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10 文學常識2(文化常識)(精講課件)-【中職專用】2025年對口招生語文二輪復習專項突破(湖南專用)_第1頁
專項10 文學常識2(文化常識)(精講課件)-【中職專用】2025年對口招生語文二輪復習專項突破(湖南專用)_第2頁
專項10 文學常識2(文化常識)(精講課件)-【中職專用】2025年對口招生語文二輪復習專項突破(湖南專用)_第3頁
專項10 文學常識2(文化常識)(精講課件)-【中職專用】2025年對口招生語文二輪復習專項突破(湖南專用)_第4頁
專項10 文學常識2(文化常識)(精講課件)-【中職專用】2025年對口招生語文二輪復習專項突破(湖南專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項10

文學常識

之文化常識“文學文化常識”主要考查學生的知識再現能力。命題者也在不斷突破文學常識考查上的局限性,因此考查的題型不斷發生變化,呈現出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就形式而言,出現了選擇題、名篇名句默寫填空題等。年號,謚號,廟號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之名號,始創于漢武帝。在明清之前,一位皇帝通常會有很多年號,基本上就是遇到點事兒就換個年號。到了明朝,年號少了,通常一位皇帝就一個年號,所謂一帝一元,清朝則沿用這一帝一元的制度。謚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但專講皇帝天子。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謚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謚,故謚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謚號起到蓋棺定論的功用。有的君主死后,會有多個廟號,廟號并不唯一,這是追尊、改謚等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數字相關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左傳》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遷)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班固)第一部大型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主編)第一部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第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第一個田園詩人:陶淵明(東晉)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周樹人第一次用筆名“魯迅”發表的《狂人日記》我國新詩第一部優秀的詩集是:《女神》(郭沫若)《齊民要術》《天工開物》《黃帝內經素問》《水經注》《永樂大典》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唐朝的兩大文學運動: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

《春秋》三傳:《谷梁傳》、《公羊傳》、《左傳》柳宗元三戒:《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杜甫代表作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

:《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三部曲”

茅盾的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美國的歐·亨利,俄國的契訶夫,法國的莫泊桑歲寒三友:松、竹、梅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賓

明清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游記》(吳承恩·明)《紅樓夢》(曹雪芹)

世界文學作品中的四大吝嗇鬼: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葛朗臺;果戈理《死魂靈》潑留希金;莫里哀《慳吝人》阿爾巴貢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竹林七賢”:阮籍、稽康、山濤、劉伶、王戎、向秀、阮咸“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我國古典文學之最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2、《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

3、《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作者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4、《離騷》是我國第一首優秀的長篇抒情詩,作者是戰國時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

5、《論語》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散文,作者是孔丘的弟子及再傳弟子。

6、《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私人編撰的史書,作者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7、《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說家羅貫中。

8、《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說家施耐庵。9、《西游記》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神話小說,作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10、《夢溪筆談》是我國第一部用筆記文體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作者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

11、《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

12、《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是清代偉大的小說家吳敬梓。

13、《紅樓夢》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話小說,作者是清代偉大的小說家曹雪芹。14、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作品收在《楚辭》里。15、李清照是我國第一個女詞人,作品收在《李清照集》里。

16、李白是盛唐時期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李白號稱“詩仙”,17、杜甫是盛唐時期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作品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號稱“詩圣”,

18、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作品收在《白氏長慶集》里。作家作品并稱1、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相如、司馬遷。2、史界兩司馬:司馬遷、司馬光。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4、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5、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6、三蘇:蘇洵、蘇軾、蘇轍。7、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8、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9、風騷:《詩經》和《楚辭》。10、樂府雙璧:《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11、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12、中國小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13、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14、六藝:六種經書,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15、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嗇鬼:《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慳吝人》中的阿巴貢。

文學三部曲1、巴金的“愛情三部曲”指《霧》、《雨》、《電》“激流三部曲”指《家》、《春》、《秋》2、茅盾的三部曲有:《蝕》三部曲:《毀滅》、《動搖》、《追求》《農村》三部曲是:《春蠶》、《秋收》、《殘冬》3、歐陽山的三部曲是:《一代風流》、《三家巷》、《苦斗》4、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是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關于時間古今時間對比一歲:一旬:一紀:一代:一世:一世紀:一運:一會:一元:1年10年12年25年30年100年360年10800年129600年關于官職1.中央官職中國古代中央官制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中樞機構及其職官制度。其中包括秦、漢建立的以皇帝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隋、唐時期專制集權中央政體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朝所建立的內閣制等。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又是中書省、門下省。隋代演變并確立為三省六部制。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后來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別行使行政權、軍權、財權。明代內閣雖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但實際上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相當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設立南書房,與清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兼任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六部”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祭祀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九卿,秦指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歷代略有變動。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皇帝]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后,王綰、李斯等根據傳說中的三皇的名稱,上尊號為秦皇。嬴政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論。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俗稱皇上。[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稱他的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尊稱他的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也尊稱為“上皇”。歷代皇帝未死時即傳位于太子,也就自稱太上皇。[駙馬]駙馬最早只是一個官職,漢代武帝時設置駙馬都尉,意思是掌副車之馬,原為近侍官的一種,多由宗室及外戚、諸公主的子孫充任。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為駙馬,但并不是實際的官職,清代時則稱為“額駙”。古代官職稱謂解釋[爵位]即爵、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被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被封為萊國公,王安石被封為荊國公,司馬光被封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李文忠被封為曹國公,劉基被封為誠意伯,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清代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被封為二等恪靖侯,李鴻章被封為一等肅毅伯。[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西漢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認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認為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宰相]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的人稱為宰相,其職位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總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輔助的意思。歷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職權大小以及行使權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時代民間常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地說,由于君主集權的加重,宰相的權力也隨之而減輕,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明朝。明朝為了防止權臣篡位,廢除丞相而以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后來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博士]官名。六國時諸子、詩賦、術數、方技都設有博士,秦、漢兩代沿襲了這一官司職。西漢時屬太常,稱太常博士;漢武帝建元五年設五經博士;晉代設國子博士;唐代有太學國子諸博士和律學博士、算學博士等,都為教授官,與職掌禮儀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兩代有國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經博士為孔孟及儒家諸族的世襲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如唐代的韓愈就是貨真價實的國子博士。[太醫]周官中設醫師,主管醫務政令。秦、漢兩代設太醫令丞。漢代初期屬太常寺,后來改屬少府。魏、晉南北朝時相沿設置。隋代設置太醫署,宋代改稱太醫局,元代又改為太醫院,明清兩代不變,其職責都沒有大的變化。后世泛指皇帝的醫生為大醫或御醫,把其“衛生部長”的職權反而忽略了。[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大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大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官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大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中,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追贈太傅。[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因位于宮中的中臺,故以臺名,并有中臺、臺閣、臺省等別稱。[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中的“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古代文化常識導學練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軍機章京]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當道。”[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小,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者,同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世凱為兵部侍郎。[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即是侍中。[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此“郎中”是管理騎門戶的官名。[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參軍。[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臥令尹并受促織恩蔭。”[尹]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太守]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撫軍]《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后地位漸低。[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圉人]圉官,古代指掌管養馬放牧等事的官員。亦泛稱養馬的人,養馬的小官。官職任免升降術語關于任職授官的:任、授、除、拜(任命,授職),封(用于土地、封號或爵位),贈(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薦、舉(多用于布衣做官),點(用于口語)。關于提升職務的: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級到高級)、進(用于較高職務追加)、超遷、超擢、陟。關于降級免職的:罷、免、解、黜、奪(因過失而解除職務),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撤職查辦),致仕(帶職退休),左遷(降級使用)。關于調動職務的:移、調、徙、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關于兼職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權(臨時代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署(代替無本官的職務)、假(暫代理)、護(原官短期離職,臨時守護印信)。[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陟]提升,提拔。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升]提升。如“旋升寧夏道”(梁啟超《譚嗣同》)。[假]臨時充當使臣屬吏。[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于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于京謫守巴陵郡”中“謫”就是貶官。[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的意思。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貶]降職并外放,與“謫”相近,如“貶連州刺史”(《舊唐書》)。[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于一般情況辭去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革、削、免、罷、廢、奪]革職、罷職或停職。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高啟《書博雞者事》)。[退]①撤銷或降低官職;②自己辭職。[斥]摒棄不用。[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轉]遷職調任,無所謂升降。如“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張衡傳》)。[徙]改任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如“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調]調動、調遷。如“調為隴西都府”(班固《漢書》)。【放]京官調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梁啟超《譚嗣同》)。[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張衡傳》)。古代宗法[嫡子]封建社會中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宗子]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繼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權,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應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別高貴,故又稱“宗主”。[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嫡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親戚]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稱為“親”,父母對兒女也可稱為“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后者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衛國大夫石碏殺掉謀殺自己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戚”表示親屬關系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只包括內親,“戚”表外親。“親”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聯姻。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慣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幸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七廟]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位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作為王朝的代稱。[太廟]天子的祖廟。[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絕對服從君,子絕對服從父,妻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加以系統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五常]一指“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一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也指仁、義、禮、智、信。[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系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指仁、義、禮、智、信。古代政治禮儀[朝]古代各國的諸侯,按規定的時間覲見天子,叫“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等貢品,叫作朝貢。如果不按時朝見天子,就會被視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會出兵征伐。[覲]朝拜皇帝。古代諸侯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則天子失禮。[聘]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諸侯德風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諸侯派大第三章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薈萃及檢測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這是諸侯之間邦交的禮節。諸侯相聘,使者還帶著玉帛,表示尊敬對方的意思。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稱。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彼國往此國叫“聘”。[誓]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絕不違背信約叫“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血。[盟]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同辦事叫“盟”。會盟時殺牲、歃血,并且宣讀盟書,誓于神,叫作“盟禮”。盟與誓不同之處就在于舉行儀式時盟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歃血]指古人盟誓時雙方主事人用嘴吸一點牲畜的血以表示誠意的儀式。結盟之后,雙方就有義務約束。[遇]諸侯之間不在規定的地點或時間忽然相見,就叫“遇”。事先沒有約定,偶爾相逢,在禮節上要比“朝”簡單。諸侯途中相逢,依據各自的都城遠近來劃分主賓,地近的一方為主,地遠的一方為賓,雙方以主賓之禮相待。[免胄]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車上的左右衛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封禪]古代統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作“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去舉行。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長,稱為岱宗。“五岳”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高,離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答地之功,叫“禪”。[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于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吊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并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釁鐘、釁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時新鐘鑄成必殺牲口取其血涂在鐘的孔隙上,并舉行祭鐘儀式,稱釁鐘。這是一種禮制,凡重要器物(鐘、鼓等)制成,定殺牲取血涂在上面。[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犧牲]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作“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豬,后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九賓]也稱“九儀”,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儀,有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司儀施禮,并延引上殿。[趨]臣見君時的禮節。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祖道]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為別人設宴送別。古代生活禮儀[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的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男子束發,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志著進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二十歲和十九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體還未壯,故稱弱冠)粵行。”[笄禮]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插笄(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十五歲,表示已成人,可以結婚。后來女子到了成年又叫“及古代文化常識導學練笄”“笄年”。[坐]以兩膝著地,臀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臀不著腳跟,是“跪”。跪而挺腰聳身,叫作“跽”。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把身體往后坐一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污坐席。[跪]與“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達謝罪之時,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二者的區別是“跪危而坐安”。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長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跽]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箕踞]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這種姿勢是傲視對方的意思。[拜]是古人常用表示禮節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褒拜是手持符節行的禮。喪禮中先作頓首后作稽首,叫吉拜。先稽首后頓首,叫兇拜。[再拜]先后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為天揖,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位于比自己更賢能的人。[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執手]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見于《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后有《國語·越語》:“執其之手而與之謀。”《孔雀東南飛》:“執手分道去,各自還家門。”《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