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課件(語文)_第1頁
杜甫的課件(語文)_第2頁
杜甫的課件(語文)_第3頁
杜甫的課件(語文)_第4頁
杜甫的課件(語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偉大的現實詩人——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杜少陵”“杜拾遺”“杜工部”杜甫(712年2月12日

~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李白和杜甫見過嗎?見過三次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很欣賞李白,于是就召李白入宮,封李白為供奉翰林,職務是給唐玄宗寫詩,后來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李白與杜甫的初次相識是在洛陽,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去了洛陽,而杜甫也在洛陽。在洛陽李白與比他小十一歲的杜甫相識,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相識并約定了下次在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見面。秋天,李白杜甫如約來了梁宋,李白和杜甫在梁宋還遇見了詩人高適,于是他們三人結伴暢游,論詩,談論天下大勢。一段時間后,李白與杜甫又分別了。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李白與杜甫在魯地會面,并結伴一塊去拜訪當時著名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這樣李白與杜甫見了三次面。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大歷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三吏三吏,是指唐朝詩人杜甫的三首詩:《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吏作品體現了杜甫的思想核心——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及“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石壕吏》《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為“三吏三別”之一。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于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風格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郁,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范之作。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yè)城戍(shù)。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yù)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新安吏》《新安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為組詩“三吏三別”之一。此詩反映了作者對統治者盡快平息叛亂、實現王朝中興的期望,與《石壕吏》《潼關吏》統稱“三吏”。全詩可分兩個層次:前十二句記述了軍隊抓丁和骨肉分離的場面,揭示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后十六句筆鋒一轉,對百姓進行開導和勸慰。結構清晰完整,語言簡捷有力。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潼關吏》《潼關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古,為“三吏三別”之一。此詩借潼關吏之口描述潼關天險,表達了詩人對當初桃林一戰潰敗的遺憾,希望守關將士們一定要以史為鑒,好好利用潼關天險保衛長安的安全。以緩急有致、神情畢現、形象鮮明的對話描寫表現人物的心理和神態,是此詩主要特色。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第一節杜甫的生平及思想一、生平1.讀書和壯游時期(35歲前)2.困守長安十年時期(35—44歲)3.陷賊與為官時期(44—48歲)4.漂泊西南時期(48—59歲)年少優游開元十九年(731年),十九歲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臨猗)

[8]

。二十歲時,杜甫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鄉參加“鄉貢”。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于是赴兗州省親,與蘇源明等一起,到齊趙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這時他父親正在兗州做司馬,他在齊趙一帶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幾首詩:《登兗州城樓》,是省侍父親于兗州時的作品;還有《畫鷹》《房兵曹胡馬》兩首,以青年人的熱情歌頌了雄鷹和駿馬;還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結尾的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會見了詩人高適,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天寶四載(745年),他在齊魯又與李白相見,在飲酒賦詩之外,又討論了煉丹求仙,而且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范野人。兩人還互贈了詩篇。杜贈李的詩說:“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贈杜的詩說:“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兩人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有見面。困守長安天寶六載(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9]

。天寶十載(751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一說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但杜甫在《官定后戲贈》題下原注曰:“時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而唐代文學家元稹及《新唐書》卻提及杜甫為“胄曹參軍”,故其官職尚存爭議)

[67]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陜西省蒲城縣)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10]

戰亂流離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11-12]

短期任職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后,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于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蜀中漂泊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舟中長逝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冬天的時候漂泊到湖南岳陽,泊舟岳陽樓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登岳陽樓》

[16]

。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后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13]

時年五十九歲。書法造詣杜甫在書法的創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贊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等內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法家了。同時,他對于唐代隸書家的贊揚、對于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二、思想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影響,形成他終身不渝的忠君戀闕、憂國憂民的思想。“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第二節杜甫詩歌創作

現存詩1450多首渾涵汪洋,千匯萬狀。《新唐書·杜甫傳》

一、詩史的性質杜甫用他的詩歌,記錄了安史之亂這場戰爭中的許多重要事件,寫了百姓在這場戰亂中所遭受的苦難,以深廣生動、血肉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他的詩,被后人稱之為“詩史”。杜詩不僅僅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實,而是提供比事實更為廣闊、具體也更為生動的生活畫面,他把戰火中人的內心世界,一一展開,令人千載以下為之動情。二、杜詩的主要內容:1、愛國憂民詩篇:《兵車行》《春望》《三吏》《三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2、寫景詠物詩篇:《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漫成一首》《絕句》四首《秋興》八首

《登高》《登岳陽樓》等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3、思鄉懷友詩篇:《月夜》《月夜憶舍弟》《夢李白》二首

《不見》等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4、詠史懷古詩篇:《蜀相》《八陣圖》《琴臺》《詠懷古跡》五首等蜀相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5、題畫論詩詩篇:《畫鷹》《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戲為六絕句》等。畫鷹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戲為六絕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一)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二)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五)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第三節杜甫詩歌成就一、敘事技巧在杜甫手中達到高度成熟。杜詩敘事,既敘事件經過,又著力于細節描寫,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畫,從細微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某種境界。杜詩敘事,融入強烈的感情,記敘的是時事,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畫面,而抒發的是一己情懷。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詩歌表現方法的一種轉變,是杜詩異于盛唐詩歌的地方。二、豐富多彩、千錘百煉的語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1.凝煉概括“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2.生動準確身輕一鳥()蘇軾:“如觀老杜飛鳥句,脫字欲補知無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3.口語化,通俗化《新安吏》: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三、完善了多種詩歌體式1.樂府和古詩樂府詩:根據現實題材,另立新題,自由抒寫,創制了許多新題樂府。《兵車行》《麗人行》《悲陳陶》《哀江頭》古體詩:多長篇巨制,反映社會面極為廣闊,表達感情極為豐富。《飲中八仙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2.絕句內容廣泛,風格多樣,無意求工而別有風致。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又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3.杜甫的律詩(1)首先在于拓寬了律詩的表現范圍和表現手法。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游,以及寫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雖受字數格律的限制,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秋笛》、《即事》(“聞道花門破”)、《王命》、《征夫》等。(2)以律詩寫組詩五律的代表作是《秦州雜詩二十首》七律的代表作是《詠懷古跡五首》《秋興八首》(3)渾融的境界與出神入化的技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