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題四現代文閱讀n(創新性命題)
第一講創新命題的形式一一“跨'界‘融通”類試題
所謂的“跨界”有兩層含意:一是文本內在的表達方式跨文體之“界”,是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美美與共的融合;二是在同一主題統率下,命題形式采用“復合文本"(如小說+散文、
散文+小說、散文+詩歌等),即跨單一文體之“界”的復合文體考查形式。
一、把握教考導向,鎖定努力目標
(一)教材教學任務
必修上“香雪們”青春的純真和質樸,讓人感受
到生命的美好。閱讀時注意欣賞小說清融合小說、現代詩
弟課新的筆調,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詩歌兩種文體
學習提示(摘要)情畫意。
選必中《玩偶之家》屬于“社會問題劇”,閱讀
_時,要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戲劇性事件”融合小說、戲劇兩
弟課以及“突轉”手法的運用,領略劇作家獨種文體
學習提示(摘要)特的藝術創造。
選必下艾青追求詩的散文化,把現代自由體詩
推向新的歷史高度;詩中樸實真摯而強
融合現代詩歌、散
第6課烈的感情,自有一種動人的力量。除了直
文兩種文體
接抒情,詩中還有許多敘述和描寫,學習
學習提示(摘要)時注意體會其對情感抒發的作用。
(二)教材測評題目
1.《玩偶之家》中兩封信的出現,兩種表現的對比,使得劇本情節跌宕起伏,耐人尋味,也展示
出海爾茂自私卑劣的靈魂。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賞析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孫犁的小說被稱為“詩化小說”,你認為《荷花淀》是否具有這樣的特征?請結合文本談談
你的理解。
品答案?悟規范:
我認為《荷花淀》具有詩化小說的特征。
①人物形象的“詩意美”。水生嫂為了丈夫的囑托可以犧牲生命;青年婦女牽掛丈夫,她們可
以冒著敵人的炮火去探夫;戰士在“順手丟”的動作中溫柔關愛盡顯無余。這表現了白洋淀
青年男女優秀的品質和純樸而忠貞的愛情。
②小說情節簡單,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也沒有正面敘寫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不追求情節
的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③小說內容情感的“詩意美”。為了保衛家鄉,打退敵人,男人積極上前線,女人支持丈夫,
父親支持兒子,鄉親支持戰士。有這樣的愛國情懷,有這樣的凝聚力,我們的革命能不勝利嗎?
純樸而忠貞的愛情,濃郁的親情,都統一在高尚的愛國情懷中。
④小說景物的“詩意美”。小說景物描寫充滿詩情畫意,強化自然之美,環境描寫淡雅清新。
小說開頭三段描寫了高升的月亮、干凈涼爽的院子、柔滑修長的葦眉子、像雪地和云彩一樣
潔白的葦席、一片銀白的荷花淀、水面的薄霧、徐徐的清風、清新的荷香,點明了故事發生
的時間、地點、環境等,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營造了一種清新歡愉的寧靜氣氛,烘托了水
生嫂勤勞純樸、善良溫順的形象;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麗富饒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為后
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參軍、組織隊伍、參加戰斗等情節作鋪墊。
⑤小說語言詩化。小說語言準確簡潔、含蓄蘊藉。人物對話簡練質樸,以短句為主,富有節奏
感和簡潔美,強化了小說的詩化效果。
(三)發掘命題趨向
跨“界”命題因能較好地規避模式化命題,體現隨文命題、創新命題,能較好地考查考生能
否真正讀懂文本,防套路化答題,越來越受到命題者的青睞和推崇。該類試題形式變化大,綜
合性、創新性的趨向明顯,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文體特征,并能夠結合文本具體分析。
(四)典型考法印證
1.散文與小說本是兩種文體,但二者有許多共性。小說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說化。這篇
散文運用了哪些小說的筆法?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
2.語文課外活動小組準備拍攝視頻,需要根據文中伊萬被關進牢房后的內容擬寫腳本。請你
展開合理想象,填寫下面表格。
內容(每個畫視頻解說
面音樂
畫面(每個畫面不
不超過15個特點
字)超過50個字)
畫面
畫面
3.與《邊城》一樣,《長河》也是一部田園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說。請結合文本賞析這一藝術
特色。
品答案?悟規范:
①淡化情節,結構松散。文中并無激烈的矛盾沖突,也不著意設置懸念、高潮,敘述隨性自由,
不依循線性結構。
②虛化人物,重在寫意。小說寫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對“長順”“老水手”的刻畫以簡
筆勾勒為主,細致的描寫較少。
③關注小事,取材于平常生活。小說寫的是蘿卜溪這個小鄉村里的普通人家滕長順家的日常
生活。
④強化環境,營造意境。小說用詩意化、抒情化的筆調,描繪了風光秀麗、人情淳樸的湘西鄉
土社會,營造了田園牧歌的浪漫意境。
二、精析核心要點,強化關聯思維
(一)掌握各類文體的基本特征
四大文學體裁即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四種文學創作體裁,四種體裁風格各異,如下表:
簟基本特征
裁
小人物性格刻畫豐富、細致;情節構造完整,曲折復雜;環境描寫具
說體、生動
情感濃烈,選材廣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聚);真實自然,富于美
感(寫真人真事,可以藝術加工,表達方式多樣);以小見大,紙短
韻長(蘊含哲理性)
詩形式自由;立意新穎,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于修辭運用;具有審
歌美的獨特性和語言的變異性
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很集中,節奏快;尖銳的矛盾沖突:人與人
2的沖突,人物內心沖突,人物與環境的沖突;人物語言高度個性
/pH
化;豐富的潛臺詞;富于動作性
同時,四大文學體裁又相互融合。以小說為例,可以“散文”化,也可以“詩”化;同樣,也可
以有“小說”化散文,“詩化”散文。僅以小說為例進行說明,如下表:
散文化小說詩化小說戲劇化小說
淡化人物形象,人物描寫的詩
I也虛化人物,缺少個性意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詩意;注對話塑造人物,
人物一
化、豐富性重細節描寫,善于從細微處表交代人物關系
現人物心理
淡化故事情節,情節延緩,結構重視矛盾沖突,
情節淡化情節,片段特寫松散;筆觸細膩,用抒情筆調敘情節完整,以對
事話推動
景物描寫情景交融,使小說充
注重營造散文化的
滿了詩情畫意,營造意境的詩弱化景物,時空
環境意境氛圍,具有強烈
意美,著重展示的是一個純凈(場景)集中
的抒情性
的審美世界
流露的詩意,給讀者以綿長的
讀者詩意,美感現場感,真實感
回味
語言優美,重敘述,語言表達的抒情性,具有強烈語言淺顯,少講
節奏舒緩,凸顯抒情的藝術感染力;語言表達的含述,節奏快,凸顯
性蓄美故事性
如臺靜農《天二
哥》,小說中的人
物對話就像戲劇
《邊城》:對湘西自
中的對白,交代
然風光的描寫比較
《百合花》:沒有正面描寫戰爭了人物的關系,
多,體現美好的環境
舉的殘酷和慘烈;小說的主題情推動了故事情節
下美好的人性。田園
感的詩意美;淡化了生活(戰的發展。小說發
牧歌式的小說淡化
例爭)中的苦難,表現了戰火中的生的地點柵門
故事情節,人物形象
青春美和人性美口、王三飯店就
不是很豐滿,謳歌人
像戲劇舞臺的具
情美和人性美
體場景,小說的
絕大部分故事都
發生在這里
(二)掌握答題基本思路
審答題區間、角度、答題思路,對于題中的關鍵詞語,要琢磨、
題吃透其內涵。
緊扣要求,問什么答什么,怎么問怎么答。如:題目不論問的是
答“詩化小說”這一特征體現在哪里,還是問的是“詩化”的語
題言有何效果,思考方向都是形象、情節、主題、讀者等角度,
但是答題角度有所區別。
規答題講究條理,實現要點覆蓋。要仔細考慮“點”從哪里來(從
范文本中來、從審題中來、從思考中來),要分點作答。
[即時應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文本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個。“坊”后來改稱為保了。只
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寫疏文,寫明死者籍貫,還沿用舊稱:“南贍部洲中華民國某省某縣某
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寫給陰間的公事。大概陰間還沒有改過來。土地是陰間的保
長。其職權范圍與陽間的保長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稱“當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
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論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問。一個坊或一個
保的疆界,保長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時又是廟祝。廟祝也沒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掃一下,準備有人來進
香。過年的時候,把兩個“燈對子”找出來,掛在廟門兩邊。燈對子是長方形的紙燈,里面是
木條釘成的框子,外糊白紙,上書大字,一邊是“風調雨順”,一邊是“國泰民安”。燈對子里
有橫隔,可以點蠟燭。從正月初一,一直點到燈節。這半個多月,土地祠門前明晃晃的,很有點
節日氣氛。這半個月,進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錢的柜子打開,把香錢
倒出來,一五—h地數一數。
偶爾有人來賭咒。兩家為一件事分辯不清一一常見的是東家丟了東西,懷疑是西家偷了,兩家
對罵了一陣,就各備一份香燭到土地祠來賭咒。兩個人同時磕了頭,一個說:“土地老爺在上,
若是某某偷了我的東西,就叫他現世現報!”另一個說:“土地老爺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
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誣賴我,也一樣!”咒己賭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點了小半截的蠟燭吹
滅,拔下,收好,備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無后的孤寡和
“路倒”。一個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發現一具無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
拿了一個捐簿,到幾家殷實店鋪去化錢。然后買一口薄皮棺材裝殮起來;省事一點,就用蘆席
一卷,草繩一捆(這有個名堂,叫作“萬字紋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鋤頭背著,送到亂
葬崗去埋掉。因此本地流傳一句罵人的話:“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發生
這樣的事,因為募化得來的錢怎樣花銷,是誰也不來查賬的。李三拿埋葬費用的余數來喝酒,
實在也在情在理,沒有什么說不過去。這種事,誰愿承攬,就請來試試!哼,你以為這幾杯酒喝
到肚里容易呀!不過,為了心安理得,無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還為他燒一陌紙錢,
磕三個頭。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話怎么能這樣說呢!換一個說法:他希望火不成災,及時救滅。火滅
之后,如果這一家損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燒越旺!”如果這家燒得片瓦無存,
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鄰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老爺保佑!”他還會說:火勢沒有蔓延,也多
虧水龍來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龍來得快,是因為他沒命地飛跑。聽話的人并不是傻子。
他飛跑著敲鑼報警,不會白跑,總是能拿到相當可觀的酒錢的。
地保當然還要管緝盜。誰家失竊,首先得叫李三來。李三先看看小偷進出的路徑。是撬門,
是挖洞,還是爬墻。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發,撬門罪最重,只下明火執仗一等。挖洞次之。
爬墻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寫一份失單。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墻進去偷的,他還不會忘了把
小偷爬墻用的一根船篙帶走一一小偷爬墻沒有帶梯子的,只是從河邊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
綁十來個稻草疙瘩,俄在墻邊,踩著草疙瘩就進去了。偷完了,照例把這根竹篙靠在墻外。這
根船篙不一會兒就會有失主到土地祠來贖一一“交二百錢,拿走!”
丟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對李三說,有幾件重要的東西,本家愿出錢贖回,過些日子,李三真能把
這些贓物追回來。但是是怎樣追回來的,是什么人偷的,這些事是不作興問的。這也是規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著竹梆,吊著鑼,右手拿鑼槌。
篤,鐺。定更。
篤,篤;鐺一一鐺。二更。
篤,篤,篤;鐺,鐺一一鐺。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為了防盜。但是人家失竊,多在四更左右,這時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時常
也裝腔作勢嚇唬人:“看見了,看見了!往哪里躲!樹后頭!墻音兄!……”其實他什么也沒看見。
一進臘月,李三在打更時添了一個新項目,喊“小心火燭”:
“歲尾年關----小心火燭----
“火塘撲熄一一水缸上滿一一
“老頭子老太太,銅爐子搭遠些一一
“屋上瓦響,莫疑貓狗,起來望望一一
“歲尾年關,小心火燭……”
店鋪上了板,人家關了門,外面很黑,西北風嗚嗚地叫著,李三一個人,腰里別著一個白紙燈籠,
大街小巷,拉長了聲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調地喊著,聽起來有點凄慘。人們想到:一年又要過
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難為他。
沒有死人,沒有失火,沒人還愿,沒人家挨偷,李三這幾天的日子委實過得有些清淡。他拿著鑼、
梆,無聊地敲著三更:
“篤,篤,篤;鐺,鐺一一鐺!”
一邊敲,一邊走,走到了河邊。一只船上有一支很結實的船篙在船幫外面別著,他一伸手,抽了
出來,夾在胳肢窩里回身便走。他還不緊不慢地敲著:
“篤,篤,篤;鐺,鐺一一鐺!”
不想船篙帶不動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勁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帶到土地祠,明天等這個弄船的拿錢來贖,能弄二百錢,也能喝四兩。不想這
船家剛剛起來撒過尿,躺下還沒有睡著。他聽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艙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臉面的人,但是一個地保偷東西,而且叫人當場抓住,總不大好看。
“你認打認罰?”
“認罰!認罰!罰多少?”
“罰二百錢!”
李三老是罰鄉下人的錢。誰在街上挑糞,濺出了一點,“罰!二百錢!”誰在不該撒尿的地方撒
了尿,“罰!二百錢!”沒有想到這回被別人罰了。李三挨罰,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有刪改)
文本二:
可是鄉土社會并不是這種社會,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無法”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以國
家權力所維持的規則,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
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
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代國家沒有形
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
統。
(節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禮治秩序》)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錢的柜子打開,把里面的香錢數一數。李三的行為主要是
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誠。
B.賭咒的人家賭完咒回家后,李三總會把只點了小半截的蠟燭拔下,收好,備用。李三的行為
充分展示了底層人民的節約美德。
C.李三對于人家失火的態度是:希望火不成災,及時救滅。火滅之后,他總能左右逢源。李三
的態度決定于自己能否從中獲益。
D.李三在打更時偷拿船家的船篙,卻不巧被當場抓住了。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終李三認罰
二百錢。李三的行為自作自受。
解析:選CA項,“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誠”錯誤,根據文本一第2段“一五一十地
數一數”及后文情節可知,這一動作和細節描寫體現的是李三的貪婪。B項,“李三的行為充
分展示了底層人民的節約美德”錯誤,根據文本一第3段“兩家對罵……各備一份香燭”“李
三就把只點了小半截的蠟燭吹滅,拔下,收好,備用”可知,李三的行為主要體現了其促狹貪婪
的性格。D項,“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錯誤,由文本一結尾部分“認罰!認罰!罰多少?”“罰
二百錢!”“李三老是罰鄉下人的錢……沒有想到這回被別人罰了”可知,李三是直接認罰二
百錢的,沒有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對李三這個鄉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的塑造,體現了汪曾祺關注小人物的審美理想和審
美態度,彰顯出其對“微小”事物的興味。
B.小說在結尾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寫了李三偷篙被罰這件事,從其中“李三挨罰,這是有史以來
第一次”這句話可看出作者鮮明的態度,讓讀者回味無窮。
C.李三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勾連全篇的敘事線索。他是地保、更夫,同時又是廟祝,作者
通過他的幾種職責寫出了當地舊時代的有關民俗民風。
D.作者擅長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表現人物,如文中三次寫到李三打更,他從“定更”敲到“三
更”,這能展現出作為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解析:選BB項,“可看出作者鮮明的態度”錯誤,整篇小說中作者的情感態度并不直接、鮮
明,“李三挨罰,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這句偏向于客觀陳述,沒有直接傳達出作者的態度,
更多的是對“李三偷篙被罰”事件的總結;“很小的篇幅”不準確,相對于前文賭咒、背尸體、
救火等事件而言,''李三偷篙被罰”這件事篇幅不算很小。
★3.汪曾祺的小說也被稱為散文化小說,抒情性是散文化小說的重要特征,請從意境氛圍、情
感內蘊、語言三個方面來分析文本一的抒情性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據題干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意境氛圍的濃化:小說用大量文字詳細描述了當
地的民風民俗,比如“當坊土地”不能越界理事、人們常來土地祠賭咒、地保背尸殮葬、更
夫打更防盜等,其中“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還沿用舊稱”“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
外打掃一下,準備有人來進香。過年的時候……掛在廟門兩邊”“偶爾有人來賭咒……兩家
對罵了一陣,就各備一份香燭到土地祠來賭咒”等句子著力刻畫了鄉土社會的風俗習慣、風
土人情,營造了濃厚的鄉土生活氛圍,而李三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在其中得到展現。作者沒
有直接點出李三品質上的缺點并對其進行批判,也并未表達對其為孤寡老人、“路倒”收尸
的贊揚,而是將這一人物置于當地當時的民風民俗之中,通過敘述事件讓讀者自己去感悟人
物形象特點,淡化了作者的直接褒貶判斷。情感內蘊的深化:文中重點塑造了李三這一人物形
象,其既貪婪油滑,也有艱辛不易。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展現了這一底層小人物的生存方式和
狀態,對其有批判,也有關懷和同情,表達了作者對傳統市價心理影響下的小市民的心理狀態、
生活追求的反思和批判。語言的散化:小說全篇多用短句,具有抒情意味。如“李三就把只點
了小半截的蠟燭吹滅,拔下,收好,備用”“沒有死人,沒有失火,沒人還愿,沒人家挨偷,李三
這幾天的日子委實過得有些清淡”等,簡短的語句中蘊含著作者對李三的情感態度,體現了他
的促狹貪婪。再如“恭喜恭喜,越燒越旺!”“看見了,看見了!往哪里躲!樹后頭!墻音兄!”
“認罰!認罰!罰多少?”等人物語言,句式短小,簡潔明了,不事雕琢,口語入文,頗有韻味。另
外,文中對事件的敘述從容不迫,不急不躁,在緩慢的節奏中寫人記事,而情感傾向自然而然
地流露出來,顯示出閑散平淡的特點。
參考答案:①意境氛圍:注重對意境氛圍的描寫,重點寫民風民俗,在鄉土情調中自然展現人
物形象,淡化作家的直接褒貶判斷。②情感內蘊:表現李三作為底層普通人促狹油滑的生存狀
態,表達對在傳統沿襲之下人們病態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③語言:語言散化,多用短句,
接近口語,簡潔曉暢而富有韻味,具有抒情意味;語言簡潔曉暢而從容有致,營造了散淡的氛
圍。
拓I展I知佳
散文化小說抒情性特征的其他體現
①故事情節的淡化:不注重完整的“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的敘事結構,甚至沒有完整的
情節,削弱了傳統情節模式中的因果性和戲劇沖突,轉而采用一種隨性的敘事方式,更多地描
寫自然環境和生活片段,敘事舒緩、平淡,沒有大起大落。
②人物性格的虛化: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而是通過人物描寫來創造作品的情調,人物更多地
作為情緒或氣氛的載體。
③結構的散化:打破傳統的以情節為中心的結構模式,不再以硬性的結構組裝事件和人物,而
是采用一種自由靈活、不拘一格的結構體系。
4.研讀文本一、文本二,結合具體內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特點的
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遷移理解文本觀點+概括分析文本內容。解答本題,首先需要概括出文本二中所體現的
鄉土社會的特點,然后從文本一中篩選相關事件,判斷符合與否。根據文本二可知,費孝通認
為鄉土社會是“無法”的社會,強調其重視“禮治”的特點,具體來說就是鄉土社會中的人們
遵循禮治傳統,比起有形的權力機構,偏向于通過禮治傳統來規范社會交往中的行為。據此分
析文本一的內容。由文本一第3段的內容可知,如果兩家發生糾紛,分辨不清是非,兩家人不
是去打官司,而是選擇到土地祠來對著土地老爺賭咒,這正是受鄉土社會的傳統影響。由文本
一第6段“地保當然還要管緝盜。誰家失竊,首先得叫李三來”第7段“丟失衣物的人家……
過些日子,李三真能把這些贓物追回來”可知,村里發生盜竊之事,村民首先想到讓地保李三
進行解決,由地保負責探察或者追討,自己出錢將丟失的重要東西贖回,這表明鄉土社會中禮
治觀念深入人心,禮治秩序強大。由文本一結尾部分“不想船篙帶不動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
有勁的大手攥住了”“你認打認罰?”“認罰!認罰!罰多少?”“罰二百錢!”可知,李三偷船
篙被船家當場抓住,船家沒有報案,而李三也自甘認罰二百錢,兩人都遵循了鄉土社會禮治秩
序的傳統。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文本一的故事符合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文本一的故事符合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特點的理解。①兩家發生糾紛之后,選擇到土
地祠來賭咒,影響他們的正是鄉土社會的傳統;②失竊后,想找回丟失的重要的東西,本家出
錢找李三贖回,這表明鄉土社會禮治秩序的強大;③李三偷船篙被當場抓住,選擇同樣的處理
辦法,認罰二百錢,遵循了鄉土社會禮治秩序的傳統。
[強化增分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鵬,字北溟。家世業儒,嘗受業于邑中名士談凳漁,為談先生之高足。談先生說:“高
氏有子矣,北溟之鵬終將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歲的時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眾人說:高家的風水轉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舉。
廢科舉,興學校,這個小縣城里增添了幾個瘋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著油膩的長衫,一邊走,
一邊念。念到曾經業師濃圈密點的得意之處,搖頭晃腦,昂首向天,面帶微笑,如醉如癡,一直
念到兩頰緋紅,雙眼出火,口沫橫飛,聲嘶氣竭。長歌當哭,其聲冤苦。他這樣哭了幾年,一口
氣上不來,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聽到徐呆子從門外哭過來,哭過去。他恍恍惚惚覺得,哭的是
他自己。
功名道斷,高北溟怎么辦呢?
頭二年,談先生還沒有死。有人求談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壽序挽聯,談先生都推給了高先生。
所得潤筆,尚可鬻粥。談先生壽終,高北溟緘麻服孝,盡禮致哀,寫了一篇長長的祭文,泣讀之
后,憂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親一樣,開設私塾教幾個小小蒙童,教他們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
文》。然而除了少數極其守舊的人家,都已經把孩子送進學校了。他也曾掛牌行醫看眼科。
談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醫生,他也給高鵬講過平熱瀉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
章不能鍋里煮,百無一用是書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鍋,“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個平素很少來往的世交沈石君來看他O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幾歲,也曾跟談老先生讀過書,
開筆成篇以后,到蘇州進了書院。書院改成學堂,革命、“光復”……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
外邊做事。他有志辦教育,在省里當督學,他勸高北溟去讀兩年簡易師范,取得一個資格,教書。
讀師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師范生被人稱為“師范花子”,但這在高北溟這里是一條可行的路。
簡師只有兩年,一晃也就過去了。
簡師畢業,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教書是認真的,講課、改作文,鄭重其事,一絲不茍。
同事起初對他很敬重,漸漸地在背后議論起來,說這個人的脾氣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
不茍言笑,不愛閑談,不喜交際。他按時到校,到教務處和大家略點一點頭,拿了粉筆、點名冊
就上教室。下了課就走。有時當中一節沒有課,就坐在教務處看書。
高先生家的春聯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換。都是述懷抱、舒憤懣的詞句,全城少見。
這年是辛未年,板門上貼的春聯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嶺桂
未徙北溟鵬
也許這是一個好兆頭,“未徙”者“將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這縣里有一個初級中學,辦得不好。教育局局長下決心對這個學校進行改組。恰好沈石君在
家閑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來掌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辭,禁不住不斷有人踵門勸說,也就答應
To他只提出一個條件:所有教員,由他決定。教育局局長沉吟了一會兒,說:“可以”。
國文教員,他聘了高北溟。許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談了一些他對教學的想法,沈石君認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教書教人,要了解學生,知己知彼。不管學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為瞎教;學生已
經懂得的,再來教他,是白費;暫時不能接受的,勉強教他,是徒勞。他要看著、守著他的學生,
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進步,一年有一年的進步。如同注水入瓶,隨時知其深淺。他說當
初談老先生就是這樣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課本之外,自選教材。他說教的是書,教書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讀,真
懂,我所喜愛的文章,我自己為之感動過的,我才講得好。”
他非常重視作文。他說學國文最終的目的,是把文章寫通。他說,作文要如駛船,撐一篙是一
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驢轉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轉。
在縣立初中讀了三年的學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識豐富,他們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學
時,國文分數都比較高,是高先生給他們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欣賞文學,為人
正直仁愛。
教室里響起了高唱校歌的聲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詞。玻璃一樣脆亮的童聲高唱著。瓦片
和樹葉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對面的一條巷子里。高先生用歷年的積蓄,買了一所小小的四
合院。房屋雖也舊了,但間架磚木都還結實。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階,草色入簾,很是幽靜。
(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篇采用人物傳記的寫法,介紹小說的主要人物,簡潔明了。并引用談先生的評論,表
達了作者對這一人物的情感態度。
B.小說多處運用比喻手法,“如同注水入瓶”將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取喻自然貼
切、生動形象。
C.沈石君對高鵬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勸說他去讀師范,后聘他做國文教員,正是有
沈石君的引導,才讓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樣的結局。
D.小說以景作結,最后一段描寫了高先生的小小四合院之景,營造了幽靜的意境,更襯托出人
物淡雅的情致,引人深思,余味無窮。
解析:選CC項,”才讓他避免了同徐呆子一樣的結局”分析不當。高北溟和徐呆子性格不同,
面對人生困境的處理方式也不同,廢科舉后,高先生采取了開設私塾、掛牌行醫看眼科等行動
來應對困境,所以高先生不會有和徐呆子一樣的結局。
2.關于文中刻畫徐呆子這個人的作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展現當時的社會風貌,揭示人物活動的社會環境。徐呆子是科舉時代求取功名的代表,科舉
廢止,許多像徐呆子一樣求取功名的人或瘋或死,這就是高鵬生活的時代背景。
B.襯托高鵬的心理。高鵬聽到門外徐呆子的哭聲,“恍恍惚惚覺得,哭的是他自己”,這也表
現了高鵬在科舉廢止而斷了前程時,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
C.與高鵬形成對比,突出了高鵬的形象。科舉廢止,徐呆子失去上進的路,就此瘋了死了,而高
鵬不懼“被人看不起”,報考師范,做了小學教師,兩相對照,更突出了高鵬的理性選擇。
D.揭示小說的主題。徐呆子的故事,真實地寫出了求取功名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出路斷
了,很多讀書人就沒了生路,或瘋或死,從而批判了當時社會對讀書人的摧殘。
解析:選DD項,“批判了當時社會對讀書人的摧殘”錯誤,“有一姓徐的呆子……死在街上
了”,徐呆子的死可憐又可鄙,通過對徐呆子的丑態和死的描繪,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
維,突出了與時俱進的主題。
3.作者在小說中運用了多種手法來刻畫高鵬,使這一人物形象鮮明而豐滿。請結合文本概括
這一人物的形象特點。(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有人求談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壽序挽聯,談先生都推給了高先生”可知,談先生
非常認可他的文才。由“談先生壽終,高北溟緘麻服孝,盡禮致哀,寫了一篇長長的祭文,泣讀
之后,憂心如焚”可知,他感激談先生對他的幫助,是個知恩圖報之人。由廢科舉功名路斷后
他“開設私塾”“掛牌行醫看眼科”,后又讀被人看不起的師范,“但這在高北溟這里是一條
可行的路”可知,他面對困境,善于變通。由“高先生教書是認真的,講課、改作文,鄭重其事,
一絲不茍”可知,他做事認真。由“同事起初對他很敬重,漸漸地在背后議論起來,說這個人
的脾氣很‘方'”可知,他為人正直。由“高先生家的春聯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換。都是述懷
抱、舒憤懣的詞句”可知,他胸懷抱負。
參考答案:①富有文才。②知恩圖報。③善于變通。④做事認真。⑤為人正直。⑥胸懷抱負。
★4.汪曾祺的小說“偏向小說的散文化”,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這篇小說的“散文化”特征。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①情節淡化。小說寫了
高先生從師、憂心生計、教私塾糊口、讀師范、當老師的幾件小事,沒有強烈的矛盾沖突和
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生動細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震動。②文辭高雅,
如“長歌當哭,其聲冤苦”“泣讀之后,憂心如焚”等運用文言詞語,增強了文字語言的雅致。
高先生是知識分子,詩一樣的語言,頗具抒情性,適合表現知識分子的品性。③小說敘事簡潔,
節奏舒緩。由“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舉”“功名道斷,高北溟怎么辦呢?”“國文教員,他聘
了高北溟。許多人都感到意外”“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等可知,全文圍繞高鵬這一主要人
物來選材,敘述了與高先生相關的幾件小事,但敘述過程都很簡潔,往往幾句話就完成敘述,
轉換到下一事件的敘述上了。④景物描寫優美,富有詩情畫意,如文章最后“房屋雖也舊了,
但間架磚木都還結實。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階,草色入簾,很是幽靜”對四合院的描寫,
體現了院子的幽靜、雅致,與人物相得益彰,襯托出人物的情致。
參考答案:①情節淡化。小說沒有強烈的矛盾沖突和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生動細膩,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給讀者以強烈的情感震動。②文辭高雅,如運用了文言詞語“長歌當哭,其聲冤
苦”“泣讀之后,憂心如焚”。詩一樣的語言,頗具抒情性,便于表現知識分子的品性。③小
說敘事簡潔,節奏舒緩。全文圍繞高鵬這一主要人物來選材,但敘述過程都很簡潔,往往幾句
話就完成敘述,轉換到下一事件的敘述上了。④景物描寫優美,富有詩情畫意,如最后對四合
院的描寫,襯托出人物的情致。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門縫里看戲
卞毓方
閑來重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
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開朗,我沒有跟他“舍船,從口入”,而是折回頭,走進另一條時間隧道。
那年頭,我五歲半。
祖父帶我看過一出京戲《失空斬》。幾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國演義》的《失街亭》《空
城計》《斬馬謖》。當時卻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戲”,三國人物為啥長成、
穿成那個模樣,講話為啥總裝腔作勢,平常為啥在街上看不見他們,難道是單獨住在一個叫三
國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霧里,稀里糊涂。
心頭癢癢,覺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個世界,燈光燦亮,景色輝煌,人物相貌齊楚,氣宇軒昂,一動一靜、
一言一語都像是在天國,絕不是我們所在的人間一一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費;正因此,票再貴
也有人爭著買。平日瞅那些看過戲的,逢人就得意揚揚地炫耀,似乎打劇場坐一坐,自己也成
了舞臺人物。
祖父啥時再看戲呢,天曉得。我是小孩子脾氣,上午栽樹,下午就想吃果子。
戲票分三等,我記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錢。
對于窮人,五分錢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覺得我們家特別窮,左鄰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氣清,母親在屋后小洋河的碼頭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錢,我想看戲。”
母親摸摸口袋,又縮回手,不同意。
不給我就不走,一直站著磨。
母親是疼我的,每當我和大姐、二姐鬧別扭,母親不問青紅皂白,總是站在我這一邊。
這天,母親洗完衣服,卻頭也不回,徑自走了。
斷念,知道這戲票是買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個人跑去劇場。
劇場在小鎮的中心,正門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帶一個小孩,所以已經有一幫小孩在
門口混,訣竅是見人就堵,一個勁地喊“爺爺”“伯伯”,然后扯著人家的胳膊,大搖大擺闖進
去。
瞅著眼熱,但學不來。
南門,即后臺,也有人把守,剛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當頭棒喝。
轉來轉去,轉到西南門。那是扇木門,右側有道豎形的裂縫,約一掛長,中間像被小刀挖過,有
拇指寬,狀如一只狹長的細眼,我踮起腳,還是夠不著,看來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劇場南邊臨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撿得幾塊半截磚頭。轉回去,門眼已被一個大孩子占領,
也許那洞就是他挖的。
無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讓他講講怎么好看。
他說,兩個女的站在臺上,穿的衣服好看,頭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擺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
看。
他沒文化,我已經在私塾讀了一年,剛才在正門,看到海報上寫的是鹽城淮劇團,演的是《西廂
記》。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發慈悲,把門眼讓給我。我墊好磚頭,站上去,勉強夠到,閉上左眼,拿右眼
對著,卻是一片漆黑一一門里有人擋著。
難怪那大孩子放棄,他看不到了。
過了一段時光,中秋節,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劇場,老地方,仍是西南門。謝天謝地,
門眼還在,也沒有旁人,我隨身帶了兩塊泥磚,墊著正好。
這回是建湖淮劇團,劇目是《秦香蓮》。
因為縫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個戲臺,人物面對觀眾,于我僅是個側影。俗話說“門縫
里看人一一把人瞧扁了”,是說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這么認為,反而覺得更聚
焦,更詭秘。往小了說,有點像把兩掌并攏,從掌縫里瞧風景;往大了說,仿佛從兩壁夾峙的縫
隙覷探藍天。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特殊的與眾不同的視角,你要是沒經歷過,就很難理解什么
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讓人嘆為觀止的“一線天”。
干擾也有,一位觀眾蹭到了門前,正好遮住我的視線。我比前番來得機靈,清了清嗓子,奶聲奶
氣地求人家:“大叔,讓開一點好嗎?”那人立馬移開了。
《秦香蓮》的戲,我沒看過,但劇情聽過若干遍,打從抱在母親懷里起,到蹣跚學步聽鄰家婦女
拉呱,到夏夜乘涼聽大人講故事。秦香蓮的丈夫陳世美進京趕考,中了狀元,招為駙馬。秦香
蓮扶老攜幼,到京城尋夫。陳世美忘恩負義,不認賢妻,并派人謀殺。開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
正義,判陳世美死罪。公主與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鐵面無私,最終將陳世美送上龍頭側。
是日我看完全場,盡興而歸。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掙了錢,要買頭排的票,把他們劇場的戲挨個看完;如果錢
有富余,就買好多張票,送給那些窮人的孩子。
半個世紀后,我歷盡滄桑,風塵仆仆還鄉。像武陵人重訪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劇場。它外
形雖然蒼老,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時還有演出。我大喜過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
看一場淮戲。這是鄉愁,這是鹽阜大地的文化結晶,另一種生命的鹽分。朋友積極安排,錢嘛,
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熱淚一一沒有人知道,止匕亥山我又變回了那個從門縫里看戲的小男孩。
(有刪改)
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由重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起,既是為了借此“走進另一條時間隧道”,自然引出
下文,也為后文抒發情感張本。
B.文中對祖父著墨不多,但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帶進了戲曲文化的天地,使“我”
后來陶醉其中甚至影響了學業。
C.“我”在南門被當頭棒喝,在西南門的位置被別人搶占,挨到時門眼又被擋住,體現出“我”
看戲過程的曲折與看戲的執著。
D.“我”幼時的愿望除了盡情看戲,還想買票送給窮人的孩子,說明“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育嬰師在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與影響力探討試題及答案
- 激光技術與工程師考試的契合點試題及答案
- 藥物檢測方法試題及答案
- 生產工藝應聘試題及答案
- 育嬰師教育方法考題及答案
- 網絡流量模擬工具應用試題及答案
- 藥劑學考試對未來職場的影響分析試題及答案
- 春考素描理論試題及答案
- 藥物分子設計中的計算方法試題及答案
- 山西成考延期試題及答案
- 水電配電箱知識培訓課件
- 初中所有數學公式大全
- 多感知融合的智能垃圾識別分揀實驗系統設計
- 【珍藏版】魯教版初中英語全部單詞表(帶音標、按單元順序)
- 9《小水滴的訴說》(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
- 2025年湖南省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電力設施災害應急響應與救援技術
- 2025年安徽合肥興泰金融控股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中國高血壓患者血壓血脂綜合管理的專家共識
- 煤炭供貨質量保障措施
- 2025年駕校安全生產工作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