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中學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1頁
2025年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中學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2頁
2025年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中學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3頁
2025年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中學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4頁
2025年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中學高考語文二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5年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中學高考語文二模試卷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抗日戰爭中,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這一點,我們已經正確地解決了。那末,游擊戰爭就只有戰術問題,為什么提起戰略問題呢?如果我們是一個小國,游擊戰爭只是在正規軍的戰役作戰上起些近距離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當然只有戰術問題,沒有什么戰略問題。又如果中國也像蘇聯那樣的強大,敵人進來,很快就能趕出,或雖時間較久,但是被占地區不廣,游擊戰爭也只是一種戰役的配合作用,當然也只有戰術問題,沒有什么戰略問題。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發生的:中國既不是小國,又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但是這個大而弱的國家卻處于進步的時代,全部問題就從這里發生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敵人占地甚廣的現象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發生了。敵人在我們這個大國中占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并且由于中國的進步,就是說有共產黨領導的堅強的軍隊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存在,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于是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等等一全套的東西都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隨之也是殘酷性,規定了游擊戰爭不能不做許多異乎尋常的事情,于是根據地的問題、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等等也發生了。于是中國抗日的游擊戰爭,就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又廣大又持久的游擊戰爭,在整個人類的戰爭史中,都是頗為新鮮的事情。這件事是同時代進步到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開的,是同共產黨和紅軍的存在分不開的,這乃是問題的焦點所在。我們的敵人大概還在那里做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國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夢。這等夢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現實的價值,因為今天的中國比之上述歷史多了一些東西,頗為新鮮的游擊戰爭就是其中的一點。假如我們的敵人少估計了這一點,他們就一定要在這一點上面觸一個很大的霉頭。這就是抗日游擊戰爭雖然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仍然處于輔助的地位,但是必須放在戰略觀點上加以考察的理由。那末,為什么不將抗日戰爭的一般戰略問題中的東西用之于游擊戰爭呢?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本來是密切地聯系于整個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許多東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擊戰爭又區別于正規戰爭,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頗有許多特殊的東西;抗日戰爭的一般戰略問題中的東西,決不能照樣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擊戰爭。(節選自毛澤東《為什么提起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材料二:抗日游擊戰爭,它為什么會自然地而且廣泛地發動起來?這種戰爭的實質是什么?它應該有個什么正確的定義?事實告訴我們:抗日游擊戰爭,并非誰能故意制造出來的東西,同時也沒有力量能夠把它取消,它是一種時代的產物。蘇聯出版的《游擊隊怎樣動作》一書上說:“游擊隊是不大之武裝的游擊支隊,當某一個領土被敵人占領時,這一支隊即在該敵人后方動作。”又說:“在一切戰爭當中,人民或人民之某一階級都是有充分理由來熱烈仇視占領其國土的敵人,所以戰爭是激起人民之游擊運動的。”在中國目前具體情形之下,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動,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日寇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國奴,他們或者有武器,或者沒有武器,或者有軍事人才,或者沒有軍事人才,他們不管這些條件,就在敵人遠近后方或者敵人將到的作戰區內自己動手干起來。或者,經過抗日政府與抗日軍隊,有計劃地分派出正規部隊擔任游擊的任務和組織民眾的游擊戰爭。抗日游擊隊就在這中間形成起來。它包含著各種抗日的社會成分,得到全體同胞的擁護。每個抗日游擊隊發生和發展,都是一部悲壯激烈、可歌可泣的史詩。由此可見,抗日游擊戰爭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領土這一歷史條件之下產生出來的。它的實質,是一切不愿做亡國奴的同胞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種最高、最廣泛的斗爭方式。它以日本帝國主義為其敵人。抗日游擊戰爭的定義因此應當是:抗日的大眾戰及民兵戰。我們指明它是抗日的,以與其他的游擊戰爭分別開來;我們指明它是大眾戰成民兵戰,以與正規武裝部隊的戰爭分別開來。但是,抗日游擊戰爭雖然與抗日正規軍的戰爭有著區別,這兩者之間也并無不可逾越的鴻溝存在。一方面,抗日游擊隊當它長大起來,或者幾個游擊隊集中在一起時,也能作較大規模的戰斗;另一方面,正規軍隊,只要它與群眾有著很好的聯系,得到群眾的同情與擁護,它也可以分派出小的甚至相當巨大的部隊,進行游擊戰爭。抗日游擊戰爭是整個抗日戰爭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主要條件之一。抗日的民族自衛戰爭要取得最后的勝利,僅僅依靠游擊隊,誰也知道是不夠的;必須有政治堅定、指揮統一、裝備優良的數百萬正規的、現代化的國民革命軍作為主力才能達到目的。但是,我國的抗日民族自衛戰爭,究竟是弱國反抗強大的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軍事技術方面我們處在劣勢地位,我們用以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主要因素,乃是政治上的理直氣壯和人力方面的無窮源泉。正因為如此,抗日游擊戰爭即是抗日的大眾戰、民兵戰,成為我們抗日自衛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爭取這一戰爭最后勝利的主要條件之一。(節選自朱德《游擊戰爭在抗日自衛戰爭中的重要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敵人當時侵占土地甚廣但兵力有限,這讓游擊隊在抗日戰爭中有了在外線作戰的可能。B.將抗日游擊戰爭放到戰略層面考量,能讓我們認識到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容小覷。C.抗日游擊戰爭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它的興起或消失不受個人意志的控制。D.軍事實力薄弱的國家遭受敵人侵略時,應憑借游擊戰來趕走侵略者,從而贏得勝利。(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將抗日游擊戰爭與歷史上反侵略戰爭進行了對比,以突出抗日游擊戰爭的獨特性。B.材料二認為抗日游擊戰爭能自然而廣泛發動的根本,在于正規部隊有計劃地去組織民眾。C.材料二引用《游擊隊怎樣動作》中的內容,交代了游擊隊的特點和游擊戰爭產生的原因。D.綜合兩則材料可以推知,抗日游擊戰爭因為游擊隊伍人數有限,只適用于小規模的戰爭。(3)下列選項中的內容,最不適合作為材料二第五段論據的一項是()A.當游擊隊在武裝力量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時,就應該著手成立新的游擊隊,就像一個蜂巢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產生新的蜂王,它會帶著蜂群的一部分離開。B.由于八路軍成功武裝民眾、并爭取到了友軍,其隊伍規模已經較之前擴大數倍之多,因此華北地區的游擊戰爭有轉變為大規模的正規戰爭的可能。C.想要由執行游擊戰的游擊部隊轉化為執行運動戰的正規部隊,就需要通過動員人民群眾加入部隊,或者采取集中小部隊的辦法來擴大軍隊數量。D.現在許多地方的游擊戰爭,例如五臺山等處,是由正規軍派出強大的支隊去發展的,那里的作戰雖然一般是游擊戰,但開始即包含了運動戰的成分。(4)材料一第二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取得了怎樣的論證效果?請結合材料,簡要回答。(5)“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分析這兩則材料是如何體現“實事求是”的?(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河流李達偉那時,天是湛藍的,藍色墮入谷底。出現在眼前的是怒江。眾多支流從高黎貢山深處流出來,穿過一些甘蔗田,穿過一些芒果林,那些支流的聲息與一些鳥鳴交雜在一起,一些支流獨自流入怒江,一些支流交匯后流入怒江。河流彎曲奔流,河流的名字不停地變化著,怒江流到我面前時叫“潞江”。雨季,在雨水的漫漶下,高黎貢山下的那幾條大河變得混濁,一直清澈的是在高黎貢山中流淌著的那些溪流。怒江是混濁的,盈江是混濁的,瑞麗江是混濁的。我知道這幾條河流,只是在雨季暫時變得渾濁而已,當雨季結束,它們又將恢復清澈和幽藍。特別是在冬日,在開得火紅的攀枝花的映照下,它們清澈得發藍。我們所在的怒江邊,熟悉的清澈透藍,河面寬闊,河流貌似緩慢地流淌著,我從河流偶爾裹挾著的一點點泥沙中,意識到了一條河流將要漲起。我們在驚慌中逃離,毫發無損。我們抵達一個山坡,我以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個我們偶遇的人卻說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即便我看到了閃爍的燈火,但那里依然很原始落后,我感到恐怖。我猛然驚醒,我旁邊睡著的是讓我變得柔軟,輕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兒。有一會兒,她咯咯地笑著,我不知道她夢見了什么。她會不會夢見那條我既在現實中遇見,又在夢中不斷看到的河流。夢境中不止出現河流,還出現了在河流邊漫游的詩人、漫游的僧侶、漫游的民間藝人,還有那些土生土長的人,以及其他眾多的生命。所有生命的目光,在某一刻都朝著河流的方向,似乎河流便是我們的一切。我們只知道,我們的幸福與苦痛都在那河流邊發生著。現實中,我們出現在河流邊,既看著河流的流淌,同時讓自己與不只是河流的世界之間發生碰撞。即便我也深知那些河流,已經與過往有了一些變化,但由于在雨季河水流量大,讓我總覺得那些河流一如往常地流淌著,不竭地流淌著,不需要擔心枯竭。這像極了高黎貢山中的那些生命,至少是一個世界在整體上呈現出的生命力的旺盛與不竭。我也深知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無暇顧及它的某些細部。在高黎貢山生活與漫游的時間里,我進入了它的某些細部,一些人的命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我目睹或者耳聞。一些人的命運,并不會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高黎貢山中,河流一開始的出現就已經讓人詫異。我看到了怒江,于我而言它是真正意義的大河。一條大河對我的沖擊太大了。我的童年時期,安撫我的只是一條很小的河流。在高黎貢山下,一些人的童年因為怒江而與我不同,一條大河的流淌安撫著他們的童年。我喜歡河流,很難清晰地說出是為什么。我既喜歡河流的隱喻,也喜歡河流的現實。河流以各種姿態在流淌,或洶涌,或平靜,或是涓涓細流,或是滔滔江河。它們從源頭開始,或者只是從其中一段開始,它們最終匯入大海。我出現在河流邊的很多時間里,變得靜默異常,那是我的靜默,河流卻不是靜默的,而是流動的、訴說的、澎湃的、低回的,訴說著生命的完整與殘缺。我聽到的是一條河流在流淌(以一種應該是恒久的姿態,我們希望河流能一直那樣流動著),我感受著與河流有關的對于生老病死的態度,我似乎漸漸看淡了生老病死。我正在閱讀《沿河行》,還隨筆寫下了這樣的閱讀筆記:沿河行。奧利維亞?萊恩。原來讀的是她的《孤獨的城市》,城市越大人越小,一些孤獨的藝術家,一些孤獨的個人在城市的喧鬧龐雜與墮落與不齒中孤獨地活著,有些人會被吞沒,有些人也在清醒、努力和不屈地活著。《沿河行》中,作家沿著烏斯河行走,在還沒有遭到很大破壞的自然中,她陶醉于沿河的那些美麗自然之中,愛情帶來的沮喪也被河流慢慢治愈,她在尋求治愈的同時,也在思考著自然世界對于整個人類的影響。我帶著這本書出現在夢中的河流邊。現實與夢中,我往往是不一樣的,我甚至懷疑夢境中的自己是另一個“我”(是一個我從未想象過和感知到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維度中的自己),是另一個“我”在面對另外一種真實。我說不清楚自己為何會對河流如此癡迷。在一些時間里,我不斷回溯著,不斷思考著,最終唯一能給出的解釋是,我長時間生活在這些河流邊,同時,我的思想我的個性不斷被這些河流重塑著。河流在我的世界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一些在這之前我們從未發現的動物,突然出現在了高黎貢山。我們暗自激動。世界深邃龐雜,我們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經存在其中,只是我們暫時或者永遠都無法發現而已。對于高黎貢山中的那些生命,就像我們對這個世界本身一樣,一直處于不斷認識的過程中。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不斷有新的生命被認識,我們也知道還有一些生命已經從那個世界離開,或者消失。進入高黎貢山,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所中,我們遇見了一些人。我們才意識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熱愛著這個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他們的工作日常就是關注新的生命的出現,以及一些一直存在的生命的變化。有新的動物或植物出現時,他們近乎狂喜。(節選自《遷徙的鳥》)(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我曾在怒江邊遇險,在驚慌失措中逃離,安全抵達一個山坡,以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B.因為女兒夢見了與“我”在現實中遇見又在夢中不斷看到的河流,她睡著也咯咯地笑了。C.在高黎貢山生活與漫游的經歷,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也萌發了歸鄉懷舊意識。D.“我的思想我的個性不斷被這河流重塑著”是作者對河流作用的認識,是充滿哲思的自省。(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在寫怒江時,用了“穿過一些甘蔗田”“穿過一些芒果林”,呈現了當地風物,具有畫面感。B.文章以“夢境”為線索,串聯起高黎貢山的種種生命,現實與夢境交織,虛實相間,令人陶醉其中。C.作者立于生命的視角與立場,細膩的筆觸里有熱望與落寞、憂傷與歡喜,最終形成祥和的平衡。D.文章語言敘述有一種陌生化又似曾相識的錯雜效果,以語言的詩性,感覺的靈性,傳達豐富的意蘊。(3)本文在寫河流時一再寫到生命,請簡要分析二者的內在聯系。(4)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轉到高黎貢山中的生命,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貞觀五年,持書侍御史權萬紀、侍御史李仁發,俱以告訐譖毀,數蒙引見,任心彈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無以自安。內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論諍。給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權萬紀、李仁發并是小人,不識大體,以譖毀為是,告訐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騁其奸計,附下罔上,多行無禮,以取強直之名。誣房玄齡,斥退張亮,無所肅厲,徒損圣明。道路之人,皆興謗議。臣伏度圣心,必不以為謀慮深長,可委以棟梁之任,將以其無所避忌,欲以警厲群臣。若信狎回邪猶不可以小謀大群臣素無矯偽空使臣下離心。以玄齡、亮之徒,猶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賤,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驅使二人以來,有一弘益,臣即甘心斧鉞,受不忠之罪。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崇德,豈可進奸而自損乎?”太宗欣然納之,賜征絹五百匹。其萬紀又奸狀漸露,仁發亦解黜,萬紀貶連州司馬。朝廷咸相慶賀焉。(節選自《貞觀政要?納諫》)材料二: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更言之!”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君曰:“善。”乃輟城薛。(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一》)(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若信狎回邪A猶不可B以小謀大C群臣D素無矯E偽F空使G臣下H離心(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肆,指肆意,與《燭之武退秦師》“既東封鄭,又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B.圣心,指天子的心意,與《勸學》“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圣心”意思不同。C.鄙,是古代的一種謙辭,用于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鄙人”“鄙見”。D.材料二中“則螻蟻得意焉”的“得意”與“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魏征認為,權萬紀、李仁發誣陷房玄齡,斥退張亮,并不能整肅朝廷,反而白白地損害了陛下的威望和圣明。B.材料一中,太宗欣然采納了魏征的意見,并賞賜于他。后來,權萬紀被貶謫,李仁發也被罷黜,朝中大臣相互慶賀。C.材料二中,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墻,拒絕接受勸諫。有位齊人保證自己只說三句話,得以見到靖郭君并達到了勸諫目的。D.材料二運用對比論證,通過海里的大魚漁網打不上來,鉤釣不到,可一旦離開了水,螞蟻都可以戲弄它,闡釋了離開齊國的可怕未來。(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以玄齡、亮之徒,猶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賤,孰能免其欺罔?②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5)魏征勸說唐太宗和門客勸說靖郭君,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千秋歲?次韻少游①蘇軾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②。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云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用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青海③。【注】①此詞作于詞人謫居海南時,少游,是詞人秦觀的字,秦觀作《千秋歲》詞時,也被貶在外;②“蒼玉佩”:古代官員以佩玉為飾;“黃金帶”:宋初五品以上的官員以金玉帶做章服末帶;③《論語?公冶長》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句。(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詞開篇運用夸張的手法,以“天外”一詞來表現詞人被貶之地距京城十分遙遠。B.蒼玉佩和黃金帶是官員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詞人借此表達了對曾經生活的眷戀。C.本詞是詞人寫給秦觀的,詞中提及自身多次被貶的經歷,以勸慰同樣被謫的秦觀。D.“道遠誰云會”既可理解為自己難以回到京城,也可理解為短期內難與秦觀相聚。(2)本首詞表現了詞人當時所面臨的多重矛盾。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生活中,老師常常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兩句話告誡我們要防微杜漸,不要玩物喪志。(2)杜甫《登高》中的“,”兩句,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寫出了詩人羈旅漂泊、年老多病的愁苦。(3)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陶淵明愛惜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有時還要去田間除草培土的兩句是“,”。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2小題,共20分)6.(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葉大,易受風。葉柄甚長,葉柄與樹枝連接不很結實,好像是粘上去的。風一吹,樹葉極易脫落。梧桐落葉早,但不是很快就落盡。《唐明皇秋葉梧桐雨》證明秋后梧桐還是有葉子的,否則雨落在光禿禿的枝干上,不會發出使多情的皇帝傷感的聲音。據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葉,樹葉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風,第二天起來一看,滿地桐葉,樹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極香,極酥脆,只是太小了。(1)下列句子中的“結實”與文中加點的“結實”,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他憤憤地批評道:“就你們這樣偷工減料,房子怎么會結實?”B.襲人道:“為什么不愿意?早就要弄了來的,只是因為太太的話說得結實罷了。”C.賈母道:“林丫頭那孩子倒罷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結實了。”D.這不是小孩子賭氣,要結實的站住自己的腳跟,躲在壕溝里,沉著的作戰。(2)畫線句用了三個“一”,但每個“一”的含義都不同,請結合語境分析。7.(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不少人有個共識:夏天越來越熱了,連家里從前只開電扇的老人,現在也A地開啟了空調。不過,在“外出時如何防熱”這個話題上,大家卻B。大多數人會C地隨季節和氣溫增減衣服:冬天多穿,夏天當然要少穿;有人則把自己牢牢地包裹在防曬衣中,全身上下只露個眼睛。而疑問也就來了:穿這么多不熱嗎?實際上,人們慣性意識里的“穿得越少越涼快”可能并不成立。先說結論:(甲)。雖然穿得少可以減少衣物對身體的包裹,從而增加皮膚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有助于散熱。但也有一些其他因素需要考慮。當外界溫度低于人的體表溫度,且陽光相對溫和,的確會穿得越少越涼快;(乙),且陽光比較毒辣,穿得少的人可能比穿得多的人還容易中暑。當外界溫度較低時,人體會向外散熱,①衣服穿得少也就意味著有效散熱面積大,自然會覺得涼快。但當外界溫度較高時,②人體不但很難通過熱射線的方式散熱,從而會吸收周圍的熱量。此時,衣服的作用就來了:可以幫助人體吸收輻射。曾有一項實驗,人偶穿著普通衣服時吸收到的輻射最多會降低到大約60%,③若是防曬服,隔熱的比例還會提高到80%。④在出門之前,不如先看一下實時氣溫,再決定是否要增添還是減少衣物。(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文中標序號的句子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3)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四、作文(共60分)8.(60分)本試卷現代文閱讀Ⅰ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中學高考語文二模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共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抗日戰爭中,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這一點,我們已經正確地解決了。那末,游擊戰爭就只有戰術問題,為什么提起戰略問題呢?如果我們是一個小國,游擊戰爭只是在正規軍的戰役作戰上起些近距離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當然只有戰術問題,沒有什么戰略問題。又如果中國也像蘇聯那樣的強大,敵人進來,很快就能趕出,或雖時間較久,但是被占地區不廣,游擊戰爭也只是一種戰役的配合作用,當然也只有戰術問題,沒有什么戰略問題。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發生的:中國既不是小國,又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但是這個大而弱的國家卻處于進步的時代,全部問題就從這里發生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敵人占地甚廣的現象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發生了。敵人在我們這個大國中占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并且由于中國的進步,就是說有共產黨領導的堅強的軍隊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存在,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于是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等等一全套的東西都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隨之也是殘酷性,規定了游擊戰爭不能不做許多異乎尋常的事情,于是根據地的問題、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等等也發生了。于是中國抗日的游擊戰爭,就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又廣大又持久的游擊戰爭,在整個人類的戰爭史中,都是頗為新鮮的事情。這件事是同時代進步到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一事分不開的,是同共產黨和紅軍的存在分不開的,這乃是問題的焦點所在。我們的敵人大概還在那里做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國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夢。這等夢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現實的價值,因為今天的中國比之上述歷史多了一些東西,頗為新鮮的游擊戰爭就是其中的一點。假如我們的敵人少估計了這一點,他們就一定要在這一點上面觸一個很大的霉頭。這就是抗日游擊戰爭雖然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仍然處于輔助的地位,但是必須放在戰略觀點上加以考察的理由。那末,為什么不將抗日戰爭的一般戰略問題中的東西用之于游擊戰爭呢?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本來是密切地聯系于整個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許多東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擊戰爭又區別于正規戰爭,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頗有許多特殊的東西;抗日戰爭的一般戰略問題中的東西,決不能照樣用之于特殊情形的游擊戰爭。(節選自毛澤東《為什么提起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材料二:抗日游擊戰爭,它為什么會自然地而且廣泛地發動起來?這種戰爭的實質是什么?它應該有個什么正確的定義?事實告訴我們:抗日游擊戰爭,并非誰能故意制造出來的東西,同時也沒有力量能夠把它取消,它是一種時代的產物。蘇聯出版的《游擊隊怎樣動作》一書上說:“游擊隊是不大之武裝的游擊支隊,當某一個領土被敵人占領時,這一支隊即在該敵人后方動作。”又說:“在一切戰爭當中,人民或人民之某一階級都是有充分理由來熱烈仇視占領其國土的敵人,所以戰爭是激起人民之游擊運動的。”在中國目前具體情形之下,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動,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日寇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國奴,他們或者有武器,或者沒有武器,或者有軍事人才,或者沒有軍事人才,他們不管這些條件,就在敵人遠近后方或者敵人將到的作戰區內自己動手干起來。或者,經過抗日政府與抗日軍隊,有計劃地分派出正規部隊擔任游擊的任務和組織民眾的游擊戰爭。抗日游擊隊就在這中間形成起來。它包含著各種抗日的社會成分,得到全體同胞的擁護。每個抗日游擊隊發生和發展,都是一部悲壯激烈、可歌可泣的史詩。由此可見,抗日游擊戰爭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領土這一歷史條件之下產生出來的。它的實質,是一切不愿做亡國奴的同胞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種最高、最廣泛的斗爭方式。它以日本帝國主義為其敵人。抗日游擊戰爭的定義因此應當是:抗日的大眾戰及民兵戰。我們指明它是抗日的,以與其他的游擊戰爭分別開來;我們指明它是大眾戰成民兵戰,以與正規武裝部隊的戰爭分別開來。但是,抗日游擊戰爭雖然與抗日正規軍的戰爭有著區別,這兩者之間也并無不可逾越的鴻溝存在。一方面,抗日游擊隊當它長大起來,或者幾個游擊隊集中在一起時,也能作較大規模的戰斗;另一方面,正規軍隊,只要它與群眾有著很好的聯系,得到群眾的同情與擁護,它也可以分派出小的甚至相當巨大的部隊,進行游擊戰爭。抗日游擊戰爭是整個抗日戰爭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取得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主要條件之一。抗日的民族自衛戰爭要取得最后的勝利,僅僅依靠游擊隊,誰也知道是不夠的;必須有政治堅定、指揮統一、裝備優良的數百萬正規的、現代化的國民革命軍作為主力才能達到目的。但是,我國的抗日民族自衛戰爭,究竟是弱國反抗強大的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軍事技術方面我們處在劣勢地位,我們用以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主要因素,乃是政治上的理直氣壯和人力方面的無窮源泉。正因為如此,抗日游擊戰爭即是抗日的大眾戰、民兵戰,成為我們抗日自衛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爭取這一戰爭最后勝利的主要條件之一。(節選自朱德《游擊戰爭在抗日自衛戰爭中的重要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敵人當時侵占土地甚廣但兵力有限,這讓游擊隊在抗日戰爭中有了在外線作戰的可能。B.將抗日游擊戰爭放到戰略層面考量,能讓我們認識到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容小覷。C.抗日游擊戰爭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它的興起或消失不受個人意志的控制。D.軍事實力薄弱的國家遭受敵人侵略時,應憑借游擊戰來趕走侵略者,從而贏得勝利。(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C)A.材料一將抗日游擊戰爭與歷史上反侵略戰爭進行了對比,以突出抗日游擊戰爭的獨特性。B.材料二認為抗日游擊戰爭能自然而廣泛發動的根本,在于正規部隊有計劃地去組織民眾。C.材料二引用《游擊隊怎樣動作》中的內容,交代了游擊隊的特點和游擊戰爭產生的原因。D.綜合兩則材料可以推知,抗日游擊戰爭因為游擊隊伍人數有限,只適用于小規模的戰爭。(3)下列選項中的內容,最不適合作為材料二第五段論據的一項是(A)A.當游擊隊在武裝力量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時,就應該著手成立新的游擊隊,就像一個蜂巢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產生新的蜂王,它會帶著蜂群的一部分離開。B.由于八路軍成功武裝民眾、并爭取到了友軍,其隊伍規模已經較之前擴大數倍之多,因此華北地區的游擊戰爭有轉變為大規模的正規戰爭的可能。C.想要由執行游擊戰的游擊部隊轉化為執行運動戰的正規部隊,就需要通過動員人民群眾加入部隊,或者采取集中小部隊的辦法來擴大軍隊數量。D.現在許多地方的游擊戰爭,例如五臺山等處,是由正規軍派出強大的支隊去發展的,那里的作戰雖然一般是游擊戰,但開始即包含了運動戰的成分。(4)材料一第二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取得了怎樣的論證效果?請結合材料,簡要回答。(5)“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分析這兩則材料是如何體現“實事求是”的?【解答】(1)D.“應憑借游擊戰來趕走侵略者,從而贏得勝利”錯誤。由原文“抗日的民族自衛戰爭要取得最后的勝利,僅僅依靠游擊隊,誰也知道是不夠的;必須有政治堅定、指揮統一、裝備優良的數百萬正規的、現代化的國民革命軍作為主力才能達到目的”可知“僅僅依靠游擊隊,誰也知道是不夠的”,選項中說“應憑借游擊戰趕走侵略者贏得勝利”說法絕對。故選D。(2)A.“與歷史上反侵略戰爭進行了對比”錯誤。由原文“我們的敵人大概還在那里做英占北美和印度、拉丁系國家占中南美等等的好夢。這等夢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沒有現實的價值,因為今天的中國比之上述歷史多了一些東西,頗為新鮮的游擊戰爭就是其中的一點”可知,材料一將抗日游擊戰爭與小國以及像蘇聯那樣的強國在面對侵略時的戰爭情況進行對比,是為了突出中國抗日游擊戰爭的獨特性,而不是與歷史上的反侵略戰爭進行對比。B.“在于正規部隊有計劃地去組織民眾”錯誤。由原文“在中國目前具體情形之下,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動,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日寇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國奴”可知,材料二認為抗日游擊戰爭能自然而廣泛發動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不愿做亡國奴,而不是正規部隊有計劃地去組織民眾。C.正確。D.“只適用于小規模的戰爭”錯誤。由原文“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抗日游擊隊當它長大起來,或者幾個游擊隊集中在一起時,也能作較大規模的戰斗”可知,材料一指出抗日游擊戰爭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材料二也提到抗日游擊隊長大或集中時能作較大規模戰斗,所以該項“只適用于小規模的戰爭”說法錯誤。故選C。(3)材料二第五段主要論述抗日游擊戰爭與抗日正規軍的戰爭雖有區別,但兩者并無不可逾越的鴻溝,即抗日游擊隊壯大或集中時能進行較大規模戰斗,正規軍與群眾聯系好也可進行游擊戰爭。A.該項強調游擊隊在武裝力量達到較高水平時應成立新的游擊隊,重點在于游擊隊自身的發展方式,沒有涉及游擊戰爭與正規戰爭的相互轉化關系,與材料二第五段論點不符,不適合作為論據。B.提到八路軍因成功武裝民眾、爭取友軍,隊伍規模擴大,游擊戰爭有轉變為大規模正規戰爭的可能,體現了游擊戰爭與正規戰爭的相互轉化,可作為論據。C.指出游擊部隊通過動員群眾或集中小部隊擴大軍隊數量,轉化為執行運動戰的正規部隊,說明游擊部隊向正規部隊的轉化,可作為論據。D.表明正規軍派出支隊發展游擊戰爭,作戰雖一般是游擊戰,但開始就包含運動戰成分,體現了正規軍與游擊戰爭的聯系,可作為論據。故選A。(4)由原文“如果……。又如果……”可知,運用了假設論證的手法,作者假設了“我們是一個小國”和“中國也像蘇聯那樣的強大”這兩種情況,指出在這兩種情況下游擊戰爭只有戰術問題,沒有戰略問題。由原文“如果我們是一個小國……又如果中國也像蘇聯那樣的強大……”可知,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將“小國”及“像蘇聯那樣強大的國家”與中國進行對比,突出中國是“大而弱”的國家這一特殊情況。論證效果:中國本身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而現在假設中國是一個小國,或者是一個像蘇聯那樣的強大的國家,所以從反面進行了論證,從而說明抗日游擊戰爭存在戰略問題的必要性。通過與蘇聯的對比,中國不是像蘇聯那樣的強大,游擊戰爭不是一種戰役的配合,也不可能是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問題,從而突出了中國抗日游擊戰爭的特殊性。(5)材料一:由原文“中國既不是小國,又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但是這個大而弱的國家卻處于進步的時代,全部問題就從這里發生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敵人占地甚廣的現象發生了,戰爭的長期性發生了。敵人在我們這個大國中占地甚廣,但他們的國家是小國,兵力不足,在占領區留了很多空虛的地方,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主要地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外線單獨作戰;并且由于中國的進步,就是說有共產黨領導的堅強的軍隊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存在,因此抗日游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的,而是大規模的;于是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等等一全套的東西都發生了”可知,材料一從中國“大而弱且處于進步時代”這一實際國情出發,分析抗戰特點,指出抗日游擊戰爭因敵占地廣、兵力不足等實際情況,需外線單獨作戰、規模大,進而實事求是得出要從戰略觀點考察游擊戰爭的結論。材料二:由原文“在中國目前具體情形之下,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動,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日寇到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人民不愿做亡國奴,他們或者有武器,或者沒有武器,或者有軍事人才,或者沒有軍事人才,他們不管這些條件,就在敵人遠近后方或者敵人將到的作戰區內自己動手干起來。或者,經過抗日政府與抗日軍隊,有計劃地分派出正規部隊擔任游擊的任務和組織民眾的游擊戰爭。抗日游擊隊就在這中間形成起來。它包含著各種抗日的社會成分,得到全體同胞的擁護”可知,材料二依據日本侵華致使民眾反抗這一事實,闡述抗日游擊戰爭的實質與定義。既肯定正規軍主力作用,又基于中國軍事技術劣勢、人力豐富等實際,強調游擊戰爭是抗戰重要部分與勝利條件之一,體現實事求是。答案:(1)D(2)C(3)A(4)論證方法:假設論證、對比論證;論證效果:從反面論證了抗日游擊戰爭存在戰略問題的必要性,通過與蘇聯的對比,突出了中國抗日游擊戰爭的特殊性。(5)材料一:從中國“大而弱且處于進步時代”這一實際國情出發,分析抗戰特點,指出抗日游擊戰爭因敵占地廣、兵力不足等實際情況,需外線單獨作戰、規模大,進而實事求是得出要從戰略觀點考察游擊戰爭的結論。材料二:依據日本侵華致使民眾反抗這一事實,闡述抗日游擊戰爭的實質與定義。既肯定正規軍主力作用,又基于中國軍事技術劣勢、人力豐富等實際,強調游擊戰爭是抗戰重要部分與勝利條件之一,體現實事求是。(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河流李達偉那時,天是湛藍的,藍色墮入谷底。出現在眼前的是怒江。眾多支流從高黎貢山深處流出來,穿過一些甘蔗田,穿過一些芒果林,那些支流的聲息與一些鳥鳴交雜在一起,一些支流獨自流入怒江,一些支流交匯后流入怒江。河流彎曲奔流,河流的名字不停地變化著,怒江流到我面前時叫“潞江”。雨季,在雨水的漫漶下,高黎貢山下的那幾條大河變得混濁,一直清澈的是在高黎貢山中流淌著的那些溪流。怒江是混濁的,盈江是混濁的,瑞麗江是混濁的。我知道這幾條河流,只是在雨季暫時變得渾濁而已,當雨季結束,它們又將恢復清澈和幽藍。特別是在冬日,在開得火紅的攀枝花的映照下,它們清澈得發藍。我們所在的怒江邊,熟悉的清澈透藍,河面寬闊,河流貌似緩慢地流淌著,我從河流偶爾裹挾著的一點點泥沙中,意識到了一條河流將要漲起。我們在驚慌中逃離,毫發無損。我們抵達一個山坡,我以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個我們偶遇的人卻說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即便我看到了閃爍的燈火,但那里依然很原始落后,我感到恐怖。我猛然驚醒,我旁邊睡著的是讓我變得柔軟,輕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兒。有一會兒,她咯咯地笑著,我不知道她夢見了什么。她會不會夢見那條我既在現實中遇見,又在夢中不斷看到的河流。夢境中不止出現河流,還出現了在河流邊漫游的詩人、漫游的僧侶、漫游的民間藝人,還有那些土生土長的人,以及其他眾多的生命。所有生命的目光,在某一刻都朝著河流的方向,似乎河流便是我們的一切。我們只知道,我們的幸福與苦痛都在那河流邊發生著。現實中,我們出現在河流邊,既看著河流的流淌,同時讓自己與不只是河流的世界之間發生碰撞。即便我也深知那些河流,已經與過往有了一些變化,但由于在雨季河水流量大,讓我總覺得那些河流一如往常地流淌著,不竭地流淌著,不需要擔心枯竭。這像極了高黎貢山中的那些生命,至少是一個世界在整體上呈現出的生命力的旺盛與不竭。我也深知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無暇顧及它的某些細部。在高黎貢山生活與漫游的時間里,我進入了它的某些細部,一些人的命運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我目睹或者耳聞。一些人的命運,并不會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高黎貢山中,河流一開始的出現就已經讓人詫異。我看到了怒江,于我而言它是真正意義的大河。一條大河對我的沖擊太大了。我的童年時期,安撫我的只是一條很小的河流。在高黎貢山下,一些人的童年因為怒江而與我不同,一條大河的流淌安撫著他們的童年。我喜歡河流,很難清晰地說出是為什么。我既喜歡河流的隱喻,也喜歡河流的現實。河流以各種姿態在流淌,或洶涌,或平靜,或是涓涓細流,或是滔滔江河。它們從源頭開始,或者只是從其中一段開始,它們最終匯入大海。我出現在河流邊的很多時間里,變得靜默異常,那是我的靜默,河流卻不是靜默的,而是流動的、訴說的、澎湃的、低回的,訴說著生命的完整與殘缺。我聽到的是一條河流在流淌(以一種應該是恒久的姿態,我們希望河流能一直那樣流動著),我感受著與河流有關的對于生老病死的態度,我似乎漸漸看淡了生老病死。我正在閱讀《沿河行》,還隨筆寫下了這樣的閱讀筆記:沿河行。奧利維亞?萊恩。原來讀的是她的《孤獨的城市》,城市越大人越小,一些孤獨的藝術家,一些孤獨的個人在城市的喧鬧龐雜與墮落與不齒中孤獨地活著,有些人會被吞沒,有些人也在清醒、努力和不屈地活著。《沿河行》中,作家沿著烏斯河行走,在還沒有遭到很大破壞的自然中,她陶醉于沿河的那些美麗自然之中,愛情帶來的沮喪也被河流慢慢治愈,她在尋求治愈的同時,也在思考著自然世界對于整個人類的影響。我帶著這本書出現在夢中的河流邊。現實與夢中,我往往是不一樣的,我甚至懷疑夢境中的自己是另一個“我”(是一個我從未想象過和感知到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維度中的自己),是另一個“我”在面對另外一種真實。我說不清楚自己為何會對河流如此癡迷。在一些時間里,我不斷回溯著,不斷思考著,最終唯一能給出的解釋是,我長時間生活在這些河流邊,同時,我的思想我的個性不斷被這些河流重塑著。河流在我的世界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一些在這之前我們從未發現的動物,突然出現在了高黎貢山。我們暗自激動。世界深邃龐雜,我們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經存在其中,只是我們暫時或者永遠都無法發現而已。對于高黎貢山中的那些生命,就像我們對這個世界本身一樣,一直處于不斷認識的過程中。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不斷有新的生命被認識,我們也知道還有一些生命已經從那個世界離開,或者消失。進入高黎貢山,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所中,我們遇見了一些人。我們才意識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熱愛著這個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他們的工作日常就是關注新的生命的出現,以及一些一直存在的生命的變化。有新的動物或植物出現時,他們近乎狂喜。(節選自《遷徙的鳥》)(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D)A.我曾在怒江邊遇險,在驚慌失措中逃離,安全抵達一個山坡,以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B.因為女兒夢見了與“我”在現實中遇見又在夢中不斷看到的河流,她睡著也咯咯地笑了。C.在高黎貢山生活與漫游的經歷,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也萌發了歸鄉懷舊意識。D.“我的思想我的個性不斷被這河流重塑著”是作者對河流作用的認識,是充滿哲思的自省。(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A.作者在寫怒江時,用了“穿過一些甘蔗田”“穿過一些芒果林”,呈現了當地風物,具有畫面感。B.文章以“夢境”為線索,串聯起高黎貢山的種種生命,現實與夢境交織,虛實相間,令人陶醉其中。C.作者立于生命的視角與立場,細膩的筆觸里有熱望與落寞、憂傷與歡喜,最終形成祥和的平衡。D.文章語言敘述有一種陌生化又似曾相識的錯雜效果,以語言的詩性,感覺的靈性,傳達豐富的意蘊。(3)本文在寫河流時一再寫到生命,請簡要分析二者的內在聯系。(4)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轉到高黎貢山中的生命,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解答】(1)A.“以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錯。原文是“我以為看到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世界,那個我們偶遇的人卻說那并不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可見“我”以為看到了自己熟悉的世界只是“我”的以為,實際上是“陌生的世界”。B.“因為女兒夢見了與‘我’在現實中遇見又在夢中不斷看到的河流,她睡著也咯咯地笑了”錯。原文是“我猛然驚醒,我旁邊睡著的是讓我變得柔軟,輕易就把我融化的女兒。有一會兒,她咯咯地笑著,我不知道她夢見了什么。她會不會夢見那條我既在現實中遇見,又在夢中不斷看到的河流”,可見女兒咯咯地笑的原因在原文找不到依據,選項于文無據。C.“也萌發了歸鄉懷舊意識”錯。原文是“我正在閱讀《沿河行》,還隨筆寫下了這樣的閱讀筆記……”,作者在閱讀《沿河行》時所寫的閱讀筆記,是作者對河流的感悟,并非“萌發了歸鄉懷舊意識”。“我的思想我的個性不斷被這河流重塑著”是作者對河流作用的認識。由“我長時間生活在這些河流邊,同時,我的思想我的個性不斷被這些河流重塑著”可知,“我”的思想個性被河流重塑,突出的是河流對人的影響之深,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體悟,是對自我和河流關系的深入思考,充滿哲思的自省。故選D。(2)B.“文章以‘夢境’為線索”這一說法錯誤,從文中來看,本文的線索是“河流”,圍繞“河流”這一核心意象,作者先寫現實中的河流,接著寫夢境中的河流,最后又回到現實中的河流,通過現實與夢境的交織,表達了對河流、生命、世界等的感悟。故選B。(4)①拓寬文章視野,展現生命的多樣性和普遍性。散文最后一段從對河流的細致描寫轉向對高黎貢山中生命的敘寫,這一轉變打破了之前單一敘述河流的局限性。“……一些在這之前我們從未發現的動物,突然出現在了高黎貢山。我們暗自激動。世界深邃龐雜,我們深知很多生命早就已經存在其中……”可知,作者通過描繪在高黎貢山中發現新生命的情景,展現了生命不僅存在于河流之中,而是普遍存在于整個自然與世界中的特性。這種寫法拓寬了文章的視野,讓讀者意識到生命的多樣性和普遍性,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②喚醒人們對生命尊重與自然保護的意識。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我們遇見了一些人。我們才意識到是有那么一些人,真正熱愛著這個世界之中的一切生命……”可知,作者通過描寫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所中遇見的人們的工作日常,表達了對新生命出現和生命變化的關注。這種關注象征著自然界的神秘和豐富,令讀者看到生命發展與變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同時,這種表達也喚醒了人們對生命的尊重與自然保護的意識,深化了對生命與河流的敬畏之情,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③體現散文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保持內在統一性。作者在前文中通過對河流的描寫以及閱讀體驗的分享,表達了對生命和自然的哲思。而最后一段轉入對高黎貢山中生命的書寫,則是從自然思考到人文內涵的一種自然過渡。“……有新的動物或植物出現時,他們近乎狂喜。”可知,這種轉向既維系了結構上的連貫性,又體現了散文的靈活性和深刻性。盡管文章在形式上看似散亂,但在思想上卻緊密相連,始終圍繞著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保持了內在的統一性。這種寫法突顯了散文“見散而神聚”的特點,加深了文章敘述的層次感,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答案:(1)D(2)B(3)①河流與生命相伴相隨。在現實中遇見河流,在夢中不斷看到河流,生命在某一刻都朝著河流的方向,生命的幸福與苦痛都在河流邊發生。②河流象征著生命。河流成為生命起源與滄桑變遷的象征。河流彎曲奔流,清澈幽藍,以各種姿態流淌,訴說著生命的完整與殘缺。③河流治愈生命,生命被河流重塑。河流能治愈沮喪,思想個性不斷被河流重塑,幫助人們看淡生老病死。(4)①通過敘寫對象的轉換,表明生命存在具有普遍性;②通過對高黎貢山中有關生命的敘寫,進一步說明生命的變化,重塑時代應有的對自然、河流的敬畏之情,深化了主題;③由上段閱讀引發的思考轉入對生命的思考,充分彰顯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貞觀五年,持書侍御史權萬紀、侍御史李仁發,俱以告訐譖毀,數蒙引見,任心彈射,肆其欺罔,令在上震怒,臣下無以自安。內外知其不可,而莫能論諍。給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權萬紀、李仁發并是小人,不識大體,以譖毀為是,告訐為直,凡所彈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騁其奸計,附下罔上,多行無禮,以取強直之名。誣房玄齡,斥退張亮,無所肅厲,徒損圣明。道路之人,皆興謗議。臣伏度圣心,必不以為謀慮深長,可委以棟梁之任,將以其無所避忌,欲以警厲群臣。若信狎回邪猶不可以小謀大群臣素無矯偽空使臣下離心。以玄齡、亮之徒,猶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賤,孰能免其欺罔?伏愿陛下留意再思。自驅使二人以來,有一弘益,臣即甘心斧鉞,受不忠之罪。陛下縱未能舉善以崇德,豈可進奸而自損乎?”太宗欣然納之,賜征絹五百匹。其萬紀又奸狀漸露,仁發亦解黜,萬紀貶連州司馬。朝廷咸相慶賀焉。(節選自《貞觀政要?納諫》)材料二: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更言之!”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君曰:“善。”乃輟城薛。(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一》)(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若信狎回邪A猶不可B以小謀大C群臣D素無矯E偽F空使G臣下H離心(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A.肆,指肆意,與《燭之武退秦師》“既東封鄭,又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B.圣心,指天子的心意,與《勸學》“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圣心”意思不同。C.鄙,是古代的一種謙辭,用于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如“鄙人”“鄙見”。D.材料二中“則螻蟻得意焉”的“得意”與“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A.材料一中,魏征認為,權萬紀、李仁發誣陷房玄齡,斥退張亮,并不能整肅朝廷,反而白白地損害了陛下的威望和圣明。B.材料一中,太宗欣然采納了魏征的意見,并賞賜于他。后來,權萬紀被貶謫,李仁發也被罷黜,朝中大臣相互慶賀。C.材料二中,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墻,拒絕接受勸諫。有位齊人保證自己只說三句話,得以見到靖郭君并達到了勸諫目的。D.材料二運用對比論證,通過海里的大魚漁網打不上來,鉤釣不到,可一旦離開了水,螞蟻都可以戲弄它,闡釋了離開齊國的可怕未來。(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以玄齡、亮之徒,猶不可得伸其枉直,其余疏賤,孰能免其欺罔?②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猶之無益也。(5)魏征勸說唐太宗和門客勸說靖郭君,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解答】(1)句意:如果相信和親近奸邪小人,即使是小事情他們也不能勝任。群臣平素沒有虛偽的行為,卻白白地使臣下失去信心。信狎和回邪構成動賓關系,A處斷開;而“以小謀大”為固定短語,意思是“用小計謀處理大事”,所以在C處斷開;“群臣素無矯偽”中,“群臣”為主語,“素無”為謂語,“矯偽”為賓語,所以在F處斷句。故選ACF。(2)A.錯誤。肆意/擴大。句意:放縱自己進行欺騙和蒙蔽?/已經把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想擴大西邊疆界.B.正確。天子的心意/圣人的心境。句意:我私自猜測圣上的心意/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C.正確。鄙字用于謙稱自己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D.正確。達到目的/知道意思。句意:小小的螞蟻、螻蛄也能制服它/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說。故選A。(3)D.“材料二運用對比論證”錯,這里是用類比論證,用魚離不開水的道理類比靖郭君離不開齊國的庇護。故選D。(4)①“之徒”,這類人;“伸”,申辯;“欺罔”,欺騙誣陷。譯文:像房玄齡、張亮這樣的大臣,尚且不能為自己申辯曲直,那么其他與陛下關系疏遠、地位卑微的臣子,誰還能免遭他們的欺侮誣陷?②“雖”,即使;“隆”,增高;“猶”,仍然。譯文:失去齊國,就算把薛的城墻筑到天那樣高,仍然是沒有益處的。(5)①材料一中,魏征進諫說:“權萬紀、李仁發并是小人……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這屬于魏征開門見山的進諫方式,直接指出權萬紀、李仁發兩人是小人,深刻分析唐太宗任用兩人的危害。②材料二中,門客說:“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采用了間接的方式吊起胃口,又以“海大魚”三個字引發靖郭君的興趣,接著以類比的方法,用魚離不開水的道理類比靖郭君離不開齊國的庇護以此來警醒對方。答案:(1)ACF(2)A(3)D(4)①像房玄齡、張亮這樣的大臣,尚且不能為自己申辯曲直,那么其他與陛下關系疏遠、地位卑微的臣子,誰還能免遭他們的欺侮誣陷?②失去齊國,就算把薛的城墻筑到天那樣高,仍然是沒有益處的。(5)①魏征采用開門見山(直諫)的方式,指出權萬紀、李仁發兩人的人品問題和罪狀,深刻分析唐太宗任用兩人的危害:對大臣而言是離心,對皇上而言是損圣明,希望唐太宗認真考慮。②門客采用故弄玄虛(賣關子或間接的方式或含蓄的方式)和類比的方法,先用海大魚吊起靖郭君的胃口,再用大魚可能遇到險情來類比靖郭君可能遇到的情況,以此來警醒對方。參考譯文:材料一:貞觀五年,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和侍御史李仁發,都因告密、誣陷毀謗,多次被太宗召見。他們任意告發攻擊別人,極盡欺蒙之能事,使得皇上震怒,而臣下無以自安。內外的人都知道不對,但沒有誰能向太宗議論諫諍。給事中魏徵嚴肅地上奏說:“權萬紀、李仁發都是小人,不識大體,認為誣陷誹謗是對的,揭發陰私才是正直,凡是被他們所告發攻擊的人,都并非真正有罪。陛下掩蓋他們的短處,對他們完全聽信。他們就施展奸謀,對下拉攏、對上欺瞞,干了許多無禮的事情,來博取耿直的美名。他們誣陷房玄齡,斥退張亮,并不能整肅朝廷,卻白白地損害了圣上的英明。路上的人,都紛紛指責議論。我私自猜測圣上的心意,一定不會認為他們謀慮深長,可以委以國家棟梁的重任,大概因為利用他們無所避忌的言行,好用來警戒督促群臣。但即使真的信任親近這些不正之人,也不能用小人來算計大臣,何況臣下們本來沒有矯詐虛假,這樣做只會使臣下們離心。連房玄齡、張亮這樣的人,都沒有辦法來申辯曲直,至于其他關系疏遠、職位低下的人,誰能避免他們欺侮、誣陷?希望陛下再認真想一想。自從任用這二人以來,哪怕給國家做了一件有益的事,臣都甘愿被斧鉞之誅,受不忠之罪。陛下縱使未能推舉好人來播揚圣德,怎能引進奸邪而自損聲威呢?”太宗很高興地接受了魏徵的意見,賞賜給他絹五百匹。權萬紀這個人的劣跡逐漸暴露,李仁發也被解職黜逐。權萬紀被貶為連州司馬,朝廷群臣都互相慶賀。材料二:靖郭君田嬰準備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為會引起齊王猜疑)不少門客去諫阻他。田嬰于是吩咐傳達人員:“不要為勸諫的門客通報。”有一個齊國門客要求接見,說:“我只要說三個字就行了,多說一個字就請把我烹死。”靖郭君就召見了他。門客急步前來稟告說:“海大魚。”說完轉身就走。靖郭君說:“你不要走,留下把話說完吧。”門客說:“我不敢拿死來開玩笑。”靖郭君說:“別這么說,您繼續說下去。”門客說:“您沒聽說過海大魚嗎?用魚網捕不到它,用魚鉤牽不上它;可是,當干得連一滴水都沒有時,小小的螞蟻、螻蛄也能制服它。如今齊國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遠擁有齊國,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當您失掉了齊國,即使把薛邑的城墻筑得天一樣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說:“好。”于是放棄了在薛邑筑城墻的打算。(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千秋歲?次韻少游①蘇軾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②。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道遠誰云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用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青海③。【注】①此詞作于詞人謫居海南時,少游,是詞人秦觀的字,秦觀作《千秋歲》詞時,也被貶在外;②“蒼玉佩”:古代官員以佩玉為飾;“黃金帶”:宋初五品以上的官員以金玉帶做章服末帶;③《論語?公冶長》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句。(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本詞開篇運用夸張的手法,以“天外”一詞來表現詞人被貶之地距京城十分遙遠。B.蒼玉佩和黃金帶是官員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詞人借此表達了對曾經生活的眷戀。C.本詞是詞人寫給秦觀的,詞中提及自身多次被貶的經歷,以勸慰同樣被謫的秦觀。D.“道遠誰云會”既可理解為自己難以回到京城,也可理解為短期內難與秦觀相聚。(2)本首詞表現了詞人當時所面臨的多重矛盾。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解答】(1)C.“詞中提及自身多次被貶的經歷”錯,關于被貶,文中只有“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的句子,并未提及多次被貶的經歷。故選:C。(2)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斜陽”句是說自己雖已暮年,遠在萬里天涯,但還懷念著京都,蘇軾一片忠心未改。“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時蘇軾年六十三遭貶到海南島,故言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決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傷心落淚。“珠淚盡,丹衷碎”寫出蘇軾遭貶的憤懣。可見詞人忠心于朝廷,渴望建功立業,卻被貶海南;②出仕與歸隱的矛盾:“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有聲有色地描寫當年在朝廷任職時的形象。蘇軾雖被貶,但服飾仍舊,故有“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之說。可見其仍留戀當年為官的經歷。下闋蘇軾表示難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學孔子“乘桴浮于海”。詞人有歸隱的想法,但又留戀之前的為官經歷;③渴望與堅守的矛盾:“新恩猶可覬,用學終難改”反映出蘇軾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難忘“君命”“新恩”,另一方面“君命”有悖“舊學”,對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詞人渴望重獲新恩,但又不愿意為此改變信仰。答案:(1)C(2)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詞人忠心于朝廷,渴望建功立業,卻被貶海南;②出仕與歸隱的矛盾:詞人有歸隱的想法,但又留戀之前的為官經歷;③渴望與堅守的矛盾:詞人渴望重獲新恩,但又不愿意為此改變信仰。譯文: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島上。腰間佩戴金色的玉飾泠泠作響;金黃色的腰帶色彩濃艷。夕陽正斜照著萬里之外的汴京城。路途遙遠,誰說還能見到汴京城。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給予寬恕。君王之命很重,不可違背;我的節操依然保持著。大概能期望君王賜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舊識積習終究難以改變。算了吧,我還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暫且如此度過余生。賞析:秦觀《千秋歲》詞抒發離愁別緒,情意纏綿。蘇軾的和詞比秦詞心境較為開闊。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丹衷”“臣節”,發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蓋”的強烈幽怨不滿情緒。二是他能將幽怨不滿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會人家的評說,表現出一貫的超脫達觀態度。即使在政治上連遭打擊之時,他的進取精神仍未完全磨滅。上闋“未老身先退”句首先表明了對貶謫的不滿。白居易《不致仕》云:“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時蘇軾年六十三遭貶到海南島,故言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決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傷心落淚。“珠淚盡,丹衷碎”寫出蘇軾遭貶的憤懣。蘇詞用很工的對偶句,有聲有色地描寫當年在朝廷任職時的形象。蘇軾雖被貶,但服飾仍舊,故有“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之說。“斜陽”句是說自己雖已暮年,遠在萬里天涯,但還懷念著京都。蘇軾一片忠心未改。“莫嫌雷瓊隔云海,圣恩尚許遙相望”,兩句可作參考。詞上闋抒寫懷君思朝之真情:淚灑心碎,一步一回首。下闋蘇軾表示難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學孔子“乘桴浮于海”。下闋反映出蘇軾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難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有悖“舊學”,對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于海”,語出《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張行不通,我就乘著木排過海到海外去,跟隨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詞人暗中寫自己,也寫秦觀。仲由是孔子的學生,秦觀也曾拜蘇軾為師。他鼓勵秦觀振作起來。詞人站得高,想得遠,能擺脫個人得失,終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韻詞不僅格調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長者身份。全詞波瀾起伏,情感激蕩,令人感受蘇軾胸中熾熱的情感還未泯滅。表達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雖歷經磨難仍不改報效國家的政治抱負。(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生活中,老師常常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兩句話告誡我們要防微杜漸,不要玩物喪志。(2)杜甫《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寫出了詩人羈旅漂泊、年老多病的愁苦。(3)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陶淵明愛惜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有時還要去田間除草培土的兩句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解答】故答案為:(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重點字:溺)(2)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重點字:常)(3)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重點字:籽)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2小題,共20分)6.(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葉大,易受風。葉柄甚長,葉柄與樹枝連接不很結實,好像是粘上去的。風一吹,樹葉極易脫落。梧桐落葉早,但不是很快就落盡。《唐明皇秋葉梧桐雨》證明秋后梧桐還是有葉子的,否則雨落在光禿禿的枝干上,不會發出使多情的皇帝傷感的聲音。據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葉,樹葉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風,第二天起來一看,滿地桐葉,樹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極香,極酥脆,只是太小了。(1)下列句子中的“結實”與文中加點的“結實”,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A.他憤憤地批評道:“就你們這樣偷工減料,房子怎么會結實?”B.襲人道:“為什么不愿意?早就要弄了來的,只是因為太太的話說得結實罷了。”C.賈母道:“林丫頭那孩子倒罷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結實了。”D.這不是小孩子賭氣,要結實的站住自己的腳跟,躲在壕溝里,沉著的作戰。(2)畫線句用了三個“一”,但每個“一”的含義都不同,請結合語境分析。【解答】(1)文中加點“結實”,形容詞,牢固、堅固。A.形容詞,“牢固”“堅固”的意思。B.指言語或動作等分量重,力量大。C.是“健壯”的意思。D.是“切實”“踏實”的意思。故選:A。(2)①“一夜”,這個“一”強調的是時間的完整性,說明刮風的狀態持續了整夜,并非只是短暫的陣風。這為后文梧桐葉全部落盡做了鋪墊。可以想象,長時間的風吹是導致樹葉脫落的主要原因。②“一看”,這個“一”強調的是動作的瞬間性,表明“看”的動作發生得很快,幾乎是一瞬間就看到了滿地落葉的景象。這突出了作者的驚訝之情,也側面烘托了落葉之多、之快。③“一片”,這個“一”是確數,與“不剩”搭配,強調梧桐葉落得徹底,干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