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世界現代史板塊知識清單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世界現代史板塊知識清單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世界現代史板塊知識清單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世界現代史板塊知識清單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總復習世界現代史板塊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世界現代史板塊(工業文明的深化20世紀初-)專題一、兩種模式的現代化一、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一)列寧: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0)新經濟政策(1921-1924)背景A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十月革命勝利后,英、法等協約國武裝干涉;國內戰爭爆發,物資奇缺B布爾什維克設想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農業余糧收集制以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工業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大中小企業實行國有化)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商業取消自由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和實行強制勞動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評價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特點:(1)在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0世紀30年代中期)(1)過程:=1\*GB3①社會主義工業化(1925-1937):優先發展重工業背景——唯一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敵對勢力包圍之中;經濟技術落后,國防薄弱,難以鞏固政權結果——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基本實現現代化=2\*GB3②農業集體化(1929-1934):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實行集體所有制,對富農實行消滅的政策原因: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不適應大規模工業化的需要(解決工業化所需的資金);糧食危機的出現影響: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的發展=3\*GB3③形成:1936年蘇聯憲法(2)特點: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以行政命令管理經濟;排斥市場的作用(3)影響:積極: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短期內建立了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迅速實現了工業化,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消極:①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②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③國家為了積累資金,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④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蘇聯(俄)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在農業方面三大舉措的評價(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余糧收集制是為了適應當時戰爭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為戰勝國內外敵人提供了物質保障,但是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后期引起農民的不滿。(2)新經濟政策的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鞏固了工農聯盟,是小農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3)斯大林模式形成過程中的農業集體化的實行,基本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過度犧牲農民利益,以支援重工業發展,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農業生產總值滑坡,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三)蘇聯的經濟改革(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過程內容評價赫魯曉夫改革(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①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擴大農莊和農場的自主權;提倡種植玉米②工業:擴大企業自主權;承認物質利益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勃列日涅夫改革(70年代)①擴大企業自主權,用經濟手段管理企業②重點發展重工業軍事力量增強,經濟發展停滯戈爾巴喬夫改革(80年代)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私營經濟,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經濟改革轉向政治改革,導致蘇聯解體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一)1929-1933年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背景 ①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限制了社會消費能力的增長。 ②毫無顧忌的分期付款和銀行借貸,造成了市場的虛假繁榮。盲目的股票投機,造成股票上市量猛增,股價大幅度提高。 ③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④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股市股票狂跌,經濟危機由此爆發。(2)特點: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強。(3)影響: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2、羅斯福新政(1)背景:①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打擊美國;②胡佛政府的有限干預政策無法解決危機;(2)內容:整頓財政金融頒布《緊急銀行法》,整頓銀行,克服金融危機,恢復銀行信用;放棄金本位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防止盲目競爭,簽署《全國勞工關系法》,調節勞資關系,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調整農業政策頒布《農業調整法》,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農業過剩社會福利方面頒布《聯邦緊急救濟法》,加強社會救濟和保障;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頒布《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穩定社會(3)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全面干預和指導(4)影響:①新政在當時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下,采取新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做法,緩解了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問題,使得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②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自此,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迎來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征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二戰后,其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的效仿美國新政的做法進行了經濟的調整和改革,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運用多種史觀評價羅斯福新政 (1)從近代化史觀看,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調整美國經濟模式,應對和緩和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探索了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的新模式。 (2)從社會史觀看,羅斯福通過加強救濟工作、強化社會保障、加強社會立法等措施,有效解決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失業、貧困、流浪等),緩解了社會緊張局勢。 (3)從生態史觀看,羅斯福新政中減少農業耕作面積、修建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護了美國的生態環境,保障了可持續發展。(4)從整體史觀看,一方面,羅斯福新政標志著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迎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征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另一方面,羅斯福新政、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國改革開放是20世紀世界范圍內重要的對生產關系的調整,反映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相互借鑒,說明市場和計劃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調整①“黃金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盛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出現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②“滯脹”現象:指經濟停滯或下降,通貨膨脹。各國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逐步出現一種將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經濟”。(1)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A、實行國有化(風險大、收益小,私人不愿投資的企業),是國家干預的重要方式B、制定經濟計劃,指導性而非指令性C、利用財政政策調節,如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及利用稅收等作用:A、一定程度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B、國有企業經營不善,效益低下(2)企業內部的調整——“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A、人民資本主義:概念:股票不再為少數資本家擁有,呈現分散化趨勢作用:緩和社會矛盾,吸收大量資金,反映資本社會化傾向,但決定權仍在少數大股東手中B、經營者革命:表現:經營者具備高級管理才能和專業技術;企業所有權權和經營權分離作用: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新中間階層”擴大,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3)福利國家出現①目的: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②實質: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保證所有公民享受較好的社會服務。③福利組成:個人繳納、企業繳納、國家補貼=4\*GB3④評價:對社會穩定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5\*GB3⑤特點:覆蓋面廣,低收入階層受惠多;從單純的救濟發展成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障=6\*GB3⑥影響:A、緩解社會矛盾,擴大社會消費B、財政支出擴大,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工作積極性C、隨著73年滯脹,逐漸削減福利專題二、整體世界的拓展一、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一)戰后初期:兩極格局的形成1、背景:=1\*GB3①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奠定了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2\*GB3②戰后國際力量對比改變,西歐衰落,美蘇成為主宰世界的兩大力量;=3\*GB3③美蘇兩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國家利益的根本分歧;=4\*GB3④喬治?凱南遏制理論和丘吉爾“鐵幕演說”的推動2、過程:(冷戰政策的表現)國家美國蘇聯政治“杜魯門主義”: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公開反共反蘇、美國全球擴張的標志,標志著“冷戰”的開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穩定資本主義、遏制蘇聯擴張莫洛托夫計劃-經濟互助委員會:以打破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軍事北約:1949年成立,軍事政治集團,加劇冷戰程度華約:1955年成立,美蘇兩極格局形成3、影響:弊——兩極格局冷戰對峙,使世界長期處于核戰爭威脅之下,破壞了世界和平,并造成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分裂對峙(德國、朝鮮的分裂和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利——兩強相爭,雙方勢力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也客觀上促進了新科技的發展(二)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兩極格局動搖,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1、兩極格局的動搖:5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陣營分裂、2、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①背景:面對美蘇冷戰,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第三世界國家主張團結起來,互相支持,不結盟運動興起。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宗旨:獨立自主、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從20世紀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把反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作為重要任務③作用:標志著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3、資本主義陣營分化六七十年代西歐和日本的崛起(三)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極格局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1、兩極格局結束①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東歐各國執政黨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1990年德國統一。②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冷戰”的結束。2、“冷戰”后的世界局勢——和平與動蕩并存:“冷戰”結束后,國際關系中的矛盾、沖突不斷,美國試圖獨霸全球,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世界形勢出現了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3、多極化趨勢加強:目前世界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極力構建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主張推進多極化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只是一個發展趨勢。多極化格局的加強反映了國際關系民主化程度的發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二、戰后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一)戰后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1、背景:(1)穩定戰后世界經濟秩序的需要=1\*GB3①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后,各國采取貿易保護政策,謀求自保,導致世界經濟一片混亂,最終釀成二戰的災難。=2\*GB3②歷史的教訓讓西方認識到:混亂的無序競爭只能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必須建立有序的機制來協調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2)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系,美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企圖建立以美元為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2、建立: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44個國家通過了控制世界貿易和和貨幣體系的綜合性協定1947年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臨時議定書(1)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1973):穩定國際經濟秩序、促進戰后經濟恢復發展=1\*GB3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短期貸款,保持匯率穩定=2\*GB3②世界銀行(WB):長期貸款,促進經濟發展(初期——致力于戰后的歐洲經濟復興;后期——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③各國貨幣與美元建立固定的比價關系: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布雷頓森林協定》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金融秩序,美國憑借實力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世界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1947-1995)=1\*GB3①協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締約國通過談判削減關稅,消除貿易壁壘,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資源,促進經濟發展。=2\*GB3②《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是一個有關關稅和貿易政策的國際性多邊協定,實際上一直起著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它客觀上創造了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推動了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3、影響:=1\*GB3①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貨幣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市場全球化),反映了二戰后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2\*GB3②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金融秩序和世界貿易秩序,擴大了世界貿易,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3\*GB3③兩大體系、三大支柱共同確立了美國在二戰后相當一段時期內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便利了戰后美國經濟的擴張(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戰后西歐、日本的崛起,20世紀7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1、走向聯合的歐洲 (1)背景:歐洲有相似的文化傳統;近代以來,歐洲國家之間持續的沖突與戰爭,激起了歐洲人對歐洲統一的強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逐漸喪失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美蘇的控制和威脅,歐洲人認識到國家聯合的重要性;西歐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法德之間的矛盾化解。 (2)過程:①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歐洲共同體首先著手建立關稅同盟,成員國之間逐步取消了各種關稅,實現貿易自由化.對外建立起共同的關稅率。1968年,關稅同盟建成。各成員國間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到1980年,歐共體成為超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一大貿易集團。1985年,歐共體進一步提出建立沒有內部邊界的統一大市場,實行人員、商品、資本、勞務的自由流通。②1992年,歐共體成員國簽署《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同時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與內政事務的合作。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標志著歐共體正式由一個以經濟合作為主的組織轉變為一個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組織。歐洲一體化的內容從最初的經濟合作擴大到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歐洲各國的合作更為廣泛和緊密。=3\*GB3③歐元的誕生:1999年,歐元問世。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用,有利于整個歐洲經濟穩定地發展也對歐洲政治聯合起推動作用(3)影響:①促進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②有利于地區的和平與穩定③歐盟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內因: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勢力和封建殘余;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重視科技、教育②外因:美國的扶植(國共內戰、美蘇對亞太地區的爭奪);局部戰爭的機遇(朝鮮戰爭的刺激(2)表現:5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8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3)影響隨著實力的增強,政治大國成為日本的目標。3、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70年代初,西歐市場一度出現拋售美元、搶購黃金潮,1973年,美國宣布美元貶值,放棄按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隨后歐共體、日本、加拿大等國也相繼宣布實行自由浮動。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崩潰。(三)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1、經濟全球化A、含義: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歷史過程。B、過程:①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②兩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朝著經濟全球化方向發展。③二戰后,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為三大支柱的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這一體系的形成,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促進了世界經濟向全球化的發展=4\*GB3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現了嶄新的局面。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C、表現: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的擴大、國際分工日趨成熟、大型跨國公司數量增加D、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因素:①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迅速提高,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根本的推動力;②新型交通工具和多種快捷的通訊方式,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術手段;③兩極格局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消除了障礙,提供有利國際環境,原來處于對峙狀態的國家建立和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④市場經濟制度的普遍實行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E、影響:經濟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為各個國家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也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場上,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占優勢,往往是獲利者;而發展中國家經常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⑵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加深、從生產到銷售都連成一個整體的今天,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其傳染性和破壞性都空前增強;⑶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掌握著主導權。為了繼續獲取超額利潤,一些發達國家把利潤高、污染重的企業遷至發展中國家,甚至將工業垃圾和有害物質向其他國家傾卸,或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這些行為都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并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盡管全球化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全球化這一歷史趨勢是無法改變的,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長遠來看,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國經濟的發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及國際政治新秩序,對經濟全球化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就能夠達到世界各國的共同繁榮。(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①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的一個契機,標志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長遠利益。②中國經濟融入世界,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經濟繁榮與發展。③機遇和挑戰并存:機遇:A有利于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B有利于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并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C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有利于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E有利于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F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2、區域集團化區域集團化是指地理毗鄰的若干國家,為了加強經濟合作、增強對外競爭力,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通過條約或協議組建成一定形式的合作組織,它謀求區域內商品、生產、投資、人員的自由流通,使資源達到最佳配置。

當今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歐共體-歐盟(EU)(2)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①成立:1994年,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組建北美自由貿易區。②內容: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實行公平競爭.促進合作,增加就業機會,實現商品、勞務、資本的自由流通。③作用:加強了三國的經濟合作和交往,它們發揮各自的優勢,在經濟上實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優勢互補,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增長。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組成的貿易集團。(3)亞太經合組織:(APEC)——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20世紀80年代,在世界經濟區域化趨勢的推動下,亞洲太平洋地區各國開始謀求建立經濟合作組織。⑴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國和中國臺北、香港加入。⑵組織原則:①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則②開放的地區主義原則③協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則④以漸進的方式實施目標的原則。⑶合作方式:最高活動是非正式首腦會議。亞太經合組織是論壇性經濟組織。⑷影響:①使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大大提高,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及經濟技術合作三個方面取得了成就。②在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中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創造出了一個新的模式。近現代以來世界經濟格局演變與世界經濟大國的興衰(1)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壟斷商業貿易,西、葡的崛起主導了世界市場并成為世界大國。(2)17~18世紀西歐荷英法殖民擴張與商業競爭。17世紀荷蘭的崛起,壟斷海外貿易,終止于英帝國的崛起;18世紀中期英國掌握世界殖民霸權;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確立了全球經濟霸權。(3)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美、德的崛起,沖擊了英國,英美共同主導世界市場,但英國仍為世界經濟霸主國家。(4)兩次世界大戰后,西歐衰落,美國的崛起,二戰后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蘇聯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增強,美蘇成為戰后的世界大國。(5)20世紀70年代,隨著歐洲聯合、日本的崛起,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歐日三足鼎立局面;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但美蘇仍為世界大國。(6)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世界經濟的區域化全球化趨勢加強,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專題三、現代世界科技與文化的發展一、改變世界高新科技1.信息技術的發展(1)產生:1946年,美國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969年,互聯網產生。(2)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發展為全球信息網。(3)影響:①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技術、遺傳工程、航天技術等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所有的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首先推動了生產方式的改變,促進了知識經濟的發展。②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各地能源危機的出現、人們開始反省工業文明的種種弊端,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