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12斷句練習(文言文本閱讀)
(解析版)
命題趨勢
卷別提問方式設題角度
2024年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新高考I文言斷句
案標號涂黑。(3分)
卷
2024年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新高考II文言斷句
標號涂黑。(3分)
卷
2023年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新高考I文言斷句
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卷
2023年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新高考II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文言斷句
卷
2022年新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文言斷句
高考I卷
2022年新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文言斷句
高考n卷
2025年考向預測:
斷句題為必考題型,由過去的客觀題變成現在的斷三處,在相應位置涂黑。文言文斷句無法單純依靠答題
技巧得分,要求考生根據自己理解斷句。試題將出現4種類型得分。分、1分、2分、3分,區分度得以提高。
此外,考生要在“可斷可不斷”與“非斷不可”之間要做出正確取舍。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四處及以上不得分。
所選句子多為敘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運轉折的重要時刻;50字左右。設6?8處停頓,有兩處難
度大的不同。側重語法停頓而非語音停頓,一般不考具體的標點,只要求斷開。
I重難詮釋
☆高分技巧
「醋黝耘蝶要購懶鞠噩卡上醐娜酸標懿懶-嬲份胭三處砌
ifilWit
L下微崛嬲邠晌,*矚
髓峋枷容施珊酶覦端微軸懶鼠
牖'摘朗析肺L一個魂嗣搭構機施開提H悔Mi豺睡)
+(施+第?取電-BRK掘耀㈱1黯髓齡臊
匍面嬲?蹄蝌提懶靦嬲晦醐■轆
主》虻癡蒯翱甑靛醺鴕礴
勒崛崛靛福就蹦面懶
脆瞬峨(1)蝸婀能鐲氏菽至若、鍬機旬轆
鐲他、艮、耨愎缺蜩限雖除虬矚郵(2)翻麟
螂肺]、慚恂嬲岫、堀能置恥吸t雕阻等;(3)m
物靚晌皆黑(1)麟的帽部下輔據(2)瞬麒t
(3)籍磁飾雕部林瓦
瞬敏意翔上權燉徽嬲蹴攙曲事件、嬲嘉
根雕雕眥晌黝的城,
W
"帆rm柵腳w的麒寓麗的,桐髓i夠耀一曲的批斷淅
翻晌
麟魏、酰、牖第果融耀洲牖愎郵,
礴蹦遇速致謝貓的麒虬可艇下蝴謙航
★熟記文言斷句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
章法內容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反復練。
限時提升練◎(建議用時:50分鐘)
基礎過關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以古今治道,對者百余人。廣川董仲舒對日:夫不
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
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仔彳生而絕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
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今更跪亡教訓
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
臣聞眾少成多,積小致匏,故圣人莫不以啥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
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于已,不可塞也;行發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
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者著;積善在身,猶長月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而人不見也;
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問,是以上
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字苓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
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有刪改)
材料二:
鄉舉之法,與太學相為經緯。鄉所賓興,皆鄉校之所教也。學校之教,行之數十年,而鄉舉行焉。所
舉不當者罰之,罰其不教也,非罰其不知人也。仲舒之策,首重太學,庶知本矣。不推太學以建庠序于郡
國,而責貢士于不教之余,是以失也。
經天下而歸于一正,必同條而共貫。惟同條而共貫,統天下而經之,則必乘時以精義,而大業以成。
仲舒之策目:“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此非三代之法也,然而三代之精義存矣。何也?六
藝之科,孔子之術,合三代之粹而闡其藏者也。故王安石以經義取士,踵仲舒而見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
而不易。元祐改安石之法,而并此革之,不知通也。溫體仁行保薦以亂之,重武科以亢之,于是乎士氣偷,
奸民逞,而生民之禍遂極,皆仲舒之罪人也,況孔子乎!習其讀,粗知其義,雖甚小人,且以是為夜氣之
雨露,教亦深矣。
(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有刪改)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今A吏既亡B教訓于下C或不承用D主上之法E暴虐F百姓G貧窮孤弱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往往,時常,與《項脊軒志》中“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的“往往”意思相同。
B.“日”,一天天,與《阿房宮賦》中“辭樓下殿,輦來于秦”的“輦”的活用情況相同。
C.“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與《師說》中“六藝經傳”的“六藝”所指內容不同。
D.“建庠序于郡國”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以其無禮于晉”的特殊句式類型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董仲舒認為,朝廷遍尋一郡或一國,卻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來回答皇帝問題,可見王道斷絕了,因
此他希望朝廷能注重養士。
B.董仲舒認為言語與行動對于治理國家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君子要注意一言一行,從小事做起,注重
積累,以提升品德修養。
C.王夫之認為太學與鄉校都應當抓好教育,實施了數十年教育后還舉薦不當,不能只懲罰舉薦的人而
不懲罰不好好學習的人。
D.王夫之認為,那些廢除經義取士、推行保薦法或提高武科地位而最終導致百姓災難深重的人,均是
違背董仲舒思想的罪人。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2)故王安石以經義取士,踵仲舒而見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
5.董仲舒和王夫之有哪些相同的觀點?請結合兩則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LCEG2.A3.C4.(1)平常不培養士人而想求得賢士,就好像不雕琢玉石而希望
它有美麗的花紋一樣。
(2)所以,王安石用經籍的義理選取士人,是追隨董仲舒而將其學說付諸實踐,(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千
年而不必更改。5.①都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興辦學校的重要性;②都看到儒家思想作為學校教育內
容及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導語】董仲舒和王夫之的文章皆強調人才培養和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對儒家思想的重視。董仲舒主張
通過興辦太學、重視教育來培養賢才,認為教育是國家治理的根本。王夫之則進一步探討教育實施的廣泛
性和對社會影響的持久性,強調經義取士的制度價值。兩者都擔憂未能統一思想的影響,主張通過儒家經
典的普及來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在的官吏都不能夠教化民眾,有的自己還不遵守朝廷的法度,殘酷地虐待百姓,百姓貧困孤弱。
“或”的意思是“有的人”,作句子的主語,其前C處斷句;
“主上之法”為“不承用”的賓語,其后E處斷句;
“百姓”為“暴虐”的賓語,其后G處斷句。
故選CEGo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及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
A.“意思相同”錯誤。時常/處處。句意:這說明上古圣王之道時常斷絕。/室外多修筑了一些小門,庭內到處
都是修筑的墻。
B.正確。均為名詞作狀語,一天天、每天/坐著輦車。句意:每天都在增長自己卻不知道。/辭別六國的宮樓,
走下六國的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
C.正確。“六藝經傳”的“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D.正確。均為狀語后置句,于郡國建庠序/以其于晉無禮。句意:在各地廣泛建立地方學校。/因為鄭國曾對
文公無禮。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不能只懲罰舉薦的人而不懲罰不好好學習的人”錯,材料二原文為“所舉不當者罰之,罰其不教也,非罰
其不知人也”,應該懲罰舉薦不當的人,懲罰他沒有認真從事教育,與“學習的人”無關。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素”,平常;“養士”,培養士人;“文采”,美麗的花紋。
(2)“踵”,追隨、接續;“諸”,兼詞,之于;“易”,更改。
5.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①都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興辦學校的重要性:董仲舒在材料一中明確指出,不培養人才卻想求得賢能之
士,就像不雕琢玉石卻想要得到其紋理光彩一樣。因此,他主張興辦太學,以培養天下之士。他認為,太
學對于培養人才至關重要,是教化的根本來源。王夫之在材料二中進一步指出,鄉舉之法和太學相輔相成,
強調教育的實施對于人才舉薦的重要性。他認為如果教育施行數十年后都不能正確舉薦人才,責任在于教
育的不足。
②都看到儒家思想作為學校教育內容及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董仲舒強調《春秋》大一統的原則,主張以
六藝和孔子的學術為統一的標準,拒絕其他學術流派,以維持國家的法度和民眾的行為統一。王夫之則認
可董仲舒主張六藝之術的教育方法,認為這種方法可以長期有效地推行。這反映出二人均認同儒家思想的
核心價值,認為其對學校教育和國家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在他們看來,儒學的傳承和弘揚是國家長治久安
的基礎。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冬季的十月,漢武帝下詔推舉賢良方正、敢于直言進諫的人,漢武帝親自設置考題,圍繞著古往今來治理
天下的“道”進行考試。來參加考試的有一百多人。廣川人董仲舒回答說:平常不培養士人卻想求得賢士,
就好比不雕琢玉石卻希望它有美麗的花紋一樣。所以,培養士人的方法,莫過于興建太學;太學,是培養
賢士的關鍵所在,是推行教化的根本所在。現在,讓一郡乃至一國的所有士人都來回答這個問題,卻沒有
一個符合詔書上要求的人,這說明上古圣王之道時常斷絕。我希望陛下能夠興建太學,安排學識淵博的老
師來教導培養天下的士人,經常考試與問詢以便學生能夠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這樣就可以得到出類拔萃
的人才了。現在的郡守和縣令,都應該是百姓的表率,他們的職責就是上承好的品德而下傳美的教化;然
而現在的官吏都不能夠教化民眾,有的自己還不遵守朝廷的法度,殘酷地虐待百姓,百姓貧困孤弱,冤屈
痛苦,無法維持自己的生計,這非常不符合陛的心意。
我聽說積少成多,積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沒有一個不是由默默無聞而變成美名遠揚的,由卑微而達
到顯赫。因此,堯起步于諸侯之位,舜興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內突然顯赫起來的,應該說是逐漸
達到的。言語是由自己說出來的,不能阻塞;行為是由自身做出來的,無法掩飾;言語和行為,對于治理
天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君子感動天地的原因。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業,能注意
一切細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積累善德,就像人的身體長高時那樣,每天都在增長自己卻不知道;
本身積累惡行,就像燈火消耗燈油一樣,自己也沒有察覺;這正是唐堯虞舜成就美名而夏桀商紂被人悲悼
戒懼的原因。
《春秋》推崇的天下一統,這是天地之間的永久原則,是古往今來的一致道義。現在,每個經師的道不同,
每個人的論點各異,百家學說旨趣不同,各按自己的意思而不相統屬,因此君主沒有辦法實現統一,法令
制度多次變化,臣下不知應該遵守什么。我認為,那些不屬于儒家六藝范圍內的、不符合孔子學說的學派,
都禁絕其理論,不許它們與儒學并進,邪惡不正的學說走向滅亡,這樣做了就能政令統一,法度明確,臣
民就知道該遵循什么了!
(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有刪改)
材料二:
鄉里的選制度,是與太學的制度相輔相成的。鄉所舉薦的土人,都是鄉校培養的士人。學校的教育,實施
了幾十年,然后才開始進行鄉舉。舉薦士人不當則舉薦者必須受罰,處罰他不好好教育的罪過,而不是處
罰他不知人的過錯。董仲舒在給皇帝上的策文中,首先推重太學,這差不多可以算是知道根本所在了。不
推廣太學制度在各地廣泛建立地方學校,卻在教育不夠的情況下求取更多的人才,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把天下置于一個政權的治理,一切事情都必須脈絡連貫,條理順暢。只有脈絡連貫,條理順暢,把天下統
一起來加以治理,且把先王之法的精華之義與時代特點結合起來,才能成就大業。董仲舒給武帝的策文中
說:“那些不在六藝之列、不合乎孔子思想的學說,都要斷絕它們傳播的渠道。”這不是三代之法,但三
代之法的精華之義已在其中。為什么呢?因為六藝之科與孔子的學說,是在融合三代之法的精華并闡發其隱
藏的奧義的基礎上得到的。所以,王安石用經籍的義理選取士人,是追隨董仲舒而將其學說付之于實踐,
可以使用千年而不必更改。元祐年間廢除王安石新法的時候,把以經義取士的政策也廢除了,真是不知變
通。溫體仁推行保薦法使經學取士混亂,又提高武科的地位來對抗它,于是士氣茍且,奸人得逞,而百姓
的災難達到了極點。他們都是違背董仲舒思想的罪人,何況是違背孔子思想的罪人!了解其句讀,粗略地
知曉其大義,那么即使是最卑微的小人,也能夠將其視為夜晚空氣所形成的雨露,他們所獲得的教益也是
夠深刻的。
(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有刪改)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永寧軍博野人。舉服勤辭學科,補泰寧軍節度推官。時元昊反,猶遣使來朝,眾請按
誅之。琳日:“遣使,常事也,殺之不祥。’'后使者益驕橫,大臣患之。琳日:“始不殺,無罪也;今既驕橫,
可暴其惡誅之,國法也,又何患耶?''又議重賄嘀廝啰使討賊,得地即與之。琳日:“使嘀廝啰得地,是復生
一元昊矣。不若用間,使二羌勢不合,中國利也。''元昊死,諒祚立,方幼,三大將分治其國。議者謂可因
此時,以節度使啖三將,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勢,可不戰而屈矣。<0:“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不
如因而撫之。”議者惜其失幾。
(選自《宋史?程琳傳》,有刪改)
材料二:
元昊死,諒祚初立,議者請餌其三將,破分其勢,可以得志。程琳日:“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
立說之非,人皆知之,誠哉其不可與謀也!春秋重伐喪之貶,予士自之還①,彼有取爾矣。鄰國友邦,偶
相失以相愈,兵臨服罪,同好如初,則乖約肆淫,大傷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
我蠡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喪亦不足矜也。如甚可削坐以休息貴氏雙圉丁守惡容小不忍以亂大謀哉?故
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雖然,宋至此而欲乘喪以圖諒祚,談何容易乎?昔者繼遷死,德明
弱,曹瑋②欲得精兵俘孤雛,郡邑其地;廟算無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日:今元昊死,為破分其國之說,
亦師瑋之智,而奚謂其未可邪?目:難得而易失者,時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時也,
元昊初喪之日也。夫所謂理勢者,豈有定理,而形跡相若,其勢均哉?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違,勇
者不能競,唯其時而已。知時以審勢,因勢而求合于理,豈可以概論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
知也。
(選自王夫之《宋論》,有刪改)
[注]①土吉(gai),晉國軍事家,率軍擊齊途中聽說齊侯去世,便棄攻而返。②曹瑋,北宋將領。李
繼遷死,曹瑋向宋真宗提議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
▲6.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如其可A削平B以休息C吾民D鞏固E吾守F惡容G小不忍H以亂大謀哉
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按,查辦,與成語“按圖索驥”“按兵不動”中“按”的意思均不同。
B.“不如因而撫之”與《過秦論》“蒙故業,因遺策”中的“因"意思不同。
C.“誠哉其不可與謀也”與《赤壁賦》中"渺渺兮予懷”的句式一致。
D.矜,憐憫,與《陳情表》中“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矜”意思相同。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元昊造反后仍派使者來朝中覲見,眾人要求將使者誅殺,程琳起先拒絕,后因使者過于驕橫,便
建議公布其惡行并誅殺他。
B.眾人建議賄賂確廝啰,利用他討伐叛賊,所得土地均歸他所有;程琳并不認同,認為這會讓他成為
下一個“李元昊”。
C.王夫之認為,《春秋》中對“伐喪”行為的貶低是有條件的,若兩國關系友好,那么違背約定、趁人
之危確為不仁。
D.王夫之認為,李元昊已淪為夷狄叛賊,不值得體恤,程琳反對“伐喪”的錯誤在于盲目遵循《春秋》
道義而未加辨析。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U)以節度使啖三將,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勢,可不戰而屈矣。
(2)今元昊死,為破分其國之說,亦師瑋之智,而奚謂其未可邪?
10.材料一中,議者認為程琳反對“伐喪”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時機。王夫之是否認同議者的看法?請結合材料
二簡要分析。
【答案】6.BDF7.D8.D9.(1)用節度使的職位去引誘那三位西夏大將,讓他們各自劃分
勢力范圍,用來削弱西夏的勢力,這樣就可以不通過打仗而使他們屈服了。
(2)現在李元昊去世,(有人)提出分裂他的國家的觀點,也是在以曹瑋的智慧為師(學習曹瑋的智慧),
又怎么能說那不可以呢?10.①不認同。②王夫之認為,元昊死時的形勢與李德明孤弱時看似相同,
實則已隨著時代變化產生了差異。③元昊死時,宋朝已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最佳時機,故程琳反對“伐喪”或另
有深意,不可謂“失時
【導語】兩則材料均圍繞北宋對西夏的策略展開。材料一詳細記載了程琳在元昊死后對西夏局勢的一系列
決策建議,如反對誅殺使者、賄賂嘀廝啰及分化西夏三將等,展現其外交與戰略眼光。材料二則對程琳在
西夏新君諒祚初立時的主張進行討論,雖有人認為其錯失良機,但也從時勢角度分析其可能有深謀遠慮。
總體而言,程琳的觀點反映出北宋在處理西夏問題上的謹慎與權衡,凸顯了當時復雜的政治軍事局勢。
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可以借此機會削弱他的勢力,讓我們的百姓得到休養生息,鞏固我們的防守,又怎么能因為一
點小的不忍心而打亂大局呢?
“如其可削平”中,“如"是假設連詞,表示“如果”,“可削平”作謂語,其后B處斷開;
“以休息吾民”和“鞏固吾守”中,“休息吾民”和“鞏固吾守”都是動賓結構,應單獨成句,所以“民”“守”后DF
處斷開。
故選BDF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一詞多義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A.正確。查辦;/按照;/止住。句意:朝中眾人請求朝廷按律查辦并誅殺這些使者。/按照圖像尋找好馬,比
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B.正確。趁機;/沿襲。句意:不如趁這個機會去安撫他們。/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
C.正確。都是主謂倒裝句。前者正常語序為“其不可與謀也,誠哉”;/后者正常語序為“予懷渺渺兮”。句意:
他確實是不應該與之共謀的人!/我的心懷悠遠。
D.“意思相同”錯誤。憐憫;/看重、推崇。句意:他的喪事也不值得憐憫。/本來就希圖官職顯達,并不想顧
惜名譽與節操。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內容的能力。
D.“王夫之認為……程琳反對,伐喪,的錯誤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義而未加辨析”錯誤,結合材料二第一段
“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為我蠡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可知,
王夫之直接表明程琳的說法不能用《春秋》的義理來解釋,可能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即其認為程琳反對“伐
喪”并不是因為盲目遵循《春秋》道義。
故選D。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憑借;“啖”,利誘,引誘;“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變弱;“屈”,使動用法,使……屈
服。
(2)“破分”,分裂;“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學習;“奚”,怎么。
1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
①王夫之并不認同議者的觀點,他認為程琳反對“伐喪”或另有深意,不可謂“失時”。結合材料二“立說之非,
人皆知之,誠哉其不可與謀也!春秋重伐喪之貶,予士句之還,彼有取爾矣……元昊者,淪于夷之叛臣,
為我蠡賊者也。死亦不足恤也……故琳說之非,不可托春秋之義為之解也”可知,王夫之并不認同議者的觀
點,他認為程琳反對“伐喪”的理由不能簡單地用《春秋》的道義來解釋,因為李元昊是夷狄叛賊,不值得體
恤。
②結合材料二“雖然,宋至此而欲乘喪以圖諒祚,談何容易乎?昔者繼遷死,德明弱,曹瑋欲得精兵俘孤雛,
郡邑其地;廟算無成,而元昊嗣之以逞”可知,王夫之分析了宋朝在元昊去世后的形勢,認為雖然表面上看
似與當年曹瑋提議活捉李德明時相似(都是敵國君主去世,國內局勢不穩),但實際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
變化。
③結合材料二“難得而易失者,時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時也,元昊初喪之日也”可知,
王夫之強調,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德明孤弱時是宋朝削弱西夏的最佳時機,但當時宋朝沒有把握住;而
元昊去世時,雖然也是一個潛在的時機,但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因為西夏的局勢已經相對穩定,且宋朝
的軍事實力并未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是永寧軍博野人。參加服勤辭學科考試考中,補任泰寧軍節度推官。當時元昊反叛,卻仍
舊派遣使者來朝見,眾人請求將使者按律誅殺。程琳說:“派遣使者,是平常的事,殺了他們不吉利。”
后來使者越發驕橫,大臣們對此很擔憂。程琳說:“起初不殺他們,是因為他們無罪;如今既然驕橫了,
就可以揭露他們的惡行然后誅殺他們,這是國法,又有什么可擔憂的呢?”又商議用重金賄賂嘀廝啰,讓
他去討伐叛賊,若奪得土地就把土地給他。程琳說:“要是讓嘀廝啰得到土地,這就又生出一個元昊了。
不如使用離間計,讓這兩個羌人勢力不團結,這對中原是有利的。”元昊死后,諒祚即位,當時還年幼,
有三位大將分別治理國家。議論的人認為可以趁這個時機,用節度使的職位來引誘這三位大將,使他們各
自劃分勢力范圍,以此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就可以不通過戰爭而使他們屈服了。程琳說:“趁別人辦喪
事時謀取利益,不是用來安撫遠方之人的辦法,不如趁機安撫他們。”議論的人都惋惜程琳錯過了這個機
會。
材料二:
元昊死后,諒祚剛剛即位,議論的人請求用好處引誘他手下的三位大將,瓦解分化他們的勢力,認為這樣
就可以達到目的了。程琳說:“趁別人辦喪事時謀取利益,不是用來安撫遠方之人的做法。”這種說法的
錯誤,人們都知道,確實啊,這樣的人是不能和他們一起謀劃事情的呀!《春秋》很看重對趁別國辦喪事
而進行討伐這種行為的貶斥,贊許上再退兵(不攻打喪國),是有它的道理的。鄰國、友邦,偶爾產生矛
盾又相互諒解,一方興兵問罪,另一方服罪,然后和好如初,如果違背約定肆意胡為,太傷害孝子之心了,
實在是不仁啊。元昊,是淪為外族的叛臣,是我們的禍患。他死了也不值得憐憫,他辦喪事也不值得同情。
如果能夠削減他的勢力來讓我們的百姓休養生息,鞏固我們的防守,怎么能容忍因為小的不忍心而壞了大
的謀劃呢?所以程琳說法的錯誤,不能依托《春秋》的大義來為他辯解。雖然如此,宋朝到這個時候想要
趁辦喪事的時機去圖謀諒祚,談何容易呢?從前李繼遷死后,李德明勢力弱小,曹瑋想要率領精兵擒獲這
個年幼的孤兒(李德明),把他的地盤變成宋朝的郡縣;朝廷的謀劃沒有成功,而元昊接著繼位后肆意逞
強。有人說:如今元昊死了,提出瓦解分化他的國家的這種說法,也是效法曹瑋的智謀,那為什么說不可
以呢?回答是:難以得到卻容易失去的,是時機啊,李德明勢力正弱小的時候就是時機;已經過去而無法
追回的,也是時機啊,元昊剛去世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時機。所謂的事理和形勢,哪里有固定不變的道理,
而表面情況相似,形勢就一樣了呢?要考量自己的情況,也要考量對方的情況,有智慧的人不能違背(時
勢),有勇氣的人也不能與之抗爭,只有順應時機罷了。知曉時機來審視形勢,依據形勢來尋求符合事理,
哪里能夠一概而論呢?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程琳或許有更深的用心,也未可知啊。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魏文侯封太子擊于中山,三年,使不往來。舍人趙倉唐進稱日:“為人子,三年不聞父問,不可謂孝;
為人父,三年不問子,不可謂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國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倉唐日:“臣
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鳧,好北犬。''于是乃遣倉唐細北犬,奉晨鳧,獻于文侯。
倉唐至,上謁目:“孽子擊之使者,不敢當大夫之朝,請以燕閑,奉晨鳧敬獻庖廚,細北犬敬上涓人。”
文侯悅目:“擊愛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倉唐而見之,曰:“擊無恙乎?"倉唐日:“唯,唯!”如是者
三,乃日:芨出木于m.封之國芨多之韭禮也文俵性然為之更容,問曰:“子之君無恙乎?”倉唐日:“臣來時,
拜送書于庭。“文侯顧指左右,目:“子之君長①孰與是?”倉唐日:“《禮》,擬人必于其倫。諸侯毋偶,無
所擬之。”曰:“長大孰與寡人。“倉唐日:“君賜之外府之表則能勝之,賜之斥帶②,則不更其造。”文侯日:
“子之君何堊?”倉唐日:“業《詩》。”文侯日:“于《詩》何好?”倉唐日:“好《晨風》《黍離》。”文侯自
讀《晨風》,目:“子之君以我忘之乎?’’倉唐日:“不敢,時思耳。''文侯復讀《黍離》,曰:“子之君怨乎?”
倉唐日:“不敢,時思耳。''文侯于是遣倉唐賜太子衣一襲,教倉唐以雞鳴時至。
太子迎拜,受賜,岑篋,視衣,盡顛倒。太子曰:“趣早駕,君侯召擊也。”倉唐日:“臣來時不受命。”
太子日:“君侯賜擊衣,不以為寒也。欲召擊,無誰與謀,故敕子以雞鳴時至,詩目:,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顛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謁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稱曰:“夫遠賢而近所愛,非社稷之長策也。''乃
出少子摯,封中山,而復太子擊。故曰:“欲知其子,視其友;欲知其君,視其所使。”趙倉唐一使,而文侯
為慈父,而擊為孝子。
(節選自劉向《說苑?奉使》,有刪改)
【注】①長:讀chlng。②斥帶:大絲帶,又稱為“紳
41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
君出A太子而封之B國C君名之D非E禮也F文侯怵G然為之H變容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上書,和《促織》中“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的“上”詞義不同。
B.業,以……為業,與《種樹郭橐駝傳》中“駝業種樹”的“業”詞義相同。
C.敕,國君詔命,與《林黛玉進賈府》中“敕造寧國府”的“敕”詞義相同。
D.發,打開,與《庖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發于硼”的“發”詞義不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倉唐認為,魏文侯和太子擊父子之間三年未通音信,可謂不慈不孝,違背人倫,因此勸諫太子派
人出使大都,并推薦自己。
B.趙倉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詢問魏文侯的嗜好,到達后上書求見并敬獻晨鳧、北犬,這是為了投其所
好,動之以情,有助于進諫。
C.趙倉唐在回答魏文侯問話時,從容得體,引用禮制,既維護了太子擊的身份,又勸諫了魏文侯應遵
守禮儀、禮義,以理服人。
D.作者認為,趙倉唐出使達成了使三人獲利的目標: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擊恢復地位且有孝子之
稱,小兒子摯分封中山國。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U)《禮》,擬人必于其倫。諸侯毋偶,無所擬之。
(2)乃置酒而稱曰:“夫遠賢而近所愛,非社稷之長策也。”
15.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又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請結合材料,簡要概
括趙倉唐、魏文侯、太子提及《詩經》的不同意圖。
【答案】11.CDF12.B13.D14.(1)按照《禮》,比擬一個人,必須找與他同類的人。諸
侯不可有所匹敵,因此沒有什么人可以比擬。
(2)就置辦酒宴并宣稱說:“疏遠賢臣而親近所寵愛的人,不是國家長遠的策略。15.①趙倉唐:稱
贊太子聰明好學(博學多識)。(或答:暗示太子對父王時常思念不忘。或答:有意引導魏文侯進一步詢
問太子的情況)
②魏文侯:揣度太子對父王的情感態度。(或答:推測太子在中山國的處境與心境。)
③太子:理解父王賞賜衣服的用意。
【導語】這篇文言故事來自《說苑?奉使》,通過魏文侯與太子擊之間的隔閡,趙倉唐出使解困的情節,展
現了智慧與忠誠的力量。趙倉唐洞察人心,巧用《詩經》,既表達對禮儀的尊重,又不動聲色地勸諫魏文
侯,最終成功化解父子間的誤會,恢復太子地位。故事揭示了智慧交流與情感聯結的重要性,同時諷喻了
君子的行事之道。
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君侯已讓太子出外并封給他中山國,您剛才還直接稱呼他的名字,這不符合禮制。文侯感到吃驚并
因此變得嚴肅起來。
,,之國,,作“封,,的賓語,“封,,帶雙賓語,中間不能斷開,“太子”作“出”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所以賓語“之國”
后斷句,即C處斷句;
“君”作主語,“名”作謂語,“之”作賓語,主謂賓結構齊全,故在D處斷句;
“非禮也”中“也”是句末語氣詞,所以F處斷句。
故選CDFo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上書/皇上。句意:趙倉唐到了魏都,上書求見說。/巡撫特別喜歡,用金籠裝著獻給皇帝。
B.錯誤。學習/以……為業。句意:你的君主學習什么?/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
C.正確。句意:并命令趙倉唐必須在雞鳴時到達中山國。/依照皇帝的命令而建造的國公府。
D.正確。打開/出。句意:打開箱子。/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D.“趙倉唐出使達成了使三人獲利的目標:……小兒子摯分封中山國”錯誤,“小兒子摯分封中山國”,并非趙
倉唐出使的初衷;另外,出京外任,屬于貶抑,對小兒子摯來說并非有利。
故選D。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禮》”,按照《禮》;“擬”,比;“倫”,類;“偶”,匹敵,相提并論。
(2)“置”,置辦、安排;“遠”,疏遠、遠離;“近”,親近、接近;“非……也”,判斷句式,不是……。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趙倉唐:文侯問:“你的君主學習什么?”趙倉唐說:“學習《詩經》。”又說太子擊喜歡《詩經》中的《晨
風》《泰離》,可見趙倉唐稱贊太子聰明好學(博學多識),也是想告訴魏文侯太子擊思念他。
②魏文侯:魏文侯誦讀《黍離》,侯問:“你的君主怨恨我嗎?”文侯想了解太子擊是否怨恨他,可見,魏文
侯揣度太子對父王的情感態度。
③太子:太子看到了上衣下裳都是顛倒的衣服,說:“父王賞賜衣服給我,并不是認為我會受寒。他想要召
見我。”《詩經》中就說:“‘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于是便往西前去謁見魏文侯。
可見理解父王賞賜衣服的用意。
參考譯文:
魏文侯封太子擊到中山國,過了三年,沒有派使臣前來。舍人趙倉唐進見太子說:“作為兒子,三年聽不
到父親的信息,不能算是孝順;作為父親,三年不過問兒子,不能說是慈愛。您為何不派人出使大都呢?”
太子說:“我有這個愿望很久了,還沒有找到可以出使的人。”倉唐說:“我愿意奉命出使。不知魏文侯
有什么嗜好?”太子說:“父親嗜好野鴨和北方的獵犬。”于是就派趙倉唐拴上北方的獵犬,捧著野鴨,
去進獻給魏文侯。
趙倉唐到了魏都,上書求見說:“庶子擊的使者,不配像大夫一樣朝見,請求在君侯退朝休息時,讓我捧
上野鴨敬獻給君侯的廚房,牽來北方的獵犬敬獻給您的內侍。”魏文侯高興地說:“擊敬愛我,知道我愛
吃什么,也知道我喜歡什么。”于是召見倉唐,問道:“擊一向可好?”倉唐說:“是的,是的!”像這
樣回答了幾次,倉唐才說:“君侯已讓太子出外并封給他中山國,您剛才還直接稱呼他的名字,這不符合
禮制。”文侯感到吃驚并因此變得嚴肅起來,問道:“你的君主身體健康吧?”趙倉唐說:“我來的時候,
他還親自到堂上行禮才送出這封書信。”文侯又回頭指著左右的人問他:“你的君主的個頭,和他們相比
誰更高?”倉唐回答說:“按照《周禮》,拿人相比一定要是與他同類的人。諸侯不可有所匹敵,因此找
不到比擬的對象。”魏文侯便說:“與我相比,他的個頭怎樣?”倉唐回答說:“您賞賜給他的外府的皮
衣,他都能穿;賞賜的大絲帶也不用再作修改。”文侯問:“你的君主學習什么?”倉唐說:“學習《詩
經》。”文侯問:”在《詩經》中喜歡哪些篇章?”倉唐說:“喜歡《晨風》《黍離》。”魏文侯就自己
通讀《晨風》,文侯又問:“你的君主認為我忘了他嗎?”倉唐說:“不敢。只不過時常思念您罷了。”
魏文侯又誦讀《黍離》。文侯問:“你的君主怨恨我嗎?”倉唐說“不敢。只不過時常思念您罷了。”魏
文侯就讓趙倉唐帶上自己賞賜給太子的一套衣服,并命令趙倉唐必須在雞鳴時到達中山國。
太子迎接,跪拜接受賞賜,打開箱子,看看那衣服,上衣下裳都是顛倒的。太子說:“趕快趁早駕車,君
侯要召見我了。”倉唐說:“我回來的時候可沒有接到這樣的命令。”太子說:“父王賞賜衣服給我,并
不是認為我會受寒,他想要召見我,又沒有誰能與他謀劃,所以他吩咐你一定要在雞鳴時趕到。”《詩經》
中就說:“'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于是便往西前去謁見魏文侯。魏文侯大喜,
就置辦酒宴并宣稱說:“疏遠賢臣而親近所愛的人,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于是派出小兒子摯,封
他到中山國,并恢復了太子擊的地位。所以說:“想要了解兒子,就看他交的朋友;想要了解君王,就看
他所派遣的使者。”趙倉唐做了一回使者,魏文侯就成了慈父,太子擊就成了孝子。
能力提升練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自秦漢迄今千數百歲,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蔚宗者,方其著書之時,豈不欲曲盡其善而傳之無
窮,然終亦未免后人之詆斥。至唐獨稱劉知幾,能于修史之外,自為一書,貫穿古今,譏評前載。觀其以
史自命之意,殆以為古今絕倫;及取其嘗所論著,而考其謬戾,則亦無異于前人。由是言之,史才之難,
豈不信哉!必也編次事實,詳略取舍,褒貶文采,稽諸前人而不謬,傳之后世而無疑,使后學觀之而莫敢
輕議,然后可以號信史。我宋之為遵儡敬道旦必崇廣學校多里緣維丕維于時,前朝舊史,如《唐書》已修
為新書,頒于天下。自頒行迨今,幾三十載,學者傳習,與遷、固諸史均焉。縝以愚昧,竊嘗尋閱新書,
間有未通,則必反復參究;或舛駁脫謬,則筆而記之。歲時稍久,事目益眾,深怪此書抵捂穿穴,亦已太
甚。年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推本.咎,蓋其多采小說,而不精擇。蓋唐人小說,類多虛誕,但期博取,
故其所載或全篇乖梧。
(節選自吳縝《新唐書糾謬序》)
材料二:
吳縝《糾繆》謂《新書》多采唐人小說,但期博取,故所載或全篇乖悟。然李泌子繁嘗為泌著家傳十
篇,《新書?李泌傳》雖采用之,而傳贊云:繁言多不可信,按其近實者著于傳。是《新書》未嘗不嚴于
別擇。如《王播傳》不載其“闔黎飯后鐘”之事,《杜牧傳》不載其揚州狎游,牛奇章遣人潛護,及湖州水嬉、
綠樹成陰之事。此皆載詩話及《北夢瑣言》等書,膾炙人口,而《新書》一概不收,則其謹嚴可知。錢起
客湖湘間,遇鬼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后入試,用以押官韻,遂登第。史思明攻太原,李光弼
使人為地道,突出擒賊,賊驚呼為“地藏菩薩”。此皆《舊書》所載,《新書》以其稍涉于纖且俚,遂削而不
書。則其立言有體,較之《晉書》、南北史專以新奇悅人耳目者,其卓識固不同矣。《舊書?良吏傳》無
韋丹、何易于,則采杜牧《樊川集》以補丹,采《孫樵集》以補易于。此豈得謂徒舉小說也?亦有瑣言碎
事,《舊書》所無,而《新書》反增之者。如《李賀傳》,韓愈、皇甫混至其家,賀即賦《高軒過》,及
出游得句,即投古錦囊事。賀本文人,無他事跡可紀。此正見其才,非好奇也。
(節選自趙翼《陵馀叢考》)
金1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我宋之興A尊儒B敬道C日以崇廣D學校E名臣綴緝F不絕G于時
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蔚宗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被稱為二十四史的
“前四史
B.揆,衡量,與《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的"揆”意思相近。
C.厥,其,它的,與《六國論》“思厥先祖父”的“厥”用法不相同。
D.摭,拾取,摘取,與成語“摭華損實”的“摭”意思相同。
1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歷代史家著述歷史都力求盡善盡美,然而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遭到讀者詆斥,司馬遷、班固、陳壽、
范尉宗、劉知幾都是如此。
B.宋朝建立后,重視文教,名臣們在前朝舊史基礎上新編修了《唐書》,但吳縝反復研讀、質疑考證,
指出了該書的一些不足之處。
C.《新唐書》盡量載入可靠史料,選用了李繁所著十篇家傳的部分內容,不收錄王播、杜牧、錢起、
李光弼等人為人所知的奇聞軼事。
D.與《舊唐書》相比,史家在編修《新唐書》時,增補了韋丹、何易于、李賀等人的傳記,主要是為
了悅人耳目、追求新奇。
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稽諸前人而不謬,傳之后世而無疑,使后學觀之而莫敢輕議。
(2)賀本文人,無他事跡可紀。此正見其才,非好奇也。
20.對《新唐書》選用唐人小說,吳縝和趙翼各持什么看法?請簡要概括。
【答案】16.ACE17.C18.D19.(1)考證前人的事跡時不出差錯,流傳到后世又不生疑惑,
讓后代讀書人還不會隨便談論。
(2)李賀本是一個文人,并沒有其他事跡可寫。這正好可以看出《新唐書》作者的修史才能,并不是為了
追求新奇。20.(1)吳縝認為,《新唐書》多選用了較為虛假荒誕的唐人小說,不精挑細選,創作態
度不夠嚴謹。
(2)趙翼認為,《新唐書》選材廣泛,并不拘泥于唐人小說;對入史材料進行了嚴格篩選和精心剪裁,史
家創作態度是端正的、嚴謹的,見識和才能是卓越的。
【導語】材料一中,吳縝指出《新唐書》編纂過程中大量采用唐人小說,導致內容乖訛不實,強調修史應
嚴謹取舍。而材料二則通過具體實例為《新唐書》辯護,認為其在選材上具備謹嚴態度,通過合理篩選唐
人小說補充歷史細節。兩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國家電網運維記錄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調酒師職位需求調查試題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國單管金剛石擴孔器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半軸保險片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動態提取罐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冶金工程鋼材結構架市場現狀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 臺灣文學試卷
- 藝術教育咨詢行業跨境出海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如何判定合同是否生效
- 2025物業管理公司合同模板
- 樓梯踏步抹灰標準合同7篇
- 【廈門大學】DeepSeek大模型賦能高校教學和科研
- 西安房屋租賃合同(官方版)6篇
- 2025年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5年榆林城市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屆高三化學二輪復習 化學工藝流程 課件
- 2024廣東深圳市龍崗區產服集團“春雨”第二批招聘筆試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PLC應用技術課件 任務7. S7-1200 PLC控制電動機星三角啟動(定時器)
- 教你寫出漂亮字體——鋼筆楷書字帖
- 2019年安徽省八年級學業水平考試地理試卷(含答案)
- 提高水性玻璃烤漆水性金屬烤漆的耐溶劑耐水煮附著力和柔韌性的解決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