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考前沖刺-化學與社會發展_第1頁
2025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考前沖刺-化學與社會發展_第2頁
2025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考前沖刺-化學與社會發展_第3頁
2025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考前沖刺-化學與社會發展_第4頁
2025屆高三化學一輪復習++考前沖刺-化學與社會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化學與社會發展一.選擇題(共23小題)1.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放電影時,放映室射到熒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屬于丁達爾效應 B.綠色化學要求從源頭上消除或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 C.將“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合可增強使用效果 D.燃煤中加入CaCO3可以減少酸雨的形成2.在做探究“氯離子的檢驗”實驗時,不需要標識的圖標是()A.明火 B.護目鏡 C.洗手 D.排風3.關于近代化學發展的幾個重要里程碑,下列對應科學家事跡標注有誤的是()A.A B.B C.C D.D4.氰化物廣泛用于濕法冶金和電鍍,工業上通常把廢水中的CN氧化為無污染的CO2和N2下列試劑中無法達到該目的的是()A.NH3 B.H2O2 C.O3 D.NaClO5.合金材料的制造與使用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下列文物不是由合金制作的是()A.清康熙時期青花瓷 B.越王勾踐劍 C.曾侯乙編鐘 D.南朝的司母戊青銅鼎6.2024年中國“六五環境日”主題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下列做法不應提倡的是()A.大力發展火力發電 B.開發使用清潔能源 C.植樹造林增加綠色植被 D.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7.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汽車排氣系統安裝三元催化器,可以提高汽油燃燒效率 B.推廣使用淀粉基環保農用薄膜,可以減少白色污染 C.將煤氣化或液化后再使用,有利于實現“碳中和” D.推廣含磷洗滌劑的使用,可以減少水體污染8.我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體現了中國對解決氣候問題的大國擔當,下列措施對實現“碳中和”不具有直接貢獻的是()A.我國科學家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為合成“糧食”提供新路徑 B.杭州亞運全球首創綠色零碳火炬,證明我國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C.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大力發展核電、光電、水電、風電 D.2019年起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碳中和”就是利用中和反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酸雨是指的pH為5.6的雨水 C.汽車尾氣處理是把氮的氧化物催化氧化為氮氣 D.石灰石粉末與煤一起共熱可以用于煤的脫硫10.2023年世界環境日我國主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下列措施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A.實行垃圾分類管理,實現再生資源回收 B.大量開采自然資源,滿足經濟快速發展 C.推廣使用電動汽車,踐行低碳綠色出行 D.研發使用降解塑料,控制白色污染產生11.下列裝置或過程能實現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是()A.風力發電 B.水果電池 C.燃料燃燒 D.手機充電12.下列做法符合“綠色、健康、安全、環保”的生活理念的是()A.霉變花生,剝殼食用 B.植樹造林,防沙降塵 C.煤氣泄漏,開燈檢查 D.加高煙囪,消除污染13.根據“綠色化學”的思想,某化學家設計了下列化學反應步驟:①CaBr2+H2O一定條件ˉ②2HBr+Hg一定條件ˉHgBr2+H2③HgBr2+CaO250℃ˉHgO+CaBr④2HgO500℃ˉ2Hg+O2該方案的目的是為了制備()A.HBr B.CaO C.H2 D.Hg14.當前我國大力倡導:“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下列關于能源的說法錯誤的是()A.對煤進行氣化和液化處理,能有效除去硫氮氧化物的污染,降低碳排放 B.選擇何種物質作為燃料,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但保護環境必須放在首位 C.人類理想的新能源應具有資源豐富、可再生、無污染或少污染等特點 D.氫氣是一種理想的綠色能源,氫能的發展需要關注制備、存儲、運輸等一系列環節15.近期普寧市教育局主辦“綠美普寧,你我共建”征文比賽,下列措施不利于建設綠美普寧的是()A.焚燒、填埋廢棄塑料 B.推廣使用電動車 C.鼓勵鄉村光伏發電 D.推廣使用新能源16.下列物質的用途與性質對應錯誤的是()A.海水提溴過程中通入氯氣與苦鹵反應得到溴,利用了氯氣的氧化性 B.綠礬將酸性工業廢水中的Cr2O72?轉化為CrC.純堿溶液將水垢中的CaSO4轉化為CaCO3,利用了Na2CO3的堿性 D.活性炭可除去室內空氣中的甲醛,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17.下列對科學史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哈伯和博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貢獻在于合成氨工業生產的實現和相關研究對化學理論與技術發展的推動 B.侯德榜創立的“侯氏制堿法”縮短了生產流程,降低了制堿的成本 C.舍勒發現了一種黃綠色氣體,戴維命名它為氯氣 D.門捷列夫將元素按質子數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得到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18.下列有關碳達峰、碳中和說法正確的是()A.光催化CO2和H2O合成甲醇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B.大規模開采可燃冰作為新能源 C.我國成功開發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碳原子數在5~12的烴),反應過程中CO2被氧化 D.利用火力發電產生的電能電解水制氫有利于實現碳中和19.《天工開物》《本草綱目》等古文獻中記載了我國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下列實踐或工藝在古文獻中不可能被記載的是()A.銀針驗毒 B.火法煉鋅 C.電解法煉鋁 D.取堿浣衣20.定格綠水青山,霧霾變藍天。下列說法或做法不利于保衛藍天的是()A.農田焚燒秸稈,還肥于田 B.供暖季,改分散供暖為集中供暖 C.提倡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汽車 D.火力發電廠對尾氣進行處理,達標排放21.化學與環境密切相關,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 B.CO2、NO2或SO2都會導致酸雨的形成 C.CO2屬于大氣污染物 D.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會導致溫室效應加劇22.水質檢驗員是指對水質進行檢驗和評定的專業技術人員,其工作單位可以是()A.圖書館 B.自來水廠 C.博物館 D.科技館23.環境保護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下列做法中值得提倡的是()A.使用含磷洗衣粉 B.選用一次性塑料袋 C.舊書本直接丟棄 D.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化學與社會發展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3小題)1.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放電影時,放映室射到熒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屬于丁達爾效應 B.綠色化學要求從源頭上消除或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 C.將“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合可增強使用效果 D.燃煤中加入CaCO3可以減少酸雨的形成【分析】A.根據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進行分析;B.根據綠色化學要求從源頭上消除或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進行分析;C.根據消毒液和潔廁靈混合生成有毒氣體氯氣,進行分析;D.根據煤炭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可以和碳酸鈣、氧氣反應形成硫酸鈣進行分析。【解答】解:A.空氣中的塵埃分散到空氣中形成氣溶膠,膠體能產生丁達爾效應,放電影時,放映室射到熒幕上的光柱的形成屬于丁達爾效應,故A正確;B.綠色化學要求從源頭上消除或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不是污染后再治理,故B正確;C.將“84”消毒液和潔廁靈混合,生成有毒氣體Cl2,不能增強使用效果,故C錯誤;D.煤炭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SO2可以和CaCO3、O2反應形成CaSO4,減少酸雨的形成,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常見的生活環境的污染及治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2.在做探究“氯離子的檢驗”實驗時,不需要標識的圖標是()A.明火 B.護目鏡 C.洗手 D.排風【分析】在進行“氯離子的檢驗”實驗時,必須帶上護目鏡,并確保實驗室通風良好,實驗完畢需要洗手,防止對人體造成傷害,該實驗在常溫下進行,不需要加熱。【解答】解:在進行“氯離子的檢驗”實驗時,該實驗在常溫下進行,不需要加熱,不需要明火標識,必須帶上護目鏡,并確保實驗室通風良好,實驗完畢需要洗手,防止對人體造成傷害,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標識,側重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題比較簡單。3.關于近代化學發展的幾個重要里程碑,下列對應科學家事跡標注有誤的是()A.A B.B C.C D.D【分析】A.1661年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提出化學元素的概念;B.1774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建立燃燒的氧化學說;C.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原子學說;D.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解答】解:A.1661年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提出化學元素的概念,標志著近代化學的誕生,故A正確;B.1774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發現了氧氣并研究其在燃燒中的作用,提出了氧化學說,認為燃燒是物質與空氣中氧氣發生發光放熱的劇烈反應,初步揭開了燃燒的神秘面紗,使近代化學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故B正確;C.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沒有提出電子學說,故C錯誤;D.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把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納入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并制成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化學史,側重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題目難度不大。4.氰化物廣泛用于濕法冶金和電鍍,工業上通常把廢水中的CN氧化為無污染的CO2和N2下列試劑中無法達到該目的的是()A.NH3 B.H2O2 C.O3 D.NaClO【分析】根據需要氧化劑把廢水中的CN氧化為無污染的CO2和N2,當元素化合價為最高價態時,物質只具有氧化性,進行分析。【解答】解:需要氧化劑把廢水中的CN氧化為無污染的CO2和N2,當元素化合價為最高價態時,物質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化合價為中間價態時,物質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還原性,處于最低價態時,只具有還原性,氨氣具有還原性,過氧化氫、氧氣、次氯酸鈉具有氧化性,故A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常見的生活環境的污染及治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5.合金材料的制造與使用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下列文物不是由合金制作的是()A.清康熙時期青花瓷 B.越王勾踐劍 C.曾侯乙編鐘 D.南朝的司母戊青銅鼎【分析】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司母戊青銅鼎都是由金屬混合其他物質得到的合金,而青花瓷主要是由陶土燒制而成。【解答】解:A.青花瓷主要是由陶土燒制而成,屬于硅酸鹽產品,不是由合金制作的,故A正確;B.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有銅、鐵、錫等,表面有一層鍍鉻層,是由合金制作的,故B錯誤;C.曾侯乙編鐘制作的主要材料是青銅,還含有錫及其他金屬,是由合金制作的,故C錯誤;D.司母戊青銅鼎是銅的合金,是由合金制作的,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物質分類中合金的相關知識,與歷史文物結合,增強了題目的實用性,難度偏小,注意對合金定義的理解。6.2024年中國“六五環境日”主題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下列做法不應提倡的是()A.大力發展火力發電 B.開發使用清潔能源 C.植樹造林增加綠色植被 D.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分析】根據常見的生活環境的污染及治理措施進行分析。【解答】解:A.火力發電會產生大量污染物,故A錯誤;B.開發使用清潔能源,改善生態環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正確;C.大力植樹造林,增加綠色植被,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故C正確;D.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有助于環境的保護,故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常見的生活環境的污染及治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7.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汽車排氣系統安裝三元催化器,可以提高汽油燃燒效率 B.推廣使用淀粉基環保農用薄膜,可以減少白色污染 C.將煤氣化或液化后再使用,有利于實現“碳中和” D.推廣含磷洗滌劑的使用,可以減少水體污染【分析】A.根據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通過氧化和還原作用轉變為無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氣進行分析;B.根據淀粉基環保農用薄膜易降解,進行分析;C.根據經過氣化、液化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進行分析;D.根據含磷洗滌劑能污染水體,使水富營養化造成赤潮和水華現象進行分析。【解答】解:A.三元催化器可將汽車尾氣排出的CO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通過氧化和還原作用轉變為無害的CO2、水和氮氣,不能提高汽油燃燒效率,故A錯誤;B.淀粉基環保農用薄膜易降解,推廣使用淀粉基環保農用薄膜,可以減少白色污染,故B正確;C.煤經過氣化、液化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并不能減少CO2排放,故C錯誤;D.含磷洗滌劑能污染水體,使水富營養化造成赤潮和水華現象,所以要使用無磷洗滌劑,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常見的生活環境的污染及治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8.我國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體現了中國對解決氣候問題的大國擔當,下列措施對實現“碳中和”不具有直接貢獻的是()A.我國科學家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為合成“糧食”提供新路徑 B.杭州亞運全球首創綠色零碳火炬,證明我國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C.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大力發展核電、光電、水電、風電 D.2019年起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分析】根據不產生二氧化碳,則實現“碳中和”具有直接貢獻,進行分析。【解答】解:A.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技術,對實現“碳中和”具有直接貢獻,故A正確;B.零碳火炬,不產生二氧化碳,則實現“碳中和”具有直接貢獻,故B正確;C.發展核電、光電、水電、風電,不產生二氧化碳,則實現“碳中和”具有直接貢獻,故C正確;D.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有利于回收利用,防止污染,對實現“碳中和”不具有直接貢獻,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常見的生活環境的污染及治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碳中和”就是利用中和反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酸雨是指的pH為5.6的雨水 C.汽車尾氣處理是把氮的氧化物催化氧化為氮氣 D.石灰石粉末與煤一起共熱可以用于煤的脫硫【分析】A.依據碳中和含義解答;B.因雨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所以正常雨水pH為5.6;C.汽車尾氣處理是將氮的氧化物還原為氮氣;D.石灰石粉末與煤一起共熱,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與碳酸鈣、氧氣反應生成硫酸鈣。【解答】解:A.“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負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被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這就是所謂的“碳中和”,故A錯誤;B.因雨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所以正常雨水pH為5.6,酸雨是指的pH小于5.6的雨水,故B錯誤;C.汽車尾氣處理是把氮的氧化物催化還原為氮氣,故C錯誤;D.石灰石粉末與煤一起共熱,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與碳酸鈣、氧氣反應生成硫酸鈣,實現煤的脫硫,故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化學與環境保護,熟悉碳中和、酸雨成因、燃煤脫硫方法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10.2023年世界環境日我國主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下列措施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A.實行垃圾分類管理,實現再生資源回收 B.大量開采自然資源,滿足經濟快速發展 C.推廣使用電動汽車,踐行低碳綠色出行 D.研發使用降解塑料,控制白色污染產生【分析】根據符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的措施進行分析。【解答】解:A.垃圾分類回收,減少塑料包裝,可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符合這一主題,故A正確;B.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大量開采會導致能源枯竭,同時也會帶來污染物增多,故B錯誤;C.推廣使用電動汽車,減少污染空氣的氣體排放,故C正確;D.研發可降解塑料,可以減少白色污染,保護環境,故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常見的生活環境的污染及治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11.下列裝置或過程能實現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是()A.風力發電 B.水果電池 C.燃料燃燒 D.手機充電【分析】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是原電池,電解池是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A.風能轉化為電能;B.化學能轉化為電能;C.化學能轉化為熱能;D.電能轉化為化學能。【解答】解:A.風力發電,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故A錯誤;B.水果電池,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原電池,故B正確;C.燃料燃燒,是化學能轉化為人熱能,故C錯誤;D.手機充電,是電能轉化為化學能,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問題,難度較小。12.下列做法符合“綠色、健康、安全、環保”的生活理念的是()A.霉變花生,剝殼食用 B.植樹造林,防沙降塵 C.煤氣泄漏,開燈檢查 D.加高煙囪,消除污染【分析】A.霉變的花生有黃曲霉毒素;B.植樹造林,防沙降塵C.煤氣泄漏,開燈檢查易發生爆炸;D.加高煙囪,不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解答】解:A.霉變的花生有黃曲霉毒素,易導致人體癌變,不能食用,故A錯誤;B.植樹造林,防沙降塵,可以減少霧霾的發生,有助于保護環境,故B正確;C.煤氣泄漏,開燈檢查易發生爆炸,所以不能開燈檢測,故C錯誤;D.加高煙囪,不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不能改善環境,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化學與環境保護,熟悉常見環境污染與治理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13.根據“綠色化學”的思想,某化學家設計了下列化學反應步驟:①CaBr2+H2O一定條件ˉ②2HBr+Hg一定條件ˉHgBr2+H2③HgBr2+CaO250℃ˉHgO+CaBr④2HgO500℃ˉ2Hg+O2該方案的目的是為了制備()A.HBr B.CaO C.H2 D.Hg【分析】該反應的總反應為H2O分解產生H2和O2。【解答】解:根據題中化學反應步驟可知,該反應的總反應為H2O分解產生H2和O2,CaBr2、Hg為催化劑,CaO、HBr、HgBr2、HgO皆為中間產物,該方案的目的是為了制備氫氣,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綠色化學,側重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題比較簡單。14.當前我國大力倡導:“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下列關于能源的說法錯誤的是()A.對煤進行氣化和液化處理,能有效除去硫氮氧化物的污染,降低碳排放 B.選擇何種物質作為燃料,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但保護環境必須放在首位 C.人類理想的新能源應具有資源豐富、可再生、無污染或少污染等特點 D.氫氣是一種理想的綠色能源,氫能的發展需要關注制備、存儲、運輸等一系列環節【分析】A.根據對煤進行氣化和液化處理,碳元素的含量沒有降低進行分析;B.根據保護環境為首位進行分析;C.根據理想的能源的特點進行分析;D.根據氫氣燃燒無污染進行分析。【解答】解:A.對煤進行氣化和液化處理,能有效除去硫氮氧化物的污染,但是碳元素的含量沒有降低,不能降低碳排放,故A錯誤;B.選擇何種物質作為燃料,首先要考慮的是保護環境,故B正確;C.理想的能源的特點就是具有資源豐富、可再生、無污染或少污染,故C正確;D.氫氣燃燒只生成水,無污染,氫能的發展需要關注制備、存儲、運輸等一系列環節,故D正確;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常見的生活環境的污染及治理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15.近期普寧市教育局主辦“綠美普寧,你我共建”征文比賽,下列措施不利于建設綠美普寧的是()A.焚燒、填埋廢棄塑料 B.推廣使用電動車 C.鼓勵鄉村光伏發電 D.推廣使用新能源【分析】焚燒、填埋廢棄塑料會污染環境。【解答】解:推廣使用電動車、鼓勵鄉村光伏發電、推廣使用新能源,可以減少酸雨及氮氧化物,有利于建設綠色環境,焚燒、填埋廢棄塑料會污染環境,不利于建設綠美普寧,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環境保護,側重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題難度中等。16.下列物質的用途與性質對應錯誤的是()A.海水提溴過程中通入氯氣與苦鹵反應得到溴,利用了氯氣的氧化性 B.綠礬將酸性工業廢水中的Cr2O72?轉化為CrC.純堿溶液將水垢中的CaSO4轉化為CaCO3,利用了Na2CO3的堿性 D.活性炭可除去室內空氣中的甲醛,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A.海水提溴過程中通入氯氣與苦鹵反應得到溴,反應離子方程式為2Br﹣+Cl2=Br2+2Cl﹣;B.綠礬將酸性工業廢水中的Cr2O72?轉化為Cr3+,反應離子方程式為6Fe2++Cr2O7C.用Na2CO3溶液除去水垢中的CaSO4,反應離子方程式為CaSO4+CO32?=CaCO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與異味等。【解答】解:A.海水提溴過程中通入氯氣與苦鹵反應得到溴,反應離子方程式為2Br﹣+Cl2=Br2+2Cl﹣,反應中氯氣表現氧化性,故A正確;B.綠礬將酸性工業廢水中的Cr2O72?轉化為Cr3+,反應離子方程式為6Fe2++Cr2O72?+C.用Na2CO3溶液除去水垢中的CaSO4,反應離子方程式為:CaSO4+CO32?=CaCO3↓+SO42?,利用CaSO4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室內空氣中的甲醛,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比較綜合,涉及氧化還原反應、沉淀轉化、元素化合物性質等,屬于一題多點型題目,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與靈活運用的能力。17.下列對科學史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哈伯和博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貢獻在于合成氨工業生產的實現和相關研究對化學理論與技術發展的推動 B.侯德榜創立的“侯氏制堿法”縮短了生產流程,降低了制堿的成本 C.舍勒發現了一種黃綠色氣體,戴維命名它為氯氣 D.門捷列夫將元素按質子數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得到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分析】A.合成氨工業生產的實現和相關研究對化學理論與技術發展的推動,哈伯和博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B.“侯氏制堿法”縮短了工藝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C.氯氣是黃綠色氣體,舍勒制得了氯氣,但未確定氣體的成分,后經化學家戴維確認該氣體;D.門捷列夫根據相對原子質量大小排列出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解答】解:A.哈伯和博施的貢獻在于合成氨工業生產的實現和相關研究對化學理論與技術發展的推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故A正確;B.“侯氏制堿法”縮短了工藝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故B正確;C.舍勒在實驗中意外地發現種黃綠色氣體,當時他未確認該氣體的組成成分,后經化學家戴維確認該氣體只含有一種元素且命名為氯,故C正確;D.門捷列夫根據相對原子質量由小到大排列出了第一張元素周期表,而不是根據質子數多少,故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化學史發展、化學學科成就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注意知識的積累,掌握基礎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18.下列有關碳達峰、碳中和說法正確的是()A.光催化CO2和H2O合成甲醇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B.大規模開采可燃冰作為新能源 C.我國成功開發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碳原子數在5~12的烴),反應過程中CO2被氧化 D.利用火力發電產生的電能電解水制氫有利于實現碳中和【分析】碳中和和碳達峰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策略,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據此判斷解答。【解答】解:A.光催化CO2和H2O合成甲醇,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故A正確;B.大規模開采可燃冰作為新能源,可燃冰燃燒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故B錯誤;C.汽油燃燒仍然產生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對碳達峰、碳中和作用不大,且反應過程中,二氧化碳被還原,故C錯誤;D.火力發電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實現碳中和,故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化學與環境污染與保護,明確碳中和、碳達峰含義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19.《天工開物》《本草綱目》等古文獻中記載了我國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下列實踐或工藝在古文獻中不可能被記載的是()A.銀針驗毒 B.火法煉鋅 C.電解法煉鋁 D.取堿浣衣【分析】A.根據銀與硫化物的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進行分析;B.根據以焦炭為還原劑,在高溫條件下將化合態鋅還原為鋅進行分析;C.根據古代不可能存在電解法冶煉鋁的工藝進行分析;D.根據碳酸鉀溶液呈堿性進行分析。【解答】解:A.?銀針試毒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銀與硫化物的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在古文獻中有記載,故A正確;B.火法煉鋅是以焦炭為還原劑,在高溫條件下將化合態鋅還原為鋅,在古文獻中有記載,故B正確;C.電能出現的時間是19世紀70年代,電解法冶煉鋁是在19世紀末發明的,古代不可能存在電解法冶煉鋁的工藝,故C錯誤;D.取堿浣衣原理是用水溶解碳酸鉀,然后過濾分離出殘渣,利用碳酸鉀溶液呈堿性,浣洗衣物,在古文獻中有記載,故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化學史等,注意完成此題,可以從題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解題。20.定格綠水青山,霧霾變藍天。下列說法或做法不利于保衛藍天的是()A.農田焚燒秸稈,還肥于田 B.供暖季,改分散供暖為集中供暖 C.提倡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汽車 D.火力發電廠對尾氣進行處理,達標排放【分析】根據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有利于保衛藍天的措施進行分析。【解答】解:A.農田焚燒秸稈,還肥于田,會排放污染氣體,不利于“藍天保衛戰”,故A錯誤;B.供暖季,改分散供暖為集中供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