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一輪復習書下注釋回扣選擇必修中冊教材(教師版)_第1頁
2025屆高考一輪復習書下注釋回扣選擇必修中冊教材(教師版)_第2頁
2025屆高考一輪復習書下注釋回扣選擇必修中冊教材(教師版)_第3頁
2025屆高考一輪復習書下注釋回扣選擇必修中冊教材(教師版)_第4頁
2025屆高考一輪復習書下注釋回扣選擇必修中冊教材(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擇必修中冊教材——書下注釋回扣精選精編

第三單元《屈原列傳》

1.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博聞強志:知識廣博,長于記憶。聞:學識。志:記。

治:指國家安定。亂:指國家動蕩。

嫻:熟練、熟悉。辭令:應對的言辭。

2.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圖議:謀劃計議。

3.王甚任之。任:信任。

4.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列:朝列、班列。害:嫉妒。

5.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憲令:國家法令。屬(zhǔ):撰寫。

6.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奪:強取為己有。與:給。

7.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8.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疾:痛心。聰:明察。

9.讒諂之蔽明也讒諂: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蔽:蒙蔽。

10.邪曲之害公也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害:損害。

11.方正之不容也方正:端方正直的人。

12.“離騷”者,猶離憂也。離憂:遭遇憂患。離:同“罹”,遭受。

13.人窮則反本窮:困窘沒有出路。反本:返回根本。

14.故勞苦倦極倦極:疲倦困苦。極:疲困。

15.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慘怛:憂傷,悲痛。

16.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信而見疑:誠實不欺卻被懷疑。見:被。

17.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蓋:大概,表推測。

18.《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淫:過度、無節制。怨誹:怨憤發牢騷。

不亂:不失分寸。

19.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刺:譏刺。

20.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廣崇:廣大崇高。條貫:條理。

21.靡不畢見。靡:無,沒有。見:同“現”。

22.其文約,其辭微。約:簡約。微:含蓄隱晦。

23.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文:文辭描寫。指:同“旨”。

24.舉類邇而見義遠。舉:列舉。類:事物。邇:近。

2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疏:遠離。濯淖污泥:污濁。

26.蟬蛻于濁穢蟬蛻:像蟬脫殼那樣。

27.不獲世之滋垢獲:辱、被辱。滋:黑。

2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皭:清白、潔凈。泥:同“涅”,染黑。滓:污染。

29.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推:推贊,推許。

30.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絀:同“黜”,指被罷免官職。

31.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從:同“縱”,合縱,聯合抗秦。

32.乃令張儀佯去秦。佯:同“佯”,假裝。

33.厚幣委質事楚。厚幣:豐厚的禮物。委:呈獻。質:同“贄”,見面禮。

34.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誠:如果。絕:斷絕

35.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使使:派使者。如:到,往。

36.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明年:第二年。

37.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因:趁機。用事者:當權者。

38.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設詭辯:說假話。

39.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顧反:回來。

40.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咎:怪罪,責怪。

41.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嫉:恨。

42.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存:思念。反覆:回歸。

4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三致志:再三表達(這種)意愿。

44.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自為(wèi):幫助自己。

45.然亡國破家相隨屬。相隨屬:接連出現。

46.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治國:安定太平的國家。

4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短:詆毀。

48.頃襄王怒而遷之。遷:放逐。

49.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被:同“披”,披散。形容:外貌,模樣。

50.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以:因此。見放:被放逐。

51.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圣人:聰明通達的人。凝滯:拘泥、執著。

與世推移:隨世道變化而變化。

52.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隨其流而揚其波:隨從世俗,與之同流。

53.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餔:吃。啜:喝。醨:薄酒。

54.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懷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潔美好的節操志向。瑾、瑜:美玉。

55.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

56.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潔凈的樣子。汶汶:渾濁的樣子。

57.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純潔。皓皓:皎潔的樣子。

溫蠖:塵垢。

58.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辭:文辭,指文學。

59.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祖:效法,繼承。

60.太史公曰:“余讀《離騷》……,悲其志。太史公:司馬遷的自稱。

61.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適:到某地去。

62.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吊:憑吊。彼其材:他那樣的才能。

63.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同:將……同等看待。

去就:離官去職或在朝任職。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第三單元《蘇武傳》

1.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并:都。

2.稍遷至栘中廄監。稍:漸漸。監:管事的官員。

3.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數:屢次。通使:互派使者。窺觀:窺探觀察。

4.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十余輩:十幾批。

5.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相抵。

6.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單于:匈奴的最高首領。

7.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對長輩的尊稱。行:輩。

8.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嘉:贊許。義:做事合乎情理。

9.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節:旄節,使者所持的憑證。

10.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厚賂:贈送豐厚的禮物。

11.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吏:臨時委任的使臣屬官。

士:士卒。斥候:偵察兵。

12.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置:備辦。遺:送給。

13.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益:漸漸。

14.方欲發使送武等。方:正要。發使:派遣使者。

15.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適逢。

16.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胡中。沒:陷入而不能脫身。

17.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將:率領。陰:暗地里。

閼氏:匈奴單于正妻的稱號。

18.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相知:相熟識,有交情。私候:私下拜訪。

19.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伏弩:暗中用弩弓。

20.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幸:希望。蒙:蒙受、得到。

21.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貨物:財物。

2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發:發動,動手。亡:逃跑。告:告發。

23.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生得:被活捉。

24.單于使衛律治其事。治:審理。

25.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發:暴露、泄露。狀:情狀、情況。

26.事如此,此必及我。及:牽連。

27.見犯乃死,重負國。見犯:受到侮辱,被侮辱。重:更加。

28.虞常果引張勝。引:牽扯。

29.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即謀:即使謀殺,假使謀殺。何以:以何,用什么。

30.宜皆降之。宜:應該。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31.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受辭:聽取供詞。

32.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屈節辱命:污損了節操,辜負了使命。雖:即使。

何面目以歸漢:即“以何面目歸漢”,賓語前置句。

33.鑿地為坎,置煴火。坎:坑。煴(yūn)火:沒有火焰的微火。

34.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蹈:同“搯”(tāo),叩擊,拍打。

35.武氣絕,半日復息。絕:斷絕。復息:又能呼吸。

36.惠等哭,輿歸營。輿:車,名→動,用車載送。

37.單于壯其節。壯:意動用法,認為……豪壯。

38.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候問:問候。收系:逮捕監禁。

39.單于使使曉武,會論虞常。使使:派使者。曉:通知。論:判罪。

40.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當:判處。

41.副有罪,當相坐。相坐:相連坐(治罪)。

42.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本無謀:本來沒有參與謀劃。何謂:謂何,說什么。

43.復舉劍擬之,武不動。擬:比畫。

44.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空:白白地。膏:滋潤。

45.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因:通過。

46.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同“叛”。背:背棄。

47.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何以汝為見:即“何以見汝為”,要見你干什么。

48.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斗:使……相斗。觀禍敗:有幸災樂禍的意思。

49.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若:你。

50.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脅:威逼而致屈服。白:稟告。

51.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幽:囚禁。

52.天雨雪,武臥嚙雪。雨:動詞,下。嚙:咬,嚼。

53.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旃:同“氈”,毛織的氈毯。

54.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羝:公羊。乳:生子。

55.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別:分開、離析。

56.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廩食:官府發給的糧食。

57.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同“弆”,收藏。

58.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杖:執、拄。

59.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弋(yì)射:用繩系在箭上射獵。

60.武能網紡繳,檠弓弩,於靬王愛之。檠:矯正弓弩的工具。名→動,用檠矯正(弓弩)。

61.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窮厄:困頓。

62.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求:訪求。

63.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空:白白地。亡:同“無”。安:哪里。

64.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輦:皇帝的車子。除:殿階。劾:判決。

65.孺卿從祠河東后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后土:地神。

66.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不幸:對去世的委婉說法。

67.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更嫁:改嫁。

68.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女弟:妹妹。

69.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負:對不起。

70.加以老母系保宮。系:關押。

71.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過:超過。

7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春秋高:年紀老。亡常:沒有定規。

73.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夷滅:誅滅,這里指全家殺盡。

74.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提拔。

75.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肝腦涂地:形容死亡的慘狀,這里指以身許國。

76.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自效:愿獻出自己的生命。

77.子卿壹聽陵言!壹:一定。

78.自分已死久矣!分(fèn):料想,斷定。

79.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效死于前:在您面前死去。

80.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通:達。

81.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決去:告別離開。決:同“訣”,辭別、告別。

82.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具:完全、詳盡。陳道:陳述說明。

83.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讓:責備。

84.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召會:召集會見。以:同“已”。

物故:死亡。

85.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以:在。

第三單元《過秦論》

1.過秦論。過秦:指斥秦的過失。

2.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崤函:崤山和函谷關。

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舉、囊括:并吞。

4.外連衡而斗諸侯。連衡: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的策略,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再各個擊破。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

6.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蒙:繼承。因:沿襲。

7.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要害之郡:(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

8.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弱:削弱。

9.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愛:吝惜。致:招致,招引。

10.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從:同“縱”,合縱。相與:互相。一:一體。

11.約從離衡。約:結。離:離散。

12.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屬:類、輩,指某一類人。與下文的“徒”“倫”意思一樣。

13.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制:統領、統率。

14.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叩:攻打。

15.秦人開關延敵。延敵:迎擊敵人。

16.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逡巡(qūnxún):有所顧慮而不敢前進。

17.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鏃(zú):箭頭。

1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弊:弱點。北:敗逃,這里指敗逃的軍隊。

19.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奮:振興。余烈:留下來的功業。

20.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振:舉起。策:馬鞭子。御:駕馭、統治。

21.履至尊而制六合。履(lǚ):登上。六合:天地四方。

2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敲撲: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23.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俯首系頸:愿意降服。系頸:頸上系繩,表示投降。

24.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藩:籬笆。

25.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26.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家之言:各學派的著作。黔首:百姓。

27.隳名城,殺豪杰。隳(huī):毀壞。

2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銷鋒鏑:銷毀兵器。鋒:兵刃。鏑:箭頭。

29.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踐:踏。因:憑借。

30.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誰何:盤詰查問。

31.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金城:堅固的城池。金:比喻堅固。

32.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

3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牖(yǒu):窗戶。氓隸:下層百姓。

遷徙之徒:被征發的人。

34.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35.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躡足:置身,參與。倔起:興起。

36.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揭:舉。

37.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贏:擔負。景:同“影”。

38.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東:崤山以東,代指東方諸國。

3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自若:像是原來的樣子。

40.鋤櫌棘矜,非铦(xiān)于鉤戟長鎩也。铦(xiān):鋒利。

41.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謫戍(zhéshù):因有罪而被征調去守邊。抗:匹敵,相當。

42.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鄉時:先前。鄉:同“向”。

43.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xié)大,比權量力。絜(xié):衡量。

44.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

45.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序:安置使有序。同列:指六國諸國。

46.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作難:起事。七廟:古代天子的宗廟。

47.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攻:秦兼并六國時處于攻勢。守:秦統一天下后處于守勢。

第三單元《五代史伶官傳序》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人事:人的作為。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推其根本。

3.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與:給。其:副詞,表示祈使語氣。

4.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從事:官名,泛指一般屬官。

少牢:羊、豬各一頭。牢:祭祀用的牲畜。

告廟:天子或諸侯遇出巡、戰爭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

5.請其矢,盛以錦囊。請:敬辭,表示恭敬、慎重。恭敬地取出。

6.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系:縛。組:泛指繩索。函:匣子,名→動,用匣子裝。

7.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仇讎:仇人。

8.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抑:或者,還是。本:考察,探究。

皆自于人歟:都出自人的原因嗎?

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樂。

10.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舉:全,整個。

1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極小的事。所溺:所溺愛的人或物。

溺:沉湎、無節制。

古詩詞誦讀《燕歌行并序》

1.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元戎:主將。

2.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和:按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作詩詞,作為酬答。

3.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漢家:唐人寫時事,常托之于漢代。

煙塵:烽煙和塵土,指戰亂。殘賊:殘忍暴虐的敵寇。

4.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橫行:縱橫馳騁。賜顏色:給予褒獎恩寵。

5.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摐:撞擊。伐:敲擊。旌旆:旗幟。

6.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羽書:羽檄,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瀚海:大沙漠。

獵火:打獵時焚山驅獸之火,借指游牧民族興兵打仗的戰火。

7.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憑陵:逼壓。

8.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軍前:戰場。半死生:死生各半,指傷亡慘重。

9.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窮秋:晚秋,深秋。腓:枯萎。

10.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當:承受。恩遇:天子的知遇之恩。

11.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鐵衣:用鐵片制作的戰衣,借指戰士。

玉箸:玉制筷子。比喻思婦的眼淚。

12.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飄飖:隨風飄動,形容動蕩不安。那可:即“哪可”。

絕域:極遠的地方。

13.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三時:早、午、晚。

刁斗:三足長柄的鍋。古代軍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擊的銅制用具。

14.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死節:為氣節獻身。

古詩詞誦讀《李憑箜篌引》

1.吳絲蜀桐張高秋張:彈奏。高秋:深秋九月。

2.空山凝云頹不流。頹:下垂、堆積的樣子。

3.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指娥皇、女英。

4.李憑中國彈箜篌。中國:即國中,指在國都長安城里。

5.昆山玉碎鳳凰叫。玉碎:美玉碎裂(聲音清脆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