席了,炕頭
部分燒出洗臉盆大的黑窟窿,露出了炕土。這是你為巴達榮貴家里做出的犧牲。”銀耳環來信認為炕席被
燒是炕席為巴達榮貴家作出的犧牲。
炕席從自由生命的角度感受到自身無奈的生存狀態,它在回信中這樣寫一一“而我作為一個炕席,只能老
老實實地趴在炕上。像你說的,如果炕燒太熱,我們被點燃也無法逃離。”炕席表示自己無意犧牲,只是
無法逃離。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內容和構思的能力。
根據兩封信中“銀耳環給炕席寫信:……愛你的銀耳環”“炕席的復信:……愛你的炕席”的稱呼語和署
名看,分析,本文采用書信體的形式,以銀耳環和炕席作為書信對話的雙方,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兩
封信你來我往,前后呼應,互為補充,展現出大地上萬物有靈、熱情交流的溫馨場景,體現萬物相伴的生
存狀態。
銀耳環的來信中寫到一一“楊吉德瑪和巴達榮貴起早貪黑做牧業活,炕席上逐漸增加了枕頭和毛毯,窗戶
上有了玻璃,掛了窗簾。等到楊吉德瑪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寶日乎,家里有了紅柜子、座鐘和電視機,止疼
片放在炕席底下,隨便吃。止咳糖漿擺在紅柜子上,塑料蓋擰開了,隨便喝。等到寶日乎上學了,巴達榮
貴和楊吉德瑪已經有700多只羊。巴達榮貴滿頭白發,配醬牛肉一般的臉膛。楊吉德瑪臉色更黑,跟養面
血腸差不多,好在我還掛在她耳垂上,銀晃晃的,使她看上去還像一個女的”“現在你上面鋪著白羊毛氈
子和湖藍色的炕單”,銀耳環是專為修飾人類外貌而打造的首飾,對牧民主人生活的描述刻畫出他們辛勤
勞動帶來的生活改善和形象蒼老;
炕席的回信中寫到一一“我作為一個炕席,只能老老實實地趴在炕上。像你說的,如果炕燒太熱,我們被
點燃也無法逃離”“我的作用僅僅是為了蓋住炕土,讓巴達榮貴的家看上去不那么窮”“你問我做炕席之
前是什么植物。我太想告訴你了,我是高粱。你驚訝吧?高粱是東北大地最漂亮的莊稼,是莊稼里的美男
子。”炕席則來自土生土長的高粱,更關注主人借助外物掩蓋炕土、證明自己不貧窮的虛榮心理,強調應
該重視萬物本身的價值,以自然的狀態與萬物相處。
本文從銀耳環和炕席這兩個不同的視角讓兩封信體現出對人生的不同思考,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啟發人類
應該跳出以己為本、把萬物作為比拼的資本的思維。銀耳環的來信和炕席的回信聯結成文,對“萬物相伴”
主題的內涵進行了巧妙而逐層深入的揭示,引人深思。
4.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擬寫回帖的能力。
畫線部分是“你知道人喝了酒,為什么會臉紅嗎?因為高粱穗是紅的,人喝了酒,臉當然會紅。”這句話
來自炕席的視角,符合高粱的樸素認知,反映了炕席的自豪感。
從邏輯的角度分析,這句話說人喝酒臉紅,是因為酒是高粱釀的,而高粱穗是紅的。這一觀點確實“違背
充足理由律,邏輯不通”。
有時,文學作品會故意違背邏輯,是為了以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尤其是某些詩意的表達,更會表現為不
合邏輯。畫線部分說人喝酒臉紅,是因為酒是高粱釀的,而高粱穗是紅的,巧妙體現人和高粱等自然物水
乳交融的密切聯系,耐人尋味,展現出作者超出常規的文學想象力和體會萬物相伴的詩意溫情。
二、(2024?黃浦二模)閱讀文字,完成題目。
保俶塔的燈亮了
沈軼倫
①只要把距離拉到足夠遠,遙看我們都是歷史長河中的沙粒,微不足道,又彼此雷同。唯有少數事件
和人物的存在突出水面,猶如礁石,成為標記物,讓余者得以參照自己生活過的痕跡。或許正是因為這樣,
所以人類才如此熱衷于建立高物、高樓、高塔,想用某種挑戰地心引力的努力,去樹立一種信心,好證明
自己能超脫時間的水位。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那晚說,不如去看保俶塔。
②而夜晚隱藏了一切。
③白天西湖邊的游人、小販、自拍者,都隱去了。降溫和夜幕一起刪繁就簡,讓通向保俶塔的小路變
得簡潔、清爽、異常幽靜,像安睡的小孩。月光遙遙,路燈清冷,所有的光線加在一起,不過能照亮腳下
兩三步距離內的石階,再往前和再往后瞧時,周圍的環境全都被夜晚吞沒了。
④那便只能看清此刻的立足處。就好像我們只能擁有此時此處此地,其余的我們一概不知。那不知道
的,就如同也不存在。現實世界如舞臺布景,聚光燈只此一束,只照亮我身處的一個剎那。
⑤我想起讀大學時有一次來杭州,住在當地同學家。清晨,她的母親要去買菜,把我捎到黃龍洞景區
門口,囑咐我自己玩會兒。那天可真早啊,游客都還沒進來,我沿著山路走啊走啊,一路上一直沒有碰見
旁人,直走到自己都有些害怕的時候,忽聞前頭有人在用美聲唱法唱歌。
⑥山路筆直時我能看見他,遙遙一個背影,山路轉彎時,我又看不見他,可那歌聲不斷,穿林而來。
從他的視角,他只是一個人在放聲,不是為了叫別人聽著好聽、享受,因為他自己要唱歌,所以他唱歌。
⑦我也記得幾年前的一個周末,和兩位出版社的編輯一起去杭州開會。那天我們早上從上海出發,傍
晚就要回滬,時間爭分奪秒。一路上三個人互相勉勵,這樣還能擠出半個鐘頭在會議開始前看一會兒西
湖。到了湖邊,我們趕緊上了一艘小船,掐著點讓船夫快點劃一下。起初我們每隔三四分鐘看一下手機,
唯恐錯過開會時間,但船至湖中心,微風吹來,湖四周的畫面開始變得遙遠,岸上生活顯露一種不真實。
我記得我對面的編輯老師放下手機,雙肘撐著座位靠背,仰臉感受陽光。她閉著眼睛說,真好。說了三遍。
我記得船夫笑著說,你們一看就是從上海來的人。
⑧西湖如鐘面,小船就是指針,在時間的序列里不疾不徐地移動。泰山壓頂,不能讓這指針快一秒,
宇宙毀滅,這指針可會倒轉一分?
⑨若是能倒轉,我會想到自己剛工作時出差來湖濱,那夜燈光璀璨,鮮衣怒馬的人群里,見過好多名
流,那時年紀小,也會覺得站在光環下的人似巔峰傳奇。直到后來聽說后續沉浮,有人身陷囹圄,有人再
無消息。
⑩再往前想,我還能記得曾隨母親單位工會組織的旅游在暑假時來杭州。大巴停在樓外樓飯店門口,
眾人正要下車去用餐,卻見天瞬間變了顏色,一陣暴雨轟然落下,雨珠砸在車頂,像千萬個密集的鼓槌。
我們一時被困車內,眾人急切盼著雨停。我坐在座位上,靠著窗,母親怕我無聊,把方才路邊買的一只蓮
蓬遞給我讓我剝著玩。我記得蓮子入口清淡的味道——它的小巧和它的青色,還有雨水的氣息和雨點的暴
烈,都在表述著江南的脾性。窗外場景,全然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蘇軾的西湖,和
那一天的西湖隔著起碼九百年,但也什么都不隔著。
C西湖從未動,動的是每天來看湖的人。又或者是這人世間從來沒動,是西湖來看過我。在不同的年
份和季節,在我人生不同的階段,它看著我繞著湖坐過車、走過路、騎過車,它仰面看我上山,也低眉慈
目看我泛舟其懷。它看我結伴來過,也看我獨自經過。
。但也真奇怪,明明來這里那么多次,卻是第一次想到來看看保俶塔。“湖上兩浮屠,寶石如美人,
雷峰如老衲”。雷峰塔居湖南,塔下總是人頭攢動,保俶塔在湖的北端,在這個夜里顯得多么安靜,安靜
得如居于世界的盡頭。導航顯示它就在不遠處,就在幾百米外,但山路隨著山勢起伏,在一處平臺,有臺
階往上,有臺階向下。黑暗中,我不能確認去塔的方向,一時走到山下,直到看到停車場和游人,然后走
到街上,看到熱鬧穿梭的車流撲面而來,我才知自己走錯了。
C還要回來重新上山嗎?我們還要找保俶塔嗎?
G我們站在北山街上四望,寶石山在夜色中,是朦朧一片黑色的混沌,什么都看不清。而斷橋名勝就
在東邊一點,那里燈光清晰,似一種更觸手可及的誘惑。
口要不算了,以后找機會再來,今天先去別處走走?
傘可是,就在那一瞬,在那一個我們就要放棄的剎那,忽然西湖一圈的名建筑都亮燈。原來保俶塔那
么清清楚楚矗立在山上。它被映照得通體發亮,那逐層向上收攏的造型,像一枚小小的針,顯得異常纖麗。
O讓我們重新拾級而上吧。
1.有人認為第①段很突兀,結合全文,請從文體特征的角度,闡述你的看法。
52.賞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寫。
3.下列甲乙兩句分別放入第⑦段畫線處,你覺得哪一句更適合,請闡述理由。
甲:快點走路、吃飯、看材料
乙:快點快點快點,快點走路,快點吃飯,快點看材料
4.標題的意蘊是如何在行文過程中逐層揭示的,請對此加以分析。
【答案】
1.答案示例一:散文寫作本身沒有固定的規矩方圓,貴在表現作者內在心靈,真誠地表達自己對世事人生
的思考;本文開頭用一段議論闡述了對人類造塔原因的看法,激發作者想去看保俶塔;后文在尋找保俶塔
的路上作者回憶起人生中的一個個“剎那”,就如同生命中的標記物,隔著歲月被照亮;因此我認為本文
開頭議論并不突兀,可看作是提領全文的文眼。
答案示例二:我認為本文開頭確實突兀,散文文體雖沒有特定的格式規范,但在結構上通常也講究剪裁布
局,和諧統一;本文以尋找保俶塔為引子,引發作者回憶人生與西湖相關的片段,流轉自然;而第1段開
頭闡述人類建高塔、高樓是為了能夠超越時間來確證自身存在,這與后文敘述作者個人過往的瑣碎小事沒
有太多關聯,所以我認為可刪。
2.西湖景色,視覺上從白天寫到黑夜,從整體寫到局部;從空中寫到地面,立體全方面描繪西湖夜景的變
化;選用簡潔、清爽、幽靜、清冷等形容詞突出西湖夜景的特點;“像安睡的小孩”“吞沒了”分別運用
比喻、擬人手法,生動展現了西湖夜晚的祥和與寧靜。
3.乙句更適合,不加標點連用三個“快點”,形象地寫出三人互相催促喊話的樣子,突出為趕時間、一刻
不停的狀態;而后面用逗號分隔“走路”“吃飯”“看材料”寫出他們流轉在不同場景里,加上“快點”,
營造出緊張感;與后文在船上舒展地享受陽光的狀態形成對照;甲句語言簡略,缺少與全文情感表達一致
的韻味。
4.標題“保俶塔的燈亮了"中“燈”字含有“照亮心靈”之意;作者先寫通往保俶塔小路的路燈,聚光自
己人生中與“西湖”相關的“剎那”;而每一個“剎那”都保留作者成長的印記;如今“回憶”就是“照
亮”反思,蘊含作者對人生狀態、時間、人與自然的思考;文章末尾作者走錯路正在猶豫要不要去保俶塔
之際,“燈亮”指引作者重新出發,留下生命中屬于這個“夜晚”的痕跡。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散文,這種文學形式,不同于其他文體,散文寫作不受固定的規矩方圓所限,它更注重展現
作者內在的心靈世界,真誠地表達他們對世事人生的獨到思考。
本文的開篇,便是一段深入的議論,引發我們對人類造塔原因的深思。這不僅僅是對一座塔的探討,更是
對人生意義、對時光流轉的思索。這段議論,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作者內心對保俶塔的向往。保俶塔,
不僅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作者心中那份對過去的懷念、對未來的憧憬的象征。于是,作者踏上了尋
找保俶塔的旅程,這一路上,他的心靈得到了洗禮和升華。在尋找保俶塔的過程中,作者不禁回憶起自己
人生中的一個個,,剎那”。這些“剎那”,就像生命中的標記物,它們在歲月的長河中閃爍著光芒,照亮
了我們前行的道路。這些“剎那”,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義。
本文的開頭議論并不突兀,反而像是整篇文章的靈魂,它提領了全文的主旨,引導我們走進作者的心靈世
界,感受他對人生的獨到見解。這樣的散文,不僅讓我們欣賞到了文字的美,更讓我們在思考中得到了成
長和啟示。
答案示例二:本文的起始部分確實顯得有些突兀。盡管散文這種文體在形式上享有著較大的自由,不受嚴
格的格式規范所限,但在構造時,往往也注重內在的結構布局,追求各部分之間的和諧統一。作者選擇以
尋找保俶塔為開篇,巧妙地引出了對人生與西湖之間千絲萬縷聯系的回憶,這種過渡流暢而自然,如同細
水長流,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輕松地跟隨作者的思路,感受那份獨特的情感。
然而,對于第一段開頭的闡述,我認為它似乎有些偏離了文章的主題。作者在此提出人類建造高塔、高樓
是為了超越時間,以此來確證自身的存在。這樣的觀點雖然引人深思,但與后文所描述的作者個人的過往
瑣碎小事之間,似乎并沒有太多直接的關聯。因此,我傾向于認為,這一部分內容或許可以被精簡,甚至
刪去,以使得整篇文章在結構上更加緊湊,主題更加明確。通過這樣的調整,讀者將能夠更加聚焦于作者
與西湖的情感紐帶,以及那份對逝去時光的深深懷念。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的能力。
這段文字描繪的是西湖的夜景,從視覺角度上,它從白天的繁華寫到黑夜的靜謐,從整體的湖面寫到局部
的石階;從空中灑下的月光寫到地面閃爍的路燈,立體全方面地展現了西湖夜景的變化。
文字中,作者選用了簡潔、清爽、幽靜、清冷等形容詞,這些詞語不僅突出了西湖夜景的特點,還營造了
一種寧靜、深遠的氛圍。
同時,“像安睡的小孩”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西湖夜晚的寧靜與安詳;“吞沒了”則運用了擬人
的手法,使得周圍的環境更加生動、富有生命力。整段文字既有細膩的描繪,又有生動的比喻和擬人,讓
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西湖夜晚的祥和與寧靜。
3.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乙句的確更為貼切。在這句中,連續使用三個“快點”,不僅生動地描繪了三人互相催促、急切趕路的場
景,還通過重復的手法,強調了他們為趕時間而一刻不停歇的緊張狀態。這種連續性的催促,仿佛讓我們
聽到了他們急促的呼吸和腳步聲,感受到了他們內心的焦慮和急迫。
而在乙句中,接下來的“走路,快點;吃飯,快點;看材料,快點”,通過逗號分隔,巧妙地展現了他們
在不同場景之間的快速切換。無論是行走在路上,還是用餐時刻,甚至是查閱資料的間隙,他們都不忘催
促自己加快節奏。這種緊湊的安排,使得整個句子充滿了緊張感,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分秒必爭的環境中。
更重要的是,乙句與后文在船上舒展地享受陽光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緊張忙碌之后,他們終于有
機會在船上放松身心,沐浴在陽光下,享受難得的寧靜與舒適。這種從緊張到放松的過渡,不僅使得整個
敘述更加完整和豐富,還通過對比的手法,突出了他們之前趕時間的艱辛和不易。
相比之下,甲句雖然語言簡略,但卻缺乏與全文情感表達一致的韻味。它沒有像乙句那樣,通過生動的描
繪和巧妙的對比,將人物的情感和經歷展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因此,乙句無疑更加適合用來表達這段文字
所要傳達的意境和情感。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
標題“保俶塔的燈亮了”中,“燈”字猶如一盞明燈,不僅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人們的心靈。在這個夜
晚,這燈,在作者的內心深處投射出一片光明。
作者先寫通往保俶塔小路的路燈,回首自己的人生旅程,那些與“西湖”相關的“剎那”仿佛被一一喚醒。
每一個“剎那”都如同一塊拼圖,拼湊成作者成長的印記。這些印記中,有歡笑、有淚水、有成功、有失
敗,但它們都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圖景。
如今,這些“回憶”就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作者的反思之路。在燈光的照耀下,作者開始思考人生的狀
態、時間的流逝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思考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作者的心靈,讓其在反思中不斷成
長。
當作者走到小路的盡頭,發現自己走錯了路,正在猶豫是否要去保俶塔時,那盞明燈再次發揮了它的作用。
它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也照亮了作者的內心。在燈光的指引下,作者重新出發,繼續前行。而這次經歷,
也將成為作者生命中屬于這個“夜晚”的獨特痕跡。
三、(2024?松江二模)閱讀文字,完成題目。
遠路上的新疆飯
劉亮程
①有一年,我們開車去阿勒泰,從天山腳下的烏魯木齊出發,穿過茫茫準嚼爾盆地,往天邊隱約的阿
爾泰山行進。到了黃昏,車里人饑腸轆轆,大漠落日,就像掛在天邊永遠吃不到嘴的圓篋。這時,荒無人
煙的路邊突然冒出一間矮土房子,土墻上歪歪扭扭寫著“沙灣大盤雞”。趕緊剎車拐進去,土屋前一小片
修整平坦的戈壁,和屋旁遼闊起伏的戈壁灘連在一起。店里只一張桌子,七八個板凳。女店主的表情也跟
戈壁灘一樣漠然,不冷不熱地說一句“你來了”,那語氣像似認得你。你似乎也覺得認識她,只是記不起
來。她提著大茶壺,給每人倒一碗茶,那茶仿佛泡了一天,跟外面的黃昏一般濃那。
②喝幾碗茶工夫,大盤雞端上來了,那盤子占了大半個桌子,雞塊、土豆塊、辣子滿滿堆了一大盤。
四雙筷子齊刷刷伸過去,沒人說一句話,嘴全忙著啃雞,忙著吃里面的皮帶面,太陽落山都不知道。小店
里漸漸暗下來時,我們才抬起頭來,彼此看看,誰學著女店主的腔,說了句“你來了”,大家都笑起來。
③我全忘了坐在一桌的人是誰,我們因什么事踏上了去阿勒泰的這趟旅行,只記得吃著大盤雞的瞬間,
我側臉看著窗外荒天野地里的彤紅晚霞,地平線清晰地勾勒出大地的邊沿。那一刻,一頓荒遠的晚飯就這
樣長久地留在了回味里。多年后再走那條路,有意把時間磨到黃昏,想再坐在那小店的窗口,吃著大盤鳴
看荒野落日。想再聽那恍惚的一句“你來了”,沿路經過一個又一個路邊飯店,一直把天走黑,那土房子
再找不見。
④在新疆,最方便在野外吃的還有手抓羊肉,做起來比大盤雞還簡單。一次我們中午約在山谷里一戶
哈薩克牧民氈房吃煮羊肉。牧民說羊去后山吃草了,主人騎馬去馱羊,結果一去半天。到太陽西斜,羊馱
來了。我們看著主人宰羊,松樹枝在爐膛慢慢燒著,我們耐心地等。羊肉煮熟端上來時天已經黑了,堆成
小山的一盤肉里,仿佛已經煮入了牧民上山馱羊的時間、羊在山上吃草的時間、鷹在天空盤旋的時間,以
及我們饑餓等待的時間。那一餐,我們一直吃到半夜,仿佛我們等了大半天的饑餓,要用大半夜才能吃喝
回來。
⑤我的朋友劉湘晨說過他最難忘的一頓飯。那年他在塔什庫爾干拍紀錄片,要下山買攝像機電池,站
在村口等車,等到快中午,路上連個車影子都沒有。就在這時,山坡上說說笑笑來了五個姑娘,在路邊的
平地上支起帳篷,用石頭壘起一個爐灶,放上鐵鍋,便開始架火燒飯。我的朋友不知道姑娘們給誰做飯,
也不便過去問,就老老實實坐在路邊等。等得快睡著了,過來一個姑娘喊他,讓過去吃飯。姑娘說,我們
在村里看見你在這里等車,今天不一定會過來車,明天后天也不一定有車過來,我們給你搭了帳篷,做了
飯,你住下慢慢等。
⑥我的朋友感激地吃完姑娘們做的清燉羊肉,正打算在帳篷里住下,遠遠看見一輛運貨的卡車開來。
他多么不希望這輛車過來,最好明天后天也不要有車來,他就一直住在路邊的帳篷里,每天看著五個姑娘
在石頭壘的爐灶上給他做飯,晚上躺在帳篷里,望著高原上的星星和月亮,做著美夢,等一輛永遠不希望
它過來的車。
⑦他可能是塔什庫爾干最幸福的路人了。
⑧同樣的幸福經歷我也遇到過。
⑨那次我們駕車去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牛石頭草原探路,那是一處遠離縣城的高山濕地夏牧場,羊
群踩出的道大坑小坑,要把車顛散架似的。大中午時,一行人進到一戶牧民氈房,男人放羊去了。我們給
女主人說,能否給做點吃的,我們付錢。
⑩女主人熱情地招呼我們上炕坐下,很麻利地鋪上一塊白色單子,把烤饃和小油餅放在上面,沏上燒
好的奶茶,讓我們品嘗。然后,女主人架著外面的爐子,開始煮風干牛肉。那頓肉我們吃得很仔細,肉被
風吹干,再煮熟,還是干硬的,只有小塊地咀嚼,肉里有風的悠長干燥,有草從青長到黃的香,有石頭的
咸,有松枝燒柴的火氣。一大盤子牛肉,細嚼慢咽地全吃光了。
?臨走時同行的朋友掏出五百元錢硬塞給阿媽。阿媽扭不過,就收下了。然后,她俏皮地笑著,一人
一張把五百元錢塞給了我們一行五人。像是塞給她的五個孩子。
含斤疆路邊飯館的常客多是跑長途的司機,進到大小飯館里面,主人先倒一碗燙茶,再問你吃啥。茶
水是免費的。一個不產茶的地方,竟然免費給客人喝茶。
年那幾年我常坐在路邊飯館喝茶,道路坑坑洼洼,汽車遠去后,揚起的塵土緩緩落下來,像歲月一樣,
落在身上頭上,我不管不顧地坐著。那時我年輕迷茫,看著遠去的汽車會莫名傷感,仿佛什么被帶走了,
讓我變得空空蕩蕩,又滿眼惆悵。
?多少年后我還喜歡在路邊的小飯店吃飯,望著往來車輛,想找到年輕時的那份憂傷。我二十多歲時,
在塵土飛揚的路邊,想望見四十歲、五十歲的自己,到底走到了哪里。如今我年近六十歲,知道已走在人
生的遠路上,此時回頭,看見二十歲的自己還在那里,我在他遠遠的注視里,沒有迷路,沒有走失。
(有刪改)
?1.②③兩段的語言特點有所變化,請加以賞析。
2.第④段和第⑩段畫線句對于食物的描寫具有共同特點,請加以賞析。
3.分析⑤⑥⑦段在全文構思上的作用。
4.聯系全文,分析??段加點句所蘊含的豐富意蘊。
【答案】
1.①第②段語言簡練質樸,多用短句(簡單的詞語),表現當時饑餓狀態下吃大盤雞的急迫、專注;
②第③段語言優美,節奏舒緩,用語飽含感情,著重描繪記憶中的美好印象以及再找不見的失落。
③語言風格的變化把文章內容在時空上拉開了鮮明的距離,使當時的情景進入到一種審美的情境中。
2.①綜合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對食物進行描寫;
②并且不局囿于所寫食物,而是通過對其他的事物的描摹(如通過時間感受,通過想象等)來豐富對食物
的感覺,充滿詩意,寫出了作者對遠路主人真誠款待的由衷感動。
3.①這三段寫了我朋友的經歷,新疆姑娘的清燉羊肉使他成了最幸福的路人;
②生動表現了新疆人民非同一般的淳樸熱情,在人生遠路上留下幸福的回味;
③自然引出下文寫自己的幸福經歷。
④這個片段對于全文寫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使主題“遠路”及“新疆飯”的內涵更充
實更普遍。
4.①同樣是望著往來車輛,?段寫莫名傷感,表現年輕時我的迷茫,不知道將來會在遠路上走到哪里。?
段寫想找到那份憂傷,是指六十歲的自己,想要回顧年輕時一路走來的經歷。兩次對于傷感情緒的描摹,
時空交錯,表現作者對于自己人生遠路的思索。
②從全文看,遠路上的新疆人民真誠淳樸,他們家人般的熱情、溫暖使遠路充滿幸福,也使作者在人生的
遠路上沒有迷路,沒有走失。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言特點的能力。
第②段,由“四雙筷子齊刷刷伸過去,沒人說一句話,嘴全忙著啃雞,忙著吃里面的皮帶面,太陽落山都
不知道”可知,語言簡練質樸,多用短句,“齊刷刷伸過去”和兩個“忙著”表現了當時饑餓狀態下吃大
盤雞的急迫,“沒人說一句話”“太陽落山都不知道”表現了當時吃大盤雞的專注;
第③段,由“窗外荒天野地里的彤紅晚霞,地平線清晰地勾勒出大地的邊沿……一頓荒遠的晚飯就這樣長
久地留在了回味里”“想再坐在那小店的窗口,吃著大盤雞看荒野落日”可知,語言優美,節奏舒緩,用
語飽含感情,作者著重描繪記憶中的美好印象;由“多年后再走那條路,有意把時間磨到黃昏,想再坐在
那小店的窗口,吃著大盤雞看荒野落日。想再聽那恍惚的一句‘你來了',沿路經過一個又一個路邊飯店,
一直把天走黑,那土房子再找不見”可知,表現了作者多年以后再找不見那所土房子,再也找不到當年吃
大盤雞的情景和感覺的失落。
總之,這兩段語言風格從簡練質樸的變化為優美舒緩并飽含深情,把文章內容在時空上拉開了鮮明的距離,
使當時的情景進入到一種審美的情境中。
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精彩語句的表現力的能力。
(1)綜合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對食物進行描寫,如第④段中“堆成小山的一盤肉”和第⑩
段“肉被風吹干”運用視覺描寫,“草從青長到黃的香”運用嗅覺描寫,“有石頭的咸”運用味覺描寫,
“還是干硬的”運用觸覺描寫。
(2)由第④段中“牧民上山馱羊的時間、羊在山上吃草的時間、鷹在天空盤旋的時間,以及我們饑餓等待
的時間”,和第⑩段''肉里有風的悠長干燥,有草從青長到黃的香,有石頭的咸,有松枝燒柴的火氣”分
析,畫線句不局囿于所寫食物,通過時間感受,通過想象等對其他的事物的描摹來豐富對食物的感覺,作
者吃出如此感覺和詩意的大盤雞,寫出了作者對遠路主人真誠款待的由衷感動。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這三段內容是插入段,寫了作者的朋友劉湘晨的最難忘的一頓飯,是在塔什庫爾干一個村口等車時五個姑
娘給他做的飯一一清燉羊肉。作者朋友在新疆的這次吃飯經歷,作者說新疆姑娘的清燉羊肉使“他可能是
塔什庫爾干最幸福的路人了”。
先分析內容上的作用。新疆姑娘主動為陌生的過路人清燉羊肉,生動表現了新疆人民非同一般的淳樸熱情,
在人生遠路上留下幸福的回味。這個片段對于全文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使主題“遠路”
及“新疆飯”的內涵更充實更普遍。
再分析結構上的作用。結合下文“同樣的幸福經歷我也遇到過"可知,這三段自然引出下文寫自己駕車去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牛石頭草原探路時,途徑一處遠離縣城的高山濕地夏牧場,在牧民家吃烤懾、小油
餅和風干牛肉的幸福經歷。所以,這三段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語段的豐富意蘊的能力。
兩段文字都是寫自己望著往來車輛的情景,但是作者兩次憂傷內涵不同,作者思索也不同。
第?段,作者說“揚起的塵土緩緩落下來,像歲月一樣,落在身上頭上,我不管不顧地坐著”“那時我年
輕迷茫,看著遠去的汽車會莫名傷感,仿佛什么被帶走了,讓我變得空空蕩蕩,又滿眼惆悵”分析,該段
側重抒發那時年輕的自己不知道將來會在遠路上走到哪里的傷感和迷茫。但是遠路上的新疆人為作者做大
盤雞、風干牛肉飯的事情,讓作者這個遠走新疆的人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真誠、淳樸、熱情和溫暖,這讓
作者這個遠路人充滿幸福感,使他在人生的遠路上沒有迷路和走失。
第?段,作者說“望著往來車輛,想找到年輕時的那份憂傷”,“那份憂傷”是指作者年輕時的那段經歷。
“想找到年輕時的那份憂傷”是指作者六十歲的自己想要回顧年輕時一路走來的經歷。作者在這兩段中都
寫到了想找到那份“憂傷”,時空交錯,表現作者對于自己人生遠路的思索。
四、(2024?寶山二模)閱讀文字,完成題目。
蒙古的歌
馮至
①“蒙古是一個野獸,是無愉快的。石頭是野獸,河水是野獸,就是那蝴蝶也想來咬人。”在一篇蘇
聯的短篇小說里這樣寫著,讀起來像是一首歌,一首唯一的蒙古的歌,正如古時鮮卑民族所唱的“天蒼蒼,
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②幻想在陌生的地方盤桓著。小學時候讀地理,總以為青海是一片青色的死海,而蒙古只有黃色的曠
野的荒沙。后來又聽先生講到沙漠上的幻洲,那的確很有趣味,不可不遭逢一次,騎著馬或是駱駝,纏頭,
身披黃色的、紅色的袍,手持長杖:這種憧憬不知怎么又轉移到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了。只可惜,經驗與年
歲俱增,自己的世界反倒日見狹窄。抱定志愿說是要到南北冰洋去探險的那樣的童心,等到中學畢業時已
經做夢都夢不起來了。自此以后,我腦里所縈回的,也無非是些眼前切身的事,而所謂戈壁上的蒙古人會
不會對著天空的幻洲唱出歌來的問題,再也無心想起了。
③可是后來偶然在一個晚餐席上我卻聽見蒙古的歌了。那是在H埠,地近寒帶,冬天的路上結著很厚
的冰,許多不大熟識的人聚在一家飯店里。席間,含笑的主人立起來了:今晚不是容易的事,大家會在一
起。請大家留個紀念在今晚的席上。
④片時的靜默。一個矮而胖的俄國人說話了,用純熟的中國語:“諸位!這里,關于俄國的歌,大家
一定聽得很不少了,在街上,在公園,在咖啡店。我今晚要唱一首異鄉的歌,愿得主人的允許。”
⑤大家都很驚訝,是什么呢?
⑥“蒙古歌。”
⑦出乎意外,一片鼓掌的聲音。
⑧不過是新鮮罷了,意義也不懂,聲音也很沉悶,比起《四郎探母》《空城計》來,太不能使聽眾陶
醉了。但都很注意地聽,不過是新鮮罷了。
⑨催眠歌似的,沒有抑揚高下,使人如置身于黃土的路上,看不見山,看不見水,看不見樹木,只有
過了一程又一程的黃土。是的,在這歌里,霞都不會紅,天也不會青,——是一個遲鈍的人在敘說他遲鈍
的身世。歌中自然也有轉折,無論往哪邊轉也轉不出它那昏黃的天地。
⑩唱歌的人的態度卻是嚴肅的。
C這樣的歌,在那“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境界里,似乎太不生色了。但如果是白日無光,冷
風凄凄地吹著的下午,從一個孤孤單單的帳篷里發出來這個聲音,也未必不相稱吧。——什么事都是因緣,
誰想得到呢,這沙漠里的一朵灰色的花,向來不大有人采摘的,也會有今日飄落在光明的電燈光下,潔白
的桌布上面,而它的聲浪吻著兩旁陳列著的西方的雕像。
Q唱歌人的態度始終是很嚴肅的。
C席散后,我請求這位俄國人,能夠一起出去散一散步嗎?他說可以,我們便從這熱騰騰的屋里走出
來了。我們到了清冷的夜的空氣中,感謝的很呢,使我今天聽見了這個奇怪的歌。他說并不奇怪,他的故
鄉是恰克圖,同蒙古人做買賣的他的同鄉們差不多都會唱這樣的歌。
僅“但是,什么意義呢?”
(5“意義是很悲哀的,他們的馬死了,他們在荒原里埋葬這匹馬,圍著死馬哭泣:老人說,親愛的兒
子,你不等我你就死去了;壯年說,弟弟呀你再也不同我一起打獵了;小孩子叫聲叔叔,幾時才能馱我上
庫倫呢;最后來了一個妙齡的女子,她哭它像是哭她的愛人。”
。“就意義說,這是一首很好的哀歌呀,真想不到他們也有這樣好的歌。但是聲調怎么這樣沉悶呢?
我只覺得蒙古是一個野獸,無愉快的。就是蝴蝶也想咬人呢。像你們的一位作家所說的一樣。”
。俄國人似乎是在笑我幼稚,他說:“那不過是片面的觀察罷了。什么地方沒有好的歌呢。無論什么
地方的人都有少男少女的心呀。不過我們文明人總愛用感情來傳染人,像一種病似的。至于那魯鈍而又樸
質的蒙古人,他們把他們的愛情與悲哀害羞似的緊緊地抱著,從生抱到死,我們是不大容易了解,不大容
易發現的。”
仍夜里非常冷,我們在街上走著,一直走到江濱,兩人都不約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氣。
1.分析開頭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從修辭角度賞析第⑨段描寫蒙古歌聲的語句。
3.為什么文章中間連續兩處說唱歌人態度是嚴肅的?
4.唱歌者認為:文明人愛用感情來傳染人像似一種病態,而我們不大容易了解和發現蒙古人的情感表達。
請你評價這個看法。
【答案】
1.示例:以自己的閱讀經驗、童年憧憬中對蒙古簡單、浪漫的認知,自然引出下文蒙古歌的敘述;與下文
作者不懂得蒙古歌,認為“蒙古是一個野獸”相照應;從一開始片面的閱讀經驗與不切實際的憧憬,到最
后懂得蒙古人深層情感,體現作者認識的發展變化過程。
2.示例:運用比喻、通感,以視覺形象描摹歌聲,沒有山水樹木,沒有霞紅天青,只有漫天黃土,又將歌
聲比喻為遲鈍的人敘說遲鈍的身世,將抽象的歌聲化作具體可感的畫面,形象地寫出了歌聲的沉悶單調。
3.示例:連續兩次描寫唱歌者嚴肅的表情,且都獨立成段,強調唱歌著鄭重其事,體現他對蒙古歌深摯的
情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蜜餞制作與食品加工設備優化選擇考核試卷
- 道路交通設施設計與施工考核試卷
- 繅絲行業的環保與綠色生產考核試卷
- 環境保護服務項目策劃考核試卷
- 豪華住宅建筑設計與裝修考核試卷
- 計算機租賃業務中的服務品質提升與客戶滿意度持續改進措施考核試卷
- 網紅炸雞品牌品牌授權終止及后續處理合同
- 同聲傳譯租賃合同費用結算補充協議
- 海外房產買賣合同翻譯及公證附件服務合同
- 拼多多平臺店鋪客戶服務外包執行協議
- 保溫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 2023年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高校畢業生考試真題
- 戊酸二氟可龍乳膏-臨床用藥解讀
- 2024年臨期食品創新創業計劃書
- 2023鋼膜結構停車棚施工合同協議書
- 電力行業安全檢查表(文檔-)(正式版)
- 小學生古詩詞知識競賽題(附答案)
- 基于激光點云數據的三維模型構建
- 喬木栽植施工方案
- 《新時代勞動教育》新時代勞動價值觀
- 6人小品《沒有學習的人不傷心》臺詞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