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2025春季歷史 第22課 活動課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傳承 課件(共27張圖文) 學習資料_第1頁
七年級下冊2025春季歷史 第22課 活動課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傳承 課件(共27張圖文) 學習資料_第2頁
七年級下冊2025春季歷史 第22課 活動課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傳承 課件(共27張圖文) 學習資料_第3頁
七年級下冊2025春季歷史 第22課 活動課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傳承 課件(共27張圖文) 學習資料_第4頁
七年級下冊2025春季歷史 第22課 活動課 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傳承 課件(共27張圖文) 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2課活動課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傳承《歲朝村慶圖》(局部)描繪了江南鄉村百姓春節的活動兒童們在燃放爆竹,大人們在寫對聯、飲茶敘談,親朋故舊相互拜訪、歡聚一堂,與現在人們歡度春節的景象高度一致。傳統節日習俗的延續與傳承,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直接體現。我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豐富多樣,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家喻戶曉,反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傣族的潑水節、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藏族的藏歷新年、回族的回歷新年等民族節日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節日習俗文化。讓我們通過學習和探索,一起走進傳統節日,了解它們起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1.通過對傳統節日的起源、演變過程的梳理,了解我國節日文化的源遠流長豐富多彩。2.分析、概括影響傳統節日產生和演變的因素,探究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內涵,理解節日文化傳承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3.通過對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演變的探究,認識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尊重各民族文化傳統,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圍繞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演變主題,分階段進行活動。1.小組研究--探索傳統節日的起源。在搜集、整理材料的基礎上試通過歷史、語文、科技、體育等課程學習,綜合探究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習俗的演變分析其產生原因。2.班級交流--聚焦傳統節日的傳承。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用多種形式展示活動成果,分享參與節日活動的體會與感受,探討傳承傳統節日的途徑。1.提出主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潑水節、火把節等傳統節日的起源與演變。2.組建研究小組。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具體主題,分別進行研究。3.搜集資料,展開分析和探討。明確分工,圍繞主題從多學科角度搜集資料。如有關傳統節日的歷史典籍記載;反映傳統節日的詩歌、戲曲和繪畫等文學藝術作品:傳統節日習俗中蘊含的科技和體育元素等。4.形成小組研究成果。將搜集到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匯集成相應的研究成果。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社會根源;知道節日習俗的儀式流程、表現形式等,探討其反映出的社會發展信息;理解傳統節日的美好寓意。5.舉辦成果展示會。各組代表在班級匯報并展示研究成果,各組間進行交流在全班充分討論基礎上,探討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我們能做些什么。同學自由發言,教師及時點評并總結討論結果。第2課《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中引用這樣一則文獻史料:“夫以銅可以明得失。朕常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以人為銷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逝,遂亡文獻史料是書面記錄史事的主要載體,讀懂文獻史料是學習歷史的基礎。如何讀懂這則文獻史料?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關注史料的出處,其中往往蘊含著時間、主題等重要信息。如這則史料出自劉晌等編撰的《舊唐書·魏征傳》從文獻史料可以看出,這是有關唐朝名臣魏征勸諫唐太宗的故事。查閱字典等工具書,弄清文獻史料中字、詞的含義。如“以銅為鏡”,指古人梳妝打扮常用銅鏡;“以古為鏡”,指以歷史作為鏡鑒;“以人為鏡”,指的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理解文獻史料的整體意思。如這則史料的整體含義,是唐太宗對魏征勸諫的高度評價: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征一死,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啊!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如在歐陽修、宋祁編撰的《新唐書·魏征傳》中有意思相似的文字:“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已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表明唐太宗懂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道理,把魏征比作一面鏡子對其諫言擇善而從。第10課《金與南宋對峙》中介紹了“靖康之變史事包括歷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和握史事就為認識歷史現象和建立歷史聯系奠定了基礎以從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結果等要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如靖康之變發生的時間是1127年,地點是北宋的都城東京。史事中的歷史人物。靖康之變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宋徽宗和宋欽宗。面對金軍的強大攻勢,他們心存幻想,措施失當,結果被金軍掠為俘虜,最終客死他鄉。史事發生的背景和原因遼宋夏金時期呈現出多民族政權并立的發展態勢,在宋金聯合滅遼過程中,金愈加強大,也看到了北宋的腐敗和無能,這成為金滅北宋的原因。史事的過程按照事件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