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課件 第四章:矢志不渝_第1頁
《詩詞鑒賞》課件 第四章:矢志不渝_第2頁
《詩詞鑒賞》課件 第四章:矢志不渝_第3頁
《詩詞鑒賞》課件 第四章:矢志不渝_第4頁
《詩詞鑒賞》課件 第四章:矢志不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矢志不渝:經典詩詞鑒賞與當代價值目錄01屈原《橘頌》:矢志不渝的愛國典范02漢樂府《有所思》:矢志不渝的愛情悲歌03漢樂府《上邪》:矢志不渝的愛情誓言04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矢志不渝的愛國壯志01屈原《橘頌》:矢志不渝的愛國典范屈原生活在戰國后期的楚國,因受貴族排擠遭放逐。他熱愛祖國,堅守理想,創作《橘頌》以表達對故土的眷戀和對高潔品格的追求。《橘頌》是屈原早期作品,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詠物詩。他借橘樹的特性,寄托自己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志向。屈原生平與創作背景詩歌運用擬人手法,將橘樹人格化,從外美到內美層層深入,語言清新自然,節奏明快,具有濃郁的楚地文化特色。采用四言形式,結構嚴謹,前半部分描寫橘樹外在美,后半部分贊美其內在精神,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橘頌》的藝術特色《橘頌》所表達的愛國精神和堅守理想的品質,激勵著當代人熱愛祖國、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其藝術手法為當代文學創作提供了借鑒,啟發創作者以自然物象寓意人生理想,豐富文學表現形式。《橘頌》的當代價值《橘頌》創作背景與主旨02漢樂府《有所思》:矢志不渝的愛情悲歌010203漢樂府是漢代音樂機構,負責采集民間歌謠。《有所思》是漢樂府民歌中的經典之作,以女子口吻表達了對愛情的執著與糾結。該詩創作于漢代,當時社會風氣相對開放,但禮教束縛依然存在,女子在愛情中面臨諸多矛盾和抉擇。漢樂府與《有所思》詩歌采用女子自述方式,情感真摯細膩,通過贈物、毀物等細節描寫,生動展現了女子復雜的心理變化。運用頂真、反復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感染力,使情感表達更加淋漓盡致。《有所思》的藝術特色《有所思》中女子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啟示當代人在感情中要堅守初心,珍惜真摯情感。其對愛情矛盾的深刻刻畫,也讓現代人對愛情中的忠誠與背叛、執著與放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有所思》的當代價值《有所思》創作背景與主旨03漢樂府《上邪》:矢志不渝的愛情誓言01與《有所思》同屬漢樂府《鐃歌十八曲》,是民間情歌。詩中女子以強烈情感和奇特想象,表達了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當時社會動蕩,人們渴望穩定的情感寄托,《上邪》反映了民間對真摯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上邪》的創作背景02詩歌以“上邪”開篇,直抒胸臆,氣勢磅礴。后文通過列舉五種不可能發生的現象,從反面強調愛情的永恒。語言簡潔明快,節奏強烈,富有音樂性,是漢樂府民歌中的抒情佳作。《上邪》的藝術特色03《上邪》中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不渝,成為愛情文學中的經典象征,激勵著當代人追求純粹、堅定的愛情。其獨特的抒情方式為現代文學創作提供了靈感,啟發創作者以大膽想象和夸張手法表達情感。《上邪》的當代價值《上邪》創作背景與主旨04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矢志不渝的愛國壯志01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參加抗金義軍,歸南宋后屢遭排擠。他將滿腔愛國熱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傾注于詞作中。《破陣子》創作于辛棄疾失意閑居信州之時,是其與陳亮唱和之作,表達了對收復失地的渴望和壯志未酬的悲憤。辛棄疾的抗金生涯02詞中運用虛實結合手法,上片描寫軍營生活和閱兵場景,下片轉入夢境中的戰斗畫面,最后以“可憐白發生”回到現實,形成強烈反差。語言雄渾豪放,意境壯闊,是辛棄疾豪放詞風的典型代表。《破陣子》的藝術特色03辛棄疾的愛國精神和報國情懷激勵著當代人關注國家命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其詞作的藝術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