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易錯專題七近代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
目錄
易錯點專攻
【易錯點1】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政治侵略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點2】晚清、民國初年的救亡圖存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點3】晚清時期的外交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三
【易錯點4】抗日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01易錯陷阱02舉一反
易錯題通關
易錯點L晚清時期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政治侵略
晚清時期,列強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
等侵華戰爭,并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伴隨著中國,被
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不斷加深。
對易錯陷阱
【例1】(2024年江蘇卷)1850年,上海出現第一家專營進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這類洋
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門市零售為主。1860年以后,內地商人紛紛到上海采購,上海洋布店
轉向以批發為主,實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發展反映出()
A.政府鼓勵興辦實業B.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滲入
C.內地棉紡織業發達D.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易錯陷阱】鴉片戰爭后,列強在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
場。
【答案】B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
(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上海洋布店由1850年的1家發展到1858年的十幾家,且由門市零
售為主轉變為批發為主,這體現了外來經濟對中國的影響逐漸增強,即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深入,
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上海棉布商店的情況,并未涉
及內地棉紡織業的情況,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D項。
故選B項。
0i舉一反三
【變式1-1](2024年甘肅卷)19世紀70年代,英、日等國一方面以廉價棉紗傾銷中國,另一
方面從中國大量進口棉花,致使中國市場棉貴紗賤。到19世紀80年代,中國棉紗進口量與棉
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紗進棉出的“紗花對流”現象加劇,這表明當時中國()
A.民族企業生產力迅速提高B.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
C.卷入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D.傳統家庭手工業日漸興盛
【變式1-2](2023年天津卷)下表所示英國對華貿易的總體狀況直接導致了()
英國對華貿易額及流入中國的白銀統計表(單位:萬英鎊)
英國對華貿易額
年份英國流入中國的白銀(折合為英鎊)
出口進口
1850157.4584.96.1
1853175.0825.657.9
1855127.81066.4139.1
1856221.61065.2321.9
A.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B.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
C.以夷制夷主張的提出D.列強瓜分狂潮的出現
【變式1-3](2023年重慶卷)如圖為1908年著名漫畫家馬星馳創作的一幅時事漫畫(局部),
它反映了()
A.列強在華利益彼此沖突對立
B.清廷力拒外資實現鐵路國有
C.攫取路權是列強擴大侵華的工具
D.東北地區成為列強在華爭奪焦點
易錯點2:晚清、民國初年的救亡圖存
面對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晚清民初的中國人展開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圖存
運動,從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到學習西方制度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學習西方文
化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不斷深入。
印易錯陷阱
【例1】(2024年貴州卷)清咸豐初年,“國家方諱言洋務,若于官場言及之,必以為其人非喪
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變法前后,相當部分的朝廷官員則認為國家的自強之道、時局要事在
于辦學堂、設銀行、筑鐵路、開礦政、立報館等。這一變化反映當時()。
A.民族危機逐步加深B.自強求富主張得以實現
C.維新思想深入人心D.洋務企業退出歷史舞臺
【易錯陷阱】甲午中日戰爭后,伴隨著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深,“舉國爭言洋務”。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
(中國)。根據材料咸豐初年當時國家諱言洋務,對洋務并不積極,而戊戌變法前后,由于民
族危機加重,相當部分朝廷官員則對維新洋務有了新的認識,且認同這一變法措施,這是當時
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體現,A項正確;洋務運動最終失敗,并沒有實現自強求富,排除B項;
維新思想深入人心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是洋務企業仍然存在,排
除D項。故選A項。
0
【變式2-1](2024年廣西卷)晚清時期,國人對西學的認知,經歷了從“朝士皆恥言西學”到
80年代的“談洋務者亦不以為深恥”,再到90年代后,形成了“中國人心至是紛紛欲舊邦新命”
的氣象。這種轉變源于()
A.階級矛盾尖銳B.洋務運動失敗
C.立憲運動興起D.民族危機加深
【變式2-2](2024年河北卷)《朔方備乘》原名《北徼匯編》(徼,邊界),成書于兩次鴉片戰
爭之間,后意外被毀,1881年才得以整理刊刻。此書雖以傳統考據為主,卻被視作一部與“新
學”“時務”相關的著作而引起士人廣泛關注。這折射出()
A.邊疆危機加深促進了學風轉變B.守舊勢力對西學仍有抵制態度
C.宗藩關系解體引發了思想革新D.托古改制為變法提供理論依據
【變式2-3](2021年山東卷)在近代中國,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師夷長技以自強”,從“維
新,,代替,,洋務,,再到革命取代改良,這一系列變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學東漸”的深入B.民族危機的加深
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D.思想解放的推動
易錯點3:晚清時期的外交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在外交上主要表現為宗藩體制下的外交。鴉片戰爭后,伴隨著列強對中國
的侵略,沖擊了中國的外交制度和外交思想,中國外交向近代外交轉變。
印易錯陷阱
【例1】(2024年廣東卷)1884年中法《簡明新約》規定:“此約繕中法文各兩份,各執一份
為據,應按公法通例,以法文為正。”1885年續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的條款被慈禧
太后“勾掉”,最后簽署的中法《越南條款》沒有“以法文為正”字樣。這表明清政府
A.意圖抵制西方強權B.拒絕融入國際社會
C.有效遏制邊疆危機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
【易錯陷阱】鴉片戰爭后,伴隨著與西方外交接觸的增多,清政府的近代外交意識也有所增強,
并試圖通過近代外交手段來抵制西方侵略。
【答案】A
【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4
年(中國)。根據材料“1885年續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的條款被慈禧太后,勾掉,,1885
年簽訂的《越南條款》以法文為正不再出現”并結合所學可知,條約是隆重煌煌的國際交換文
件,簽約所用語言代表著國家溝通的官方語言。1885年簽訂的《越南條款》以法文為正不再
出現,體現出清政府意圖抵御西方強權,降低外國在華的話語權,A項正確;勾掉外國語言為
文本為準的條款并不意味著拒絕融入國際公法,排除B項;晚清政府并未有效遏制邊疆危機,
排除C項;天朝上國觀念即在中國古人心中,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中國以外,皆是蠻夷
之國,材料未涉及該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
【變式3-1](2024年浙江卷)1856年5月2日,美國公使伯駕照會兩廣總督葉名琛,引述中
美《望廈條約》第34款“至各口情形不一……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要求修約。
與此同時,英國公使包令也援引《望廈條約》要求修約。據此可知()
A.英國利用片面最惠國待遇加緊對中國侵略
B.修約成為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
C.中國東南邊疆地區的安全遇到嚴重危機
D.帝國主義國家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變式3-2](2023年河北卷)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
約的慣例,且條約規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諭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將此原約及續約各
條發抄給閱,并令刊刻,懸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
觸心態。由此可知,當時()
A.地方對中央離心力增強B.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
C.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D.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
【變式3-3】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設立了“五口通商大臣”,專理與西方諸國的外交事務和通商
事務。初非正式銜名,由兩江總督充任,1844年改為由兩廣總督例兼,1859年又改為由兩江
總督兼充。這反映出當時()
A.列強勢力集中盤踞在兩江兩廣地區
B.地方總督處理外交事務的經驗豐富
C.地方勢力崛起沖擊了中央集權體制
D.天朝上國觀念仍影響著晚清的外交
易錯點4:抗日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日本全面侵華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的抗戰成為抗日戰
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戰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用易錯陷阱
【例1】(2024年天津卷)下圖表現了勞動人民邊生產邊學習的情景,它反映出()
A.統一戰線受到了廣泛擁護B.土地革命贏得了農民支持
C.抗日民主根據地鞏固發展D.敵后戰場開始成為主戰場
【易錯陷阱】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多種方式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如“三三制”、減
租減息政策、大生產運動、文化宣傳等。
【答案】C
【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
信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1943年(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圖中展示的是勞動
人民邊生產邊學習的情景,并且包含“1943”、“抓緊生產”、“學習”等字樣。這表明在抗日戰爭
時期,尤其是1943年左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為了支持長期抗戰,在堅持
生產和提高民眾文化水平方面做出了努力,抗日民主根據地鞏固發展,C項正確;雖然抗日戰
爭期間確實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該選項沒有直接體現出圖中特定情景,排除A
項;土地革命主要發生在國共內戰早期階段,而題目中的時間為1943年,屬于抗日戰爭時期,
此選項與背景不符,排除B項;敵后戰場在整個抗日戰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個說法并
不足以解釋圖中勞動人民邊生產邊學習的具體情境,因此不夠貼切,排除D項。故選C項。
【變式4-1](2024年海南卷)魯迅曾說早期中國新詩大多數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
認為新詩必須要“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抗戰時期,不僅有了適合朗誦的新詩,還有了
直接譜成歌曲的“歌詩”,如《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等。新詩的發展()
A.由地域文化所推動B.受個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審美所決定D.受時代因素影響
【變式4-2](2024年重慶卷)1938年中共地下黨組織和進步新聞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辦《每
日譯報》,聘請英國人擔任發行人,以英商大學圖書公司(香港注冊)名義出版發行。受《每
日譯報》懸掛“洋旗”成功得啟發,愛國人士紛紛以英美旗幟為掩護辦報。此舉旨在()
A.尋求英美幫助B.進行抗戰新聞宣傳
C.促進報業繁榮D.掩護中共敵后活動
【變式4-3](2023年海南卷)平型關大捷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開展系列慶祝活動,全民
族形成了關于該事件的社會共識。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國家權力,借助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
媒體宣傳等方式,再現了這一史事,使之成為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號。這充分說明了
()
A.國家權力的介入強化了集體記憶B.共同記憶的構筑有益于價值認同
C.學校教育的實施培育了家國情懷D.大眾媒體的宣傳提升了英雄形象
1.19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絲、茶兩大項貨物的出口總值還足以抵銷外國輸入的棉制品總
值而有余。但到19世紀80年代以后,外國棉制品進口值突增,已經超過絲的出口值。19世
紀90年代以后又超過茶的出口值,繼而超過這兩項的總和。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出口貨物種類增多B.對外貿易處于不利地位
C.關稅主權開始喪失D.民族棉紡織業發展迅速
2.1905年,楊度在《粵漢鐵路議》中指出:“近得美國留學生秘密消息,謂美政府因俄國提
議瓜分中國,美政府自籌此時鐵路尚未修成,運兵不便,故暫主保全中國領土。俟鐵路成后,
再行瓜分。則此路之危,尚復何等!”由此可見()
A.鐵路是列強爭奪中國的焦點B.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C.有識之士意識到路權的重要D.美俄之間矛盾不斷激化
3.下表是1870-1894年中國進口商品結構統計表,可以體現出()
、類別棉制品
進口鴉片其他商品
年凈總值貨值比重貨值比重貨值比重
1870-1874664222598739.122145132.301898428.58
1875-1879728683048641.841954726.822283531.34
1880-1884790502963637.492326529.432614933.08
1885-18891027222822627.483564634.703885037.82
1890-18941419322994721.104965334.986233243.92
A.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B.中國開始被卷入世界市場
C.鴉片貿易的逐漸衰落D.列強發動侵略戰爭的意圖
4.如表主要反映了()
01845年,英商柯拜在廣東黃埔開設柯拜船塢,主營船舶維修。
01848年,英商東方銀行上海分行開業。
01854年,上海黃浦江畔洋行林立,外商舉辦的洋行有120余家。
019世記60年代末,俄商在漢口、福州、九江等地開設磚茶制造廠。
A.英俄勢力壓榨民族資本B.列強主要侵華方式的轉變
C.早期的資本輸出的存在D.洋人在商埠搶占勢力范圍
5.1895年5月,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在北京四處活動,一再要求總理衙門訂立中越界約和商
約,理由是“此次中日和局,法與各國出為調處,大有益于中國”。此舉意在()
A.借干涉還遼擴大在華侵略權益
B.動搖日本在東三省的優勢地位
C.強行要求清政府向其借高額貸款
D.將侵華方式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
6.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一批近代企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
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
A.求富救國B.實業救國C.以商救國D.富民救國
7.鴉片戰爭后,清朝某些官員對建造戰船提出建議:“此時如講求最為得力之船,必須仿照夷
船式樣作法,庶堪與該夷對敵。惟最大夷船,炮位三層,可安大炮七十余位,船身長十七八丈,
亦覺制造維艱,茲擬就其中等兵船式樣如法制造。”該建議()
A.反映出清廷財政收入日益減少B.說明天朝上國觀念的根深蒂固
C.是對西方國家侵略挑戰的應對D.正確反思了鴉片戰爭戰敗原因
8.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五書》中說:“竊自馬江敗后,法人據越南,職于此時隱憂時事,妄有
條陳,發俄日之謀,指朝鮮之患,以為若不及時圖治,數年之后,四鄰交逼,不能立國……萬
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據此可知,當時()
A.西方列強已將中國瓜分完畢B.公車上書揭開變法序幕
C.民族危機激發救亡圖存意識D.西方各國關注中國命運
9.19世紀中期,孔子被塑造成一個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認錯的守舊反動的妖魔;19世紀末
期,孔子則被當時激進的文人尊為改革的先驅,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舊之門戶”。對孔子
形象的這種塑造反映了()
A.民主思想已成為社會潮流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
C.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影響增強D.探索國家出路亟需科學理論
10.1866年,奕訴強調“洋人制造機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軍,無一不自天文、算學中
來”“若不從根本上用著實功夫……仍無裨實用”,籌備在同文館內添設天文算學館,招收30歲
以下漢文初通并科甲正途出身的人員入館學習。由此可見,天文算學館的籌建旨在()
A.自強御外B.師夷長技C.實業救國D.完善科舉
11.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開放重慶、沙市等為通商口岸。1898年,清政府決定自開直隸
秦皇島、湖南岳州為通商口岸,權自我操,取消界內土地永租權,取消外國人對界內的行政管
理權,外國人只有納稅義務而無權征稅。這一變化體現了清政府()
A.被迫接受了近代外交體制B.放棄了“海禁政策”
C.民族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D.中央集權體制弱化
12.1882年歐美各國遣使進駐北京已有多年,朝鮮向清朝提出“變通舊制”的兩點請求:一是
在兩國間建立新的商務關系;二是派使節進駐北京。后經清廷議定,僅批準朝鮮第一個請求,
而對派使節駐京予以拒絕,企圖延續雙方的宗藩關系。這表明清政府()
A.天朝上國觀念動搖B.國家主權意識增強
C.對外策略務實靈活D.外交轉型艱難曲折
13.1892年,薛福成專門寫作《論中國在公法外之害》一文,文載:“然所以用公法之柄,仍
隱隱以強弱為衡,頗有名實之不同……(強國)雖稍自克以俯徇乎公法,其取盈于公法之外者
已不少矣,(弱國)雖能自奮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損于公法之外者,已無窮矣。”據此可知,薛
福成認識到()
A.與國際社會接軌具有緊迫性B.國際法在外交中形同虛設
C.自強是實現平等外交的關鍵D.救亡圖存應首先挽回利權
14.如表為晚清駐外公使使前原有官階統計表,據此可推知()
官階1875-18941894—19001901-19061907-1911
二品4216
三品3208
四品6446
五品7200
七品3100
A.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國人摒棄了天朝上國的觀念
C.外交日益受到清政府重視D.晚清駐外使節官階不斷提高
15.外交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核心利益,也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如下兩則史料的變化體現出
晚清政府()
1851年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后伊犁將軍亦辦理邊界事務,而較重要的問題均由俄
史料一
國樞密院與清朝理藩院進行交涉。
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規定,停止俄國樞密院與理藩院交涉制度,由俄國外交大
史料二
臣與中國軍機大臣直接交涉,平等照會。
A.仍固守天朝上國理念B.因壓力出賣國家利益
C.外交思想隨時代進步D.朝貢體系的土崩瓦解
16.1938年7月,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正式成立。劇團演出時,會在戲臺兩邊掛起“中國氣派,
民族形式,工農大眾,喜聞樂見;明白世理,盡情盡理,有說有笑、紅火熱鬧”的對聯民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