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暑假專項_第1頁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暑假專項_第2頁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暑假專項_第3頁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暑假專項_第4頁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3年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暑假專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11文言文閱讀

一、文言文考點

?考點一、解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zhuǎn)移),詞類活用,通假字。

?考點二、譯句:翻譯文言文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用留、冊h換、調(diào)、補的方法。

?考點三、斷句: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閱讀時需要劃分停頓或加標點。

?考點四、內(nèi)容:1.讀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結(jié)合注釋,準確理解;3.結(jié)合文章,分析概括。

?考點五、涵義:理解文言文深層含義。在讀懂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思考其中蘊含

的道理及對現(xiàn)實生活的啟示。

二、文言文解詞

(-)文言實詞

什么是文言實詞一一有固定意義的詞

文言實詞的分類一一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

?1.一詞多義

如:說,讀shu6時,說、說明。讀shu?時,游說。如“蘇秦以連橫說秦“。讀yu8時,高興。如《語》

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古今異義(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zhuǎn)移)

①詞義的擴大。

如,“河”在古代專指黃河,而現(xiàn)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詞義的縮小。詞義的縮小是詞義演變、造成詞義古今差異的最常見的現(xiàn)象。

如,“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當今專指黃金。

③詞義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锪恕?/p>

如,“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中的“涕”指眼淚,現(xiàn)轉(zhuǎn)移為“鼻涕”了;再如,“聞”,本

指聽見,是聽覺,現(xiàn)一般指“嗅覺”。

?3.通假字

通假字是一個漢語詞匯,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

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高興。《論語十則》

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你知道怎樣教導別人嗎?)。《論語十則》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兩小兒辯日》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4.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中,詞類一般是比較穩(wěn)定的,但是有些詞在特殊情況下會改變它的詞性,起了另一類詞的

作用。這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叫“詞類活用”。

如:為之足。《畫蛇添足》足:名詞活用為動詞,畫尺。

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二)文言虛詞

什么是文言虛詞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文言虛詞有哪些一一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常見虛詞20個:

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貝h者、之

三、文言文翻譯

(一)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信”即字字落實,力求準確。翻譯要忠于原文。

“達”即文從句順,力求通順。表意要明確,語氣不走樣,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

“雅”即生動形象,講究文采。語言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

(二)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翻譯文言文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用留、冊h換、調(diào)、補的方法。

?留一一人名、地名、年號、國號、廟號、謚號、書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譯;與古今通用詞語可保留。

例:慶歷四年春,藤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譯:慶歷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貶謫做巴陵郡太

守。

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是姓與名全出現(xiàn),再次出現(xiàn)時往往只說名字不說姓。

?刪----些無意義的虛詞,如發(fā)語詞,部分結(jié)構(gòu)助詞,語氣助詞等,應(yīng)刪去。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詞,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可刪去。

?換一一把古詞換成現(xiàn)代詞。

如“吾與汝畢力平險”句中“吾”“汝”應(yīng)分別換成“我”“你們”。

?補一一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例:(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調(diào)一一變式句應(yīng)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調(diào)整。

例:何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

四、文言文斷句

(-)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jīng)常用"日”“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日"

“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nèi)容。如廣東卷中的“史官日”。

(二)常用虛詞是標志

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guān)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

?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

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jīng)常用于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jīng)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

等經(jīng)常用于感嘆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

結(jié)構(gòu)之后,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貝h然則、或、況、而況、

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三)看句式,據(jù)修辭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

置、狀語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

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guān)系的詞,如“為、乃、即、貝廠等);

文言文中往往會用到排比、對偶、反復、頂真等修辭手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

特點。利用好這些特點對我們斷句很有幫助。

五、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

1.借助標題,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標題大直接概括主要內(nèi)容。

2.瀏覽全文,尋找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準確地理解文章的主要

內(nèi)容。

3.結(jié)合注釋,弄懂句意。古詩文中在有一些難懂的字詞或者一詞多義的時候,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

些注釋有助于我們更快、更準確地理解古詩文的主要內(nèi)容。

4.巧借問題,理解文意。選擇題里的選項一般都會涉及文章內(nèi)容,閱讀時可以先瀏覽各個選項,通過

解讀這種題,就能馬上了解全文內(nèi)容,再去讀原文,就會事半功倍、化難為易。

六、文言文感悟、評價

文言文蘊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為給我們的啟示。

要想準確把握文言文蘊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詳細尋找、分析文中每個人干了什么,

有什么特征,從這些人身上尋找啟示。

一、選擇題

1.下面詞語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甚聰雪(智慧)B.孔君平掌其父(拜訪)

C.昔之曰(獎勵)D.為設(shè)果(給,替)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C.譽之曰:他夸耀自己的盾。譽:夸贊。

故選C。

2.以下對文言文“正確朗讀”的停頓處理,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海ǎ?/p>

A.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選自《司馬光》)

B.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選自《守株待兔》

C.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選自《鐵杵成針》)

D.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選自《楊氏之子》)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jié)奏的能力。

D.不恰當,句意:“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于是便叫他出來。結(jié)合句意,“正確朗讀

的停頓為: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

故選D。

3.“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中的“鬻”解釋是()

A.刺破B.賣C.有的人D.拜訪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了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出自文言文《自相矛盾》。意思是: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鬻:賣。

故選Bo

4.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亡羊補軍——牢固B.溺而不返——返回

C.守株待兔一守候D.道旁李一道路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的是字詞解釋。

A.亡羊補牢:丟失了羊以后修補羊圈。比喻出了差錯以后,馬上想法子補救,以防止出現(xiàn)更大的問題。牢:

羊圈。

故選A。

5.下列加點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A.楊氏子修聰慧(甚:非常)B.乃呼兒出(乃:于是,就)

C.為設(shè)果,牛有楊梅(果:果然)D.孔君平詣其父(詣:拜訪)

【答案】C

【詳解】考查字詞理解。

C.意思是:他為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果:水果。

故選C。

6.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道旁李(道路)B.吾盾之壁(堅固)C.弗能座(應(yīng)答)D.翼復得兔(復雜)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字詞解釋。

A項:“道旁李”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是指路邊的苦李。道:道路。

B項:“吾盾之堅”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我的盾堅固無比。堅:堅固。

C項:“弗能應(yīng)”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指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應(yīng):應(yīng)答。

D項:“翼復得兔”出自《守株待兔》,意思是意思為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復:再,又。

7.下列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B.孔指以/示兒/日:“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兒/日:“此是/君家果。"

D.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的表達能力。

斷句:指在說話或朗讀時,在語句前后以及中間所做的間歇,其作用在于使句子結(jié)構(gòu)層次分明,也為了充

分表達感情,朗讀停頓一般是以意思為單位。

本句的句意為: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水果。”

從句法結(jié)構(gòu)和句意上看,“孔”是主語,讀時應(yīng)停頓;“指以示兒”意為“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句意完整,讀時

應(yīng)停頓;“此是”意為“這是“,讀時應(yīng)停頓;故本句斷句為“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

故選C。

8.下列朗讀停頓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C.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D.孔指/以示兒/日:“此是/君/家果。”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朗讀停頓。

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應(yīng)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不能破壞相對獨立完整的意思。

A.“楊氏子”意思是姓楊的人家的孩子。這是一個完整意思的詞語,應(yīng)在之前劃分。正確的節(jié)奏劃分應(yīng)為: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C.“于物”意思是任何東西,“無不陷也”意思是不能不被它穿破。這是一個完整意思的詞語,應(yīng)在之前劃分。

正確的節(jié)奏劃分應(yīng)為: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D.“孔”意思是孔君平,“指示兒”意思是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曰”意思是說,“此”意思是這,“是君家果。”

意思為是你家的水果。這是一個完整意思的詞語,應(yīng)在之前劃分。正確的節(jié)奏劃分應(yīng)為:孔/指以示兒/曰:

“此/是君家果。”故選B。

二、填空題

9.照樣子,寫出加點字相對應(yīng)的詞語。

示例:吾盾之壁(堅固)

①弗能廖也。()②群兒戲于摩。()

【答案】回答庭院

【詳解】考查詞語解釋。

①弗能應(yīng)也,意思是“既賣盾又賣矛的楚國人無法解釋他話里的矛盾。”應(yīng):回答。

②群兒戲于庭。意思是“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庭:庭院。

10.解釋下面加點字詞的意思。

孔君平由其父

乃呼兒出

物莫能陷也

卻看妻子愁何在

【答案】拜訪于是穿透回頭看

【詳解】考查字詞解釋。

孔君平詣其父,意思是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詣”是拜訪的意思。出自南北朝劉義慶《楊氏父子》。

乃呼兒出,意思是于是便叫楊氏子出來。"乃''是于是的意思。出自南北朝劉義慶《楊氏父子》。

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陷”是穿透的意思。出自先秦韓非子《矛與盾》。

卻看妻子愁何在,意思是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云。“卻看”是回頭看的意思。出自唐代杜甫《聞官軍收

河南河北》。

三、文言文閱讀

課內(nèi)文段閱讀。

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shè)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日:“此

是君家果。”兒應(yīng)聲答目:“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1.“孔君平詣其父”中“詣”的意思是()

A.說話B.拜訪C.學習的程度D.到達

12.課文是圍繞這句話寫的。

13.用“二畫出最能體現(xiàn)楊氏之子語言巧妙的句子。

14.翻譯句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5.聽了楊氏之子的話,孔君平會怎樣說?請發(fā)揮想象寫一寫。

【答案】11.B12.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13.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14.沒聽說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鳥。15.孔君平大吃一驚,隨即哈哈大笑,說:“妙,真是妙!賢侄的回答可謂天衣無縫,

后生可畏呀!”

【解析】1L本題考查了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

“孔君平詣其父”的意思是:孔君平來拜訪他的父親。詣:拜訪。故選B。

12.本題考查了對中心句的認識。

本文主要通過一個巧妙應(yīng)答的故事來說明楊氏之子非常聰明智慧,因此中心句是開頭第一句“梁國楊氏子九

歲,甚聰惠。”

13.本題考查了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

楊氏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話反說的方式,婉轉(zhuǎn)對答,既表現(xiàn)了應(yīng)有的

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孔君平無言以對。這個回答妙在

妙在楊氏子善于借題發(fā)揮,反駁客人的說法。故最能體現(xiàn)楊氏之子語言巧妙的句子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4.本題考查了文言文的句子翻譯。

注意重點字詞的解釋:未聞:沒有聽說過;家禽:家中馴養(yǎng)的鳥。

15.本題考查了想象寫話。

圍繞對楊氏之子的聰慧贊賞有加展開想象說一說。如:孔君平微微點頭,捋捋胡子曰:“后生可畏,后生可

畏!”

【點睛】參考譯文:梁國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

巧他父親不在,于是便叫他出來。他為孔君平端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

“這是你家的水果。”楊氏子馬上回答說:“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綜合閱讀與實踐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選自

《韓非子?難一》)

16.聯(lián)系上下文,寫出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1)菅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譽:陷:

(2)其人強能廖也。弗:應(yīng):

17.結(jié)合課文和閱讀經(jīng)驗,下面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鬻,形聲。本義:粥。引申為“賣”,文中指賣盾與矛。

B.“其人弗能應(yīng)也”的原因是這個楚國人把自己的矛和盾都夸大到了一個絕對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圓其說。

C.“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穿透的盾和無所不能穿透的矛,不

可以立刻賣出。

D.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后抵觸,不一致。

18.楚人“弗能應(yīng)也”,當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一定很豐富,補充內(nèi)容,把話寫完整。

楚國人聽后,,他心想,

19.假如你是質(zhì)問楚國人的這個人,你會教他怎么做怎么說,才會成功賣出他的矛和盾?

【答案】16.稱贊刺穿不回答17.C18.用手抓了抓頭發(fā),面露尷尬之色這

該怎么回答呀?不管怎么說都會自相矛盾啊。19.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絕配,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

這把盾,別的盾都可以穿破,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誰也打不爛,所以這是絕配。

【解析】16.本題考查字詞的解釋。

(1)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句意為: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么東西

能夠穿透它。”譽:贊譽,夸耀。陷:穿透,刺透。

(2)其人弗能應(yīng)也。句意為:那人一句話也答不上來。弗:不。應(yīng):回答。

17.本題考查詞句的解釋。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句意為: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

同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故選C。

18.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楚國人被問之后,心里由很多的想法,言之成理即可。如:

楚國人聽后,愣住了,他心想,用我的矛刺我的盾?我該怎么回答呢?

19.本題考查綜合實踐能力。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

我的矛和我的盾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東西在一起才會發(fā)揮到它更大的作用,一個用來殺敵,一個用來防身,

是自衛(wèi)的最佳保障。總之不要搞自我對立,要強調(diào)相互促進。

【點睛】參考譯文:

有一個楚國人,既賣盾又賣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沒有什么東西能夠穿透它。”又夸

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任何堅固的東西都穿得透。”有人問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結(jié)

果會怎么樣呢?”那人張口結(jié)舌,一句話也答不上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與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

時存在于這個世界上。

小古文閱讀。

諱?輸棋

有自負棋高者,與人角②,連負三局。次日,人問之日:“昨日較棋幾局?”答曰:“三局。”又問:

“勝負如何?”目:“第一局我不曾贏,第二局他不曾輸,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罷了。”

(選自《笑林廣記》)

【注釋】①諱:忌諱(對某些可能產(chǎn)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②角(jue):競賽,斗爭。③和:和棋,

平局。

20.“負”在詞典中的解釋有“①背;②依仗、倚靠;③遭受;④失敗”等意思,文中“有自負棋高者”中的“負”

應(yīng)選第()個意思;“連負三局”中的“負”應(yīng)選第()個意思。

21.翻譯下面的句子。

次日,人問之日:“昨日較棋幾局?

22.這個故事的題目是“諱輸棋”,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xiàn)題意?在文中找出寫下來。

23.文中這個“諱輸棋”的人,是個怎樣的人?

【答案】20.②④21.第二天,有人問他:“昨天你們下了幾局棋呢?”22.日:“第一局我不

曾贏,第二局他不曾輸,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罷了。”23.他是一個十分自負的人,不僅不肯面

對失敗,反而百般掩飾。

【解析】20.考查字詞解釋。

“有自負棋高者”意思是有個人認為自己的棋藝很高,“負”的意思是:依仗、倚靠,故選②。

“連負三局”的意思是連輸三場。“負”的意思是:失敗,故選④。

21.考查翻譯句子。

次日:第二日;較棋:比賽下棋。

次日,人問之日:“昨日較棋幾局?”意思是:第二天,有人問他:“昨天和人下了幾局棋?”

22.考查內(nèi)容理解。

“諱輸棋”的意思翻譯為死要面子,就是明明已經(jīng)輸了,卻不肯承認,偏要說自己沒有輸。

結(jié)合原文“第一局我不曾贏,第二局他不曾輸,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③,他不肯罷了。”可知那人不肯承認自己

輸棋,而進行狡辯。

23.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結(jié)合文中“有自負棋高者,與人角,連負三局。”意思是:有個人認為自己的棋藝很高,與人下棋,結(jié)果連輸

三場。及“第一局我不曾贏,第二局他不曾輸,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罷了。”意思是:第一局我沒有贏,

第二局他沒有輸,第三局我本來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分析可知,文中這個“諱輸棋”的人是個不敢正

視自己的失敗,死要面子的人。

【點睛】參考譯文:有個人認為自己的棋藝很高,與人下棋,結(jié)果連輸三場。第二天,有人問他:“昨天和

人下了幾局棋?”他答道:“三局。”那人又問:“棋局的勝負怎么樣?”他答道:“第一局我沒有贏,第二局他

沒有輸,第三局我本來要求和他打和,但是他不肯。”

小古文《徐孺子賞月》。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或①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日:“不然。譬如人眼中有

瞳②,無此,必不明。”

【注】①或:有人。②瞳:瞳仁。

24.聯(lián)系句子,給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nèi)。

①掌月下戲()A.嘗試B.品嘗C.曾經(jīng)

②不俗()A.不錯B.不是這樣的C.不像

25.面對別人的提問,徐孺子怎么回答的呢?請用原文中的話回答。

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中沒有什么東西,是不是會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

26.和楊氏之子一樣,徐孺子也顯示出超越同齡小孩的智慧,他的回答巧妙在用與月亮進行類比,

以反駁“”的觀點。

【答案】24.CB25.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無此,必不明。26.眼睛若令月中無

物,當極明邪?

【解析】24.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解釋。

這種題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詞,需要識記。作答時,可以結(jié)合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加點字詞的含義。

①“嘗月下戲”意思是:曾經(jīng)在月光下玩耍。嘗:曾經(jīng)。故選C。

②“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意思是:不是這樣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不然:不是這樣的。故選B。

2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結(jié)合文中“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無此,必不明。”的意思是:“不是這樣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沒有它,

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面對別人的提問,徐孺子的回答是: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無此,必不明。

2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結(jié)合文中“不然。猶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的意思:“不是這樣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沒有它,眼

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徐孺子對于別人的看法,沒有盲目的跟從,而是用眼睛來打比方,形象巧妙地反

駁了“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的觀點。

【點睛】參考譯文:徐孺子九歲的時候,曾經(jīng)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沒有,會

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沒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閱讀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申墻壞。其子曰:“不垂,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匚其財,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27.下列句子中,帶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天電墻壞。雨:下雨B.不氨,必將有盜。筑:修補

c.暮而果大立其財。亡:逃跑

28.下面這句話,朗讀停頓正確的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29.對“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理解正確的是()

A.姓“其”的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鄰居干的。

B.這家人認為鄰居的孩子很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鄰居干的。

C.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30.這個故事主要想告訴我們()

A.評價一個人要客觀公正B.做人不要多管閑事

C.富人兒子非常聰明

【答案】27.C28.B29.C30.A

【解析】27.本題考查對字詞的理解。

C.不正確。“暮而果大亡其財”意思是: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亡:丟失。

故選C。

28.本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節(jié)奏的能力。

劃分節(jié)奏主要依據(jù)句子的結(jié)構(gòu),一般是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之間、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要停頓。“其

家”是主語,其后停頓;“智”是動詞,其后斷句。

故選Bo

29.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

D.句中重點的詞有:“其”:這家人;甚:很;智:聰明,認為……聰明;句子翻譯為:那家人認為自己的

兒子很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故選C。

30.本題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結(jié)合文章的內(nèi)容概括。《智子疑鄰》中的兒子和鄰人都提了同樣的建議,但是卻贊賞兒子聰明,懷疑偷盜是

隔壁那個老人干的。告訴人們偏見往往使人失去理智,看不清事實,我們評價一個人要客觀公正。

故選Ao

【點睛】譯文:宋國有個富人,天上下雨,那個富人家的,墻被毀壞。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

定會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他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

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干的。

閱讀理解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①,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目:“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②。毓面有汗,

帝問:“卿面何以汗?"毓對日:“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日:“戰(zhàn)戰(zhàn)愫悚?,汗不

敢出。”

【注釋】①令譽:美好的聲譽。②敕見:奉命進見。③戰(zhàn)戰(zhàn)愫悚:戰(zhàn)戰(zhàn)栗栗

3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魏文帝用之()(2)謂其父鐘繇()

32.鐘氏二子見魏文帝,____臉上有汗,______臉上無汗。(填序號)

①鐘繇②鐘毓③鐘會

33.面對魏文帝的提問,鐘氏二子都能機智地應(yīng)答。你更喜歡誰的回答呢?說明理由。

【答案】31.聽說告訴32.②③33.示例:

我更喜歡鐘毓,因為遵守禮法而知畏懼,明白事君之道。

我更喜歡鐘會。因為他既巧妙回答了文帝對自己不流汗的困惑,又維護了文帝的尊嚴。

【解析】31.本題考查字詞的解釋。

(1)魏文帝聞之:魏文帝(曹丕)聽說他們兄弟二人的名氣。聞:聽說。

(2)語其父鐘繇:告訴他們的父親鐘繇。語:告訴。

32.本題考查對內(nèi)容的理解。

根據(jù)“毓面有汗”可知,鐘毓臉上有汗;根據(jù)“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可知,鐘會臉上無汗。

33.本題考查表達能力。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二選一即可,理由要充分。如:

我更喜歡鐘毓,因為他能鎮(zhèn)定思考,冷靜作答。既回答了問題,又維護了魏文帝的威嚴。

我喜歡鐘會,面都魏文帝突如其來的問題,他能巧妙回答,同時也維護了魏文帝的尊嚴。

【點睛】參考譯文:

鐘毓、鐘會小的時候就受到大家的夸獎,十三歲的時候,魏文帝聽說后,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能讓你的

兩個兒子來讓我見見嗎?”于是他們奉皇帝的命令進見。鐘毓臉上有汗,皇帝問他:“你臉上為什么會出汗?”

鐘毓回答說:“我見到您,感到緊張,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問鐘會:那你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說:

“我因為見到您而緊張,連汗也不敢出。”

閱讀小古文,回答問題。

翠鳥移巢

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子長羽毛,復益愛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

而取之矣。

【注釋】①患:災(zāi)禍。②及:到了……的時候。③益:更加。④遂:于是,就。

34.朗讀小古文,下面表示停頓正確的是()

A.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B.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

35.用學過的方法,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①穹墜:②又零下巢:

36.翠鳥一開始把巢筑在高處的原因是;而后來把巢一次次筑低的原因是;結(jié)果

是。從中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

【答案】34.B35.恐怕,擔心更加,愈發(fā)36.避免禍患愛護小翠鳥,怕它掉下來人

們伸手捉住了小翠鳥不要過分的溺愛孩子,不然會害了他;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只注意一個方面,一

定還要考慮另一個方面,要全面權(quán)衡事情的利弊而審慎行事。

【解析】34.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斷句。

文言文斷句,可以根據(jù)語言順序處理斷句,即按照“主語一謂語——賓語”“定語一中心語”“狀語一中

心語”“動補”來斷句,也就是說在主謂之間、謂賓之間、狀語與中心語之間、動補之間要作停頓,以使語意

明顯。

分析句子“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翠鳥”是主語,“以避患”是賓語,因此,正確的停頓節(jié)奏是:翠鳥/先高作

巢/以避患。

故選B。

35.本題考查的是字詞解釋。

文言文字詞可以使用組詞法、換詞法、上下文聯(lián)系法和增刪法來解釋。

①“恐墜”的意思是擔心它從樹上掉下來,“恐”的意思是恐怕,擔心。

②“又更下巢”的意思是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更”的意思是更加,愈發(fā)。

36.本題考查的是文章內(nèi)容理解。

聯(lián)系文章中句子“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可知,翠鳥一開始把巢筑在高處的原因是“以避患”,即避免禍患。

聯(lián)系文章中句子“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復益愛之,又更下巢”可知,翠鳥后來把巢一次次筑低的

原因是“愛之”,即愛護小翠鳥,怕它掉下來。

聯(lián)系文章中句子“人遂得而取之矣”可知,翠鳥一次次把巢降低的結(jié)果是“人遂得而取之“,即人們伸手捉住了

小翠鳥。

由文中翠鳥“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復益愛之,又更下巢”,導致“人遂得而取之矣”的結(jié)果可知,父母的溺

愛會害了孩子。作答時圍繞此關(guān)鍵點來回答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翠鳥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來避免災(zāi)禍。到了它生了小鳥的時候,特別喜愛它,擔心它

從樹上掉下來,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鳥長出了羽毛,翠鳥更加喜愛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

方,于是人們就把翠鳥的孩子捉住了。

小古文閱讀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②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③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

日:“有所失,復得。”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戒之。封建之后盂子丕夏善美。

注釋:①誦:背誦。②輟(chui):停止。③音宣(xuan):忘記。

37.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意思。

其母方織()A.正在B.方向C.相當

以此球之()A.命令B.告誡C.戒備

38.用自己的話寫一寫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

3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畫線的句子。

40.讀完以后,請說說故事講了什么道理?

【答案】37.AB38.示例:孟子小時候在背誦時遇見母親正在織布,突然停止,又繼續(xù)背誦下去。

母親拿起刀割斷布來警戒孟子,從那以后,孟子不再遺忘書中的內(nèi)容了。39.從此以后,孟子背誦不

再忘記。40.示例: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

【解析】37.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字詞的理解與辨析。

其母方織:他的母親正在紡織。其中“方”指正在。故選A。

以此戒之:用割斷的織物來告誡孟子。其中“戒”指告誡。故選B。

38.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辨析。

結(jié)合文言文內(nèi)容可知,文言文講的是:孟子年少的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突然停了

下來。過了一會兒,再背。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并問他說:“為什么要中間停下來了?“孟子回

答說:“有些忘記了,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用來警告孟子,說:“這些絲斷了,

能再繼續(xù)織嗎?”從此以后,孟子不會再遺忘了。可據(jù)此概括作答。

39.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主要句子的理解與辨析。

自:從。是:這。B1:忘記。由此,句子表達的意思是:從此以后,孟子不會再遺忘了。

40.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與辨析。

結(jié)合文言文譯文內(nèi)容可知,本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孟子的母親通過紡織的例子告訴孟子學習必須全神貫注、

專心致志,否則將半途而廢;同時告訴我們的是: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適當?shù)姆椒ǎ詡魃斫獭⑹掳牍Ρ丁?/p>

【點睛】譯文:孟子年少的時候,背誦詩文,他的母親正在紡織。孟子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再背。

他的母親知道他遺忘了,叫來他并問他:“為什么中間停下來了?”孟子回答說:“有些忘記了,又記起來。”

孟子的母親拿起剪刀就割斷她的織物,用來告誡孟子。從此以后,孟子不會再遺忘了。

文言文閱讀。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

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口:“何不試之以足?”日:“寧信度,無自信也。”

41.解釋加點字。

(1)先自虐其足()(2)宇信度()

42.翻譯下列句子。

市罷,遂不得履。

43.文中“之”字共出現(xiàn)五次,請說說以下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1)而忘操之()(2)何不試之以足()

44.《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答案】41.用尺子度量寧可42.集市已經(jīng)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43.量好的尺碼他

想買的那雙鞋子44.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于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

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解析】41.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解釋。

(1)“先自度其足”句子意思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度”在這里的意思是丈量、測量、用尺子度量。

(2)“寧信度”句子意思是: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寧”在這里的意思是寧可、寧愿。

42.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

注意重點字詞的解釋:“罷”是“散了、完結(jié)”的意思,“遂”是“于是”的意思,“履”是“鞋子”的意思。

43.本題考查“之”的用法。

“之”的基本用法有:作代詞、作動詞、作助詞三種。

(1)“而忘操之”,忘了帶上尺碼。之,代詞,指量好的尺碼。

(2)“何不試之以足”,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之,代詞,代指他想買的那雙鞋子。

44.本題考查主旨理解。

結(jié)合全文,我們知道講的是一個鄭國人,想去集市買鞋。他忘帶在家量好的尺碼,即使挑好了鞋子,仍返

回家拿尺碼。等再次返回時,集市已經(jīng)散了,他最終沒買成鞋子。他寧愿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

自己的腳。從這個故事可知,這個人太講形式。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做事不要教條主義、只講形式,要

實事求是,靈活變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