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20個易錯知識點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20個易錯知識點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20個易錯知識點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20個易錯知識點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20個易錯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20個易錯知識點匯總1、不能深入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易錯分析】1、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是決策方式,中央集權是一種政治體制,兩者的結合構成了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君主專制強調君主個人權力至高無上,國家大事由其一人獨斷。中央集權是指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權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長官只能在允許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2、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兩對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皇權加強,相權削弱直至消亡)、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削弱)。3、中央集權制度下的三大趨勢一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結構,不斷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二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三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2、不能正確認識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差異【易錯分析】分封制和郡縣制的不同:第一,傳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實行世襲制。郡縣制則不同,郡縣的行政長官郡守和縣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即實行任免制。第二,職責范圍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封地內不但享有行政統治權,而且擁有對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權,但受封的諸侯必須對周天子盡一定的義務。郡縣制則不同,郡守和縣令在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和人口沒有統治權。郡守和縣令只負責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第三,歷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諸侯國具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絕對安全的義務,這與西周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低、政治不穩定、文化差異較大的情形相適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各諸侯國在封地內擁有絕對的統治權,逐漸演變成完全獨立的國家。春秋爭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產物。郡縣制的出現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據帶來的隱患,使皇帝能夠直接控制地方,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的組成部分。3、不能區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易錯分析】學生易錯認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聯合大月氏進攻匈奴。其實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為了聯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為了加強西漢與西域的聯系。4、不能全面認識三省六部制【易錯分析】學生易對三省六部的職權區分不清,對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點——提高行政效率,下面從多角度梳理一下:(1)三省: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戶部——主管戶口、賦稅等。禮部——主管國家的禮儀制度。兵部——主管軍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3)歷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從而避免出現權臣專權的局面,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5、弄不清各時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機構【易錯分析】歷代封建王朝對新疆的管理(1)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2)唐朝設安西都護府(唐太宗時)和北庭都護府(武則天時)管轄新疆地區。(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亂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維吾爾族)的叛亂,重新統一了新疆地區。(4)清朝于1762年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6、對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理解錯誤【易錯分析】學生易對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原因認識不清,下面梳理一下:(1)根本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2)具體原因:清政府統治腐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3)直接原因:英國用武力保護其骯臟的鴉片貿易。7、對近代列強攫取的中國特權掌握不準確【易錯分析】近代列強在中國攫取的侵略特權及廢除1.近代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的中國特權:(1)《南京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2)《南京條約》附件,英國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權;(3)《望廈條約》,美國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特權,美國人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特權;(4)《黃埔條約》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5)《天津條約》規定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6)日本通過“二十一條”攫取了大量特權;(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攫取了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權。2.列強攫取的中國特權的廢除(1)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的要求;(2)1943年南京國民政府與美英等國簽訂協議,廢除治外法權等一些特權;(3)1949年9月通過的《共同綱領》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取消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根據《共同綱領》,新中國徹底清除了帝國主義百余年來通過不平等條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所獲得的特權。8、對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辨別不清【易錯分析】學生易對二者區分不清,二者出現的相同歷史背景(1)經濟基礎一致:封建自然經濟雖然在逐漸解體,但仍占主導地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處于初步發展階段。(2)階級基礎相同:占統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階級,但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一定的發展。(3)在政局方面,都發生在遭到列強侵略之后,清政府“搖搖欲墜”。二者的主要不同點體現在:百日維新的主觀目的是加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清末“新政”則提出建立君主立憲。9、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政治建設活動記憶混淆【易錯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設活動:(1)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2)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3)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為民主革命的前進奠定了基礎。(4)1931年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5)抗戰時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則建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政權,是當時中國最為民主的政權。(6)中共七大提出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7)《雙十協定》規定避免內戰,保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8)1946年的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于實現民主政治與和平建國的政協協議。(9)《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為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10)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0、不能準確理解抗戰勝利后的形勢和主要政治勢力的主張【易錯分析】抗戰勝利后中國的形勢特點和主要政治勢力的主張特點:(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決,國內矛盾逐漸突出;(2)全國人民要求和平,反對內戰,希望和平建國;(3)中國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壯大;(4)國民黨實行“假和平、真內戰”策略。主張:1.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主張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堅持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2.中國共產黨主張推翻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和新民主主義國家。3.民主黨派主張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1、混淆亞洲革命風暴與“亞洲的覺醒”【易錯分析】對二者的比較:(1)背景:亞洲革命風暴出現的背景是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嚴重侵犯了亞洲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亞洲的覺醒”出現的背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和各國人民的苦難,阻礙了這些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性質: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是反殖反封;“亞洲的覺醒”的性質是反帝反封。(3)領導階級:亞洲革命風暴的領導階級是農民領袖或封建王公;“亞洲的覺醒”的領導階級是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4)斗爭形式:亞洲革命風暴是舊式的農民戰爭,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亞洲的覺醒”屬于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宗教旗幟被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等旗幟所代替。(5)結果:亞洲革命風暴大部分被鎮壓下去;“亞洲的覺醒”雖大部分歸于失敗,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對中美關系的階段特征掌握不牢固【易錯分析】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發展的階段特征及形成原因(1)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末):中美關系處于對抗狀態主要原因:美國推行反共、反社會主義和反人民民主國家的全球霸權政策。在此期間,美國侵略朝鮮、侵略越南等,把斗爭矛頭指向社會主義中國。(2)第二階段(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美關系緩和,結束對抗,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主要原因①從美國方面來看: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動搖;美國在與蘇聯的爭霸中處于守勢,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國不得不考慮改善與中國的關系。②從中國方面來看:當時,中蘇關系不斷惡化,蘇聯陳兵中國北方邊境,直接威脅中國安全;美國在亞洲的戰略收縮和保守傾向非常明顯;中美關系的改善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應對蘇聯的威脅非常有利,同時,對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也有重要作用。(3)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美關系時而緊張,時而緩和主要原因:美國的“和平演變”策略在東歐、蘇聯得逞,使之加緊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不斷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美經濟交流日益密切。13、對“一國兩制”認識不到位【易錯分析】1.“一國兩制”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為解決臺灣問題、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而制定的一項重要戰略。2.“一國兩制”構想的歷史意義(1)大發展: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2)大貢獻: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方式。(3)大促進: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有利于完成祖國統一大業。14、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理解不準確【易錯分析】(1)議會、內閣和首相英國議會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實權。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首相通過國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組閣。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并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內閣對議會負責,議會監督內閣。(2)內閣的權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等。(3)首相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擁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權、高級文官的任免權、內閣會議主持權、各項重大政策的決策權等。(4)英王的地位和權力:作為國家元首,英王是國家統一的象征;作為英聯邦首腦,英王起著維系英聯邦的紐帶作用;英王“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15、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原則掌握不準確【易錯分析】美國1787年憲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則(1)民主原則——總統和國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2)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3)聯邦制原則——一個最高行政長官(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之上的聯邦司法體系。16、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掌握不準確【易錯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1)社會經濟前提: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端也日益暴露。(2)階級基礎: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爆發標志著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3)理論來源: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4)主觀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眾之中,總結工人運動經驗,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17、區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與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本質【易錯分析】學生易錯認為兩種體制都體現了民主,其二者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設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為了加強皇權;三權分立制是為了防止專制獨裁和維護民主。(2)分權內容:三省六部制是決策、審議、執行;三權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3)分權部門:三省六部制分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權分立分國會、總統、最高法院。(4)實質: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會皇權專制加強的表現;三權分立是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制度。18、對二戰后歐洲聯合認識不全面【易錯分析】1.學生易將歐洲聯合的根本原因當作美蘇的威脅,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聯合的影響。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經濟發展的需要。②現實因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喪失。③外部因素:美蘇的威脅。④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計劃”的提出。2.歐洲走向聯合的影響①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②動搖了美國的霸權地位;③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19、對世界多極化趨勢認識不準確【易錯分析】學生易對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認識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1)隨著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大,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展開競爭。西歐在外交上逐漸做到了“用一個聲音說話”,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2)戰后日本抓住機遇,經濟高速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日本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3)不結盟運動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了兩極格局。(4)通過建國后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和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崛起。同時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漸重要。(5)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逐漸衰退。總之,兩極格局因為美蘇的衰落和日本、西歐、中國的崛起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而逐漸受到越來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