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舞蹈解剖學第四章
運動的樞紐——關節第一節骨連接第一節骨連接一、骨連接的類型骨與骨之間借結締組織相連接的部位,稱為關節或骨連接。依據連接的不同方式,骨連接可分為直接連接和間接連接兩種類型。直接連接分為纖維連接、軟骨連接和骨性結合。間接連接又稱關節,這是本章主要內容。(一)直接連接1.纖維連接兩骨之間以少量結締組織直接相連,形成纖維連接。纖維連接間無縫隙、不具有活動性或僅有微小活動性,又稱為無腔隙連接或不動關節,例如小兒顱骨之間的連接(見圖4-1)。第一節骨連接
2.軟骨連接兩骨之間借少量軟骨組織相連,形成軟骨連接,例如椎體間的連接(見圖4-2)、肋軟骨(見圖4-3)、恥骨聯合(見圖4-4)。3.骨性結合兩骨之間借骨組織相連,形成骨性結合,例如成人髖骨連接(見圖4-5)。(二)間接連接間接連接又稱關節,或可動關節,或滑膜關節,是骨連接的最高分化形式。骨與骨的相對面之間無直接連接,相對骨面間有腔隙,充以滑液,借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相連,具有較大的活動性。第一節骨連接二、關節結構
(一)關節的基本結構關節的基本結構有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這些結構是每一個關節所必備的,又稱關節三要素,如圖4-6所示。
第一節骨連接1.關節面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稱為關節面。相連接的兩關節一般為一凸一凹,凸的一面稱為關節頭,凹的一面稱為關節窩。關節面間有少許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關節上覆蓋著一層關節面軟骨,該軟骨多為透明,且表面光滑。關節軟骨具有壓縮性和彈性,具有緩沖和潤滑的能力。關節軟骨內無血管和神經分布,由滑液供給營養。2.關節囊關節囊是膜性結締組織囊,附著于相連骨的關節面周圍,封閉住關節腔,分為外表纖維層和內面滑膜層。纖維層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負重小,靈活性較好,較薄,較松弛,具有連接、加固的作用,還能保持關節完整性。滑膜層由疏松結締組織和覆蓋其表面的特殊滑膜細胞構成,薄而光滑,緊貼在纖維層的內面。滑膜上皮可分泌滑液,滑液是透明蛋白樣黏液,具有潤滑和營養關節軟骨的功能。3.關節腔關節囊滑膜層與關節軟骨所圍成的密閉腔隙,稱為關節腔。關節腔內為負壓,對維持關節的穩固性具有一定作用。正常關節腔內有少量滑液,滑液具有潤滑作用,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第一節骨連接(二)關節的輔助結構關節的輔助結構指為增大關節的靈活性或穩固性而分化的結構,包括韌帶、關節內軟骨、滑膜囊和滑膜襞等。1.韌帶韌帶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關節囊外的韌帶,稱為外韌帶,如脛腓側副韌帶;位于關節腔內的韌帶,稱為內韌帶,如前后交叉韌帶。部分韌帶由肌腱形成,如髕韌帶。韌帶具有限制關節運動幅度,增加關節穩固的功能。2.關節內軟骨關節內軟骨是關節腔內纖維軟骨,有關節盤、關節唇兩種(1)關節盤是位于兩關節面之間的纖維軟骨板,其邊緣附著于關節囊內面,將關節腔分為兩部(見圖4-7)。有的關節盤不完整,呈半月形,稱為關節半月板(見圖4-8)。關節盤可調整關節面更為適配,減少外力對關節的沖擊和震蕩。第一節骨連接(2)關節唇是關節窩周圍的纖維軟骨構成的環。例如肩關節的盂唇(見圖4-9)、髖關節的盂唇。關節唇具有增大關節面,加深關節窩的功能。3.滑膜囊關節囊的滑膜層從纖維層的薄弱部位向外膨出形成的結構,稱為滑膜囊。滑膜囊位于肌腱與骨面之間(如膝關節的髕上囊),有減少運動時肌腱與骨面之間摩擦的功能。4.滑膜襞關節囊的滑膜層向關節腔內凸入形成的結構,稱為滑膜襞,例如膝關節腔內的翼狀皺襞。滑膜襞可填充過大的關節腔,增加關節的穩固性;也可擴大滑膜面積,有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第一節骨連接三、關節的運動關節的運動通常指人體的某一運動環節在某一平面內繞某個軸進行的運動。運動環節指人體中能以關節為中心進行轉動的部分,例如頭、軀干、上臂、前臂、手等。(一)人體運動基本術語因為舞蹈動作中需要隨時改變身體方向以及上下肢的位置,所以用標準解剖學位置管理運動姿勢方向很重要。為了正確、清楚地說明人體各部位的位置關系、結構和功能,特統一規定了人體解剖學姿勢及方位、軸和面等術語。1.標準解剖學姿勢人體直立,兩眼平視;兩足并攏,足尖朝前;兩臂下垂,掌心朝前(見圖4-10)。第一節骨連接2.常用解剖學位置和方位術語(見表4-1)3.基本面、基本軸及其運動根據解剖學知識,假設人體有三種互相垂直的基本面和基本軸,是運動環節的轉動軸,如圖4-11所示。第一節骨連接(1)冠狀面與矢狀軸及其運動。冠狀面指沿左右方向,將人體分為前、后兩部分的剖面,也稱額狀面。矢狀軸指呈前后方向,并與垂直軸呈垂直交叉的軸。冠狀面與矢狀軸的運動指運動環節在冠狀面內,繞矢狀軸,完成外展內收的運動。例如側彎腰、旁擦地等。(2)矢狀面與冠狀軸及其運動。矢狀面指沿前后方向,將人體分為左、右兩部分的剖面。冠狀軸指呈左右方向,與矢狀面相互垂直的軸。矢狀面與冠狀軸的運動指運動環節在矢狀面內,繞冠狀軸,完成前屈后伸的運動,例如前彎腰、后彎腰、指腿等。(3)水平面與垂直軸及其運動。水平面指與地平面平行,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分的剖面。垂直軸指呈上下方向,并與水平面相垂直的軸。水平面與垂直軸的運動指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完成旋內、旋外的運動。例如橫擰、涮腰等。第一節骨連接例如,雙臂從一位到五位的移動就是發生在矢狀面的移動;挺胸就是發生在冠狀面的移動,不出現其他無效動作,就像在沿著想象的玻璃平面彎曲。又如,在各種街舞動作中,髖部內外旋轉這種運動展示了髖部沿水平面的運動。舞蹈的科學訓練必須是建立在科學的人體結構之上,矢狀面和冠狀面出現問題,關聯著整個運動環節。冠狀面體態的問題不僅影響水平面的運動,也會影響人體水平面上的功能性運動。
例如,足內翻會導致脛骨外伸,股骨相對內旋(也會出現外伸),骨盆出現后傾;足外翻會導致脛骨出現外伸,股骨出現內伸,骨盆則會前傾。可見,了解解剖學知識,懂得基本面和基本軸,了解各個關節之間會產生的影響,才能進行科學的舞蹈訓練,準確找出舞蹈訓練者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避免盲目訓練。
例如,若矢狀面出現了問題,就能判定舞者髖關節的前屈和后伸的范圍不夠好,也會影響踝關節的前屈和后伸,從而影響腰部脊柱的前屈和后伸的活動范圍。第一節骨連接(二)舞蹈訓練中的基本運動模式舞蹈訓練其實就是一個個動作的訓練,需要結合人體結構。我們把舞蹈訓練的運動模式歸納為屈、伸、外展、內收、旋內、旋外、環轉7種。1.屈與伸運動環節繞冠狀軸轉動,向前運動為屈;向后運動為伸。但膝關節與踝關節運動相反,下前腰為軀干屈(見圖4-12),下后腰為軀干伸(見圖4-13);繃腳為屈(見圖4-14),勾腳為伸(見圖4-15)。2.外展與內收運動環節繞矢狀軸轉動,遠離正中面為外展;靠近正中面為內收。例如舞蹈中的旁腰為軀干外展(見圖4-16)。第一節骨連接3.旋內與旋外運動環節繞垂直軸轉動,向內轉動為旋內;向后向外轉動為旋外,如圖4-17所示。例如舞蹈中下肢的“開”即為旋外(見圖4-l8),“關”即為旋內(見圖4-19)。4.環轉凡有兩個軸的關節均可做環轉運動。第一節骨連接四、關節的分類(一)根據關節的運動軸數目和關節面的形狀分類1.單軸關節運動環節只能繞一個運動軸運動的關節,稱為單軸關節,其包括屈戌關節和車軸關節。(1)屈戌關節,又稱滑車關節,其關節頭呈滑車狀,關節窩為相應的凹面,僅能繞冠狀軸做屈伸運動,例如指關節。(2)車軸關節,又稱圓柱關節,其關節頭呈圓柱狀,關節窩為相應的弧形凹面,僅能繞垂直軸做旋轉運動,例如橈尺近側和遠側關節。2.雙軸關節運動環節可繞兩個運動態軸運動的關節,稱為雙軸關節,其包括橢圓關節和鞍狀關節。(1)橢圓關節的關節頭呈橢圓形,關節窩為相應的弧形凹面,例如橈腕關節。(2)鞍狀關節的相對應的關節面均呈馬鞍形,彼此呈十字形交叉,例如第一腕掌關節。3.多軸關節運動環節可繞3個運動軸運動的關節,稱為多軸關節,其包括球窩關節和平面關節。(1)球窩關節的關節頭呈球形,關節窩為相應的凹面。球窩關節可繞冠狀軸做屈伸運動;繞矢狀軸做內收、外展運動;繞垂直軸做旋轉運動;還可做環轉運動,如肩關節。(2)平面關節的關節面為曲度很小的平面,可視為直徑很大的球體的一部分。平面關節的面積差小,關節囊牢固,雖然擁有多軸,但運動幅度很小,又稱為微動關節,例如腕骨間關節。第一節骨連接(二)根據關節的結構分類根據關節的骨數,可將關節分為單關節和復關節。1.單關節單關節由兩塊骨構成,例如肩關節。2.復關節復關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能單獨運動的關節,例如肘關節。(三)根據關節的運動特點分類根據關節的運動特點,可將關節分為單動關節和聯合關節。1.單動關節單動關節能單獨進行活動,例如肩關節。2.聯合關節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獨立的關節同時進行運動,共同完一個動作,這種關節稱為聯合關節,例如前臂橈尺近側和遠側關節。第一節骨連接五、影響關節活動幅度與穩固性的因素關節活動幅度與人體柔韌性密切相關,它是舞蹈演員柔韌素質的具體表現。關節的形態結構決定了關節的功能。每個關節都有各自的特點。一般來說,活動幅度大的關節其穩固性必然差,穩固性好的關節其活動幅度也不會太大。影響關節活動幅度及穩固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相鄰骨關節面大小的差異構成關節的相鄰骨關節面的面積大小差異越大,關節的活動幅度也越大;但關節穩固性則相應減弱,肩關節就是如此。(二)關節周圍的骨突的大小關節周圍的骨突能妨礙環節運動,影響關節的活動幅度。例如舞蹈演員繃腳幅度的大小均受到跗骨結構及其相互排列的影響。第一個和第二個影響因素,對于關節活動幅度來講是不可改變的,是骨組織本身結構的問題,屬于先天因素,所以在舞蹈演員選材過程中,要強調和重視學生的先天條件;若先天條件不足,即使后天訓練也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還會導致身體損傷。第一節骨連接(三)關節囊的厚薄與松緊關節囊若薄而松弛,則關節活動幅度大,例如肩關節;關節囊若厚而緊張,則關節穩固性強,例如髖關節。(四)關節韌帶的多少與強弱關節韌帶越多越強,關節就越穩固,而關節活動幅度則越小,如髖關節;若關節韌帶少而薄弱,則關節的活動幅度就越大,穩固性則相應減弱,例如肩關節。(五)關節周圍的肌肉狀況關節周圍肌肉的伸展性強、彈性好,關節的活動幅度就大;反之,則關節的活動幅度就小。關節周圍肌肉等軟組織體積大小也會影響關節的活動幅度,例如舞蹈演員發胖,尤其是腰圍增粗,就會影響旁腰、后腿等動作的幅度。關節囊、關節韌帶及肌肉等狀況可以通過專門、系統的訓練來提高,即這三項的伸展性可以通過后天訓練來改變。(六)對抗肌協調放松能力原動肌工作時,對抗肌協調放松能力強,關節運動幅度大;反之則小。(七)年齡兒童少年的軟組織彈性好,其關節的活動幅度也大,老年人軟組織彈性下降,關節活動幅度也會減小。所以,要想取得好的關節活動幅度(即柔韌性好),必須從小練起,且不可間斷。(八)性別男子肌肉發達,軟組織彈性較差,故關節活動幅度較女性小。第一節骨連接綜上,舞蹈演員的關節活動幅度是極其重要的素質,舞蹈演員每天須花費大量時間將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抻拉開,天長日久,才能提高伸展能力,從而使舞蹈動作舒展大方,舞姿優美。所以,力量、柔韌訓練得當,可以使關節既靈活又穩固。人體在訓練肌肉力量的同時,配合柔韌練習,會拉長肌肉線條,而不會把肌肉練成“疙瘩肉”(即塊型肌肉),還能預防肌肉損傷。專家指導舞蹈演員如何增大關節活動幅度?關節活動幅度是柔韌性的重要標志。適宜的關節活動幅度,不僅能保證動作的協調性,還對防止運動損傷有很大意義。在柔韌性訓練中,舞蹈演員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1)增大肌肉和韌帶起止點之間的距離。舞蹈演員可采用拉伸方法,使肌肉和韌帶起止點的距離增大。例如,正壓腿可使后肌群和腓腸肌的起止點遠離;跪撐后倒可使直肌和髂腰肌的起止點遠離。(2)動力拉伸訓練和靜力拉伸訓練結合。節奏較快并多次重復同一動作,稱為動力拉伸訓練,例如正踢腿;通過緩慢的動作拉伸并較長時間固定于某一姿勢,稱為靜力拉伸訓練,例如正擱腿(屈髖伸膝)。靜力拉伸能耗少,軟組織不會因突然受力或用力過猛而被拉傷,但訓練時間過長會使肌纖維喪失彈性。因此,必須在靜力拉伸訓練基礎上,配以動力拉伸訓練。(3)訓練要考慮強度和時間兩個因素。研究表明,在拉伸軟組織時,迫使被拉伸的軟組織達到“酸”“脹”“痛”的位置并略微超過一些,并停留10秒鐘左右,每組重復15次左右,效果最佳。第二節上肢骨連接
所有形式的舞蹈都需要運用上肢來保證力量,傳遞美感,保持平衡以及產生動力,在轉身和轉向時,上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節主要闡述在肩胛穩定的情況下,肩膀運動的有效性,明確了手臂運動與上身的協調機制,保證肩部更穩定,使手、肘、腰可以隨意變換姿勢和舞蹈風格,進而增強控制肩膀的肌肉力量,幫助人體更自如地移動。男舞者需要以上肢來托舉,女舞者也需要以上肢來協調運動。上肢骨連接包括上肢帶骨連接和自由上肢骨連接。一、上肢帶骨連接(一)胸鎖關節胸鎖關節的結構胸鎖關節是上肢與軀干之間唯一的骨性連接,由鎖骨的胸骨端關節面與胸骨柄的鎖骨切跡構成,其兩關節面不相適應,關節囊堅韌,關節四周分別有韌帶,關節腔內有一近似圓形的關節盤,如圖4-20所示。第二節上肢骨連接
2.胸鎖關節的運動胸鎖關節可做各個方向的微小運動,例如,繞矢狀軸做上下運動(提肩上下運動)、繞垂直軸做前后運動(擴胸運動)、繞冠狀軸做回旋運動(振臂運動)。舞蹈演員肩部的動作均與胸鎖關節相關,例如古典舞的“含”(見圖4-21)、“腆”(見圖4-22)都有胸鎖關節的前后“肩”“沉肩”,還有風火輪肩部的環轉等動作均由胸鎖關節參與完成。(二)肩鎖關節1.肩鎖關節的結構肩鎖關節由鎖骨的肩峰關節面與肩胛骨的肩峰關節面構成。肩鎖關節是活動范圍小的平面關節,其關節囊的上、下方分別有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加固。(1)肩鎖韌帶。肩鎖韌帶起于鎖骨肩峰端,止于肩胛骨的肩峰,具有加固關節,增厚關節囊的功能,可防止韌帶斷裂時發生半脫位。(2)喙鎖韌帶。喙鎖韌帶起于鎖骨的喙突粗隆,止于肩胛骨喙突,能限制鎖骨向上運動,可防止韌帶斷裂時發生全脫位。第二節上肢骨連接
2.肩鎖關節的特點(1)肩胛骨與鎖骨在肩鎖關節處連接緊密,兩者構成整體,共同以胸鎖關節為支點,形成上肢帶關節的整體運動。(2)因為肩胛骨的運動較明顯,通常以肩胛骨的運動來描述上肢帶關節的運動。(3)肩胛骨的運動可以增大肩關節的運動幅度,肩胛骨的運動使關節盂與肱骨頭始終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有利于控制肱骨在空間的位置及運動。3.肩鎖關節的運動(1)上提與下降肩胛。肩胛上提如新疆舞的聳肩動作,肩胛下降如舞蹈中沉肩。(2)前伸、后縮肩胛。肩胛前伸(肩胛骨遠離脊柱),如古典舞中的“含”、雙手抱肩動作;肩胛后縮(肩胛骨向脊柱靠攏),如古典舞的“腆”、擴胸動作等。(3)肩帶上回旋、下回旋。肩帶上回旋、下回旋運動的明顯標志是肩胛下角向上方轉動為上回旋;反之為下回旋。例如芭蕾舞的三位手、七位手均是肩帶做上回旋動作。第二節上肢骨連接二、自由上肢骨連接自由上肢骨連接包括肩關節、肘關節、橈尺關節和手關節。(一)肩關節1.肩關節的結構(見圖4-23、圖4-24、圖4-25)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屬于球窩關節。肱骨頭呈球形,關節面較大;關節盂為橢圓形淺凹,面積小,能容納關節頭的1/4~1/3。由纖維軟骨環構成的關節盂緣,附在關節盂的周圍,加深關節窩,使兩關節面轉動合適。肩關節的輔助結構有喙肱韌帶、盂肱韌帶、喙肩韌帶和肱二頭肌長頭腱等。(1)喙肱韌帶。喙肱韌帶位于關節囊上方,起于喙突根部、止于肱骨大結節和關節囊上部,能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2)盂肱韌帶。盂肱韌帶位于關節囊前壁的深層,起于關節盂前緣、止于肱骨小結節,有加強關節囊前壁作用。(3)喙肩韌帶。喙肩韌帶橫架于喙突與肩峰之間,形成“喙肩弓”,能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4)肱二頭肌長頭腱。肱二頭肌長頭腱起于盂上結節、止于結節間溝,從關節囊結節間溝穿出,其表面包囊著一層滑膜。肱二頭肌長頭腱具有加固肩關節穩固性的作用。第二節上肢骨連接肩關節還有一特別的結構—肩袖。它由肩關節周圍4個有旋轉作用的肌肉組成,這4塊肌肉是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這4塊肌肉對保持肱骨頭的穩定有重要作用。肩袖是肩關節損傷的多發部位,常見于肩部急劇轉動的動作,如蒙古族舞蹈各類肩部動作的“硬肩”“甩肩”“碎抖肩”“柔肩”“繞肩”等動作,古典舞的“風火輪”“八字肩”等動作。反復持久地做這些超常運動時,肩袖在肱骨頭外側和肩峰、喙肩韌帶之間遭受反復擠壓、碾磨和牽扯,便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肩袖局部出現勞損。為預防肩袖損傷,舞蹈演員要注意加強肩部周圍肌肉訓練,避免單一重復性的肩部訓練,訓練前要做好肩部的準備活動,訓練后要徹底放松肩關節周圍的肌肉。第二節上肢骨連接
2.肩關節的特點(1)肩關節是上肢最大的關節,也是人體中最靈活、穩固性較差的關節。(2)肩關節面積差大,關節囊薄而松弛,關節韌帶少而薄弱。(3)肩關節前下方沒有肌肉覆蓋和韌帶加強,是肩關節的薄弱部位,肱骨頭易從此處滑出,運動時應注意。3.肩關節運動(1)繞冠狀軸做屈伸:前屈上舉150°~170°,后伸40°~45°。舞蹈訓練中開肩就是人體肩關節在圍繞冠狀軸做的運動。(2)繞矢狀軸做內收外展:內收20°~40°,外展上舉160°~180°。(3)繞垂直軸做旋內旋外:水平位外旋60°~80°(或貼壁45°)、水平位內旋70°~90°。(4)繞多個軸做環轉。(5)水平屈伸:水平屈曲135°,水平伸展30°。第二節上肢骨連接(二)肘關節1.肘關節的主要結構(見圖4-26、圖4-27)肘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構成,故也稱為復關節。肱尺關節由肱骨滑車與尺骨的滑車切跡構成。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與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屬于球窩關節。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的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切跡構成。關節囊前后壁薄而松弛,兩側壁緊張增厚,形成側副韌帶。
2.肘關節的輔助結構(1)尺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位于肘關節的內側,起于肱骨內上髁,止于尺骨滑車切跡的內側緣,有從內側加固關節的作用。(2)橈側副韌帶。橈側副韌帶位于肘關節的外側,起于肱骨外上髁,止于尺骨橈切跡的前、后緣,有從外側加固關節的作用。(3)橈骨環狀韌帶。橈骨環狀韌帶兩端附著于尺骨的橈切跡前后緣,與橈切跡共同組成一個骨纖維環包繞橈骨頭。橈骨環狀韌帶能在環內沿縱軸旋轉而不易脫位。第二節上肢骨連接3.肘關節的基本運動(1)繞冠狀軸做屈伸,運動幅度135°~140°,負重彎舉。(2)繞垂直軸做旋前旋后,運動幅度140°~180°。4.肘關節的運動特點(1)由于尺骨的滑車切跡為較深的骨性凹窩,與肱骨滑車形成咬合連接,使肘關節的穩定性增大。(2)關節囊的前后方較薄而松弛,使屈伸運動幅度較大。(3)所有的韌帶均不附著于橈骨,有利于橈骨繞垂直軸完成旋轉運動。(4)肘關節運動時,屈伸運動為肱橈關節和肱尺關節所共有,旋轉運動為肱橈關節和橈尺關節所共有。(5)由于尺骨的存在,限制了肱橈關節的外展內收運動。所以,從肘關節的整體運動看,肘關節只能做繞冠狀軸的屈伸運動和繞垂直軸的旋前旋后運動。(三)橈尺關節—前臂骨的連接1.橈尺關節的結構橈尺關節包括橈尺近側關節、橈尺遠側關節和前臂骨間膜。橈尺近側關節如前所述;橈尺遠側關節由橈骨的尺切跡與尺骨的環狀關節面構成。前臂骨間膜連接于尺骨和橈骨的骨間緣之間。2.橈尺關節的運動橈尺近側關節和橈尺遠側關節是聯合關節,屬于車軸關節,繞垂直軸做旋內旋外運動,尤其橈尺關節的旋轉運動為人類所特有,是進行勞動不可缺少的骨性。第二節上肢骨連接(四)手關節手關節包括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腕掌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骨間關節。1.橈腕關節(1)橈腕關節的主要結構(見圖4-28)。橈腕關節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尺骨頭下方的關節盤組成關節窩,腕骨近側的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近側關節面共同組成的關節頭構成,屬于橢圓關節。(2)橈腕關節的輔助結構(見圖4-29)。橈腕掌側韌帶和橈腕背側韌帶分別位于關節的掌側面和掌背側面;橈腕尺側副韌帶連于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橈腕側副韌帶連于橈骨莖突與舟骨之間。(3)關節的運動特點。橈腕處關節囊松弛,關節腔較大,故關節運動幅度增大;通常橈骨下端掌側傾斜10°~15°,橈腕掌側韌帶較強,背側韌帶較弱,故關節屈的幅度大于伸;由于橈骨下端向尺側傾斜,橈骨莖突的位置低于尺骨莖突,故手的內收幅度大于外展幅度。第二節上肢骨連接2.腕骨間關節腕骨間關節由近側腕骨間關節,遠側腕骨間關節和腕橫關節8塊腕骨構成,其中,近側腕骨間關節和遠側腕骨間關節屬于平面關節,腕橫關節屬于球窩關節。3.腕掌關節(見圖4-30)腕掌關節由遠側腕骨與5塊掌骨底構成。第一腕掌關節由大多角骨與第一掌骨底構成典型的鞍狀關節;第二到第五腕掌關節屬于平面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只能做微小的滑動。第一腕掌關節的運動軸相對于掌心的運動,為人類所特有,有利于牢固地抓握器械與工具。
4.掌指關節掌指關節由掌骨小頭與近節(第1節)指骨底構成,共5個。拇指掌指關節屬于滑車關節,主要做屈伸運動,微屈時,也可做輕微的側方運動,但運動幅度均較小。其余四指為球窩關節,可做屈、伸、收、展運動。5.指骨間關節指骨間關節共9個,屬于滑車關節。該關節囊松弛薄弱,關節腔較寬廣,關節囊的前面及兩側面有韌帶加強。指骨間關節只能做屈伸運動,由于受到屈肌腱和韌帶的限制,屈的幅度比伸的大。第二節上肢骨連接專家指導從“孔雀舞”看上肢各關節的運動“孔雀舞”通過左右兩側上肢,尤其是“小三節”(前臂、手和指)的屈伸、收展、旋轉等運動,加上一定的造型,再配以服裝、音樂、燈光、舞美設計等效果,把孔雀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舞者的左側上臂在肩關節充分前屈(或外展)至上舉位,前臂在肘關節伸,兩相配合,極好地表現了孔雀的高亢神情。為了表現孔雀的頭部動作,舞者的整個上肢旋前,手在腕關節微伸,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伸直,象征孔雀的頭冠,進一步渲染了孔雀的高亢風貌。左手第一掌骨在腕掌關節處做對掌運動,帶動大拇指在伸直的前提下與示指的第一指間關節靠攏;示指在第一、二指間關節伸直的前提下,在掌指關節處前屈,形象地塑造了孔雀的頭與喙。為了塑造出孔雀美麗的尾羽,舞者右側上臂在肩關節充分外展并后伸,前臂在肘關節伸至約170°,前臂和上臂旋前,掌心向下,示指和中指夾起裙邊,然后上提。這樣,肢體和服裝的妙用,孔雀的主要美學特征便得以充分展示。在整個舞蹈動作中,舞者的軀干后伸,以使“孔雀”更加氣宇軒昂。頭部繞頸段脊柱的額狀軸做小幅度的屈和伸,以完成“三點頭”動作;同時,左前臂在橈腕關節屈,使形成“喙”的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接觸頭發,完成孔雀梳理羽毛的動作。如此一“伸”一“點”,一“屈”一“觸”,把孔雀表現得越發活潑可愛。第二節上肢骨連接下肢骨連接可分為下肢帶骨連接和自由下肢骨連接。一、下肢帶骨連接—骨盆骨盆是穩定人體重心的關鍵,它上接軀干,下連游離下肢。正常人體直立時,重心位于骨盆內第三骶椎前。舞蹈演員在做各種舞姿和技巧時,需要隨時變換姿態,人體重心的位置也會隨時改變,所以要想做好各種舞姿和技巧,必須要控制好骨盆周圍肌肉的重心變化。骨盆既是人體承受重力和外力時向下肢傳遞的“中轉站”,又是緩沖由下向上的震蕩與沖擊的主要部位,在控制動作中起決定性作用。(一)骨盆的結構骨盆由兩側的髖骨、骶骨、尾骨以及連接它們的韌帶等結構組成。骨盆的連接主要是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第三節下肢骨連接1.骶髂關節(見圖4-31)骶髂關節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面構成,屬于平面關節。骶髂關節在力的傳導中起重要作用,當人體承受外力時,外力先從脊柱傳到骶髂關節,再傳到髖關節,而舞蹈各種跳躍動作都會觸動到骶髂關節。例如舞蹈演員做跳躍練習時,地面對人體的反作用力依次從踝關節傳至膝關節、髖關節、骶髂關節,最后傳至脊柱。加固骶髂關節的韌帶有很多,主要的是骶髂骨間韌帶(見圖4-32),此韌帶由許多短而有力的纖維組成,是人體較為強厚的韌帶,它們將骶骨與兩髖骨緊密相連。在骶髂關節的前后,還有骶髂腹側韌帶、骶髂背側韌帶加固。這些強有力的韌帶不僅有利于骨盆的穩定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骨盆在不同方向上的活動幅度。第三節下肢骨連接
2.恥骨聯合(見圖4-33)恥骨聯合由兩側恥骨的聯合面借助纖維軟骨組合而成,屬于半關節。恥骨聯合的加固韌帶包括恥骨上韌帶和恥骨下韌帶。(二)骨盆的力學特征及男女骨盆性別差異骨盆呈拱形結構,比較堅固,能承受較大的重量并進行力的傳遞。站位時力量經髖臼傳至肢骨;坐位時則傳向坐骨結節。骨盆寬窄與人體的臀圍大小密切相關。女性骨盆(見圖4-34)本身較男性骨盆(見圖4-35)矮而寬,傾斜角度較男性大,恥骨角也較男性大。在此基礎上周圍再附著肌肉,女性臀圍明顯大于男性,女性骨盆的重量也明顯重于男性骨盆,因此對女子技巧訓練增加了難度,對女演員骨盆周圍肌肉的能力要求也更高。第三節下肢骨連接青春期的女性舞蹈演員骨盆增長明顯,臀肌增長迅速,在訓練中若臀部肌肉用力不當,不會合理收緊,易形成臀部下墜。臀圍增大,演員的第一印象就會大打折扣,也不符合舞蹈審美的要求。所以在舞蹈演員選材時,骨盆寬窄是一個重要的測試指標。男、女骨盆差異如表4-2所示。第三節下肢骨連接(三)骨盆運動在舞蹈訓練中的表現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從人體運動學特征分析,骨盆既處在身體的核心部位,又是身體的重心所在處,任何動作的完成都與它息息相關。從空中的流轉到地面的移動,從靜態的造型到動態的旋移,運動時人體各部位的重心是經常變化的,軀干和下肢之間的運動銜接和來自下肢的動力源的傳遞都必須依賴于骨盆的動作才能得以實現。由于骨盆上連脊柱,下接股骨,因此它的運動總是和下肢、軀干運動聯系起來,使整個身體運動幅度達到調整和增大,尤其是古典舞中,對舞蹈演員軀干部分的訓練極為豐富。舞蹈中胯的練習即指人體的骨盆舞蹈訓練。第三節下肢骨連接1.骨盆相對于下肢的運動正常狀態下,固定下肢、骨盆可以伴隨脊柱的運動而運動,并且運動方向與脊柱一致。(1)骨盆前傾可以增大脊柱的前屈幅度,前腰抱腿(見圖4-36)、大掖步(見圖4-37)就是骨盆繞髖關節額狀軸前傾并帶動脊柱前屈完成的動作,此時重心垂直向下,軀干要從髖關節處向下“彎折”,但要保證軀干不出現駝背、聳肩、縮脖子的錯誤形態。(2)骨盆后傾可以增大脊柱的后伸幅度,古典舞中的“板腰”(見圖4-38)就是骨盆繞髖關節額狀軸后傾并帶動脊柱后伸完成的動作,此時在下肢固定的基礎上,軀干呈板狀向后下腰,重心放在兩腿上。第三節下肢骨連接(3)脊柱側屈,同樣可以連帶骨盆繞髖關節矢狀軸側傾,民間舞的“小崴”(見圖4-39)及古典舞中的“旁腰”(見圖4-40)就是利用骨盆側傾來增大軀干向旁的傾斜幅度。(4)脊柱左右旋擰也會帶動骨盆繞垂直軸的左右旋動,典型動作為拉丁舞中的恰恰和倫巴中的原地換重心。此外,還有骨盆的環動,如古典舞中“涮腰”,該動作要求在固定下肢不動的基礎上,手臂帶動軀干以骨盆為軸心沿水平面做平圓運動。從動態表現上來看,以上這些動作都是骨盆與脊柱作為一個整體的運動方式。第三節下肢骨連接2.骨盆相對于軀干的運動在骨盆相對于軀干的運動中,骨盆運動主要目的是增加下肢的動作幅度,而腿部連帶骨盆的運動,還要根據不同動作的規格要領來具體判定。古典舞中的“探海”就是骨盆繞支撐腿髖關節額狀軸的前傾運動,該動作的骨盆前傾不僅可以增大動力腿后伸的幅度,還可以使動作更加舒展,保證身體平衡,達到更高的視覺效果。由于骨盆可以繞髖關節額狀軸前后運動,與骨盆前傾對應的就是骨盆后傾,在動作表現上,古典舞中的“踹燕”就是利用了骨盆后傾來增加動力腿前屈的幅度。“探海”與“踹燕”這兩個動作的骨盆運動是恰恰相反的,在訓練中,我們可以選擇這兩個動作進行交叉練習,這樣不僅可以增加骨盆運動的靈活度,還能保證骨盆前后群肌肉力量的相對均衡。在一些“抬旁腿”的動作中,同樣是利用了骨盆側傾來增加抬腿幅度,例如芭蕾舞中Ecarte(埃嘎得)的經典舞姿就是下肢外展連帶骨盆的側傾的運動,此時軀干順著骨盆側傾的方向延伸出去,身體在額狀面內形成舞姿,這樣的動作不僅順應了人體的形態結構,還符合人體骨杠桿的力學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下肢在舞蹈語匯中的表現力。所以說,在符合舞蹈審美標準下的骨盆運動不僅可以調整動作幅度,還會提高舞蹈肢體表現的豐富性。第三節下肢骨連接(四)骨盆運動在下肢動作中的分析骨盆作為人體穩定重心的關鍵,也是舞者訓練的關鍵。人體直立時,骨盆并不是呈水平位,而是向前有一定的傾斜角度,骨盆上口與地面約呈60°夾角。從解剖學來看,人體正常站立時,脊柱存在四個生理彎曲,即頸彎、胸彎、腰彎、骶彎,而舞蹈訓練中的體態則要求抬頭、立頸、挺胸、拔背、收腹、提臀,這是有意克服了身體的生理彎曲,讓自然狀態下的脊柱垂直地面,同時在腰腹肌的作用下骨盆上口也會恢復到水平。1.骨盆運動在單一動作中的分析“胯”是舞蹈訓練中經常提及的身體部位,“胯”在舞蹈中的運用實際上指的是骨盆的運動方式。在芭蕾舞基本功訓練課程中,從頭至尾老師都要求學生“胯正”“拎住”骨盆是老師常用的課堂比喻,要求學生利用腰腹及臀部肌肉的力量固定骨盆,克服自然狀態,使骨盆處于水平位,此時骨盆就像一盆滿滿的清水,只有端平才能防止溢出。基本站位時骨盆拉直端正,目的就是為了維護重心、轉移重心,便于運動。從起跳到落地,從旋轉到騰空,“胯正”可以說是完成所有動作技巧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只有解決了“胯正”問題,才能保證人體重心的穩定,在人體運動中起到傳導力量,發力、減力的作用。第三節下肢骨連接從下肢運動上來分析,骨盆又是必不可少的運動環節。從舞蹈表現上來看,既要求穩定骨盆,又要求增大下肢活動幅度,單從這一點來看,舞蹈訓練中就必須要處理好骨盆與游離下肢的具體關系。在前、旁、后腿的訓練中,“斷胯”就是處理骨盆與游離下肢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避免下肢運動時骨盆與大腿骨的粘連,使骨盆與大腿骨在髖關節處拉開距離,增加髖關節處的活動范圍。在下肢屈、伸、外展、內收的動作中,若髖關節靈活度不夠,就會造成抬腿連帶骨盆的復合運動,這樣不僅破壞了人體重心,還會影響動作的完成水平。例如在“抬前腿”的動作中,若髖關節活動幅度不夠,自然就會影響到前腿的活動幅度,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舞者就會以骨盆的運動來代償完成動作,也就是說沒有“斷胯”,動力腿前屈就會連帶骨盆后傾并伴有旋前,進而造成“送胯”現象的出現。而在抬前腿的過程中“送胯”不僅會使重心偏離人體中軸,還會影響動作的穩定性。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抬后腿”中的“掀胯”,這也是由于舞者不能充分“斷胯”而出現的連帶問題。尤其在芭蕾舞基本功訓練中,單一后腿訓練切忌“掀胯”,錯誤表現就是動力腿髖關節靈活度不夠,后伸腿時髖關節不能主動拉開,沒有“斷胯”意識,而是利用骨盆主動前傾并旋后來增大動力腿后伸幅度,以腰椎運動代償完成動作,這樣雖然能夠明顯增大后腿的活動幅度,但是卻不符合舞蹈動作的規格要求,長期錯誤訓練還會造成腰椎勞損。所以說,“斷胯”是下肢動作訓練的基礎,也是穩定身體,避免下肢錯誤動態表現的重要因素。一般在基本功訓練的課程中,“正”是對于單一前、旁、后腿的基本要求,這里所說的“正”即骨盆放正,只有固定骨盆水平中正,才能避免下肢連帶骨盆的運動,在單一抬腿的動作中避免“送胯”“掀胯”問題的出現,才能提高下肢活動幅度的訓練效率,確保訓練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第三節下肢骨連接2.骨盆運動在舞姿動作中的分析在一些特殊舞姿中,舞蹈演員要充分利用“送胯”“掀胯”的骨盆運動形態,例如古典舞中的“踹燕(見圖4-41)”和“掀身探海(見圖4-42)”,這兩種具有風格性的動作都是在抬腿的基礎上,利用骨盆傾斜來完成的。雖然這種舞姿是動力腿主動上抬,但動作的核心在于骨盆,骨盆傾斜的角度大小直接影響著舞姿的準確性及審美水平。“踹燕”是中國古典舞中的經典舞姿。從運動解剖學來看,它是上、下身協調配合完成的舞姿動作,既符合了身體的運動特點,又具有古典舞的意蘊特征。“踹燕”從外在形態上可分為“硬踹燕”和“軟踹燕”,這里我們以“硬踹燕”為例。這個動作要求在抬前腿的基礎上,軀干向后“躺身”與地面基本平行,骨盆處于后傾狀態,而前腿也會利用此時骨盆后傾時的“送胯”來增大幅度,維持身體重心的穩定。從動作整體來看,軀干向后,腿部向前,在腰腹及背部肌肉的作用下,骨盆充分后傾確保“躺身”與“抬腿”同時完成時的身體平衡。第三節下肢骨連接中國古典舞中的“掀身探海”是一個難度很大,具有很強表現力的舞姿動作。從人體結構分析,這個動作同樣涉及軀干與下肢兩個部分,即所謂的“掀身”與“探海”。該動作首先要求軀干與動力腿往斜后上角“圈”起來,動力腿一邊要掀身,一邊要掀胯,形成一個近似斜著的橢圓形。從舞蹈解剖學來看,“掀身”主要包括軀干脊柱的旋擰及骨盆的前傾、旋后;“探海”主要包括自由下肢的后伸及骨盆的前傾、旋后。由此看來,軀干與下肢的姿態都離不開骨盆的運動,骨盆的前傾與旋后不僅有利于軀干姿態的形成,還增大了后腿的活動幅度,而該動作要領中的“圈”則是靠骨盆“旋后”幅度來決定的。所以說完整的“掀身探海”是軀干連帶骨盆與下肢作為一個整體的復合運動,高規格的“掀身探海”就如同一彎新月,彎而流暢,曲而自如。從運動解剖學的角度分析,骨盆的運動形態包括前傾、后傾、側傾、旋動及環動。結合舞蹈動作的特點,我們不難發現骨盆是參與舞蹈表現的重要身體環節,由于骨盆還處在人體運動的核心部位,它既是穩定重心的關鍵,也是增大軀干與下肢活動幅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在不同動作的規格下,正確處理骨盆運動與身體各環節之間關系依然是舞蹈訓練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第三節下肢骨連接二、自由下肢骨連接1.髖關節的結構(見圖4-43、圖4-44)髖關節由髖骨的髖臼和股骨頭構成。髖關節的關節窩特別深,是典型的球窩關節,故又稱臼關節,其面積與關節頭面積近似;關節囊緊而厚,加之韌帶堅強,所以髖關節的靈活性較差,但穩固性很強,這對人體的直立活動是十分必要的。髖關節的輔助結構有髖臼唇、髂股韌帶、恥股韌帶和坐股韌帶等,如圖4-45所示。(1)髖臼唇。髖臼唇位是于髖臼周緣的纖維軟骨,具有加深關節窩,使股骨頭不易脫出的作用。(2)髂股韌帶。髂股韌帶起于髂前下棘,呈“人”字形散開,止于股骨轉子間線。此韌帶是人體中較強有力的韌帶,它的主要功能是從前面加固關節,限制大腿過度后伸,對維持人體直立有重要作用。第三節下肢骨連接(3)恥股韌帶。恥股韌帶起于恥骨上支,斜向外下方,與關節囊融合,共同止于股骨頸下方。此韌帶有限制大腿外展和旋外的作用。(4)坐股韌帶。坐股韌帶起于坐骨體,從關節的后面斜向上外方,止于大轉子根部。此韌帶有限制大腿內收和旋內的作用。2.髖關節的運動髖關節有三個基本運動軸,可做屈伸、收展、回旋及環轉運動。運動形式與肩關節相同,但運動幅度小得多。前控腿、后控腿、側控腿,如圖4-46~圖4-48所示。第三節下肢骨連接(二)膝關節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復雜的一個關節,該關節負荷大,又由于本身的結構特點,其運動范圍又受到一定制約。舞蹈離不開膝關節的運動,所有的跳均需膝關節的緩沖以保護身體,但是舞蹈中的跳不能像日常生活中的跳躍,絕不可以撅屁股,必須在收腹、收臀、軀干直立的前提下,在髖、膝、踝關節“折疊”下蹲,靠髖關節外旋、外展(即膝關節向旁打開)時完成。如果舞蹈演員髖關節外開不好,在舞蹈的蹲、起練習時,膝關節會有內收、外展或旋轉動作,這樣可導致膝關節兩側受力不均,引起側副韌帶或半月板受傷。故髖關節開度不好,特別是跳躍落地動作不好,是扭傷膝關節的主要原因。膝關節是人體的彈簧裝置,它的彈性是舞蹈的基礎,其彈起的動力來自大腿前群的股四頭肌。第三節下肢骨連接1.膝關節的結構膝關節由股骨和脛骨的內側髁相應的上下關節面和髕骨后面的關節面構成。膝關節的關節頭呈橢圓形,股骨髕面和髕骨的后面呈滑車形。膝關節關節面大,關節囊松弛。膝關節的輔助結構有半月板、前后交叉韌帶、脛骨副韌帶和腓側副韌帶等,如圖4-49所示。(1)半月板。半月板內側呈“C”字形,外側近似環形。它填在膝關節內,使關節更加適應,具有緩沖,減少震動、摩擦等功能。(2)前后交叉韌帶。前后交叉韌帶又稱十字韌帶,前交叉韌帶起自股骨外側髁的內側面,斜向前下方,止于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和內、外側半月板的前角;后交叉韌帶起自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斜向后下方,止于脛骨髁間隆起的后部和外側半月板的后角。前交叉韌帶防止脛骨向前移位;后交叉韌帶則防止脛骨向后移位。(3)脛骨副韌帶。脛骨副韌帶在關節囊內側,沿股骨內上髁到脛骨側髁的內側面。(4)腓側副韌帶。腓側副韌帶股骨的外上髁到腓骨小頭。第三節下肢骨連接
2.膝關節的運動膝關節的運動較為特殊,這與膝關節的關節面形狀、韌帶構造有關。小腿在膝關節處可做屈伸運動,當小腿屈時,側副韌帶松弛,此時小腿可做一定幅度的旋動及環轉運動,小腿繞膝關節的環動訓練。需要注意的是,當小腿伸直時,膝關節則不能做任何方向的旋動。髕骨在小腿屈伸時可做上下滑動。3.運用舞蹈解剖學,預防膝關節損傷舞蹈演員無論是站立還是蹲跳,膝蓋與腳尖方向應盡可能保持一致,要順應人體結構規律,否則就會引起膝關節扭傷,嚴重時會導致踝關節甚至髖關節損傷。舞蹈演員在壓前腿時,若側重于壓膝蓋,會使腘斜韌帶松弛,造成“膝過伸”,導致站立時重心偏到腳后跟上,影響人體的重心與穩定。所以舞蹈演員在壓前腿時應注意拉伸大腿后群肌肉;站立時應有意識使股四頭肌向上提拉收緊,而非向后頂膝蓋。當人體屈膝半蹲位時,是膝關節最不穩定的時候,尤其是舞蹈外開半蹲位。如果舞蹈演員髖關節外開不好,由膝、踝關節代償外開,膝蓋不能與腳尖方向一致,反復此種錯誤動作,易拉傷關節韌帶。當舞蹈演員跳起落地時,如果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夠,控制保護關節能力差,會落地不穩,重心有偏移,易造成半月板損傷。因內側半月板與脛側副韌帶相連,活動度減小,損傷機會是外側半月板的7~10倍,所以,當內側半月板損傷時往往累及脛側副韌帶。第三節下肢骨連接人體膝關節長期做屈曲動作,使髕骨與股骨之間反復摩擦甚至相撞擊,勢必導致髕骨勞損(髕骨軟化癥)。以膝關節損傷髕骨軟化癥為例,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膝關節做屈伸運動時運動幅°為130°~160°,當膝關節做旋轉運動時,運動幅度約為50°。當膝關節活動在0°~45°之間時,髕骨關節接觸機會很小,不易產生髕骨軟化癥,但是當屈膝角度在45°~90°之間時接觸面為最大,當大于90°后,接觸面積隨角并增大而下降,因此可看出膝關節屈膝角度在45°~135°之間最產生髕骨軟化癥。所以,舞蹈的編排應符合人體解剖學原理,從而減少學生的損傷比例。
為了預防受傷,保護膝關節,舞者在進行舞蹈訓練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1)在舞蹈訓練和演出過程中,舞者注意力要集中。在訓練課、演出后半階段或過度疲勞時,舞者做大跳和高難度技巧動作要特別謹慎。(2)不正確、不規格的訓練是導致損傷的重要因素。例如站一位做半蹲和深蹲時擰著膝關節,大小腿之間有旋動發生,久而久之就會給關節帶來危害。(3)做各種跳的動作、蹬起和落地時,膝關節都應該采取和保持半彎曲狀態,這種姿態可以使股四頭肌充分地參加用力。這時人體的重力不直接作用于關節囊和韌帶上,幾乎都落在處于戒備狀態的肌肉上,從而減輕關節的負荷,(4)在做難度大及跪地動作時,最好佩戴護膝。(5)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有力的股四頭肌能控制住膝關節,削弱髕骨區域的負荷,預防膝部受傷。第三節下肢骨連接人體膝關節長期做屈曲動作,使髕骨與股骨之間反復摩擦甚至相撞擊,勢必導致髕骨勞損(髕骨軟化癥)。以膝關節損傷髕骨軟化癥為例,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膝關節做屈伸運動時運動幅°為130°~160°,當膝關節做旋轉運動時,運動幅度約為50°。當膝關節活動在0°~45°之間時,髕骨關節接觸機會很小,不易產生髕骨軟化癥,但是當屈膝角度在45°~90°之間時接觸面為最大,當大于90°后,接觸面積隨角并增大而下降,因此可看出膝關節屈膝角度在45°~135°之間最產生髕骨軟化癥。所以,舞蹈的編排應符合人體解剖學原理,從而減少學生的損傷比例。
為了預防受傷,保護膝關節,舞者在進行舞蹈訓練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1)在舞蹈訓練和演出過程中,舞者注意力要集中。在訓練課、演出后半階段或過度疲勞時,舞者做大跳和高難度技巧動作要特別謹慎。(2)不正確、不規格的訓練是導致損傷的重要因素。例如站一位做半蹲和深蹲時擰著膝關節,大小腿之間有旋動發生,久而久之就會給關節帶來危害。(3)做各種跳的動作、蹬起和落地時,膝關節都應該采取和保持半彎曲狀態,這種姿態可以使股四頭肌充分地參加用力。這時人體的重力不直接作用于關節囊和韌帶上,幾乎都落在處于戒備狀態的肌肉上,從而減輕關節的負荷,(4)在做難度大及跪地動作時,最好佩戴護膝。(5)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有力的股四頭肌能控制住膝關節,削弱髕骨區域的負荷,預防膝部受傷。第三節下肢骨連接(三)小腿骨的連接小腿的脛骨與腓骨連接得很牢固,活動性極小。小腿骨的上端由腓骨頭關節面和脛骨腓骨關節面構成脛腓關節;兩骨體之間有骨間膜相連;下端由腓骨外踝與脛骨的腓切跡形成脛腓韌帶聯合。(四)足關節及足弓足是人類獨立支撐、行走、跑跳的重要器官,舞蹈更是靠足的運動完成各種動作、舞姿以及流動的舞蹈。舞蹈對足的要求極高,足必須柔韌有力,而且要像手一樣靈敏,因為舞蹈動作對足的使用是遠遠超過其自然使用范圍。足與踝關節可承受來自整個身體的巨大負荷、力量,對推動身體彈跳、緩沖震蕩、穩定舞姿等起重要作用。踢踏舞者、木屐舞者和弗拉明科舞者都需要做許多有挑戰性的腳踏動作,而這些動作對足部力量的強度都有具體的要求。1.足關節足關節主要由距上關節與距下關節組成。此外,足部還包括跖趾關節及足趾間關節等。第三節下肢骨連接1)距上關節距上關節,又稱“距小腿關節”,通常我們習慣稱其為“踝關節”。距上關節由腓骨、脛骨的下關節面與距上關節面構成,呈滑車形。距上關節的關節囊前后較松弛、薄弱,兩側有韌帶加固關節,內側韌帶強于外側韌帶。內側有三角韌帶、距舟韌帶,外側有跟腓韌帶、距腓前韌帶、距腓后韌帶,如圖4-50所示。踝關節屬于滑車關節,可沿通過橫貫距骨體的冠狀軸做背屈及跖屈運動。足尖向上,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小于直角叫做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大于直角叫做跖屈。在跖屈時,足可做一定范圍的側方運動。2)距下關節距下關節由距跟關節與距跟舟關節組成。距下關節有一系列韌帶加固,其在功能上是聯合關節,可做一定幅度的旋動。例如,足旋外伴內收,腳的內側緣抬起,稱為“內翻”(見圖4-51);足旋內伴外展,腳外側緣抬起,稱為“外翻”(見圖4-52)。第三節下肢骨連接3)跖趾關節與足趾間關節足引起的跖趾關節由跖骨與近節趾骨構成,主要運動是屈伸,即勾、繃腳趾;還可使拇趾、小趾收展運動。足趾間關節由相鄰趾骨構成,主要運動是足趾屈伸。4)其他關節足部的其他關節還有跟骰關節、楔舟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等,此類關節幾乎是不動關節。2.足弓1)足弓的結構(見圖4-53)足弓分為外側弓、內側弓、橫弓,是拱形的結構。足弓堅固有彈性,對人體起支持、緩沖、保護等作用。如果韌帶或肌肉(腱)損傷,先天性軟組織發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第三節下肢骨連接2)扁平足扁平足者足部容易疲勞,走、跑、跳功能均受限制,大運動量訓練時甚至長距離走路都會產生足部疼痛。舞蹈外開位站立,如果腳外側緣抬起,即第五跖骨頭離地,就會形成倒腳,久而久之重力壓迫內側足弓,也會造成內側足弓塌陷。生活中,兒童在青少年時期長時間負重站立,也易導致扁平足。對于初練舞蹈的學生來說,站立應從“大八字”位開始訓練(見圖4-54)。檢查扁平足最簡易的方法是“踏印法”,即將腳底沾上顏料踩在白紙上,以腳印判斷足弓情況。足弓情況分為彈性足弓、正常足弓、輕度扁平足和較重的扁平足。運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先天性平足和足底軟組織肥厚的區別,足底軟組織肥厚者的腳印有的像輕度扁平足和扁平足的腳印,但其足弓并不下陷,不影響運動能力,舞蹈老師要注意甄別。第三節下肢骨連接3.舞蹈選材對足部的要求在舞蹈表演中,腳的運用是豐富而靈活的,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踝關節勾、繃動作,還有很多復雜動作,例如芭蕾舞的繃與撇腳(足外展),后腿動作時腳的繃與外展動作特別明顯;膠州秧歌里的正丁字碾步腳的勾、扼和外旋;蒙古族舞的“搖籃步”等都是足部聯合關節的運動。古典舞端腿動作因腳的勾、托動作才獨具韻味,古典舞的躺身大蹁腿其中也有腳的勾、托變化。舞蹈演員的腳具有異常表現力,遠遠超出了生活中的站立支撐對腳的要求。所以,舞蹈選材對腳部的要求是很苛刻的。一是對腳背的挑選。腳背好壞是天生的,目測腳背,腳背要有個凸起的圓滑弧線,凸起的最高弧度應在距骨頭前方,而不是在跗跖關節處。二是對足趾的挑選。讓學生站立于地面上,勾腳趾,最好在90°,也就是跖趾關節的屈伸幅度要大,這對將來專業訓練時高高立起漂亮的半腳尖(見圖4-55)作用很大。三是對腳趾長短的要求。拇趾粗大有力,第一到三足趾長度齊平為好。這樣,在半腳尖、足尖站立時,可增大支撐面,形成穩定的基礎。四是踝關節適度靈活。檢查學生勾、繃腳的幅度大小,過于靈活易發生損傷,而過于僵硬則影響腳的表現力。第四節軀干骨連接一、脊柱連接(一)脊柱連接的結構脊柱由24塊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借椎間盤、椎間關節和韌帶連接而成。1.椎間盤椎間盤是椎體連接的主要結構,也是整個椎骨連接中的重要結構,是位于相鄰椎體間的纖維軟骨盤,共有23個。椎間盤中心為膠狀的髓核,周圍是多層纖維軟骨組成的纖維環。椎間盤有一定的彈性,可緩沖震動,允許脊柱做彎曲和旋轉運動。脊柱腰段的椎間盤最厚,頸段次之,胸段最薄,這與運動幅度有關。椎間盤的總厚度約占脊柱(骶骨以上部分)長度的四分之一。在病理情況下,髓核可從纖維環的薄弱或損傷處突出,常見的為后外方向的髓核脫出,造成壓迫神經根的癥狀。2.椎間關節椎間關節也稱關節突關節,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屬于平面關節,可做微小的運動。在頸部由于關節近于水平方向,其運動較自由;胸部關節面近冠狀方向,可允許胸椎做少量回旋運動;腰椎的矢狀關節面則限制回旋而允許脊柱屈伸和側屈。椎間關節的運動和椎間盤的活動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共同保證了脊柱的穩定和靈活。第四節軀干骨連接3.韌帶在椎體及椎弓周圍有一系列韌帶(見圖4-56),對椎骨的固定及限制脊柱的運動有重要作用。(1)前縱韌帶。前縱韌帶位于各椎體前面,很堅韌,是全身最長的韌帶,上起枕骨大孔的前緣,下止于第一或第二骶椎體,與椎體的前面及椎間盤牢固連接。前縱韌帶可限制脊柱過度后伸和椎間盤向前方突出。(2)后縱韌帶。后縱韌帶位于椎體后方,細而堅韌,起于樞椎,止于骶管。后縱韌帶可限制脊柱過度前屈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椎間盤向正后方突出。(3)黃韌帶。黃韌帶又稱弓間韌帶,位于相鄰的兩椎板之間,由彈力纖維構成,彈性良好。兩側黃韌帶可在后正中線上融合,黃韌帶能限制脊柱前屈。(4)棘間韌帶。棘間韌帶位于相鄰的兩棘突之間,前方與黃韌帶相延續,后方與棘上韌帶相移行,該韌帶在腰部最為強大,它可限制脊柱前屈。(5)棘上韌帶。棘上韌帶起于第七頸椎棘突,上與黃韌帶移行,下連于各椎骨的棘突末端,前方與棘間韌帶接續,該韌帶亦可限制脊柱前屈。(6)項韌帶。項韌帶是位于項部片狀近似三角形的彈力纖維膜,向上附于枕骨,向下移行為棘上韌帶,前緣接頸椎的棘突,后緣游離。(7)橫突間韌帶。橫突間韌帶位于相鄰的橫突間,頸部的韌帶纖維較少,在胸部呈圓索狀,腰部則薄如膜狀。第四節軀干骨連接(二)脊柱的整體觀成年人脊柱長約70cm,女性和老人的略短,大約65cm。整個脊柱約占身高的40%。早晚身高有2~3cm之差,主要是由于運動時椎間被壓縮。脊柱彎曲度增大,引起脊柱變短所致。脊柱的整體觀如圖4-57所示。1.前面觀自第2頸椎到第1骶椎,脊柱逐漸加寬;第2骶椎至尾椎,脊柱逐漸減小。2.后面觀棘突連貫成縱棘。3.側面觀脊柱具有4個生理彎曲:頸曲、腰曲向前凸;胸曲、骶曲向后凸,如圖4-58所示。脊柱4個生理彎曲交接處是脊柱支撐重量與重力傳遞的轉折點,是人體被動過度屈伸、旋轉運動時最易發生損傷的薄弱環節。若傷后治療不徹底,為了減輕疼痛及負重支撐,腰背筋膜又經常處于緊張狀態,損傷部位的脊椎彎曲會逐漸消失。現實中,經常可見舞蹈演員頸屈、腰屈的生理弧度減小或變直,而因脊柱的弧度變小、變直,致使緩沖性變差,更易造成新的損傷或勞損。第四節軀干骨連接(三)脊柱的運動脊柱的兩個椎體之間連接較穩固,運動范圍亦很小,但各椎骨之間微小運動總合起來,就使脊柱的運動范圍擴大得多了。脊柱可繞額狀軸做前屈后伸運動,繞矢狀軸可做側屈動作,繞垂直軸可做回旋運動,還可做環轉運動。脊柱各段的運動幅度有很大區別:屈伸運動以腰段最大,頸段次之。側屈幅度以頸段為最大,胸段次之。回旋運動也是以頸段為最大,胸段次之。脊柱各部適動性質和范圍的不同,取決于關節凸關節面的方自和形狀,椎體的形態、椎間盤的厚薄等因素。人體在10~25歲之間有較大的可塑性,通過對脊柱前屈、后伸、側屈及旋轉等全面的訓練,整個脊柱的活動幅度會明顯地超過一般人。第四節軀干骨連接(四)舞蹈中的脊柱訓練在實際訓練中,舞蹈演員應根據脊柱的結構特點,做到科學合理安排,以避免或減少損傷的發生。1.胸腰訓練脊柱胸段因棘突長且斜向下方,其后伸的幅度極小,而舞蹈中“胸腰”動作要做得優美、舒展,不是以胸段后伸為主,主要依賴開肩—肩關節外旋,胸鎖關節打開—肩胛骨后縮,同時要注意頭頸部后伸的配合,這樣才能使動作更加完美。訓練時要求學生體會脊柱一節節拉開,然后再向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磨刀墊螺釘襯套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石制墓碑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真空連續沉浸烘干機市場現狀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 加強班級道德教育的策略與行動計劃
- 小班邏輯思維訓練與實踐計劃
- 制造業月個人工作計劃
- 品牌合作與聯名的市場潛力計劃
- 合理配置倉庫資源的個人技巧計劃
- 2024年山東海事職業學院招聘教師考試真題
- 年度預算執行情況評估計劃
- 2025購銷商品合同模板
- 2024年山西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03月雙鴨山市“市委書記進校園”引才活動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13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湖南興湘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春季校園招聘2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比例的應用(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六年級下冊數學北師大版
- 農業機械設備使用與操作指南
- 2025年03月春季甘肅臨夏州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34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考點剖析附解題思路及答案詳解
- 2025年03月州省氣象部門第二批公開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34人(第6號)筆試歷年參考題庫考點剖析附解題思路及答案詳解
- 上海市第一至十八屆高一物理基礎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 泵送混凝土測區強度換算表(完整版)
- 標準產能和標準人力配置表與工時測量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