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杭州市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聯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1頁
2023學年杭州市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聯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2頁
2023學年杭州市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聯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3頁
2023學年杭州市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聯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4頁
2023學年杭州市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聯考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學年杭州市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聯考試卷(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2024.04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謝莊、陸厥等詩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吳均《答柳惲》)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竄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而“木葉”呢?它出現在那“裊裊秋風”之中,也仍然帶著那裊裊不斷的余情。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摘編自林庚《說“木葉”》)材料二:古典詩歌的多重意義不僅表現在言內,還可以寄托在言外。言外義是詩人未嘗言傳,而讀者可以意會的。言內義在字里,言外義在行間,詩人雖然沒有訴諸言辭,但在行間有一種暗示,引導讀者往某一個方向去想,以達到詩人意向的所在。富有言外義的詩歌狀物而不滯于物,引導讀者由此及彼地展開聯想和想象。司馬光《續詩話》:“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唯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類似的富有言外義的詩例還可以舉出許多,如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紅色的宮花和白頭的宮女,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紅的宮花讓人聯想到宮女們已經逝去的青春,而宮花的寂寞又象征著宮女們當前的境遇。在這樣一座古行宮里,幾個白頭宮女閑坐在一起,談論著玄宗的往事。詩里用了一個“在”字,說“白頭宮女在”,言外昔日行宮的繁華已不復存在,如今只有“白頭宮女”還在這里,好像是那段繁華歷史的見證人。詩只寫到宮女說玄宗就結束了。至于她們的身世如何,詩里沒有交代。反正已經把那種凄涼寂寞的氣氛和撫今追昔的情調表現出來了,其他也就不言而喻。前人說這首詩“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是不錯的。(摘編自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多義性》)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詩人非常重視詩歌語言的精妙,在表現秋風落葉季節的空闊境界時常使用“木”字。B.“高樹”與“高木”雖然僅有一字之別,但是它們所表現的情景不同,蘊含的情感也有差別。C.古典詩歌的多重意義既表現在言內也寄托在言外,讀者通過意會就可以達到詩人未直接傳達的意向所在。D.元稹的《行宮》讀來有無窮意味,主要是因為它包含了豐富的言外義,讀者易于產生聯想。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把“木”字用在詩歌中表現秋風葉落的季節后,“木”就成為詩人們鐘愛的形象。B.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好似概念的影子,躲在概念的背后,故而我們發現不了它的存在。C.從“木”所暗示的顏色性來看,“木葉”自然而然給人以落葉的微黃和干燥之感。D.與“木”的暗示性一樣,“草”“花”“鳥”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B.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C.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先秦歌謠《擊壤歌》)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李賀《馬詩》)4.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作者分別采用了哪些方法來分析古典詩歌的暗示性?請根據文本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文本一:(明月皎皎,蘆花如雪,江聲澎湃。項羽持劍在江邊徘徊。)(幕后傳來烏江亭長的喊聲):大王,快快上船!這是烏江里唯一的一條船,漢軍追來,只能望江興嘆!項羽(似乎沒聽到烏江亭長的喊叫聲):虞啊,我已突出了重圍。我縱馬馳騁,斬將搴旗,在我的身后,堆滿了漢軍的尸體。這普天之下,誰能擋住我的劍戟?可我還是成了孤家寡人,一敗涂地。我的兵馬,我的將士,都像攥在手中的沙土,不知不覺中流失。這失敗來得不明不白,蒼天,你不公道,你在捉弄我啊,明明是我連戰連捷,可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連我的虞,也舍我而去。烏江亭長:大王不必心灰意冷,速速上船吧,小人把您渡過去。江東雖小,但地方千里,人口數十萬,足可以讓您重整旗鼓,東山再起。項羽(動情地):江東,我的父母之邦,埋葬著祖先骸骨的寶地。八年征戰,離井背鄉。那時栽下的小樹,已經長成棟梁了吧?那時咿呀學語的孩童,已經成為少年兒郎了吧?我帶出來的八千子弟,已經變成了曠野的白骨,還有你,我的虞,也做了異鄉之鬼。烏江亭長:大王,勝敗乃兵家常事,鄉親們依然敬重您。項羽(悲傷地):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仍然擁戴我為王,我也沒有臉再去見他們了;縱然他們嘴里不議論我,可我的心里又怎能夠安靜?烏江亭長:大王,快快上船吧,江東父老需要你。沒有你,我們就會淪為劉邦的奴隸。項羽(熱淚盈眶地):我的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們,你們的寬容讓我感動,更讓我無地自容。看來,我是應該重返江東圖大業。烏江亭長:大王趕快上船,我已望見了漢軍騰起的煙塵。項羽:可我的心里為什么這樣空虛?我的虞她昨夜自刎身亡,即便我當上了皇帝,誰來做我的皇后?你已經成了我生命中的一半,砍掉了這一半,我就像斷了根的禾苗一樣慢慢枯萎!虞啊,你以為一死就能激起我的雄心,我以為你已經激起了我的雄心,但當我面對著這滔滔江水,卻感到了空前的心灰意冷。虞,虞啊,你在哪里,難道你真的死了嗎?我總覺得昨夜的一切都如夢境。也許,你正躲藏在什么地方等待著我,是在江西是在江東?虞,你在哪里?我仿佛聽到了你衣裙的窸窣,我仿佛聽到了你輕柔的歌聲,仿佛看到了你飄揚的長袂,宛若翔舞的鳳凰,宛若燦爛的彩虹,虞,你真的來了嗎?(舞臺后部緩緩升起一個高臺,在熊熊的火焰中,站著如同圣母的虞姬。)項羽(像孩童般仰望著虞姬):虞,你果然沒死,你果然活著,你腳踏著紅云冉冉上升,難道你已經成了仙人,要去那廣寒宮中陪伴寂寞的嫦娥?帶上我吧,我愿意做你忠實的侍從……烏江亭長:大王啊,漢軍已經逼近了,這是最后的時機,大王,快上船啊!(馬蹄聲,吶喊聲連成一片。)項羽(激動地):虞,你慢些飛去,等著我。讓我扔掉這臭皮囊,讓我拉住你的裙裾。(項羽拔劍自刎,倒地。輝煌壯麗的音樂聲中,項羽的身體,像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又緩緩地站起了。他向虞姬撲去,虞姬也向他撲來。)(節選自莫言《霸王別姬》)文本二:我原以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樸的草房,或農家小院,不想這項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與項羽有關的舊物也只有兩棵樹:一棵青桐,一棵古槐。那棵青桐,樹上專門掛了牌,名“項里桐”。這桐樹特別茂盛,青枝綠葉,直沖云天。在中國神話中梧桐是鳳凰的棲身之地,有桐有鳳的人家貴不可言,項羽在此樹下出生蓋有天意。梧桐之東不遠處,有一棵巨大的中國槐,據說是項羽手植。兩千年的風雨,手植槐修成了黃河槐;黃河槐又煉成了雷公槐。這攝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靈的古槐,日修月煉,水淹不沒,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壯哉項羽!項羽的家鄉在蘇北平原,兩千年來戰火無數,文物留存極少,而其故里一直未被忘記,直到現在這個旅游城。城內遍置各種與項羽有關的游樂設施,其中有一種可在架子上翻轉的木牌,正面是項羽、虞姬等各種畫像,翻過來就是一條條因項羽而生的成語。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決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現在我們常用到的成語總共也就一千多條,項羽一人就占百條。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歲,政治、軍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賞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貢獻。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失敗緣于他人性的弱點。他學而無恒,不肯讀書,學兵法又淺嘗輒止;他性格殘忍,動不動就坑殺俘虜幾十萬;他優柔寡斷,鴻門宴放走劉邦,鑄成大錯;他逞個人英雄,常單騎殺敵,陶醉于自己的武功。這些都是他失敗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敗的一剎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個自我。他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垓下受困,他毫無懼色,再發虎威,連斬數將。在身陷重圍、生死存亡之際還與虞姬彈劍而歌。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劇之美,因此他是藝術境界中的人物,是藝術創作的好原型。項羽是民間篩選出來的體現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們喜歡他的勇敢剛烈、純樸真實,就如喜歡關羽的忠義一樣。歷史上的“兩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國人的偶像,是與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兩個價值體系。一是做人,一是愛國。他是一面歷史的多棱鏡,能折射不同的光譜,滿足人們多方位的思考。后人常以對他的褒貶,來抒發自己的感慨。杜牧抱怨他臉皮太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李清照卻推崇他的剛烈:“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站在項羽故里,我們先要感謝司馬遷,還要感謝這兩棵青桐和古槐。幸虧有這青桐、古槐為這故里存了一脈魂,為我們存了一條漢文化的根。我以為要記錄歷史:一是文字,如《史記》;二是文物,如長城、金字塔;三是古樹。因為時間比人的壽命更長,又與人類長相廝守的活著的生命就只有樹木了。秋風梧桐,黃河古槐,塑造了一個觸手可摸的項羽。(節選自梁衡《秋風桐槐說項羽》)6.下列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括號中的文字為“舞臺說明”,包括人物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如“幕后傳來烏江亭長的喊聲”表示人物并未到舞臺上表演。B.戲劇沖突是表現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本質,揭示作品主題的重要手段,文本一著重展現了項羽在英雄末路時內心劇烈的矛盾沖突。C.文本二開篇點明古槐與項羽之間的聯系,敘述古槐不平凡的經歷,襯托項羽高大、偉岸的英雄形象,為后文的議論抒情做鋪墊。D.文本二結尾一段,一方面照應文章的題目中的“桐槐”“項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引發人們對項羽的同情,升華文章主旨。7.下列與文本內容相關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羽認為“失敗來得不明不白”“明明是我連戰連捷,可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可見,他至死都不清楚自己失敗的原因。B.項羽在烏江亭長喊他“快快上船”后,對其傾訴自己的遭遇,旨在激起烏江亭長的同情,渡自己過江以圖東山再起。C.文本二中作者盡情贊美青桐和古槐,不是因為這兩棵樹的歷史悠久,而是因為在作者眼里它們是項羽精神的化身。D.文本二中,作者認為青桐古槐和司馬遷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同等的價值,為我們后人保存了一條漢文化的根。8.文本二題為“秋風桐槐說項羽”,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說項羽”的?9.在司馬遷筆下,項羽是一個“悲劇英雄”。請結合以上文本探究司馬遷把項羽寫成“悲劇英雄”的原因。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材料二:晉侯復假道①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②。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③乎?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從,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魏奔京師。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注】①僖公二年晉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②大伯、虞仲都是太王的兒子。昭:古時宗廟之制,始祖神位居中,子在左,稱“昭”,子之子在右,稱“穆”。昭位之子在穆,穆位之子在昭。周以太王為始祖,所以太王的三個兒子大伯、虞仲、王季都稱為“昭”。③偪:同“逼”,親近而又構成威脅。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將虢A是滅B何C愛于虞D且虞能E親F于桓莊乎G其H愛之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執事,辦事的官員,代指對方(文中指秦穆公),表示恭敬。B.厭,意為滿足,與《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中的“厭”詞義相同。C.因,依靠,與“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的“因”詞義不同。D.薦,進獻,與《竇娥冤》“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中的“薦”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時,既充分考慮到鄭國的利益,又處處在為秦國利益著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不卑不亢,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B.晉文公面對秦國立場的突然轉變,從“不仁”“不知”“不武”三個角度闡明不進攻的理由,表現出他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C.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在周文王那里做過官,對周王室有功勛,記載他們功勛的簿冊保存在盟府之中。D.宮之奇洞若觀火,力諫虞公不要借道給晉,虞公不聽。宮之奇料到虞國一定會滅亡,便帶領全族離開了虞國,同時也料定虞國舉行不了臘祭。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2)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14.宮之奇從哪幾個角度諫阻虞公借道給晉國?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八聲甘州【宋】湯恢摘青梅薦酒,甚殘寒,猶怯苧蘿衣①。正柳腴花瘦,綠云冉冉,紅雪霏霏。隔屋秦箏依約,誰品春詞?回首繁華夢,流水斜暉。寄隱孤山山下,但一瓢飲水,深掩苔扉。羨青山有思,白鶴忘機。悵年華、不禁搔首,又天涯、彈淚送春歸。銷魂遠,千山啼禰②,十里荼蘼③。【注】①苧蘿衣:指山野隱士所著之衣。苧,苧麻,其纖維可織布。②禰:杜鵑鳥。③荼蘼:花名,白色,開于春末夏初。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摘青梅薦酒”三句暗點時令,寫出詞人生活簡樸,以青梅佐酒,又別有一種風味。B.“回首繁華夢,流水斜暉”二句寫眼前的見聞,喚醒了詞人記憶深處的繁華舊夢。C.“寄隱孤山山下”三句寫詞人客游臨安,隱居在西湖孤山,表現其消極避世的心理。D.本詞婉約深沉,上片寫隱居者飲酒、觀花、聽琴等舉止行為,下片寫其豐富的內心世界。16.本詞表現了南宋江湖詞客的復雜情感,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長自居,采用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打消學生的顧慮,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親切的環境。他說:“,。”(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面對夫子的問志,曾皙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接著回答了一句“”。(3)甲辰年到來之際,小剛想選取含有此年生肖的古詩文名句作為學校社團活動的素材,你會把“,”推薦給他。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意境”作為中國詩詞、繪畫共同的追求,打通了詩畫審美的理想之境。宋元明清以來,①無論是宋人的工筆花鳥、元人的山水,②和明清的大寫意花鳥,③中國畫都貫穿著一條清晰的創作主線,④即技法不管如何發展變化,⑤但對意境的追求始終不變。⑥意境如何表達?⑦畫家從古詩詞中悟出許多心得,⑧并將其運用在中國畫創作中,⑨以期通過獨特的構思深化對詩境的理解,⑩進而升華藝術表達、提煉思想。比如,古人在很多詩詞里都非常巧妙地運用了“虛”,使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達到更高境界。古詩意冊頁的創作要點不是如何圖解詩詞,A。在創作中,每個畫面與詩詞的對應,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不僅要表達詩意,更要表達情感。齊白石之“新”在于樸實天趣,黃賓虹之“新”在于渾厚華滋……歷代中國畫大家的代表作,B,實則是體現了畫家思想境界之新。畫家的思想境界決定了圖式、技法等變革。那些“一步登天”的畫家,實則是對意境的誤解。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9.文中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在學界,水母雪兔子的生存地還有一個名字——高山冰緣帶。這是高山生態系統中的頂層,越過高山冰緣帶,便是永久積雪帶,高等植物無法生存,偶有鳥類飛越,卻無法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生存之艱難,可想而知。還好,水母雪兔子自帶“棉襖”!它的一身棉毛可以讓植物內部空間充滿空氣,較好地緩沖溫度變化帶來的傷害。這樣,無論是在強輻射的白天,或是在溫度驟降的夜晚,水母雪兔子身體內都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小環境。此外,水母雪兔子的棉毛還可以防止雨水對花粉的沖刷,保證其花粉的數量和質量,有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正是因為生存艱難,水母雪兔子一生只能開一次花。從種子落地開始,水母雪兔子經過長期的蟄伏,從石縫中掙扎綻放出花朵,它戰戰兢兢地努力汲取營養,一旦花朵被破壞,數年的努力功虧一簣。20.下列句子中的“對”與文中加點的“對”,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兩個人越說越投緣,越說越對脾氣。B.對事不對人,是討論問題應遵守的原則。C.幸虧他幫忙,你要對他表示謝意。D.出門前對著鏡子照照,把頭發梳理整齊。21.下列句子中的引號與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引號用法完全一致的是(

)A.我游泰山只用了半天,真可用“走馬觀花”這個成語來形容。B.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C.如果你是“未經登記”的陌生人,你就無法進入管理嚴格的小區。D.高科技讓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達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庖丁之語,當作三句看。所見無非牛是俗眼,全牛是智眼,有間是道眼。——薛更生解讀《庖丁解牛》“俗眼”只見具體事物,“智眼”能發現規律,“道眼”會運用規律,這是我們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三種境界,它對我們的學習和人生都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C2.B3.D4.①文章總體上按照“分-總”的思路漸次展開,逐層深入論述。②首先從文學現象入手,分析“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接下來分析詩歌語言暗示性問題,再由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論述“木”所暗示的顏色性。③最后總結全文,指出“木”“樹”概念相差不大,但藝術形象相去甚遠。全文思路清晰,論證嚴密,內在邏輯性強。5.①借助名家觀點與事實論據(引用論證)進行分析,比如材料二引用司馬光對杜甫《春望》的分析,論述詩歌的言外之義。②對比,如材料一第二段對“木葉”“樹葉”的對比分析。③舉例,如材料二以元稹的《行宮》為例分析詩歌的言外義。④借助邏輯推理(理論論證)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比如材料一第二段,逐層分析“木葉”“樹葉”的特征。【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讀者通過意會就可以達到詩人未直接傳達的意向所在”錯,說法絕對,根據“引導讀者往某一個方向去想,以達到詩人意向的所在”,可知讀者通過意會不一定可以達到詩人未直接傳達的意向所在。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信息、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B.“故而我們發現不了它的存在”錯,根據“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可知并不是“發現不了”。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觀點是“古典詩歌的多重意義不僅表現在言內,還可以寄托在言外”,即詩歌豐富的暗示性引導讀者由此及彼地展開聯想和想象。ABC三首詩歌質樸曉暢,沒有豐富的暗示性,讀者可直接根據字面意思理解詩歌的內涵,不需要由此及彼地展開聯想和想象。故皆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D.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為國建立功業的壯志。詩中具有豐富的暗示性,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從文學現象入手,分析“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第二段,分析詩歌語言暗示性問題。第三段,由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論述“木”所暗示的顏色性。第四段,總結“木”“樹”概念相差不大,但藝術形象相去甚遠。由此可見,文章總體上按照“分總”結構漸次展開,思路清晰,邏輯縝密,逐層深入論述。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包括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等。①引用論證(借助名家觀點與事實論據),比如材料二論述詩歌的言外之義,就引用了司馬光對杜甫《春望》的分析,以增強議論的說服力。②對比論證,根據材料一第二段“……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等內容,可知論證詩歌語言暗示性問題,主要就是通過對比分析“木葉”和“樹葉”的異同。③舉例論證,如材料二第二段論證“詩歌的多重意義不僅表現在言內,還可以寄托在言外”,就是以元稹的《行宮》“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為例,進行分析。④借助邏輯推理(理論論證),比如材料一第二段,分析詩歌的暗示性,除了對比,同時也借助了邏輯推理,“‘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而‘樹’呢……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邏輯層次清晰,逐層分析“木葉”“樹葉”的特征。6.D7.B8.①留下許多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是項羽對文化的貢獻;②項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英雄形象(或“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③項羽為后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原型和話題;④項羽成為中國人做人的價值體系中的偶像;⑤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項羽滿足了人們多方位的思考;⑥以青桐古槐的形象來襯托項羽的英雄形象。9.①項羽勇敢剛烈,他率領義軍推翻暴秦;項羽滿懷兒女柔情,在生死存亡之際還與虞姬彈劍而歌;他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是體現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的英雄人物。②有人性的弱點,他性格殘忍,做事優柔寡斷,逞個人英雄,自認為僅憑武力就可以統一天下。③缺乏反思,認為自己最終成為孤家寡人的原因是“蒼天不公道”。【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D.“引發人們對項羽的同情”錯誤。以“秋風梧桐,黃河古槐”結尾,卒章顯志,照應文題,點出青桐古槐與項羽的內在聯系,梧桐、古槐是項羽精神風貌的象征,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B.“旨在激起烏江亭長的同情,渡自己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錯誤。是為了突出項羽的形象:知恥辱,重人格、重感情等。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本內容和思路的能力。題干要求簡要概括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說項羽”的,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分析文本內容,理清文本思路。“說項羽”點明要概括說出作者對項羽的態度和看法。由第二段“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決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項羽一人就占百條。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歲,……后人多欣賞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貢獻”可知,作者認為項羽不僅僅是軍事方面有才干,而且對我國文化有較大貢獻。由“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失敗緣于他人性的弱點”“但他在最后失敗的一剎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個自我”“但他在最后失敗的一剎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個自我”可知,作者認為項羽既有人性的弱點,又有其閃光之處,具有悲劇美,成就了他獨特的形象。由“因此他是藝術境界中的人物,是藝術創作的好原型”可知,項羽獨特的形象,悲劇美的特點,使他成為藝術創作的好原型。由“項羽是民間篩選出來的體現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們喜歡他的勇敢剛烈、純樸真實,就如喜歡關羽的忠義一樣”可知,作者認為項羽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體現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因而成為中國人做人的價值體系中的偶像。由“他是一面歷史的多棱鏡,能折射不同的光譜,滿足人們多方位的思考”可知,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正是因為項羽性格形象的復雜和獨特,使得他能滿足人們多方位的思考。由“因為時間比人的壽命更長,又與人類長相廝守的活著的生命就只有樹木了”“秋風梧桐,黃河古槐,塑造了一個觸手可摸的項羽”可知,作者認為青銅古槐就是項羽形象的象征,水淹不沒,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壯哉!9.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題干的關鍵在于司馬遷把項羽寫成“悲劇英雄”的原因,也就是項羽的悲劇色彩體現在那里,應當從好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就好的一方面而言,他“垓下受困”卻“毫無懼色”并“縱馬馳騁,斬將搴旗”“他毫無懼色,再發虎威,連斬數將”,身后堆滿了漢軍的尸體;他“勇敢剛烈、純樸真實”,深得平民喜歡,具有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民間人們篩選出項羽代表忠勇的形象,突出他的這一特點;他滿懷兒女柔情,對虞姬至死不渝,“在身陷重圍、生死存亡之際還與虞姬彈劍而歌”“我的虞她昨夜自刎身亡,即便我當上了皇帝,誰來做我的皇后……”;他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仍然擁戴我為王,我也沒有臉再去見他們了”“我的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們,你們的寬容讓我感動,更讓我無地自容”……這些都體現了項羽勇敢剛烈有擔當的特點。就壞的一方面而言,項羽有很多人性的弱點,如“他學而無恒,不肯讀書,……他性格殘忍,……他優柔寡斷,鴻門宴放走劉邦,……他逞個人英雄,……陶醉于自己的武功”,他的優柔寡斷、性格殘忍、個人英雄主義等導致了項羽最終的失敗。此外,項羽至死也沒有反思自己的失誤,認為“這失敗來得不明不白,蒼天,你不公道,你在捉弄我啊,明明是我連戰連捷,可為什么只剩下我自己”,把責任推給上天,不分析自己的原因。由此可見,司馬遷之所以將其評價為“悲劇英雄”,是因為其性格、行為既有英雄讓人敬仰的一面,又有失敗讓人悲嘆的一面。10.BDG11.D12.A13.(1)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外交使者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資糧,對您也沒有什么壞處。(2)不可借道給晉國而招惹它的貪心(或:晉國的貪心不能開啟),對入侵別國的賊寇不可忽視。一次(借道)已經很過分了,怎么可以再(或:第二次)借道給他呢?14.①從虞、虢兩國地理位置關系出發,分析兩國互為表里,闡明唇亡齒寒的道理;②以歷史事實(桓、莊兩族被晉獻公殘殺)為例,說明晉國歷來對宗親冷酷無情;③以古書理論為依據,闡明權力的維系主要依靠德政,而非鬼神。【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晉國將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么愛惜的呢?再說晉侯愛虞國(這件事),(對于他來說)虞國能比桓叔、莊伯的后代更加親近嗎?“將虢是滅”是以“是”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句,所以在B處斷開;“何愛于虞”是疑問句,“于”作介詞,引出“愛”這一動作的對象,所以在D處斷開;“虞能親于桓莊乎”是狀語后置句。其中“虞”作主語,“親”作狀語,“于桓莊”作狀語,又因為“乎”是句末語氣詞,所以在G處斷開。故選BDG。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正確。厭:滿足。句意:那個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山不滿足于它的高,海不滿足于它的深。C.正確。因:依靠。/因:繼,接續,接著。句意: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D.錯誤。薦:進獻。/薦:祭奠。句意:發揚他的美德來(向神明)進獻芳香的祭品。/就當是把你的將死的孩子祭奠。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充分考慮到鄭國的利益”錯誤。燭之武之所以能夠勸退秦軍,是因為只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完全站在秦國利益的角度對秦伯進行勸說。故選A。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為”,把……作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共”,同“供”,供給。(2)“啟”,開啟,招惹;“玩”,忽視,輕視;“甚”,過分;“其”,怎么,難道。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由“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可見,此處從當前虢、虞德位置關系出發,以“唇亡齒寒”作比,一針見血地點明了晉滅虢對虞的直接威脅。由“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可見,此處以歷史事實為據,駁斥了虞公同宗不會相殘的觀點。由“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可見,此處以古書理論為據,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幻想,闡明權力的維系主要依靠德政。參考譯文:材料一: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包圍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退走。”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臣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亡國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夜里,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冒昧地以此事來打擾您。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不好辦,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的實力呢?鄰國實力增強,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經過,鄭國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無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有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得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結盟,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也撤離鄭國。材料二:晉侯再次向虞國借路來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虞國必定跟著滅亡。晉國的野心不能助長,對入侵者不能放松警惕。一次已經可以說是過分了,難道可以來第二次嗎?俗話說‘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靠,失去了嘴唇,牙齒便感到寒冷’,這說的就是虞國和虢國的關系。”虞公說:“晉國,和我是一個宗族,難道會害我嗎?”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兒子。太伯不聽從父命,因此沒有繼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他們)做過文王的掌政大臣,在王室有功勛,受勛的記錄還收藏在盟府。晉國將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么愛惜的呢?再說晉侯愛虞國(這件事),(對于他來說)虞國能比桓叔、莊伯的后代更加親近嗎?桓叔、莊伯的后代有什么罪過,晉侯把他們殺了,不就是因為有威脅嗎?親人因為尊榮而有威脅,尚且被殺害,何況是國家之間(有利益關系)呢?”虞公說:“我祭祀的祭品豐盛又潔凈,神明必定保佑我。”宮之奇回答說:“我聽說:鬼神不親近哪一個人,只依從有德行的人。所以《周書》說:上天沒有偏愛,只輔助有德行的人。又說:‘(祭祀的)黍稷不芳香,只有光明的美德才芳香。’又說:‘百姓并不改變祭祀的物品,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祭物。’這樣看來,如果(國君)沒有德行、百姓不和睦,神明就不來享用祭物了。神明所依靠的,必將在于德行。如果晉侯攻取了虞國,發揚他的美德來(向神明)進獻芳香的祭品,神明難道會舍棄嗎?”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的要求。宮之奇帶領了他的族人出走,說:“虞國過不了今年的臘祭了,(滅掉虞國)就在這一次,晉國不必再次出兵了。”冬季,十二月初一日,晉國滅掉了虢國。虢公丑逃亡到京城。晉軍回國,住在虞國,乘機襲擊虞國,滅亡了它。15.C16.①有孤高隱逸的情懷。“寄隱孤山”“深掩苔扉”“白鶴忘機”寫隱居處的清幽和主人的忘卻機心不理俗事,顯其孤高淡雅的情懷、恬淡隱退的內心。②對現實不滿和對紅塵往事的留戀之情。如“青梅薦酒”后依然“怯殘寒”,傳達出對現實的郁悶不樂之情;“正柳腴花瘦”幾句寫景如畫,色彩絢麗迷人,充滿著紅塵的歡樂和喧囂,“回首繁華夢”則表達出對繁華往事的留戀之情。③深深的悲愁無奈。“悵年華”“彈淚送春歸”抒發心中的惆悵焦慮,青春虛耗,人生愿望卻得不到實現而心有不甘。【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