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名著《鄉土中國》20題
一、名著閱讀
1.(2023上?上海長寧?高一上海市延安中學校考期末)下列不能說明“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一項
是()
A.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B.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C.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D.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觀點的能力。
A.由“身,到“家,到“國”到“天下”,可見強調以“己”為中心,體現差序格局的特點。
B.意思是: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可見體
現了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
C.一個人得道成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了勢。
可見體現了差序格局是以“己”為中心的。
D.“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體現的是一種公正的精神,與題干表述不符。
故選D。
2.(2023上?上海寶山?高一上海交大附中校考期末)下列現象都具有鄉土社會的特性的一項是()
①出遠門的人帶上一包家鄉的泥土,如果在異地他鄉水土不服,總是想家時,就用這泥土泡水喝。
②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家鄉進城務工,城市建設處處留下他們的足跡和汗水。
③農村很多村莊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龐各莊等,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
④孩子對父親直呼其名,表示親近,不但不會引起父親的呵責,反而讓父親感到未受排擠的安慰。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的能力。
《鄉土中國》中,作者認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農民從泥土里面討生活,同時也被束縛于土地。
傳統社會安土重遷,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曾離開這片土地,所以對這片土地非常依戀。由此可見,①具有
鄉土社會的特性,而②是社會發展迅速的表現,不具有鄉土社會的特性。
《鄉土中國》中,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格局是一種“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影響下的鄉土社會,
以血緣為基礎構造,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與“熟人”之間關系的親疏依據某種標準來排列,這就是所謂
的“差序所以就出現了家族世代居于一處的現象,并以家族的姓氏為這些村莊命名。由此可見,③具有鄉
土社會的特性。
鄉土社會以血緣為基礎構造,在缺乏變動的文化里,年長的對年幼的具有強制的權力,這是血緣社會
的基礎。但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人并不能靠經驗作指導,能依賴的是超出于個別情境的原則,而能形成
原則、應用原則的卻不一定是長者,更多的是有智慧和專業知識的年輕人。于是尊卑不靠年齡體現,長幼
也成為沒有意義的比較,見面也不再問貴庚了。由此可見,④不具有鄉土社會的特性,而是社會發展迅速
的表現。
3.(2023上?上海徐匯?高一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校考期末)《鄉土中國》選擇題。
(1)下列對《鄉土中國》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鄉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一章描述了中
1
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后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于此“鄉土性”。
B.鄉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鄉土社會是面對面的社群,長期的相處使他們甚至不用面
對面就能憑借腳步聲辨認對方,而文字的傳遞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規定其正確使
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鄉土社會的本質。
C.中國家的擴大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軸,而在中國,父子
是主軸。在鄉土社會中,同性別同年齡的人待在一起,這是社會養成的性格。
D.在穩定的社會中,血緣不過是地緣的投影,不分離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動時,其所到的新地也會
與來處的舊地產生一定的聯系,比如用舊地來命名新地。一個村子的新客很難被當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
于與他人不講人情的討價還價、算賬和做生意,從而發展商業。
(2)下列對《鄉土中國》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在《鄉土中國》寫道:“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
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會有變
動。”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鄉村封建依附關系的嚴格。
B.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
法律無異”“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這表明“禮”和“法”都是依靠權力機
構推行的。
C.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說(中國古代)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
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
小國。其根源是以君權神授為基礎的理論體系。
D.費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名言。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孔
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答案】(DBD
(2)D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名著相關情節、內容的能力。
B.“鄉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說法錯誤。《文字下鄉》中認為鄉人不識字與教授不能捕蟲
是一樣的,環境不同,文字對于鄉人沒有那么重要,他們不識字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
D.“血緣不過是地緣的投影”說法錯誤。《血緣和地緣》中認為血緣是穩定的力量,在穩定的社會中,地
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
故選BD。
(2)本題考查學生整體把握名著內容、主旨或觀點的能力。
A.“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鄉村封建依附關系的嚴格,,說法錯誤。中國古代社會的典型特征是自給自足
的小農經濟,農民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這導致中國人不需要太多的對外交流,因此,人口不太會有變動。
所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動。
B.“都是依靠權力機構推行的”說法錯誤。“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說
明“法”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禮”是依靠傳統來維持的。
C.“其根源是以君權神授為基礎的理論體系”說法錯誤。(中國古代)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
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其根源是以宗法血緣為依據的貴賤有序。
故選D。
4.(2023上?上海閔行?高一校考期末)閱讀材料,選擇填空。
2
材料①:楊萬里《插秧歌》: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鰲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噢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背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材料②:“依我的生活經驗看,'喚渠朝餐歇半霎'的主語可能是田夫的母親。”
材料③《鄉土中國》:我們鄉土社會中的基本社群被稱為“大家庭我在《江村經濟》中把它稱作“擴大
了的家庭可是我現在看來卻覺得這并不妥當,比較確當的應該稱中國鄉土社會基本社群作“小家族……
家庭是個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親子指它的結構,生育指它的功能。……根據單系親屬原則所組成的社
群,在人類學中有個專門名稱,叫氏族。我們的家在結構上是一個氏族。但是和普通我們所謂族也不完全
相同,因為我們所謂族是由許多家所組成,是一個社群的社群。....卜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
的,不相同是在數量、在大小上。
(1)用《鄉土中國》的理論來闡釋材料①首聯所寫場景,最恰當的一項是()
A.差序格局B.長老統治C.孤立隔膜D.男女有別
(2)下列表述與材料①關聯度最低的一項是()
A.耕種活動里分工的程度很淺……這種合作不以增加效率為主要目的。
B.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的。
C.在面對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見面而知道對方是誰。
D.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
(3)依據以上三則材料判斷,這個由田夫母親、田夫、田婦、大兒和小兒組成的單位不宜稱作一。()
A.家庭B.小家族C.氏族D.族
【答案】(DD
(2)D
(3)D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對經典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D.“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田夫、田婦、大兒、小兒各有分工,拔秧、拋秧、接秧、插秧,
緊張忙碌而秩序井然。體現“男女有別”。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和思想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A.“耕種活動里分工的程度很淺”講的是勞動分工,與“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有關聯。
B.“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體現在“插秧”這一耕作活動中。
C.說的是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彼此了解,體現在插秧活動中彼此熟悉。
D.《插秧歌》生動地描繪了江南農戶全家總動員插秧的情景,與商業活動無關。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概念和基本內容的整體把握能力。
結合《鄉土中國》“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基本的社群關系就是家庭。鄉土社會的家庭也可以稱為‘小家族
它并不是單純地指由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群體,而是擴大范圍的社群,在結構上是一個氏族。這種家族有生
育功能,但不限于生育功能,它還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可知,“家庭”“小家族”“氏族”在此處是相
同的,排除ABC。
3
族: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遺傳特征的人群;指在歷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穩定共同體,他們有共同的語
言、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質;聚居而有血統關系的人群的統稱。
故選D。
5.(2023上?上海徐匯?高一上海市第四中學校考)費孝通《鄉土中國》中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下
列不熊反映鄉土文化的是()
A.安土重遷,葉落歸根B.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C.路見不平,拔刀相助D.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把握的能力。
A.從文中“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
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可知,“安土重遷,葉落歸根”表達的是鄉土的穩定
性。
B.“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意思是:籠子里的鳥兒懷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魚兒思念原來嬉
戲的深潭。表達的是鄉土的守舊。文中相關的內容有“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
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
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C.“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表達的是講義氣,有正義感,這是指陌生人之間的交往。《鄉土中國》之“鄉土
本色,,一節中沒有相關的表述,這不是“鄉土本色”的特點。
D.“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
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發動戰爭。這里指住的很近,但交往很少。從文中“不流動
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
為單位的,而是以一處住在的集團為單位的”“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與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可
知,“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鄉土的封閉性。
故選C。
6.(2023上?上海長寧?高一上海市延安中學校考期末)以下《鄉土中國》中的觀點,不適合以下面材料
為例的一項是()
材料:近日,“特步小公主和七匹狼公子喜結良緣”的消息沖上熱搜。這對特步和七匹狼兩家企業來
說,是商業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二代”們走上舞臺的重要一步。而此次婚禮,讓幾家閩系企業姻親
關系成為熱議話題。安踏、特步、七匹狼、九牧集團等企業多存在二代聯姻關系。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
世忠曾多次公開表達了“晉江商人親如一家”,而這不只是感性的鄉土認同——各家品牌之間會聯合在一
起采購,能夠有更強的議價能力,降低成本。除此,閩商之間合伙做生意、資金拆借都十分頻繁活躍。
A.中國鄉土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
B.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有伸縮能力,其范圍的大小依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
C.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契約的完成是權利義務的清算,是受理性支配的活動。
D.社會用血緣繼替來作分配身份財產的方式,因為這是安穩既存秩序的最基本辦法。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名著內容的把握能力。
材料中涉及親屬倫常、地緣、血緣等觀點。
B.強調差序格局的伸縮能力。差序格局的伸縮能力是指發生在親屬關系、地緣關系等社會關系中,以自
己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推及開,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縮的社會格局。而材料中的企業
4
間的聯姻是各品牌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而不是以誰為中心,關系愈推愈遠。
故選B。
7.(2023上?上海浦東新?高一上海市進才中學校考期末)在撰寫關于《鄉土中國?名實的分離》的小論
文時,旭旭需要一些論據來解釋“時勢權力”這一概念,以下選項最適合的是()
A.秦始皇采納李斯“廢分封,行郡縣”的建議,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
B.明王朝頒布了《大明律》,規定謀反、謀大逆等為“十惡”重罪,屬于“常赦所不原”。
C.在《紅樓夢》中,賈寶玉父親賈政聽信賈環之言,將寶玉痛打之后,賈母氣得大罵賈政。
D.曹操打著討伐董卓的旗號招兵買馬,號召天下群雄共同討伐,得到群雄的熱烈響應。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思想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時勢權力:這種權力和橫暴權力并不相同,因為它并不建立在剝削關系之上的;和同意權力又不同,
因為它并不是由社會所授權的;和長老權力更不同,因為它并不根據傳統的。它是時勢所造成的,無以名
之,名之日時勢權力。
A.秦始皇劃分天下,是橫暴權力;
B.明王朝頒布法律,是同意權力;
C.賈政痛打寶玉,是長老權力;
D.曹操討伐董卓,是時勢權力。
故選D。
8.(2023上?上海徐匯?高一上海市第四中學校考期末)下列將《鄉土中國》中描述的現象與觀點對應錯
誤的一項是()
A.鄉下人不識字—面對面社群沒有文字的需要。
B.各人自掃門前雪一中國鄉下佬公私界線分明。
C.鄉土社會夫婦排斥私情一小家族所求的是穩定。
D.籍貫不因遷徙而改變一血緣是鄉土社會穩定的力量。
【答案】B
【詳解】本題主要考查文本內容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審清題干要求,本題考查的
是《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需要結合平時積累進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種題型,需要學生平時多讀經
典作品,多記憶,多感悟。
B項,“公私界線分明”錯誤。“各人自掃門前雪”,比喻不要多管閑事。結合“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
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說起私,我們就會想到‘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語。誰也不敢否
認這俗語多少是中國人的信條”分析,“各人自掃門前雪”對應的觀點應該是“自私”,不是“公私分明”。
故選B。
躍升精練
9.(2023上?上海普陀?高一曹楊二中校考期末)根據以下選段的內容,適合填入劃線處的語句是()
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說起私,我們就會想到“,
”的俗語。誰也不敢否認這俗語多少是中國人的信條。其實抱有這種態度的并不只是鄉下人,
就是所謂城里人,何嘗不是如此。蘇州人家后門常通一條河,聽來是最美麗也沒有了,文人筆墨里是中國
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沒有比蘇州城里的水道更臟的了。什么東西可以向這種出路本來不太暢通的小河
5
溝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廁所。明知人家在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覺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
為什么呢?——這種小河是公家的。
A.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B.人善有人欺,馬善有人騎。
C.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D.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之銜接與排序的能力。
A.意思是擔子不放在肩上,就不知它的重量;不上長路,就不知遠行的艱難。指只有經過親身實踐,
對事物才會有深切的體會。
B.意思是馬溫順老實,人就愛騎它;人忠厚老實,就容易被人欺侮。多用來鼓勵人要有斗爭勇氣,不宜
太老實;也用來表示自己不能讓人欺侮。
C.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
D.意思是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能力是很單薄的,但是如果有大家
的幫忙就能辦得更好。
語境跟“私”有關,所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與之相符合。
故選Co
10.(2023上?上海徐匯?高一位育中學校考期末)按要求選擇
(1)下列文字最可能選自《鄉土中國》中的哪一篇?()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
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
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A.《家族》B.《鄉土本色》C.《文字下鄉》D.《男女有別》
(2)下列語段中兩處口口口口部分的內容是一樣的,最適合填入的一項是()
“知人善任”的費先生,請來《紅樓夢》中人,演出了“口口口口”的典型場景——“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
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煙,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
力一變,樹倒湖獅散,縮成一小團。到極端時,可以像蘇秦潦倒歸來,’妻不以為夫,嫂不以為叔中國傳
統結構中的□口□口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
個小國。中國人也特別對世態炎涼有感觸,正因為這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
A.血緣關系B.長老統治C.差序格局D.團體格局
【答案】⑴B
(2)C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名著的能力。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說的是鄉土社會的鄉土
本色,選自《鄉土中國》中的第一章《鄉土本色》。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閱讀名著的能力。
《鄉土中國》原文: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
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
間的關系,是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網絡關系,是一種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
成網絡。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里,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
6
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系的親疏。
選文中,賈家鼎盛時期姑表親、兩姨親等各種親戚都可以來住;失勢時“縮成一小團”,正體現了差序格
局的伸縮性。材料中也有“伸縮能力”“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也是差序格局的特
點。
所以應該選“差序格局”。
故選C。
11.(2023上?上海奉賢?高一統考期末)按要求選擇。
(1)被感染人群適當加大喝水量是好的,但水不要喝太多。特別是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腎儲備差
患者或者是老人,更要控制飲水量。()
①以致水分在體內潴留
②當機體所攝入水總量大大超過排水量
③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和循環血量增多
④會出現水中毒現象
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①③
⑵費孝通《鄉土中國》中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下列選項不能反映鄉土文化的一項是()
A,安土重遷,葉落歸根
B.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C.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D.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答案】⑴A
(2)C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排序的能力。
從前文“但水不要喝太多”可知,下文是解釋喝水太多所造成的后果的。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要解釋結
果,就要先解釋造成結果的原因及其原理。首先應是假設水攝入總量大大超過排水量的情況,接著分析這
所引起的反應,接著是因為這一反應所造成的后果。據此可知,“②當機體所攝入水總量大大超過排水量”
是假設的情況,應放在第一位;接著應是由此引起的反應,故“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和循環血量增多”應放在
第二位;再接著是由此帶來的結果,”①以致水分在體內潴留“;最后是所帶來的最終后果,“會出現水中毒
現象”。故正確順序為②③①④。
故選Ao
(2)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的把握能力。
A.從文中“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
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可知,“安土重遷,葉落歸根”是鄉土文化的特點之
O
B.“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意思是:籠子里的鳥兒懷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魚兒思念原來嬉
戲的深潭。表達是“安土重遷,葉落歸根”意愿,是鄉土文化的特點之一。文中相關的內容有“我們很可以相
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
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C.“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表達的是講義氣,有正義感,《鄉土中國》之“鄉土本色”一節中沒有相關的表
述,這不是鄉土文化的特點。
7
D.“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
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發動戰爭。這里指住的很近,但交往很少。從文中“不流動是
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
單位的,而是以一處住在的集團為單位的”“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與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可知,
“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鄉土文化的特點之一。
故選C。
12.(2023上?上海寶山?高一上海交大附中校考期末)下列對費孝通《鄉土中國》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
一項是()
A.基于地緣結合在一起的人們更便于不講人情地做生意,從而發展商業。
B.鄉土社會遵循男女有別的原則,也就是認定男女間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離。
C.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不是愚到字都不認得,而是不需要借助文字來進行社會生活。
D.在“差序格局”中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界限明確。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名著閱讀的能力。
D.“界限明確”錯誤。在“差序格局”中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沒有嚴格的界限。
故選D。
二、選擇題組
13.(2022上?上海寶山?高一上海市行知中學校考)選擇題。
(1)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今年年底,我會將拙作惠贈給各位親朋師友。
B.我的發言就到這里,非常感謝各位的聆聽。
C.王教授,您就拋磚引玉,來一個開場白吧。
D.我幫你寫這段結論,實在是狗尾續貂,有辱尊文。
(2)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o城里人可以用士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
們的命根。
①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
②我們說鄉下人士氣,這“土”字用得很好
③那些被稱為士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④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
A.②③④①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
【答案】(DD
(2)B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
A.“惠贈”用語不得體。該詞一般用于感謝他人送給自己,是敬辭,可改為“寄奉”。
B.“聆聽”用語不得體。該詞意為指集中精力、認真地聽,一般用于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的謙辭,此
處用來形容觀眾聽自己的話,謙敬不分。
C.“拋磚引玉”用語不得體。該詞比喻用自己先發表的粗淺、不成熟的觀點或文章去引出別人高明的意見
8
或佳作,一般用于自謙,此處用來形容王教授的話不合適。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句子銜接與排序的能力。
根據第一句“從基層上看去”,可知后面應具體解釋基層結構的鄉土性,③體現了“基層”的相關內容,故
應先選③,排除AC。
①“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從物質需要的層面講述了鄉下人與泥土的切身利益關系,而④“泥土的可
貴''則是從情感層面來說的,按邏輯關系而言,應先說①再說④,排除D。
故選B。
14.(2022上?上海虹口?高一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校考)按要求選擇。
(1)根據《鄉土中國》一書前五章的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章中,作者認為推行“文字下鄉”并不十分迫切,因為文字
和語言,是人們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在鄉土社會中,人們也可以通過“眉目”等其他方
式來傳遞情感。
B.在《鄉土本色》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國農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這幾個,一是每家農耕面積小,
所以聚在一起住,二是合作的需要,三是為了安全,四是有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人口一代代積多,故而
形成大村落。
C.在《差序格局》一章中,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是如同石頭丟在水面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
漣漪格式,是以自己為中心向外擴展的,這種以“己”為中心的表現可以說是自我主義,即承載著平等觀念和
憲法觀念的個人主義。
D.在《維系著私人的道德》一章中,通過比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現代社會的“團體格
局”,作者認為社會結構的差別引發了東西方不同的道德觀念,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標準不能超脫于差序的
人倫而存在了。
(2)在橫線上填入合適的名句,最合適的一項是()。
每一個人的人格都應受到尊重。自尊、自重,就意味著尊重他人,自主、自由,就意味著尊重他人的
自由權利。我們常常發現,標榜者與者常常是同一個人,唯命是聽的人往往不負責任。
與完全相反,寬以待己者往往嚴以對人。這正是因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選擇的人是負責的人,
而又決不強人所難,自愛的人愛人,他們懂得O
①摧眉折腰事權貴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③不為五斗米折腰④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
【答案】(DC
(2)C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基本內容、主旨或觀點的整體把握能力。
C.“這種以,己,為中心的表現可以說是自我主義,即承載著平等觀念和憲法觀念的個人主義”說法錯誤,
《差序格局》一章中明確說明“這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之語句銜接的能力。
③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不會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權貴屈服,講的是“自尊、自重”,①句“摧眉
折腰事權貴”意思是: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講的是“尊重他人”,結合“自尊、自重,就意味著尊重他人”“標
9
榜……者與……者發生在一個一人身上“,可知空一應選擇“不為五斗米折腰”,空二應選擇“摧眉折腰事權貴”。
所以③在前,①在后;
④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的意思是:多責備自己,而寬容別人。第三空處根據下文“寬以待己者往往嚴
以對人”可知,此處要填的內容是與“寬以待己者往往嚴以對人”的意思完全相反,也就是“對自己嚴格,對別
人寬容”,所以此處應該填“躬自厚而薄責于人”,④句填在第三空處;
第四空處由上文“這正是因為自尊者尊重人,自由選擇的人是負責的人,而又決不強人所難,自愛的人
愛人”可理解,是在講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而②句“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意思是:
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所以此處應該填“己所不欲,勿施予人”,②句填在第四空處。
所以正確的順序為:③①④②。
故選C。
15.(2022上?上海浦東新?高一校考)選擇:
(1)學校團委將推送一篇關于校運會的文章,主題是“青春躍動”,副標題是“一記校運會”。以下選項最
合適做主標題的是()
A.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B.雄關真如鐵,邁步從頭越
C.乘風破浪,直掛云帆D.鷹隼試翼,風動云從
(2)下列現象都具有鄉土社會的特性的一項是()
①出遠門的人帶上一包家鄉的泥土,如果在異地他鄉水土不服,總是想家時,就用這泥土泡水喝。
②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家鄉進城務工,城市建設處處留下他們的足跡和汗水。
③農村很多村莊以姓氏命名,例如王家村、龐各莊等,這些姓氏就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家族的姓氏。
④孩子對父親直呼其名,表示親近,不但不會引起父親的呵責,反而讓父親感到未受排擠的安慰。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答案】(1)D
(2)A
【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擬寫標題的能力。
A.說明青春短暫,要珍惜。與校運會“青春躍動”無關。
B.意思是不要說雄關鋼鐵一樣難以逾越,而今我們要從頭開始征服它。指的是戰勝困難。
C.指的是總有一天可以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這是給失去信心的人的激勵。
D.出自梁啟超《少年中國說》,雄鷹隼鳥振翅欲飛,風和云高卷飄動,符合校運會主題“青春躍動”。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鄉土中國》中,作者認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農民從泥土里面討生活,同時也被束縛于土地。
傳統社會安土重遷,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曾離開這片土地,所以對這片土地非常依戀。由此可見,①具有
鄉土社會的特性,而②是社會發展迅速的表現,不具有鄉土社會的特性。
《鄉土中國》中,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格局是一種“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影響下的鄉土社會,
以血緣為基礎構造,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與“熟人”之間關系的親疏依據某種標準來排列,這就是所謂
的“差序所以就出現了家族世代居于一處的現象,并以家族的姓氏為這些村莊命名。由此可見,③具有鄉
土社會的特性。
鄉土社會以血緣為基礎構造,在缺乏變動的文化里,年長的對年幼的具有強制的權力,這是血緣社會
的基礎。但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人并不能靠經驗作指導,能依賴的是超出于個別情境的原則,而能形成
10
原則、應用原則的卻不一定是長者,更多的是有智慧和專業知識的年輕人。于是尊卑不靠年齡體現,長幼
也成為沒有意義的比較,見面也不再問貴庚了。由此可見,④不具有鄉土社會的特性,而是社會發展迅速
的表現。
故選Ao
(2023上?上海松江?高一校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鄉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鄉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后汽車連續的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也
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機拉住閘車,在玻璃窗里,探出半個頭,向著那土老頭兒,碎了一口:“笨蛋!”—
如果這是愚,真冤枉了他們。鄉下人沒有見過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樣應付汽車,那是知識問題,
不是智力問題,正等于城里人到了鄉下,連狗都不會趕一般。
這樣看來,鄉村工作的朋友們說鄉下人愚,顯然不是指他們智力不及人,至多是說,鄉下人在城市生
活所需的知識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的。其實鄉村工作的朋友說鄉下人愚那是因為他們不識字,我們稱之日
“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連字都不識。鄉下多文盲,是不是因為鄉下本來無需文字眼睛呢?說到這
里,我們應當討論一下文字的用處了。
文字發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來記事是因為在空間和時間中人和人的接觸發生了阻礙。我
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
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的。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
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
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
盡量的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這樣說來,在鄉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
表現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對面社群里,連語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語言本是用聲音來表達的象征體系。象征是
附著意義的事物或動作。我說“附著”是因為“意義”是靠聯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動作本身具
有的性質。這是社會的產物,因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為的時候,個人才需要有所表達;而且表達的
必須使對方明白所要表達的意義。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數人共認的意義,也就是這一事物或動作會在多數人
中引起相同的反應。因之,我們絕不能有個人的語言,只能有社會的語言。
語言只能在一個社群所有相同經驗的一層上發生。群體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經驗愈繁雜,發生語言
的一層共同基礎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語言也就愈趨于簡單化。這在語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從另一方面說,在一個社群所用的共同語言之外,也必然會因個人間的需要而發生許多少數人間
的特殊語言。“特殊語言”不過是親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體系的一部分,用聲音來作象征的那一部分。
在親密社群中可用來作象征體系的原料比較多。表情、動作,因為在面對面的情境中,有時比聲音更容易
傳情達意。
“特殊語言”常是特別有效,因為他可以擺脫字句的固定意義。語言象是個社會定下的篩子,如果我
們有一種情意和這篩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過去。我想大家必然有過“無言勝似有言”的經驗。其實這個
篩子雖則幫助了人和人間的了解,而同時也使人和人間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實際情意都
走了一點樣。
于是在熟人中,我們話也少了,我們“眉目傳情”,我們“指石相證”,我們拋開了比較間接的象征
11
原料,而求更直接的會意了。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
征體系。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材料二:
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早幾年,在延安城墻上,曾經看見過這樣一個標語:
“工人農民聯合起來爭取抗日勝利。”這個標語的意思并不壞,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筆不是寫的一直,而
是轉了兩個彎子。人字呢?在右邊一筆加了三撇。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學士的學生是無疑的了,可是他卻
要寫在抗日時期延安這地方的墻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發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則就
很難得到解釋。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做宣傳工作的
人,對于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
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們的黨八股,干
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
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一個人七歲入小學,十幾歲入中學,
二十多歲在大學畢業,沒有和人民群眾接觸過,語言不豐富,單純得很,那是難怪的。但我們是革命黨,
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也不學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
(摘編自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1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城里人認為鄉下人愚,實際上是一種認知上的偏見,只因鄉下人不具備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
B.在面對面說話時,我們可以借助表情、動作等象征體系原料輔助傳情達意,寫作時卻不能如此。
C.“共同語言”為大的社群所共用,趨于簡單化;“特殊語言”只在親密社群中使用,相對豐富。
D.兩則材料都談及語言文字,一側重語言文字功能的角度展開論證,二側重語言文字使用方面的問題。
1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字”是一種雙方約好的意義記號,但使用有時會“詞不達意”,借助文法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B.“行話”是基于同行人共同經驗產生的語言,它與表情、動作等一樣,都屬于“特殊語言”的范疇。
C.“兩句三年得,,古代詩人追求詩句的切近表達,語言不能完全準確地表情達意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D.延安城墻上的標語對古文字使用不當,由此看來,如今古代語匯喪失生命力,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
18.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19.請結合文本,分析材料二在論證上有什么特點。
【答案】16.A17.C18.①首先提出觀點:城里人認為鄉下人“愚”的問題。②接著分析“愚”
的原因:一是不具備知識;二是不識字。③其次指出文字是個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④指出鄉土社會中表
情達意的方式有很多,說明不識字不是“愚”。19.①論證方法豐富。綜合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
論證方法。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易于被人接受。②運用了并列式結構,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只因鄉下人不具備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錯誤,由原文第2段可知,鄉下人的“愚”,主要是“鄉下人
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的”和“因為他們不識字”造成的。選項表述不全面。
故選Ao
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借助文法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錯誤,原文“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說明只是減少“詞不
12
達意”的現象,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B.“它與表情、動作等一樣,都屬于……”錯誤,"特殊語言”屬于聲音象征體系的一部分,由原文“表情、
動作,因為在面對面的情境中,有時比聲音更容易傳情達意”可知,表情動作并不屬于聲音象征體系。
D.“如今古代語匯喪失生命力,已經沒有利用的價值”錯誤,根據“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
眾嗎”可知,延安城墻上的標語對古文字使用不當,只是說明使用古代語言“要看對象”,古文字沒有用對場
合,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整個古代語匯,古代語言中依然有生命力部分,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故選C。
1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是一篇學術論文,結構比較嚴謹。在闡述中心論點時,各層次、段落之間環環相扣、逐層深入,
前一部分論述是后一部分論述的基礎。文章開頭先提出問題,指出城里人認為鄉下人是“愚”的現象。接著分
析了這種看法產生的兩種原因。“鄉下人沒有見過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樣應付汽車,那是知識問題,
不是智力問題”,一是認為知識不足,隨后通過舉例論證予以了否定。“其實鄉村工作的朋友說鄉下人愚那是
因為他們不識字”,一是認為鄉下人不識字。
中間部分“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然后通過對語言文字功能的分析,指出了語
言文字在傳情達意方面的不足。
最后一段“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鄉土社
會有更多樣的傳情達意的方式,從而證明了在鄉村文字是多余的,而不是鄉下人不識字。
1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論證方法上,“在延安城墻上,曾經看見過這樣一個標語……”運用舉例論證,增強論證的說服力。“語
言無味,像個癟三”運用了比喻論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易于被人接受。
論證結構上,第一段“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第二段"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
語言無味,像個癟三”,分別分析黨八股的兩條罪狀,運用了并列式結構,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2021上?上海浦東新?高一上海市建平中學校考)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社會是由眾多家庭組成的,家庭和諧關乎社會和諧。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就需要有家庭
倫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維護家庭關系的種種倫理規范,它們往往體現在各種“禮”之中。從《禮記》中
可以看到各種禮制的記載,如婚喪嫁娶,這些都包含著各種家庭倫理規范,而要使這些規范成為一種社會
遵守的倫理,就要使“禮”制度化。
在中國古代,“孝”無疑是家庭倫理中最重要的觀念。《孝經?三才章》中有孔子的一段話:“夫孝,
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是說“孝”是“天道”常規;是“地道”通則;是人們遵之而行的
規矩。
“孝”成為一種家庭倫理規范,并進而成為社會的倫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據。《郭店楚簡?成之
聞之》中說:“天登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作為父子之親,分為夫婦之辯。”理順君臣、父子、
夫婦的關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規處理君臣、父子、夫婦倫理關系,社會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與“天道”是息息相關的。
“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的哲理根據就是孔子的“仁學”。以“親親”(愛自己的親人)為基點,擴
大到“仁民”,以及于“愛物”。基于孔子的“仁學”,把“孝”看成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
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體現了孔子“愛人”(“泛愛眾”)的精義;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
“孝”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有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條,而是基于“仁學”的“愛”
13
不斷釋放的過程,只有在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中,以“仁學”為基礎的“孝”的意義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摘編自湯一介《“孝”作為家庭倫理的意義》)
材料二:
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我所謂的“差序格局”。區別于西洋的團體格局,我們的格局不是一
捆一捆兒清清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
響所推出去的中心。以“己”為中心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像水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
運。
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勺伶,“倫”是什么呢?我的解
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釋名》于“倫”字下
說“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
倫重在分別,在《禮記》祭統里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
長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倫”是在別父子、遠近、親疏。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們現在讀來,
鬼神、君臣、父子、夫婦等具體的社會關系,怎能和貴賤、親疏、遠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對地位相提并論?
其實在我們傳統的社會結構里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來往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
就是倫。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于這己,得加以克
服于禮,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
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中庸》
里把五倫作為天下之達道。因為在這種社會結構里,從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說他“善
推而已矣”。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的。以生育社群來擔負其他很多功能,
使這社群中各分子的關系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鄉土社會中,家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他的主軸在父子之
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而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
私情的寬容。這些都是事業社群的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20.對材料一理解不正硬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的“禮”,既有倫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結合。
B.儒家從“天道”與“人道”的關系看待“孝”,這體現了哲理與倫理的統一。
C.以“親親”作為“孝”的選點,能使“學”在歷史實踐中一直是自覺自愿的。
D.在儒家思想中,“孝”以“仁”為根據,并在家庭和社會的實踐中彰顯意義。
21.材料二中“人倫”的含義是=
22.根據兩則材料,可以推斷出的一項是()
A.中國自古以來注重家庭倫理,將家庭倫理規范置于比社會倫理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兼有生產和生活功能,因此“孝”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家庭倫理規范。
C.“孝”的本質屬性是“仁愛”,僅從外在形式判斷是否“孝”,是值得懷疑的。
D.由于家庭結構和家庭倫理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孝”在現代社會已無提倡必要
23.費孝通先生說“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請運用材料二的相關觀點,分析“孝”
成為一種家庭倫理的原因。
【答案】20.C21.人和人之間秩序/差等/次序/等級的關系。22.C23.(1)家庭結構的
14
構成角度: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是“差序格局”,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而要維持這種關系(長幼尊卑)的
和諧穩定,家庭中每個人心須具備與之相匹配的道德要素一孝。
(2)家庭功能發揮角度:中國的家是個事業單位,以生育社群來擔負其他很多功能。要讓這種綿續性的
事業社群有效率平地推進,必須用“孝”作為家庭倫理規范來維護。
【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自覺自愿”于文無據。原文第4段論述了“孝”以孔子的“仁學為哲理根據,以親親”為基點,擴大到“仁
民”,以及于“愛物”,并未論述選項所述觀點;且“歷史實踐證明,“孝”并非“一直是自覺自愿的”。
故選Co
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
結合原文'"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
輪波紋的差序……'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都是指差等……倫是有差等的次序……這個人和人來往所
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可整合概括出:人倫是人和人之間秩序/差等/次序/等級的
關系。
22.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A.“將家庭倫理規范置于比社會倫理更重要的位置”錯誤,從材料一第三段“‘孝'成為一種家庭倫理規范,
并進而成為社會的倫理制度”中可見,“社會倫理制度”在家庭倫理規范之上。
B.,“孝,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家庭倫理,,錯誤,作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愛”在現代社會仍有家庭倫理
之意義,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孝”的“仁愛”精神不會改變,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孝”仍有其家庭倫理意義,
故“古代社會特有的”表述不準確。
D.“中國傳統的,孝,在現代社會已無提倡必要”錯誤,根據最后一段“‘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的哲理根據就
是孔子的‘仁學以‘親親’(愛自己的親人)為基點,擴大到‘仁民',以及于‘愛物’”,這些傳統“孝”的內容
還是很符合新時代價值觀的,所以在現代社會還是要提倡這些“孝
故選C。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觀點,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
“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我所謂的‘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
系……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不失其倫’”,在家庭中的人倫最根本的就是“孝”之“親親”“長幼有序”,要想
在家庭中“不失其倫”,家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