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教學】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希沃+導學案+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1頁
【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教學】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希沃+導學案+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2頁
【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教學】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希沃+導學案+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3頁
【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教學】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希沃+導學案+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4頁
【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教學】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希沃+導學案+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上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教學】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希沃+導學案+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鑒往知來,讀史明知

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活動1:溫故知新】

在第1課,我們通過元謀人、()等遠古人類的學習,概覽了百萬年人類史;在第2課,我們通

過()、半坡等新石器遺址的學習,了解了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通過()、大汶口文化的學

習,了解了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了解了一萬年文化史;在第3課,我們通過良渚古城、()等考

古遺址的學習,了解了早期國家的誕生,見證了起源于()年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征,

從遠古神話傳說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距今約4000多年前,治水有功的()建

立了夏朝,標志著我國王朝的產生。從今天這一課,我們便開始學習四千年王朝史……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0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一句話,明確課標要求:

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制的作用。

2.閱讀教材第22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完成下列問題:

(1)我國王朝產生的標志是,后繼的王朝分別是和,三者合稱三代,這一時

期,我國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

(2)序言提出的問題是:三朝是怎樣更替的?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創造的燦爛文化,知道夏商西周王朝更替情況;

目標2:學習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學習1: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閱讀教材第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夏本紀——夏朝檔案

(1)夏朝的建立者是(),建立時間約為()年。為了穩定統治,大禹對內制定各種

制度,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征伐作亂的(),還劃分九州,鑄造()以象征九州,加強

王權和()——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

補充學習——公元紀年:公元紀年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以這一年為界,

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具體到時間軸上,公

元元年(即1年)之前的為公元前,公元元年之后的為公元,正如數軸中0左邊為負數,右邊為正數一般。

(2)夏朝的中心區域主要在今()中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相傳夏朝的都城是()。考

古學家在今天河南登封王城崗發現的城址年代()世紀為左右,可能便是夏朝都城;洛陽附近發掘出

的年代相當于夏朝后期的都城遺址是()遺址。

(3)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制王朝,當時已經屬于()社會,在生產領域大量使

用地位低下的()【24頁“相關史事”】,社會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為王室服

務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酒器和鑲嵌綠松石的龍形器,這些大都是

()使用的高貴禮器,既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發展水平,又揭示了當時階級分化嚴重的情況。

1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

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4)夏朝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國家形態,如建立了(),制定了(),設置了()。

(5)在繼承制度上,夏朝產生了極大的變革,()取代了禪讓制,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承襲。“大

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反映的正是這

一制度的變化,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禪讓制重視()而非(),但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

的()制重視的卻是()而非()。(部分空選填才能/血緣)

(6)“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出自《三字經》,其中的家天下指的便是()制,

而“四百載”則表明夏朝前后經歷了()年。在夏朝的統治后期,各種矛盾開始計劃,國勢走向衰弱。

此時,夏朝的末代國君()窮奢極欲,殘暴無道,導致民怨沸騰,夏朝的統治陷入全面危機,進入倒

計時。“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是夏朝末年的人民心聲,當時的暴君自比太陽,以為自己的王朝如同太

陽一般永遠不會落下,人民就說,太陽啊你什么時候落下,我們與你同歸于盡也在所不惜,反映了中國反

抗暴政的抗爭精神。

【學習2:商朝的統治】

閱讀教材第22-24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商本紀——商朝檔案

(1)夏朝后期,商人的活動區域主要在今()南部和河南東北部一帶,當夏朝因為暴政失去民

心,統治岌岌可危時,商人正逐漸強大。最終,約在()年,商人首領()聯合周邊勢力,

吊民伐罪,一舉推翻夏朝的統治,建立起新的()制王朝——()朝。

補充學習——吊民伐罪:吊民伐罪是我國古代非常正義的一件行為,孟子評價為“誅其君,吊其民,

如時雨降,民大悅”,即暴政失去民心,人民渴望推翻暴政,這時有人首先發動,誅殺暴君,結束暴政,

撫慰百姓,久受暴政的人民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高興。

(2)商朝的建立者是(),當時以()都城。為了穩固統治,撫慰夏朝暴政的傷害,商

朝統治者任用賢才,發展()業、手工業和()業,商朝很快走向強盛。受戰亂、環境變化等

因素的印象,商朝前期曾多次遷都,直到商王()時遷徙到(),商朝終于穩定下來,保持了

相對的穩定,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如今,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銅器和刻有記事文字的甲骨文(8課學習)。

(3)商朝對內發展經濟、穩定政治,對外則是多年征戰,控制范圍不斷拓展。當時,商朝周邊有諸多

勢力,形成許多方國,商王通過一系列戰爭征服了眾多方國,這些方國對商王表示臣服,承擔()、

()以及隨商王()等義務。

(4)商朝為鞏固統治,增強軍力,設置(),制定刑法,加強對()和平民的控制。商

朝時期依然處于()社會,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從考古發現的墓葬來看,商朝存在人殉制

度,有的一座墓葬殉葬多達數百人,其中有不少是奴隸,有的甚至和狗、馬同葬,這表明其地位()。

(5)商朝后期,社會矛盾日趨(),()日益腐朽。末代商紂王繼位后,軍事上

(),耗費國力,經濟上(),政治上施行(),導致民不聊生。(夏桀劇本)

補充學習——階級矛盾: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王朝

初期,階級矛盾不那么尖銳,所以國家可以實現繁榮穩定發展。但是矛盾并沒有消失,而且會不斷積累并

激化,唯物史觀認為“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學習3:西周的興衰】

閱讀教材第25-26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周本記——西周檔案

(1)商朝末年,商紂拿到了夏桀的劇本,周人拿到了當時商人的劇本,當時,分布于陜西()流

域周原(今陜西寶雞一帶)的周人,以()立國,不斷開疆拓土,發展迅速,史稱“天下三分,其二分

歸周”,對商朝形成挑戰。()在呂尚(封神的主角姜子牙)等人的輔佐下,積極作滅商的準備。

(2)因為利簋這個國寶級文物的腹內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姬發伐紂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互證法確

定,周武王于()年統率各路聯軍討伐商紂王,在()與商軍展開決戰大獲全勝,最

終周軍乘勝追擊,商朝滅亡。

2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

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3)西周的建立者是(),建立時間是()年,定都()(今西安)。為

了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姬旦)營建洛邑,何尊(教材封面)銘文中的“宅茲中

國"反映的便是這一歷史事件,與文獻史料中的其他內容可以相互印證。

補充學習——湯武革命: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其中的發是周武王姬發的名字,湯指的是商朝建立者

湯,他們的革命,指的是推翻湯推翻()和周武王推翻()的戰爭,從“順乎天而應乎人”

可知,人們都()(選填贊成/反對)湯武革命的,而且湯武革命也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響

應了民心。湯武革命的吊民伐罪,為歷史提供了一種方法——當統治者暴虐,是忍受還是反抗,中國人民

的選擇,永遠都是(),這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精神的體現之一。

(4)西周分封制檔案:

老師總結教材內容老師總結教材內容

目的:鞏固統治方式:授民授疆土

義務性

特點獨立性

等級性

想一想,西周為何要實行分封制?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國與商朝的方國有何異同?西周的禮樂制度(26

頁相關史事)與分封制有何關系?

(5)西周滅亡:①公元前841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從這一年開始,我國古代的史書開始有了確切

的年份參考。這一年,在西周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是()暴動,起因是()與民爭利,還

嚴厲禁錮人民言論,最終引發人民的不滿,憤怒的人民發動暴動,驅逐了國民,進行了“共和”,直到14

年后,周厲王死在外地,他的兒子周宣王才繼位,而在“共和”這14年中,西周王朝是沒有國君的,國家

大政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史稱周召共和。②周宣王曾一度中興西周,但在對外征伐中,損失了

大量軍隊,軍事實力嚴重下滑。③周幽王繼位后,驕奢淫逸,朝政更趨腐敗,內外矛盾計激化,最終,在

()年,周朝西部地區的()攻陷鎬京,西周滅亡。

【學習4:總結歸納】

1.夏商西周檔案:

夏商西周

建立者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社會性質

統治方式

重要制度教材未提及

重大考古成果二里頭遺址安陽殷墟利簋、何尊

滅亡原因

啟示

3

鑒往知來,讀史明知

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夏商西周更替的本質原因便是階級矛盾尖銳到無法調和,所以爆發了改朝換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

高級的發展趨勢”,夏商西周的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步,體現了社會形態從低級到

高低的發展趨勢。

(2)時空觀念: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時間,知道夏商西周的疆域范圍,理解分封制開疆拓土的作用。

(3)史料實證: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反映夏朝的社會生產情況與文明發展水平,安陽殷墟出土

的文字,尤其是刻有文字的加固,利簋、何尊等青銅器及青銅銘文,都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文物,與流傳下

的文獻史料一起,互證之下,更加準確地展現了商周的發展。

(4)歷史解釋:根據所學,能夠從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中總結興亡教訓。

(5)家國情懷:人民的反抗精神與吊民伐罪,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抗爭底色,這是中華民族歷經五

千年而從未中斷的脊梁。

【學習5:課后活動與重點背誦】

活動1.結合西周分封制的等級性特點,在教材上完成27頁活動1任務,填寫人物對應身份。

提示:西周分封制的貴族等級分為(、、、)。

活動2.課下通過閱讀、網絡等方式,查閱婦好的平生事跡,試著寫一寫她的人物介紹卡片。

重點背誦:

(1)夏商西周都是奴隸制王朝,其中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朝,其起止時間為約公元前

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存在了400多年。治水有功,通過禪讓制接替部落首領之位的大禹建立了夏朝,

但大禹死后,他的兒啟繼位,取代了大禹禪讓制下推舉的伯益,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并為以后歷代

王朝所承襲。

(2)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起止時間為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存在了五百多年,創造了

以青銅器、甲骨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

(3)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發,起止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時期是我國奴隸

社會的成熟階段,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范圍。

(4)大禹治水,拯救萬民,深得民心,最終建立夏朝,夏桀殘暴失去民心,夏朝滅亡;商湯任用賢能,

得到了民心,建立了商朝,商紂王暴虐失去民心,商朝滅亡;周文王周武王賢明,深得民心,周厲王周幽

王荒唐失去民心,西周滅亡:夏商西周的興衰更替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與唯

物史觀中得“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相符合。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得文物,結合流傳下得文獻史料,梳理了夏商西周三代得興衰,前后橫

跨將近1300年,涵蓋了奴隸社會得大部分時空。接下來中國歷史將會走向何方,西周分封制下得諸侯,還

會在西周滅亡后履行責任與義務嗎?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

4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活動1:溫故知新】

在第1課,我們通過元謀人、(北京人)等遠古人類的學習,概覽了百萬年人類史;在第2課,我們通過(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遺址的學習,了解了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通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學習,了解了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了解了一萬年文化史;在第3課,我們通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遺址的學習,了解了早期國家的誕生,見證了起源于(5000)年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從遠古神話傳說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距今約4000多年前,治水有功的(大禹)建立了夏朝,標志著我國王朝的產生。從今天這一課,我們便開始學習四千年王朝史……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0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一句話,明確課標要求:

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閱讀教材第22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完成下列問題:

(1)我國王朝產生的標志是夏朝的建立,后繼的王朝分別是商和西周,三者合稱三代,這一時期,我國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

(2)序言提出的問題是:夏商西周三朝是怎樣更替的?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創造的燦爛文化,知道夏商西周王朝更替情況;

目標2:學習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學習1: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閱讀教材第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夏本紀——夏朝檔案

(1)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建立時間約為(公元前2070)年。為了穩定統治,大禹對內制定各種制度,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征伐作亂的(三苗),劃分九州,鑄造(九鼎)以象征九州,加強王權和(國家統一)——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

補充學習——公元紀年:公元紀年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具體到時間軸上,公元元年(即1年)之前的為公元前,公元元年之后的為公元,正如數軸中0左邊為負數,右邊為正數一般。

(2)夏朝的中心區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相傳夏朝的都城是(陽城)。考古學家在今天河南登封王城崗發現的城址年代(公元前21)世紀為左右,可能便是夏朝都城;洛陽附近發掘出的年代相當于夏朝后期的都城遺址是(二里頭)遺址。

(3)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當時已經屬于(奴隸)社會,在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地位低下的(奴隸)【24頁“相關史事"】,社會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為王室服務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青銅)酒器和鑲嵌綠松石的龍形器,這些大都是(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既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發展水平,又揭示了當時階級分化嚴重的情況。

(4)夏朝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國家形態,如建立了(軍隊),制定了(刑法),設置了(監獄)。

(5)在繼承制度上,夏朝產生了極大的變革,(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承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反映的正是這一制度的變化,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禪讓制重視(才能)而非(血緣),但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的(世襲)制重視的卻是(血緣)而非(才能)。(部分空選填才能/血緣)

(6)“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出自《三字經》,其中的家天下指的便是(世襲)制,而“四百載"則表明夏朝前后經歷了(400多)年。在夏朝的統治后期,各種矛盾開始計劃,國勢走向衰弱。此時,夏朝的末代國君(桀)窮奢極欲,殘暴無道,導致民怨沸騰,夏朝的統治陷入全面危機,進入倒計時。“時日曷喪時,予及汝皆亡”是夏朝末年的人民心聲,當時的暴君自比太陽,以為自己的王朝如同太陽一般永遠不會落下,人民就說,太陽啊你什么時候落下,我們與你同歸于盡也在所不惜,反映了中國反抗暴政的抗爭精神。

【學習2:商朝的統治】

閱讀教材第22-24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商本紀——商朝檔案

(1)夏朝后期,商人的活動區域主要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東北部一帶,當夏朝因為暴政失去民心,統治岌岌可危時,商人正逐漸強大。最終,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人首領(湯)聯合周邊勢力,吊民伐罪,一舉推翻夏朝的統治,建立起新的(奴隸)制王朝——(商)朝。

補充學習——吊民伐罪:吊民伐罪是我國古代非常正義的一件行為,孟子評價為“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即暴政失去民心,人民渴望推翻暴政,這時有人首先發動,誅殺暴君,結束暴政,撫慰百姓,久受暴政的人民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高興。

(2)商朝的建立者是(湯),當時以(亳)都城。為了穩固統治,撫慰夏朝暴政的傷害,商朝統治者任用賢才,發展(農)業、手工業和(手工)業,商朝很快走向強盛。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印象,商朝前期曾多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時遷徙到(殷),商朝終于穩定下來,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如今,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銅器和刻有記事文字的甲骨文(8課學習)。

(3)商朝對內發展經濟、穩定政治,對外則是多年征戰,控制范圍不斷拓展。當時,商朝周邊有諸多勢力,形成許多方國,商王通過一系列戰爭征服了眾多方國,這些方國對商王表示臣服,承擔(朝貢)、(納稅)以及隨商王(征伐)等義務。

(4)商朝為鞏固統治,增強軍力,設置(監獄),制定刑法,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控制。商朝時期依然處于(奴隸)社會,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奴隸)。從考古發現的墓葬來看,商朝存在人殉制度,有的一座墓葬殉葬多達數百人,其中有不少是奴隸,有的甚至和狗、馬同葬,這表明其地位(極其低下,與牲畜等同)。

(5)商朝后期,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末代商紂王繼位后,軍事上(連年征戰),耗費國力,經濟上(橫征暴斂),政治上施行(嚴刑峻法),導致民不聊生。(夏桀劇本)

補充學習——階級矛盾: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王朝初期,階級矛盾不那么尖銳,所以國家可以實現繁榮穩定發展。但是矛盾并沒有消失,而且會不斷積累并激化,唯物史觀認為“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學習3:西周的興衰】

閱讀教材第22-26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周本記——西周檔案

(1)商朝末年,商紂拿到了夏桀的劇本,周人拿到了當時商人的劇本,當時,分布于陜西(渭河)流域周原(今陜西寶雞一帶)的周人,以(農業)立國,不斷開疆拓土,發展迅速,史稱“天下三分,其二分歸周”,對商朝形成挑戰。(周文王)在呂尚(封神棒的主角姜子牙)等人的輔佐下,積極作滅商的準備。

(2)因為利簋這個國寶級文物的腹內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姬發伐紂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互證法確定,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統率各路聯軍討伐商紂王,在(牧野)與商軍展開決戰大獲全勝,最終周軍乘勝追擊,商朝滅亡。

(3)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發),建立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定都(鎬京)(今西安)。為了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姬旦)營建洛邑,何尊(教材封面)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反映的便是這一歷史事件,與文獻史料中的其他內容可以相互印證。

補充學習——湯武革命: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其中的發是周武王姬發的名字,湯指的是商朝建立者湯,他們的革命,指的是推翻湯推翻(夏朝)和周武王推翻(商朝)的戰爭,從“順乎天而應乎人"可知,人們都(贊成)(選填贊成/反對)湯武革命的,而且湯武革命也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響應了民心。湯武革命的吊民伐罪,為歷史提供了一種方法——當統治者暴虐,是忍受還是反抗,中國人民的選擇,永遠都是(反抗),這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精神的體現之一。

(4)西周分封制檔案:

老師總結教材內容老師總結教材內容

目的:鞏固統治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對地方的控制,擴大統治范圍。方式:授民授疆土根據血緣關系遠近與功勞大小,講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民眾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特點義務性承擔向周王進獻貢賦的義務,軍隊要服從周王調遣

獨立性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可以在自己封地內再次分封

等級性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內部等級結構、統治秩序嚴格

想一想,西周為何要實行分封制?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國與商朝的方國有何異同?西周的禮樂制度(26頁相關史事)與分封制有何關系?

目的: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對地方的控制,擴大統治范圍,鞏固統治。

異同:義務相同,都需要聽命于中央,承擔朝貢、納稅義務,軍隊也要服從中央調遣;人員不同,商朝的方國是各地方國之主,是本地土著,西周分封的諸侯主要來自宗親和功臣,屬于外來者……

關系:二者目的相同:禮樂制度本質目的也是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與分封制目的相同;相互配套:禮樂制度嚴密區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親疏、尊卑、貴賤等地位,服務于分封制的等級結構和統治秩序。

(5)西周滅亡:①公元前841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從這一年開始,我國古代的史書開始有了確切的年份參考。這一年,在西周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是(國人)暴動,起因是(周厲王)與民爭利,還嚴厲禁錮人民言論,最終引發人民的不滿,憤怒的人民發動暴動,驅逐了國民,進行了“共和”,直到14年后,周厲王死在外地,他的兒子周宣王才繼位,而在“共和"這14年中,西周王朝是沒有國君的,國家大政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史稱周召共和。②周宣王曾一度中興西周,但在對外征伐中,損失了大量軍隊,軍事實力嚴重下滑。③周幽王繼位后,驕奢淫逸,朝政更趨腐敗,內外矛盾計激化,最終,在(公元前771年)年,周朝西部地區的(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

【學習4:總結歸納】

1夏商西周檔案:

夏商西周

建立者大禹湯周武王姬發

建立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滅亡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社會性質奴隸社會

統治方式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等任用賢才,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增強軍力,設置監獄,制定刑法營建洛邑,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實行分封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重要制度世襲制教材未提及分封制

重大考古成果二里頭遺址安陽殷墟利簋、何尊

滅亡原因社會矛盾激化,末代君主桀實行暴政,失去了民心社會矛盾尖銳,末代暴君商紂王實行暴政,失去了民心周厲王與民爭利,失去民心;周幽王荒淫無敵,外敵犬戎攻入

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夏商西周更替的本質原因便是階級矛盾尖銳到無法調和,所以爆發了改朝換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夏商西周的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步,體現了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低的發展趨勢。

(2)時空觀念: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時間,知道夏商西周的疆域范圍,理解分封制開疆拓土的作用。

(3)史料實證: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反映夏朝的社會生產情況與文明發展水平,安陽殷墟出土的文字,尤其是刻有文字的加固,利簋、何尊等青銅器及青銅銘文,都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文物,與流傳下的文獻史料一起,互證之下,更加準確地展現了商周的發展。

(4)歷史解釋:根據所學,能夠從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中總結興亡教訓。

(5)家國情懷:人民的反抗精神與吊民伐罪,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抗爭底色,這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而從未中斷的脊梁。

【學習5:課后活動與重點背誦】

活動1結合西周分封制的等級性特點,在教材上完成27頁活動1任務,填寫人物對應身份。

提示:西周分封制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活動2課下通過閱讀、網絡等方式,查閱婦好的平生事跡,試著寫一寫她的人物介紹卡片。

參考示例:婦好是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出土的玉鳳可以表明她尊貴的身份。青銅鉞在古代象征的是軍事征伐,婦好墓出土的這一文物,還有甲骨文中關于婦好征戰的文字記載,與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說相互印證,表明婦好還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女將軍。

重點背誦:

(1)夏商西周都是奴隸制王朝,其中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朝,其起止時間為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存在了400多年。治水有功,通過禪讓制接替部落首領之位的大禹建立了夏朝,但大禹死后,他的兒啟繼位,取代了大禹禪讓制下推舉的伯益,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

(2)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起止時間為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存在了五百多年,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

(3)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發,起止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范圍。

(4)大禹治水,拯救萬民,深得民心,最終建立夏朝,夏桀殘暴失去民心,夏朝滅亡;商湯任用賢能,得到了民心,建立了商朝,商紂王暴虐失去民心,商朝滅亡;周文王周武王賢明,深得民心,周厲王周幽王荒唐失去民心,西周滅亡:夏商西周的興衰更替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與唯物史觀中得“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相符合。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得文物,結合流傳下得文獻史料,梳理了夏商西周三代得興衰,前后橫跨將近1300年,涵蓋了奴隸社會得大部分時空。接下來中國歷史將會走向何方,西周分封制下得諸侯,還會在西周滅亡后履行責任與義務嗎?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

百萬年人類史

一萬年文化史

五千年文明史

溫故知新

閱讀3頁的第一單元簡介,回顧第一單元所學

第1課

第2課

第3課

夏商西周

王朝更替

溫故知新

閱讀21頁的第二單元簡介的內容,了解第二單元將要學習的內容

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更替

溫故知新

結合所學的遠古傳說,跟著老師的提示,試著補全1-2單元的時間軸,建立起3-4課之間的聯系

提示1:結合考古發掘與傳說,有學者推測,堯都極有可能是——

陶寺古城

堯都

堯舜禹

禪讓

大禹

治水

提示2:閱讀22頁序言和圖片,你能說出夏朝的建立者是誰嗎——

大禹

大禹

建立夏朝

3-4課

溫故知新

第一單元

文明起源與發展

第二單元

王朝建立與更替

堯舜禹禪讓

大禹治水

陶寺古城遠古傳說

第1課百萬年人類史

勞動促進發展

第2課一萬年文化史

原始農業奠基文明

第3課五千年文明史

文明的起源與初步發展

遠古傳說蘊含歷史信息

大禹建夏開啟王朝歷史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更替

走近歷史之

邈遠三代何處尋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從一個人物開始

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以大禹治水結束

這一單元的學習,我們從大禹建夏開始

1.閱讀教材第20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一句話,明確課標要求:

知道商西周___王朝的更替,

了解西周___制的作用

分封

奴隸制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1)我國王朝產生的標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繼的王朝分別是和___,三者合稱三代,

這一時期,我國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

(2)序言提出的問題是:

三朝是怎樣更替的?

2.閱讀22頁4課序言,完成下列內容:

夏朝的建立

商朝

西周

夏商西周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創造的燦爛文化,知道夏商西周王朝更替情況;

目標2:學習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活動1:確定學習目標

閱讀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夏本紀——夏朝檔案

(1)夏朝的建立者是(),建立時間約為(___)年。為了穩定統治,大禹對內制定各種制度,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征伐作亂的(),還劃分九州,鑄造()以象征九州,加強王權和(___)——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

大禹

學習1:夏朝建立家天下

公元前2070

三苗

九鼎

國家統一

補充學習——公元紀年:公元紀年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具體到時間軸上,公元元年(即1年)之前的為公元前,公元元年之后的為公元,正如數軸中0左邊為負數,右邊為正數一般。

時間軸

數軸

公元元年

公元1年

公元……

公元前……

公元2年

公元

100年

公元前

1年

公元前

100年

0

1

-1

-100

99

學習1:夏朝建立家天下

閱讀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2)夏朝的中心區域主要在今()中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相傳夏朝的都城是()。考古學家在今天河南登封王城崗發現的城址年代(___)世紀為左右,可能便是夏朝都城;洛陽附近發掘出的年代相當于夏朝后期的都城遺址是()遺址。

河南

學習1:夏朝建立家天下

陽城

公元前21

二里頭

.

.

閱讀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4)夏朝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國家形態,如建立了(),制定了(),設置了()。

刑法

學習1:夏朝建立家天下

軍隊

監獄

最早的監獄

夏朝第八位王槐即位后繼續擴張,征服了很多部落。為了安置戰俘,槐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監獄。

閱讀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5)在繼承制度上,夏朝產生了極大的變革,()取代了禪讓制,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承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反映的正是這一制度的變化,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禪讓制重視()而非(),但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的()制重視的卻是()而非()。

才能

學習1:夏朝建立家天下

世襲制

血緣

世襲

才能

血緣

閱讀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1:夏朝建立家天下

禪讓制世襲制

流行時間

傳承特點

優點

缺點

堯舜禹時期

夏朝及以后

選賢能

重血緣

選拔有才能的人

家族內部傳承

較為穩定

標準其實很模糊

并不穩定

難以保證

繼承人的能力

閱讀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6)“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出自《三字經》,其中的家天下指的便是夏朝開創的()制,而“四百載”則表明夏朝前后經歷了()年。在夏朝的統治后期,各種矛盾開始計劃,國勢走向衰弱。此時,夏朝的末代國君()窮奢極欲,殘暴無道,導致民怨沸騰,夏朝的統治陷入全面危機,進入倒計時。

學習1:夏朝建立家天下

世襲制

400多

.

“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是夏朝末年的人民心聲,當時的暴君自比太陽,以為自己的王朝如同太陽一般永遠不會落下,人民就說,太陽啊你什么時候落下,我們與你同歸于盡也在所不惜,反映了中國反抗暴政的抗爭精神。

閱讀23-24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2:商朝的統治

商本紀——商朝檔案

(1)夏朝后期,商人的活動區域主要在如今的()南部和河南東北部一帶,當夏朝因為暴政失去民心,統治岌岌可危時,商人正逐漸強大。最終,約在(___)年,商人首領()聯合周邊勢力,吊民伐罪,一舉推翻夏朝的統治,建立起新的()制王朝——()朝。

河北

公元前1600年

奴隸

.

閱讀23-24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2:商朝的統治

補充學習——吊民伐罪:吊民伐罪是我國古代非常正義的一件行為,孟子評價為“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即暴政失去民心,人民渴望推翻暴政,這時有人首先發動,誅殺暴君,結束暴政,撫慰百姓,久受暴政的人民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高興。

閱讀23-24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2:商朝的統治

(2)商朝的建立者是(),當時以()都城。為了穩固統治,撫慰夏朝暴政的傷害,商朝統治者任用賢才,發展()業、手工業和()業,商朝很快走向強盛。

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印象,商朝前期曾多次遷都,直到商王()時遷徙到(),商朝終于穩定下來,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如今,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銅器和刻有記事文字的甲骨文(8課學習)。

盤庚

.

.

多次遷都

.

甲骨文: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文字

.

司母戊鼎:世界出土最重青銅器之一

閱讀23-24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2:商朝的統治

(3)商朝對內發展經濟、穩定政治,對外則是多年征戰,控制范圍不斷拓展。當時,商朝周邊有諸多勢力,形成許多方國,商王通過一系列戰爭征服了眾多方國,這些方國對商王表示臣服,承擔()、()以及隨商王()等義務。

朝貢

納稅

.

征伐

商朝形勢圖

閱讀23-24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2:商朝的統治

(4)商朝為鞏固統治,增強軍力,設置(),制定刑法,加強對()和平民的控制。商朝時期依然處于()社會,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從考古發現的墓葬來看,商朝存在人殉制度,有的一座墓葬殉葬多達數百人,其中有不少是奴隸,有的甚至和狗、馬同葬,這表明其地位()。

監獄

奴隸

.

奴隸

奴隸

極其低下

閱讀23-24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2:商朝的統治

(5)商朝后期,社會矛盾日趨(),(___)日益腐朽。末代君主商紂王繼位后,軍事上(___),耗費國力,經濟上(___),政治上施行(),導致民不聊生。(夏桀劇本)

尖銳

奴隸主貴族

.

連年征戰

橫征暴斂

嚴刑峻法

學習2:商朝的統治

補充學習——階級矛盾: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王朝初期,階級矛盾不那么尖銳,所以國家可以實現繁榮穩定發展。但是矛盾并沒有消失,而且會不斷積累并激化,唯物史觀認為“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被統治階級——遭受統治階級的壓迫

閱讀25-26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3:西周的興衰

(1)商朝末年,商紂拿到了夏桀的劇本,周人拿到了當時商人的劇本,當時,分布于陜西()流域周原(今陜西寶雞一帶)的周人,以()立國,不斷開疆拓土,發展迅速,史稱“天下三分,其二分歸周”,對商朝形成挑戰。()在呂尚(封神的主角姜子牙)等人的輔佐下,積極作滅商的準備。

渭河

農業

周文王

.

.

閱讀25-26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3:西周的興衰

(2)因為利簋這個國寶級文物的腹內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姬發伐紂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二重證據法確定,周武王于(___)年統率各路聯軍討伐商紂王,在()與商軍展開決戰大獲全勝,最終周軍乘勝追擊,商朝滅亡。

公元前1046

牧野

.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利簋銘文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史記周本紀》記載

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

——《史記殷本紀》記載

二重證據法

出土文物與

文獻記載相互印證

閱讀25-26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學習3:西周的興衰

(3)西周的建立者是(),建立時間是(___)年,定都()(今西安)。為了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姬旦)營建洛邑,何尊(教材封面)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反映的便是這一歷史事件,與文獻史料中的其他內容可以相互印證。

周武王姬發

鎬京

.

公元前1046

學習3:西周的興衰

補充學習——湯武革命: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其中的發是周武王姬發的名字,湯指的是商朝建立者湯,他們的革命,指的是推翻湯推翻()和周武王推翻()的戰爭,從“順乎天而應乎人”可知,人們都()(選填贊成/反對)湯武革命的,而且湯武革命也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響應了民心。湯武革命的吊民伐罪,為歷史提供了一種方法——當統治者暴虐,是忍受還是反抗,中國人民的選擇,永遠都是(),這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精神的體現之一。

夏朝

商朝

.

贊成

反抗

秦末大澤鄉起義

王侯將相

寧有種乎

學習3:西周的興衰

老師總結教材內容老師總結教材內容

目的:鞏固統治方式:授民授疆土

特點義務性獨立性等級性閱讀25頁相關內容,完成下表

.

學習3:西周的興衰

老師總結教材內容老師總結教材內容

目的鞏固統治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對地方的控制,擴大統治范圍方式授民授疆土根據血緣關系遠近與功勞大小,講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民眾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特點義務性承擔向周王進獻貢賦的義務,軍隊要服從周王調遣獨立性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可以在自己封地內再次分封等級性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內部等級結構、統治秩序嚴格.

加強對地方控制

擴大統治范圍

學習3:西周的興衰

想一想,西周為何要實行分封制?

目的: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對地方的控制,擴大統治范圍,鞏固統治。

商周

疆域對比

學習3:西周的興衰

想一想,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國與商朝的方國有何異同?

義務相同,都需要聽命于中央,承擔朝貢、納稅義務,軍隊也要服從中央調遣;

人員不同,商朝的方國是各地方國之主,是本地土著,西周分封的諸侯主要來自宗親和功臣,屬于外來者……

學習3:西周的興衰

想一想,西周的禮樂制度(26頁相關史事)與分封制有何關系?

二者目的相同:禮樂制度本質目的也是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與分封制目的相同;相互配套:禮樂制度嚴密區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親疏、尊卑、貴賤等地位,服務于分封制的等級結構和統治秩序。

學習3:西周的興衰

(5)西周滅亡:①公元前841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從這一年開始,我國古代的史書開始有了確切的年份參考。這一年,在西周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是()暴動,起因是()與民爭利,還嚴厲禁錮人民言論,最終引發人民的不滿,憤怒的人民發動暴動,驅逐了國民,進行了“共和”,直到14年后,周厲王死在外地,他的兒子周宣王才繼位,而在“共和”這14年中,西周王朝是沒有國君的,國家大政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史稱周召共和。②周宣王曾一度中興西周,但在對外征伐中,損失了大量軍隊,軍事實力嚴重下滑。③周幽王繼位后,驕奢淫逸,朝政更趨腐敗,內外矛盾計激化,最終,在()年,周朝西部地區的()攻陷鎬京,西周滅亡。

閱讀25-26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國人

周厲王

公元前771

犬戎

學習4:總結歸納

根據所學完成導學案的夏商西周檔案

學習4:總結歸納

(1)唯物史觀:“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夏商西周更替的本質原因便是階級矛盾尖銳到無法調和,所以爆發了改朝換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夏商西周的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步,體現了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低的發展趨勢。

(2)時空觀念: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時間,知道夏商西周的疆域范圍,理解分封制開疆拓土的作用。

(3)史料實證: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反映夏朝的社會生產情況與文明發展水平,安陽殷墟出土的文字,尤其是刻有文字的加固,利簋、何尊等青銅器及青銅銘文,都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文物,與流傳下的文獻史料一起,互證之下,更加準確地展現了商周的發展。

(4)歷史解釋:根據所學,能夠從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中總結興亡教訓。

(5)家國情懷:人民的反抗精神與吊民伐罪,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抗爭底色,這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而從未中斷的脊梁。

核心素養體現

學習5:課后活動

活動1:結合西周分封制的等級性特點,在教材上完成27頁活動1任務,填寫人物對應身份。

周天子

諸侯

卿大夫

結構等級

和統治秩序

嚴格

統治階級

被統治

階級

學習5:課后活動與重點背誦

活動2課下通過閱讀、網絡等方式,查閱婦好的平生事跡,試著寫一寫她的人物介紹卡片。

參考示例:婦好是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出土的玉鳳可以表明她尊貴的身份。青銅鉞在古代象征的是軍事征伐,婦好墓出土的這一文物,還有甲骨文中關于婦好征戰的文字記載,與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說相互印證,表明婦好還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女將軍。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得文物,結合流傳下得文獻史料,梳理了夏商西周三代得興衰,前后橫跨將近1300年,涵蓋了奴隸社會得大部分時空。接下來中國歷史將會走向何方,西周分封制下得諸侯,還會在西周滅亡后履行責任與義務嗎?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

夏商西周王朝更替

動蕩中

蘊含變革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第4課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活動1:溫故知新】

在第1課,我們通過元謀人、()等遠古人類的學習,概覽了百萬年人類史;在第2課,我們通過()、半坡等新石器遺址的學習,了解了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通過()、大汶口文化的學習,了解了史前文化與社會的發展,了解了一萬年文化史;在第3課,我們通過良渚古城、()等考古遺址的學習,了解了早期國家的誕生,見證了起源于()年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征,從遠古神話傳說中,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距今約4000多年前,治水有功的()建立了夏朝,標志著我國王朝的產生。從今天這一課,我們便開始學習四千年王朝史……

【活動2:學習目標】

1.閱讀教材第20頁右下角時間軸下的一句話,明確課標要求:

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知道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了解西周制的作用。

2.閱讀教材第22頁標題下的每課序言,完成下列問題:

(1)我國王朝產生的標志是_____________,后繼的王朝分別是和_____________,三者合稱三代,這一時期,我國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

(2)序言提出的問題是:___三朝是怎樣更替的?

3.綜合課標要求和序言問題,我們可以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目標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創造的燦爛文化,知道夏商西周王朝更替情況;

目標2:學習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學習1: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

閱讀教材第22-23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夏本紀——夏朝檔案

(1)夏朝的建立者是(),建立時間約為()年。為了穩定統治,大禹對內制定各種制度,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征伐作亂的(),還劃分九州,鑄造()以象征九州,加強王權和()——早期國家對內進行統治,對外發動戰爭。

補充學習——公元紀年:公元紀年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具體到時間軸上,公元元年(即1年)之前的為公元前,公元元年之后的為公元,正如數軸中0左邊為負數,右邊為正數一般。

(2)夏朝的中心區域主要在今()中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相傳夏朝的都城是()。考古學家在今天河南登封王城崗發現的城址年代()世紀為左右,可能便是夏朝都城;洛陽附近發掘出的年代相當于夏朝后期的都城遺址是()遺址。

(3)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制王朝,當時已經屬于()社會,在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地位低下的()【24頁“相關史事”】,社會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為王室服務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酒器和鑲嵌綠松石的龍形器,這些大都是()使用的高貴禮器,既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發展水平,又揭示了當時階級分化嚴重的情況。

(4)夏朝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國家形態,如建立了(),制定了(),設置了()。

(5)在繼承制度上,夏朝產生了極大的變革,()取代了禪讓制,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承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反映的正是這一制度的變化,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禪讓制重視()而非(),但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的()制重視的卻是()而非()。(部分空選填才能/血緣)

(6)“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出自《三字經》,其中的家天下指的便是()制,而“四百載”則表明夏朝前后經歷了()年。在夏朝的統治后期,各種矛盾開始計劃,國勢走向衰弱。此時,夏朝的末代國君()窮奢極欲,殘暴無道,導致民怨沸騰,夏朝的統治陷入全面危機,進入倒計時。“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是夏朝末年的人民心聲,當時的暴君自比太陽,以為自己的王朝如同太陽一般永遠不會落下,人民就說,太陽啊你什么時候落下,我們與你同歸于盡也在所不惜,反映了中國反抗暴政的抗爭精神。

【學習2:商朝的統治】

閱讀教材第22-24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商本紀——商朝檔案

(1)夏朝后期,商人的活動區域主要在今()南部和河南東北部一帶,當夏朝因為暴政失去民心,統治岌岌可危時,商人正逐漸強大。最終,約在()年,商人首領()聯合周邊勢力,吊民伐罪,一舉推翻夏朝的統治,建立起新的()制王朝——()朝。

補充學習——吊民伐罪:吊民伐罪是我國古代非常正義的一件行為,孟子評價為“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即暴政失去民心,人民渴望推翻暴政,這時有人首先發動,誅殺暴君,結束暴政,撫慰百姓,久受暴政的人民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高興。

(2)商朝的建立者是(),當時以()都城。為了穩固統治,撫慰夏朝暴政的傷害,商朝統治者任用賢才,發展()業、手工業和()業,商朝很快走向強盛。受戰亂、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印象,商朝前期曾多次遷都,直到商王()時遷徙到(),商朝終于穩定下來,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如今,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銅器和刻有記事文字的甲骨文(8課學習)。

(3)商朝對內發展經濟、穩定政治,對外則是多年征戰,控制范圍不斷拓展。當時,商朝周邊有諸多勢力,形成許多方國,商王通過一系列戰爭征服了眾多方國,這些方國對商王表示臣服,承擔()、()以及隨商王()等義務。

(4)商朝為鞏固統治,增強軍力,設置(),制定刑法,加強對()和平民的控制。商朝時期依然處于()社會,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從考古發現的墓葬來看,商朝存在人殉制度,有的一座墓葬殉葬多達數百人,其中有不少是奴隸,有的甚至和狗、馬同葬,這表明其地位()。

(5)商朝后期,社會矛盾日趨(),(___)日益腐朽。末代商紂王繼位后,軍事上(),耗費國力,經濟上(),政治上施行(),導致民不聊生。(夏桀劇本)

補充學習——階級矛盾: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王朝初期,階級矛盾不那么尖銳,所以國家可以實現繁榮穩定發展。但是矛盾并沒有消失,而且會不斷積累并激化,唯物史觀認為“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學習3:西周的興衰】

閱讀教材第25-26頁內容,完成下面的問題:周本記——西周檔案

(1)商朝末年,商紂拿到了夏桀的劇本,周人拿到了當時商人的劇本,當時,分布于陜西()流域周原(今陜西寶雞一帶)的周人,以()立國,不斷開疆拓土,發展迅速,史稱“天下三分,其二分歸周”,對商朝形成挑戰。()在呂尚(封神的主角姜子牙)等人的輔佐下,積極作滅商的準備。

(2)因為利簋這個國寶級文物的腹內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姬發伐紂的時間,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互證法確定,周武王于()年統率各路聯軍討伐商紂王,在()與商軍展開決戰大獲全勝,最終周軍乘勝追擊,商朝滅亡。

(3)西周的建立者是(),建立時間是()年,定都()(今西安)。為了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姬旦)營建洛邑,何尊(教材封面)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反映的便是這一歷史事件,與文獻史料中的其他內容可以相互印證。

補充學習——湯武革命: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其中的發是周武王姬發的名字,湯指的是商朝建立者湯,他們的革命,指的是推翻湯推翻()和周武王推翻()的戰爭,從“順乎天而應乎人”可知,人們都()(選填贊成/反對)湯武革命的,而且湯武革命也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響應了民心。湯武革命的吊民伐罪,為歷史提供了一種方法——當統治者暴虐,是忍受還是反抗,中國人民的選擇,永遠都是(),這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精神的體現之一。

(4)西周分封制檔案:

老師總結教材內容老師總結教材內容

目的:鞏固統治方式:授民授疆土

特點義務性

獨立性

等級性

想一想,西周為何要實行分封制?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國與商朝的方國有何異同?西周的禮樂制度(26頁相關史事)與分封制有何關系?

(5)西周滅亡:①公元前841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從這一年開始,我國古代的史書開始有了確切的年份參考。這一年,在西周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是()暴動,起因是()與民爭利,還嚴厲禁錮人民言論,最終引發人民的不滿,憤怒的人民發動暴動,驅逐了國民,進行了“共和”,直到14年后,周厲王死在外地,他的兒子周宣王才繼位,而在“共和”這14年中,西周王朝是沒有國君的,國家大政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史稱周召共和。②周宣王曾一度中興西周,但在對外征伐中,損失了大量軍隊,軍事實力嚴重下滑。③周幽王繼位后,驕奢淫逸,朝政更趨腐敗,內外矛盾計激化,最終,在

()年,周朝西部地區的()攻陷鎬京,西周滅亡。

【學習4:總結歸納】

1.夏商西周檔案:

夏商西周

建立者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社會性質

統治方式

重要制度教材未提及

重大考古成果二里頭遺址安陽殷墟利簋、何尊

滅亡原因

啟示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夏商西周更替的本質原因便是階級矛盾尖銳到無法調和,所以爆發了改朝換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夏商西周的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步,體現了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低的發展趨勢。

(2)時空觀念: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時間,知道夏商西周的疆域范圍,理解分封制開疆拓土的作用。

(3)史料實證: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反映夏朝的社會生產情況與文明發展水平,安陽殷墟出土的文字,尤其是刻有文字的加固,利簋、何尊等青銅器及青銅銘文,都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文物,與流傳下的文獻史料一起,互證之下,更加準確地展現了商周的發展。

(4)歷史解釋:根據所學,能夠從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中總結興亡教訓。

(5)家國情懷:人民的反抗精神與吊民伐罪,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抗爭底色,這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而從未中斷的脊梁。

【學習5:課后活動與重點背誦】

活動1.結合西周分封制的等級性特點,在教材上完成27頁活動1任務,填寫人物對應身份。

提示:西周分封制的貴族等級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2.課下通過閱讀、網絡等方式,查閱婦好的平生事跡,試著寫一寫她的人物介紹卡片。

重點背誦:

(1)夏商西周都是奴隸制王朝,其中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朝,其起止時間為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存在了400多年。治水有功,通過禪讓制接替部落首領之位的大禹建立了夏朝,但大禹死后,他的兒啟繼位,取代了大禹禪讓制下推舉的伯益,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

(2)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起止時間為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存在了五百多年,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

(3)西周的建立者是周武王姬發,起止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范圍。

(4)大禹治水,拯救萬民,深得民心,最終建立夏朝,夏桀殘暴失去民心,夏朝滅亡;商湯任用賢能,得到了民心,建立了商朝,商紂王暴虐失去民心,商朝滅亡;周文王周武王賢明,深得民心,周厲王周幽王荒唐失去民心,西周滅亡:夏商西周的興衰更替告訴我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與唯物史觀中得“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相符合。

在本節課,我們借助考古發掘得文物,結合流傳下得文獻史料,梳理了夏商西周三代得興衰,前后橫跨將近1300年,涵蓋了奴隸社會得大部分時空。接下來中國歷史將會走向何方,西周分封制下得諸侯,還會在西周滅亡后履行責任與義務嗎?這一切,都講在下一課揭曉……鑒往知來,讀史明知——七年級歷史核心素養創新性學習導學案

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

【核心素養體現】

(1)唯物史觀:“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夏商西周更替的本質原因便是階級矛盾尖銳到無法調和,所以爆發了改朝換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夏商西周的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步,體現了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低的發展趨勢。

(2)時空觀念: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時間,知道夏商西周的疆域范圍,理解分封制開疆拓土的作用。

(3)史料實證: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反映夏朝的社會生產情況與文明發展水平,安陽殷墟出土的文字,尤其是刻有文字的加固,利簋、何尊等青銅器及青銅銘文,都是具有極高價值的文物,與流傳下的文獻史料一起,互證之下,更加準確地展現了商周的發展。

(4)歷史解釋:根據所學,能夠從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中總結興亡教訓。

(5)家國情懷:人民的反抗精神與吊民伐罪,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抗爭底色,這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而從未中斷的脊梁。

【學習目標】

目標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創造的燦爛文化,知道夏商西周王朝更替情況;

目標2:學習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師:通過帶領學生閱讀3頁的第一單元簡介,利用簡介關鍵局和時間軸,結合所學,回顧第一單元3課分別學習了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年文明史;接著帶領學生閱讀21頁的第二單元簡介,通過閱讀前半部分內容,了解接下來將要學習的是夏商西周的王朝更替,將要開始四千年王朝史的學習;最后帶領學生結合所學,利用陶寺古城是傳說堯都的說法,建立考古發現與要堯舜禹禪讓的聯系,接著以大禹治水、大禹建夏為連接點,串聯起一二單元,3-4課。

生:跟著老師的節奏溫故知新,完成相應導學案。

二、導入新課:

師:因為有了前面溫故知新的鋪墊,所以用兩張圖,兩句話導入新課:

上一單元的學習,我們以大禹治水結束;這一單元的學習,我們從大禹建夏開始。

三、講授新課

確定學習目標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20頁的單元要求,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要求(課標要求),完成導學案,初步了解學習目標。

生:按照老師要求,閱讀相應內容,完成導學案,了解本課的課標要求。

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22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