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重慶市部分區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現它的痕跡。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觀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尚書·堯典》中曾這樣記載觀象授時,上古的人們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等。當人們對天文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和節氣,古代歷法便應運而生了。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明,其內容還處于研究之中。春秋戰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六種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25日,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西漢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完善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十六國時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來處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中國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中,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為后世歷法所效仿。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以后,渾儀的功能隨著環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其實,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所謂“天垂象,見吉兇”,古代天文官員們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并加以趨避。宋代和元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達25部,其中郭守敬等人編制的《授時歷》最為優秀,連續使用了360多年,達到中國歷法的巔峰;觀測數據最精,許多歷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值已與現代理論值相差無幾,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大型儀器最多,其中蘇頌領導制造的水運儀象臺集觀測、演示、報時于一體,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天文儀器;恒星觀測最勤,其中從公元1010年到公元1106年,就先后組織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測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進入明代以后,中國古代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這里有政治、經濟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學本身的原因。從天文學本身來看,首先,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除非加上凹凸鏡片,否則精度不會提高,而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其次,中國古代擅長代數計算,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從幾何結構進行理論探討,與此相反,古希臘天文學則側重幾何學。對中國明代以后的天文學進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們今天天文學的發展。(摘編自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材料二:歷法源于天文,中國古代天文與歷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處于觀象授時時期,直到戰國初公元前427年發明《殷歷》“甲寅元”(四分歷),中國才進入歷法時代。觀察太陽的運行規律,古人形成了“日”與“年”的時間概念。太陽東升西落,一個白天一個夜晚合為一日。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日方法是干支紀日法,即運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成六十甲子循環紀日。有資料證實可確知的紀日干支是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的,從那時到清末的2600多年間,干支紀日從未間斷和錯亂過,這也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日法。古人立竿測影,將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日,這一天夜晚最長;將日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日,這一天白晝最長。每年春夏秋冬循環一次。《尚書·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稱為一“歲”)。至遲到春秋時期,后人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歷史上采用過的紀年方法有王位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自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號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紀年)變法中的“戊戌”就是指光緒二十四年。月相的變化使先民掌握了時間長度“月”。古人觀測出月相從滿月(望)到下一個滿月平均需要29.53日。12個月約為354日,與回歸年365又1/4日相差大約11日。每三年累計相差33日以上,超過一個月。古人為調配月與回歸年的長度,采用了“置閏”的方法,保證月份與季節的相應。春秋時期,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律。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也是歷史上頻繁改歷的原因。古人通過“觀象授時”,至戰國時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均與二十八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長度、各地物候相關聯。二十四節氣是一套農事歷,用以指導農耕生產,確保農作物種植和收獲的時間安排趨向合理,從而提高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效率。(摘編自張聞玉、馬明芳《中國古天文歷法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的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到了20世紀中期,中國一些少數民族仍通行這種習俗。B.中國天文學的鼎盛時期是在宋代和元代,在這一歷史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觀測的數據最精,大型的儀器最多,恒星的觀測最勤。C.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年方法是干支紀年法,這一方法從漢武帝元鼎元年到1911年一直使用,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年法。D.中國古代歷法的獨特之處是采用置閏的方法,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是調配年、月、日的關系,這與其他國家的歷法任務是相同的。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物候授時雖與太陽運動有關,但受變化多端的氣候影響,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往往有所差異,比觀象授時粗糙很多。B.中國古代天文官員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他們認為天象是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與國家的吉兇禍福緊密相關。C.明代以后,由于缺乏先進的天文儀器以及只知代數計算而忽視幾何學對天文學的促進作用,中國古代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D.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象授時”形成的一套農事歷,用以指導農耕生產,提高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效率。3.下列不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研究內容的一項是()A.觀察各種天文現象確定季節和節氣等。B.精確測量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等。C.通過觀測月相變化來調配年月日關系。D.探究天體內部的物理結構和運行機制。4.根據材料內容,簡要分析“物候授時”和“觀象授時”的異同。5.根據材料一,梳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史。【答案】1.B2.C3.D4.①相同點:兩者都與判斷時間、季節有關,都為早期農業生產服務,是古人確定時間和節氣的重要方式。②不同點:“物候授時”是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受氣候變化影響大,比較粗糙;“觀象授時”是通過觀察天文現象,如日出、日落方位以及特定星辰位置等來標志季節,相對更為精確。5.①遠古—先秦,源于遠古,先物候授時,后觀象授時,夏商有歷法,春秋戰國多種歷法并行,回歸年長度同但歷元、歲首異。②西漢—五代,為發展完善期,有新觀測手段與算法,《大衍歷》標志歷法成熟,渾儀功能增強,記錄奇異天象。③宋代—元代,處鼎盛,頒歷最多,觀測精,儀器多,恒星觀測勤,《授時歷》優秀,有水運儀象臺。④明代以后,因儀器局限于肉眼測量、缺望遠鏡技術,且側重代數計算忽視幾何結構探討,發展停滯。【解析】【導語】這兩篇材料分別從歷史和技術角度探討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歷法的發展。材料一詳細描述了天文學從遠古到明代的演變,強調了技術進步和社會因素對天文學發展的影響。材料二則聚焦于歷法的起源與演變,展示了古人如何通過天文觀測制定歷法,并調配年、月、日的關系。兩篇文章共同揭示了天文學與歷法在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體現了古代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卓越成就。【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到了20世紀中期”錯,原文是“甚至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選項中“20世紀中期”范圍稍寬,表述不夠精準。C.“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年方法是干支紀年法”錯誤,原文說“歷史上采用過的紀年方法有王位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未表明干支紀年法是最主要的;且“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年法”錯誤,原文說干支紀日法“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日法”。D.“這與其他國家的歷法任務是相同的”錯誤。于文無據,文中沒有將中國歷法任務與其他國家的進行比較。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C.“由于缺乏先進的天文儀器以及只知代數計算而忽視幾何學對天文學的促進作用”錯,中國古代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這里有政治、經濟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學本身的原因”,而非僅僅由于“缺乏先進的天文儀器以及只知代數計算而忽視幾何學對天文學的促進作用”。故選C。【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氫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材料主要講中國古代天文學在天文現象觀測、坐標測量、歷法編制等方面的內容,未提及“探究天體內部的物理結構和運行機制”,這更符合現代天文學的研究范疇。故選D。【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分析、鑒別能力。①相同點:材料一表明“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說明物候授時與時間、季節判斷緊密相連;同時提到“上古的人們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體現觀象授時同樣用于判斷時間和季節,二者都關乎時間和季節的判斷。“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強調物候授時對早期農業的重要性;“古人通過‘觀象授時’……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耕生產”表明觀象授時也為農業生產服務,二者都為早期農業生產提供支持。在古代,缺乏先進計時手段,物候授時憑借植物生長和動物行蹤,觀象授時依靠天文現象,二者都是古人確定時間和節氣的關鍵方式,幫助古人安排生產生活。②不同點:“物候授時”依據材料中所述“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如植物開花、結果,動物遷徙、冬眠等;“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說明物候授時受氣候影響大,精準度低。“觀象授時”則是“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依據日出日落方位及特定星辰位置等天文現象。而觀象授時所依據的天文現象規律性強,隨著天文學發展,觀測手段進步,使其相對更為精確。【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遠古-先秦,起源與早期授時方式,從文本可知,天文學在遠古時期就已萌芽,那時人們依靠植物生長、動物行蹤來判斷季節,這便是物候授時。材料一提到“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說明其在遠古農業社會的重要性。隨著時間推移,演變為觀象授時,如《尚書·堯典》記載的“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等,證明觀象授時在先秦已存在。“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明”,說明夏商開啟了歷法篇章。到春秋戰國,“流行過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六種歷法……歷元不同,歲首有異”,體現當時歷法的多樣性與進步。②西漢-五代,“十六國時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展示了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推動天文學發展。“唐代僧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中國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標志著歷法體系的完善。同時,“渾儀的功能隨著環的增加而增加……能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體現了天文儀器的進步。“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反映出當時對天文現象的全面關注。③宋代-元代,“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達25部……《授時歷》最為優秀”表明歷法成就非凡。“觀測數據最精……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凸顯觀測精度之高。“大型儀器最多……水運儀象臺”體現儀器制造的先進。“恒星觀測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反映出對恒星研究的深入。④明代以后,“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說明儀器限制發展。“中國古代擅長代數計算……不注意從幾何結構進行理論探討”揭示研究方法的局限,致使天文學發展停滯。(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平常的一天[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星期一清早,天氣悶熱,無風。唐奧雷里奧·埃斯科瓦爾六點鐘就敞開了診所的門。他是一位牙科醫生,每天總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無領條花襯衫,頸部扣著一只金扣兒;下穿一條長褲,褲腰扎一根松緊帶兒。他腰板硬實,身材細瘦,目光輕易不東張西望,像個聾子似的。他從玻璃櫥里取出一只還在石膏模子上裝著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覽似的由大到小擺好。把所用的東西準備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彈簧椅。坐下來磨假牙。他好像沒有考慮他在做的事情,一直在不停地忙碌著,即使不試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著踏板。八點過后,他停了一會兒,從窗口望了望天空,天邊的云厚重起來,看見兩只兀鷹在鄰居家的屋頂上沉靜地曬太陽。他一面想著午飯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繼續干他的活計。他的十一歲的兒子的反常的叫聲把他從專心致志的神態中驚醒:“爸爸!”“干嗎?”“鎮長問你能不能給他拔個牙?”“告訴他,我不在。”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瞇著眼睛察看著。他兒子的聲音又從小小的接待室傳來。“他說你在家,他聽見你說話了。”牙科醫生繼續察看著那顆金牙,直到把活兒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說:“好多了。”他又踏動了磨床。接著從一個小紙盒里取出一個安著牙齒的牙橋,開始磨金套。那紙盒里盛著等著他做的活兒。“爸爸!”“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他說你要是不給他拔牙,他就讓你吃子彈。”他不慌不忙、心平氣和地停下蹬踏板的腳,把磨床從椅子前推開,把桌子下面的抽屜拉出來。駁殼槍就放在抽屜里。“哼!”他說,“讓他進來對我開槍好了。”他轉了一下椅子,讓自己面對房門,一只手按著抽屜沿兒。鎮長出現在門口,他已經把左臉刮光,右臉卻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腫又疼。牙科醫生從他那雙暗淡無光的眼睛里看出,他準有許多個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屜關上,溫和地說:“請坐吧。”“早晨好!”鎮長說。“早晨好。”牙科醫生說。當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時候,鎮長把腦袋靠在了椅枕墊上,覺得好多了。他聞到一股冰冷的氣息。這是一間簡陋的診室:一把舊木椅,一臺腳踏磨床和一個裝著圓形的瓷把手的玻璃櫥。椅子對面的窗上掛著一幅一人高的布窗簾。當聽到牙科醫生走到他身邊的時候,鎮長腳后跟著地,張開了嘴。唐奧雷里奧·埃斯科瓦爾把他的臉扳向亮處。察看過損壞的臼齒后,用手謹慎地按了按下頜。“你不能打麻藥了。”“為什么?”“因為牙床化膿了。”鎮長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說,露出一絲苦笑。牙科醫生沒有說話。他把煮用具的淺口鍋端到手術臺上,用涼了的鑷子把用具夾出來,動作還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腳尖把痰盂挪過來,又在臉盆里洗了手。做這一切時,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鎮長。但是鎮長卻緊緊地用眼睛盯著他。那是一顆下牙床上的智齒。牙科醫生叉開雙腿,用熱乎乎的拔牙鉗夾住臼齒。鎮長雙手抓著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腳上,覺得腰部一陣透心涼,但是他沒有嘆氣。牙科醫生只是扭動著手腕。他沒有怨恨,更準確地說,他是懷著一種酸楚的心情說:“中尉,你在這兒殺了二十個人了。”鎮長感到下牙骨上發出一陣咯吱聲,他的雙眼頓時涌滿了淚水。但是直到確知牙齒拔下來他才舒了一口氣。這時,他透過朦朧淚眼看見了拔下來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覺得那顆牙齒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個夜晚會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著粗氣,身上滲出了汗水。他解開了軍衣扣,又伸手到褲兜里摸手帕。牙科醫生遞給他一塊干凈布。“擦擦眼淚吧。”他說。鎮長擦了擦眼。他的痛苦減輕了。牙科醫生洗手的時候,他看見了殘破的天花板和一個落滿灰塵、掛著蜘蛛卵和死昆蟲的蜘蛛網。牙科醫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來。“你要記住,”他說,“回去要用鹽水漱口。”鎮長站起來,沒精打采地行了個軍禮,大步向門口走去,軍服的扣子也沒扣。“給我記上帳吧。”他說。“給你還是給鎮公所?”鎮長沒有看他,關上門,在鐵柵欄外面說:“都一樣!”(有刪改)〖備注〗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作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獨》等。其作品以描寫混戰動蕩條件下的平民生活見長。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兀鷹在屋頂沉靜曬太陽,交代了自然環境安靜特點,襯托牙科醫生做事專心致志,營造出安詳靜謐的氛圍。B.文本中的“兒子”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既引出了鎮長的登場,也從側面烘托了鎮長兇殘蠻橫的形象。C.牙科醫生從用手按著抽屜沿兒到用手指把抽屜關上,反映了醫生從戒備到同意的心理變化,展現了醫者仁心。D.“腳后跟蹬地”“雙手抓著椅子的扶手”“緊緊地用眼睛盯著他”,這些描寫都表現了鎮長緊張、戒懼的心理。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采用順敘方式,以第三人稱視角,描述了平常的一天中牙科診所拔牙的一件小事,敘述不動聲色,但文中暗流涌動。B.文本多用對比,如在準備拔牙時牙科醫生的慢條斯理、有條不紊與鎮長的緊張不安形成鮮明對比,人物形象特征鮮明。C.文本結尾鎮長簡短的回答“都一樣!”話語簡短卻意蘊豐富,表明鎮長視鎮公所為己物,體現他大權獨握。D.文本極具魔幻現實主義特色,用作者虛設的拔牙故事展現真實的哥倫比亞當時動蕩的社會,以及動蕩中平民的生活。8.本文標題“平常的一天”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9.文本多用人物對話的方式展開敘述,這樣寫有何效果?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A7.D8.表層義:①從表面看,指的是牙科醫生像往常一樣平平常常工作的一天。深層義:①平常中有不平常,牙科醫生為肆意殺人的鎮長拔牙這件事不平常,這體現牙科醫生的醫者仁心;②作者以小見大,以牙科醫生一天的生活折射出混戰動蕩背景下社會環境的惡劣,反映了以鎮長為代表的當權者的專橫殘忍,進而暗示當時政府部門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9.①推動情節的發展,如通過兒子與牙科醫生的對話,引出了鎮長要求拔牙的情節;②展現人物性格,如牙科醫生面對鎮長的威脅時,通過對話表現出他的冷靜與果敢;③營造緊張的氛圍,如牙科醫生與鎮長之間的對話,透露出一種微妙的對峙感,使故事更具張力;④暗示主題,通過對話暗示了混亂時局下當權者的專橫殘忍以及政府部門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⑤增強了故事真實感,人物對話口語化,貼近現實生活,使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一個平常的拔牙事件,展現了哥倫比亞社會的動蕩與權力的濫用。牙科醫生與鎮長的對峙,表面上是一次普通的醫療過程,實則暗含著對權力的無聲反抗。醫生的冷靜與鎮長的緊張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鎮長內心的恐懼與不安。文章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簡潔的對話,刻畫出人物的復雜心理,反映了在動蕩社會中,普通人生活的艱辛與無奈。標題“平常的一天”則諷刺地指出,這種權力壓迫下的緊張對峙已成為日常。【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襯托牙科醫生做事專心致志,營造出安詳靜謐的氛圍”錯。兀鷹在屋頂沉靜曬太陽的描寫,雖然確實交代了自然環境的安靜特點,但這并不是為了襯托牙科醫生做事專心致志,營造安詳靜謐的氛圍。相反,兀鷹作為食腐動物,在小說中通常象征著死亡和動蕩,它們的出現反而暗示了故事背后潛藏的危機和不平靜。此外,文章后續的發展也揭示了鎮長的到來和拔牙過程中的緊張氛圍,表面安詳靜謐,實則壓抑沉悶,暗示了下文氣氛的陡變。故選A。【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雖然文本確實展現了哥倫比亞當時動蕩的社會以及動蕩中平民的生活,但文本本身并沒有“極具魔幻現實主義特色”。魔幻現實主義通常指將現實與奇幻、神秘元素相結合的文學風格,而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現實主義手法,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情節展開來反映社會現實。文本中的拔牙故事并非“虛設”,而是作展現社會矛盾和人物性格的一個具體事件。故選D。【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的能力。表層義:牙科醫生的日常工作。文章開頭描述了牙科醫生唐奧雷里奧·埃斯科瓦爾在星期一早晨的正常工作狀態,他早早地來到診所,開始一天的工作,準備工具、磨假牙等。這種描述展示了牙科醫生的日常生活,給人一種平平常常的感覺。深層含義:①平常中的不平常:雖然表面上看是一天的普通工作,但實際上這一天并不平凡。鎮長的到來和他的要求拔牙,打破了牙科醫生的平靜日常。鎮長是一個肆意殺人的暴君,而牙科醫生在明知這一點的情況下,仍然選擇為他拔牙,這顯示了牙科醫生的醫者仁心和專業精神。②社會環境的反映:文章通過牙科醫生一天的生活,折射出當時社會的動蕩和惡劣環境。鎮長的專橫和殘忍代表了那個時代當權者的普遍形象。牙科醫生面對鎮長的威脅,依然保持冷靜和專業,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暴力和專制的無聲反抗,反映了社會中人們對正義和良知的渴望。政府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鎮長在拔牙后說“給我記上帳吧”,無論是給個人還是鎮公所,都暗示了當時政府部門的混亂和無序。這種混亂不僅體現在鎮長的個人行為上,也反映了整個社會體制的黑暗和不公。【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推動情節的發展:在故事中,人物對話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作用。例如,牙科醫生的兒子與他的對話,引出了鎮長要求拔牙的情節,這是整個故事發展的轉折點。通過對話,故事從一個日常的場景(牙科醫生磨假牙)轉向了一個緊張的沖突(鎮長要求拔牙并威脅牙科醫生)。②展現人物性格:對話是展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故事中,牙科醫生面對鎮長的威脅時,他的冷靜和果敢通過對話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例如,當鎮長威脅說“你要是不給他拔牙,他就讓你吃子彈”時,牙科醫生冷靜地回應“讓他進來對我開槍好了”,這種對話展示了他的勇敢和堅定。③營造緊張的氛圍:牙科醫生與鎮長之間的對話充滿了緊張感。鎮長的威脅和牙科醫生的冷靜回應,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對峙感,使故事更具張力。這種緊張的氛圍貫穿整個對話過程,直到鎮長的牙齒被拔出。④暗示主題:通過人物對話,故事暗示了更深層次的主題。在這個混亂的時局下,當權者的專橫殘忍以及政府部門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得到了體現。鎮長的行為和牙科醫生的反應,都反映了這種社會現實。⑤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人物對話口語化,貼近現實生活,使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例如,鎮長說“給我記上帳吧”,牙科醫生回應“給你還是給鎮公所?”這種日常化的對話,使故事更加真實可信,讀者能夠更容易地投入到故事情境中。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材料二: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節選自《荀子·性惡論》)材料三:梁惠王曰:“晉國①,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備注〗①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天子和各國承認為諸侯國,稱三家為三晉,所以梁惠王自稱魏國為晉國。10.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壯者以暇日A修其孝悌B忠信C入以事D其父兄E出以事F其長G上H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11.下列對材料中相關內容及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與《六國論》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句式相同。B.從,順從,與韓愈的《師說》中“吾從而師之”的“從”意義相同。C.治,治理得好,與《屈原列傳》中“治亂之條貫”的“治”意義相同。D.地方,土地的方圓,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今齊地方千里”的“地方”意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具體表現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心,其中少了哪一種都不能稱之為人。B.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善心乃天生;荀子主張人性邪惡,善行是人為的。但兩者都強調了后天教化對社會的作用。C.孟子“仁者無敵”與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強調不要剝奪農民的生產時間,讓農民先安定生活,再為王效力。D.孟子善于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分析秦國楚國統治者的做法,認為梁惠王只要善待百姓,保證衣食,就可以成就王政。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2)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14.根據材料三概括孟子思想中仁政的基本內容。【答案】10.CEG11.B12.D13.(1)不是為著要來結交這小孩的爹娘,不是為著要在鄉里朋友中間博取名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2)現在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的心),依順這種本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14.①減少刑罰,減輕稅收,保證百姓生活安逸;②保證農民的耕作時間,使農民耕作養活父母妻兒;③用儒家孝悌忠信思想教化,在家侍奉父兄,在外侍奉長輩,明禮儀。【解析】【導語】材料一、二、三分別代表了儒家學派中孟子“性善論”、荀子“性惡論”及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觀點。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憑借天生的四端之心可以施仁政治天下;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強調通過禮法教化才能形成有序的社會;材料三則體現孟子從儒家“以民為本”的視角,主張以寬政待民、關愛百姓為實現國家安定的途徑。三者共同展現了先秦儒學關于人性和治國思想的深刻思考。【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制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修其孝悌忠信”是動賓結構,意思完整,故C處應斷開;“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結構相似,“入”與“出”相對,故E處斷開;“事其長”和“事其父兄”結構一致,是動賓結構,故G處斷開。故選CEG。【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句式和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都是否定判斷句。句意:(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之心,簡直不是人。/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B.錯誤。意義不同,順從/跟隨。句意:這樣那么順從人的本性。/我跟隨他然后以他為師。C.正確。句意:從而趨向于(社會的)安定。/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D.正確。句意: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故選B。【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只要善待百姓,保證衣食,就可以成就王政”錯誤。材料中提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可見不僅需要善待百姓,保證衣食,還要修其孝悌忠信,進行教化。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內”,通“納”,結交;“然”,代詞,這樣。(2)“是”,代詞,這,指人的本性;“奪”,掠奪;“辭讓”,推辭謙讓;“亡”,消失。【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可概括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的基本內容是“減少刑罰,減輕稅收,保證百姓的生活安逸”。②由“深耕易耨”和其他國家不可取的做法“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可概括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的基本內容是“保證農民的耕作時間,使農民耕作養活父母妻兒”。③由“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可概括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的基本內容是“用儒家孝悌忠信思想教化,在家侍奉父兄,在外侍奉長輩,明禮儀”。參考譯文:材料一: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先王因為有憐愛別人的心,這就有憐愛別人的統治了;憑著憐愛別人的心來實施憐愛別人的統治,治理天下可以像運轉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樣容易。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現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驚駭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的心情;這種心情的產生,不是為著要來結交這小孩的爹娘,不是為著要在鄉里朋友中間博取名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從這里看來,(一個人)如果沒有同情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謙遜推讓之心,簡直不是人;如果沒有是非之心,簡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推讓之心,是禮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這四種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樣(是自然而然的)。有這四種萌芽卻自己認為不行的人,這是傷害自己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傷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們擴充起來,便會像剛剛燃燒的火(終必不可撲滅),剛剛流出的泉水(終必匯為江河)。假若能夠擴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擴充,(讓它消滅)便連侍奉父母都不行。”材料二: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現在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的心),依順這種本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人)一生下來就有嫉妒憎恨(的心),依順這種本性,所以殘殺陷害就產生,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人)一生下來就有耳朵、眼睛的貪欲,有喜好美好的聲音與顏色(的本能),依順這種本性,所以風氣不正、道德敗壞就產生,而禮法制度和道德規范就喪失了。既然如此,那么放縱人的本性,依順人的情欲,就一定會出現爭搶掠奪,和違反等級名分、擾亂禮儀制度(的行為)合流,從而趨向于(社會的)動亂。所以—定要有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后產生推辭謙讓,符合道德規范,從而趨向于(社會的)安定。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材料三:梁惠王說:“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這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省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制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贍養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東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行香子·過七里瀨①蘇軾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②。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備注〗①蘇軾被貶到杭州任通判,期間他巡查富陽,至桐廬,經過七里瀨時作此詞。②嚴陵:東漢的嚴子陵,名光,曾被光武帝劉秀三次征召,但他嚴辭不受,隱居不仕,垂釣于富春江上,昔人多說嚴光垂釣實是“釣名”。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葉舟輕,雙槳鴻驚”,形象地描繪了雙槳不斷劃動下,船行之輕快,展現了詞人對身處環境的細膩感受。B.“魚翻藻鑒,鷺點煙汀”,既描繪了魚兒翻騰的活潑,又展現了白鷺點綴煙汀的寧靜,畫面動靜相宜而富有生機。C.“算當年、虛老嚴陵”,運用東漢嚴光的典故,表明詞人認為嚴子陵當年白白在此終老,不曾真正領略到山水佳處。D.全詞以七里瀨的自然風光為背景,通過對景物的細致描繪,抒發了詞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同時表達了對仕途失意的憤懣與不滿。16.后人評價此詞“熔情感和哲理于一爐”,請結合本詞作具體分析。【答案】15.D16.①全詞融情于景,寓理于情,情感與哲理交織,體現了“熔情感和哲理于一爐”。②上闋景情理融合:開篇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優美的畫面,“輕”“驚”等詞在表達內心感受的同時,又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以溪流“急”“冷”“明”作結,既反映了作者旅途中的心情變化,也隱含了人生的起伏與變遷。③下闋寫景、用典,蘊含哲理:由眼前之景聯想到嚴陵“虛老”,反思歷史功名,感悟人生如夢,更是以“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展現自然永恒,表現了功名虛無、江山長在的人生哲學,透露出一種超脫的哲理意味。【解析】【導語】蘇軾《行香子·過七里瀨》通過描繪舟行江上的自然之美,展現了動靜相輔的意境,以嚴子陵典故蘊含對功名虛妄的哲思,抒發了詞人曠達與超然的人生態度,情景交融,意味深長。【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D.“同時表達了對仕途失意的憤懣與不滿”錯誤,雖然這首詞確實是蘇軾被貶杭州時所做,但這首詞更傾向于表達詞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中永恒之美的追求,而不是對仕途失意的憤懣與不滿,故選D。【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及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全詞在對大自然美景的贊嘆中,寄寓了因緣自適、看透名利、歸真返樸的人生態度,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浩嘆。詞中那生意盎然、活潑清靈的景色中,融注著詞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詞人融情于景,寓理于情,情感與哲理交織,體現了“熔情感和哲理于一爐”。②上闋景情理融合。上闋頭六句描寫清澈寧靜的江水之美:一葉小舟,蕩著雙槳,像驚飛的鴻雁一樣,飛快地掠過水面。天空碧藍,水色清明,山色天光,盡入江水,波平如鏡。水中游魚,清晰可數,不時躍出明鏡般的水面;水邊沙洲,白鷺點點,悠閑自得。“輕”“驚”等詞在表達內心感受的同時,體現出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趣。接下來“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個不同時辰的舟行之景。既寫出了船之行程,也創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以溪流“急”“冷”“明”作結,既反映了作者旅途中的心情變化,也隱含了人生的起伏與變遷。③下闋寫景、用典,蘊含哲理。作者首先由寫江水之清明轉寫夾岸的奇山異景——“重重似畫,曲曲如屏”,兩岸連山,往縱深看則重重疊疊,如畫景;從橫列看則曲曲折折,如屏風。由眼前之景聯想到嚴陵“虛老”,“算當年,虛老嚴陵”,由東漢初年嚴子陵隱居不仕,垂釣富春江上的典故,反思“君臣一夢,今古空名”,感悟人生如夢,“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說明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表現了功名虛無、江山長在的人生哲學,透露出一種超脫的哲理意味。(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時代青年要勇擔重任,志向高遠,努力實現祖國復興的遠大目標。這可用《<論語>十二章》中曾子的兩句話來表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名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世人有很大的警醒作用,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也有意思與之相近的兩個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燕歌行》中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軍情緊急和敵勢盛大來表現戰爭的迫在眉睫。【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3)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他并不是一位農民,而是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共和國少將張連印。退休后,他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望著一片光禿禿的荒山,他下定決心:“作為一個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個戰場。”張連印帶兵是內行,干這活兒卻是外行。但是他不恥下問,放下曾經的特殊身份,拜專家為師。他還通過去部隊老戰友那里走訪、到林業部門咨詢相關政策、與金融部門進行接洽等多種形式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到處奔波。在荒山上,張連印總是搶在勞動第一線,與村民們吃住在一起。由于經驗不足,第一年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他重整旗鼓,悉心請教當地農技專家,逐步摸索出適合家鄉氣候的植樹方法。①四年多的風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張連印終于收獲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余畝。②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黃羊也來了。18.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19.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18.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他到處奔波,走訪部隊老戰友,到林業部門咨詢相關政策,又與金融部門進行接洽。19.兩組排比句,分別展現了張連印帶領村民植樹造林的經歷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兩組排比句,句式整齊一致,節奏感強,第一組極盡鋪陳之勢,突出了植樹造林的艱辛程度,第二組則具體可感,形象地表達了植樹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悅之情。【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題方法是將長句劃分層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幾個層次,每一層作為一個短句出現即可,注意不要丟掉信息,不改變原意。本句主干句是“他到處奔波”,然后將幾個非主干句提煉出來,第一句是奔波的目的,“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然后是其中解決問題的幾種形式,第二句是“去部隊老戰友那里走訪”,第三句是“到林業部門咨詢相關政策”,第四句是“與金融部門進行接洽”,最后將這幾句話連綴成通順句子即可。【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分析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兩句均采用了“四年多的……”和“……來了”的句式,三句結構相同的句子構成了排比結構。分析排比這一修辭的效果,可從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增強句子的氣勢,更好地體現表達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等角度分析。第一組句子,四年多的“風餐露宿”“含辛茹苦”“甜酸苦辣”,是張連印帶領村民植樹造林經歷的各種困難、不易的真實概括,運用排比能集中體現這些經歷和感受,鋪陳之勢,突出了植樹造林的艱辛程度;第二組句子,張連印帶領人民堅持植樹綠化,終于收獲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余畝,“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黃羊也來了”,通過寫這些動物因為綠樹成蔭環境變好紛紛而來,具體可感,形象地表達了植樹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悅之情。兩組句子使用排比,從節奏、效果角度看,句式整齊一致,節奏感強,能增強句子的氣勢,更好地表達內心感受。(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全谷物是指未經精細加工或雖經碾磨(粉碎或壓片等)處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備的谷胚、胚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綿陽師范學院《臨床醫學工程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二次綜合考試試題含解析
- 四川民族學院《機器人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許昌學院《醫學科學研究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宣化科技職業學院《新媒體藝術傳播》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結構疲勞與斷裂力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邢臺學院《醫學人文導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一中2025年高三教學測試(二)英語試題含解析
- 嘉應學院《創新方法與實踐(以競賽導向的信息技術創新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家莊二手房房屋買賣合同二零二五年
- 2025年貴州高速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版融資租賃合同履行監管服務合同3篇
- 2025年長沙水業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生物(廣東深圳卷)
- 2025年度農村林地林業資產評估與轉讓承包合同2篇
- 精神類藥物中毒護理查房
-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經濟效益審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高清版)DB41∕T 2137-2021 公路隧道監控量測技術規程
- 鋼結構單層廠房施工方案
- 項目工期管理
- 【MOOC】英語語法與寫作-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