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三校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第一次質量檢測語文試題_第1頁
廣東省三校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第一次質量檢測語文試題_第2頁
廣東省三校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第一次質量檢測語文試題_第3頁
廣東省三校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第一次質量檢測語文試題_第4頁
廣東省三校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上冊第一次質量檢測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第一次質量檢測

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中華傳統文化,的確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華的東西,讓人不能不愛它,也無法離開

它。它是我們慈祥的老祖母,是我們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華貴的貴婦人,是風流倜儻的大詩人,是炎黃

子孫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是先進文化建設之淵源,是構建和諧社會之金石。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

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傳統文化,始終把愛國主義精

神作為首要的價值標準。一向主張先愛國,后立家,信奉無國便無家,''家"為小家,“國”是大家。不管

是國泰民安,還是國難當頭,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華民族歷來反對渙散分裂,追求團結統一,強調群

體優勢,崇尚眾志成城。愛好和平,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的傳統文化一向主張“和為貴”,追

求天下大國的太平盛世,奉行“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仁為本,反對戰爭,反對暴

力,反對冤冤相報,主張以德報怨。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和生命意志。

傳統文化歌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勵人們“天行健,君子以

自強不息”。以上獨特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風骨,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

撐。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著深刻的大智慧,是東方哲

學的杰出代表。這大智慧集中體現在“儒、道、釋互補”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為代表,其核心是

“仁二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以“中庸之道”為哲學理念?!叭蕫邸迸c“中庸”,均極富智慧。道家

思想以老莊之道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等為主要內容。其代表性著作

《易經》,是中國學問之根據,《易經》中的智慧滲透在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而《道德經》和

《莊子》,亦為兩部智慧奇書,其中的奧妙哲思尤為士人與土文化所推崇。中華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

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釋迦牟尼佛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議,難以

言說),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為主要內容,以揭示生命奧秘,達到解生脫死為終報。佛教

的智慧精深奧妙,不可窮盡。儒、道、釋,分而觀之,各自智慧超群;綜合起來,三位一體,交融互補

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極。儒道釋互補,便凝煉出“外儒內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天地精

神,人間情懷”等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智慧與胸襟。上述儒道釋互補的哲理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的風度,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有睿智的頭腦與博大的胸襟。

如今,面對如此紛雜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涌現,改革開放固然帶來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文

化,同時也給一些阻礙發展進程的勢力提供可乘之機,而正處于世界觀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

同時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錯誤的世界觀、方法論。因此,在教育中強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

德,使學生們先做到內心世界的充實,有了民族底氣,有了文化底蘊,面對各種文化的滲透,才不會迷失

方向,喪失中國人的本色。

(摘編自《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與意義》)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諧世界,穩定發展

孔孟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和諧而又美好的世界,是從身體到靈魂的洗禮。孔子的“仁”,孟子的“性

善”都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們,要善待并且珍愛周圍的各種事物,要謙虛禮讓,尊老愛幼,要有仁、義、

禮、智這四種基本的道德意識。

細細品味孔子所說的仁,我認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這樣幾層:首先是孝悌之道,對于自己長輩的尊重

和對于兄弟姐妹的團結友愛;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謂忠也,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所謂恕也,當然還包括禮、智、勇等等??鬃酉胍嬖V我們的是,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要

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把天下太平作為己任,這個任務雖然責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們一直努

力,不斷進取。對于如今社會,國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們應該從孔子那里學到作為一個有素質的

人,應該對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責任心,對長輩要孝敬、對小輩要疼愛,努力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家庭,進

而讓一■個個小家組成一■個和諧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說人生來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種道德的萌芽,要經過后天的悉心培養才能

成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誘惑,假如只知道貪圖一時之快,善良的心就會漸漸

喪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過自我修養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尋回來。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脫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

萬物而不爭名利。老子認為,柔弱的東西充滿生機,剛強的東西難以持久。有著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是

一種長久之道和制勝之道。我覺得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柔弱”,太張揚個性總是有危險

的,畢竟誰也沒有包容你的義務。而老子提出的持續性,包含我們提倡的可持續發展,終究要我們考慮到

的是長久的戰略。我們要從老子的話中領悟,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

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這大概就是老子給后世開出的

治世良方。

對于莊子,他的超然讓人心生敬意,無己無功無名。要達到這種精神狀態,就要排除一切人為的桎

梏,最終求得逍遙自在。當然,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他目睹了社會的黑暗、險惡和殘酷,一面披露著現

實的險惡,一面又思考著人在亂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獲得精神心靈的自由。我們和莊子要學到的是

一種如何面對困境的心理狀態,或許過分超脫我們不需要,但是總要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

困難和磨練面前依舊無畏。

墨家的兼愛——兼相愛,交互利

墨家學派在當時是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政治團體,成員必須服從首領,必須積極實行墨家的主

張。創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是一種政治哲學,他在不否定自愛的同時,提出了把自愛與

相愛結合起來;他并不鄙視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發展。在這種愛意融融的互助關系中,天下

才能實現和諧、富足。墨子的兼愛互利體現著一種勞動人民樸實、純真、善良的品性與愿望,是一種彌足

珍貴的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這就與儒家有些不謀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諧,追求和平。在當時階級斗爭激

烈的背景下,他們對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過。對于今天也如此,兼愛互利應該是每一個國家和民

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時應該共同發展,應該考慮到世界人民其實是一個大家庭的事

實。

(摘編自《先秦諸子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賦予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

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認為“儒、道、釋互補”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有

最睿智的頭腦與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認為莊子無己無功無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為,保全生命,最終

求得精神心靈自由,逍遙自在。

D.材料二認為墨子的兼愛互利體現著一種勞動人民樸實、純真、善良的品性與愿望,他追求和諧社會的

理想學習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華傳統文化中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以儒家為主,道家、釋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諸子

百家補充的格局。

B.道家認為柔弱的東西充滿生機,有無比的韌性和持續性,是一種長久之道和制勝之道,這種認識包含

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C.我們今天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兼顧自身和子孫后代發展,就來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續性,是老子給我們

留下的寶貴財富。

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為主要內容,以揭示生命奧秘,達

到解生脫死為終報。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第一個分論點的一項是()(3分)

A.儒家要求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把天下太平作為己任。

B.墨家主張兼愛互利,對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沒有停歇過。

C.道家的超然讓人們在困難和磨練面前無懼無畏、充滿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議,不可窮盡,難以言說。

4.材料一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4分)

5.結合材料來看,先秦儒家思想中哪些部分對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意義?(6分)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非攻

魯迅

墨子走進宋國國界的時候,草鞋帶已經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熱,停下來一看,鞋底也磨成了

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

見一棵大樹,看不見一個活潑的人,看不見一片肥沃的田地。

“這模樣了,還要來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見南關的城樓了,突然聽見一個人大叫道:“我們給他們看看宋國的民氣!我們都去死!”

墨子知道,這是自己的學生曹公子的聲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個農家歇下來,起來仍復走。草鞋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

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遠遠的望見一個大漢,推著很重的小車,向這邊走過來了。走到墨子面前,叫

了一聲“先生”,一面撩起衣角來揩臉上的汗,喘著氣。

“這是沙么?”墨子認識他是自己的學生管黔敖,便問。

“是的,防云梯的?!?/p>

“別的準備怎么樣?”

“也已經募集了一些麻、灰、鐵。不過難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沒有。還是講空話的多……”

墨子說:“昨天在城里聽見曹公子在講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氣、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訴他:

不要弄玄虛;死并不壞,也很難,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們仍然準備著,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p>

楚國的郢城,街道寬闊,房屋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好東西。走路的人,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

干凈。墨子在這里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腳,真好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根轉借問,徑奔公輸般寓所。公輸般正捏著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輸般高興的說,“先生這么遠來,有什么見教呢?”

墨子沉靜的說道:“聽說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過呢?楚國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

殺缺少的來爭有余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

“那是……”公輸般想著,“先生說得很對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這可不成,”公輸般悵悵的說,“我已經對楚王說過了?!?/p>

墨子說,''待拿我的書來請楚王看一看。”

“你還不是講些行義么?”公輸般道,“勞形苦心,扶危濟急,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他可

是君王呀,老鄉!”

“那倒也不。絲麻米谷,都是賤人做出來的東西,大人們就都要。何況行義呢?!?/p>

“那可也是的,”公輸般高興的說,“我沒有見你的時候,想取宋;一見你,即使白送我宋國,如果不

義,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興的說,“你如果一味行義,我還要送你天下哩!”

公輸般更加高興起來。他問道:“我舟戰有鉤拒,你的義也有鉤拒么?”

“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的鉤拒好?!蹦訄詻Q的回答,“我用愛來鉤,用恭來拒。不用愛鉤,是

不相親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愛,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F在你用鉤去鉤人,人也用鉤

來鉤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來拒你?;ハ嚆^,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p>

“但是,老鄉,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公輸般碰了一個釘子之后,改口說。

“但也比敲碎宋國的所有飯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請你看一點玩意兒?!?/p>

不一會,公輸般手里拿著一只木鶴,交給墨子,說道:“只要一開,可以飛三天。這倒還可以說是極

巧的?!?/p>

“可是還不及木匠做的車輪,”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說,“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

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的?!?/p>

“哦,我忘記了,”公輸般又碰了一個釘子,這才醒過來,“早該知道這正是你的話。”

“所以你還是一味的行義吧,”墨子看著他的眼睛,誠懇的說,“不但巧,連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

擾了你大半天,我們再見罷。”

公輸般送他出了大門之后,回進屋里來,想了一想,便將云梯的模型和木鶴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歸途上,是走得較慢了,一則力乏,二則腳痛,三則干糧已經吃完,難免覺得肚子餓,四則事

情已經辦妥,不像來時的匆忙。然而比來時更晦氣;一進宋國界,就被搜檢了兩回;走近都城,又遇到

“募捐救國隊”,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關外,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

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選自《故事新編》,有刪改)

文本二基于一種新世界觀之上的對于歷史事件的審視,魯迅并沒有完全拘泥于歷史,而是在尊重歷

史本質真實的前提下,著重開掘歷史精神,以給執著于現實斗爭的人們一種啟示、一種借鑒和一種新的認

識感受。正是出于這樣一種創作意圖,魯迅在這篇小說的創作過程中,調動豐富的手法,生動而又細膩

地,歷史而又現實地塑造了一個“中國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編自崔軍藝《淺析〈非攻〉》)

文本三《墨子?公輸》結尾: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治于神

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保圩?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舊版)課文時,本段因與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刪去。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們都勤懇地繼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實實地為備戰做好防御工

作。

B.針對墨子的“行義”,公輸般指出那“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可見公輸般當時瞧不起墨子的

平民思想。

C.公輸般先后碰了兩個釘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來,他的理屈詞窮和最終轉變,引發了讀者的

深刻思考。

D.這篇小說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歷史生活原型表達了對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認同,同時又融入了對時

代的思考。

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魯迅善于寫人物對話,無論是墨子與管黔敖的對話,還是墨子與公輸般的對話,都傳神地表現了人物

的個性特征。

B.文中楚國的富裕與宋國的貧苦形成反差;楚國人活潑精悍、衣服干凈,是為了襯托墨子的風塵困頓、

舊衣破裳。

C.“募捐救國隊”“飯碗敲碎”等詞語,飽含著豐富的生活內容,體現了這篇小說語言輕松詼諧的特點,

淡化了小說的嚴肅性。

D.小說沒有瑰麗詭異的想象,但行文邏輯性強,具有說服力。文中寫墨子與公輸般的較量,樸實無華,

卻極有力量。

8.墨子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4分)

9.對于文本三和注釋中所說的《墨子?公輸》“因與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刪去”的結尾,魯迅在《非攻》中

卻保留了,且描寫得細致生動。魯迅為什么要這樣處理?結合文本一談談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

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

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

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駱子之屬。

(節選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孟子見梁惠王。王日:“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日:“王!何必日

'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

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展。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日'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日:“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

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①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

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②。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

使制梃③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

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為,替;②耨:(ndu)鋤草;③梃:棍棒。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合從連衡:戰國時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秦國聯合一些諸侯國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

的謀略,稱為“連衡”。從,同“縱”;衡,同“橫二

B.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車萬乘,諸侯出兵車千乘,后世以“萬

乘”稱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內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儒家倡導的做

人的根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對父母要孝順。

D.仁、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備受孟子推崇,與“禮、智、信”合稱為“五

晉,,

rpo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以人性為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人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不忍

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

B.孟子的思想主張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納,因為當時各國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對此是

深惡痛絕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書立說。

C.孟子反對追求“利”,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拋棄父母,弒殺君王,正是因為互相爭奪利益,而“仁義”則

是解決這些弊端的根本。

D.孟子批評那些不實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評了梁惠王“東敗于齊”“西

喪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2)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14.梁惠王想洗雪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說明。(3分)

(二)古典詩歌閱讀(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獨山梅花

王安石

獨山梅花何所似,半開半謝荊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艷帶寒日,漠漠遠香隨野風。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顏色空。

[注]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園林,暗指朝廷。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寫出了梅花生長的環境和狀態,以“何所似”發問,意在強調獨山梅花的與眾不同。

B.即使處在寒日野風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雖然孤獨寂寞,卻依然花開艷麗,花香遍野。

C.尾聯寫梅花堅守自我,扎根獨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別的花木爭奇斗艷。

D.這首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開半謝的獨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16.本詩以梅喻人,請具體分析第二聯的意蘊。(6分)

(三)名句名篇默寫(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擔當著國家社會興盛的重責,應當以《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

____________“自勉。

(2)《禮記》中強調,無論地位高還是地位低的人,都要強化自身的修養。這兩句是:“

(3)《老子》中以行路為比喻,說明積累重要性的語句是:“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噪聲對海洋生物來說可能是個麻煩,會嚴重影響它們的生理、行為、繁殖甚至生存。

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噪聲對海洋動物的影響?,F在,他們開始制訂措施,如果被

廣泛采用,①,使其免受這種被忽視的污染的影響。

由于船只發出的聲音是最常見的罪魁禍首,環保人士認為,應該首先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之

一就是在通過海洋生物豐富的地區時,讓船只的速度放緩。不過,@,最終還是要改造船只,使其

減少噪聲,例如設計相對安靜的發動機和螺旋槳。

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也會產生噪聲。科學家建議,在站點周圍創建一個氣泡幕,③。此

外,飛機因為也會產生很大的水下噪聲,所以讓跑道遠離海洋生物敏感棲息地可能有助于遏制這一問題。

但只要人類還在,噪聲就很可能成為海洋聲景的一部分。與任何其他類型的有害污染一樣,如果要還

海洋動物一個自然的聲音環境,就需要以有意義的方式對海洋噪聲進行監管。

18.下列句子中的“其”和文中加點的“其”,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B.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C.其若是,孰能御之?

D.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

個字。(6分)

2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稍鰟h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

意。(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n(本題共2小題,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的、地、得”在漢字中使用頻率最高,卻最不易讓人覺察。這也不難理解??创髲N掌勺,人們總將

目光聚焦于食材,很少在意油、鹽、糖、醋等調料;品大家作品,我們往往關注人物描寫,倘若你老在

“的、地、得”上糾纏,人家會覺得你特無聊。其實正確區分“的、地、得",還真是學習和使用現代漢

語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平時的表達中,要說清“的、地、得”的①,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簡言之,“的、地、

得”始于唐宋,興于“五四”,成于當代。歷史不算悠久,演變比較復雜。”的、地、得”在現代漢語中.

②_、分工明確,“的”是定語的標記,“地”是狀語的標記,“得”是補語的標記,使用規則十分明晰。

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地、得”使用不規范的現象不在少數。一方面,是一些內容平臺、內容生產

者對文字把關不嚴。另一方面,快節奏、碎片化的線上交流,拼音輸入法、語音輸入法的流行,對”的、

地、得”的誤用客觀上也起了③的作用。在近十年的網絡語言發展歷程中,語言文字工作者越來越

深刻地認識到,漢語交際的正確道路,不在于無限加快的表達速度,也不在于過分強調的表達效率,而是

基于表達更加準確而豐富。

2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22.請以“過分強調的表達效率”為開頭,重組語段中畫橫線部分內容。(可適當增刪詞語,但不能改變

原意)(4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十二章》)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之道》)

③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四章》)

⑤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濟湃,則所用之異也。(《五石之瓠》)

⑥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

春秋戰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諸子散文光耀日月,化育后世。讀了以上六句話,作為當代青年,你

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句為基礎確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二年級第一次質量檢測

語文參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最睿智的頭腦與最博大的胸襟”錯,原

文的表述是“上述儒道釋互補的哲理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風度,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有睿智的頭

腦與博大的胸襟”,選項說法太過絕對。C.“不能有任何作為”錯,莊子的超然是指面對困境的心理狀

態,不是指行動。D.”學習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錯,是與儒家的思想不謀而合。故選A。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形成了以儒家為主”錯。原文的

表述是“儒、道、釋,分而觀之,各自智慧超群;綜合起來,三位一體,交融互補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

造極”,并沒有提及以哪個流派為主,選項無中生有。故選A。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確材料一的第一個分論點,結合“首

先,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分析可知,材料一第一個分論點為“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

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議,不可窮盡,難以言說”支撐的是材

料一的第二個分論點“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學智慧”。故選D。

4.【答案】①例證法,舉例《易經》,來證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著深刻的大智慧,是東方哲學的杰出

代表;

②引證法,引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

獨特的民族精神;

③喻證法,將中華傳統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等。

【解析】(1)例證法。根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著深刻的大智慧,是東方哲學的杰出代表?!浯?/p>

表性著作《易經》,是中國學問之根據,《易經》中的智慧滲透在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分析,

文中舉《易經》為例,證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滿著深刻的大智慧,是東方哲學的杰出代表。

(2)引證法。由“傳統文化歌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勵人

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上獨特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風骨,是中華民族賴以生

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分析,引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

以自強不息”這些獨特的民族精神,為了證明獨特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3)喻證法。第一段中“中華傳統文化,……它是我們慈祥的老祖母,是我們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華

貴的貴婦人,是風流倜儻的大詩人,是炎黃子孫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是先進文化建設之淵

源,是構建和諧社會之金石”,用喻證法,把將中華傳統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貴婦人”“大詩

人"''傳家寶”等,形象地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涵。

5?【答案】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

②胸懷寬廣,要有寬恕之心。

③追求高遠,要以天下為己任。

④要講究孝悌,營造和諧社會。

【解析】結合“首先要有孝悌之道”可知,我們要講究孝悌,營造和諧社會。結合“孔子的‘仁‘,孟子

的‘性善’都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們,要善待并且珍愛周圍的各種事物,要謙虛禮讓,尊老愛幼,要有仁、

義、禮、智這四種基本的道德意識”分析可知,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結合“孔子想要告訴

我們的是,作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寬廣,意志堅強,把天下太平作為己任,這個任務雖然責

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們一直努力,不斷進取”分析可知,既要胸懷寬廣,又要有寬恕之心;既

要追求高遠,又以天下為己任。

6.A

【解析】“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們都勤懇地繼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實實地為備戰做好防御工作”錯。

由原文墨子的話“昨天在城里聽見曹公子在講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氣‘,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訴

他:不要弄玄虛”可知,曹公子并沒有繼承墨子的精神,切切實實地為備戰做好防御工作。

7.C

【解析】“淡化了小說的嚴肅性”錯。小說突出了墨子的仗義性格和反對一切侵略戰爭,主張加強實力、

奮起自衛的思想,凸顯了墨子勇敢、機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插入現實生活的描寫,不破壞作品的藝術

效果,反而能增強作品幽默、調侃的情趣,語言輕松詼諧并不影響主題的嚴肅性。

8.①埋頭苦干、不做空談的實干家形象;②止戰非攻、扶危救急的俠義形象;③心系天下、為民請命的

英雄形象。

【解析】①結合“墨子走進宋國國界的時候,草鞋帶已經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熱,停下來一看,

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你去告訴他:不要

弄玄虛;死并不壞,也很難,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們仍然準備著,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可知,這里運

用了外貌描寫和語言描寫等正面描寫的手法,展現了墨子為了阻止楚國攻打宋國,歷盡艱辛,不辭辛苦,

是一個埋頭苦干、不做空談的實干家形象。

②結合“草鞋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

腳,真好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宋有什么罪過呢?楚國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殺缺少的來爭有余

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這模樣了,還要來攻它!”可知,這些動作、語

言、心理等細節描寫,生動展現了墨子止戰非攻、扶危救急的俠義形象。

③結合“走了三天,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見一棵大樹,看不見一個活潑的人,看不見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國的郢城,街道寬闊,房屋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好東西。走路的人,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干

凈”可知,這里通過環境描寫,在對比中襯托宋國的貧苦,從側面表現墨子心系天下、為民請命的英雄形

象。

9.①從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計名利、為民請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鮮明。②從主題表現上,深化了小說主

旨,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實質。墨子為宋國爭取和平,理應受到宋國的盛情接待,但迎接他的卻是無理的檢

查,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無聞甚至被人誤解的滄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獨的。③從藝術效果

上,結尾加入對現實生活的考量,在詼諧幽默中引人深思,增強了諷刺幽默效果,余味悠長。

【解析】首先理解文本三所寫結尾的內容,“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再看文本一“一進宋國

界,就被搜檢了兩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國隊',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關外,又遭著大雨,到

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通過對比可見,文本

一這段文字細致生動地描寫墨子在歸途中的落魄遭遇和尷尬經歷。

①從人物塑造方面分析,“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眾人不知其功”,墨子為了幫助宋國

辛苦奔波,“草鞋帶已經斷了三四回”“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可

是回來卻得不到別人的理解。這樣的對比,使墨子急人所困、為民請命的俠義形象更加突出。

②從主題方面分析,文本三中“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意思是:運用神機的

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而于明處爭辯不休的人,眾人卻知道他。墨子為救宋國而奔波,而人們卻“不

知其功”,連在城門下避雨都不讓,“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計名利、

為民請命的形象的同時,也寫出了這些默默無聞的英雄無人理解的悲哀,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無聞甚至

被人誤解的滄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獨的,使對主題的挖掘更深刻。

③從藝術效果方面分析,“守閭者不內也”,“守閭者”是當時民眾的代表,他們不了解英雄為他們做出的

犧牲,這樣寫諷刺了作者所生活的當時的社會;同時作為作品塑造的“中國的脊梁”的形象,這樣的悲情

結尾更加耐人尋味,在詼諧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長。

參考譯文:

文本三墨子從楚國歸來,經過宋國。天下著雨,他到里巷的門洞去避雨,守門的人卻不接納他。所以說:

“運用神機的人,眾人不知道他的功勞;而于明處爭辯不休的人,眾人卻知道他。”

10.B

【解析】句意:當通曉孔道之后,便去游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國,梁惠王不但不聽

信他的主張,反而認為他的主張不切實情,遠離實際。

“適梁”的主語是孟子,且“能”不能獨立做謂語,其后必須接動詞,因此在“用”后斷開,排除AC;

“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動詞,意思是“認為……有成效”,故“所言”(名詞短語)作“果”賓語,在

其后斷開;虛詞“則”前一般停頓。據以上分析排除D。

11.C

【解析】C.“'孝悌'指的是對父母要孝順”不正確,“孝”是孝順父母,“悌”是友愛兄弟。

12.D

【解析】D.“直接地批評了梁惠王”錯誤,結合原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夫誰與王

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分析可知孟子未直接地批評,而是從施行仁政就會讓百姓主動歸

順,不必引起戰爭的角度來委婉告知。

13.(1)說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的原因在于:如果現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里面,都會有

恐懼同情的心理。

(2)對此我深感恥辱(以之為恥),想要為死難者盡洗此恨,要怎么辦才好呢?

【解析】(1)“所以",……的原因;“謂”,說;“乍”,忽然;“孺子”,小孩子;“怵惕”,恐懼;”惻

隱”,同情。

(2)“恥”,意動用法,以……為恥辱;“愿”,愿意;“比。替、為;“一”,完全、都;“灑。洗

刷;“如之何”,對這怎樣做(辦),“之”代上面“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之事。

14.孟子的建議:對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質生產方面,省刑罰、薄賦稅、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養

孝悌忠信的品德。

【解析】由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可以得出政策生產方面應該少用刑

罰,減輕賦稅,(提倡)深耕細作、勤除雜草。

由原文“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

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可以得出在教育方面,要

修養孝悌忠信的品德。

15.【答案】C

【解析】C.“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別的花木爭奇斗艷”錯誤,'‘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顏色空”

不能移植入上林之苑,其根欲老,深可嘆惋;而更值得痛惜的是,上林苑中,此刻正缺少顏色美艷的奇花

異木。尾聯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移栽到上林苑,抒發了有志之士不得重用的感慨。

16.【答案】“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頷聯以比喻、擬人來寫此地梅花命運悲苦。把梅花擬

人化,比作美人、志士。本句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借寫憔悴零落、無人欣賞的梅花的遭遇,表達

了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士的同情,抒情較為含蓄委婉。

【解析】解答時結合全詩的內容和手法,闡釋頷聯的含義和表達效果。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頷聯以比喻來寫此地梅花命運悲苦。美人、志士,既是擬物,也是

將人的身世之感并入其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達方式,借在草木蓬蒿間零落憔悴、無人欣賞的梅花,表

達了對懷才不遇、有志難伸、老死鄉野的人才志士之士的同情。一方面國家需要杰出人才擔負責任,另一

方面,卻又有許多優秀人才閑置草野,老死蓬萊!此句借寫獨山梅花的不幸處境,諷詠當今統治者埋沒人

才。

1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8.A【解析】文中加點的“其”,代詞,它們,指代海洋動物。A項,代詞,他們,指代在“我”前面出

生的人。句意: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隨他學習,以他為師。B項,副詞,

表揣測,大概。句意:圣人能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這吧?C項,連詞,

表假設,如果。句意: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D項,代詞,其中。句意:一會兒,一只狼徑直離

開,其中另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9.(示例)①或許可拯救許多物種②這一方法治標不治本③阻擋從聲源發出的聲音

【解析】①處,根據“開始制訂措施”“使其免受這種被忽視的污染的影響”,可知語境意在強調這種“措

施”或許能夠幫助許多海洋動物,故可填入“或許可拯救許多物種”之類的語句。

②處,根據“最終還是要改造船只,使其減少噪聲”,可知語境意在強調單純''讓船只的速度放緩”的措

施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故可填入“這一方法治標不治本”之類的語句。

③處,語境意在介紹氣泡幕可以阻擋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時所產生的噪聲,故可填入“阻擋從聲源發

出的聲音”之類的語句。

20.因為飛機也會產生很大的水下噪聲,所以讓跑道遠離敏感海洋生物棲息地可能有助于遏制這一問題。

【解析】原句存在語序不當的語?。骸帮w機因為也會……所以讓跑道……”主語不同,關聯詞應放在主語

前,可改為“因為飛機也會……所以讓跑道……”;"海洋生物敏感棲息地”中“敏感”應修飾“海洋生

物”,可改為“敏感海洋生物棲息地”。

21.(示例)①來龍去脈②各司其職③推波助瀾

【解析】第①處,結合后文的“'的、地、得‘始于唐宋,興于‘五四’,成于當代。歷史不算悠久,演

變比較復雜”,這里說的是“的、地、得”形成的前因后果,故可填“來龍去脈”。來龍去脈:山形地勢像

龍一樣連貫著。本是迷信的人講風水的話,后來比喻人、物的來歷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②處,后文說“的、地、得”“分工明確,’的'是定語的標記,‘地’是狀語的標記,'得'是補語的標

記,使用規則十分明晰”,說明“的、地、得”各自有各自的分工職責,故可填“各司其職”。各司其職:

各自管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第③處,結合語境,此處是說“快節奏、碎片化的線上交流,拼音輸入法、語音輸入法的流行”推動了

“的、地、得”的誤用,故可填“推波助瀾”。推波助瀾:比喻促使或助長事物(多指壞的事物)的發

展,使擴大影響。

22.過分強調的表達效率,無限加快的表達速度,不能代表漢語交際的正確道路,讓表達更加準確而豐富

才是其正確的基礎。

【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