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課辛亥革命一、選擇題1.從劉邦“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到孫中山“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歷史變遷,說明()A.專制與民主構成傳統社會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專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進程起決定作用D.封建專制制度長期延續影響歷史進程2.太平天國提倡“剪辮蓄發”,認為當時人的發飾“壞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間,革命黨人認為“欲除滿清之藩籬,必先去滿清之形狀”,提倡“剪辮易服”。二者均希望通過變革發飾()A.與西方文明相對接 B.號召推翻清朝統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3.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際,《中央關于紀念今年雙十節的決定》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和全國一切真誠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實的繼承者。……我們共產黨人誓與全國一切革命真誠志士一道,誓與全國人民一道,繼續奮斗,不達目的,決不休止。”中共中央發表該決定,旨在()A.維護國共合作,堅持抗戰到底 B.推動國民大革命C.完成土地革命,爭取民權自由 D.實現人民民主專政4.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A.立法服從于政治B.行政服從于司法C.從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體臻于完善5.史學研究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制約與影響。表2所列為1949—1978年間國內史學界發表的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專題研究論文數量,它反映了這一時期學者們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表2研究專題論文數量(篇)甲722乙287丙614丁96A.太平天國運動B.義和團運動 C.戊戌變法D.辛亥革命6.近代中國某一報紙刊登過如下文章:《民族的國民》、《駁新民叢報最近之非革命論》、《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告非難民生主義者》,該報紙是()A.《時務報》B.《國聞報》 C.《申報》D.《民報》7.圖6所示為1917年山西某縣教育會副會長的一則日記。該日記作為例證,可用于說明()A.維新變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D.國民革命的不徹底性8.下列是宋、元、民國、當代編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錄,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①《山陰志》選舉、書院、學堂、新軍、警察②《臨安志》宮闕、宗廟、三省、臺閣、禁軍、科舉、坊市③《四明志》職官考(府州官員)、學校考(本路蒙古學、本路儒學)④《紹興志》科學技術、報刊、文物古跡、名家學術思想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9.“革命,革命,剪掉辮子反朝廷;獨立,獨立,中國豈是韃子的!”這首歌謠反映了當時()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風易俗 B.民族主義思想已影響到民眾C.民族區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對帝國主義成為思想主流10.據《中國報學史》統計,武昌起義勝利后半年內,全國報紙由100多家迅速發展到500多家,總銷量達到4200萬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們關心社會變革,希望了解世界變化B.《臨時約法》規定有言論、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話文使閱讀報紙的人數激增D.人們普遍贊成民主共和,反對君主專制11.現代化是晚清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向,最能體現這一趨向的是()A.洋務運動—戊戌政變—清末新政B.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C.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D.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12.武昌起義后全國有15省先后宣布獨立,各省先后擔任最高軍政長官(都督)者背景不盡相同,其中新軍將領13人,革命黨5人,咨議局議長3人,巡撫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練公所總參議1人。據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廣泛社會基礎B.具有明顯的妥協性C.屬于資產階級革命D.屬于自上而下的革命13雖成“空殼”,但仍作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B.中國同盟會中華民國C.三民主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D.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4.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令:“查前清官廳,視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爺等名稱,受之者增慚,施之者失體。……光復以后,聞中央地方各官廳,漫不加察,仍沿舊稱,殊為共和政體之玷。”有研究者發現,同年6月《申報》載:“公堂會審之時,(被告)就口口聲聲以老爺、大人相稱,裁判官亦直受不辭。”上述材料最宜作為下列哪一觀點的論據?()A.作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審判制度B.作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國政體之變C.作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為“施之者”的被告等級觀念根深蒂固15.圖5所示為鄉村知識分子1913年的一則日記(部分),由此可見()A.作者不認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張全面學習西方C.當時鄉村社會習俗沒有變化D.當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16.清初著名詩人陳元孝過崖山,于南宋陸秀夫負帝投海處題詩一首,中有:“山水蕭蕭風更吹,兩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陳元孝崖山題詩圖,章太炎以該詩題畫,1907年刊于《民報》,一時廣為流傳,章太炎此舉意在()A.提倡反清復明B.抵制保皇勢力C.宣揚傳統文化D.激發民族主義17.圖五是一幅駁斥清末“民智未開”觀點的漫畫。它試圖傳達的觀念是()A.反滿興漢B.官逼民反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18.辛亥革命爆發后,美國某報報道:“如果中國成功地按美國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個聯邦共和國,由在歐美留過學的具有西方觀念的人任領導,日本將不再是東方最西化的國家。”此后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該報道的設想相符的是()A.臨時政府基本按照美國政體原則架構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個聯邦共和國C.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亞洲最西化的國家D.民國臨時大總統都有西方民主觀念19.右圖是中國近代史上某革命組織機關刊物的書影,該組織是()A.興中會B.光復會C.強學會D.同盟會20.一般認為,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據是,辛亥革命()A.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B.是由革命政黨領導的武裝斗爭C.主力軍是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D.實現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21.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絕大部分學成歸國后在軍政和實業部門就職,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擁護者。1905年前后留日學生近萬名,其中公派生的相當部分轉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現此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A.科舉考試制度的廢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喪失C.國內武裝起義的推動D.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22.圖3是辛亥革命時期的漫畫《葫蘆尚未捺下,瓢兒又起來了》,它表明()A.清朝統治面臨崩潰B.保路風潮已被鎮壓C.武昌起義即將爆發D.革命派的實力強大23.下列是孫中山在革命進程中的言論,其先后順序是()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③使全國人民贊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里鐵道④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24.1913年,某身著日式服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老農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做驚狀,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這表明()A.國內民眾的反日情緒強烈B.革命黨人處于不合法狀態C.辛亥革命對農村影響有限D.農民階級不支持辛亥革命25.“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這幅挽聯中提及的事件最終引發了()A.護國運動B.武昌起義C.五四運動D.二次革命26.孫中山曾提及,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時,“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義失敗,“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而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惜”。人們對革命黨人態度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維新變法運動失敗B.對清政府失去信心C.義和團運動的興起D.革命黨人勢力壯大27.近代某思想家說:“然則必欲予民權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國大涂炭,則民權自由,且不可得也。”這位思想家主張()A.民主共和 B.改良維新C.暴力革命 D.君主專制28.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則徐對關心國事的年輕人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以下能證明林則徐預見的史實是()①侵吞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②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遼東半島③統帥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④支持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9.《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A.總統制B.聯邦制C.君主立憲制D.責任內閣制30.當歷史學家談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法西斯主義、黑人民權運動等史實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A.共和B.社會保障C.人權D.君主立憲31.“各班會黨日昌明,……男子共和爭促進”。該情形出現于()A.辛亥革命時期B.義和團運動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D.太平天國運動時期32.“人間處處倡民主,天上誰人奉玉皇。一朵紅云旗五色,驚傳飛艇上天堂。”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現于()A.戊戌維新時期B.辛亥革命時期C.新文化運動時期D.抗日戰爭時期33.右圖是1908年《申報》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憲的漫畫,作者的意圖是()A.立憲制度與君主專制一脈相承B.立憲制度與君主專制性質相同C.立憲制度與君主專制不能相容D.立憲制度與君主專制互不相干34.《民報》創刊號刊登黃帝象(見右圖)的主要目的是()A.提倡民主自由B.宣傳排滿革命C.倡導個人崇拜D.反對帝國主義35.列寧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孫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資本主義的愿望結合在一起的”。列寧具體指的是孫中山的()A.民族主義思想B.民權主義思想C.民生主義思想D.國民革命思想36.列寧在評論近代中國的某一事件時指出,標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歐洲資產階級國家,并沒有支持中國的革命運動;相反,這一運動激起了他們“掠奪中國”的欲望,為此還與中國的落后勢力“實行聯盟”。列寧所指的事件是()A.義和團運動B.辛亥革命C.五四運動D.國民革命37.1919年孫中山在演講中指出“八年以來的中華民國政治不良到這個地位實因單破壞地面,沒有掘起地底陳土的緣故。”“地底陳土”指的是()A.清朝皇室B.資產階級保皇派C.地痞、土匪、煙販D.軍閥、官僚、政客38.1912年,五色旗被定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的寓意是()A.天下為公,共建民國B.弘揚傳統,共創共和C.民族團結,實現共和D.各界聯合,維護民國39.“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首民謠反映了某個重大歷史事件引起的社會風貌的變化。這一事件是()A.戊戌變法B.洋務運動C.辛亥革命D.護法運動40.1915年底,梁啟超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中表示:“在現行國體之下,而思以言論鼓吹他種國體,則無論何時皆反對之。”該文要維護的“國體”是()A.開明君主制B.君主制C.君主立憲制D.共和制41.在近代中國,系統的闡釋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為綱領的政治派別是()A.地主階級洋務派B.資產階級維新派C.資產階級立憲派D.資產階級革命派二、非選擇題1.(25分)課程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二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制度(學制)的重要內容,在中國近代學制中,與經學相關的中小學課程設置經歷了如下變化:癸卯學制1904年頒布讀經講經課和修身課(講授倫理道德)只是必修課程中的兩門,但份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學制1912—1913年頒布取消讀經講經課壬戊學制1915年開始醞釀,1922年頒布修身課改為公民課——據《中國近代學制史料》(3)結合材料二,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準確,調動和運用知識合理,邏輯清晰)。2.(24分)某歷史興趣小組以“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發展與女性解放”為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關結論。材料丙:摘編自1919年末長沙《大公報》的一則報道。李欣淑幼年時,父為其訂了親,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準備叫她守“望門寡”。李欣淑在女校念過書,不滿這種包辦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讀。她說:“我于今決計尊重我個人的人格,積極的和環境奮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進。”結論:①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新舊交織,保守和進步共存。②社會進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4)據材料丙并結合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發展,對結論②加以闡述。(8分)3.30分)歷史敘述、歷史解釋和歷史評價是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圖4近代中國出現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將零散而混亂的過去信息整理成有條理的歷史知識是歷史解釋的基本任務;探討因果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形式。(據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材料四“中體西用”后來久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表3事件觀點戊戌變法康有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僅沒有減輕變法的壓力,反而加速了變法的失敗。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義爆發,新政將按計劃進行,中國最終將成為一個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情緒主義”的產物,導致了各種思想混亂。(2)根據材料三對歷史解釋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圖4所示近代中國新事物的出現。(10分)(3)概括材料四陳旭麓是如何評價“中體西用”的,指出這一評價遵循的原則是什么?(6分)按照這一原則,任選表3中的一種觀點進行評價(4分)4.(36分)區域的世界·聯系的世界·多樣的世界(3)世界是聯系的,也是多樣的。結合“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個歷史事件的具體史實,回答:中國的有識之士是如何立足國情、學習外來文化的?中國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5.(24分)課程變化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2年四川軍政府令:“前清小學教科書,凡有尊儒崇滿清及不合共和國宗旨等課,分別訂正。”9月又飭廢止讀經,禁用清朝會典律系等為教科書。高初等小學加授縫紉課,高小改中國文為國文,中國史為本國史,格致課改為理科,增設英語,又飭注意體操、音樂、圖畫、手工等科。(據賈大泉《四川通史》卷七)(1)根據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學課程指導思想的突出變化,并分析其積極作用。(6分)作用:有助于提高國民素質,有助于宣傳和維護民主共和。(4分)6.(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學者注重從世界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研究中國史上的這一重大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688年11月,威廉率1萬多軍隊在英國登陸。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軍隊,但當威廉的軍隊登陸后卻未去指揮。眾叛親離之際,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國。——摘編自吳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榮”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無須乎內戰、屠殺、放逐或報復……往日國王及國會間糜費精神的競爭今改為兩者之合作,而國會則占著上風。——屈勒味林《英國史》材料三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背景資料中國清朝(1644—1912);中華民國(1912—1949)日本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印度1849年英國殖民者占領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領阿拉伯16世紀起為奧斯曼帝國統治;19世紀英國侵入;20世紀20—30年代開始獨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14世紀—1922);土耳其共和國(1923—)伊朗卡扎爾王朝(1796—1925);巴列維王朝(1925—1979)——據《辭海》等整理(1)中華民國建立時,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國制國家寥寥無幾。寫出當時西方兩個共和制大國國名的全稱并簡要評價其憲法。(10分)(2)辛亥革命中沒有流太多的血,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榮革命”。請根據材料一、二,并綜合所學知識,概述“光榮革命”的歷史事實,并思考該事件為何被稱為“光榮革命”。(7分)(3)充分利用本題提供的所有線索,結合所學知識,論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9分)7.婦女與教育(12分)材料一1912年間私人開辦的部分女子學校學校地點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設有六個年級,分為工藝組、紡織組等。神州女學上海設國文、圖畫等專修科,畢業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發展。女子法政學堂上海以培養婦女參政人才、儲他日議院之選為學宗旨。材料二1914年,教育總長湯化龍發表他對當時女子教育的看法:“民國以來,頗有一派人士宣導一種新說,主張開放女子之界限,其結果致使幽嫻女子提倡種種議論,或主張男女同權,或宣導女子參政。……蓋謂該校在今日,不但毫無利益,而反有巨害。”問題:基于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民國初年社會的認識。8.斯塔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學校清潔工勞動協議書
- 比亞迪合作辦學協議書
- 約定入股協議書
- 糧食存放協議書
- 股票授予協議書
- 稅費處理協議書
- 果樹苗質量合同協議書
- 廢舊船買賣合同協議書
- 節約水果協議書
- 砌體安全協議書
- 勞務雇傭免責協議書范本兩篇
- 老舊泵房拆除改造施工方案
- 品質管控培訓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課件
- 民間非營利組織審計報告(模板)
- 漿砌石擋墻 護坡施工方案
- 上海市上海民辦蘭生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9月第一次月考數學試題(無答案)
- 2024年10月自考試02899生理學部分真題含解析
- DB13-T 5834-2023 化工建設項目安裝工程質量技術資料管理規范
- DL∕ T 969-2005 變電站運行導則
- 六年級道德與法治畢業考試時政知識點(一)
- 診斷學之全身體格檢查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