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村土地利用與規劃指南_第1頁
三農村土地利用與規劃指南_第2頁
三農村土地利用與規劃指南_第3頁
三農村土地利用與規劃指南_第4頁
三農村土地利用與規劃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村土地利用與規劃指南TOC\o"1-2"\h\u12943第一章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3145581.1土地資源概述 3122201.2土地利用類型及分布 392651.2.1耕地 362291.2.2林地 4290121.2.3草地 421181.2.4水域 4222891.2.5未利用土地 48941.3土地利用現狀評價 4309131.3.1耕地利用現狀評價 467921.3.2林地利用現狀評價 474091.3.3草地利用現狀評價 4228241.3.4水域利用現狀評價 4107781.3.5未利用土地資源評價 530387第二章土地利用規劃原則與目標 587202.1規劃原則 5159172.1.1合理性原則 5230772.1.2可持續性原則 552522.1.3綜合性原則 5238142.1.4公平性原則 5300352.2規劃目標 532942.2.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171762.2.2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539142.2.3保護生態環境 5280992.2.4促進農村社會穩定 666822.3規劃策略 6192022.3.1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編制 6120232.3.2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655652.3.3加強土地用途管制 613862.3.4推進土地整治與開發 6303632.3.5優化產業結構布局 676322.3.6強化生態環境保護 617801第三章農業用地規劃 633943.1農業用地分類 6298493.1.1耕地 6208653.1.2園地 6221933.1.3林地 6136583.1.4牧草地 7186593.1.5水域 7207763.2農業用地規劃布局 7152133.2.1因地制宜 7205653.2.2綜合考慮 7162923.2.3保護生態環境 7112833.2.4保障農民利益 7108473.2.5耕地規劃布局 7196173.2.6園地規劃布局 757903.2.7林地規劃布局 7199153.2.8牧草地規劃布局 8129283.2.9水域規劃布局 8185903.3農業用地保護與開發 8206743.3.1農業用地保護 8213303.3.2農業用地開發 819291第四章農村居民點用地規劃 8128024.1居民點用地現狀分析 8266214.2居民點用地規劃布局 9178344.3居民點用地優化與整合 913689第五章產業發展用地規劃 10298205.1產業發展用地現狀分析 10208205.1.1用地類型與規模 10239585.1.2用地分布與結構 10161565.1.3用地效益與潛力 10316395.2產業發展用地規劃布局 1018435.2.1規劃原則 10134775.2.2規劃目標 10166885.2.3規劃布局 1030425.3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引導 1135865.3.1政策體系構建 1118995.3.2政策措施 1126750第六章生態環境用地規劃 11141586.1生態環境用地現狀分析 1199786.1.1用地類型及分布特征 11279226.1.2用地現狀問題 1279716.2生態環境用地規劃布局 12288876.2.1規劃目標 1295276.2.2規劃原則 12102586.2.3規劃布局 12108166.3生態環境用地保護與治理 138706.3.1保護措施 1364146.3.2治理措施 1329756第七章基礎設施用地規劃 13204687.1基礎設施用地現狀分析 13286627.1.1基礎設施用地現狀概述 13178247.1.2基礎設施用地存在的問題 13302057.2基礎設施用地規劃布局 1365357.2.1規劃原則 14304547.2.2規劃布局內容 1452957.3基礎設施用地建設與管理 14120017.3.1建設管理 1415127.3.2管理維護 1420719第八章土地利用調整與優化 14319218.1土地利用調整原則 1469988.2土地利用調整措施 15164748.3土地利用優化策略 1523143第九章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與監管 1633639.1規劃實施機制 16239879.1.1實施原則 16121389.1.2實施主體 16140859.1.3實施步驟 1654089.2規劃監管體系 1667769.2.1監管主體 16287089.2.2監管內容 16122789.2.3監管方式 1761949.3規劃調整與修訂 17270959.3.1調整與修訂原則 1744869.3.2調整與修訂程序 17208789.3.3調整與修訂內容 171384第十章土地利用規劃案例分析 1762810.1典型案例分析 17926910.1.1案例一:A縣土地利用規劃 17312310.1.2案例二:B鎮土地利用規劃 182576910.2成功經驗總結 1836210.3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19第一章土地利用現狀分析1.1土地資源概述我國農村土地資源豐富,具有廣泛的利用潛力和價值。農村土地資源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其他未利用土地。這些土地資源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生態平衡、發展農村經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農村土地資源分布廣泛,但地區間差異較大,總體表現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1.2土地利用類型及分布1.2.1耕地耕地是農村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主要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其他農作物。耕地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和南部地區,尤其是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等地。耕地質量差異較大,部分地區耕地質量較好,適宜農作物種植,而部分地區耕地質量較差,需要進行改良。1.2.2林地林地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東南和西南地區。林地具有保持水土、調節氣候、提供生態服務等功能。我國林地面積較大,但人均占有量較低。林地類型多樣,包括天然林、人工林、竹林等。1.2.3草地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如內蒙古、新疆等。草地具有保持水土、提供牲畜飼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草地類型多樣,包括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等。1.2.4水域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池塘等,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部和南部地區。水域具有提供水資源、發展水產養殖、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1.2.5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主要包括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這些土地資源在當前條件下難以進行開發利用,但具有潛在的利用價值。1.3土地利用現狀評價1.3.1耕地利用現狀評價耕地利用現狀總體良好,但部分地區存在耕地質量下降、土地退化、環境污染等問題。耕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部分耕地閑置或利用不當。1.3.2林地利用現狀評價林地利用現狀較為合理,但部分地區存在過度采伐、林地質量下降等問題。林地利用結構有待優化,提高林地綜合效益。1.3.3草地利用現狀評價草地利用現狀總體較好,但部分地區草地退化、過度放牧等問題較為嚴重。草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合理規劃草地資源利用。1.3.4水域利用現狀評價水域利用現狀較好,但部分地區存在水資源浪費、水域污染等問題。水域利用結構有待優化,提高水域資源利用效率。1.3.5未利用土地資源評價未利用土地資源潛力巨大,但當前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未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第二章土地利用規劃原則與目標2.1規劃原則2.1.1合理性原則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循合理性原則,充分考慮地形地貌、土壤質地、水資源分布、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人文因素,保證土地資源得到科學、合理、高效的利用。2.1.2可持續性原則在土地利用規劃中,應遵循可持續性原則,保證土地資源的長期利用與保護,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2.1.3綜合性原則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循綜合性原則,充分協調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土地利用需求,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1.4公平性原則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循公平性原則,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的利益,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實現土地資源的公平分配。2.2規劃目標2.2.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過土地利用規劃,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土地閑置率,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的發展。2.2.2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通過規劃,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2.3保護生態環境在土地利用規劃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合理布局生態用地,提高土地資源的生態功能。2.2.4促進農村社會穩定通過土地利用規劃,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2.3規劃策略2.3.1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加強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明確規劃目標、任務和措施,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2.3.2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規范土地市場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2.3.3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劃分土地用途,保證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2.3.4推進土地整治與開發推進土地整治與開發,提高土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2.3.5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布局,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2.3.6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合理布局生態用地,提高土地資源的生態功能。第三章農業用地規劃3.1農業用地分類農業用地是指用于農業生產、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土地。根據其用途和特點,農業用地可分為以下幾類:3.1.1耕地耕地是指用于種植糧食、經濟作物等農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旱田、菜地等。耕地是農業用地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生計的重要任務。3.1.2園地園地是指用于種植果、茶、桑等多年生經濟作物的土地。園地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觀賞價值,對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3.1.3林地林地是指用于種植林木、發展林業的土地。林地具有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木材和林產品等功能。3.1.4牧草地牧草地是指用于養殖牲畜、發展畜牧業的土地。牧草地對于保障我國草原生態平衡、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3.1.5水域水域是指用于養殖、捕撈、水利等用途的土地。水域對于保障水資源、發展漁業和旅游業具有重要意義。3.2農業用地規劃布局農業用地規劃布局應遵循以下原則:3.2.1因地制宜根據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合理配置農業用地資源,發揮各類用地的優勢。3.2.2綜合考慮在農業用地規劃中,要充分考慮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各產業之間的協調與平衡,實現產業結構優化。3.2.3保護生態環境在農業用地規劃中,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過度開發,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3.2.4保障農民利益在農業用地規劃中,要充分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促進農民增收。具體規劃布局如下:3.2.5耕地規劃布局合理規劃耕地,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在水田、旱田、菜地等耕地類型中,根據土壤條件、水源狀況、地形地貌等因素,確定耕地布局。3.2.6園地規劃布局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等條件,合理規劃園地,發展特色農業。注重園地與耕地的有機結合,提高農業附加值。3.2.7林地規劃布局根據地形、土壤、氣候等條件,合理規劃林地,發揮森林生態功能。同時注重林地與耕地、園地等其他農業用地的協調發展。3.2.8牧草地規劃布局根據草原生態狀況、草地資源分布等因素,合理規劃牧草地,保障草原生態平衡。3.2.9水域規劃布局綜合考慮水資源、漁業生產、旅游業發展等因素,合理規劃水域,發揮水域多功能效益。3.3農業用地保護與開發3.3.1農業用地保護農業用地保護是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具體措施如下:(1)加強耕地保護,穩定耕地面積。(2)加強林地保護,提高森林覆蓋率。(3)加強牧草地保護,改善草原生態環境。(4)加強水域保護,維護水資源安全。3.3.2農業用地開發農業用地開發是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開發農業用地資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體措施如下:(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2)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產出效益。(3)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4)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第四章農村居民點用地規劃4.1居民點用地現狀分析農村居民點用地現狀分析是農村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工作,其主要內容如下:對農村居民點用地的規模、分布、結構進行分析。具體包括居民點用地總面積、人均用地面積、用地類型構成、居民點用地與耕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土地類型的關系。分析農村居民點用地的利用效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估:居民點用地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居民點用地利用效率,如建筑密度、建筑容積率等;居民點用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農村居民點用地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居民點用地規模過大、布局不合理、用地類型單一、生態環境惡化等。4.2居民點用地規劃布局農村居民點用地規劃布局應遵循以下原則:(1)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規劃居民點用地規模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民生活質量。在規劃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保證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3)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定適宜的居民點用地規劃。具體規劃布局措施如下:(1)優化居民點用地規模。根據農村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確定居民點用地規模。(2)調整居民點用地布局。根據地形地貌、交通條件、生態環境等因素,調整居民點用地布局,使其更加合理。(3)完善居民點用地類型。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產業發展用地等類型,提高居民點用地的多功能性。4.3居民點用地優化與整合農村居民點用地優化與整合是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以下為優化與整合的具體措施:(1)加強居民點用地整理。通過土地整理,提高居民點用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2)推動居民點用地置換。鼓勵農民自愿退出閑置居民點用地,置換為產業發展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等。(3)實施居民點用地生態修復。對受損的居民點用地進行生態修復,提高生態環境質量。(4)加強居民點用地管理。完善居民點用地審批、監管制度,防止居民點用地過度擴張和閑置。第五章產業發展用地規劃5.1產業發展用地現狀分析5.1.1用地類型與規模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發展用地主要包括農業用地、工業用地、服務業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等類型。在用地規模上,農業用地占據主導地位,工業用地、服務業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相對較少。5.1.2用地分布與結構產業發展用地的分布與結構受到地形地貌、資源稟賦、交通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總體來看,我國農村產業發展用地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區用地緊張,部分地區用地閑置。用地結構方面,農業用地占比較高,工業用地和服務業用地相對較少,基礎設施用地分布不均。5.1.3用地效益與潛力當前,我國農村產業發展用地效益總體較低,主要體現在農業用地產出效益低、工業用地利用效率不高、服務業用地潛力挖掘不足等方面。但是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產業發展用地潛力巨大。5.2產業發展用地規劃布局5.2.1規劃原則產業發展用地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保障農業用地,保證糧食安全;二是優化工業用地布局,促進產業集聚;三是拓展服務業用地,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四是完善基礎設施用地,提高公共服務能力。5.2.2規劃目標產業發展用地規劃目標為:到2030年,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效益顯著的農村產業發展用地體系,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5.2.3規劃布局產業發展用地規劃布局應按照以下思路進行:(1)農業用地:保持基本農田面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用地效益。(2)工業用地: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優化工業用地布局,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3)服務業用地:拓展服務業用地規模,優化服務業用地布局,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4)基礎設施用地:完善基礎設施用地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能力。5.3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引導5.3.1政策體系構建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制定產業發展用地規劃政策,明確產業發展用地布局和規模。(2)完善產業發展用地審批制度,規范用地審批程序。(3)建立健全產業發展用地監管機制,保證用地合規性。(4)制定產業發展用地激勵政策,引導企業合理利用土地資源。5.3.2政策措施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引導應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農業用地保護,保證糧食安全。(2)優化工業用地配置,促進產業集聚。(3)拓展服務業用地,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4)完善基礎設施用地,提高公共服務能力。(5)加強產業發展用地監管,規范用地行為。(6)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農村土地資源潛力。第六章生態環境用地規劃6.1生態環境用地現狀分析6.1.1用地類型及分布特征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用地主要包括林地、草地、濕地、水域等自然生態系統用地,以及農田、村莊、道路等人工生態系統用地。這些用地類型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如下所述:(1)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區、丘陵地帶,以及部分平原地區,發揮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2)草地: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生產價值。(3)濕地:分布在河流、湖泊、海濱等地區,具有調蓄洪水、凈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4)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等,具有供水、發電、養殖等經濟價值。(5)農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6)村莊:分布廣泛,具有居住、生產、生活等功能。(7)道路:連接各個村莊、城鎮,發揮著交通運輸作用。6.1.2用地現狀問題(1)生態環境用地總面積不足,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2)農田用地面積較大,但質量參差不齊,部分農田生態環境較差。(3)人工生態系統用地占比過大,自然生態系統用地受損嚴重。(4)部分地區生態環境用地分布不均,生態功能受損。6.2生態環境用地規劃布局6.2.1規劃目標(1)優化生態環境用地結構,提高生態功能。(2)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3)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4)保障水資源安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6.2.2規劃原則(1)堅持生態優先,保障生態安全。(2)合理布局,發揮各類型用地優勢。(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4)強化政策引導,促進生態環境用地有序發展。6.2.3規劃布局(1)嚴格保護林地、草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用地,提高生態功能。(2)優化農田用地布局,提高農田質量,保障糧食生產安全。(3)合理規劃村莊用地,提高村莊生態環境質量。(4)保障水域用地,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5)加強道路綠化,提高道路生態環境質量。6.3生態環境用地保護與治理6.3.1保護措施(1)加強法律法規建設,明確生態環境用地保護責任。(2)實施生態環境用地保護工程,提高生態功能。(3)建立生態環境用地監測體系,及時發覺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4)強化政策引導,鼓勵農民參與生態環境用地保護。6.3.2治理措施(1)對生態環境惡化地區進行綜合治理,恢復生態功能。(2)對農田進行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治理,提高農田質量。(3)對村莊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改善村莊生態環境。(4)對水域進行綜合整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5)對道路進行綠化,提高道路生態環境質量。第七章基礎設施用地規劃7.1基礎設施用地現狀分析7.1.1基礎設施用地現狀概述農村基礎設施用地現狀分析是合理規劃與布局基礎設施用地的基礎。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用地主要包括道路、供水、供電、排水、通信、教育、衛生等設施用地。通過對基礎設施用地的現狀分析,可以明確基礎設施用地的分布、規模、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情況。7.1.2基礎設施用地存在的問題(1)基礎設施用地分布不均衡。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用地分布較為集中,而另一部分地區則相對缺乏。(2)基礎設施用地利用率低。部分基礎設施用地存在閑置、低效利用等問題,影響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3)基礎設施用地規劃與實際需求脫節。部分基礎設施用地規劃缺乏前瞻性,無法滿足農村地區發展的實際需求。(4)基礎設施用地管理不規范。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用地管理存在漏洞,導致用地糾紛、環境污染等問題。7.2基礎設施用地規劃布局7.2.1規劃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2)堅持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環境保護。(3)堅持合理布局,優化基礎設施用地結構。(4)堅持節約用地,提高基礎設施用地利用效率。7.2.2規劃布局內容(1)道路用地:規劃合理布局農村道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滿足農村居民的出行需求。(2)供水用地:規劃布局供水設施,保證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便捷。(3)供電用地:規劃布局供電設施,提高農村電力供應水平。(4)排水用地:規劃布局排水設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預防水災。(5)通信用地:規劃布局通信設施,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6)教育用地:規劃布局教育設施,保障農村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7)衛生用地:規劃布局衛生設施,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7.3基礎設施用地建設與管理7.3.1建設管理(1)明確基礎設施建設責任主體,加強部門協調。(2)制定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分階段、分步驟推進。(3)嚴格執行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保證工程質量。(4)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監督檢查,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7.3.2管理維護(1)建立健全基礎設施用地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責任。(2)加強基礎設施用地巡查,及時發覺和解決問題。(3)定期對基礎設施進行維護,保證設施正常運行。(4)加強基礎設施用地環境保護,防止環境污染。第八章土地利用調整與優化8.1土地利用調整原則土地利用調整是農村土地利用與規劃的核心環節,旨在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在進行土地利用調整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保障耕地數量和質量。耕地是我國糧食生產的基礎,調整土地利用時,必須保證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2)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根據地形地貌、土壤條件、水資源等因素,合理配置各類土地資源,優化土地利用結構。(3)尊重農民意愿。在土地利用調整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的土地權益,保障農民的參與權和知情權。(4)生態環境優先。在土地利用調整中,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保證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8.2土地利用調整措施為有效調整土地利用,以下措施:(1)加強土地整理。通過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積。(2)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根據區域特點,合理調整耕地、園地、林地等用地類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益。(3)推廣高效農業。發展設施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高效農業模式,提高土地產出率。(4)實施土地流轉。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5)加強土地執法。加大對違法用地的查處力度,保證土地利用調整政策的順利實施。8.3土地利用優化策略為實現土地利用優化,以下策略可供借鑒:(1)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區域發展需求和資源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指導土地資源利用。(2)實施差異化土地利用策略。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發展需求,實施差異化的土地利用策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3)加強科技創新。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提高土地利用調查、監測和評價能力。(4)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土地利用調整,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5)完善政策體系。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為土地利用調整提供有力保障。第九章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與監管9.1規劃實施機制9.1.1實施原則土地利用規劃實施應遵循以下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保障農民利益,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需求。(2)堅持可持續發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3)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行規劃,保證規劃實施的科學性和權威性。9.1.2實施主體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主體包括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村居民。各級應承擔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監督責任,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村居民應積極參與規劃實施,履行相應職責。9.1.3實施步驟(1)制定實施方案。根據土地利用規劃,明確實施目標、任務、措施、時間節點等。(2)組織動員。召開動員大會,廣泛宣傳規劃實施的意義、目標、任務等,提高農村居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3)分解任務。將規劃實施任務分解到各相關部門和單位,明確責任主體。(4)實施項目。按照實施方案,有序推進土地利用項目的實施。(5)跟蹤評估。對規劃實施過程進行跟蹤評估,及時發覺和解決問題。9.2規劃監管體系9.2.1監管主體規劃監管主體包括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應加強對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的監管,相關部門應履行各自職責,社會公眾可通過輿論監督等方式參與規劃監管。9.2.2監管內容(1)規劃實施進度。保證規劃任務按時完成,對滯后項目進行督促整改。(2)規劃實施質量。保證規劃實施符合相關標準,對質量問題進行嚴肅處理。(3)規劃實施效益。評估規劃實施對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效益。9.2.3監管方式(1)現場檢查。定期對規劃實施項目進行現場檢查,了解項目進展情況。(2)定期報告。各相關部門應定期向報告規劃實施情況,接受監督。(3)社會監督。鼓勵社會公眾通過舉報、輿論監督等方式參與規劃監管。9.3規劃調整與修訂9.3.1調整與修訂原則(1)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2)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