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2_第1頁
河南省名校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2_第2頁
河南省名校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2_第3頁
河南省名校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2_第4頁
河南省名校大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一開學測試語文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請將各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3.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部編版必修上冊。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目前,我國學術界出現了一個“斷層”。這里有兩個含義:一是科學工作者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二是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與國外最新成就之間出現了一段空白。我們要填補這個斷層,就得趕緊培養一批年輕的骨干,這批骨干就是你們這代年輕的學者們。人類了解并改造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是靠自覺。中國要富強,要發展,就得擁有更多掌握了知識的自覺的人。做學問也要對外開放,但要防止“中心外移”。要了解外國,但立足點應在中國,中心應在中國。不能忘記我們是喝中國水、吃中國飯、生長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基本事實。我們的學術研究要為人民服務,要從土里生長出來。目前,洋貨充斥,真偽莫辨。許多外國學說被介紹進中國來,但真正消化一種外國學說不是一兩年能做到的。從外國學來的東西也要土化一下,看什么東西我們能用得上。在學術上,土貨也要和洋貨競爭,我們貨比貨,看誰的東西更能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社會科學工作者學外語,我是主張實用的。學外語的作用就是要能把外國的東西變成中國實用的東西,以解決我國當前最緊急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去參加語言測試、培養導游。不少日本人講英語就不行,可這并沒妨礙他們從別國學習先進的東西。要提高翻譯的地位。翻譯往往比創作還困難,因為不懂的東西你可以不寫,而翻譯就非得弄懂不可。要重視翻譯,但翻譯工作者也應自重,不能粗制濫造,貽害他人。知識分子不能被奪志,喪志是很可悲的事情。要把我國的建設搞上去,崇拜人家是不行的,崇拜人家就等于喪志。(摘編自費孝通《和青年學者談如何做學問》)材料二:在信息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比我們思想跑得更快,社會的日新月異往往出人意料,世界上各種現象千變萬化,社會的矛盾、沖突不斷涌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讀書做學問,應該貼近實際,篤行實踐,經過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便把握世界的不斷變化的規律。只有不斷求索創新,才能有更多的收獲。思想不能保守,不能是天不變,道亦不變;而是應該變,變則通,通則開放。如果說思想很狹窄,視野不開闊,沒有胸懷世界、胸懷人民,那么,就不可能內得于己。要打破舊觀念、舊思想,清除先見、圈見、偏見,若不打破和清除,就不能內得于己。外得于人,是向別人學習,向世界各個國家、民族的優秀文化學習,吸收各國家、各民族優秀的文化思想。這就是外得于人的方法和形式,以使我們的思想更加充實、豐富,得到全面的、完整的、更大的發展,從而構建中華民族更精粹的思想、理論、觀念,這是創新的基本路向,也是一種和合創新。盡管各國家、各民族的一些思想、文化、觀點、理論,互相之間有差異、矛盾、沖突,我們也要致力于由沖突融合而達到和合。我們讀書做學問都應該沿著和合共生、求索創新這一條路線,來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學術、文化、哲學、話語領域能恢復在世界舞臺上原有的重要地位。(摘編自張立文《談讀書做學問》)材料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以自信、成熟的心態來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堅定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文化發展正確道路的歷史必然。從歷史層面看,文化自信是走出近代文化自卑的正確選擇。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各種文化思潮的興起,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優勢被沖擊得支離破碎,中國人的文化自尊與民族自尊受到了極大傷害,造成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缺失,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遭遇嚴重危機。因此,有必要從思想上、行動上徹底走出“西方中心論”的誤區,進而建立文化自信,完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由自省自覺到自信的轉換過程;從現實層面看,文化自信是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超越的內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領域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對中華傳統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中的歷史地位進行正確的定位,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原動力,進而關系到人類文明的根本走向。只有樹立了理智的文化自信,才能在面對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時,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死板復古,切實推動傳統文化在新的語境下融入時代發展,融合現代科技,實現文化的創新和超越。(摘編自高東新《堅定文化自信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時代新命》)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學術界出現的“斷層”現象,表現在國內科學工作者兩代人年齡的差距,以及國內外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之間的差距。B.信息時代下人工智能迅速發展,我們讀書做學問要開闊視野,拓寬思想,打破舊的思想觀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以發展本民族文化。C.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各種外來文化思潮的興起,使中國人產生了文化自卑心理,嚴重傷害了文化自尊與民族自尊。D.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領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這更需要我們建立起文化自信,以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超越。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一項是()A.我國的學術研究要從土里生長出來,這要求我們以“土貨”將“洋貨”比下去。B.與翻譯相比,創作并不需要作者把所寫東西都弄懂,所以創作往往更加容易。C.不斷吸收各國家、各民族優秀的文化思想,有利于恢復中華民族文化的地位。D.三則材料論及文化,都對“全盤西化論”和“文化復古主義”的誤區加以否定。3.下列選項,與材料一中畫橫線句子觀點相符的一項是()A.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是順便到歐洲傳道。B.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C.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毛廁里……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D.煙槍和煙燈……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4.請簡要說明材料二的論述思路。5.當下,我國一些研究者在學術研究上存在“中心外移”的做法。請根據材料,對這種現象加以評析。(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雨中登泰山李健吾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們約好了清晨出發,人齊了,雨卻越下越大。等天晴嗎?想著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悶。①盼到十一點半鐘,天色轉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帶動年輕人,挎起背包,興致勃勃,朝岱宗坊出發了。是煙是霧,我們辨識不清,只見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線一般,撒在回旋的水面。這里叫作虬在灣。②據說虬早已被呂洞賓渡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著斜風細雨,一邊卻喑惡叱咤,似有千軍萬馬。我們冒雨前行,走上登山的正路。水聲落在我們后面,雄偉的紅門把山擋住。走出長門洞,豁然開朗,山又到了我們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懸崖崚嶒,石縫滴滴噠噠,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順著斜坡,流進山澗,涓涓的水聲變成訇訇的雷鳴。有時候風過云開,在底下望見南天門,影影綽綽,聳立山頭,好像并不很遠;更多的時候,烏云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過中溪水淺的地方,走不太遠,就是有名的經石峪,一片大水漫過一畝大小的一個大石坪,光光的石頭上刻著一部《金剛經》,字有斗來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讓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住了。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驕傲,又是擔心。驕傲我已經走了一半的山路,擔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霧又上來。我們歇歇走走,走走歇歇。眼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輕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輕了一樣,有說有笑,跟在他們后頭。不知不覺中,山勢陡峭,上升的坡度越來越大,只有探出身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測的山溝邊,明明有水流,卻聽不見水聲。過了云步橋,我們開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盤道。南天門應該近了,由于山峽回環曲折,反而望不見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狀也有,什么顏色也有,挨挨擠擠,芊芊莽莽,要把巉巖的山石裝扮起來。連我這樣上了一點歲數的人,也學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葉子全蔫了,才帶著抱歉的心情,丟在山澗里,隨水漂去。天色眼看黑將下來。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級,一級又一級,是樂趣也是苦趣,好像從我有生命以來就在登山似的,邁前腳,拖后腳,才不過走完慢十八盤。我靠住升仙坊,仰起頭來朝上望,十八盤仿佛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我膽怯了。新砌的石級窄窄的,擱不下整腳。一位老大爺,斜著腳步,穿花一般,側著身子,趕到我們前頭。一位老大娘,挎著香袋,盡管腳小,也穩穩當當,從我們身邊過去。我看著他們,也鼓足了勁,像應劭說的那樣,“目視而腳不隨”,抓住鐵扶手,揪牢年輕人,走十幾步,歇一口氣,終于在下午七點鐘,上到南天門。心還在跳,腿還在抖,人到底還是上來了。低頭望著新整然而長極了的盤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來。我走在天街上,輕松愉快,像一個沒事人一樣。一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只有標記,有的門口掛著一只笊籬,有的窗口放著一對鸚鵡,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條金牛,地方寬敞的擺著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幾,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著萬丈的深淵。別成一格的還有那些石頭。古詩人形容泰山,說“泰山巖巖”,注解人告訴你:巖巖,積石貌。的確這樣,山頂越發給你這種感覺。有的石頭像蓮花瓣,有的像大象頭,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臥虎,有的錯落成橋,有的兀立如柱,有的側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③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動不動。年月久,傳說多,登封臺讓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況,一個光禿禿的地方會有一塊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處”。有的山池叫作洗頭盆,據說玉女往常在這里洗過頭發;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傳說過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來游去。④兩條白線,曲曲折折,是灤河,是汶河。一個黑點子在碧綠的圖案中間移動,仿佛螞蟻,又冒一縷青煙。我們沒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氣爽的時候。不過我們也有自己的獨得之樂:我們在雨中看到的瀑布,兩天以后下山,已經不那樣壯麗了。小瀑布不見,大瀑布變小了。我們沿著西溪,翻山越嶺,穿過果香撲鼻的蘋果園,在黑龍潭附近待了老半天。山勢和水勢在這里別是一種格調,變化而又和諧。山沒有水,如同人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我們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聲有勢的飛泉流瀑,傾盆大雨的時候,恰好又在斗母宮躲過,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從孔子登臨泰山的名言寫起,并說過而不登好似“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這與后文對泰山文化韻味的描寫形成呼應。B.文中提到“我又是驕傲,又是擔心”,“我”飽受這種矛盾心理的困擾,又恰逢起霧,于是“我”停下登山的步伐,平復心情。C.老大爺“趕到我們前頭”,老大娘“盡管腳小,也穩穩當當”,他們爬山的勁頭鼓舞了“我”,使“我”克服膽怯,登上了南天門。D.這篇游記散文意境空靈,構思巧妙,生動再現了雨中泰山的奇觀,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懷,富有濃郁的個性色彩。7.下列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表明,“我”對此行充滿期待,興致極高,先前的失落之感已經煙消云散。B.句子②提到呂洞賓渡虬的傳說,說明了嶙嶙的亂石有著虬的形態,使水珠飛濺。C.句子③對山石顏色的描寫和《登泰山記》“石蒼黑色”都是一筆帶過,樸素簡練。D.句子④先寫“兩條白線”,再指出“是漆河,是汶河”,更有登高俯瞰的情境感。8.作者為什么說“山沒有水,如同人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9.本文采用雙線結構記敘了作者雨中登泰山的過程,請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①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②也,學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時辨說,以論道,不茍辨,必中法,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選自《呂氏春秋·孟夏紀》,有刪改)材料二: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子行厚而辭深,雖仆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后,誠欲往來言所聞,則仆固愿悉陳中所得者。子茍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矣。茍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有刪改)[注]①駔:牲口交易的經紀人。②巨狡:大騙子。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仆道不篤A業B甚C淺近D環顧E其中F未G見可師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善,指善于、擅長,成語有“從善如流”,其中的“善”意思與材料中的不相同。B.弗內,意為不接納,“弗”與《曹劌論戰》“弗敢專也”的“弗”意思相同。C.“假令有取”的“假”與《荀子·勸學》“假輿馬者”的“假”意思不相同。D.“為眾人師”的“眾人”與《師說》“今之眾人”的“眾人”都是指許多人。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使人可以耳聞、目見、口言、心知,而學習并不能給人增加什么,只要能夠保全天賦予的本性而不使它們受到傷害,就是所謂“善學”。B.子張、顏涿聚、段干木等六人本是“刑戮死辱之人”,而今他們能免于刑罰,成為名士顯人,都是得益于從師學習以及王公大人們的禮遇。C.對于韋中立的從師之請,柳宗元禮貌謙遜地回信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且估量自己沒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因此不敢做韋中立的老師。D.柳宗元認為,如果二人經常往來交談,以擴充作文之道,自己也會因為韋中立的幫助而有所收獲,就沒有必要以師生來稱呼這種關系。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2)誠欲往來言所聞,則仆固愿悉陳中所得者。14.根據材料二和《師說》,簡要說明韓愈“得狂名”的時代背景。(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吊白居易李忱[注]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注]李忱:唐宣宗,唐朝皇帝。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以美玉和珠寶為喻贊美了白居易的詩歌,由此引出對其逝世的深切惋惜。B.白居易一生如浮云漂泊,命運又使他無所作為,但他仍以“樂天”為字自勉。C.尾聯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示自己對白居易難以割舍,每當想起便會牽動哀思D.全詩語言明白曉暢,情感真摯,且對仗工整,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創作歷程。16.作者在詩中提到了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并序》兩篇長詩,有什么用意?請結合本詩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描寫自己房屋面積的大小和房屋數量的多少的詩句是“______,______”。(2)《赤壁賦》中“______,______”兩句,描寫客人感嘆人生短暫,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兩句描寫了女子們在江邊采蓮,湖邊澤畔還有數不清芳草的美好、歡樂的畫面。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曾讀過一本有趣的書,叫《云彩收集者手冊》,我對照了一下里面的描述,這種云應該叫毛狀云,書中說:只是細條狀高空云的毛狀云并不會提供除高空有持續不斷的風之外的其他信息。作者又說:也許它們存在的意義就只是長得好看。每每想起這句我就想笑。好看,這就是足夠重要的意義。烏云也是好看的。比如這天我恰好在家,下午四點多,突然烏云滿天,打起了雷,然后就是大雨,還有大風。我住在25層,從沒有在這么高的地方看過下大雨。遙遠的天邊有亮色,中間暗的一團應該就是雨了。在明和暗的邊緣,只見一縷縷的雨云綢緞一般垂下來。雨就是這么從上往下走的嗎?非常清晰。大風吹著,那雨云還飄搖起來,如巨大的絲帶。近處,樓和樓之間,也有風挾持著一縷縷的雨云在飄,卻是清亮的白色——這時就覺得云更近了。幾個大雷過后,明暗處便漸漸模糊,混作了一團。18.文中畫橫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為陳述句“雨就是這么從上往下走的”,而作者使用問句,起到了怎樣的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