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0年版)腹瀉病是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一組疾病。急性感染性腹瀉病指病程在2周以內、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瀉病。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發病率高、流行廣泛,嚴重危害兒童健康。近年來,隨著發展中國家口服補液鹽(ORS)的廣泛應用、母乳喂養率提高、營養和衛生保健措施改善,該病致死率明顯降低,但仍是我國兒童常見病及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在治療過程中還存在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和過多經靜脈補液等問題。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相關學科專家,結合我國國情,制定了《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診療規范(2020年版)》,以進一步提高我國兒童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診治水平。一、主要病原體病原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見附表1),其中以病毒感染,尤其是輪狀病毒感染最為常見。二、臨床表現(一)共同臨床表現。1.消化道癥狀。大便性狀改變,如稀糊便、水樣便、黏液便、膿血便;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次以上,甚至10~20次/日;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22.全身癥狀。如發熱、煩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驚厥、昏迷、休克,可伴有心、腦、肝、腎等其他器官系統受累表現。3.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包括不同程度的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癥、低鈉或高鈉血癥,也可有低鈣血癥、低鎂血癥。(1)脫水。依據丟失體液量、精神狀態、皮膚彈性、黏膜、前囟、眼窩、肢端、尿量、脈搏及血壓的情況進行脫水程度的評估,脫水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見附表2)。根據血清鈉水平分為等滲性脫水(130~150mmol/L)、低滲性脫水(<130mmol/L)和高滲性脫水(>150mmol/L),以前兩者多見。(2)代謝性酸中毒。表現為呼吸深快、頻繁嘔吐、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等。(3)低鈉和高鈉血癥。可有惡心、嘔吐、精神萎靡、乏力,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驚厥發作等。(4)低鉀血癥。如精神不振、無力、腹脹、心律紊亂等。(5)低鈣血癥和低鎂血癥。主要表現為手足搐搦和驚厥,營養不良患兒更易發生。脫水、酸中毒糾正過程中或糾正后出現上述表現時,應考慮低鈣血癥可能。補鈣治療無效時應考慮低鎂血癥。(二)常見病原體所致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臨床特點。(見三、輔助檢查3(一)糞便常規。為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常規檢查。霍亂弧菌感染時,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可見呈流星樣運動的弧菌。阿米巴原蟲感染時,鏡下可見含紅細胞的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真菌感染時,大便涂片可見孢子、菌絲。(二)糞便細菌培養。黏液膿血便或大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者,應行糞便細菌培養;出現急性水樣便的免疫功能正常患兒無需常規行糞便培養。(三)其他病原學檢測方法。如酶免疫分析、直接免疫熒光分析、核酸擴增技術或分子序列分析檢測等。(常用病原學檢測方法見附表4)(四)血培養。以下情況應做血培養檢查:疑似膿毒癥或腸源性發熱;有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原發或繼發免疫功能低下;3個月以下嬰兒;有某些高危因素如溶血性貧血、到過腸源性發熱疫區旅游或接觸過來自疫區、患不明原因發熱性疾病的旅游(五)其他。如血常規、血生化、血氣分析及心電圖等。意識改變或驚厥患兒除檢測血糖和電解質外,可酌情完成腦脊液、頭顱CT或MRI檢查。有急腹癥表現者,應行腹部B超和/或腹部立位片等檢查。四、診斷病程2周以內,大便性狀改變,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即可診斷急性腹瀉病,有發熱等感染表現者,應首先考慮急性感染性腹瀉病。根據大便性狀和鏡檢所見,結合發病季節、年齡以4及流行情況可初步估計病因,病原學檢查可協助明確致病原。需同時完善血氣分析和血生化,評估有無脫水及其程度、性質,以及有無酸堿失衡和電解質紊亂。五、鑒別診斷(一)水樣便鑒別。1.導致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的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瀉、原發性膽汁酸吸收不良等,可根據不同疾病特點選擇大便酸堿度、還原糖試驗、大便鉀、鈉及氯離子測定、基因檢測等檢查方法加以鑒別。2.食物蛋白誘導的腸病。最常見過敏原是牛奶蛋白、大豆、雞蛋等。癥狀多在1歲內出現,表現為攝入可疑食物數天后出現嘔吐、腹瀉,水樣便為主,可伴有貧血、低蛋白血癥、維生素K缺乏等。回避可疑食物癥狀緩解,攝入可疑食物后癥狀重現可考慮本病,食物激發試驗和小腸黏膜活檢對診斷有幫助。(二)膿血便鑒別。常由各種侵襲性病原感染所致,僅憑臨床表現難以區別,應進行大便病原檢測。還需與下列疾病鑒1.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中毒癥狀重,高熱,嘔吐,大便初為水樣便,繼而轉為暗紅色、果醬樣或赤豆湯樣血便,腹脹重,常伴休克。腹平片和腹部B超可見小腸局限性充氣擴張、腸間隙增寬、腸壁積氣等。2.食物蛋白誘導的直腸結腸炎。多見于純母乳喂養的6個月以內嬰兒。主要表現為腹瀉,大便性狀多變,可呈稀便或稀糊5便,常見黏液便和血便。患兒一般狀態好,腹部觸診無陽性發現。回避可疑食物癥狀好轉,重新進食可疑食物后癥狀反復者應高度懷疑,食物激發試驗有助于確診。3.食物蛋白誘導的小腸結腸炎綜合征。常見過敏原是牛奶蛋白、雞蛋、大豆等。嘔吐、腹瀉是常見臨床表現,呈水樣便或稀便,如病變累及結腸可出現血便。急性發作患兒,嘔吐出現在攝入食物后4小時內,24小時內可有腹瀉,重者可有不同程度脫水。容易誤診為急性感染性腹瀉病。回避可疑食物癥狀緩解、攝入可疑食物后癥狀重現可考慮本病,食物激發試驗有助于診斷。4.炎癥性腸病。是一組原因尚不清楚的非特異性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主要表現為腹瀉,多為粘液血便,伴腹痛、體重減輕、發熱、貧血、生長發育遲緩等全身表現。部分伴有關節病變、虹膜睫狀體炎、結節性紅斑等腸外表現。初發病例易被誤診為急性感染性腹瀉病,需綜合病史、體檢、內鏡、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六、病情嚴重程度評估和入院標準(一)病情嚴重程度評估。1.輕型。以胃腸道癥狀為主,無脫水及明顯全身中毒癥狀。2.中型。胃腸道癥狀較重,并出現輕、中度脫水和/或有全身中毒癥狀。3.重型。胃腸道癥狀重,重度脫水和/或有明顯的全身中毒癥狀。6(二)入院標準。經口服補液治療失敗,伴中重度脫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和/或全身感染中毒癥狀重、休克,有消化道外器官或系統受累的患兒應住院治療。七、治療治療原則:預防和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繼續適量飲食,合理用藥。(一)補液治療。補液方式分為口服補液、靜脈補液和鼻飼管補液。1.口服補液。口服補液與靜脈補液同樣有效,是預防和治療輕度、中度脫水的首選方法。目前推薦選擇低滲口服補液鹽患兒自腹瀉開始就應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可予ORSⅢ或米湯加鹽溶液[每500ml加細鹽1.75g(約為1/2啤酒瓶蓋)]。每次稀便后補充一定量的液體(<6月50ml,6月~2歲100ml,2~10歲150ml,10歲以上兒童按需隨意飲用),直至腹瀉停止。輕至中度脫水:口服補液用量(ml)=體重(kg)×(50~75),4h內分次服完。4h后再次評估脫水情況。以下情況提示口服補液可能失敗,需調整補液方案:①頻繁、大量腹瀉10~20ml/kg·h②頻繁、嚴重嘔吐;③口服補液服用量不足,脫水未糾正;④嚴重腹脹。2.靜脈補液。適用于重度脫水及不能耐受口服補液的中度脫水患兒、休克或意識改變、口服補液脫水無改善或程度加重、腸梗阻等患兒。靜脈補液的成分、量和滴注持續時間須根據脫7水程度和性質決定。補液原則為“先濃后淡,先鹽后糖,先快后慢,見尿補鉀”。(1)第1個24h的補液。①確定補液總量。應包括累積丟失、繼續丟失和生理需要三個方面。累積丟失根據脫水程度估算(見附表2);繼續丟失一般為20~40ml/kg·d;兒童生理需要量按照第一個10kg體重lOOml/kg,第二個10kg50ml/kg,其后20ml/kg補給。第1個24h②確定液體性質。等滲性脫水一般選擇1/2張含鈉液,低滲性脫水一般選擇2/3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一般選擇1/3~1/5張含鈉液。難以確定脫水性質者先按等滲性脫水處理。脫水一旦糾正,能口服補液的盡早給予ORS口服。常用混合溶液及其簡易配制方法見附表6。③補液速度。中度脫水無休克表現者,補液總量的1/2在前8~10h內輸入,輸液速度約為8~12ml/kg·h;剩余1/2在14~16h內輸入,輸液速度約為4~6ml/kg·h。重度脫水有休克者首先擴容,可選擇生理鹽水或含堿的等張糖鹽混合液20ml/kg,20ml/kg擴容,一般不超過3次,同時需評估有無導致休克的其他原因。休克糾正后再次評估脫水程度,確定后續補液量和補液速度,原則和方法同前。注意監測血糖,休克糾正后可給予5%~10%含糖液,以避免低血糖。補液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8若脫水程度減輕、嘔吐停止,盡早改為口服補液。(2)24h后的補液。經第1個24h補液,脫水和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已基本糾正,需要補充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若能夠口服,則改為口服補液;若因嘔吐不能口服,則靜脈補液。補充繼續丟失量的原則是“丟多少補多少、隨時丟隨時補”,常用1/2~1/3含鈉液;補充生理需要量用1/4~1/5張含鈉液。這兩部分相加后,于12~24h內勻速補液。3.鼻飼管補液。推薦應用于無靜脈輸液條件、無嚴重嘔吐的脫水患兒,液體選擇ORSⅢ,初始速度20ml/kg·h,如患兒反復嘔吐或腹脹,應放慢管飼速度。每1~2h評估脫水情況。有中、重度脫水者應同時盡快建立靜脈通路或轉至上級醫院。(二)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1.低鈉血癥。輕度低鈉血癥多隨脫水的糾正而恢復正常,不需特殊處理。當血鈉<120mmol/L時,可用高滲鹽水如3%NaCl糾正,靜脈每輸入12ml/kg3%NaCl溶液,可提高血鈉10mmol/L,初始可予1/3~1/2劑量,如癥狀無緩解,可重復上述劑量。宜mmol=[130-實測血鈉(mmol/L)]×體重(kg)×0.6。在4h內可先補給計算量的1/2~1/3,余量根據病情演變情況調整。需特別注意:嚴重低鈉血癥時,第1個24h限制血鈉升高超過10mmol/L,隨后每24h血鈉升高<8mmol/L,血鈉糾正幅度過快過大,可導致神經滲透性脫髓鞘。有酸中毒者使用碳酸氫鈉或乳酸鈉時,其中的鈉也應計算在內。92.高鈉血癥。一般高滲性脫水不需特殊處理,隨脫水糾正血鈉水平可逐漸恢復。嚴重高鈉血癥(血鈉>155mmol/L)時應避免血鈉水平降低過快,以每小時血鈉下降速度≤0.5mmol/L為3.低鉀血癥。(1)鼓勵患兒進食含鉀豐富的飲食;(2)輕者可分次口服10%KCl100~200mg/kg·d;重者或不能經口服補鉀者,需靜脈補充,時間大于6~8h。注意:①KCl濃度應稀釋到0.15%~0.3%;②含鉀液應緩慢靜脈滴注,禁忌直接靜脈推注,體內缺鉀至少需2~4天才能補足;③有尿后補鉀,少尿、無尿者慎用。④反復低鉀血癥或低鉀難以糾正者,應注意補鎂治療。4.低鈣和低鎂血癥。無須常規補充鈣劑和鎂劑。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抽搐,應急查血鈣、血鎂等電解質及血糖。血鈣低者可予10%葡萄糖酸鈣0.5ml/kg,最大不超過10ml,10~20min靜脈緩注,必要時重復使用。低鎂血癥者可予25%硫酸鎂,每次0.2ml/kg,每天2~3次,深部肌肉注射,療程2~3天,癥狀消失后停藥。嚴重低鎂血癥或深部肌肉注射困難者,可靜脈補充硫酸鎂50~100mg/kg·次,單次最大量不超過2g,25%硫酸鎂用5%葡萄糖稀釋為2.5%的硫酸鎂溶液緩慢靜點,每次輸注時間不少于2h,可按需重復給藥。靜點過程中需密切監測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5.代謝性酸中毒。(1)輕、中度代謝性酸中毒經補液治療即可糾正,無需額外補充堿性藥物。(2)嚴重代謝性酸中毒需予堿性液糾酸,劑量計算方法如下:①所需碳酸氫鈉mmol數=(24-實測HCO3ˉ值)×0.3×體重(kg);②所需5%碳酸氫鈉ml數=BE絕對值×0.5×體重(kg)。注意堿性液一般稀釋成等張含鈉液后分次給予,首次可給計算量的1/2。注意保持氣道通暢以保證CO2的排出,酸中毒糾正后注意補充鉀和鈣。(三)飲食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病期間,口服或靜脈補液開始后應盡早給予適宜飲食,不推薦高糖、高脂和高粗纖維食物。嬰幼兒母乳喂養者繼續母乳喂養,配方奶喂養者伴有乳糖不耐受時可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年齡較大的兒童,無需嚴格限制飲食。盡可能保證熱量供給。急性腹瀉病治愈后,應額外補充疾病導致的營養素缺失。(四)抗感染治療。1.病毒是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主要病原,常為自限性,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藥物,一般不用抗病毒藥物,且不應使用抗菌藥物。2.水樣便腹瀉者(排除霍亂后)多為病毒或非侵襲性細菌感染引起,一般不用抗菌藥物。伴明顯中毒癥狀且不能完全用脫水解釋者,尤其是重癥患兒、早產兒、小嬰兒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應使用抗菌藥物。黏液膿血便者多為侵襲性細菌感染,應給予抗菌藥物;各地致病菌和耐藥情況有所不同,病原菌尚未明確時,應根據本地流行病學情況經驗性選擇抗菌藥物;病原菌明確后,根據藥敏結果和病情給予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常見病原體感染的常用抗菌藥物見附表7。另外,霍亂弧菌引起的腹瀉抗感染藥物可用多西環素(8歲以上患兒)、阿奇霉素、環丙沙星等。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感染可用復方磺胺甲噁唑。3.寄生蟲所致腹瀉病少見。藍氏賈地鞭毛蟲和阿米巴感染可使用甲硝唑、替硝唑;隱孢子蟲感染主要見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予大蒜素等治療。4.真菌性腸炎應根據病情酌情停用原用抗菌藥物,并結合臨床情況考慮是否應用抗真菌藥物。5.原則上首選口服給藥,下列情況推薦靜脈給藥:①無法口服用藥(嘔吐、昏迷等);②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現發熱;③膿毒癥、已證實或疑似菌血癥;④新生兒和<3個月嬰兒伴發熱。(五)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有助于縮短急性水樣便患兒的病程,減少腹瀉次數和量。用法和用量1歲,1g/次,1~2歲,1~2g/次,2歲以上2~3g/次,餐前口服,每日3次口服。(六)補鋅治療。在鋅缺乏高發地區和營養不良患兒中,補鋅治療可縮短6月~5歲患兒的腹瀉持續時間。<6個月的患兒,每天補充元素鋅10mg6個月的患兒,每天補充元素鋅20mg,療程10~14天。元素鋅20mg相當于硫酸鋅100mg、葡萄糖酸鋅(七)微生態制劑。益生菌有可能縮短腹瀉病程及住院時間,可酌情選用。八、中醫藥治療中醫治療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治則,針對不同病因辨證施治,實證以祛邪為主,虛證以扶正為主。同時配合小兒推拿、灸療法等外治法。(1)濕熱瀉:多見于急性腹瀉。證候表現:起病急,腹瀉頻繁,大便稀,色黃而氣味穢臭,或夾粘液,肛門灼熱,發紅,煩躁,口渴喜飲,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治則:清熱利濕、分利止瀉。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金銀花、茯苓、車前子、蒼術等)。加減:發熱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嘔吐,加姜半夏、生姜。中成藥:葛根芩連類。(2)傷食瀉:起病前有傷食病史。證候表現:大便稀帶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味酸臭,脘腹脹滿、疼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不欲飲食,惡心嘔吐,舌質淡紅,苔白厚膩或淡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治則:消食導滯、理氣止痛。方藥:保和丸加減(藿香、陳皮、焦三仙或雞內金、萊菔子、茯苓、蒼術、白術等)。加減:嘔吐,加姜半夏、生姜;腹痛,加木香、白芍、元胡、甘草。中成藥:保和丸類、神曲消食類。(3)風寒瀉:由于感受風寒、飲食生冷引起的腹瀉。證候表現:大便清稀,夾有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淡紅。治則:疏風散寒、化濕和中。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紫蘇葉、蒼術、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加減: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砂仁、木香;腹脹,苔膩,加大腹皮、厚樸。中成藥:藿香正氣類。(4)脾虛瀉:適用生后即腹瀉或病后伴發腹瀉。證候表現:腹瀉遷延,時輕時重,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不臭,不欲飲食,神情倦怠,形體消瘦或虛胖。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指紋淡。治則:健脾益氣、固澀止瀉。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茯苓、白術、蒼術、山藥、陳皮、雞內金、黃芪)。中成藥:參苓白術類、人參健脾類。(5)脾腎陽虛瀉:適用于重癥難治性腹瀉。證候表現:腹瀉日久,久治不愈,腹瀉頻繁,洞泄不止,大便色淡不臭,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四肢發涼。舌淡少苔,脈微弱,指紋淡。治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人參、蒼術、甘草、干姜、茯苓、山藥、煨肉豆蔻、鹽炒補骨脂、醋五味子、吳茱萸、大棗等)。中成藥:附子理中類、四神丸類。2.變證(1)氣陰兩傷:多由水瀉、暴瀉、濕熱瀉大量損失陰液,津虧氣耗所致。若不及時救治,則可能迅速發展為陰竭陽脫證。證候表現:瀉下無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囟門凹陷,皮膚干燥,心煩不安,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則無尿,唇紅而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治則:健脾益腎,酸甘斂陰。方藥:人參烏梅湯加減(人參、烏梅、木瓜、蓮子、山藥、加減:久瀉不止,加訶子、禹余糧;口渴引飲,加天花粉、(2)陰竭陽脫:多因久瀉耗傷陽氣,陽損及陰所致的危重證候表現:瀉下不止,便如稀水,次頻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哭聲微弱,氣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脈細微欲絕。治則:回陽固脫。方藥: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紅參、附子、龍骨、牡蠣、芍藥、炙甘草、干姜、白術)。加減:尿少無淚加麥冬、五味子;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即予回陽救逆、益氣固脫類中藥注射液靜滴,本證病情危重,應中西醫結合治療。常用手法:分陰陽、推脾經、摩腹、運土入水、揉龜尾。濕熱瀉加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等;傷食瀉加揉板門、清大腸、運內八卦等;脾虛瀉加推三關、捏脊、推上七節骨等。(三)灸療法。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闕,隔姜灸或艾條溫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四)中藥外治。1.丁香2g,吳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細末。每次1~3g,醋調成糊狀,敷貼臍部,每日1次。用于脾虛瀉。2.艾絨30g,肉桂、小茴香各5g,公丁香、桂丁香、廣木香各3g,草果、炒蒼術各6g,炒白術15g。共研粗末,納入肚兜口袋內,圍于臍部。用于脾虛瀉及脾腎陽虛瀉。九、預防與控制(一)預防。急性感染性腹瀉病是可預防疾病,適當的預防措施可大幅降低該類疾病的發病率。主要措施包括: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提倡母乳喂養;積極防治營養不良;疫苗接種。(二)患者、接觸者及其直接接觸環境的管理。感染性腹瀉的患者應及時到醫療機構治療。在醫院產科的嬰兒室、兒科病房等發現病毒性腹瀉、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等時,應及時隔離、治療病人,對污染的環境進行消毒。(三)法定傳染病報告。做好相關法定傳染病報告工作,包括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其他感染性腹瀉。急性感染性腹瀉病常見病原體致瀉性大腸埃希菌產毒性大腸埃希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侵襲性大腸埃希菌出血性大腸埃希菌黏附性大腸埃希菌空腸彎曲菌非傷寒沙門菌霍亂弧菌(血清群O1和O139)志賀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艱難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腺病毒40、41與42型星狀病毒腸道病毒冠狀病毒札如病毒隱孢子蟲藍氏賈第鞭毛蟲溶組織內阿米巴人芽囊原蟲念珠菌毛霉菌脫水程度評估差常見病原體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瀉病臨床特點腹瀉性狀病因特點水樣便:水樣便或稀便,可含少量黏檢無白細胞或偶見少量白細胞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是2歲以下兒童腹瀉的主要病因。起病急,嘔吐常先于腹瀉出現,腹瀉頻繁,可伴脫水和酸中毒;部分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多在7天左右。易聚集性發病,起病急,兒童以嘔吐更為突出,常伴有腹痛、發熱、乏力等,可有呼吸道癥狀,可伴脫水。自限性黏液膿血便:黏液便和/或膿血便;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和數量不等的紅細胞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TEC)霍亂弧菌O1和O139志賀菌非傷寒沙空腸彎曲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溶組織內阿米巴夏季多見,多有不潔飲食史,可有嘔吐、脫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7天。多有流行病學史。嘔吐、腹瀉嚴重,便前腹痛明顯,大量“米泔水樣便”。是侵襲性腹瀉的主要病原。起病急,高熱等中毒癥狀明顯,嚴重者可發生膿毒性休克。嬰兒常見,易發生院內感染,大便性狀多變。腹痛劇烈,易被誤診為闌尾炎;可引起吉蘭-巴雷綜合征。人畜共患疾病,臨床表現較復雜,多數以嘔吐、腹瀉為主要表現,部分表現為膿毒癥,可合并關節炎、淋巴結炎和結節性紅斑。疾病特點與志賀菌相似。初為黃色水樣便,后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伴腹痛,可并發溶血尿毒綜合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大便呈果醬樣,腥臭,鏡下可見大量紅細胞、少量白細胞,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腸外感染以肝膿腫最常常用病原學檢測方法病原體檢測方法標本輪狀病毒、諾如病毒酶免疫分析檢測,或核酸擴增技術沙門菌、志賀菌、空腸彎曲菌大便培養,或核酸擴增技術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大便培養,毒素免疫分析,核酸擴增技術艱難梭菌谷氨酸脫氫酶抗原測定和/或艱難梭菌毒素檢測,或核酸擴增技術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大便培養,分子序列分析,核酸擴增技術霍亂弧菌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免疫熒光試驗、細菌培養溶組織內阿米巴大便生理鹽水涂片鏡檢找滋養體;血清抗體,大便抗原檢測,核酸擴增技術大便、血、十二指腸引流液直接免疫熒光分析、酶免疫分析,核酸擴增技術ORSⅢ配方氯化鈉枸櫞酸鈉氯化鉀無水葡萄糖配置用法每袋加溫水250ml幾種混合液的簡便配制---注:為了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購買農用車協議合同
- 評估項目居間合同協議
- 起重機買賣租賃合同協議
- 訂制衣柜付款合同協議
- 湖南省邵陽市邵東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地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第03節 探究外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教學設計
- 樓頂安裝升降機合同協議
- 商場攤位轉讓合同協議
- 品牌代言合同協議
- 和諧協議書范本
- 勞務公司與公司合作協議書
- 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課程說課
- 國土空間規劃與自然資源“一張圖”構建的理論方法和實踐
-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虎皮鸚鵡
- 撫順東科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15萬噸-年減水劑單體、3萬噸-年表面活性劑系列產品及16萬噸-年碳酸酯 系列產品建設項環境影響報告
- 產品需求文檔(PRD)模板
- 2022新教科版科學五下全冊教案、全冊教學反思(表格式)
- GB/T 5209-1985色漆和清漆耐水性的測定浸水法
- 反有組織犯罪法學習PPT
- “問題解決型”課題QC活動程序及案例分析-課件
- 食堂燃氣安全使用檢查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