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總結_第1頁
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總結_第2頁
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總結_第3頁
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總結_第4頁
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3—2014學年洛陽國際學校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總結桃花源記知識點歸納

一、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陶淵明(約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于詩文辭賦,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2、相關知識: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57歲,因為此時正處于東晉末期,社會環境是戰亂紛呈,生靈涂炭。他拒絕同統治者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隱居農村已十余年,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無能為力的思想矛盾。

課文下面注釋:

二、請掌握下列重點字詞

1、緣溪行:緣:順著、沿著。

2、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3、繽紛:繁多的樣子。

4、林盡水源:林盡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5、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6、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僅

7、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8、儼然:整齊的樣子。

9、屬:類。

10、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

11、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發:舊說是長壽的特征,所以用來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發,用來指小孩。

14、要:通“邀”,邀請。

15、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16、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

17、具言:詳細地說出。

18、嘆惋:感嘆、惋惜。

19、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20、語云:囑咐。語,告訴。

21、不足:不值得。

22、便扶向路:就順著舊路(回去)。扶:沿、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23、及郡下:到了郡城。

24、詣: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25、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

26、遂:終于。

27、規:計劃。

28、未果:沒有實現。

29、尋:隨即,不久。

30、問津:問路。這里是訪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三、古今異義詞

1.阡陌交通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兒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3、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4、.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表示條件的連詞

5、.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味好,香濃

6、.詣太守,說如此。

如此: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7、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四、一字多義為:武陵人捕魚為業

(作為)

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向)

尋:尋向所志

(尋找)

尋病終

(不久)

乃:見漁人,乃大驚

(于是)

乃不知有漢

(竟然)

舍:便舍船

(舍棄)屋舍儼然

(房屋)

得:便得一山

(看到)

既出,得其船

(找到)

志:處處志之

(做標記)

尋向所志

(做的標記)

復:不復出焉、不復得路(再)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又)

遂:遂與外人間隔(因而)遂迷

(終于)

后遂無問津者(就)

五、意思相同的字詞

1.悉如外人:

悉:都

并怡然自樂:

并:都

咸來問訊:

咸:都

皆嘆惋:

皆:都

2.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3.緣溪行:

緣:順著。

便扶向路:

扶:沿、順著。

六、整體感悟九、課文理解1、文章結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辭去的經過第三部分(45自然段):寫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尋桃花源未果的經過2、整體把握全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描寫了從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到離開桃花源、然后再尋桃花源而不得的經過,描寫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作者虛構了這么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但在當時的階級社會中,這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十、理解性默寫1、描寫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2、描寫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3、表現桃花源美好生活圖景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4、表現桃花源里村民熱情好客的句子: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花源的形成與經過(桃花源與外人間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6、與《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表現的思想相同的句子是: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

7、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

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9、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十一、課文理解1、第2段文字描寫了美好的鄉間圖景,請從下列三個方面分別指出“美好”的含義A:自然環境:(優美、富饒)B:社會環境:(安定、和平)C:人們生活:(自由、快樂)2、研讀第二段,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描寫的?答:1生活2衣著3心情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說了些什么?為什么皆嘆惋?答:①為源外的社會黑暗動蕩而嘆惋②為源外人民一直過著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嘆惋4、“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如此”,是指代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現桃源村的經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4、作者陶淵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樣的一種社會理想?這種社會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得以實現?答:①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紛擾;人人各盡其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②不能實現,可見當時人民厭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與戰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對黑暗社會的鄙棄和批判6、“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到底存不存在?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社會呢?說說理由.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7、陶淵明的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為現實?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不能變為現實,雖然這種理想只是他的一種空想,卻對現實生活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積極意義:寄托作者的社會、政治理想,反映人民反壓迫反戰爭的美好愿望消極意義:在當時的階級社會中這只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又是作者隱逸、逃避現實的思想反映

2.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

八、課文理解

1.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答:從活動、穿戴、心情等方面進行描寫。

2.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

答:描寫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兩個方面是: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答:桃源人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4.漁人臨走時,桃源人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桃花源中人不想外人進來干擾和破壞他們目前和平、寧靜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事紛爭帶進桃花源。

5.漁人離開桃源后,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后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①讓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更顯得亦真亦幻,增添傳奇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作者虛構這樣一個地方目的是什么?

答: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兩件事是:(1)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2)未果,尋病終。

虛構目的是: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7.在現代生活中,友人對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說:“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這個人說的話意思是什么?用簡潔的話來回答。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與世隔絕,孤陋寡聞,不問世事。

九、寫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并解釋:

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后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后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十、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2.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仿佛有點光亮。(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3.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4.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5.(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5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6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7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8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9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于)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9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10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后,向村里人告辭。11(臨別時)村里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13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短文兩篇一、重點字詞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馨xīn苔tái鴻儒rú案牘dú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漣lián褻xiè玩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出名,著名。(2)惟吾德馨。馨:香氣。指品德高尚。(3)可以調素琴。調:調弄,指彈(琴)。(4)無案牘之勞形。形:形體、身體。(5)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蕃:多。(6)濯清漣而不妖。濯:洗滌。妖:美麗而不端莊。(7)亭亭凈植。植:立。(8)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褻:親近而不莊重。(9)菊之愛,陶后鮮有聞。鮮:少。(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宜:應當。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1.用原文填空。(1)《陋室銘》中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陋室銘》中從反面寫陋室主人高雅脫俗的生活情致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3)《愛蓮說》中從生長環境表現蓮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4)《愛蓮說》中從體態香氣方面寫蓮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5)《愛蓮說》中寫蓮的清高風度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6)《愛蓮說》中高度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句子是蓮,花之君子者也。點撥;“牘”、“淤”、“濯”“漣”“褻”等字字形較復雜,容易寫錯。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點撥:重點理解“惟”“馨”等詞浯。(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點撥:重點理解“絲竹”“亂”“案牘”“形”等詞。(3)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點撥:此句句式為賓語前置,翻譯時要調整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浯習慣。(4)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唯獨喜愛蓮出自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點撥;重點理解“染”“濯”“清漣”“妖”等詞語。(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只可以遠遠地欣賞卻不可貼近去玩弄啊。點撥:重點理解“觀”“褻玩”等詞語。(6)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明說過。點拔:重點理解“鮮”“聞”等詞語。(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對于牡丹的愛好。人該是很多了。點撥:重點理解“宜”“眾”等詞語。三、段背記知識清單1.默寫《陋室銘》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默寫《愛蓮說》第1段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1.《陋室銘》的作者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2.《愛蓮說》的作者是北宋(朝代)哲學家周敦頤。1、閱讀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從環境習性、體態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指陶淵明。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眾(蕃)。3.

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什么態度?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10.作者以蓮自況,表現了他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委婉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作者寫蓮表白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寫菊表白自己不愿隱逸的生活態度,寫牡丹表白自己對追逐名利世風鄙棄的生活態度。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征意義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原句默寫1)《陋室銘》中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陋室銘》中從反面寫陋室主人高雅脫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3)《愛蓮說》中從生長環境表現蓮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4)《愛蓮說》中從體態香氣方面寫蓮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5)《愛蓮說》中寫蓮的清高風度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6)《愛蓮說》中高度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句于是蓮,花之君子者也。《核舟記》文言知識整理一、文學常識

1、《核舟記》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學洢(yī)(約1596-約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選自清朝人張潮編輯的筆記小說集《虞初新志》。二、文白互譯: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譯文:⑴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宮殿、器具、人物,以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某些東西的形狀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應當是蘇東坡泛舟游覽赤壁的情景。原文:⑵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xuān)敞者為艙,箬(ruò)篷(péng)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譯文:⑵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度約摸二分上下。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船艙旁邊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原文:⑶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xī)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qū)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譯文:⑶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濃密胡子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坐在右邊,黃魯直坐在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軸書畫手卷。蘇東坡的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撫著魯直的背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什么似的。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著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胸露懷,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類似。佛印平放著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而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原文:⑷舟尾橫臥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譯文:⑷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船工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喊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握著蒲葵扇,左手撫著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原文:⑸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fǔ)刻”,細若蚊足,鉤畫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譯文:⑸那只船的頂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著作者的題款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筆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原文: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xī),技亦靈怪矣哉!譯文:⑹總計在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是挑選狹長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藝也真神奇啊!

三、文言詞語

(一)、通假字

1、詘右臂支船

(“詘”通“屈”,彎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橫”)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4、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甫”同“父”,男子美稱,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異義詞1、嘗貽余核舟一。(嘗:古義:曾經。今義:品嘗。)(貽:古義:贈。今義:貽誤,貽害)2、高可二黍許。(可:古義:大約。今義:可以。)(許:古義:左右。今義:答應或表猜測。)3、其兩膝相比者。(比:古義:靠近。今義:比較,對比。)4、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曾:古義:尚,還。今義:曾經。)5、矯首昂視。(矯:古義:舉。今義:矯正。)6、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奇:古義:零數。今義:奇數。)7、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古義:挑選。今義:簡單。)8、以至鳥獸、木石。(以至:古義:以及。今義:連詞,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說的動作、情況等所形成的。)9、罔不因勢象形。(象形:古義:雕刻各種事物的形象。今義:六書之一。)

(三)、詞類活用

1、臥右膝

(臥: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臥)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著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著椎形發髻)4、箬篷覆之。(箬篷:名詞用作狀語,用箬篷)5、石青糝之。(石青:名詞用作狀語,用石青。)(糝:名詞用作動詞,涂抹。)

(四)、一詞多義1、其:①他們的(其兩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豎其左膝)③那,那個(其人視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則題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計其長曾不盈寸)2、端:①一頭,一方(東坡右手執卷端)②正(其人視端容寂)3、可:①大約(高可二黍許)②可以(珠可歷歷數也)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②是(文曰“初平山人”,)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②……的(兩膝)(其兩膝相比者)6、為:①雕刻(為宮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刻有(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為字共三十有四)7、之:①的(能以徑寸之木)②代船艙(箬篷覆之)③指窗戶(閉之)④指刻字的凹處(石青糝之)⑤指豎起的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②jī零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9、絕:①極,非常(佛印絕類彌勒)②與世隔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10、云:①句尾語氣助詞,可不譯(蓋大蘇泛赤壁云)②說(孔子云)11、并:①和(題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樂)12、語:①yǔ說話(如有所語)②yù告訴(此中人語云)13、木:①木頭(能以徑寸之木)②樹木(以至鳥獸、木石)14:有:①有,與“無”相對(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②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15、而:①表承接(啟窗而觀)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表轉折,但是(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2)中軒敞者為艙。(3)蓋大蘇泛赤壁云。(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2、省略句:(1)各隱(于)卷底衣褶中。(2)則題名(于)其上。(3)(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4)嘗貽余核舟一(量詞省略)3、倒裝句:(1)其兩膝相比者(定語后置)(2)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數詞后置)(3)其人視端容寂

五、課文內容理解

1、整體感知:本文細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藝術形象,贊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藝(或“古代藝人的精湛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2、《核舟記》說明順序:空間順序3、文章結構:核舟記:總起(1)→→→分述(2-5)→→→總結(6)總起(1)介紹了王叔遠雕刻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點明了“核舟”的主題。分述(2-5)具體介紹了核舟的結構,舟上的情形。總結(6)概括全文,贊頌技藝之精湛。順序:船中間(船艙):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布局。

船頭(游覽者):第三自然段:三個游覽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發型、神態、動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題名和印章。4、本文寫作特色:①觀察細致,描寫生動;②層次分明,重點突出;③富于想象。5、寫舟的正面卻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寫,而是將船頭和中間部分的順次加以顛倒。為什么要這樣寫?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竟然可以關閉,由此說起能夠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這后一個原因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那么,蘇、黃、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畫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如果按正常順序先寫船頭次寫船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至于最后寫船尾,這用不著細說,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的三位游者的。6、該工藝品藝術的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①用料體積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態畢備7、寫三個人的神情主要是為了說明什么?文中哪句話贊嘆了雕刻技藝的高超?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嘻,技亦靈怪矣哉”8、“閉’字和“啟”字相應,一啟一閉說明了什么?寫出了介紹的順序:由舟外到舟內再由舟內到舟外,引導讀者仔細觀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9、窗上對聯為什么要刻這十六個字,而不刻別的字?這十六個字是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與上段“大蘇泛赤壁”相照應,切題,而且可以啟發讀者聯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們,足以見他對核舟觀察的精細。10、文中第三段介紹蘇東坡、佛印、魯直于船頭的位置,為什么先從中間的蘇東坡介紹起?因為這樣寫符合核舟的主題,蘇東坡是“泛舟”的主角。11、《赤壁賦》《后赤壁賦》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蘇軾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賦》中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赤壁賦》中的句子。12、黃庭堅是宋朝的文學家,字魯直。13、點明核舟主題的句子是

蓋大蘇泛赤壁云

。1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一句點明了窗子具有

靈活精致

的特點,說明雕刻的精巧。15、蘇、黃二人的友好關系可以通過“左手撫魯直背”一個動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語”的神態看出來。16、從對佛印的神情描寫中,可以看出佛印

放浪形骸、超脫塵世、豁達開朗

的性格特點。17、第三段中作者以對人物姿態、神情的生動細膩的描述,具體說明雕刻人“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從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藝。18、從第四段對右邊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輕松悠閑的神態,而左邊舟子的神態則顯得

專注平靜

。19文中最后一段運用了

列數字,作比較

的說明方法,這樣說明的作用是

突出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20、點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靈怪矣哉

。21、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語句是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大道之行也》知識點歸納知識點梳理:一、文學常識1、選自《禮記》,儒家經典之一2、“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3、“五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二、字詞句的翻譯②〔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與,通“舉”③〔講信修睦(mù)〕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④〔親〕用如動詞,以……為親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個“子”也是動詞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⑥〔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分,職分,指職業、職守⑦〔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⑧〔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憎惡⑨〔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⑩〔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興,發生⑾〔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⑿〔外戶〕泛指大門⒀〔閉〕關閉(大門)⒁〔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三、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